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心理健康发育从新生儿开始

发布时间:2021-11-20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新生儿的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1、多与宝宝对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宝宝大脑有上千亿的神经细胞渴望从“窗户”进入信息。你可以发现,他们最喜欢看妈妈的脸。有资料表明,被母亲多加关注的孩子安静、易笑,这为形成好的性格打下了基础。

2、多与宝宝说话

小宝宝的耳朵是他的第二个心灵的窗户。当小宝宝醒来时,妈妈可在宝宝的耳边轻轻呼唤宝宝的名字,并温柔地与其说话,如“宝宝饿了吗?妈妈给宝宝喂奶奶”;“宝宝尿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等等,宝宝听到妈妈柔和的声音,会把头转向妈妈,脸上露出舒畅和安慰的神态,这就是宝宝对妈妈声音的回报。经常听到妈妈亲切的声音使宝宝感到安全、宁静,亦为日后良好的心境打下基础。

3、多给宝宝温柔的抚摩[精选范文网 547118.CoM]

小宝宝的皮肤是他第三个心灵的窗户。皮肤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是大脑的外感受器。温柔的抚摸会使关爱的暖流通过爸爸妈妈的手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的身体、大脑和心里。这种抚摸能滋养宝宝的皮肤,并可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宝宝智力及健康的心理发育起催化作用。在平时,你可以发现,常被妈妈抚摸及拥抱的孩子,性格温和,安静、听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浅谈育儿心得:教育要从生活开始


浅谈育儿心得:教育要从生活开始

入职三个月了,接触了很多的孩子们,从他们的行为习惯上,我有了些许思考。

1.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少玩手机!

那天我组织孩子们做练习,在一张表格中选出爸爸妈妈最喜欢的运动,跳绳、跑步、游泳,等等。这时我看见一个孩子纠结了半天也没选出来,她对我说:”杨老师,我真的不知道选哪个,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每天只会玩手机。“我当时心里一颤,百感交集。同样是年轻人,我很理解家长们玩手机的心情。但是既然为人父母了,就多为孩子考虑吧,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不要以为你一边玩手机,一边坐在孩子旁边就是陪孩子了。请你抽出一些时间,全身心专注地陪陪孩子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下意识的立刻去帮他

宇沐的奶奶对他照顾有加,什么都帮他做,导致他的自理能力比别的小朋友差。那天玩跳绳,小朋友们拿着卷成一团的跳绳开始解它。这时宇沐对我说:”老师,我这个解不开。“我看了一眼,他的跳绳确实缠的比较紧,我下意识的正要帮他去解开。这时我突然想了一下,对他说:”你自己去解,试一试。“我一直在观察他,他摸索着、尝试着,过了一会,自己真的解开了。我思考着,或许大人们那种”充满爱的下意识的”帮助,真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孩子们原有能力的丧失。

3.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复杂

虽然他看上去是那么的小,其实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跑步比赛中失败,他会急的掉眼泪。孩子的内心情感很细腻,上课没带笔,不敢找小朋友借,因为怕被嘲笑。有的孩子还有自己喜欢的人。父母除了对孩子给予各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之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4.家长关心的问题或多或少的决定了孩子的发展

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孩子的天性是一方面,但更多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有个孩子总是我行我素,从来都不严格要求自己。晚上接孩子的时候,他的家长问老师从来都只有两个问题:“睡午觉了吗?大便了吗?”三年来一直如此,从没问过第三个问题。而其他的家长总是会问:“孩子今天表现怎么样?“孩子的健康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也要关注一下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果你忽视了某些东西,那么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在这些方面输给了同龄人。

5.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个孩子吃饭的时候,右手拿着筷子,左手也不扶着碗,而是在空中比划着。提醒了很多次,还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可以看出,他在家的这种行为,家长是没有纠正过的。也许认为,孩子还小。殊不知,其他的孩子早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家长都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精英。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这一比较,有些方面真的是落后于同龄小朋友。幼儿的可塑性强,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要协助教师,做到家园统一。在家也要培养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不挑食,讲文明,有礼貌,说普通话,关爱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时睡觉,不许大喊大叫,等等。

6.永远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经常有小朋友对我倾诉:”老师,我的爸爸妈妈昨天又吵架了。老师,我的妈妈骂我爸爸是神经病。老师,我的爸爸打我妈妈了。。。“不要认为孩子很小,听不懂你们之间的口角。父母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但又不敢对你们说,只能向老师倾诉。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都存在着教育,需要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有一颗耐心去实践。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将是你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父母们和准父母们,加油吧

关心亲子从健康开始--儿童饮食十大误区


现在,给小孩子吃的东西真的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而且很多都非常的具有诱惑力,孩子那小小意志根本不能抵抗,要是强行禁止食用的话,似乎太残忍了,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话,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些误区。

误区一:食品中的添加剂未引起高度重视。“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国家规定标准的,很多上柜台的儿童食品也确实符合有关标准,但食之过量,会引起不少副作用。

误区二:分不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长往往分不清奶乳制品与乳酸菌类饮料,乳酸菌类饮料适用于肠胃不太好的儿童,两者选择不当,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

误区三:过分迷信洋食品。从有关部门的抽查结果可以看出,出口儿童食品也并非100%完美。客观地讲,如今的国产儿童食品,从质量和包装上来看,比前几年已有很大的进步,有不少已达到出口标准,因而不能迷信于一个“洋”字。

误区四:用方便面代替正餐。方便面是在没有时间做饭时偶尔用来充饥的食品,其中以面粉为主,又经过高温油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严重不足,营养价值较低,还常常存在脂肪氧化的问题,常常食用方便面会导致营养不良。

误区五:多吃营养滋补品。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是通过一日三餐获得的。各种滋补营养品的摄入量本来就很小,其中对身体真正有益的成分仅是微量,有些甚至具有副作用。

误区六:用乳饮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现在,家长们受广告的影响,往往用“钙奶、果奶”之类的乳饮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饮料代替水果给孩子增加营养。殊不知,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饮料根本无法代替牛奶和水果带给孩子的营养和健康。

误区七:用甜饮料解渴,餐前必喝饮料。甜饮料中含糖达10%以上,饮后具有饱腹感,妨碍儿童正餐时的食欲。若要解渴,最好饮用白开水,它不仅容易吸收,而且可以帮助身体排除废物,不增加肾脏的负担。

误区八:吃大量巧克力、甜点和冷饮。甜味是人出生后本能喜爱的味道,其它味觉是后天形成的。如果一味沉溺于甜味之中,儿童的味觉将发育不良,无法感受天然食物的清淡滋味,甚至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同时甜食、冷饮中含有大量糖分,其出众的口感主要依赖于添加剂,而这类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低,会加剧营养不平衡的状况,引起儿童虚胖。

误区九:长期食用“精食”。长期进食精细食物,不仅会因减少B族维生素的摄入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还有可能因为铬元素缺乏“株连”视力。铬含量不足会使胰岛素的活性减退,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致使食物中的糖分不能正常代谢而滞留于血液中,导致眼睛屈光度改变,最终造成近视。

误区十:过分偏食。儿童食物过敏者中大约30%是由偏食造成的。因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人体细胞发生中毒反应,长期偏食某种食物,会导致某些“毒性”成分在体内蓄积,当蓄积量达到或超过体内细胞的耐受量时,就会出现过敏症状。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不科学的饮食作为一个致病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不比细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小。

生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有些爸爸妈妈会抱怨,说孩子对于死亡的态度很漠然。孩子自己班级里的小朋友死了,可他回来以后告诉家长的态度却是很无所谓的,甚至还有孩子在亲人去世时会说:“死了好,再也不能管我那么严了”。让大人“雷”得不行。这到底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还是个别孩子的问题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解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学院副教授王顺妹,主持幼儿情绪处理研究项目的张婕博士

学前班孩子的任何概念,都来自直观感受。同样,他们对于死亡概念的了解,也是很直接的。因为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所以大多数时候,孩子们对于死亡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更不用说会有什么恐惧或者伤心之类的情绪感受。所以只有和孩子很亲近的人去世了,孩子才会表达出伤心或者痛苦。对于死亡,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才开始有意识。

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是比较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中,家长一般都不太愿意让孩子知道死亡,或者和孩子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让孩子尽早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吧,现在孩子接触电脑很早,玩游戏的很多,游戏中常常会有人物死后复活;而孩子饲养宠物,有时候死了或者丢失了,家长也会再买一个。这在很多时候会使幼儿有一种感觉:生命都是可以从头来过的。事实上,曾经出现过有孩子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自杀,他们以为生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家长对孩子大可不必讳言死亡,应该让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这不仅有助于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还能够教会孩子在面对令人伤心和沮丧的事情时,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一教育可以从大班的时候开始。

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孩子探讨生命的起始。比如,遇到了小蚂蚁等小虫子死了,或者是孩子养的宠物小鱼或者小虾死了,孩子栽种的小花小草死了,就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死亡意味着这些小鱼或者小虾永远不会再回来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是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说明死亡的含义时,还要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例如告诉孩子,小宠物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和它们在一起时的美好回忆。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我们曾经在一些幼儿园做过一个项目,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他们的负面情绪,其中重要一课就是通过模拟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宠物去世,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死亡。事实上,孩子们通过这一课不仅了解了死亡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育儿心得:阳光心态从阅读开始


育儿心得:阳光心态从阅读开始

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可乐在语言方面显得格外有天分,生活中的用词造句时常让我们略感惊讶,这与她从小主动、被动的阅读量有很大关系。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说从四五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还有有经验的同事说应该一生下来在床上躺着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这个我没有试验,功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阅读开始越早越好。最早的时候你在读她在听,你认为是没有记忆的,但实际上你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一种习惯。如果可以坚持,最好从一出生就开始读给她听,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找个固定的时间,坚持久了就会发现当你开始读的时候孩子会安静下来,就算有的书有点难懂,不用担心她听不懂,在孩子不会说话之前,你可以只读自己感兴趣的,让她看你读书的表情,听你读书的声音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亲子交流,音乐也一样。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人支持,可乐的爷爷奶奶在亲子阅读方面也有很大功劳,而且特别有耐心,我会规定每天只能听两三个故事,爷爷奶奶只要她想听可能会坚持讲到她睡觉为止。

略大一点孩子可以走路会说话了,大概是在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坚持每周至少去一次图书馆,除了去看绘本之外,太仓图书馆针对学龄前儿童会有很多活动,每周定期的有小小故事会、每月会有一次手工、寒暑假还会有绘本剧比赛、才艺展示等,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公共资源。孩子小的时候专注力会差一些,家长不要刻意去强求必须去图书馆就要一直看书,她可以不看,自己随便挑挑玩玩都行,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不管哪种方式,关键就是坚持。

三岁之后孩子的阅读范围慢慢扩大,更多的时候去图书馆我都会让她自己选择喜欢的,偶尔我也会给她选一些觉得比较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收效甚微,多数情况她都是要讲她挑选的。给孩子讲故事还有一个都要经历的阶段就是重复,一个故事她有可能要求讲成百上千遍,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其实三岁之后我比较提倡指读,有的人觉得这样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因人而异。个人认为指读会方便以后小孩认字,孩子的记忆力是很惊人的,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某一天你会惊奇的发现,孩子可以一字不差的讲出一个故事,但有可能单独指到一个字会不认识,不要大惊小怪,慢慢就认识了。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着我来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她的眼睛里一点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

天长日久,可乐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时,她都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她一起读那些招牌,读到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谈论一下。没统计过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凭印象,她在五岁以前认识的字都是零零散散的,不会自己看书,总是由我来给她讲。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她要妈妈给讲故事,而妈妈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吧,于是她开始自己看书了。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她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她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她不认识的字给她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势头,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阅读量的增加不仅让孩子在认字说话方面有优势,心态也会要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小小的年纪她会懂得换位思考,知道尊老爱幼。还有很多我们暂时没有发现的好处,也许在她以后的成长路上会慢慢凸显出来,我们家长一定要坚信,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教育初期的亲子阅读。

塑造健全人格从胎儿开始


近日,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犯下连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低级错误,人们在震惊、谴责之余,也不由得开始进行多方面的反思。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怎么了?今天的人才培养是否出现了重智商轻情商的偏颇?

刘海洋事件虽属个案,但它使我们想起不少在中小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屡屡发生的问题:比如,因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学校公共餐厅的生活环境而退学,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习尖子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竟然走上自杀或杀人的歧途。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新蓉剖析这一现象时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长期以来,学生的人格教育被严重忽略了。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受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出现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鉴此,专家们呼吁: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已刻不容缓!

那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应该从何做起?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1.孕妇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愉快。

2.饮食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质。

3.孕妇不要吸烟,其他家庭成员吸烟应避开孕妇。

4.不服或少服某些抗生素。

5.不做放射检查。

6.防止感染,尤其是风疹,防止外伤。

7.怀孕4个月后,每天听音乐两次,每次20分钟。

英国人育儿从餐桌开始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幼儿在长到1岁至1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在中国有的母亲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来个“包办代替”。但绝大多数英国父母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予以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父母的迁就造成的,因而在孩子幼儿时期就不要让他偏食、挑食。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接近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要求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3岁以上的孩子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父母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可帮助其学会礼貌待人。

育儿观念:感恩教育从幼儿开始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如何发挥家庭在环境、资源、途径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对孩子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是许多家长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方面,家庭具有独特的优势

瑞士教育家指出:“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感恩父母是幼儿感恩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对幼儿施恩最多、施恩最直接的人,是幼儿最初最应该感恩的人。通过丰富多彩、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家庭成为最好的感恩教育载体。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言传身教,行动胜于说教。从父母的榜样作用开始,建设一个充满关爱与感恩的家庭环境。

有的父母对他人给予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帮助,总是铭记于心,心怀感恩;有的父母对亲人的关爱,总是反复提起,心怀感激。有的父母相互之间经常感恩言谢。在这样的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幼儿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就能够萌生感恩之心。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孝敬老人、感恩他人,做尊老爱幼的模范,做知恩、感恩、报恩的模范。而且也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参与的机会。例如:定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爱与感恩。

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要注重“力行”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所学的内容要实践力行,从一件件小事入手,把幼儿的感恩之情落实到行动上,内化为一种习惯。只要我们从细处入手,端正教育观念,就一定能搞好对幼儿的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好懂得爱与感恩的新一代,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精彩。

相关推荐

  • 心理健康起始于婴儿 导读:关注幼儿这一时期心理活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地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
    2021-10-11 阅读全文
  • 浅谈育儿心得:教育要从生活开始 浅谈育儿心得:教育要从生活开始 入职三个月了,接触了很多的孩子们,从他们的行为习惯上,我有了些许思考。 1.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少玩手机! 那天我组织孩子们做练习,在一张表格中选出爸爸妈妈最喜欢的运动,...
    2020-11-17 阅读全文
  • 关心亲子从健康开始--儿童饮食十大误区 现在,给小孩子吃的东西真的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而且很多都非常的具有诱惑力,孩子那小小意志根本不能抵抗,要是强行禁止食用的话,似乎太残忍了,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话,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些误区...
    2021-02-26 阅读全文
  • 孩子健康成长从选择“幼儿园”开始 导读: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关键在于家长要充分地考虑认清自己的现实状况:您对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是什么?您孩子目前有何兴趣特长爱好?您现在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支配能力? 孩子的成长成功离不开系统的...
    2021-05-03 阅读全文
  • 宝宝心理健康起始于婴儿 导读:儿童时期的心理卫生对长大后成为一个精神正常、品行良好的成年人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众多的父母对子女在身体的发育上倾注了极大的关注,而在子女心理的发育方面却关注不够或不知如何...
    2021-08-10 阅读全文

导读:关注幼儿这一时期心理活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地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

2021-10-11 阅读全文

浅谈育儿心得:教育要从生活开始 入职三个月了,接触了很多的孩子们,从他们的行为习惯上,我有了些许思考。 1.在孩子面前,请尽量少玩手机! 那天我组织孩子们做练习,在一张表格中选出爸爸妈妈最喜欢的运动,...

2020-11-17 阅读全文

现在,给小孩子吃的东西真的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而且很多都非常的具有诱惑力,孩子那小小意志根本不能抵抗,要是强行禁止食用的话,似乎太残忍了,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话,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些误区...

2021-02-26 阅读全文

导读: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关键在于家长要充分地考虑认清自己的现实状况:您对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是什么?您孩子目前有何兴趣特长爱好?您现在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支配能力? 孩子的成长成功离不开系统的...

2021-05-03 阅读全文

导读:儿童时期的心理卫生对长大后成为一个精神正常、品行良好的成年人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众多的父母对子女在身体的发育上倾注了极大的关注,而在子女心理的发育方面却关注不够或不知如何...

2021-08-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