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损坏物品时
发布时间:2021-12-17 幼儿园当老师游戏 《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教案 一次自由活动时,我班幼儿原浩城将“娃娃家”里新添的布娃娃拆的七零八落,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胆怯怯的说“我想知道她为什么会哭会笑?”哦,原来如此。我没有批评指责他,反而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同他一起把布娃娃的肚子扒开,取出里面的哨子,帮他揭开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原浩城笑了,其他围观的幼儿也都会心的笑了。好奇是幼儿的天性,正因为幼儿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所以总想探出个究竟,不是摸摸拆拆,就是闻闻尝尝,损坏物品也是常见的事。此时,成人一定不能简单的以训斥了之,也不要强行的制止,因为这种探索中可能会有牛顿、爱迪生的智慧,也可能是幼儿未来科学思想的开端与起源。对于幼儿的损物行为,成人要耐下心来弄清原由,以便因势利导,辨症施治。另外要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把损坏的物品重新修好,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其探索精神得到发展。同时,在“损”与“修”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困难的能力,对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作者:谭红春)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当幼儿的回答与答案有偏离时
让孩子有话能说是《纲要》对我们的要求,教师应多给孩子留一点交流的空间,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只要孩子能说的就应该让孩子去说,让孩子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应注意营造平等、和谐、充满爱的语言环境,并把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见幼儿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话还未讲完就被教师打断的现象。
原因大多是幼儿的回答不够准确。
当教师意识到幼儿“五花八门”的回答不得要领时,教师就立即打断幼儿的回答。
我想,这种做法就是剥夺了幼儿完整表情达意的权利。
教师应该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想法。
回答准确,固然可喜,回答不正确,也有利于教师在了解幼儿真实情况的基础,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实施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让幼儿在话语中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尊重。
教师应该抛开一家之言或固定的答案,让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充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想法,还幼儿叙说独特见解的权利,教育不仅要让幼儿说话,而且要让幼儿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幼教随笔:当孩子对我说“不”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连孩子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对孩子否定的评价也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我的一句“刘念会比我画的更好看”,不仅是对孩子持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且这平心静气的一句话能让更多的孩子不慑于老师的权威,敢说真话,感受平等。
今天上午课间活动时我跟孩子们谈论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顺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片“会飞的树叶”,我得意洋洋地问孩子:“老师画的好看吗?”“好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在众多肯定的声音里,我还是听到了一个持否定意见的声音。我高兴的心情突然消失了:“是谁说的不好看?”很快有孩子告诉我:“是刘念说你画的不好看。”这时候我发现刘念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敢看我。我想也许孩子有自己观点和想法,刘念是一个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平时画的很好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于是我说:“我知道刘念的意思是他会比我画的更好,是吗?”只见刘念使劲点了点头,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孩子们也纷纷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连孩子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对孩子否定的评价也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我的一句“刘念会比我画的更好看”,不仅是对孩子持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且这平心静气的一句话能让更多的孩子不慑于老师的权威,敢说真话,感受平等。
当孩子受到挫折时
夏梓涵小朋友是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她一直是班里孩子学习的榜样,不仅学习好,舞蹈还跳得特别棒,是幼儿园里出了名的“小舞蹈家”。
今年的“六一庆祝”活动,当然也少不了她的身影。在平时的训练中梓涵非常认真,刻苦练习。可在“六一”节文艺汇演中,由于一场重感冒的影响,她把舞蹈给跳砸了。记得当时,舞蹈结束后,她就哭了起来。这时,陪同她的妈妈却语重心长地说“宝贝,你真棒!你感冒了还能跳得这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听到这句话,梓涵终于不哭了,她紧紧的抱住了妈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得到了鼓舞,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可试问,家长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当孩子受到挫折而陷入痛苦时,家长不能只是一味的责怪孩子,落井下石,说孩子这儿错,那儿错。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事情更糟。这时,家长的安慰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简单的拥抱。
当孩子对我说“不”时
上午活动时我跟孩子们谈论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顺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片“会飞的树叶”,我得意洋洋地问孩子:“老师画的好看吗?”“好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在众多肯定的声音里,我还是听到了一个持否定意见的声音。我高兴的心情突然消失了:“是谁说的不好看?”很快有孩子告诉我:“是天天说你画的不好看。”这时候我发现天天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敢看我。我想也许孩子有自己观点和想法,天天是一个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平时画的很好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于是我说:“我知道天天的意思是他会比我画的更好,是吗?”只见天天使劲点了点头,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孩子们也纷纷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连孩子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对孩子否定的评价也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我的一句“天天会比我画的更好看”,不仅是对孩子持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且这平心静气的一句话能让更多的孩子不慑于老师的权威,敢说真话,感受平等。
当孩子有意说谎时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楠的口袋里发现一个没见过的玩具,就问楠楠:“这个玩具是从哪儿来的?”楠楠小声说:“小朋友给我的。
”看到楠楠躲闪的眼神,妈妈很怀疑。
于是,她蹲了下来,轻轻握住楠楠的小手,温和地说:“楠楠,看着妈妈的眼睛,告诉妈妈实话,玩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说实话,妈妈一定不会骂你。
”
楠楠妈妈的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是:
1、语气亲切、温和。
过于严厉、苛刻的问话方式只会吓得孩子更不敢说出真话。
2、保持目光对视。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谎对大人来说都很困难,何况孩子。
父母看着孩子时,用眼睛传递信任和鼓励,很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线。
3、鼓励孩子说真话。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因为畏惧惩罚而说谎,所以,向孩子保证他不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受罚,是最重要的一步。
当然,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楠楠承认,自己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
这时,妈妈把楠楠抱在怀里,说:“妈妈很高兴你对妈妈说了实话。
喜欢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请他借给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
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着急,你说,是吗?”楠楠点点头。
后来,妈妈拨通了小朋友家的电话,楠楠在电话里小朋友道了歉,告诉他明天一定把玩具还给他。
楠楠还准备把自己的一个玩具也带去给小朋友玩呢。
楠楠承认了错误后,妈妈做了很好的处理:
1、给孩子说真话以积极回应。
2、对孩子做错事和说谎的动机表示理解,并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3、启发孩子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当幼儿的创编与日常的行为习惯相冲突时
-->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当幼儿的创编与日常的行为习惯相冲突时》,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在故事《我喜欢》的创编活动中,我让孩子们按照“白云喜欢蓝天,在蓝天上飘来飘去”的句子结构,进行创编故事。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蝴蝶喜欢花,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小鸡喜欢草地,在草地上跑来跑去。”“松鼠喜欢大树,在大树上跳来跳去。”……这时,应之杰说:“桌子喜欢地板,在地板上拖来拖去。”从语法上来讲,这句话编的一点也没错,且具有真实性,但在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我愣住了,看着应之杰期待的眼神,于是我请他到前面来操作一下,桌子是怎样在地板上拖来拖去的。应之杰走下座位用手拉他面前的桌子,刚拖动桌子,桌子与地板摩擦就发出刺耳的声音,小朋友们立即捂上耳朵:“老师,这声音难听死了!”孩子们忍不住说。我随即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听这种声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我趁机引导孩子们说:“你们不喜欢,桌子会喜欢吗喜欢?”“不喜欢”孩子们说。“那我们能把桌子在地板上拖来拖去吗?”我接着问。“不能!”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声。接着我问应之杰:“仔细想想,什么东西喜欢地板,在地板上拖来拖去?”应之杰用手摸了摸头,很不确定地说:“拖把。”我连忙鼓励他说:“真会动脑筋!如果你能用老师要求的句式来说就更好了!”应之杰用响亮而又清晰地说:“拖把喜欢地板,在地板上拖来拖去。”
“桌子喜欢地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然后我又引导幼儿以“什么不不喜欢怎样”的句式讨论、创编,孩子们发言更积极了:“桌子不喜欢小刀在上面划来划去”“地板不喜欢椅子在上面拖来拖去”“花坛不喜欢小朋友在里面跑来跑去”……孩子们在创编的过程中巩固了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书面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桌子喜欢地板……”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一幕幕情景从我脑中闪过:教师在搬动桌椅使用拖、拉解决,孩子们劳动时也用拖拖拉拉的方法把桌椅排整齐。从行为习惯上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教育与幼儿的行为习惯的脱节,这应该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细节又往往被我们忽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检讨自己的言行,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彻到一日活动各环节,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其次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良习惯究竟有哪些,强化幼儿认识。产生自我约束的动机。如果这节课上我采取武断的方法否定了应之杰的回答,很容易打击他创编的积极性。我让他通过自己操作,亲自去感受,发现创编内容的不合理,这比生硬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得多。最后我通过组织幼儿讨论,以“什么不喜欢怎样?”的句式让幼儿创编,不仅丰富了幼儿创编的内容,发展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也巩固加深了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当孩子向你嘟嘴的时候
孩子们的表情是千变万化的,当他们向你嘟嘴的时候,你应该看见他们在嘟嘴后面的情绪。那其中或许包含这自己的委屈,又或者带着对你的不满。“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孩子们不是只有在自己伤心的时候才会嘟嘴,当他们有什么“难言之隐”的时候,这种表情也会现于颜面。
每一天的英语课上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同学习、游戏的时候,我总会看见一些孩子“不满”的嘟起小嘴,起初我不没有在意这样的情景,只是把那种表情当作是孩子们应有的情绪显露,并没有深思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久而久之,我发现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天都会这样。一天英语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奇奇嘟嘴小声抗议:“Candy妈妈,你今天又没有请我参加游戏!”看着他翘得老高的小嘴,再看看他欲哭的面容,我诚心的向他道歉。
自从那次之后,每次上课我都尽量选择参与性较强的游戏,并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进行小组游戏,渐渐的孩子们嘟嘴的表情少了,我心里也踏实多了。
和孩子们相处久了,日渐生情。每每看见他们因为委屈嘟嘴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孩子们是懂得和老师交流的。不管他的年龄是不是很小,他都会用自己的表现方式与你交流,有时候是语言,有时候是动作,有时候是他们的表情。无论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你交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体会,你就会和孩子们成为知心朋友,他们不会因为你是自己的老师而产生恐惧,但是却会因为你是他的老师产生敬意和爱意。
当孩子嘟嘴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倾听、交流。
当孩子开始顶嘴的时候
挑剔中成长学会苛刻;讥笑中成长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学会正直;赞成中成长学会自爱;——在欧美很流行的《育儿歌》。
小时候,一出了什么错,当我们试图解释时,我们最不喜欢大人很凶地呵斥:大人说话,不要顶嘴!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情急或着急中,却发现自己也成了严厉的大人。
面对顽皮、捣鬼、耍赖的孩子,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有时,自己居然还说不过他们,恼羞成怒下,只有大喊“不准顶嘴”。
可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是真的为他们好吗?当孩子开始顶嘴、争辩时,难道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叛逆、不爱学习、不好教育吗?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正确的途径,其实通过孩子与父母的争辩,可以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能帮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传统,中国人认为,教育小孩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德国人却希望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为挑战父母,将大大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争辩过程,他们必须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而争辩的结果,也会让孩子找到自信、学会独立思考。
有时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这发现将促使孩子得到一种成就感。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希望培养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是在挑战固有的惯性思维。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鼓励听话的孩子,从老师到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惩罚调皮的孩子。
然而,经过科学测试,心理学家们却发现:在反抗期中,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
当然,争辩也需要有技巧,有方法,而在友好、宽容的氛围里,和与父母争辩的孩子,将在成长历程中至少得到两种帮助。
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孩子和父母争辩,需要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
在争论时,孩子必须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认识和观察,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表达将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对孩子思维的发展很有帮助。
帮助孩子形成个人意志同时,争执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受到重视,确立自立和自信心。
他们开始学会如何正确的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表达,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表明出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开始尝试着走自己的路。
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善于聆听孩子,找到合适的机会,建立平等、宽容的氛围,和孩子进行讨论。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
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做是对长辈的不敬。
如果孩子是对的,要大方、坦诚的接纳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