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消除孩子的恋母心理
发布时间:2022-01-13 怎样教育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心得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心得 关键词: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明明4岁了还总是离不开妈妈,玩耍、睡觉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一会他就又哭又闹。明明对妈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与他同龄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有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将来才能融入社会中。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近亲来家中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
(2)为孩子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3)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4)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象。
(5)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杨琪东 )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怎样打消孩子的“虚荣心”
攀比心理很常见,人皆有之。然而幼儿园里的小宝宝之间开始“攀比斗富”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正常发育。
幼儿园里的“斗富对白”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
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消除孩子对小学的恐惧心理
转眼之间许多的大班小朋友将要告别幼儿园的生活,向小学“进军”了,许多的家长们为了不让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为孩子们报一些补习班,不仅仅增强不了小孩子们的进步,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儿子9月份就要入小学了,表姐一直警告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上小学前就认了很多字和拼音,如果你不让孩子学这些,到了小学,老师讲拼音非常快,这样会跟不上的!
类似这样的焦虑好像很多家长都有,所以,不管情愿不情愿,多数家长都会要求幼儿园老师给孩子提前教授拼音和简单认字。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进最好的小学,给还没上小学的孩子报什么数学启蒙班和汉语拼音班等辅导班。结果孩子还没上小学已经对小学充满了仇恨和恐惧,叫着“我不要上小学”的孩子不在少数。
还有在一些小学,拿数学来说,孩子学习的题目越来越难。小志的妈妈说她孩子二年级学习的数学题是以前四年级才学到的内容。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的影响,家长和老师都在努力提前孩子的学习周期。中国完形教育创始人大杨老师认为家长一味让孩子进行“提前学习”违背了自然规律,没有尊重到孩子的成长节奏,一味揠苗助长的结果是那个苗还没长好就被压弯了。
父母和老师都想成为那个厉害的角色,厉害地教会了很多知识,厉害地让孩子提前学到了很多。孩子成了父母和老师证明自己够厉害的工具!大杨老师认为自然界也有早熟和晚熟的玉米,也许一些孩子是适合这样的提前学习的。但是家长和老师要遵循的原则是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跟随而非带领。不管他跟不跟得上,你都要来拔这棵苗,显然只能使孩子厌学,对学习充满抵制厌倦而非达到你使他提前冲刺的目的。
农民种田都知道春种秋收,今冬种麦,来年收割。急不得也快不得。孩子是有一个内在成长的驱动力的,你的逼迫只会令他那个自我的能量被压制。家长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增长,往往忽略孩子素质的教育!
慧与情商教育机构吴和芳老师认为知识学习和情商教育如同孩子走路的两条腿,要两条腿走路才稳当。并且知识可以随时学习,可是素质能力要靠累积。并且一个素质能力好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很强,素质能力是推动知识学习的助力器。
父母们的这种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宝宝们成绩斐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及技巧,不可盲目的教育孩子,但愿家长们看了此篇文章都能够明白!
亲子教育——怎么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心理?
很多孩子在刚进学校或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这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分不开的,但主要原因有下面三种:
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给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当
有许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些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还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呢!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我们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够合理的一面,它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提供了一双耳朵,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态度,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共情心,有的时候也称之为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与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好老师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给孩子一个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
怎样调整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强烈的抵抗情绪,在学前期儿童中比较常见。有这类心理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家长或老师让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不要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受到抵制,教育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孩子的个性因素外,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所造成。父母或老师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如果爱唠叨,指东指西,没完没了,或者违反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经常对孩子采取挖苦、讽刺、辱骂或体罚等手段,都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而最终导致逆反行为。另外,父母对孩子希望过高,总是责备孩子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的高度,觉得孩子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使孩子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最终也易产生逆反心理。
调整孩子逆反心理,家长或老师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方法上是否有问题,可有针对性地采用下列方法:
①少批评,多鼓励;不羞辱,多关心。如果让孩子做某件事情,一旦孩子做了,但却没有做好,不要责备,更不能羞辱,而要先肯定其努力、积极的一面,然后再指导并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使他感到他的继续努力会给父母带来安慰,父母也会因此而更加爱他;
②对孩子不要寄于过高的希望。如果家长不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非要让孩子学成某种特长(如钢琴、绘画或舞蹈等),往往会酿成孩子的逆反行为。一切应在孩子的天赋选择基础上进行培养。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从小就会流露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渴望;而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无论在电视机前还是在运动场上,他都会表现出对足球的痴迷。家长应让孩子干他所愿意干的事情。
③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同时,也应要求孩子尊重父母。小事不苛求,大事不让步,宽严适当,适可而止。
怎样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1)克服自负心理。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
(2)战胜自卑心理。教师应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3)消除嫉妒心理。教师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期帮助孩子增强“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
启发诱导幼儿:每个孩子都在争取进步,自己也会不断进步。当别人进步时,自己不生气,不嫉妒,而要迎头赶上,争取进步。
父母必须知晓孩子的心理是怎样发展的
孩子是好游戏的
三四岁大的孩子,在家庭里喜欢把椅子推来推去的玩,有时还要和弟妹等把椅子抬来抬去的玩,拿到一根木棒,或是一根竹竿,就要这里敲敲,那里敲敲,有时还要背着当枪放。所以小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还须玩具来帮助。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备些良好的玩具,使孩子得着充分的游戏,强健孩子的身体,快乐孩子的心境。
孩子是好奇的
五六个月大的婴孩,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汽车来了,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总要跑出去看看;看见一块冰,总要伸手去摸摸,遇到不懂的事,总要问个明白。做父母的应该让他去看,去摸,还要答复他所问的话。这样,孩子才能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锣鼓场里玩的什么把戏,冰是怎样冷,如是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知识。
孩子是好群的
小孩子喜欢和许多人在一起玩的,如果叫他离开同伴,他就要哭。两岁的小孩,就要和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好群心发展得更加强了,假如此时没有伴侣游玩,他一定要觉得孤苦不堪了。做父母的要引导孩子,常和弟妹等在一起游戏,倘有邻家的孩子跑来游玩,父母要表示欢迎。倘若他们在一起造房子,造桥,或是排队做小兵,父母们见了,要说两声好,鼓励他们成功。因为这种活动,一定要互助、合作,才能玩得满意。互助、合作,乃是人类生活上最重要的条件。
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
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门外去就高兴,终日在家里就不高兴。有许多孩子在家里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到外边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种大原因。做父母的应该在空闲的时候,带着孩子到外面去游玩,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看草木的样子,看看飞禽走兽的形状,看看天空的颜色,采采野花,抛抛石子,这种野外的游玩,对于小孩子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