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宝宝渡过反抗期
发布时间:2021-12-13 怎样教育孩子 宝宝入园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二三岁的孩子一般都要经过一般都要经过一个“反抗期”。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变得调皮、不听话。比如天气凉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来了,妈妈让他有礼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睬。这些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来,成人就会生气,以致于可能打他一顿。
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所长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阶段呢?
1、教育是关键。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爸爸帮宝宝渡过恋母的阶段
孩子对妈妈依赖性强,是母子联结(mothes-childloud)紧密的表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只是缠住母亲,而拒绝父亲和家中其他的人,就不好了。
爱缠住你的情况,你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1、是否在你有家时,孩子的起居饮食完全由你一个人照看?
2、当爸爸要照看孩子的时候你拒绝、不给机会,或者对爸爸所做的一切都表示不满的态度?
3、总是不相信孩子爸爸能照看好孩子的能力,有时当着孩子的面会表示出来。
4、只要你在家,孩子的要求就会完全得到满足,而你离开了,就没有人关心他的要求了。所以说到底,孩子老缠住你,不要别人,是你有意无意间造成的。
缠人,或跟脚,只是一个短时期的现象,应该抱着宽畅的心情去满足孩子的愿望。
有人说:“老跟脚会影响孩子的自立观念。”这是不全面的。孩子的自立心是从认为“自己为母亲所接受”这一自信心上萌生的,如果孩子想依存母亲,而常常为母亲所拒绝(不管是什么原因,真正忙也好,故意不接受也好),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不为母亲所接受,没有这种自信心,也就没有自立心了。
为了更好地渡过这一短暂的、只依恋母亲一个人的阶段,可以这样做:
1、从思想上认为孩子依恋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不必为了怕影响孩子自己而躲闪。
2、在家时,要和孩子爸爸一同担当抚养任务,让孩子知道爸爸也爱自己,也应该接受爸爸。
3、树立爸爸的威信。给爸爸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去公园或游乐场的机会,只要爸爸做了一点对孩子有益的事情,就尽是在孩子面前表扬爸爸。
4、当孩子的面要和孩子的爸爸在养育方式上尽量保持一致,不要有矛盾。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一定在孩子不在场时来谈。
5、在要短期离开孩子(如出差)时,分离的几分钟一定要心情平静,和孩子微笑再见。绝不要表示太多的依恋,让他认为你走了,一切都不好了。
6、在你离家以前要对家人做好安排,孩子的生活常规、假日娱乐、游戏阅读,最好和她在家时,基本一样,让他有安全感、有延续性。
7、你出差回来时,要当孩子的面,夸奖爸爸和其他家人对孩子的照顾多么多么好,你多么多么感谢他们。孩子会因为你的夸奖对他们也产生信任、尊敬和爱。这样,他就不会老缠住你一个人了。
怎样帮助宝宝辨识方向
辨识方向有助于宝宝培养自主、自理的能力。当宝宝能够独立地找到目的地或回到家中时,他们会感到自信,并且容易适应生活和社交环境。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怎样帮助宝宝辨识方向”,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怎样帮助宝宝辨识方向
1.使用视觉提示:
在宝宝的房间里放置明确的方向标志,例如箭头指示北、南、东、西等,可以帮助宝宝建立方向感。
2. 利用游戏和玩具:
玩一些与方向相关的游戏,例如让宝宝在室内或室外找到东、西、南、北的方向,或使用玩具指南针等让宝宝学习指示方向。
3. 利用环境:
在室外环境中,可以用特定的地标和周围的环境物体帮助宝宝辨识方向,例如告诉宝宝太阳总是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4. 制作故事和绘本:
可以编写简单有趣的故事或绘本,教宝宝如何辨识方向,例如讲述小动物如何利用指南针找到回家的路。
5. 旅行和探险:
带宝宝到附近的公园、山地或海滩等户外场所,让他们亲身体验朝着某个方向行走的感觉,引导他们通过地标和自然景观辨识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对方向的理解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所以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
反抗是宝宝必须要经过的阶段
导读:怎样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呢?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表现,特别生气,觉得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孩子,真是倒霉。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3岁孩子几乎是与“反抗”连结在一起的。这期间的幼儿正意味着人生第一次“危机来临”。
一、孩子反抗行为的分析
怎样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呢?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表现,特别生气,觉得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孩子,真是倒霉。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3岁孩子几乎是与“反抗”连结在一起的。这期间的幼儿正意味着人生第一次“危机来临”。此期间孩子不管什么事都要反对,无论叫他做什么,他都说“不”;即使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要别人先说或先做了,他就不高兴。当家长的对这类“反抗”要有正确认识;孩子并非故意反抗,他们是有理由而反抗的。1~2岁时,体力逐渐增强,到3岁时许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希望能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却被压制着,因而反抗;2~3岁幼儿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们的“意欲”表现出来,但常被父母阻止和责骂,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会的“规范”压制了,所以他不得不反抗。欲求不满足,常会发之于哭、嚷、生气,大人认为孩子太任性了。这时候的孩子就这样困扰在自己的意欲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中,仿佛像个“小大人”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反抗行为是孩子必须经过的阶段,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心理学家曾在2~5岁儿童中挑选100名反抗性较强者,以及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前者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后者仅有少数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作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生气,不要急躁。
二、怎样教育反抗行为强的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教育反抗行为强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过这个反抗期,就要让“自我服务”不偏离“唯我独尊”的意识,孩子的反抗便会自然地逐渐消失。如果强迫压制他的反抗,将会“内攻”,反抗心理一旦“内攻”,便长久蕴酿在孩子心里,甚至终使孩子一辈子成为“反抗儿”或懦弱儿。因此,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多加以正确引导。
1.让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么都要自己做,只要情况许可,应尽量使他“如愿以偿”;鼓励孩子把一事从头到尾做完,即使成效不好,也要夸他几句。3岁孩子能把一事做完全是了不起的。例如穿鞋着衣,穿外套等均可训练。
2.让孩子帮忙做事
家长可让孩子帮助做简单的事,如“抹桌面”,虽然孩子不能把桌面抹得非常干净,但也要允许孩子去做。家长要注意他们尚不太关心做事是否完美的特点,例如,孩子戴歪了帽子,根本不愿意大人把它矫正过来,他做的事,很不愿意大人重新再做一次。孩子因为尝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样做事的满足,就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良好情绪。
3.凡事都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
不管做什么,家长要尽可能尊重孩子意见,不要过分干涉他,让孩子自己来。有些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也让他去体验一次。例如:此期幼儿尚无“大小观念”,但有时却会吵着要把大洋娃娃装进一个比娃娃小的盒子里。成人不要一下就说“这样不行”,还是让他自己去试装一下,等他试过后就会“知难而退”。这些方法并非讨好孩子、迁就孩子,而是细心地启发。不要用压制他们来度过“反抗期”,只要坚持下去,不要多久,孩子便会有很大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