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恋奥特曼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12-17 孩子厌学原因 小孩不上幼儿园的原因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据南方某媒体报道,因为具有暴力倾向,日本在黄金时段禁播了动画片《奥特曼》。经《生命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多方了解,日本并未禁播该动画片。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奥特曼都受到孩子的青睐。很多男孩打闹时,会高喊“我是奥特曼!”奥特曼到底有怎样的魅力,竟让如此多的小孩如痴如狂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满足了孩子某些重要的心理需求。
首先,奥特曼满足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小孩子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孩子们经常对神奇的力量充满了向往,宇宙间遥远的星球、奇特的宇宙人和战斗机器人……对他们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其次,奥特曼满足了孩子崇拜偶像的需要。
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令人不快却又无法改变的事,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此外,他们大多是被女性带大的,生活中缺乏阳刚之气的体验。而奥特曼是一个能在宇宙间自由来去的超人,拥有可以战胜一切恶魔的力量。看到他,孩子们就会感觉自己也充满了阳刚之气。
剧情曲折,让孩子牵肠挂肚
此外,奥特曼并不总是所向披靡——它往往先被敌人打得狼狈不堪,直到最后关头才能发挥出潜能,反败为胜。正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节,让奥特曼显得更真实,也更让孩子牵肠挂肚。在他们眼中,奥特曼既是偶像,又是朋友。
当然,奥特曼也让一些家长和老师看不惯,这是因为孩子看多了暴力镜头就认为生活中解决问题要靠拳头。也有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奥特曼,而把小朋友当“怪兽”,认为自己欺负小朋友也是正义行为。这对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和形成良好性格不利。
因此,对于孩子看奥特曼这类的动画片,家长虽然不必过于紧张,但也要从旁指导。首先,家长要善于发现奥特曼的优点,教导孩子正义和勇敢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告诉他们,勇敢要依靠智慧。其次,看到暴力场面,家长要告诉孩子生活中不能靠拳头解决问题,要和小朋友和睦相处。最后,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可以把奥特曼当偶像,但自己绝不可能像奥特曼那样无所不能。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向奥特曼学习
背景:
奥特曼一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小男子汉们的许多衣服、玩具、游戏都和奥特曼有关……
活动情景:
今天,奥特曼带来了一本奥特曼的书,并把它放进我们樱桃班的图书角里。游戏活动的时候,小满与曦曦一起津津有味地翻阅起这本图书来。
“哇,奥特曼怎厉害!”曦曦看到兴头上,忍不住比划起奥特曼的动作来。
在一旁游戏的涛涛看见了,嘟着嘴说:“奥特曼是假的!我妈妈说,世界上没有奥特曼,也没有怪兽的。”
曦曦不理他,继续模仿奥特曼,还把小满当成了怪兽,摆出准备战斗的样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英雄。
涛涛见他不听劝,又道:“奥特曼有什么了不起,就会打架!”
于是,我便问曦曦和小满:“你们说说,为什么喜欢奥特曼?”
小满想了想,说:“奥特曼很勇敢的,总是帮助别人打败怪兽的。”
“是啊。”一旁的曦曦不住得点头:“奥特曼很好的。”
“对,我们不喜欢总是打架的孩子,但是,我们喜欢勇敢的,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我说道。
三个孩子听罢,若有所思。小满:“我们要象奥特曼一样帮助别人!”
分析与思考:
生活本身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一本自然百科全书,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形象的事和物,如奥特曼,又恰好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随机教育要注意适度性。教师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管得过多或放任不管都会使教育对象的潜力受到抑制或无从发挥,教育的适度很难标准化,只有教师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教育的适度性。
对幼儿扮演奥特曼的反思
导读:孩子们因为平常看《奥特曼》等相关的动画片过多,在脑子里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自然要把这些印象外显出来,所以就自然而然的扮演起来动画片里的人物了。
今天下雨,在晨间活动时,有的小朋友搬出了积木,有的小朋友拿来了插塑,他们各自玩了起来,刚开始时,大家都静静地坐在积木(或插塑)旁边玩,但是没一会儿就听到几个男孩“呯呯啪啪”的厮杀声。因为前两天有过这样的现象,我想看看究竟,所以没有马上那个阻止他们,只是静观其变。
只见由刚开始时的两个小朋友,渐渐地加入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他们也一起模仿着两个小朋友,用插塑做了一把简单的枪,拿在手上指着同伴“打枪",嘴里还不停的叫着:“呯——呯——”“啪——啪——”,那边的小朋友当然也不甘落后,也起劲地回击。周围有几个男孩看见了,也迅速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因为这个枪实在太容易了,我看见他们用很快的速度就搭就了一支枪,有的还左右手各拿一支枪,左右轮流地打着。“战争”越来越激烈,显然孩子们早就已经忘了区域活动的规则了,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厮杀战”中了,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了,局面快要控制不住了,教室里也快要闹成一锅粥了,这时候我只得出面阻止他们了。
像这样的现象在孩子们玩区域活动的时候不是偶尔出现的,相反却是每次都要出现的。每次在孩子们玩区域活动开始时,老师就强调了活动的规则,但是如果不是老师牢牢地看着,稍一放松,孩子们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活动了。并且那角色多数就是扮演战争场面中的人物,要么就是扮演奥特曼(近来总是扮演艾斯奥特曼)。好像他们对扮演这样的角色总是永远也不会厌倦的。还是老师越是去阻止,越是会激发他们的
扮演欲望呢?从我的观察来看,第一个可能性大一些。因为不管是老师阻止不阻止,每次玩每次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看来孩子们对扮演这样的角色真的有特别的喜好。也就是说这是他们最自发的、最自然状态下的表现。
其次,孩子们因为平常看《奥特曼》等相关的动画片过多,在脑子里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自然要把这些印象外显出来,所以就自然而然的扮演起来动画片里的人物了。而且他们对这些人物的打打杀杀的动作显然是印象最深刻的,所以表现的也是打打杀杀的场面,做的是拼杀的动作。
第三,孩子们在“拼杀"的过程中发泄身体上多余的精力。现在的孩子的生活中相对安静的活动多了一下,孩子们在跟随父母,在学习中,在日常的生活环节中,出于静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他们需要发泄自己,将剩余的精力爆发出来,当然他们也不喜欢独自无缘无故的发作,当然会选择和同伴一起“拼杀”,这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自发的“战争”就显得不奇怪了。
那么作为老师是不是就应该完全顺其自然了呢?答案是:不!因为这样的活动虽然能够发泄孩子本身的情绪,但是同样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因为孩子之间的打闹,不小心的情况还是会使同伴受伤害,所以也经常有孩子来告状,显然这种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别人的利益。当然也影响了一些参与安静活动的孩子。另外,在“拼杀”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玩具的爱护程度会降低,我也发现孩子们在“拼杀”的时候把玩具敲来敲去,经常也会把玩具敲坏。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是单纯地教育他们爱护玩具,那时没有效果的,还是应该改变他们的玩的方式,才能杜绝损坏玩具的现象。
孩子害怕的原因
导读: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在蹒跚学步或是更早的时候,宝宝就可能体验到恐惧。狗吠声、震耳的鞭炮声会令他感到害怕;某种颜色的衣服、某个长相特别的大人也会使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当宝宝感到害怕时,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不断帮助他面对恐惧,宝宝幼小的心灵也会在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恐惧漠不关心或者过度保护,则会使他的心灵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给日后的成长投下阴影。
宝宝都会怕些什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着名的家庭治疗师约翰·伯曼说过,“对待孩子有三种表达爱的方式: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合理地达成心愿,还有运用爱的语言。”在这三种方式中,提供安全感是首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要帮助孩子打造自己心中的“安全岛”。
新生儿~1周岁
内心独白:
“我熟悉的人到哪里去了”,“天啊,周围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
当宝宝熟悉的照料者发生更换时,当声音的分贝突然增强时,当身体感觉猛然下坠时,或遭遇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时……宝宝都会觉得很害怕,18个月后基本缓解。
理解恐惧:
·0~1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周围很多非自然的力量,像噪声、闪光灯,都是小宝宝无法抗御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
应对良策
·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减少或避免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控制居室声音,拍照时尽量别用闪光灯。
·针对身体下坠,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扶着孩子的腋下,慢慢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至妈妈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协调发展。
1岁半左右
内心独白:
“我不认识你,不要靠近我”,“妈妈,你会不要我吗”……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
诸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恐惧万分。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理解恐惧: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的依恋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1岁半到2岁左右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1岁半的孩子非常可爱,但尚未分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真实的,如果对不恰当的玩笑信以为真,将加深恐惧感。
应对良策
·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如:爷爷、奶奶来照顾宝宝。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躲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总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
2岁时
内心独白:
“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这是什么东西?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
夜里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4~5岁时减弱。
理解恐惧:
2岁左右,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若采取强硬措施,或者保护过度,会使宝宝无法逾越这道坎儿。
应对良策
·允许过渡
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会陪伴一小会儿,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回您身边的时候,一定温柔地不厌其烦地把他送回去。
·丰富黑暗的概念
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意味着惊喜、奇妙、探索等别的意义。
3岁时
内心独白:
“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窗帘后面是细菌魔王吗”……
典型恐惧:
怕水、怕妖怪、魔怪等。
水和宝宝想象中的强大对象,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理解恐惧: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恼羞成怒,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恐惧的境地。
应对良策
·接纳宝宝的恐惧
需要父母认可的,并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不要随便打发他的恐惧,而应仔细倾听,引导宝宝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对象打招呼
引导宝宝和恐惧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讲故事呢,快回去吧!”然后问他,大灰狼说什么?通常,宝宝的反应是“他回去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4~5岁阶段
内心独白:
“要是我输了怎么办”,“我不跟你玩了”……
典型恐惧:
对失败充满恐惧。
处于这一年龄段时,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失败,在竞技游戏中表现得“输不起”。
理解恐惧:
孩子会对游戏中的错误耿耿于怀,会对失败感到害怕,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为孩子长大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内心渴望获得成功。父母要了解这一点,并避免向孩子施压。
应对良策
·尝试从简单的、可立即反复操作的游戏入手,强化训练,适当降低孩子对失败的敏感度。如:在纸上玩“井”字游戏,一方在空格中画圈,另一方画叉,三个同一符号连成串者为赢家。开始时,父母不妨适度“放水”,别太顶真了。
这类游戏每次耗时不到半分钟,孩子还来不及咀嚼自己的失败,马上就进入第二轮。几轮之后,他会逐渐明白:原来失败和成功是轮着来的呀!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迪迦奥特曼经典台词收藏
在当下社会,我们都跟台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借助台词可以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物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你都知道哪些经典台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奥特曼的经典台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奥特曼也好,人类也罢,只要有伙伴在,无论怎样的强敌都能与之交手,并且能够战胜它们!
2、就算我化为宇宙星辰,也会与你同在;所以,请你相信你自己,然后,也请你相信我。
3、难道这就是答案?为了保护这些人而战,因为他们是我的伙伴,他们是我所爱的人!
4、我从来不会真正离你而去,光明照耀着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如果你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你就可以找到我的光芒。
5、这个世界,我来守护!
6、人类的心里潜在着比宇宙更广阔的能力。
7、过去虽然无法改变,但未来还可以继续奋斗。
8、迪加之所以这么无敌,是因为他的本质是光。
9、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要尽我所能做点什么!
10、一定要有梦想,即使长大了,也不要放弃梦想。
11、努力也会变成美丽的花啊!
12、只要活着就应该做点什么。
13、无论在何种绝望中,人的心中,光都不会消失!
14、热忱之心不可磨灭,体恤弱者,互相帮助,无论与哪国的人都能成为朋友,不要丢掉这份感情,纵然这份感情被背叛过几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