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内向是怎么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1-11-12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最近有很多朋友的咨询没来得及回复,其中有一部分问题集中是关于孩子胆小、内向,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什么想法没有勇气说,什么事情都要拉着妈妈帮忙……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给出大家一个看清问题原因的思路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外向、胆子大些?我看有的小孩有什么想法都敢说,我该怎么教我的孩子?其实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公众号里以前发过一些相关文章,我会在今天的文章尾部给出文章编号,大家可以看一看另外,我今天就聊一聊,面对孩子社交沟通等问题,我们如何找出正确解决方法的思路孩子的社交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强弱都建立在安全感和自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安全感越强、越有自信的孩子,他越有勇气去尝试、探索,面对外界的人、事和问题。敢于、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去试探着实施小巫在《给孩子自由》一书中有段记录,他儿子Sam在2岁2个月时,在一家小型儿童乐园内为了玩蹦床,如何面对五六个六岁以上的孩子的行为过程。他自己面对危险的观察判断、“贿赂”对方遭到嘲笑也毫不在意、执着的研究蹦床门栓、耐心等待时机,最后终于痛痛快快的玩了个够……(过程:较长,不在这里详细描述了,明天我整理成图,发在朋友圈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私人微信:36491788)这期间小巫一直在旁边耐心的等待、观察,中途有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玩其他游乐设施,但被孩子拒绝后没坚持阻止、或强行命令带走孩子。孩子的表现也给了小巫非常大的震撼,同时也更令她确信了:当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时,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时,他的内心能够迸发出超长的力量,他的身体能够显现出过人的能力,令人敬畏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于与安全感、自信、对自我的掌控,源自于养育者即父母对孩子的爱、尊重、接纳、及给孩子的自由……一个生活在充满着爱和自由,接纳和尊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体验各种未知;他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等等,都不会被压制、否定、可以尽情释放;他不用去看家长的脸色、察言观色的去讨爱,活的战战兢兢;他不用通过各种好的、坏的行为去反复试探、验证自己是被爱的、被接纳的;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构建内在自我及自我成长上面……这样的孩子相对于那些经常被否定、压制、限制管控的孩子,其内心力量更强大,更自信!因为他有过自己更多尝试和体验的经历,所以更愿意也勇于去探索、尝试、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同样年龄的孩子其表现会有很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因素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表现的胆小、内向、不自信了,开始着急,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行为结果”,而真正产生这个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在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当孩子说话慢慢吞吞表达不清楚,家长急着替孩子把话说出来时。你剥夺了他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和成人差距太大了,更不愿意去表达,失去了信心当孩子做事笨手笨脚做不好还耽误时间,家长着急替孩子做事时。你剥夺了他动手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反正什么也做不好,爸爸妈妈都能做的又快又好,那以后我也不用做了,失去了耐心当孩子对某件未知的事情兴奋不已,观察探索时,家长急着揭示了结果答案。你剥夺了他体验发现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反正爸爸妈妈什么都懂,有事直接问就行了,失去了求知欲当孩子对某件实物说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或是按自己想法玩玩具时,家长总急着去纠正告知:“你想的是不对的”,“这玩具不是这样玩的”。你剥夺了他自由想象发挥的机会,同时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的勇气当家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甚至使用暴力时,孩子变的越来越胆小、懦弱,同时脾气也变的急躁,习得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还有关于孩子情绪接纳的问题等更多因素(限于时间关系我没办法一一例举了,以后有时间单独写)这些日常一件件小事的累积,最终决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格、能力,内心的力量,及他们的行为表达方式、对人、事、物的反应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要只去关注“行为结果”,当你总想着如何去解决“结果”这个问题时,就会忽略了背后的真正起因,而且也没办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找出行为结果真正产生的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造成的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怎么造成的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很大影响:写作业慢、做题粗心、听课走神、做事拖拉、成绩下降、丢三落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先天原因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
曾经有科学家研究过:
五到六岁的孩子,他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只有十到十五分钟;七岁的孩子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钟;十到十二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是二十五到三十分钟;孩子只有到了十二岁以后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才会超过三十分钟,那会小孩估计都上初中了。
不同性格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同
科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个性从一出生就有差异的,也就说先天因素就导致了孩子个性方面不同。科学家有一个大五人格的;类型分类就把孩子按照外倾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这五个因素来打分。用这个大五人格分别区分孩子的不同人格,其中情绪性高、谨慎性低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当然这种性格也不是不好,这种性格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情感敏锐,很适合文学上的创作。
孩子感统系统发展失衡,感知过程不协调
孩子注意力也是与先天性有关联的,比如孩子的感统系统发展失衡导致感知过程不协调、会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家听起来可能不太理解什么叫孩子的感知系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能力统称感知能力)。比如我们打羽毛球的时候,我们两个眼睛看着羽毛球过来,然后对她做出一个判断球在哪里,这个过程其实是复杂的,它需要各个器官来接受信息交给大脑来处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天原因
孩子专心做事或游戏时,父母经常打扰(电视、讲话等背景噪音),打断(喂水,喂水果等行为)。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绝大多数孩子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受到打扰是难以再次集中精神。
孩子过早接触电视(2岁之前),每天看电视过多(两个小时以上)。
看电视有助于孩子认知世界,但是电视往往直接给出了孩子对世界固有印象,让婴幼儿不用去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式的形象。长此以往,孩子会懒于思考、想象、缺乏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再者,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惶恐不安。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可能在他身心方面都带来严重的伤害。比如科学家研究发现,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早熟,但是这个早熟并不意味是好的,过度的早熟会对孩子来讲。就意味着很多功能可能发展不完善。
孩子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
孩子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注意力也是有问题。如果孩子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自主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也会减弱的。现在很多家庭孩子的作息不规律,是因为父母的作息不规律,父母睡得很晚,孩子就有可能跟着父母一块儿睡的很晚。所以说父母首先要带头做好这个榜样啊,调整好作息。跟着孩子一块儿早睡早起,这样来避免因为睡眠不足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厌学或对事情不感兴趣。
幼儿园开始教孩子学习很多的学科知识是属于小学的,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学会了。但是你想想在幼儿园孩子应该是以游戏为中心,到了小学才应该是以学习为主,孩子本来在玩耍的年龄过早的去接触这枯燥的知识,每天都学拼音写汉字,等他上小学时,又因为学过了这些知识对上学失去了兴趣,降低了小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自卑。
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本能的会产生回避的。这种回避主要体现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想其他一些能让他开心的事情。
这种状态在小学阶段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这种自卑或者在学习上挫败感,到了中学、初中高中可能就表现为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很多父母不了解为什么孩子会沉迷网络游戏,因为他在现实中没有什么让他感到成就感的事情。人总要靠一个希望来支撑、一个成就感,靠一个自我价值感来成长的。他在学习上找不到这些东西,他只有在游戏中我每过一次关有人给我欢呼,电脑自动的就给他欢呼。然后自动的给她奖励,还赢得游戏成员的一个尊重,这些是学习给不了的,所以说她也容易沉迷。就是小的问题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将来发展严重了,可能就是厌学。
怎么引导教育
1、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表现,鉴别孩子是缺点还是年龄特点。
2、发现孩子的特点,是否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
3、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的情绪是否安全平稳。
4、了解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睡眠时间。
5、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对学习的态度是。
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
儿童胆怯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 交往欲受抑制;二、 自主性发展受阻;三、自尊心受挫。
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
一、 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二、 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 “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未认识到这一特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孩子胆怯心理怎么形成的?
不少妈妈说自己家的宝宝胆子很小,很多事情多要家长陪同,缺乏勇气。但是你们知道儿童的胆怯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吗?
孩子胆怯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二、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未认识到这一特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胆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所以,各位家长请多多关注下小豆包们的成长吧!
情商高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
面对眼前的小小人,我们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才是爱他们最好的方式,只好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但有时却适得其反。我们折断了他们翅膀,却怪他们不会飞翔。
大人有他们的梦想,同样孩子们也有属于他们的小目标。梦想,或大或小,但都有他存在的意义。
那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营养”呢?
高情商的孩子,都离不开这三点
所谓情商,其实就是管理情绪的能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三观的过程。高情商的孩子,都离不开这三点:获得快乐的能力,无所畏惧的勇气,还有看待世界的眼光。
获得快乐的能力(人生观),让孩子懂得如何跟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见各种问题,越长大,越发现快乐其实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无所畏惧的勇气(价值观),让孩子敢于去挑战自己“所不敢”和“所不能”,不轻言放弃。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会面临很多质疑的声音,我们要教会孩子勇敢地中前进;
看待世界的眼光(世界观),让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感受到来自父母爱与支持,父母的见识,决定了孩子的层次。
在电影《阳光小美女》中,7岁的奥利芙,是个戴着眼镜,挺着小肚腩的小女孩,她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当选美国小姐。
奥利芙因为一次意外机会获得加州“阳光小美女”的参赛机会,为了帮助奥利芙实现自己明星梦,一家人开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踏上了追梦之旅。
奥利芙的爸爸是个成功学专家,当得知奥女儿要参加选美比赛的时候,并没有鼓励女儿,而是告诉她:“要是你不认为自己会赢,参赛根本没有意义。”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给女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当奥利芙在旅馆一个人面对爷爷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我不想要输,因为爸爸讨厌输家。”
爷爷安慰她说:“真正的失败者不是那些没有赢的人,而是那些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的人。你有在努力尝试吧?那么你就不会是输家,明天开心点,好吗?”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比输赢更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没有人永远都是第一名,但每个人都有下一次机会,只要孩子愿意去尝试,就是成长的开始。与其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不如放手让孩子向前奔跑。
不过,一家人的旅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大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
有些自闭的哥哥,一心想要报考飞行学校,却发现自己是个色盲;
自杀未遂同性恋舅舅,遇见了抢走自己爱人,还有声誉的对手;
坚信成功法则的爸爸,却没有出版商愿意出他的书,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一直支持奥利芙的爷爷,因为夜里过度吸食大麻,在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
成人的世界一塌糊涂,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的奥利芙成为了维系全家关系的纽带。他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奥利芙参加比赛,让她做自己想做的。
奥利芙在舞台上跳着爷爷教她的肚皮舞,却被裁判叫停、被观众嘲笑。
看到奥利芙面临的尴尬局面,爸爸、妈妈、哥哥、舅舅全都站在了舞台上面一起跳舞,为奥利芙加油、打气。虽然在外人看来就像是一群疯子,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终于冲破了外在的束缚,找到了内心的自由。
就像奥利芙的哥哥所说:“如果我想要飞,我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飞。”
生活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我们首先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然后才能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天赋所在,父母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让孩子都拥有做梦的权利。
真正的失败者不是那些没有赢的人,而是那些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的人。只要你想要飞,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飞。
个性是孩子生命的色彩
露意莎·梅·奥尔柯特说:“我们都有自己要追求的人生,自己要编织的梦想,我们都有能力实现愿望,只要我们持续相信。”
除了相信自己,我们也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
最近,朋友圈被一部西班牙的动画片《Alike》刷屏了,全片没有一句话,却获得了64项大奖。
许多父母都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清晨,爸爸帮孩子装书包,小小的书包里却塞着满满的课本。儿子Paste像小鸟一样飞奔过来,却被沉重的书包压垮在地上。
在繁忙的都市中,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外界都是单调的灰色。只有在城市中央有一小块绿洲,一个艺术家在旁若无人地拉着小提琴,守住了最后一块色彩,成为城市中间最亮丽的风景。
Paste开心地在旁边围观,甚至还跟节奏一起挥动起来,但是却被爸爸打断。
学校里,Paste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写ABC,而是画下了为城市带来色彩的小提琴师,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画给爸爸看,爸爸却眉头一皱。
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Paste总是能够给出非常有创意的答案,但是却一次次被否定。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原本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Paste,在沉甸甸的书包、还有堆积如山的作业中,Paste终于变成了大人们期待的样子,但是脸上也丢失了笑容,也终于失去了自己的色彩,变成了单调的灰色。
我们将孩子送进了学校,一定不期待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按照一个模样成长。
个性是孩子生命的色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色彩,我们需要去保护孩子的个性,而不是扼杀。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会受伤,父母也学会放下自己的期待,放下对孩子的执着,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我们要看见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折断了他们的翅膀,却怪他们不会飞翔”。
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需要被看见
最开始,我们会惊喜于孩子的每一次微小的成长,第一次啼哭、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进入学校的大门……这些都曾经让我们兴奋不已。
但是伴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却选择视而不见,挂在嘴边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想要用这种方式刺激孩子的成长,却不知道只会适得其反。
孩子的成长,怎样才能被看见?
刘墉的儿子刘轩在一次采访中,讲了一个父亲跟自己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当时刘轩正在上初中,调皮、厌学,每天都是憧憬变成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成绩也是雷打不动的“C”,这让老师也很头疼。
于是,刘墉就找儿子说:“你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整天梦想着当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变得不爱学习了,对吗?”
“是的。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时成绩也很糟糕,他还考过零分,现在不照样当了世界顶级赛车手?”
“他考了零分,当了赛车手。可是,你从来就没有考过零分啊,每次都是‘C’!”
“那么,你希望我考个零分给你看看吗?”
“好啊,那就让我们打个赌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么以后你的学业一切自便,我决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没有考到零分,就必须服从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如何?”
“好的”,刘轩愉快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他们约定不能空着不答,考到“零分”,刘墉就不再管儿子了。
但是考零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想要考零分,就需要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哪个答案是错误的。
为了早日考到零分,刘轩甚至开始不由自主地努力学习了,这样他有把握做错的题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有把握最对的题越来越多。
一年后,刘轩成功地考到了第一个零分。
刘墉很高兴,还亲自下厨做了一桌菜,祝贺儿子终于考到了零分,因为他知道“有能力考到A的学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父母说的一句话,做出的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孩子以后的人生。
高情商的孩子,都离不开家长的陪伴。
当我们给孩子爱与支持的时候,孩子也会让我们看见他们的成长。
当我们看见孩子成长的时候,孩子才会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力量,长成自己的样子。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父母关注到自己的感受,真心希望自己的成长能被父母看见。
也许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但一点一滴的累积、一天一天的变化,都是需要家长发自内心给予孩子肯定。
就像刘涛推荐的VIPKID,在这里上课的孩子,最开始时,也许不敢开口,也许羞涩于提问和回答,但经过了N节一对一的外教课,孩子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敢说了,能用流利的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看法。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都习惯了VIPKID的陪伴,对每一次的上课都会很期待。要知道,这些让爸爸妈妈自豪的进步,都是他们真真正正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