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要忘掉“家长优势”

发布时间:2022-01-10 幼儿园工作计划家长优势 家长教育 教育孩子笔记

昨天上午,烟台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近300名家长把仅能容纳260人的发布厅挤了个满满当当,他们或记笔记或录音,认真倾听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王培东老师剖析孩子的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听她如何开出预防孩子厌学情绪的良方。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参加本次讲座的小学生家长占一半,初中生家长约占1/3,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重视。然而,很多家长之前虽然研究过教育理论,也懂得不少教育理念,但是具体操作中遇到细节问题时却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逃避学习,哪个家长不心急,离“纠正和预防孩子厌学心理讲座”开讲还有半个多小时,家长们便陆续赶到,有的家长甚至从莱州、莱阳、牟平等地赶来。一位栖霞的家长无法准时赶到,焦急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不要将迟到的她拒之门外。记者发现,在听讲的家长中还有两位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们在烟台旅游期间看到本报要举办纠正孩子厌学心理的讲座的消息后,便也报了名。还有一位家长是孩子的姑姑。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婚后,孩子一直寄养在奶奶家中,家中的姑姑便成了主要教育人。 讲座开始前,王培东老师先请几位家长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芝罘区赵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一,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要逼着学,常常坐在写字台前,从周六磨蹭到周日,才能把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写完。莱州的王女士说,她的儿子偏科严重,家长一提英语他就恼,暑假王女士为他报了英语辅导班,希望对他有所帮助,可他就是不去参加。家住幸福的王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从五月份开始,突然害怕上学,每天早晨都要向她哀求:“我不去上学了行不行?”王女士请专家为孩子做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刚有点起色,不知为何最近又开始逃避学习。 针对家长们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王培东老师分析说,孩子刚出生时对世界的探知欲是很强的,人的本能是爱好学习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学校、家长等人和事物的影响,学习的欲望产生变化。主要是6种心理原因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动机缺失、需求不足;兴趣转移、兴趣不足;学习无望、信心不足;恨屋及乌、信任不足;家庭变故、情感饥渴;负担过重、物极必反等。随后,王老师又对症下药,为家长们介绍了纠正孩子言学行为的办法。家长们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笔进行记录。有位家长则带去了录音笔,“记录”下了整个讲座。 孩子未达到预定目标,奖励还是打击? 在应试教育下,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了。讲座中,王培东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考试前许诺孩子:“你要是考第三名,我就给你买个MP3。”孩子一听很高兴,他确实努力了,但最终未能达到家长的要求,只考了第八名。家长恼了:“考成这样,还想要MP3?”孩子的成绩从此一蹶不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以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提醒家长,当孩子未能达到理想目标时,千万不要像上面这位家长一样。其实第3名和第8名只差几分,孩子也努力了,这时家长如果不给予鼓励,而是言语打击,他的话只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失尊感。孩子会想:“我是失败的,我学不好。”从此他便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失败情绪。而对学习及其孩子的成长而言,名次不应是追求的目标,相反保持积极的状态极为重要。有调查显示,上学时前10名的学生一般从事科研工作,出类拔萃的少之又少,而第10名以后的则很多成为了大企业家等其他成功人士。大人物在成名后常常坦然甚至自豪地回忆读书期间的失败,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分数和名次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第1名和倒数第1名只有分数差距,最后成功的并不一定是第1名。如果孩子考第3名却心情郁闷,毫无信心,他(她)进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而且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会很消极;相反如果考第20名但心情开朗、学习劲头十足,将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从来没考过第一名,我怎么教育都不管用。”王老师认为,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是不会教育的家长。无数次的打击以后孩子会慢慢养成一种消极心理,即失助感与失尊感。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是家长培养的。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与打击孩子相反,家长应该适时鼓励孩子,降低孩子的学习目标,“能挑千斤给八百”,让孩子自己比自己,从自身变化中体验成功。“我的孩子考进高中的实验班后,我给她的目标是最后一名。我对她说:‘即使是最后一名,你在我心中也是成功的。’但她从来都考得很好。”王老师说:“降低目标其实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策略,事实证明,它比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有效。” 无论孩子现在的成绩是多少名,只要他(她)有进步,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曾经有个男孩成绩非常差,班里的任课老师都放弃了他,把他交给了体育老师,这位体育老师为了鼓励他,让他担任“体育班长”,交给他力所能及的任务,顺利完成了任务后,男孩慢慢找回了自信,并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先学会“曲线救国” 在现场调查中,绝大部分家长承认,与孩子沟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讲如何学习的大道理。王培东老师提醒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方法很多,讲道理是效果最差的一种,如果实在要讲,一定要选好时机。 相信每位家长教育孩子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说了几句道理,孩子就顶了回来:“我知道啦,你不要再说了!”并拿腿就走。留下家长一人干瞪眼。这时,有的家长会实施家长的特权,把孩子揪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讲一通,事实证明孩子一点也没听进去,家长完全是说给自己听的。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沟通。王培东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正确做法是立即停住不讲,当孩子真正需要助或者情绪较好、能听家长说时再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座中王老师提出,家长们要学会“曲线救国”,不一定谈学习才会让孩子学习成绩变好,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经常与孩子做做游戏,外出游玩等是不错的选择。王老师辅导过一个厌学男孩,前不久男孩的母亲要带着他去参加同学聚会,顺便让儿子放松一下。临行前她给王老师打来电话:“这段时间我该跟孩子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王老师告诉她,既然是让孩子放松,一定不要提学习,在他表现好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大张旗鼓地夸他。随后王老师找到这个男孩,告诉他:“你妈妈是女人,也不认路,力气也不行,你是男子汉,一路上你一定要照顾好她啊。”男孩一听保护母亲的责任落到了自己肩上,很高兴,一路上看地图、拎行李,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母亲同学的频频赞扬,自信心倍增,与母亲的关系也大为改善,再跟他谈学习的事,也比较有效果了。 [!--empirenews.page--]“虎父”为何教育出“犬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是某方面的专家,教育出的孩子却非常厌学,尤其是家长擅长的那一门。这是为何呢?王培东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家长的强势压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适当收起自己的“锋芒”。 有位家长便吃了在孩子面前太过强势的亏。他是位数学老师,孩子刚开始学习,就为他补习数学,结果孩子的数学考得最差。到最后,这位家长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当他第一遍给孩子讲解题目时,孩子明白了一部分,讲到第十遍时,他竟然一点都不懂了!这位家长找到王培东老师时说:“估计孩子的智商不够,你看着办吧,我是没有办法了。”王培东老师听了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后,很严肃地告诉他:“讲第一遍孩子会觉得你在帮他,讲第二遍孩子就会觉得你瞧不起他,讲第十遍时你就把他的脑细胞全部扼杀了。”事实也证明,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确实不对,王老师与孩子沟通时发现,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生物能考满分。当问起原因时,孩子说:“因为我爸爸不懂生物。”由此可见,强势的爸爸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 王老师告诉家长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博士的孩子学习成绩照样一塌糊涂。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势群体,由于吃穿住用行全部依赖家长,他们从小就学着看家长的眼色,因此当家长的强势表现得很明显时,孩子便会表现得非常“弱小”,但他们的内心渴望平等和自由,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带来厌学症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忘了自己的优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要怎么教育孩子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到底起到多大影响?有个答案,我记忆至今。

“20多岁时,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你的三观里,其实藏着孩子20岁后的样子。

是的。父母的三观,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它会彼此传染,会对孩子言传身教。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他们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虽说关爱下一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弘扬,但万事都要有个度,太过溺爱就走向极端了,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孩子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导致啃老族横行,“白眼狼”层出不穷。

前不久上海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在大街上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这就是溺爱的后果,过度的爱,会让孩子会无视父母的辛劳付出,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应当,最终变成啃老族、白眼狼。

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萧何为刘邦稳定后方,对新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所以刘邦分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是在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

刘邦问他为什么,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吃懒做,这样家族慢慢就会没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后,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没落了,但是萧何家却依然兴旺。

曾国藩曾说过,如果孩子不经苦难,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给他坎坷,给他磨砺,而不是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穷”是“善身”之道。

在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俭自律,越能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懒做,害人害己。

反之,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家长要教育孩子原谅别人


大度原谅被人,是一种美德。教育孩子原谅别人的过失,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

并从中学会宽容,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中“原谅别人”有着独特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

2、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3、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4、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目前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孩子原谅别人呢?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

2、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家长可适当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不对之处,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

3、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

4、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对其错误要帮助改正。要让孩子知道,原谅他就是给他改正的机会;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6、教给孩子掌握原谅的标准。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哪些应采取原谅的做法,哪些不可以原谅。首先要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对小是小非,没有严重后果的个人冲突,无意的损伤等尽可能的不要计较,要加以忍让与原谅。对影响友谊与集体荣誉,会造成较大损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等,绝对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谅。但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诚恳的态度去加以批评、制止。切忌粗鲁简单,不注意场合、分寸,或言辞过激、盛气凌人。这样不利于纠正错误,反会增加极抵抗情绪,起相反的作用。

7、必要时,让幼儿体验一下不原谅别人的害处: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小朋友们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养成霸道、蛮横、自私、无情的坏习惯,容易被孤立,今后走入社会会吃大亏。

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儿童心理的把握让很多家长左右为难。打?骂?好言相劝?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教育专家早有论断,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引导不当容易入歧途,所以交流方法很关键。

或许成人的世界有众多不愉快的事情,你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不是你的“出气筒”,不要把你生活的不满发泄在你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惹了多大的事,作为家长的首先不要激动,要温和的与孩子交流。示范给孩子看,面临压力的时候,可以波澜不惊。

当孩子没考好,不必如临大敌,否则孩子对事情的理解也会被父母这种情绪影响,认为“没考好成绩,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父母说:考试就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对自己汇报就可以了,这次没考好,下次继续努力。

许多时候我们耐着性子跟他慢慢磨,好言好语相劝,得到的却往往是孩子更加无理的举动。当我们的耐心被一点一点消耗完的时候,我们就会如点燃的炸药桶一样轰地炸开。每次愤怒过后都会感到深深的内疚,每次情绪崩溃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自责。

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想要教育好熊孩子,就先要管控好自己。曾几时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家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内心便掠过少许担忧。

每个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一个趋向成熟拥有智慧的父母,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线。若不能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乖、不容易发脾气,我们自己就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们打交道时,自己要做到是一个温和的父母。

孩子总让我们生气,可是在我们要发怒之前,请先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愤怒?我们真的有认真听孩子在说嘛?我们是因为孩子生气还是因为自己的状态?当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一切都会变的简单起来。

我国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母亲的,不用担心她对孩子的不慈爱,值得担心的是她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让那些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孩子们的成长。

家长声音:隔代教育的优劣势


隔代教育的优势

◆老人有他的细心和经验,在生活起居上照料得非常好。

◆与有工作压力的父母相比,祖父母在心态上要平静得多,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老人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能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

隔代教育的劣势

◆过度宠爱会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观念陈旧,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时,祖父母往往会出面干预,使得年轻父母无法及时矫正子女的缺失。

如何分工

◆小孩只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严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对现实中的孩子来说,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滋养。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确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让老人娇惯,什么地方应该让老人宠,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多与父母在一起,这应该是父母与老人事先讲好的“约法三章”。

◆老人不能过多地包办孩子的日常起居,如果让孩子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一致的价值观,年轻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识,然后再影响长辈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对长辈出口不逊,这是不能当成孩子不懂,不该计较;或孩子讲话可爱,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 01 -

有一种说法,孩子的成绩不好,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教得不够好,而对于家长,往往归结为监督不力,有些家长还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去指责老师,而不是去仔细地发现问题所在。

依旧有人意识不到,在孩子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家长在某些方面,甚至扮演着比老师还重要的角色。

最近有一句话很流行的话说,“如果做父母也需要考试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不及格”,确实如此。

做父母的要保护好孩子,不让孩子受到身体和心灵的伤害,这只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如果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家长首先得赢在起跑线上,更优秀的父母,需要懂得什么是教育,需要随时拓展自己的思维,才能真正让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最大的养分。

最近一次在给女儿小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听到很多家长在为孩子的语言犯愁,有很多孩子理科成绩特别好,但就是学不好英语和语文。

很多家长会无奈地说,这孩子,天生就是学理科的料!——然而,英语和语文在高考中占如此大的比例,理科学得再好,也架不住两门主课都不好啊。

还有家长会质疑老师的能力。——但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很多学生语文英语成绩都很好,怎么能赖老师呢?

[从图库选择图片]

- 02 -

在家长会的分享中,我给他们讲述了我和我女儿之间的故事。

“英语有那么难学吗?” 车开到家门口停下,还握着方向盘的我有点生气,语调里带了些责备,忍不住出声问小雨。女儿红着眼睛,咬着嘴唇,小拳头握紧了裙子,显得很委屈:“爸爸……”

小雨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英语,到现在至少有四五年了。上三年级后我还给她报了兴趣班,用着号称是海外名校的教材,每周两个小时的课程一直坚持,从没间断过。

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拥有跟外国人正常对话的能力,即便只是简单的交流也行。

可是刚才跟朋友吃饭,席间朋友问我孩子学了什么特长。我告诉他是英语后,他便笑着问小雨:"How are you?"

结果,小雨低着头,半天没有吭声。朋友有些尴尬,站起来给女儿添了果汁,还向我打圆场说,他的小孩也这样,花了不少钱给他请家教,结果老师一走,他在家从不主动学英语,也没有主动讲过英语。

眼泪从小雨的腮边滑了下来,我觉得愧疚,却也只能拍一拍她的小脑袋,轻声道歉。

说实话,我之前跟很多家长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去指责孩子,或者去指责老师,但事后想想,这样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我始终觉得,孩子毕竟花了大量时间去学英语,效果却如此不明显,肯定是有原因的。

[从图库选择图片]

- 03 -

作为家长,我有很多不足。

平时工作太忙,没什么时间管孩子。自己的英语水平早就退化了,更不敢去辅导孩子。再加上小雨的学校每天作业特别多,她完成得又慢,本来玩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我又不希望给孩子太多压力,只能尽量维持现状。

我决定痛定思痛,利用业余时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开始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教育这一块,毕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的英语成绩。

有一天,我看到法国语言教育学家李·坎裁的一句名言:“语言学习的大门,是耳朵。”

看到这句话的瞬间,一道电火花在我脑中炸裂。

对啊,我怎么就忘了呢?

全世界的孩子学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的。听说读写,听是排在一位的,只有听到,孩子才能说,才能读和写。

一句话,英语学习始于口语,止于口语。

但我们恰好忽略了最重要的“听”,直接就逼着孩子“说”。孩子试图努力地“说”,却仍旧无法无障碍地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甚至连基本的寒暄都难以进行,最终失去了交流的信息,越发地觉得英语难。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技教育


21世纪已经到来,“科技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适当渗透科技教育内容,已显得十分必要。

在活动中,应注意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加上家长适当的点拨指导,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使幼儿知道知识是通过探索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要让孩子都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大胆探索、发挥并参与讨论。同时,要准备各种具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使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增多,涉及面广。随着兴趣的提高,孩子就能获得亲身的体验和发现的乐趣。为了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家长还可提一些具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幼儿作多样性、独创性的回答,并鼓励幼儿自发地讨论、交流,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潜能。

国人有句古话:“心灵手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特斯也说过:“儿童的智力发育在指尖上。”所以,有意识地从小训练儿童动作,能刺激和促进儿童大脑的思维活动,增进眼与手的协调,卓有成效地开发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此外,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周围事物,多接触大千世界,多接触大自然,在保障其安全的前提下,让其自由活动和自然探索,从陌生到熟悉,从挫折到成功,以促进脑的聪慧。大人应循循善诱,培养孩子尽早学会执筷吃饭、穿衣穿鞋、洗手帕、扫地、擦桌、上床睡觉和自己玩插塑、垒积木等技能,这对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开发幼儿的智力十分有益。正如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蒂莉所说:“大人不要包办代替,凡是孩子可以做的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尽力让幼儿多用眼看、耳听、手写、口说,特别是学会用左右手进行活动,以促进大脑和智力发育。”

相关推荐

  • 家长教育孩子十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父母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这十件事千万不...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家长要教育孩子原谅别人 大度原谅被人,是一种美德。教育孩子原谅别人的过失,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
    2021-04-02 阅读全文
  • 家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儿童心理的把握让很多家长左右为难。打?骂?好言相劝?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教育专家早有论断,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引导不当容易入歧途,所以交...
    2020-12-14 阅读全文
  • 家长声音:隔代教育的优劣势 隔代教育的优势 ◆老人有他的细心和经验,在生活起居上照料得非常好。 ◆与有工作压力的父母相比,祖父母在心态上要平静得多,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老人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能为教...
    2021-09-22 阅读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作为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并且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父母也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下面这十件事千万不...

2020-09-30 阅读全文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

2020-09-30 阅读全文

大度原谅被人,是一种美德。教育孩子原谅别人的过失,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

2021-04-02 阅读全文

家长应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又如何教育孩子,对于这些很明显的儿童心理的把握让很多家长左右为难。打?骂?好言相劝?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教育专家早有论断,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心理极其脆弱,引导不当容易入歧途,所以交...

2020-12-14 阅读全文

隔代教育的优势 ◆老人有他的细心和经验,在生活起居上照料得非常好。 ◆与有工作压力的父母相比,祖父母在心态上要平静得多,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老人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能为教...

2021-09-2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