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处理宝宝黏人的行为?
发布时间:2021-12-18 父母怎么给宝宝取名字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学生突然受伤的处理方法当宝宝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会找妈妈,这是宝宝内心需求保护的表现。宝宝黏人也有相似的道理。专家认为应该以“15个月”为分界线来看待这个问题。
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专家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专家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安全感不足
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
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
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认人期,父母应该怎样做?
如何陪同宝宝度过认人期
1.建立安全港湾
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要尽量顺应他的需求。例如,睡觉时不要惊醒他,或是轻轻呼唤他的名字;跟孩子一起玩耍,不要因为有事情要做就强迫孩子睡觉或是干别的;哭泣的时候要好好安慰他或是拥抱他,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些才是回应孩子最好的方式。
2.根据宝宝的情绪给予安抚
当宝宝见到我们有很高兴的表情时,我们也要用开心的表情来回应他。如果宝宝一见到我们就大哭,千万不要露出紧张或是厌恶的表情来。这个时候宝宝的哭泣也许只是向我们撒娇,要我们安抚他一下,爸妈应该及时回应。
3.搂抱对宝宝的重要性
搂抱对宝宝的意义很大,在整个幼儿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的搂抱是不可缺少的。宝宝可以从爸妈的搂抱中,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安慰和满足,他能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4.分散宝宝注意力
万一用尽各种办法,宝宝还是哭闹不止该怎么办?分散注意力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这得有赖于父母要知道宝宝平时喜欢什么。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或是发出宝宝喜欢的声音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黏人期到认人期,这是宝宝成长必经的阶段,家长不要过于担心或手足无措。宝宝的人格发展是在不断趋于成熟和独立的,在1~2岁时可能就会不那么怕生了。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爱心,用你的关心爱护来陪伴小宝宝度过这段时期。
父母怎样与新生宝宝交往
视、听、触觉和模仿是新生儿的主要行为能力。在家中新生儿和父母等交往也是通过这些能力来表现和发展的。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宝宝光临人间不久就会东张西望,眼睛还会追随红球或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父母怎样与新生宝宝交往
生后12-14天、26-28天的新生儿,在看红球、听格格声这两项行为方面较生后2-3天的新生儿有明显长进。
生后2-3天的婴幼儿虽能看红球,但头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到12-14天特别到26-28天时不少新生儿可随着红球转动。
如你能掌握此规律,你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宝宝,眼和眼接触(最佳距离是20厘米),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面部,宝宝的头和眼球就会随着你而转动,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意义却重大。
正如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说:“‘最早的母亲关注’对幼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能提高敏感性的时期,在生后要持续几个星期,可以为形成你宝宝的个性、展开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这样,如抓紧新生儿时期的行为锻炼(当然要循序渐进),对你宝宝的发育会有很大好处。
眼对眼的互相注视是相互交往的开始。许多妈妈反映,在宝宝注视她们时会感到很高兴,不由自主地会紧紧拥抱她们的孩子。
她们会说:“张开宝宝的眼睛,喔,宝宝是妈妈的,宝宝认识妈妈吗?”这时宝宝可能会微笑。
大约40%的母亲要花一周或更多的时间才感觉到宝宝真正是自己的。
通过接触、照顾新生儿,父亲才真正感到宝宝是自己的,因此这些相互之间的交往是必需的。
父母在此时期内能强烈地感到他(她)们自己与宝宝联系在一起,惊人的感情共呜渗透在母(父)亲与新生儿之间。
在家庭随访中,妈妈还会告诉你她那些引以为骄傲的事:当宝宝在吃奶时听到妈妈的谈话,宝宝就会停止吸吮或改变吸吮速率,表明宝宝要听妈妈说话,而别人的说话声宝宝却不理会。
美国父母怎样提高宝宝体商
在春、夏、秋季,出生仅两周的婴儿会被抱到户外,在柔和的阳光下享受日光浴和空气浴,每次约15分钟,每日1~2次,并随着宝宝的成长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其间,妈妈会轻柔地摇动宝宝的手臂、肩膀和腿。这类户外活动让宝宝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从而促进宝宝身心健康发育。
鼓励并支持宝宝进行体育锻炼,美国父母有6种做法值得中国的爸妈借鉴。
办法1:鼓励宝宝结交运动“高手”
体育运动往往是群体活动,因而培养宝宝的“合群”性格与培养他的体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美国父母特别鼓励宝宝结交更多爱运动、体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宝宝在后者的带动下提高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办法2:聘请体育保姆
体育保姆大多由运动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担任,他们不仅比普通父母更能发掘宝宝的运动天赋,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宝宝的运动技能。
办法3:为宝宝树立好榜样
统计显示,在父母不爱运动的家庭中长大的宝宝,往往也是个四体不勤的“小懒虫”。故在美国有这么一句口号:为了宝宝能爱好锻炼,您自己也必须爱好锻炼。
办法4:帮助宝宝克服相关的心理障碍
一些宝宝并非天生不爱运动,只是因为肥胖、手脚笨拙、反应迟钝或身材过于矮小等原因,导致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此,美国父母会及时开导宝宝,努力让他明白“重在参与”的道理,不必过分看重运动表现或运动成绩。如有必要,还会聘请心理专家协助。
办法5:鼓励宝宝多接触和体育有关的信息
如要求宝宝留意报纸或电视上的体育新闻,让他自编幼儿园的比赛报道,带他亲临赛场看球,或给球星写信等等。
办法6:宽容尤为重要
对于手脚不太灵活、体能不够充沛、运动水平也无疑很低的小不点儿,只要动起来便是好样的。所以,美国人对宝宝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及时予以表扬,还允许宝宝经常变换锻炼项目,以增强其运动兴趣,不会动辄就批评宝宝“缺乏恒心”。他们明白:最重要的是帮助宝宝发现锻炼的乐趣,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并由此而终生受益。
父母应该怎样引导胆子很小的宝宝
有一些宝宝特别的胆小,见到什么都害怕,而且不敢自己承担一些责任。这有可能是因为家长过分宠爱小朋友,什么事情都替他包办好了。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宝宝的成长是不利的。那么,怎样引导胆小的宝宝呢?
有一些宝宝看见小动物都特别的害怕,家长非常不理解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的宝宝。这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宝宝并与其进行沟通,针对宝宝害怕的一些事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宝宝胆小主要还是受到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有一些父母会过分娇宠宝宝,什么事情都替宝宝办好,这样反而让宝宝丧失了锻炼的一些机会。
还有一些家长会过度限制小孩的活动,宝宝想外出的时候,家长会严厉斥责,不准宝宝单独外出对于宝宝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当宝宝缺少了外出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的时候,那么,宝宝与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就渐渐丧失了。还有一些家长过于严厉,进场训斥小朋友,导致小朋友回到家里也不能开开心心的,反而战战兢兢,这样对于宝宝成长极为不利。
首先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逐渐改变宝宝胆小的性格,让宝宝变得越来越勇敢。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某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特别的胆小,这时候父母应该安慰宝宝并和他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
明确孩子怕什么以后,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平时,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溺爱、娇惯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多家长很喜欢吓唬小朋友,其实这是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让宝宝尽快安静听话采取的措施。常此以往,孩子的心灵受到损伤,会形成胆怯、畏缩的性格。在教育孩子时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是很重要的。
四岁宝宝的心理行为特点
三到六岁的宝宝行为逐渐显示出宝宝的情绪和思维,下面着重来看一下四岁宝宝的心理行为特点。
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情绪
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怎样为宝宝选择幼儿园
怎样为宝宝选择幼儿园
幼儿园的好坏,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因为3-6岁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将来至关重要。家长在为宝宝选择幼儿园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选择幼儿园应避免以下误区
收费的误区有些父母在择园时将眼光对准了一些收费很高的私立幼儿园。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私立园在硬件设施上是一流的,甚至是装修豪华,电脑多媒体、空调等一应俱全(空调房和过度的装修会产生有害空气,对小孩身体不利),但在软件上,也就是老师的素质、园所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设置上是否是一流的,就需要父母仔细地考察一番了,而不能盲目地根据收费程度来判断一所幼儿园的好坏。
名气的误区不要只凭幼儿园的级别来做出决定,一级园固然有一级园的优势,但不应是您惟一的选择。在您确定将孩子送到这种园之前,应先了解一下这个园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们名声在外的原因是幼儿园整体素质很高呢,还是因为它们有某些常上电视、电台的艺术班、美术班等。这样的班毕竟在整个园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换句话说,即使您的孩子进了这所名声很大的园,不一定会被选择进这样的艺术班。
特色园误区现在很多的幼儿园都打出了特色园的招牌,如双语幼儿园、音乐、体育、艺术幼儿园等,他们所做的培养孩子特长的承诺也确实令不少父母动心。但这些特色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父母应慎重选择。况且,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即使培养专长,对3至4岁的幼儿也不能要求太高。
挑选幼儿园的渠道
1.借鉴他人经验多听听已入园幼儿家长的反映,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除了向同事、亲戚、朋友了解外,还可以找邻居、街道、甚至慕名前去向那些家长诚恳咨询,或许会令你喜出望外。
2.向幼儿园老师了解同行中人是为你判断、出主意的最佳人选。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千万别错过呀!
3.亲自走访无论哪种途径,最后总要亲自去拜访一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一个幼儿园总有其成熟或不成熟的方面,家长择园时不必以一弊而盖全。总之,在“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适合的幼儿园。
不宜选择的幼儿园
1.不能给幼儿提供充足游戏空间的幼儿园;
2.单纯追求赢利为目的的幼儿园;
3.对幼儿要求严苛的幼儿园;
4.管理不规范的幼儿园。
特别提醒:在为宝宝挑选幼儿园时,一定要查看该幼儿园是否有“示范幼儿园”或“合格幼儿园”的牌照。如要将宝宝送私立幼儿园,要仔细了解其是否卫生、安全,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