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讲死亡,并不可怕
发布时间:2021-11-12 给幼儿讲故事 讲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讲女儿对死亡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比如她经常会好奇地问:“妈妈,姥姥和奶奶到底什么时候死?”
禁忌问题背后的思索
在女儿的世界里,除了经历过和邻居哥哥养的灰兔死亡的经历之外,死亡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我知道,对于这种我们不得不面对却又害怕提及的话题,如果不能给她一些相对肯定的答案,类似这样的追问肯定还会继续下去。
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其实是来自于无知,也许和六岁的女儿讲死亡有些残忍,但这就跟给孩子讲风雨雷电等自然知识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每个人战胜恐惧和悲伤的方法只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博弈,这种谁都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或者预判,不如让孩子去理解,并更努力地生活来得实在一些。
为了给女儿关于死亡的答案,我带着她阅读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故事书,其中有一本名为《再见了贝贝》的书很不错,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贤贤的男孩养的一只小鸡死亡后,奶奶跟他之间的一段对话。在经过一些阅读后,女儿大概感受到死亡是一个生命终结的过程。
当然,仅仅理解死亡的含义对孩子来说是不够的,当他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之后,我要做的是给女儿更多的引导,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对生命的珍惜这一系列的认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死亡的内涵。
生活经历中,自然而然认识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我开始和女儿一起养蝴蝶。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经历了毛毛虫到蛹,再到羽化成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多次近距离地接触了一只蝴蝶的死亡:被女儿不小心踩死的柑橘凤蝶的幼虫、没来得及羽化就彻底腐化的白带锯蛱蝶的蛹、那些没有羽化成功的蝴蝶,甚至是蝴蝶本身只有10天的短暂的一生……在每一次接触到蝴蝶死亡的过程中,我都下意识地给女儿讲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米小,你看蝴蝶很漂亮,可是他们的一生要经历那么复杂的过程,真不容易啊!我想蝴蝶也是因为知道这个过程的困难,才会将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每天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米小,毛毛虫好脆弱,其实不仅仅是毛毛虫,所有的生命都很脆弱,我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谁知道下一秒会是什么呢?所以每天都得开心才好!”
“米小,你看这么多的蛹没有全部羽化成蝶,很多蝴蝶的翅膀没有完全充血,无法张开,很多蝴蝶因为发育不良翅膀很小,要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真不容易啊!”
……
在养蝴蝶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和女儿一直在探讨关于蝴蝶的一生,以及他们脆弱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死亡的话题经常被提及、延伸。
“妈妈,我们要更加爱护蝴蝶,更加爱自然,爱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它们都不容易啊!”我想这应该就是女儿对死亡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发自肺腑的感慨。
在养蝴蝶的过程中,那些能够正常羽化成功的蝴蝶在经过10天左右短暂的生命之后死亡的个体,都被我拿来和女儿一起做成了蝴蝶的标本。
“妈妈,蝴蝶生前很美丽,死后我们做成的标本也一样美丽。”操作的过程中,女儿有着同样的感慨。
“是的,活着得有意义,死后得有价值。你看蝴蝶生前能给我们带来美丽、帮助花儿授粉,死后还能变成美丽的标本让我们观察、研究它,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我顺着女儿的话告诉她生命的意义。
“活要活得开心,死要死得有价值,这是自然规律,是达尔文爷爷说的,我妈妈也这样说。”这是女儿养蝴蝶一段时间之后的总结陈词,这句话也被她用在幼儿园的故事会上,故事中,她讲的就是一只美丽蝴蝶的一生。
Mamimate小结
就此,关于死亡和生命的话题结束了。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现在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足够了。不过,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让孩子心理更强大是每个母亲的责任,从孩子对死亡的兴趣点上展开相关的学习,我想这才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死亡无需和孩子解释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至亲会离开我们。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小孩不愉快,往往回避死亡的话题,转述成“去了很遥远的地方”、“去了天堂”等。儿童心理专家们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有不同的认识,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来讲,丧亲容易产生失落与悲伤的情绪,父母或照顾者应与其情绪“同步”,并帮助其从创伤事件中寻找动力,从消极走向积极的生活态度。
幼儿园不轻易谈死亡话题
“3岁以下的孩子对生死感触不深,不明白什么是生死,而4-6岁的孩子,对死亡有一定的概念。广州众慧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当失去了自己情感依赖的亲人,自然会有悲伤、难过等情绪,这主要取决于丧亲儿童对死亡概念理解的程度、死者的死因和与死者间的亲密度等。”
死,是一个令人忌讳的字眼,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极少和孩子谈及死亡的话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院长吴冬梅告诉记者,在幼儿园,老师不轻易和小朋友讲有关死亡的话题。因为每个小朋友的心理发育程度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所以其理解和承受能力有很大差异,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们讲死亡的话题,担心会影响到孩子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毕竟死亡总会让人联想起恐惧,有些孩子会怕黑,夜里不敢独自睡觉,有不安全感。
虽然不对全体小朋友讲死亡的话题,但对那些有疑问或者经历过丧亲的孩子,老师会加以个别指导。死亡在本质上让人难以回答,死亡的未知性也让人感觉很无助。吴冬梅说,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不直接谈及死亡,以免引发其恐惧的心理。
失去至亲,可用比喻解释
大多数儿童对死亡并不了解,为避免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们往往回避死亡话题,采取扭转的策略,比如对孩子说“××去了很遥远的地方”、“去了天堂”等,实际上这种方式不可取,只能让孩子越来越糊涂,因为这是一个悬念,孩子只会纠缠在这个问题
如何解释死亡?中国NLP(神经语言编程)学院专家黄启团说,可以用引喻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死亡,比如爷爷去世了,可以告诉孩子,爷爷其实是和我们坐同一辆列车,只是爷爷比我们早上车,他的目的地到了,就下车了,而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把死亡说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孩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对于和孩子感情较深的亲人去世,黄启团认为,父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同其悲伤的情绪,陪着孩子一起哭,认同和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
孩子第一次遭遇到死亡的话题,可能是孩子养的宠物突然死亡。黄启团说,不用跟孩子解释宠物为什么会死,更不能说“我再买个新的给你”,这些话显得很苍白无力,还会让人觉得很“冷血”。在这一刻,就只要“同步”孩子的情绪,和他一起因为失去宠物而伤心,并由孩子拿主意如何处理宠物的“后事”,让其了解生离死别的含义。
亲属重病期间,孩子不探视为好
濒临死亡时,人总是很留恋,更加舍不得放不下自己的亲人,尤其年幼的子孙。那么长辈患重病时,是否适合带年幼的孩子探病呢?黄家良说,从健康的角度讲,孩子应该少去病房,因为那里毕竟有很多细菌、病毒,容易传染。从心理的角度上讲,带孩子去探望重病号也不妥,因为重病患者被疾病长期折磨,其容貌、精神状况可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健康状态的样子相差甚远,如果让孩子看到患者的模样,会留下深刻的创伤性画面,孩子今后可能会怕黑、做恶梦。如果是自然死亡,孩子不需要回避与死者临终见面。
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对重大疾病及死亡并不理解,他们是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领会和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每年清明节时,孩子们随大人一起踏青扫墓,总是蹦蹦跳跳显得很开心很快乐。黄启团说,已故的先人看到后人开心的生活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
用小故事和孩子说死亡和xx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垃圾桶旁,有位看样子有五十几岁的流浪汉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xx看到了就问我:“妈妈,他怎么捡垃圾桶里的东西吃呢?”我说:“看样子,这人应该是神经上有点问题,所以才流浪在外的吧!”xx:“那他的家人呢?他的爸爸妈妈呢?”我说:“他应该是找不回去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家人也应该不知道他在哪里.”xx听我这一说,纠正道:“妈妈,你看他都那么老了,他的爸爸妈妈可能都去世了吧!”我说:“都有可能,但真正是什么原因,我们都不知道。”
这时xx又问道:“妈妈,你说人为什么要死呢?”听到xx问到关于死亡的话题,我有点小警惕,因去年我自己奶奶去世时,xx问了这个问题,还偷偷的哭湿了枕头,几天里闷闷不乐。但他的问题我若不回答,他又会追根问底。我想到自己小的时候,睿外婆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从此让我对死亡不再想的那么悲观。于是我想不如就拿这个故事,讲给xx听吧!说不定他会和我有着一样的收获。
于是我对xx说:“人只因为会死,那也是后来才这样的,在很久很久前,人都不会死,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像蛇一样脱层皮就行了,并且还会变回年轻的模样。”xx听我这一说,很好奇,追问道,那为什么后来就变了呢?我说:“就是因为人不死,只要脱皮就行,所以地球上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多。食物慢慢就供应不上人们食用,人们就越来越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就只要见到可食用的东西,就都会弄回来吃。那时除了人就算蛇最多了,人们就天天捉蛇来煮着吃,蛇在人们疯狂的捕捉下,到最后就剩下蛇王和他的妻子了。蛇王看到自己的家簇马上就要灭亡了,很伤心,并痛恨这上天不公平的对待。于是蛇就来到天宫找玉皇大帝告人们的行为,在蛇的痛诉下,玉皇大帝就派二郎神到人间调查实情,二郎神来到人间,看到和人们关系亲密的牛,问它人们的状况,可牛伤心地哭着说:“我们现是为了人们能吃得上饭,没日没夜的干活,没有一天休息,但我们的劳果远远供不上人们需求。”二郎神把调查的结果回天宫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为此事思想了三天三夜,为了削弱人们的繁育,最终他决定,人只可生活六十年时光,当人们听到这个决定时,不服上诉,问玉皇大帝,为何从长生不老,一下改到六十年,觉得时光太少.玉皇大帝最终判定,给人们一个机会,说只要人心向善,就可多生活几十年。另因蛇快灭亡,于是充许蛇可以像人之前一样脱皮繁生。就这样人和蛇的生存命运被玉皇大帝做了改变,也就有了现在人会死的原故。
xx很认真的听完这个故事,感憾的说:“是哦!若人一直不死,那地球都会装不下。那到现在可能见不到任何生物,因为被人吃光了,没有食物,还真有点可怕,玉皇大帝还真是英明.”是吧!不然他怎么会当上玉皇的呢!我回应着xx.就这样xx转移和我聊着天宫的事件.
对于死亡的话题,有时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都会很难做解释,因为孩子小,他们不明白,人为何会死,并且对死亡会存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因为我自己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后经xx外婆讲了这个故事,才消除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我想通过这个故事,xx以后对死亡也不会再看得那么悲观,反会认为死亡是一件非常符合常理的事.
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