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明白文字的准确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01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孩阅读兴趣怎么培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3岁之内的孩子连话都说不清楚,又怎么可能看得懂文字呢?”家长可能会觉得教孩子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教孩子阅读和教孩子说话是一样的道理。当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多是先看到了某种事物,然后再教导他事物的名称,如此反复多次之后,孩子就记得了事物的名字。教孩子阅读也是一样的方法,只是必须强调字形而非字音。
强调对孩子而言重要的字
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开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注意对他而言有特殊意义的文字,例如孩子的名字、爸爸、妈妈、最喜欢的玩具名称等。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文字刺激孩子对于字形的注意力,然后再逐渐帮孩子将所听到的语音和看到的字形做连结。
利用广告文字教孩子
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不难找到印得又大又吸引孩子的广告文字,建议家长指着这些字,大声念给孩子听。刚开始无须强迫孩子跟着念,因为在一再重复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无意地模仿你的声音。如果孩子能主动读出文字给父母听,父母一定要加以鼓励,因为孩子已经注意到了文字的存在,并对文字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善用文字标示法
用标示法来鼓励孩子,这在欧美已经实行多年了,值得借鉴一下。家长不妨在家里准确好标签纸,在属于孩子的东西上标好文字,例如在玩具箱上写“宝宝的玩具”,或是在幼儿使用的碗上标明“贝贝的碗”等字样,这会让幼儿确切地感觉到那个东西是属于他的,并对标注的文字产生兴趣,进而大大吸引孩子对文字的注意力。
鼓励孩子读出所认识的字
当孩子已经认识一些字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一面看着字,一面读出声音,这样就能够把口说和书写的印象连结在一起。重复是加强孩子记忆的最好方法,但是最好别流于机械式的练习,可以用游戏来活跃气氛。
给孩子写纸条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更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也许刚开始孩子认识的字还不多,家长可以先写一些很简单的语句,甚至可以配合用注音或插图,如“妈妈爱你”等。只要家长常常念这些句子,孩子便可以记住句子所代表的美好意义。
将文字图解
汉字中有不少象形字,家长可以利用图解来帮助孩子将文字形式与事物本质连结起来。例如“日”由太阳的圆形转变而来,所以在介绍这个字之前,可以先画一个太阳的图形,然后简化、转变为“日”字,这样不但能让孩子明白字义的由来,也可增添孩子的学习兴趣。
随时把握教育机会
要让孩子了解文字的意义和用途,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提醒、随时教育。在带孩子外出时,看到路边的文字就可以向幼儿说明。如果孩子能主动读出文字给父母听,那么父母一定要很高兴地加以鼓励,因为孩子已经注意到了文字的存在,并对文字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激发兴趣的准备训练
对幼儿而言,文字并不是能够很快理解的东西,所以家长要先通过感官与孩子做一些互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朗读重复的语句
当宝宝听熟了诗歌童谣之后,家长就可以尝试朗读简单的中外民间故事给孩子听。请注意,一定要挑选能让孩子理解的、简单的故事,比如《三只小猪》或《龟兔赛跑》等。因为这些简单的故事通常都会有一些重复的语句、剧情或是观念,不但能让孩子理解,而且会觉得有趣。如果家长总以自己的观点来选故事,则可能让孩子无法理解,进而觉得故事乏味而失去兴趣。
重要的语句加重音
在朗读时,家长可以随着剧情的变化来调整音调和表情,这样更能带领孩子融入故事情节。例如念《白雪公主》的故事时,念到后母最常说的“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时,家长便可以用不同的音调或速度读这个句子,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们熟悉这个句型。
朗读有韵律的童谣
有韵律的诗歌或童谣是最适合朗读的。当家长抑扬顿挫的朗读呈现出一种音律感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跟着节拍随着父母朗读。重复念过几次之后,说不定家长还没读完,孩子就已经把最后的内容给读出来了。
强化回忆刺激专注力
如果一个故事已经念过好几次,那么家长不妨在开始处停顿一下,让孩子说出关键字词,这样有助于回忆内容,接着还可以让孩子说出重要的对话、句子。让3~6岁的孩子重复进行此项练习,将能够有效提升孩子阅读时的专注力。
故意念错让孩子纠正
在孩子熟悉的地方故意犯错,让孩子有机会纠正家长,也会增加他对阅读的信心。如果孩子没有听出朗读中的错误,那么家长也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进行自我纠正,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在阅读中犯了错或是认错字并没有关系。
在精彩处巧妙结束
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一样,宰相的女儿为了保命,在为国王讲故事的时候,总会故意在最精彩的段落停下来,留到第二天晚上再说。所以,家长也可以应用这种模式为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对故事充满期待,这样第二天就会主动拿着书来要求父母讲故事。
预告下次的诱人片段
连续剧或电影都会有精彩的片段预告,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吸引观众继续观看,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在讲完一个故事之后,预告明天要讲的精彩片段,相信孩子也会对那个故事充满期待的。
重复念同样的故事
当家长第一次念某个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就像把孩子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故事让他认识新奇的人物,也让他听到与平常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只有重复地念故事给孩子听,才能让孩子很快分辨出好心的公主或坏心的巫婆有什么不同。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加深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为将来的独立阅读奠定基础。
善用图画书和有声CD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故事说得不好,或是朗读时声音没有变化,吸引不了孩子,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有声CD或是图画书,让孩子融入故事情节中。不过孩子的定性不够,可能有时听得很开心,有时又会被玩具吸引而分心,因此家长最好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听,让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去接触。
鼓励孩子讲故事
当孩子将故事听得很熟的时候,他就会有自己讲故事的愿望。让孩子自己讲故事,等于让他自己重新组织与整理故事内容,孩子的感受将会更深刻。不过,家长千万不要急着让孩子讲整个故事,刚开始可以先让孩子接结尾,如果孩子记得不太清楚,父母也不要着急纠正,等下一次再说一遍故事,让孩子有清晰的观念,以免产生挫折感。
培养阅读习惯的六个建议
孔子曾告诫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早期就得到很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将终身受益。
建议一: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哲学家波普尔的父母非常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波普尔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是书。在那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笛卡儿、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名家的上万册著作。
波普尔后来回忆道,在他还未能读懂父亲的这些藏书前,它们就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波普尔说,给他童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母亲读给他两个姐姐听的瑞典作家赛尔玛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波普尔每年至少要重读一遍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止一遍地通读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全部作品。
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高趣味性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放宽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自由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发挥他的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存书的。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自己的图书,例如童话传说、儿童画报、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阅读。
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比如每周进行一次。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而且父母能够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父母可从孩子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人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有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
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史上颇有成就。小时候,父母就经常陪她们阅读。冬天,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作品;春天,她们常常到野外郊游,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她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了,这也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美国总统G.W.布什(小布什)的母亲非常注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节假日里,读一些书、报或当孩子安静的时候,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一味地督促、强制有效很多。
建议三: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往往会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孩子介绍书籍时先描述其中吸引人之处,或者和孩子一起收藏书籍等。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入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籍,让孩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从教科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从朗读、讲故事入手,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0~3岁是形成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词汇量,并能激发想像,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这里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只讲一半,正当孩子对这个故事入迷的时候,父母就停止了,然后递给孩子一本书,对孩子说:“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吗?自己看书吧。”于是,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捧起了书本。
上面说到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们的阅读。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布什的母亲想了很多方法。如每隔一段时间,全家就会选一位孩子最喜欢的作家,在这个作家生日的那天和孩子一起为作家庆祝生日;或是全家人一起阅读一本书,然后每人选择一个角色,把故事转化为戏剧,全家人一起表演。
布什的母亲还常常在固定的时候送书给孩子。每个月的某一天,孩子们总会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母亲更会在孩子生日的时候送书给孩子;全家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总不忘带一本孩子心爱的图书;外出就餐的时候,也会带一本精美的图书。这些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建议四:给孩子介绍好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萌发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初中以后开始对报纸、杂志产生兴趣,也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因此,父母要是能帮助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就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知识,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报告文学、杂文、名著,甚至杂志、报纸都是孩子阅读的好材料。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
总之,为孩子介绍好书一定要重内容,不要只重图书的装帧或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
建议五:教给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许多方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和略读
精读和略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精读比较注重理解与领会,要求孩子善于分析相关内容。在精读的过程当中,父母可要求孩子大声朗读,而且要求孩子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多读一个字,不可错读一个字,也不可颠倒字词的次序。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当然,父母一定要表示出对孩子朗读的欣赏,鼓励孩子多多朗读。
略读则注重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某些关键部分。对于孩子要学习的科目,应该运用精读的方法,反复钻研文章;其他的书籍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就行了。
叶圣陶先生常常说,“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读全书,就不至茫无头绪”。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先看序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
2.边读边记忆
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挑选一些古文或古诗词来背诵,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书最好是加注释的,比较通俗的。如果孩子能够背诵下来,对他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类经典的句子也许孩子一时无法理解,但是,他记住以后就可以反复品味。
建议六: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有些孩子可能会问父母:“读书就是用眼睛看的,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呀?”事实上,记笔记对于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教育家林家翘先生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记读书笔记,整理读书笔记。他除了每天晚上整理一遍读书笔记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写出摘要外,每个月还要把当月的笔记再进行一次专门的整理,把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思路综合起来,整理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在期末复习的时候,他只要认真看这份笔记,一边看一边思考,就能使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可见,边阅读边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整理读书笔记更加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因此,父母要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可以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可以教孩子有选择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段落和语句;还可以摘录书本的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甚至在书本的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如“精彩的描述!”“这句话非常出色!”“这个词语用得很好!”“这里比较让人费解。”这样可以加强孩子读书时的思考深度。
同时,要教孩子整理自己的笔记,并把作者的姓名、书名或篇名、出版的时间地点记清楚,以便日后查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兴趣是随意的、脆弱且短暂的,应特别注意培养和强化。想让幼儿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技巧,家长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爱护图书:让幼儿知道图书制作的艰辛过程,培养其爱书护书的好习惯。
2.阅读姿势:阅读时提醒幼儿身体要坐直,书要放平、不要离眼太近,以预防眼病的发生。
3.阅读方法:阅读时,应翻开第一页,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边看边点读,引起幼儿想自己看书的欲望,家长正确的阅读方法也能给幼儿起一个很好的直观示范。
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幼儿就会受益匪浅--这可以使幼儿阅读到大量的儿童读物从而增长知识,还可以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水平,家长必须和老师配合行动,还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去模仿、去发挥,这比刻板教孩子如何阅读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