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阅读能力的六要素
发布时间:2022-01-18 老师怎么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心得阅读能力包括哪些?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撼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阅读能力有以下六个要素:
1、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的。
2、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
3、鉴赏能力。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对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朱自清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操练”。
4、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活用能力。是指阅读的迁移能力,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阅读技巧。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肯定要从六要素入手,循序渐进。首先,就是激发兴趣,提升阅读力,让书籍引领孩子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素质发展的七种能力
孩子素质发展的七种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建立在全面的人才观基础上。人才是多样的有层次的,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的,。为祖国富强做出较大贡献的或在平凡岗位上发挥了才能做出成绩的都是人才,他们和天才、奇才、伟人等人才只有层次上的区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目前,人才观存在一些误区:
1、只有歌唱家、科学家、知识分子是人才。从感情上不承认各行各业人才尤其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忽视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2、认为只有上重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才是成才之道。忽视初三可以分流,中专、中技、职高也可以成才,没有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3、忽视人才成长的因素:一是形成的双因性:先天与后天。二是发展的连续性。三是种类的差异性:文科或理科、或操作等。四是表现的机遇性:在关键时期、年龄,抓住一个关键的途径。很多家长一味地高期望值,主观地把自己的愿望、理想、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给孩子,使孩子很痛苦。
4、教育方法失误。一是过度照顾、保护;二是粗暴打骂,施加压力。
5、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导致孩子特别幼稚,脆弱,社会化进程迟缓,人际交往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逞能,协调性差,意志力差。
6、重智轻德。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忽视德育导致成才率不高。难以成为合格的公民。
素质教育的要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七种以上的能力,即语言、音乐、教学逻辑、空间想象、体态动作、人际交往,自我反省的能力。要了解孩子具有哪种潜力,如:女孩子小时候语言发展较快,音乐能力强,节奏感好。数学逻辑的才能在很多男孩中有,如善于归类、比较。空间想像的能力便于由二维概念建立三维概念。身体动觉的能力,如运动员、舞蹈演员这方面能力强,善于运用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善于评价别人,从小就爱出去玩,不喜安静。有的孩子具有积极、谨慎地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七种能力分别受大脑特定区域的控制,每一种能力单独活动,同时也可以合作,每种能力各有成长盛衰史,或早慧(如音乐),或晚熟(如自我反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应该观察孩子哪种能力强,在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目标下,使孩子个性才得以充分地发展。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给孩子提前输入信息,让孩子尽早开始积累词汇。等到孩子发音器官成熟,他所积累的词汇就会像喷泉一样地喷涌出来,他的表达能力将远远超过1岁开始学习词汇的孩子。
1、培养阅读常规
当孩子吃饱、睡醒、情绪愉快时,可以让孩子坐(或卧)在固定的地方,陪他一起阅读。这种阅读从孩子3个月龄以后就可以进行了。此时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都应该每天坚持阅读、讲解,阅读时保持安静,阅读中不打岔,不停顿。
2、掌握阅读时间
3个月龄的婴儿,可以让他看单幅挂历上的小狗等小动物,家长可以让孩子边看边对他说:“这是小狗,看看小狗在干什么?”每天可让孩子看一两分钟,可以重复看同一幅图片。9—10个月龄婴儿,可将其抱在手中,选一些婴儿画报,让孩子边看边听家长阅读、讲解,每次约2分钟。1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可以阅读婴儿画报,还可以阅读单幅图画上配有儿歌的书,家长边讲解图画内容,边念儿歌,每次阅读3分钟。2岁后的孩子,可以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从小感受精编的图画书,边看、边听、边说,产生想象,每次阅读4—5分钟。3—6岁的孩子,阅读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每次阅读的时间可掌握在10—15分钟。
美国孩子英语阅读能力六个台阶
心理学家兼作家的美籍波兰裔女士 Jeanne Chall 博士 1983 年在纽约出版《Stages of ReadingDevelopment(阅读力进阶)》一书,在书中,Jeanne Chall博士将美国孩子从阅读入门,到阅读流畅的过程,划分成六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美国孩子喜欢听大人朗读绘本。绘本语言简单,大多一页仅一句话,句式经常重复,比如:I like the dog.I like the cat. 孩子喜欢简单的文字,也喜欢重复的句式。大人的朗读,有助于孩子内化语言。
所谓内化语言,是指孩子吸收的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话语”。比如,孩子反复听过“I like the dog. Ilike the cat。”之后,孩子吸收的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单词“I”, 也不是孤立的单词“like”,而是像“I like……”这样的话语结构。日后,孩子想说喜欢什么的时候,就会直接调用“I like…”表述自己的喜好。
在这个阶段,孩子常常利用绘本的画面提示,一边看书,一边复述念过的故事。孩子往往并不认识书上的单词,孩子只是通过复述故事来假装阅读。
在第二阶段,孩子时不时猜测单词。通过猜词,孩子逐渐明白阅读既包括“看字”的过程,也包括“理解”的过程。相比于看图听故事,孩子觉得阅读费脑子。在这个阶段,孩子意识到自己没有阅读文本的能力。因此,孩子常常拒绝朗读文本。在这个阶段,可以教孩子认识视觉词汇(SightWords),教自然拼音(Phonics),教孩子注意英文字母与读音的联系。
视觉词汇,比如 at, and, that, the, he, it, on, she这样的单词,孩子应该见词能读,无需分析字母发音。有的美国幼儿园把视觉词汇写在星形卡片上,并把卡片贴到布上,挂起来,方便小朋友记忆,如下图:
美国孩子母语阅读能力的六个台阶
在这个阶段,孩子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单词形状和读音上,不去关心单词的意义。比如,孩子或许能轻轻松松读出下面的单词:there,their, they're 但孩子不知道 3 个单词的意义差别。
在第三阶段,孩子不断熟悉字母与发音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书籍,体验流畅阅读,培养阅读自信。
在第四阶段,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孩子把阅读,当作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窗口。
在第五阶段,孩子阅读各种观点的书籍,孩子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而是能回应文本,能够提出疑问。
在第六阶段,孩子成为具有批判和反思意识的阅读者。孩子熟悉各种文体类型,能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精读、速读、略读等等阅读策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初步跨越文字壁垒,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上述六个阶段,虽然针对美国孩子划分,但是对中国的英语阅读教育,亦有启迪。以我的观察,中国孩子的英文瓶颈,自第三阶段开始出现。孩子从绘本书、桥梁书,进入章节书阅读,明显感到难点增多。我看到不少优秀的孩子,在跨过第四阶段之后,很难走向第六阶段。英语学习,越往后走,越是崇山峻岭,同学们,加油!
正确引导孩子阅读命中的三要素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作,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化的精华,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茫茫的宇宙。然而,许多父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孩子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担心孩子阅读文学名著,可能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其实,只要对孩子阅读文学名著因势利导,就能够充分发挥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
第一,阅读文学名著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文学作为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较之直观可视性的艺术形象,更能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想象力,因为想象是文学与创新的关节点,无论是艺术境界的深邃,还是思想的深刻丰富,都离不开作家的想象,都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性想象。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大胆、奇特、瑰奇、怪异,超越现实时空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都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能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拓展孩子的思维,极大地放飞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孩子经常阅读浪漫主义的作品,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还有利于矫正自卑、抑郁、苦闷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完善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想象力的开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和关键。特别是优秀的文学名著,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孩子们经常欣赏文学名著,非常有利于活跃和诱导想象力,这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二,阅读文学名著能够优化孩子的思维能力。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促进智力结构的完善。因为孩子们在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需要情感、灵感、理解、认识和判断等多方面主观要素的和谐发展,而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听故事,看图说话,背诵诗歌,写作文,这些文学活动都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优化。因此,对于人才开发而言,孩子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通过广泛地文学阅读,不断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优化形象思维能力,以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事实上,文学欣赏与创作一样,需要观察、体验、联想、想象,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融合,需要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的融合,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文学观。在欣赏过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需要对内蕴丰厚的文学名著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复推敲,在放飞想象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各种心理诸要素的优化组合。
第三,阅读文学名著能够对孩子产生激励、熏陶和反思作用。优秀作品对孩子除了具有美感熏陶和认识作用以外,还具有精神激励效应、情感熏陶效应和明镜反思等多种效应。其一,发挥文学名著的精神激励效应。许多文学名著表现了作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鼓舞人,教育人,启迪人,熏陶人,塑造人,具有重要的激励效应。那些歌颂英雄人物、抒发豪情壮志、描绘理想的文学名著,能够给读者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立志成才是非常必要的。其二,发挥文学名著的情感熏陶效应。文学名著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真诚的情感打动和影响读者的情感。文学作品理想的形象美、情理交融的意境美以及歌颂真善美的真情实感,对于孩子们的情感具有重要的陶冶效应。孩子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作品所描写的热爱祖国、思念故乡、歌颂母爱、爱情和友谊等,对于丰富和深化孩子们的情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三,发挥文学名著的明镜反思效应。文学是生活和人生的一面镜子,孩子们面对文学这面镜子,可以通过对作品所描写的人和事进行总结和反思,学习文学形象成功的经验,汲取文学形象失败的教训,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本质真实和历史脉搏。其四,发挥文学名著的明理言志效应。一方面,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体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导读者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克服思维的遮蔽性,能够使读者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因此,孩子们阅读文学名著有利于提高认识问题的高度;另一方面,许多文学名著中包括大量在做人、治学、理想追求等方面的至理名言,这些格言警句体现了价值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将会在后世不断阐释中继续蕴含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对于孩子们的励志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的文学史上,历经大浪淘沙,各种文学名著如璀璨的明星、艺海明珠,构筑了闪亮耀眼的美的风景线。面对历史馈送给我们的文学名著,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积极引导孩子们登堂入室,用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丰富和拓展孩子们靓丽的青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