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上早教机构还是多在家陪陪孩子?

发布时间:2022-02-22 孩子在学校打架在家怎么做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机构和幼儿园工作计划

早期教育的确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商业性的早教机构,这门科学往往只是他们赚钱的招牌而已。家长们尽管愿意花钱受累,也要擦亮眼睛,多一些自我保护意识。

一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二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眼下,市场上的早教服务良莠不齐,目前国家对此行业也没有相关的资质认证。君不见,有的早教中心里,一些教师只是幼师刚毕业的中专生,知识和经历可能还不如家长。孩子这么小,如果受了并不科学的教育,不但不能开发出潜能,还有可能受到伤害。至于花了高额学费买来的是什么样的课程呢?有一位家长说:“感觉来了一个月,每节课的内容几乎都一样。”有的机构倒是会找卖点:“开设12个创新学习领域,如天文、生物、创意文学等”,却难免有“忽悠”、“玩玄虚”之嫌。别忘了,这是在教婴幼儿!

望子成龙是众多父母的夙愿,孩子往往从出生开始就承载了父母太多的希望和理想。几年前,让一两岁甚至几个月的宝宝上课还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可是现在,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居然很配合地在和妈妈一起上课。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亲子活动形式居然受到一些高知妈妈的欢迎。

但是,一些早教专家认为,在当前这种异乎寻常的早教热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怪,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普遍缺乏理性。

“以孩子认多少字、会多少加减法、记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特级教师王恩芝说,“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过度关注孩子的智力,孩子可能成才,但性格不一定健全。”

其实,上早教班并不能保证以后孩子就肯定更聪明或更成功。其实父母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就挺好,亲情才是孩子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们没必要把神经绷得那么紧,竞争的起跑线还不至于前移到降生才两个月的关口。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才是家长真正的使命与责任。家长千万不要走入早期教育的误区,而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童年时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到底是陪伴还是干扰孩子?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兴奋地仰着脸看着妈妈,期待点什么...

妈妈刚下班,很疲惫,终于说话了,“来,儿子别跑,我给你剪指甲”

区域活动时间,小宝在幼儿园走廊里面东奔西跑,看见老师走过来,他跑得更欢实了。

老师远远喊了一句,“你怎么老不穿鞋?妈妈已经为这个事情打了好几次电话了”,小宝把满肚子想告诉老师的新发现就只好咽了回去。

回到班里,刚推开门,“小宝先去洗手,小宝第一个回来喝水,小宝真准时。”想找人述说的小宝扭头就走开了,“我讨厌洗手、喝水”

扭头到了沙池,老师职业地迎过来,“我们在玩沙子,你要来吗?”,小宝厌恶地嘟哝着,我知道你们在玩沙子。

大人啊!你们多么怕自己没用啊!不能帮孩子剪个指甲、喂个饭、穿个鞋,你就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实在不行,帮孩子表达两句话,不然,自己为什么活着?

你只是在刷你自己的存在感,与孩子无关。再好的硬件,再热情的堆笑,那都不能叫做陪伴,叫做干扰。

也或者,当时的你实在找不到别的话说,那句话是你最熟悉、不用过脑子的,那么,请你闭嘴,好吗?浮躁的时候就什么都忍住不说,静静地听听对面那个人,他在想什么?他眼神里面有什么不一样?他在关注什么?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主题活动[温暖的家]正在进行中。“家”顾名思义一定是和孩子爸爸妈妈有关.

家是个温馨有爱的地方。

谈话中,说说自己爸爸妈妈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可爱的回答----我

爸爸会开车,我爸爸每天玩手机,我爸爸从来不来看我,我爸爸最喜欢和妈妈吵

架......。我妈妈也每天玩手......。

那家里的饭都谁做呢?奶奶呀----我奶奶做的饭可好吃了,我奶奶每天给我做早

饭,还每天洗衣服;每天送我来幼儿园,奶奶很辛苦的......

孩子七嘴八舌的聊起了奶奶、外婆......

我外婆可厉害了,什么都会做,还会做衣服。我奶奶也可厉害了,给我做的饭可

好吃了;我奶奶还会给我讲故事呢;奶奶叫我写字呢......

着孩子们热闹的讨论和回答,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可爱的孩子呀,你们是

那么的懂事,知道心疼奶奶,你们心中的爱是那么的纯净,感恩的你们一定会很棒的

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呢?你给孩子的是什么?以身示教、潜移

默化是最重要的。

把关注孩子的座位、孩子之间的一点摩擦、揣摩老师的心思放在关心在孩子身上

吧!多给孩子一点爱,多陪陪孩子,教会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好的行为习惯吧!不

要总是因为你的狭隘,你的一些心思去关注一些没必要的事件上。

其实,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人都是那么的善良;用你的爱,用你宽阔的胸襟去影

响孩子,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成长空间。孩子的成就不是他人所为,而是你切身的影响

呵呵-----有感而发。还是做好我自己吧!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一、背景

我们班里有这样一批孩子,每天由爷爷奶奶接送,吃住都跟着老人。父母每天忙着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或者是他们有两个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忽视了对第二个孩子的爱。爷爷奶奶由于文化程度,生活观念等不同,导致班里部分幼儿内向胆小,卫生习惯差,自我为中心等。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雨,排行老二,有个姐姐,爸爸喜欢搓麻将,妈妈每天忙着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聪聪每天都跟着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平时也喜欢搓麻将,小小年龄每天嘴巴里都是麻将。聪聪本来是个很可爱聪明的孩子,可是由于出虚汗,又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只要一走进他,就能闻到浓浓的汗臭味。多次和奶奶沟通,由于生活观念不同,老人也总是以怕孩子感冒等借口拒绝给孩子勤洗澡。

案例二:睿睿,一个地地道道的“小皇帝”,绝对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顺心,就会躺在地上打滚。一个三岁的孩子,懒到站都不高兴站,平时奶奶送来,都是让老师抱着,要么靠在老师腿上。吃饭时桌子上一半,地上一半,衣服上沾满,吃到嘴巴里的没几颗饭。由于奶奶的过分宠爱,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极差,语言表达能力和同龄孩子相差一大截。特别是孩子的脾气,更是没得说,做不来的事情,也不叫老师,也不请小朋友帮忙,立即躺在地上打滚,大哭,每次把他哄好,我们都要想方设法。佳佳,真是我们班里的奇葩。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总有进步,只是佳佳的奶奶比较难沟通,。我只想对他奶奶说:“你这样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案例三:屠天资,第二个孩子,有个姐姐,留守儿童,特别的缺少母爱。平时和姐姐都是跟着奶奶,奶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除了给孩子基本的温饱外,其它的零食,玩具,都少之甚少,更别提带孩子出去玩了。孩子除了到幼儿园,就是呆在家里,与外界接触很少,导致孩子平时寡言少语,而且声音特别小,除非你把耳朵凑过去才能听到蚊子一样小的声音。了解到她家里的情况后,我们对孩子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但是始终无法和母爱相比。记得有次孩子的妈妈从外地回来,孩子来园,就特别的不舍,孩子妈妈说放学来接,天资才松手。当天孩子在幼儿园都特别的开心,晚上妈妈来接时,我看到了孩子从未有过的开心,这是奶奶无法给予的爱。

三、反思

我觉得这种隔代教育有许多弊处,如老人的观念陈旧,会阻碍幼儿健康发展。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但是他们又不愿意接受科学的育儿方法,他们落后保守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幼儿心智的发展。同时,还有一些老人缺乏教育,语言粗俗,行为举止不文明,都会潜隐默化的影响幼儿。我想对孩子的家长说,请多抽出时间来陪陪你的孩子吧,挣钱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孩子的个性从小已经形成,长大是很难改变的。

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的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地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

孩子成长,重在陪伴,陪孩子不等于身在而心不专


关于陪伴,我们说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有时候却没有很好的效果,问题就在于父母陪伴孩子时是否“身在曹营心在汉”。今天熊妈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熊孩子的专栏作者嘉明妈妈。嘉明妈妈和她的中美混血嘉明宝贝生活在加州阳光下,崇尚快乐自由,顺其自然,寓教于乐的美式轻松育儿理念。最让熊妈佩服的是,这位妈妈时常会反思自己的育儿和生活,将自己的经验或者教训无私的与给位妈妈分享。

“智爱”就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人充满智慧地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爱、科学的爱,与骄傲、任性、自私的溺爱有着本质的区别。“智爱”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多陪陪孩子,而不是用金钱来弥补自己不能陪孩子的愧疚感。男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其实很低,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也许每天只有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但只要是全心全意、不受任何干扰的陪伴就足矣。男孩子所需要的,是妈妈的精神之爱,而非物质之爱。

关于一心一意陪伴孩子这点,给妈妈的启发是很深的,写下上篇博文的时候,妈妈就许诺要来写一篇关于专心陪伴孩子的博文,由此也就引出了今天博客的主题-陪孩子不等于身在而心不专。妈妈先来自我检讨一下,然后再说说现在如何做到一心一意地陪伴明明小朋友的,也算是对妈妈自己犯下错误的改正吧!

检讨一:妈妈是全职妈妈,认为每天24小时守着明明(除去晚上睡觉的时间),就算是陪伴在小朋友左右了,小朋友就应该体会到妈妈的爱,但其实不然,妈妈之前对明明小朋友的陪伴是毫无意义的陪伴,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妈妈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要么在电脑前,要么在厨房,再要么就是抱着手机,而明明小朋友都是东逛逛西兜兜地自己玩玩具。

检讨二:很多时候,明明小朋友也很是希望妈妈能够专心地陪他玩一玩玩具,但鉴于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处于心中有话说不出的阶段,所以想表达愿意或不满,只能以哭闹来解决。此时的妈妈就会觉得有些不耐烦,以此给明明小朋友扣上了“不听话”、“太不乖”的帽子。孰不知,其中错的人不是明明,而是妈妈自己。

检讨三: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到,如果其中的某一天,妈妈没有什么太多的事情,真正做到专心地陪明明玩一玩,哪怕是只有10分钟;或者认认真真地讲几个故事,那么明明小朋友随后就会乖乖地自己玩、好好地大口吃饭。如果如检讨一或二中所说,妈妈没有专心陪明明的话,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就会要么拒绝、要么推碗、要么要这要那地提一堆要求,妈妈由此又给明明冠上了一个“罪名”-以前乖乖吃饭的明明哪里去了?这孩子是越大越不乖了。但...此时不好好吃饭的明明,是以此来吸引妈妈对他更多的注意力呢!

检讨四:经常地,妈妈站在电脑前写博客或回留言或做其它事情的时候,明明总是来推妈妈,想把妈妈从电脑桌前推开,妈妈刚开始的时候不明白,认为是明明小朋友的淘气或不听话,但现在算是明白了,明明小朋友是嫉妒妈妈花在电脑上的时间,希望妈妈能够多陪陪自己呢!

其实,小朋友的愿意是多么得简单、多么得容易实现啊!半个月前妈妈就应该写下今天的这篇博文,但一直迟迟没有动手,缘由在于妈妈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改变,看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智爱”?是不是多陪陪小朋友,明明又会回到以前那个乖乖宝?两周的试验与观察证明,妈妈的判断是正确的,妈妈的决定是明智的。妈妈以下就来聊一聊为明明小朋友做了哪些改变吧!正如前面所说,算是对妈妈自己犯下错误的改正吧!

改正一:妈妈自从怀孕开始,就一直把电脑放在客厅(现在明明玩乐的专属地盘)。在明明小朋友还没出生的时候,妈妈图的省事,因为载着“大西瓜”上下楼着实不方便和精疲力竭;而明明小朋友出生后呢,为的是“陪”明明方便(注意,妈妈这里的“陪”字用了引号),妈妈想的是自己可以一边用电脑,并且一边看着明明小朋友,明明小的时候还好,不需要妈妈太多的关注,妈妈写博客或回邮件的效率和速度确实很高;但渐渐长大的明明小朋友,希望妈妈更多的陪伴与关注,因此,妈妈又请爸爸把电脑搬回了一楼的书房,这样一来,妈妈只能在明明小朋友睡觉或爸爸在家的时候来上网、写博客或回复大家的留言。

改正二:妈妈之前即使不在电脑前,也总是手机不离身,这样随时可以用手机上网看信息、回邮件、看新闻或微信、QQ的空间。其实想想,这样手机不离身地“陪”明明,和妈妈站在电脑前,又有什么区别呢?还是一样地心不专,而且遭小朋友的嫉妒。于是现在手机不再跟着妈妈走,会放两个地方,一个是厨房,一个是以前的电脑桌,这样如果有电话来,妈妈还是可以接到;但其它的联络就没有那么着急(象微信或QQ信息),都等有机会了一起处理。

改正三:明明小朋友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喜欢妈妈用电脑或手机,但很喜欢和妈妈一起看书。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干扰了,妈妈现在经常是坐在沙发上看自己的育儿书,而明明小朋友则在妈妈的脚边,也抱一本书或几本书自己翻着看,有时也会和妈妈一起坐在沙发上看。其实这也是不错的一个互相陪伴的方法呢,不但培养了小朋友读书的习惯,而且妈妈也有了自己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改正四:妈妈不记得是在哪本育儿书中读到过,爸爸妈妈为了弥补不能陪孩子的愧疚感,会为孩子买很多玩具,但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们对这些玩具也是丝毫没有兴趣的;而且即使有兴趣,他们也不会从自己的瞎玩中受到什么启发或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即使玩具再多,还是需要爸爸妈妈一起陪孩子们玩。明明的玩具很多,妈妈现在没事的时候,会和明明一起玩、一起开小汽车、一起踢球、一起搭积木、一起抱抱熊熊,由此妈妈也发现,明明是越来越会玩他的玩具,也玩得越来越专心。很多时候,明明还是自己玩,妈妈只需要坐在一边看着,小朋友就会玩得很开心,而且还会经常叫“妈妈看看”。

改正五:妈妈在陪明明的时候,也不是总举着相机或手机在拍照了,一些特别的情、特别的景,妈妈还是会努力记录下来,但一般的随拍及杂片,就能省则省了吧!明明不喜欢妈妈用电脑或手机,同样也不喜欢妈妈在陪伴他的时候,总举着相机说“明明看看妈妈”、“明明看这里”之类的话。

妈妈发现,如果每天能够专心地陪明明玩一玩,小朋友将是事事顺心,妈妈说什么他就会做什么,而且吃饭睡觉都是个乖乖宝,说是个“天使宝宝”一点都不夸张。妈妈之前的时间,几乎被电脑、手机或做饭占满了,真的没有太多的时候陪明明,而现在可谓是有大把的时间真正陪伴在小朋友左右,明明真的又变回了以前那个乖巧懂事、通情达理的乖宝宝。看看,妈妈只需要做小小的一点点改变,小朋友的愿意多么容易满足啊!

通过明明小朋友,妈妈总结出一个观点:每个小朋友都渴望爸爸妈妈的关注和陪伴,他们的哭闹,很多时候是为了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因此,爸爸妈妈们,每天只需要您30分钟或一个小时的专心陪伴,换来的将是一个乖巧快乐的好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妈妈不记得是在哪本杂志或哪本育儿书或网上的一篇文章中读到过,孩子三岁前,是否得到爸爸妈妈充分的关注与专心的陪伴,将会影响他们今后发展的很多方面-情商、学习、自立、工作、待人处事等等。因此妈妈决定在这关键的三年中,尽最大的可能和能力陪陪明明,话再说回来,除了这三年,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妈妈还能有这样的机会陪着明明吗?孩子一转眼就会长大,所以妈妈一定要珍惜再珍惜啊!

多用一分钟来陪孩子


相信所有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有时忙于工作应酬很难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那就试试用几个“一分钟”来完成吧。

一分钟接触——父母摸摸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达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通常家长都是说给孩子听,父母也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快乐,求得知识,增强智力。游戏更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父母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更要是孩子感兴趣的。

一分钟矫正—— 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父母首先要弄清这个错误行为是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孩子的错误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获得自信。父母要有耐心,通过激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的发展以正确的导向。

一分钟参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父母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

一分钟期盼——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当让孩子知道。适当的压力会促使孩子向前迈进,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当年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想看到孩子遇到同样的挫折。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不能脱离实际。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家长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用真诚的倾听和有效的沟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每个家长他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他长大之后也为人父为人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有一天觉得孩子叛逆了,不听话了,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了,才意识到自己没有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

一则故事,发人深省: 一位父亲下班后很晚才回到家,孩子问他,“爸爸,你可以借10美元给我吗?”父亲听完生气了,“如果你只是要这10美元去买玩具的话,我会非常不开心,我每天这么累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后来,父亲冷静下来,孩子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有缘由,于是他给了孩子10美元。孩子又从枕头底下拿出10美元,父亲不解,孩子说,“现在我有20美元了,可以向你买一小时的时间吗?我希望你明天早点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餐。”不能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都有他们的无奈。父母总是有他们的理由,工作忙、要加班、经济压力大,这些都是存在的,可是都市可以克服的。

之前有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日记的最后一句,看哭了很多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 陪伴是一种关注有一项事实是不容易忽视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陪伴孩子不是监督孩子,当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给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开着孩子的房门。陪伴应该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行为,监视却是一种无视孩子自由与独立的行为。 陪伴更容易发现问题陪伴孩子更容易发现孩子在情绪上、身体上遇到的难题,方便及时地处理难题,以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父亲的陪伴不能缺席很多孩子都有体会,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自己的陪伴总是少一些。 明智的父亲不会只将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经济支柱”,只知道挣钱养家;明智的父亲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只知道俯视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他们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他们影响孩子的品行修养。因此,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将孩子导向正确的成长方向。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关推荐

  • 有空多陪孩子 罗瑞琪是新转到我班上来的。他是一个很老实,也很内向的孩子。来到班上一个学期了,还没有什么朋友,也从不敢和别的男孩子一样高声呼喊。每天都只是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直到和他同班的表弟来了,才会露出笑脸,才能听...
    2020-12-09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抽空多陪陪孩子 育儿心得:抽空多陪陪孩子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每位父母的天使,我们都希望他们茁壮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和老师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方...
    2020-10-15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到底是陪伴还是干扰孩子?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
    2020-09-28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主题活动[温暖的家]正在进行中。“家”顾名思义一定是和孩子爸爸妈妈有关. 家是个温馨有爱的地方。 谈话中,说说自己爸爸妈妈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可爱的回答----...
    2020-11-02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一、背景 我们班里有这样一批孩子,每天由爷爷奶奶接送,吃住都跟着老人。父母每天忙着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或者是他们有两个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忽视了对第二个...
    2020-10-19 阅读全文

罗瑞琪是新转到我班上来的。他是一个很老实,也很内向的孩子。来到班上一个学期了,还没有什么朋友,也从不敢和别的男孩子一样高声呼喊。每天都只是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直到和他同班的表弟来了,才会露出笑脸,才能听...

2020-12-09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抽空多陪陪孩子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每位父母的天使,我们都希望他们茁壮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和老师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方...

2020-10-15 阅读全文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

2020-09-28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请你有空多陪陪孩子 主题活动[温暖的家]正在进行中。“家”顾名思义一定是和孩子爸爸妈妈有关. 家是个温馨有爱的地方。 谈话中,说说自己爸爸妈妈最厉害的地方是什么?听听孩子们可爱的回答----...

2020-11-02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一、背景 我们班里有这样一批孩子,每天由爷爷奶奶接送,吃住都跟着老人。父母每天忙着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或者是他们有两个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忽视了对第二个...

2020-10-1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