从讲故事中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
发布时间:2021-11-08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讲故事 幼儿教师讲故事在户外活动之前我利用空闲时间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小动物想吃树上的苹果,可是够不到怎么办?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我没有按照故事的原文给孩子们讲,我故意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因为具备思考的头脑和解决生活遇到的困难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纲要》中明确指出的,与园本课题《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不谋而合。
通过故事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最佳途径。我直接把问题提出来:“小朋友能想到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只见孩子们积极发言,想到了许多的奇妙的办法。西西说:“老师,可以让小蛇爬上树去摘苹果,跐溜跐溜的,因为它会爬树。”虽然西西的语言不流利,但是他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可是也引来了一阵议论,“一个苹果够谁吃的?”明明说。西西不服气的说:“我拿一包小蛇来,都跐溜跐溜的爬树,能有好多的苹果的。”大家不禁为西西的想法鼓掌。丁丁毫不示弱的说:“我家有钩子有板凳,用钩子钩苹果、用板凳够苹果就行。”又是一阵掌声,大家情不自禁的为爱动脑筋的同伴鼓掌。
听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顺势引导:“还有谁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大家都喜欢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小猴子也能上树”佳佳说。“大象有长鼻子”琪琪说,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又是一轮激烈的发言。作为我们教师就要时时刻刻装着教育目标,日常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们在故事的引导下,在积极的发言中,学会了动脑思考问题,这是遇到问题最佳的处理方法,我也把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形成积极的做事态度。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浅议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正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会深深打动孩子,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诗歌、儿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同样,幼儿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教师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之一,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要求孩子坚持这样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教师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孩子上情感失控,并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而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必定一事无成。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只有持之以恒地要求、训练,下决心,甚至要下狠心,才能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不懈是取得成效的有利保证。要求一致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心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已得到许多家长的共识。让孩子从小爱读书,让良好的阅读习惯陪伴孩子终身,已成为家长、老师、社会的共同目的。读书——从小处说,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从大处讲,可以传承文化,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以,终身读书终身受益。那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下面我来说说我对女儿阅读的培养与大家分享
女儿出生几个月后,我就有意识地给她翻看一些画册。虽然有时候画册会被她撕坏,但在她兴致好的时候,也会乱翻一气,遇到感兴趣的画面会多看几眼。我不要求她一定要认真看,只是把画册混在玩具里给她,她有兴趣就会翻一翻。女儿上幼儿园后,我就每天晚上给她讲故事,然后把这本故事书给她看,不管她看得懂看不懂,但至少从那时开始,她就养成了翻阅书本的习惯。女儿真正开始认字读书是在上小学后。眼看着女儿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了,我便常常带着她逛书店。因为她从小接触书本,见到书就觉得很亲切,不排斥。我再加以引导,让她选择一些好看的少儿读物,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读书。当然,自己也会以身作则影响女儿。我自己也喜欢看书,空闲时间基本用来阅读。女儿喜欢黏着我,也会拿着一本书坐在我旁边。有时候我们还交流读书心得,她的读书兴趣就更浓了。从一年级到如今二年级,女儿笑笑看的书越来越多。女儿买的书已经放满了家里的书橱,但她还是不满足,我就每天星期带她到图书馆看书,有时候怕她看书时站的累,我就在去时自己从家里拿一把小凳子。现在放假了,我们天天上图书馆看书,笑笑几乎每天看一本书,我从来不限制女儿阅读书的种类。不管是童话还是知识介绍类的书,只要她喜欢,都让她看。因为阅读量大、范围广,女儿笑笑从书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像做人的道理、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当一名好学生,甚至绘画的技巧等,她都可以在阅读中学到很多。我希望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伴随她一生,因为这能让她更好地成长。
从小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前些日子,班里有很多孩子都感冒了,一个个鼻涕、咳嗽不停。有一句话在我的耳边也渐渐多了起来:“老师,我有鼻涕。”无论在做操、游戏还是吃饭的时候,打了喷嚏的孩子总会跑到我的面前来对我说这句话。每一次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纸巾在前面,擦完了扔到垃圾筒里去。”刚开始,甚至有的小朋友在擦完自己的脸后还会跑来问我垃圾筒在哪里。我会告诉他垃圾筒一直都放在教室橱柜的旁边。渐渐的,跑来告诉我这句话的孩子少了,有了鼻涕自己解决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多数的孩子都能在擦完鼻涕后把纸巾扔到垃圾筒。
孩子一开始之所以会跑到我的面前来告诉我他有鼻涕,使因为在家里,他们习惯了这样的行为,知道在说完这句话后,家长会帮他们拿来纸巾,帮他们擦干净,帮他们扔到垃圾筒里。孩子的独立做事的机会就在这一次次“我有鼻涕”之后被忽视了。
前几天突然几个孩子都跑来告诉我:“老师,他擦完鼻涕把纸头扔在地上了。”告这样的状证明在这件事上他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他们已经能独立辨别是非。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必要为孩子提供让他们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机会,在寻找纸巾盒、寻找垃圾筒的过程中,幼儿的独立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他们在关注环境、关心他人的同时,学会分辨行为的对错。
比起空洞的说教,枯燥的学习,一件孩子亲身经历的小事,会给他带来更为深刻的印象,孩子的独立性,正是在这一件件小事中积累起来的。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班幼儿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平时的家园通讯栏和网上的宣传,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平衡膳食,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只有合理的营养才能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游戏儿歌等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我们通过儿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小竞赛,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
倾听培养从听故事开始
无论是在集体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时,我发现班里的孩子都显得有点浮躁,最外在的表现就是不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在上课时,孩子们都喜欢抢着说,乱插嘴,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去仔细听别人的讲话。因此,我就根据小班幼儿集体时间短,暂短游戏时间比较多和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培养幼儿倾听习惯。在讲故事时我常常会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再加上相应的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逐步培养孩子听的兴趣与愿望;有时把一个故事分成几段播放,先放一段,我在一旁配合着做动作,再提几个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再引导孩子继续往下听;有时则采用一个故事反复听的方法,如:《小兔乖乖》这个故事我让孩子们反复听一段时间,孩子们由单纯的听逐步过渡到跟着讲,兴致越来越高。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听熟悉的故事比听新故事的兴趣更高。因而,给小班孩子听故事不宜贪多,可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幼儿反复听,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听的能力。俗话说得好: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白纸上的画面是否绚丽多彩,虽要靠他们自己去描绘、着色,但也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熏陶和环境的烘托。我想故事中绚丽多彩的生活情景定能提高幼儿听的兴趣而丰富多彩的语言又定能激发孩子乐于表达的愿望,从小班就开始引导他们多听、多说、多模仿、多练习,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乐于听、乐于说,乐于交往。
幼儿观察记录:活动中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姓名:XXX
幼儿性别:男
幼儿年龄:5
情况分析:XXX在我们班是一个比较邋遢的小男孩,行为习惯很不好,特别是在美术活动中,经常弄的桌子、身上很脏,不管画什么,都是在胡乱画,对美术完全没有兴趣。
观察一:**年**月**日
美术课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画画我自己》,孩子们讨论完自己的特征之后都开始画起来了,希望他们能画出一个最漂亮的自己,我也在一旁巡视着孩子们。我看到大多数孩子们都开始认真的画了,XXX抓着笔还没有动手,我以为他还在想,所以就没有打扰他。我又巡视了一圈发现他还是抓着笔没有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XXX到现在还没有动笔画画,可能他真的是在思考,所以我也就没有打扰他,希望他能够在思考之后画出独特的作品。可是当有些孩子已经开始涂颜色了,他还是一个都没有画,竟然还是白纸一张,这时的我忍不住了问道:“怎么回事?为什么到现在一个都没有画?不回画吗?圆圆的脑袋在小班就学习过了,快点在纸上画一个圆圆的脑袋。”说完看着他画了一个圆之后我就离开了,继续巡视辅导孩子。可是当我再次来到他跟前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金子轩的椅子上全是记号笔画的黑黑的,小朋友都指着XXX说是他画的。
分析:
看到这一幕真把我给气坏了,我问XXX:“是你画的吗?”他只是用那双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就是不讲话。我又问其他小朋友小椅子上的记号笔是谁画的,孩子们都指着XXX。在这样的情景之下,XXX才弱弱的说了一个字:“是”。
措施:
记号笔实在是太难弄了,在板凳上是擦不掉的。为了让他长长记性,希望能吸取教训我让XXX放学后再把板凳清洗干净。放学时他奶奶看到了这一幕就责备了他几句,XXX却用自己的小拳头打奶奶,示意他奶奶不许讲。
观察二:**年**月**日
早晨是妈妈送来的,我和XXX妈妈交流了之前发生的事情。他在家时也不允许奶奶在妈妈面前说他对的不好的事情,XXX也不怎么喜欢画画。希望老师能正确多多引导他、关注他,培养他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也希望老师能培养XXX的绘画兴趣。
分析:
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孩子只是行为习惯差一点。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措施:
今天我利用课余时间和XXX谈谈,希望我们的友谊能从谈话开始。我问他奶奶在家都哪些事情?他想了想:“洗衣服、烧饭、洗碗。”我问:“奶奶做这么多事,还要送你上学,奶奶辛苦吗?”他看了看我:“辛苦的。”
观察三:**年**月**日
在美术活动线描画“美丽的毛衣”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认识凹凸线和十字点然后指导他们大胆运用点、线、面有规律并对称地装饰毛衣。在绘画活动中我发现XXX能运用以前学过的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还有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十字点进行装饰毛衣,只是线条分割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距离,疏密方面略显欠缺。于是,我走过去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画线的时候要看好边上一条线条,两根线条之间的距离要掌握好,他笑着点点头。但当我问他知道自己所用的线条名称时,他摇摇头。
分析:
算算时间,重点关注XXX已经大半个月了,除了偶尔还要手把手的指导他绘画,现在他已经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独立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点、面自主装饰了,进步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他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手眼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图形分割,距离的把握是他的弱项,导致他不敢下笔。、想象力教差,缺少线描画点、线、面结合的经验。对于自主搭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缺少一些线描画点、线、面方面基础的技能。
措施:
1、多花时间给他欣赏一些线描画范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帮助他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2、在调动幼儿学画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幼儿美术技能的锻炼一些机会让他练习线描画如(1)利用区域活动及早晨来园时间,鼓励晨晨练习并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画法。(2)提供各种范画,引导其发现教师在装饰时使用的点、线、面的丰富性,鼓励其在自己绘画时能够结合运用。(3)提供各种轮廓图,鼓励其进行线描画活动,教师给与指导。3、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在家也能继续练习。4、在以后活动中要鼓励他多练习,对于他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调动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观察四:**年**月**日
又到了美术时间了,今天活动的内容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在画画之前我又重新讲了一下用记号笔的要求:只可以在纸上画,不能在别的地方乱画。并且我还强调:我会给画的好的小朋友奖励“笑脸花”。
分析:
采用“沟通”、“融洽”方法。XXX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通过“沟通”、“融洽”方式真诚帮助他认识自己行为习惯上的不足及缺点,指导、鼓励他。
措施:
画画开始了,我先在XXX那儿看了看并蹲下来说:“今天我们画的是好朋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好朋友,那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漂亮一下这样好朋友才会越来越喜欢你,你能做到吗?”XXX看了看我,点点头。我便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的好朋友也会越来越多的。
效果: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现在XXX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习惯变好了很多。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之下XXX不排斥绘画了,虽然绘画的速度有些慢,虽然画的不是最好看的,但是我在他的画里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希望他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越来越棒!
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最近,我发现班里的孩子特别浮躁,最外在的表现就是没有安静“倾听”的好习惯。不管是在听老师还是他人讲述时,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其余同伴无法听清楚,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对于这个现象,我很焦虑。在思考过以后,我在课堂上更注重对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并在一日活动中设计了几个“节目”,来培养孩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一、晨间谈话“说新闻”
每天晨间谈话时,我会留有十分钟时间让大家来“说新闻”。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天天要完成的任务——晚上六点看东方电视台的《媒体大搜索》,第二天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新闻片段来说给大家听。我告诉他们,《媒体大搜索》汇聚了天南地北最有趣的新闻,使我们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他们都会认真看节目,为了第二天的说新闻做准备。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我时时提醒他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要尊重主持人,安静倾听新闻,并每天设置一个“最佳新闻奖”,让文明的小观众来当小评委。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光荣棒上的小花一点点增多,孩子们“说”的兴趣日益高涨,“倾听”和“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下午点心前的“悄悄话时间”
每天下午体育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比较浮躁。在活动后到午点前的短短五分钟里,我设计了一个“悄悄话”。这个小细节不仅可以调节好他们的活动后兴奋的情绪,让他们能安静用餐,也是培养他们倾听习惯的一个小细节。
每天我请五个孩子分别来和老师说一句悄悄话,然后由老师或者可以由幼儿自己来表演哑语,用动作和口型来让大家猜他说的是一句什么话。在别人表演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听的特别认真,看的特别仔细,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字眼。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小环节,他们把它当做了一个安静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孩子都都体验到了分享和倾听的乐趣。
每天十五分钟,不仅让大家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孩子们说和听的能力。在课上,他们插嘴的坏习惯改善了好多。我想,也是得益于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吧!
幼儿园教育随笔:《培养幼儿习惯》
通过游戏儿歌等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
我们通过儿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小竞赛,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三、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
1、 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 “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