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大胆地瞎编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10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小孩子听的故事“瞎编”故事是一种探索、想像、创造、编构的过程。一个爱瞎编故事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口语表达清楚连贯,富有想像力,长大也易成为一个演说家、发明家。
记得有一次孩子在讲述自己听过的故事比赛中,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踊跃上台讲述自己听过的、看过的故事。有一个孩子讲的故事很特别,故事中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始终没完没了。全体小朋友听得聚精会神,一个劲叫着:“再说下去,再说下去……”过后才知道,这个故事是他自己边讲边瞎编的。
这里要指出,“瞎编”故事并不是胡言乱语,需要教孩子编故事的简单技能。包括:如何编故事的开始?可以教孩子用“有一天,假日的早晨,我有……”等类似语言开始。如何编故事的情节?要引导孩子先在脑中对该情节有粗略的轮廓,然后用语言把该情节前后发生的顺序逐句描述;可用“先……再……接着……最后……”等语言连接整个故事情节。如何编故事的结尾,也可用提问法结尾等。可以将故事发展的结果作为结尾,也可用提问法结尾等。这样,有利于孩子围绕中心“瞎编”故事。
此外,在孩子掌握简单的编故事技能后,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应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综合感知,获得大量的信息(编故事的材料、丰富的词汇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内容广泛地“瞎编”故事。
鼓励孩子从小瞎编故事,还能为孩子今后学习书面语言、写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给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瞎编故事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满怀热情地鼓励男孩
细心的家长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刚刚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的男孩胆子很大,喜欢探索;而有的男孩好像什么都害怕,不愿意去接触新事物。
为什么如此小的孩子就会产生这么大的性格差异呢?
其实,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家长对待他的态度,往往决定他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儿童发展理论学的专家认为,婴儿期的孩子首先产生的情感是信任与不信任。如果家长总让婴儿保持暖和、干燥,并定时喂饱他们,他们就会学会信任周围的世界和周围的人。反之,他们就会不信任一切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家长以及他们自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孩子学习走路时,由于不小心而被绊倒,这时如果家长不断地埋怨他:“我告诉过你多少次,走路时要注意脚下,你就是记不住,看,摔倒了吧!真是笨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会委屈地哭起来,而且从此还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学走路太难了,我永远都学不会!
然而,当孩子摔倒后,如果家长没有埋怨和辱骂孩子,而是耐心地告诉孩子明确的规则:走路的时候,要先看看脚下,这样就不会被绊倒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还会对家长产生好感。这时,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孩子很快就会学会走路。
与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更脆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要满怀热情地去教育男孩、鼓励男孩。
也许家长们会很奇怪:为什么教育孩子还要满怀热情?其实,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研究发现,在男孩出生后的几年里,如果家长消极厌世,整天板着脸、皱着眉头,那么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变化,也会因此而装满忧郁;当然,在这几年里,如果家长很容易生气、发脾气,动不动就批评孩子,那男孩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爸爸妈妈爱我吗?我的存在有意义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待男孩的态度,决定着男孩看待外部世界的态度。所以,即使家长的心情欠佳,在教育儿子时,也要表现出足够的理智和热情。
对此,一位家长这样总结经验:
我家儿子刚刚4岁,但他好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次,他拎着一只壁虎的尾巴兴奋地对我说:“妈妈,快看,我抓到了一只虫子(儿子把他不认识的,比较小的小动物都称做‘虫子’),不过它却把尾巴留下,自己逃走了!”
看到儿子用手抓壁虎,我刚想批评他不讲卫生,但看到儿子那股可爱劲儿,我决定改变策略,转而鼓励他说:“儿子,你真聪明,竟然能抓住一只跑得这么快的‘虫子’!”
孩子胆小怕事或因大人恐吓
经常在生活中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家长们会对孩子进行恐吓,例如说“你再吵闹,别人会把你卖掉的”,或者是“再哭就把你送给别人”,虽然只会止住哭泣、乖乖听话,但是孩子们并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因为恐惧才停止行为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给他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还是尽量避免恐吓孩子!
1.孩子并没有认识到错误
如果父母是通过恐吓的手段让孩子不哭不闹的,那么虽然达到的行为的目的,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孩子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因为害怕才停止某一无理取闹的行为。孩子的屈从只是因为恐惧,他们会认为大人的话是真实的,认为世间真的存在鬼魂、恶魔,于是在以后成长的路上都会有害怕的心理,可能会害怕走夜路,或者是独处。所以说恐吓并没有好处,只是短暂的让孩子不哭泣而已,但是长远的弊端却会一直伴随孩子,家长们还是要避免恐吓孩子。
2.恐吓会让孩子变得懦弱
如果父母经常使用恐吓的手段来对付孩子,那么他们的心理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因为害怕而渐渐形成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并不能够勇敢的承认错误,而是会缺乏独立性,自卑,沉默,所以父母不要恐吓孩子,认真耐心的和孩子说说他们错在哪里,有哪些问题,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让孩子主动改正。
3.父母要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上,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能够耐心的教育,告诉他们为何是错的,让孩子换位思考下,认识自己的错处,同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会孩子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孩子以后便会减少犯错的几率。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听故事
我们是普通的三口之家,我和爱人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家的宝贝叫朱弈阳,就读于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四班。我们是工薪阶层的家庭,什么都很简单化,唯有学习是重头戏,所以家里最多的就是藏书,我的,爱人的,儿子的,我们则变成了大书虫和小书虫。
说到育儿的点滴,我们虽都是教育工作者,但真的很忏愧,我们是很不合格的家长,陪伴孩子学习游戏的时间是有,但耐心教育的次数却不多,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工作疲劳之后的不耐烦,唯有一件事是在坚持做的,就是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听故事。
我是喜欢看书的,打小就喜欢,所以我的孩子还坐在摇篮里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给他看书了,因为自己的喜好,提前给他灌输了起来。虽然那时候他还不会说话,他只会把书扔来扔去,还会把精美的书给撕破,连老人家也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事情,但我一直坚持着。刚开始的时候,宝贝会把书一次次地扔出摇篮,我会一次次地捡起来给他,后来他开始翻弄起彩页,我就教他怎么拿书,怎么翻书,会走以后,宝贝就会看书了,而且会有模有样地坐着安安静静地翻一会。于是我就开始从不同的途径来收罗适合两岁孩子看的书,只要晚上有时间,我就陪他一起看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一直到好多故事,从简单的图画书到有字的故事书,刚开始他喜欢反复听他最喜欢的故事,年龄稍大了以后,他对新书感兴趣,所以我就隔一阵买,隔一阵买,我把买衣服的爱好转成了买书,几乎每个晚上,宝贝都会跟随我沉浸在故事的王国里。让我欣喜的事发生了,打这以后,家里的书本即使已经讲过很多遍,但都是完好无损的。两周岁不到的时候,他能把一个简单绘本《小猪奴尼》从头讲到尾了,打这以后,全家都支持我给孩子买书、看书了。
宝贝两周岁过后,有一段时间我和爱人都比较忙,没办法,就把孩子托给了老人,在打包的时候,我特意在袋子里装了几本书。爱人跟我打趣:老人又不会讲故事,你拿来做什么?但我还是坚持装了进去。后来老人告诉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晨醒来的时候,阳阳都会拿书看,老人看在眼里就忍不住了,根据图片内容讲了起来,结果被小家伙推翻了:奶奶,不是这样讲的,于是反过来他教育起了老人家。在不知不觉间,小家伙已经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
但没人讲故事给宝贝听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随即,爱人在网上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小布丁,这里的故事讲得比我生动多了,而且内容很丰富,但宝贝一开始不适应,吵着要妈妈讲故事,我就故意找借口推脱,一段时间过后,他逐渐喜欢上了小布丁,每天睡觉都要抱着,听完几个故事才肯睡觉。
三周岁到了以后,我开始增加了一些益智类的书,比如说走迷宫,找不同,拼图等,一开始他没有耐心,我也着急,宝贝看书的兴趣也明显淡了,转向看动画片了,和爱人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一下子给予的太多,于是我放慢了脚步,先给他找相同,再找不同,先玩益智类的玩具,再看益智类的书,一直到入园前,他尝试拼10块以下的简单图形,开始走简单的迷宫,开始和我一起做他所谓的益智类的作业。
入园以后,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发现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了,因为平时我们只是注重他的倾听习惯和阅读习惯,所以我们很感谢老师,虽然他有些内向,但老师会积极的鼓励,虽然他发言声音轻,但老师会耐心给他响亮发言的机会。上学后的每个晚上,我有时会因为忙碌,就在一边自己看书,他也会自己手捧着书看很长的时间,我知道,他现在会主动地专注地看书了。
我从小与书为友,现在我的宝贝也与书为友,这或许就是一个好习惯的传承,希望我们的宝贝徜徉在书的仓储里。
德国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在不经意间启发你。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拼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通过协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终得到他们的同意。另外,家长要认真考虑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用理性取得共识”。
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德国人还注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希望给孩子施加压力。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决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和孩子探讨其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而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德国人还注重孩子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做的作业,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而决不会轻易将答案告诉他们。
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强调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