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发布时间:2021-12-06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哄宝宝睡觉的温馨故事托管宝宝易患“分离焦虑”
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这次出游计划没有包括刚满周岁的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就围着他打转。现在宝宝稍大一点了,想趁此机会享受‘二人世界’。”为了能顺利出行,一个月前就把宝宝送到奶奶家,以便宝宝尽早适应“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
对于计划长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专家提醒,要当心宝宝可能产生“分离焦虑”。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平静地度过一二个晚上,到了七八个月时,宝宝开始对父母的离开有所察觉,这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yjS21.com
为避免“分离焦虑”,专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规律和舒服自然的环境,可让宝宝暂时忘记父母的离开。同时要尽可能让宝宝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练几遍,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可尝试几个晚上不在宝宝身边,或者让宝宝在奶奶家过夜,帮助宝宝为较长时间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给宝宝写些漂亮的小卡片,通过邮局寄出去,宝宝就会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接到你的问候。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宝宝,电话沟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缓解相思之苦。如果宝宝听到你的声音就大哭不止,赶紧说再见,让看护宝宝的人带他出去透透气,转移注意力。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避免对宝宝的牢骚
从宝宝降临妈妈肚子里那天起,妈妈就对宝宝充满无限疼爱。然而当宝宝出生后,换尿布、宝宝啼哭……一系列繁琐的事情往往把妈妈弄得筋疲力尽,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也或多或少会对宝宝出言不逊。然而妈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责骂,在宝宝心中却可能留下深深的伤痕,所以妈妈出口前一定要三思。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避免以下6种最常见的牢骚:
*否定宝宝人格
“烦!”妈妈正在做家务或手上有活的时候,宝宝还是缠着不放,妈妈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妈妈可能没在意,宝宝却“哇”地一声哭出来了。“笨!”“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没用!”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需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影响小孩对妈妈的信赖
“我才不要你!”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地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
“把你送给别人!”“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他(她)。
“不用再回来了!”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就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会产生心理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宝宝有时候是需要小小的惩罚纠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妈妈是否爱自己产生怀疑,只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可以了。
*吓唬宝宝,导致他不安
叫医生来打针!”“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必然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告诉老师!”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的老师,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被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妈妈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宝宝做错事情,妈妈应及时帮助他纠正,并对纠错行为表示赞赏。
如何避免宝宝“缠人”?
孩子整天像个小尾巴那样跟在妈妈后面,就连妈妈上厕所也不放过。如果训斥他,觉得本来孩子也没什么大错,如果不说他,感觉真是很烦。可最令人头疼的是妈妈很难想出两全之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表示:妈妈如果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缠人”宝宝,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可能再分离”,焦虑自然会再度升高,从而导致更需要妈妈,结果,又引来妈妈更严厉责备,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孩子“缠人”时,妈妈首先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多关心他。在孩子得到较多满足之后,慢慢再把彼此距离拉大,让他渐渐学会独立。
避免孩子“缠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要吓唬孩子,像“赶快睡觉,不然坏人会来抓你”,“不吃饭,警察会来抓你”等,这样极易使孩子变得胆怯;
2、遵守诺言,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做到;
3、帮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如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等。
宝宝焦虑——夫妻内战的后果
导读:当父母吵架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内疚。感到不安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遇到了威胁,感到内疚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冲突中的实际的或者想像的角色。
当父母吵架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内疚。感到不安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遇到了威胁,感到内疚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冲突中的实际的或者想像的角色。不管有没有道理,孩子经常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冲突的原因。孩子无法在父母发动的内战中保持中立,他们或者站在父亲一边,或者站在母亲一边,后果对他们的性格发展有害。
当父母不得不争夺孩子的爱时,他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手段,诸如贿赂、奉承和说谎。孩子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分裂的忠诚和长期的感情矛盾。而且,保护父母中的一个免受另一个伤害的需要,以及迎合一个反对另一个的机会会在孩子的人格中留下印记。
从很早的童年时代起,他们就夸大了自己对竞争双方的价值,不断增加自己的身价,他们学会了利用和剥削,学会了密谋和勒索,学会了窥视和搬弄是非。他们学会了生活在一个正直和诚实是缺点和障碍的世界里。
父母可以平静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或者留待私人时间讨论。对孩子来说,让他们知道父母之间有分歧,需要协商,这样会比较好,而让他们目击父母之间的互相攻击对孩子则没有好处。
当父母离婚时,情形会恶化,在大人的战争中,孩子被当成棋子利用。他们经常被要求窥探父亲或母亲,被怂恿抱怨某个父亲或母亲,显示出对另一方的偏心。他们还被利用当成传话筒,在父母之间传达不好的信息。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孩子的生活显然不会有进步。孩子经常不得不扮演大人的角色来让父母放心——他爱他们两个人。
对于父母离异的孩子来说,即使不受导致父母离婚的种种不愉快事情的影响,生活也已经够麻烦的了。他们需要放心,需要知道父母依然爱他们,他们不会卷入到父母的争论中去。在离婚之后,孩子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哀悼失去了稳定的家庭,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新的现实。
宝宝入园,你比孩子更焦虑?
别不承认!宝宝入园,你比孩子更焦虑!
小宝宝入园,宝宝的心态调节黄金时间是入园前一个月。其实在上幼儿园这件事上,无助的不仅仅是孩子,对于即将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妈妈来说,“如何为孩子做足准备”、“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小宝宝新生入园,父母还常会中五大入园不适的成人“禁忌”!
作为父母,特别是妈妈一定要做好多重准备,最好在孩子入园前一个月就开始做一些心理调试。首先,对于上幼儿园这件事,家长不要吓唬孩子。故意的吓唬不太可能,但家长一般会忽视一些无意的行为。例如,在孩子面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孩子上学后是否安全?是否能吃饱饭?是否会哭闹?这些焦虑、不安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感到焦虑不安。
其次,家长不要过度强调上幼儿园的好处,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做作、不真实,会让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入园后容易产生失落感。当然,家长要给孩子多讲幼儿园的事,不过,尽量采用平和的语气进行讲述。家长应该像讲故事一样,经常给孩子讲讲,幼儿园有几位老师?他们长什么样?幼儿园有什么玩具?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吃什么?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家里跟孩子玩“幼儿园的一天”的游戏。家长可以扮演老师,跟孩子做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幼儿园的宝宝上午做什么?中午吃什么?怎么睡觉?下午怎么玩耍?围绕着幼儿园的一天进行实际的模拟游戏。如果幼儿园主动提供家长进园参观的机会,那再好不过。重点在于,参观过程由孩子主导,父母跟随。不管孩子想去小花园或者洗手间都可以,因为这是他即将进入的环境的一部分。这能最快地让孩子熟悉: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人?会发生哪些事?妈妈也能看到教室里在发生什么事情,老师会怎么处理问题。
五大父母心态“禁忌”
NO.1教室外偷偷看
父母把新生宝宝送到幼儿园后,总是不放心在教室外面偷偷看,担心老师照顾不好,担心孩子没人管、受欺负,或者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父母的担心虽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像这样的不放心,更多的是对幼儿园的不信任。若宝宝发现父母这样的小动作,他就会受到心理暗示:原来连妈妈都对幼儿园不放心,从而更加坚定了“在幼儿园不开心”的认识了。
tips:宝宝本来就对幼儿园有抗拒的心理,如果家长在言行举止中都表现出这些不信任态度,宝宝就更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了。因此,父母在宝宝入园前后要少说幼儿园或者老师的“坏话”,建议家长多跟宝宝讲讲幼儿园发生过的事情,来帮助宝宝唤起在幼儿园的趣事。
NO.2叮嘱老师照顾好宝宝
宝宝将要入园了,爸妈非常担心宝宝在幼儿园吃不饱或者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因此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总是千叮万嘱,希望老师能够特殊照顾好自己的宝宝。虽然父母爱子心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个家长都要求老师特殊关照宝宝,这样难免有点和入园的初衷相悖。宝宝进入幼儿园,就是为了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学习如何交朋友、如何和不同的人相处、如何照顾自己。老师的作用并不是做一个保姆,而是在这个新环境中引导宝宝去学习,协调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教他们学习自理生活。因此,父母请放心地将教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给老师吧!
tips:如果老师对待小朋友有失公平,甚至搞特权主义,这样一方面会给宝宝不好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受到特别照顾的宝宝有可能会变得傲慢、自我中心,这样不利于小朋友相互的交往。
NO.3偷偷离开幼儿园
宝宝刚入园的时候,父母送宝宝上幼儿园要离开的时候,宝宝总是哭闹着不让爸妈走,但是自己又要赶着上班,只好趁着宝宝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离开。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宝宝一开始还和父母有说有笑,但是一转眼便发现父母已经一声不吭地走了,宝宝心里除了有极大的落差外,更多的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认为父母不爱他了,要把他丢在幼儿园不回来了,这样会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抗拒心理,因为这里是“被遗弃之地”。正是因为父母没有一句正式的道别,也没有给宝宝任何解释,这样宝宝会哭闹得更厉害,下次他也不愿意再去幼儿园了。
tips:家长要在离开之前,安静地好好和宝宝分别,和宝宝解释清楚你要去上班了,答应他放学的时候会回来接他回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安抚好宝宝的情绪,同时让他知道你不是要抛弃他,你只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要和他分离一些时间。尝试让宝宝去理解你的原因,要鼓励他像个“小大人”一样去面对暂时的离别,给宝宝一个亲吻,让爸爸感觉到你是爱他、充分尊重他的,这样宝宝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离去,能够安心地在幼儿园等你回来接他。
NO.4帮宝宝占玩具
一些家长希望宝宝在幼儿园开心快乐,因此有时候会出手帮宝宝霸占玩具,让他可以玩得到他想玩的东西。像家长的这种保护主义,虽然说不让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却是建立在别的小朋友的委屈之上。而且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一个不好的示范,宝宝会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要不择手段地占有它,这样宝宝很容易会变得霸道、自私。因此,让孩子可以快乐地玩玩具,同时又能收获友谊,学习好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宝宝学会分享。家长在平时就应该要注意培养宝宝分享的意识,邀请别的小朋友到自己家玩的时候,建议孩子们交换玩具,让宝宝懂得将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这样能够收获到更多玩具,充分享受分享的快乐。
tips:家长也可以鼓励宝宝大胆地加入他人的游戏圈子,当别人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自己想要参与,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能够和他们成为朋友并一同玩乐。家长的鼓励与引导,能让宝宝通过在幼儿园交友的实践锻炼,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社交小能手哦!
NO.5心太软
宝宝哭闹着死活不要上幼儿园,看着宝宝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妈妈心都酸了,或许就答应宝宝今天就不送他去了吧?妈妈这样就做错了!宝宝尝了一次甜头下次肯定会闹得更凶,妈妈的心软和纵容只会让宝宝有了更多逃避上幼儿园的机会,这样宝宝很容易会养成依赖、逃避困难的习惯哦!
tips:爸妈在教育宝宝上要有原则并坚持一贯作风,不能因为太过溺爱、惯宠孩子而丧失原则,对孩子过于迁就。让孩子感觉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不准就是不准,没有空子可钻,让宝宝知道无论他怎么耍赖都不能动摇爸妈的态度,这样就能够建立爸妈的权威,也就能比较轻松地“管理”你的宝宝了。
入园的心态变化不仅宝宝会有,父母成人也有会,当有一天自己的宝宝要一个人在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何况还是那么小的BB,父母心中的担心和牵挂完全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父母情绪的变化虽然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宝宝天生就是敏感的,他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察觉到父母的心态变化,因此父母有怎样的心态,宝宝或多或少也会有怎样的心态。所以,新手父母在面对宝宝入园这件事儿上,不仅要坦然、积极面对,更要乐观地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适应迎接幼儿园的崭新生活。提前一个月,给父母提个醒,希望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都可以顺利平稳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新入园宝宝怎样避免哭闹
离开温暖的家庭和一直陪伴自己的亲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不适应,产生焦虑、哭闹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家长和幼儿园如何联手,共同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幼儿入园后与幼儿园的配合工作。以下几个小建议,家长不妨一试。
1.第一次新生家长会不要错过
不管工作和家务多么忙碌,年轻的父母都不要错过幼儿入园前的第一次家长会。幼儿园将全面介绍其办园特色、师资情况、硬件设施和新生入园注意事项等,你会从家长会上了解到你想知道的很多重要信息。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都将关系到今后幼儿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
2.激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愿望
幼儿被录取后,家长要经常和幼儿谈论有关幼儿园生活的话题,还可以借用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体验幼儿园生活,如家长扮演老师,和幼儿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亲子互动游戏,一起看图画书、讲故事等。家长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带幼儿参观在园幼儿的游戏活动,以此激发他们喜欢上幼儿园的愿望。
3.教幼儿掌握必备的本领
刚入园时,老师对幼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加之需要照顾的幼儿数量较多,难免不能关注到每一名幼儿。所以,掌握简单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至关重要。语言表达方面,入园前家长要教幼儿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性别,别人叫的时候会答应,如果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更好。还要教幼儿用简单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我饿了,我要吃饭”,“我想喝水”,“我要上小便”。见到熟悉的人会问好,离开的时候能说再见等。生活自理方面,教幼儿会用小勺吃饭,吃饭的时候不左顾右盼;让幼儿练习用水杯喝水,会自己上小便、脱裤子、提裤子,会打肥皂用流动水洗手等,如果能培养孩子在12:00—14:00之间午睡就更好了。
4.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想要了解幼儿入园后的各种表现,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进行及时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接送孩子的空隙时间与教师进行口头交流,了解孩子的当天表现。如果工作比较忙或让老人接送,可用写条或写信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书面交流。
5.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幼儿入园后,每天都有新变化。家长一定要关注幼儿的这些微妙变化,并及时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先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听听孩子的唠叨:我和谁一起做游戏啦,老师教了什么歌曲了,吃饭的时候谁挑食了,睡觉的时候谁先睡着了……还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看看孩子离园后的各种表现,是高高兴兴还是沉默寡言,是一蹦三跳还是垂头丧气,点点滴滴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询问并肯定他的可喜变化,促进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
教宝宝说话应避免四大误区
什么时候宝宝开始说话?爸爸妈妈怎么引导宝宝说话?当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对宝宝的要求反应过快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简单的说就是不说完整话,例如,吃饭说成饭饭,睡觉说成觉觉。有些父母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只是觉得有趣,这样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最好都说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成人可能会觉得好玩,可爱,在不经意间重复错误的发音,如,妈妈告诉奶奶今天宝宝把苹果说成苹朵,而身边的宝宝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个错误的发音。所以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