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宝宝半岁开始学外语
发布时间:2021-11-16 宝宝入园 宝宝睡前故事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美国BB半岁开始学外语
本报综合报道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婴儿学外语的潮流。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西边的加利福尼亚州到东边的康涅狄格州,不到1岁甚至不满半岁的婴儿们坐在大人的腿上,任由他们不断地在耳边说着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甚至是汉语。
不管是不是真的能听懂,这些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也开始学外语了:要么是由几对父母自发地组织“学习小组”互相教授,要么是被送到专门的儿童语言中心学习。
有科学研究显示,在出生以后的6个月里,婴儿就已经可以听到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声音。而当婴儿长到6~10个月大时,他们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删除”那些不经常听到的语言数据了。
本报综合报道纽约早已出现了专门提供此项业务的儿童语言中心。在这些语言中心里,连路都还不会走的孩子们围成一圈坐着,玩玩具,旁边则是大人为他们创造的“外语环境”。
对于年轻母亲凯伦·奥尔布莱特来说,带着自己2岁的女儿卡罗林去参加法语和汉语课程似乎是再自然不过了。对于为何选择这两种外语,奥尔布莱特解释说,自己说英语,保姆说西班牙语,因此卡罗林“已经懂得西班牙语和英语了”。
新泽西州的一对印度裔夫妇认为,应该鼓励照顾孩子的保姆用自己的母语对孩子说话。这对夫妇认为,如果保姆的母语是汉语,那么女儿阿纳卡在流利和语法正确的汉语环境中长大,远比在磕巴、破碎的英语环境中长大更有好处。跟这对夫妇想法一致的父母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这是把一项不利条件变成了额外收获。
美国媒体报道称,汉语普通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掌握的语言。美国外交学院认为,学习汉语要比学习法语多花4倍的时间。这些被送去学汉语的婴孩们(有些甚至只有6个月大)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各种各样的儿童语言中心的涌现,再加上美国高中语言课程出现越来越多的跳级生,都证明了婴幼儿学外语的趋势已经在美国流行了起来。
此外,普通父母开始了解孩子们如何迅速地吸收新语言的原理。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语言获取和发展实验室的专家安·森哈斯介绍,
目前,已经有数个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证明,在孩子年幼时教授他们一门新的语言效果更好。研究者还没搞清楚这个现象是出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的原因,但是大多数在青春期以前就学会一门外语的孩子对该门外语的掌握程度堪比以该语为母语的人。
纽约儿童语言中心的负责人弗朗索瓦·提伯德已经为年幼的孩子们开发出了一套语言学习的语音软件。他表示,让那些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儿听这套软件,效果更好。他解释说:“理解能力(的发育)远远早于说话能力,而说又早于读和写。这就是你学会自己的母语的步骤。”
在提伯德开设的课程上,从来不设任何翻译,因为向孩子翻译外语内容会让他们感到混淆,“我们只需要持续使用希望他们学会的单词”。
专家称学外语要趁早
本报综合报道《时代》杂志日前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德凯泽说,人一过6岁,毫不费力地掌握一门新语言的能力就开始下降。其中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人类大脑的专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中的神经纤维覆盖了一层由脂肪和蛋白质构成的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一方面加快了信号经过大脑的速度,同时也限制了产生新连接的能力。
此前,伦敦大学神经系统学家安德烈亚·梅凯利和他的同事曾经发现,在那些会讲两种语言的人的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部分存在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多的灰质,而且这些人学语言越早,他们大脑中的灰质越多。大脑中灰质的量与他们掌握外语的熟练程度是相关的。
在研究中,梅凯利和他的同事们选取了英语为母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仿的80多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中25人只会讲英语,25人在5岁前就开始学习外语,另外33人在年龄稍大时才开始学外语。结果他们发现,与只掌握一种语言的人和在10到15岁之间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相比,那些有双语能力的人的大脑中,左半球低位顶叶前极皮层的灰质更多。梅凯利说:“只要看看他们大脑中灰质的量,我就能说出他们掌握外语的熟练程度。”
掌握多语言更聪明?
本报综合报道有些父母担心,如果早早地让孩子接触多门外语,孩子学习母语的难度会增加,也会感到混乱。不过,已经有科学理论声称,人类的大脑在生命早期天生就可以掌握多种语言,现在大多数人只能使用一种语言事实上是一种进化异常。
还没有读高中的亚力山德拉表示,自己在还没记事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送去了一个儿童语言中心。现在,亚力山德拉能讲流利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而且正在学习汉语、葡萄牙语和拉丁语。已经有专家发现,大多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孩子在高中标准测验中的表现通常比那些只掌握一门语言的同学好。
而原因也不难理解。例如,你看到一个苹果,就会联想到“苹果”这个词。如果你只会一种语言,你会将苹果这个物体和“苹果”这一个词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你懂得3种语言,懂得“苹果”在3种语言中的不同表达,那么这些词对你而言更像是一些符号,就像代数中常见的未知数符号“X”一样。
还有科学家表示,那么多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在软件开发方面做出了突破性工作,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符号和语言,就像诗人能将字词组合成诗歌一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0岁开始,促进宝宝思维发展
宝贝思考的两种方式再生式思考:
即将新掌握的材料放在既定的模型中,一成不变地产生出固定类型的思维结果。
生产性思考:
这是一种经常寻找新的定式的头脑活动。
宝贝思维的特点
1、宝贝的思维没有一定的模式
宝贝不像成人,他不会被各种思维定式框住。宝贝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行为,随时以独特的方式释放,同时他的创意就这样在活动中产生了。
2、宝贝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宝贝的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宝贝的创意思考能力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父母可以利用宝贝思考的特点,将训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宝贝在看似无所用心的教育中一点点培养起创意思考的能力。
3、宝贝思维能力依赖经验的多寡
每次的新体验都会导致他大脑内突触链接的增加以及突触密度的显著增大。当经验越来越丰富时,宝贝的大脑就通过突触筛选来优化自己。
宝贝思维发展进程0-2岁:
这个年龄的宝贝还不太具备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像照相机一样从环境中吸收一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成产生思维的素材。
2-3岁:
宝贝的思维表现为直觉思维,而且常常是单向思维,即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3-4岁:
宝贝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无法对他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训练,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对宝贝进行熏陶,提高他的思维能力。
创意思考促进方案
1、给予宝贝足够丰富的环境刺激从宝贝一出生,父母就要给他营造一个色彩丰富、声响多样、有着不同类型玩具、不同味道和气味的环境,给予他的五官以足够的刺激,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重心就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环境刺激。
2、让宝贝的生活尽可能丰富多样化经常带宝贝外出旅游,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可以增长宝贝见识,为宝贝提供更多创意思考的素材。
3、通过做家务拓展宝贝的思维能力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有效地激活他大脑中的每一个细胞,让他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开始创意地思考。
4、鼓励宝贝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对宝贝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在于帮助他从小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判断事物。
宝宝3岁前开始教育和开发智力
第一点——把握时机。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美国医学专家近期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在12岁以前变化最快,思维反应也最为敏捷。在试验中,加里福尼亚大学亨利?图格雷教授,将放射性医用糖注入受试儿童血液中,用医用扫描器观察放射性糖分,以证实各年龄段儿童脑细胞的活跃程度。
结果发现,2岁儿童的大脑细胞活跃程度与成人完全一样;3-12岁儿童大脑活动程度是成人的两倍;13-14岁儿童的大脑活动程度,又与成人相同了。
芝加哥大学医学教授霍金拉克和纽约州大学教授芬伯格,在近期研究中对上述结果作出科学解释:幼儿脑细胞之所以比婴儿和成人活跃,是由于其脑细胞中染色体结合量较高的缘故。3-12岁期间,人的大脑无法对染色体的结合进行取舍,脑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在健康发育。所以,这一期间是人生最敏捷的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而这一期间所受到的教育,有许多是终身难忘的。还有人们对童年生活记忆太深的事,也多半集中在这一阶段,亦能证明这一研究结果。所以,家长在孩子3岁时开始教育和智力开发是明智的。
第二点——发现天赋。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孩子的潜在天赋可分5类,正常儿童至少具有一种以上的天赋,关键在于去发现它们。他认为孩子的潜在天赋可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并作为早期教育的定向参考。
第一,语言天赋。孩子在背颂诗歌和有韵律的词句时很出色;能纠正家长常用词语中的偶然错误;能在观看戏剧、影视后,讲出相当精彩的片断或完整的故事。
第二,音乐天赋。孩子在唱歌时音阶很难,单色甜美无假声;平常喜欢听各种乐器演奏,并能通过音乐辨别出有几种乐器;日常生活中能对不同声响和音乐发表议论,尽管议论并非全对。
第三,逻辑数学天赋。孩子能经常提出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之类的玄奥问题,使家长难以回答;平常关于划分人、事、物的种类,对家长的经济分配能参与意见。
第四,自我认识天赋。孩子善于把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情感联系在一起;对别人将去做的事能作预测评议;对自己干的事能做出准确评判。
第五,他人认识天赋。孩子能注意家长的情感变化,对某些事能表示支持或劝慰。喜欢摹仿影视和生活中的人物言行。
聪明宝宝开始于美好的氛围
色彩
色彩与小宝宝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说明,在黄、橙、浅蓝、浅绿等色彩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智商要比在暗淡、压抑的黑灰色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智商高许多,平均能高出14左右。而且在前一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明显好于在后一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出生半个月的新生儿,具有了初步的识别颜色的能力,他能对不同的色彩作出反应。
所以应该在房间里设置色彩鲜艳的图画,挂画。新生儿睡醒时,他会睁开眼睛到处看。挂图可放在床栏杆右侧距宝宝眼睛20厘米处让他观看,每隔3-4天应换一幅图。家长可观察宝宝注视新画的时间,一般小婴儿对新奇的东西注视时间比较长,对熟悉的图画注视的时间短。
形状
要把房间布置的有层次感,空间感,但不要显得杂乱,这就要求一定的艺术性。除了日常的桌椅床铺,衣物杯盘之外,可以适当的在宝宝房间悬挂一些晃动的彩色气球、吹塑球、小灯笼,能发出悦耳声音的彩色旋转玩具等,让宝宝看和听。悬挂的玩具品种可多样化,还应经常更换品种和位置,悬挂高度为30厘米左右。
音乐
胎儿在母亲的腹中是伴随着母亲的心跳声成长的,母亲的心跳、呼吸节律可以说是他最早的音乐启蒙。也可以说,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了音乐的天赋,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出音乐智能。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对其进行一流的优美的音量适中的音乐熏陶,有利于孩子的音乐智能的开发。
而较早的把孩子带进声音的世界里,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让其逐渐分辨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对于其认识世界和智力发育都是很有好处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门声、水声、炒菜声、说话声,人声等中性声音,都是可以让孩子聆听的。但是不可声音过大带有刺激性。
适当的给孩子播放一流的音乐作品。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音乐的好坏,就对音乐随便的态度。人的大脑接受外面的信息,会遵循一个原则:先入为主。即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占主导,以后同类信息将会被筛选,甚至排斥。欧洲的古典音乐,如莫扎特、勃拉姆斯、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上乘作品;中国优秀的古典乐曲,如《梁,祝》《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最好要选择那些悠扬、舒缓的作品。
交流
在房间里,色彩鲜艳的图画,色彩和空间感具强的悬挂玩具,再加上舒缓轻柔的乐曲,他的视觉和听觉就能得到不断的刺激,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就会明显增加,当然也就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了。
而交流则使其“更上一层楼”,告诉孩子那是什么颜色,那个形状是什么可爱的动物,对这孩子用眼神和言语表达感情,无疑对孩子的语言和情商都是很好的熏陶。当宝宝看到这些画、玩具,看到妈妈的容颜,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很高兴,在美好的环境里健康聪明的成长。
宝宝独立从独睡开始
你家的宝宝是独睡的吗?或许大部分的年轻父母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太多的不放心让父母们将宝宝袒护在自己身边,直到孩子渐渐长大,才意识到让他们独睡的困难。其实,只要方式得当,独睡的宝宝将会获得更加健康独立的成长空间。
独睡更利于宝宝健康
在西方,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睡在自己的房间,即使夜间哭闹,也只会得到父母短暂的安慰,他们认为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大有裨益。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许多父母也开始尝试让宝宝独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孩子还小,需要时时刻刻的关注与照料,独睡不利于父母掌握宝宝的睡眠情况,究竟应该如何做才好呢?
专家指出,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与父母同睡时,宝宝会因大脑供氧不足而睡眠不稳、半夜惊醒,如果长期睡在这种环境中,会影响到宝宝的新陈代谢和大脑发育。另外,成人的活动范围大,极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宝宝造成伤害,而且极易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抵抗力较弱的宝宝。从长远来看,与父母同睡的宝宝更容易有依赖感,日后必须独睡时也更加困难。而从小适应独睡的宝宝相对就拥有更健康的睡眠环境。
宝宝独睡要循序渐进
何时应该让宝宝独睡,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有的父母因为心疼而错过了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时期,有的又由于过分坚决而挫伤了宝宝的安全感,这些都是要尤为注意的。育儿专家建议,3-5岁是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年龄,这个阶段宝宝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睡更加有利于他们独立品格的形成。
在3岁之前,父母就应该开始为孩子独睡做好铺垫。1岁以下的宝宝可与父母同房不同床,当孩子长大一些,自立能力渐强,睡得相对安稳时,就可以考虑为宝宝单独准备一个卧室了。从“独床”到独睡,宝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也更容易接受。
优质环境伴宝宝独睡
想要轻松搞定孩子的独睡问题,父母们还要在宝宝独睡前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孩子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安然入睡。
宝宝的房间最好用柔和的色彩装点,让宝宝感受到安静与温暖,室内温度适宜,保持空气畅通。在小床上放上宝宝熟悉的玩具,让他有亲切感而更加放松。睡前至少1小时,不要让宝宝有大量、兴奋的活动,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或催眠曲,让宝宝自己选择临睡前要看的书或要讲的故事。入睡前应将灯光调暗,待宝宝睡着后再关灯。在宝宝独睡的最初阶段,父母要在夜间多去检查孩子有没有蹬被子、睡姿如何等。
最后,对宝宝的心理影响也至关重要。要让宝宝意识到独睡是自己长大的标志、勇敢的象征;宝宝抗拒独睡时不要急于求成,耐心舒解孩子的孤寂、恐惧情绪;当宝宝做得好时,更要及时表扬鼓励,以强化他们的独立心理和行为。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不要以为做爸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自己的宝宝不了解,就不是称职的好爸妈。有些新爸妈由于对婴儿的身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容易造成日后养育障碍,甚至引发“产后忧郁症”。此外,除了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还应对他的感知觉及心理发育有大致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早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因此,新爸妈们不要只顾着自己偷着乐,还应给宝宝做个全身大扫描,以增加自己对他的认识。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触摸宝宝的身体
“宝宝的身体是那么地柔弱,我都不敢触摸他。”这是许多新爸妈的心声。其实,宝宝的身体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脆弱,只要你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此再有顾虑。
(1)新生儿头部
新生宝宝的头部较大,几乎占了全身比例的1/4。头部相对正常人略扁一些,看上去有些变形。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宝宝的头部受到产道挤压而出现的头皮肿胀引起的。这种状况,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触摸宝宝的头部,你还能感觉到其血管的搏动。血管搏动的部位是囟门,是头盖骨尚未发育成熟、头部各块骨头结合处有骨缝所形成的。最明显的囟门是前囟和后囟,一处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一处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囟门会随着脑发育和颅骨发育的成熟而自然闭合。一般后囟门闭合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前囟门在1~1.5岁左右闭合。在囟门闭合前,这里是宝宝的重要护理部位,关系着宝宝日后的智力发育。
(2)新生儿皮肤
新生宝宝的皮肤柔嫩,有褶皱呈紫红色,出生数小时后,皮肤转变成深红色,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肤色。宝宝出生时,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白色油腻物质,也就是所称的“胎脂”,它能够保护皮肤。洗掉宝宝的胎脂后,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皮肤脱离胎脂的保护,突然接触空气的正常反应。
此外,你还会看到新生宝宝的肩膀和背部长有细小绒毛,这就是所谓的“胎毛”。胎毛一般在宝宝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褪掉。在预产期之前出生的宝宝,胎毛完全褪掉要花1~2周的时间。新生宝宝的皮肤很柔嫩,新爸妈们会常常在孩子身上发现红斑或污点状的斑。这些有的是由于宫内压迫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引起的,多数能够自行消退。
(3)新生儿头发
新生宝宝脱离母体时,头发疏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枯黄稀疏,有的乌黑浓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头发,它是从母体残留下来的绒毛。这些绒毛长度不会超过2公分,发干中间没有髓质,只有少数的黑色素。出生后不久,宝宝的绒毛会自动脱落,然后开始第二毛被的发育。
触摸,宝宝开化的始发点
触摸,宝宝开化的始发点
小宝宝的脑细胞其实并不比成人少,只是细胞与细胞间的网络节点还未连结,因此,世界对宝宝来说是混沌的。改变这种情况需要父母的帮忙,通过触摸他的肌肤,让他不断受到足够的观感刺激,以帮助宝宝的大脑细胞“习惯于”相互传递信息,使宝宝从黑暗世界“解脱”出来。
触摸犹如父母给予宝宝的神经“润滑剂”。因此,缺乏触摸的宝宝一定会变变得反应僵化、迟钝,甚至“枯萎”。因此,那些因工作繁忙而忽略触摸的父母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对孩子做出评估,以及早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训练。
25种简易触觉障碍评估法
所谓触觉障碍的宝宝,是处理触觉时调节的不够好,或许是迟钝、也或许是太敏感,以下25种情况,如果宝宝有多项符合的话,可能就是触觉有障碍了,轻微的话,父母可以从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引导他,如果严重的话可能就应与职能治疗师谈谈了,做个简易的评估,就能让父母知道自己与宝宝间的互动有没有问题。
1、时常感觉腹痛─严重,反复性;
2、易怒─容易哭闹,不容易安抚;
3、重力不安全感─不爱动,或者不喜欢被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4、触觉防御─不喜欢被触碰;
5、口腔防御;
6、吸损或喂食困难-狠狠的喝了几口奶,就拒绝再喝了;
7、反复性肠胃消化障碍;
8、睡眠障碍;
9、不容易安抚或转移情绪;
10、对声音、味道、气味、光线或颜色容易敏感;
12、逃避目光接触;
13、缺乏探索性行为;
14、注意力缺失;
15、僵化或固定化的行为;
16、起床后的刷牙、穿衣等晨间活动有困难或挣扎;
17、攻击性;
18、固执或墨守成规;
19、好动或过度兴奋;
20、过度谨慎;
21、不喜欢穿鞋或穿衣;
22、游戏或日常生活会坚持不寻常的互动模式或策略;
23、自我刺激、自我伤害;
24、过度寻求本体觉刺激─偏爱追、赶、跑、跳、碰等活动;
25、过度反应─时常出现逃避、战斗或是吓呆的行为。
探索,帮助宝宝触觉发展
专家认为:提供孩子安全的探索环境,只要确定游戏的环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可培养孩子主动的个性,不过要注意给予的东西不能太小,例如弹珠;也不要是绳子、塑料袋等,以免发生危险。各个阶段有适合的游戏及发展,在提供孩子游戏之前,要先知道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从旁引导。
触觉认知发展进程
0~6个月
视线随着物体移动,别人靠近时显得有兴趣,自己会主动拿摇铃。
7~12个月
伸手拿玩具,可以同时拿两样玩具,找眼前被盖住的玩具。
13~18个月(1岁~1岁半)
知道“不可以”,“ByeBye”,指认书本的图片,知道什么可以吃,会叠二块积木,试叠三~四块积木,找藏在杯内的玩具,翻抽屉。
18~24个月(1岁半~2岁)
认得镜中的自己,叠四~五块积木,认得身体各部分,会用倒出的方式取得装在瓶内的小颗粒,跌五块积木。
24~30个月(2岁~2岁半)
懂得使用三种东西的用途,玩伴家家酒,叠九块积木,会正放形状板。
30~36个月(2岁半~3岁)
帮忙收拾玩具,记得简单的童话,叠“品”状积木,叠十块积木,画图,会倒放形状板。
36~42个月(3岁~3岁半)
叠两层有变化的积木图形,如“品”。
4岁
画圆圈,依照颜色、形状配对。
5岁
认得五个颜色,认得三角形、圆形、四方形,可以照着画圆形、四方形、十字交叉线条,可完成两个指令,数到四,会用身体当参考点,分左右边。
宝宝潜能开发从婴孩时开始
开发宝宝的天赋
了解自己的宝宝对干开发宝宝的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宝宝的优势在哪里,什么又是他的劣势。对于优势,我们要针对性地寻找适合宝宝的方法继续提升该项智能的开发;而对于宝宝的劣势,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那是宝宝的不足,更需要取长补短,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注重宝宝智能的全面开发。
音乐天赋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敏感性上,尤其对干一些特别的音乐,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比如在他哭泣吵闹的时候听到异常优美动听的音乐,他会突然停止哭闹,而且会手舞足蹈,有些宝宝还能和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身体动作,这说明我们宝宝的音乐细胞非常活跃。以下有几招可以帮助开发宝宝的音乐天赋。
1、音乐生活化
宝宝出生后,父母亲可以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在家随时能听到优美的音乐。音乐细胞活跃的宝宝往往会给这样优美的声音投入很大的注意力,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环境,又让宝宝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的乐感,逐渐地,他就能从无意识地听音乐中,到有意识地从音乐中寻找到节奏。
2、在游戏中学
专家认为,过早的正规音乐训练,对年幼的宝宝并不合适,可以利用游戏让宝宝来接触有关音乐的事和物:比如用筷子击打餐桌上的各种餐具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出去游玩引导宝宝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虫鸣、鸟叫、雨滴、风吹等等,在认识中培养他对声音的敏感。
3、音乐玩具当教材
可选购一些宝宝玩得来的音乐玩具,把他当作宝宝学习音乐的早期教材。比如一些玩具型的音乐琴,让宝宝尝试着自己去按键盘,每按一个键盘,就能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也许刚开始宝宝还不会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持久的训练,可以提高他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