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过培养耐心的最好时机
发布时间:2022-03-01 小孩的兴趣培养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心得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愈小,忍耐力就愈低。然而,此时,往往又是培养耐性的最好时机——
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现
孩子还没把面前的食物吃完,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另一些食物;在游乐场看到滑梯,无视小朋友排队轮候,硬要抢先去玩;上兴趣班,发现自己怎样也无法做好,就随便放弃,不再坚持;当欲望未能及时被满足时,就立即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如此种种,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常见表现。
培养耐性的关键期
孩子的忍耐力,与其年龄是成反比的。然而,“耐性”这种特质,却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孩子长大后,他的表现,就很难再符合家长的期望了。家长不能就耐性这一问题,突然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从来不曾有过这方面的意识,当然就无法立即做到。因此,建议家长应在幼儿至小学阶段,便开始着力培养孩子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
如果孩子无法在小时候得到正确的“耐性”教育,长大后要承受缺少耐性所造成的恶果。最明显的是,孩子会变得霸道,无法遵守社会规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外,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制,当事情不符合心意时,无法忍受,不能静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承受不起挫折,甚至可能对自己没有任何的要求,生活欠缺目标,进而影响社会交往。
和孩子一起做耐力训练
要对孩子进行耐力培养,家长应先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孩子平时是否脾气特别暴躁?情绪表现如何?在进行耐力培养过程中,家长不可对孩子期望过高,否则很容易引起冲突——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一时冲动,打骂孩子,最终只会破坏亲子关系。
所以说,在培养孩子的耐性过程中,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如果家长本身就是急性子,就很难去培养孩子的耐性。YJS21.CoM
在培养孩子耐性的过程中,家长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1:游戏中锻炼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妈妈可多与孩子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出错”、砌图游戏,甚至简单的聆听故事,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地专注做某一件事。
方法2:达到目标有奖赏
孩子拥有目标,做事自然有毅力。当孩子渴望得到某些东西,家长可要求他先达到某些目标,作为正面回报。举例说,孩子为画一幅画付出了努力,就奖励他一件玩具。孩子愈大,要求也就可以更加复杂一点,最重要是所订下的目标,必须是清楚、明确及合理的。此外,不妨善用“奖励卡”或“奖励贴纸”这些小道具,让孩子容易掌握自己的努力成果。
方法3:多参与挑战活动
孩子的兴趣愈广泛,就愈容易磨练出个人耐力。其实,要培养个人耐性,关键就在于建立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而在这过程中,若时间和精力容易消磨,情绪也不会容易波动,耐性也就容易建立起来了。因此,家长不妨安排孩子多参与一些不同类型的兴趣活动。
方法4:建立跳跃可达到的目标
家长可选择一些孩子当下做不到,但本身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引导他完成,不要随便让他轻言放弃。与孩子一同订下目标,帮助他不断尝试挑战自己,建立进取心,例如每星期练习踩单车两次。此外,亦可安排孩子多参加一些“自我挑战”活动,如军训、历奇训练、野外定向等,磨练个人意志及耐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十一长假培养宝宝能力的好时机
平时上班没时间系统、连贯地培养儿子的能力,今年十一八天长假终于让我了却了这个心愿。
今年十一,儿子三岁零九个月。放假前,我做了个计划,八天时间,做三件事:一是带儿子郊游,让儿子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会观察事物、与人交往的能力;二是带儿子一起做家务,锻炼儿子体会劳动的快乐;三是让儿子为我做点事,巩固儿子的孝心。
玩中感受:10月1日,与儿子一起收看国庆阅兵式,边看边给儿子讲解国家领导人、军兵种、武器装备知识,讲解“国”与“家”的关系等。儿子认识并记住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加深了对飞机、大炮、导弹、坦克的了解,知道了“国”是“大家”,“家”是“小国”的道理。2日,带儿子到电影院看《建国大业》,这是儿子第一次进电影院。儿子很好奇
,也很惊呀:“电影院好漂亮”、“电影比电视大多”、“电影和电视不一样,电影放出人是从后面的机器里放出来的,电视是自己放出来的”等等,说个不停。4日,带儿子到南部山区玩,儿子体验到捉鱼,品尝核桃、柿子、农家饭的快乐,知道了什么是山,什么是水库等,敢与大人交流,并在饭桌上自己认了个干爸。
劳动快乐。3日、4日,带着儿子在家做家务,我用洗衣机洗被罩、沙发套等大件东西,儿子用脸盆洗自己的小衣服,为了增加乐趣,我们来了个洗衣比赛,我把洗衣机设置为半小时洗完一缸衣服,而儿子10分钟就洗完自己的一件小衣服,每次儿子都是“冠军”,每洗完一次,奖励“冠军”坐下休息十多分钟,另外奖励一杯凉白开。衣物洗完后,我们又比赛擦地板、擦桌子,两天下来,屋里焕然一新。我对儿子说:“等上幼儿园时,我向老师表扬你,说你帮助爸爸做家务。”儿子高兴地说:“爸爸说话算数,一定得向老师表扬我呀。”
孝敬父母。6日,7日,儿子咳嗽起来,我也腰酸背疼,我带儿子打吊瓶,鼓励儿子:“你是男子汉,打针不哭,好不好?”儿子回应:“对,我是男子汉,不哭!”儿子边看动画片边打针,四个小时过去了,当拔下针头时,儿子说:“爸爸,我坚强吧?”“坚强!好样了。”“你可得给老师表扬我呀。”“行,没问题。”回家的路上,儿子也许是累了,他让我抱,我说:“爸爸腰疼,膀子疼,没法抱你,怎么办?”儿子犹豫了下说:“那我自己走吧,我心疼爸爸。”到家后,儿子说:“爸爸,你躺下。”我问:“干么?”儿说:“我给你捶捶腰。”我感动地趴在床上,儿子骑在我背上,一会揉,一会捶,有模有样的,还别说,经儿子这么一弄,疼痛真的减轻了不少。末了,儿子擦着头上的汗说:“爸爸,以后我天天给你捶腰,好不?”
听着儿子温暖的话语,品味着儿子的举动,心中充满了慰籍,今年的十一真快乐!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
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通过耐心引导,培养幼儿敏锐的思维能力
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
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10个不要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育儿心得:好的品质要从小培养
育儿心得:好的品质要从小培养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如何活得有价值,有尊严,除了很少的天赋之外,大部分的品质要靠后天的培养,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这句哲理也说明了人格的培养要从小做起。
人的基本品质有哪些?如何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品质呢?
第一,诚实。
诚实,从字面上说,就是不撒谎,要真诚待人。话谁都会说,但是做起来就难得多。中国的佛教及中国的三字经里都说人性本善,但是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做到这些谈何容易。但是,我相信人性是本善的。诚实需要从孩提时培养,虽然说,诚实不是人性的全部,但这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诚实的孩子,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有益的,假设整个社会都充满了谎言,充满了虚伪,这个社会该有多么的可怕?
第二,勤奋。
俗话说,勤能补拙,又有一句话叫天道酬勤,这也就说明了勤奋对于一个人的品质塑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勤奋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的实实在在的努力付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需要很大的恒心,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只有从小培养这个优秀的品质,形成根深蒂固的素质,才能自然而然地持之以恒,对社会,对家庭,才有可能发挥好的影响。
第三,信守承诺。
英语世界中有句话叫keepyourword,说的就是信守承诺,中国又有句古话叫人无信不立。说的就是这个优秀的品质。承诺就是你对别人的义务。说到就要做到,否则随便承诺别人而又从不做到,这就违背了诚实的品质。苏北有句土话,说话就像放屁,说的就是光说不做的人。遵守承诺在这个日益遵守规格的社会,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遵守契约,会保护你的行为,保护你的财产,最重要的是信守承诺会成为你的标签,对个人的事业和声望大有好处。
第四,企图心。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有追求,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趋于完美。人有了追求,有了抱负心,才会努力奋斗,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提升自己,自我锤炼。当一个人有了企图心,才会尽善尽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价值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第五,孝心。
中国历代的王朝都把孝作为治国的根本,古人父母去世都要守孝三年。在现代社会,这些有点迂腐的形式已经被剔除掉,但是孝作为人的基本要求确实必不可少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完美地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深情,这是父母对子女的恩,人都有老去的时候,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对于家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中国5000年的伦理。
小结:
好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当然光是嘴巴上的教育效果不会好,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父母要发挥正能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正如日本文化中的人善论一样,父母是人格键全的人,只要教育得当,孩子基本上就会成为父母的影子。所以教育孩子之前,先问问自己,你做好自己了吗?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孩子从小练习各种乐器,绘画或者跳舞,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大多孩子都是半途而废了。其实这是大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大人从思想上都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样特长,目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我都告诉女儿,比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让你知道,你拥有了资格。而即使这个资格也是你自己用了这么长时间奋斗出来的。我要让她知道,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她自己得到最大的快乐。而不是为了我。
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一、孩子的特长都是后天培养的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孩子是否具有某种天赋,而无法看到她有什么特长。我认为孩子的特长都是靠父母培养出来的。没有孩子天生有特长。
有些孩子有艺术天分,那是天生的,比如莫扎特,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但是他的钢琴特长也是后天父母培养的,他并不是生下来就会弹钢琴。他的天赋因为后天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因此他5岁写的曲子到现在还是所有学钢琴的孩子必须练习的。这样的孩子叫天才,很少有。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那么如果不培养孩子,孩子就没有特长。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这是需要父母去注意发现的。
现在很多孩子干什么都坚持不下去,三分钟热乎气,然后就说没有兴趣,这很好理解。谁会对一个辛苦,枯燥的事情保持持久的兴趣?大多数的成年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看看那些工作没几年就喊着没有兴趣的年轻人,就知道他们从小就是缺乏耐力和恒心训练的。我估计他们小时候学东西也一定是半途而废的。
也有很多孩子从小练习各种乐器,绘画或者跳舞,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大多孩子都是半途而废了。其实这是大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大人从思想上都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样特长,目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在孩子练习过程中,大人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就是这个长年累月,风雨无阻的每周上课,很多父母自己都不能坚持,就会嫌烦嫌累。
我们总说,大人是孩子的镜子,大人如果都不能坚持,都抱怨,孩子如何可以坚持?
我带孩子学琴的时候,就听很多大人抱怨的批评孩子:“我容易吗?每周都要带你来练琴,耽误我很多时间,你还不好好练习,还花那么多钱,值得吗?你要不愿意练,就不要练了。”大人说这种话,孩子会怎么想?他们一定想:本来我就不想练,还不是为了你们,是你们逼我学这个没有意思的东西。作为孩子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要让他们学这个。甚至大人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要逼孩子学这个东西。很多父母都是看人家孩子学,然后就让自己孩子学。
至于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父母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能怪孩子不能坚持呢。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他怎么可能会坚持呢?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人会主动地喜欢地去做很辛苦,很枯燥,很需要耐力去完成的事情。因此大人的这种思想传达给孩子的,就是大人本来也不耐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因此孩子很高兴放弃。这个时候大人就会以给孩子自由,实则是大人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的心态,放弃了对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毅力的机会。
二、大人要明确让孩子学习的目的
我和所有学习钢琴的孩子的父母一样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众所周知,学钢琴就是非常艰苦的长时间的事情,家长要为此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要付出很多耐心。就是李云迪,朗朗小时侯都厌烦过练习钢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早就做好了和孩子一起锻炼毅力的准备。我知道学习钢琴很枯燥,一个小练习曲,一弹就是好几个月。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学过手风琴,我想过程大同小异。
所以我从来不抱怨,也不嫌烦,但是我从来不陪女儿练琴。开始我不要求她要弹得好,我只要求她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和每天保证必须弹半小时。我从来不喝斥她,也不纠正她。因为有老师,老师说话比我管用。我就负责监督她的时间和监督她上次老师指出的缺点改正了没有。
还有就是不管刮风下雨,我们从来没有缺过课,我就是要让孩子体会,我做事情是很认真的,因为我要感染她懂得什么叫认真。每次老师给她上课,我都在旁边认真地作笔记。让她感觉到我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很尊重老师,这样她自然也会重视老师的意见和批评。
当她受电视节目诱惑,而想放弃练琴的时候,我就给她讲道理,告诉她学会控制自己以后有什么好处,不管她是否能够听懂,我就是在她不能控制自己,或者不想控制自己的时候,耐心的给她讲道理,不厌其烦。我会用讲道理的时间拖延她的欲望,直到她欲望消失。
然后我告诉她,其实不是她不能够战胜欲望,而是她需要一个方法学会当欲望来临的时候如何控制自己。当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会给她讲任何事情都不是随便可以成功的,都是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我会用我的经历告诉她,我是如何努力的,是如何战胜诱惑的。我在慢慢的培养她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明确地告诉她,我不是想把她培养成一个钢琴家,我就是要培养她懂得学习一样东西从不会到熟练甚至到成功是一种什么体验,什么感觉,需要付出什么样的辛苦,要忍受什么样的寂寞和枯燥,要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因为这些东西在以后她的生活中只能不断出现,这才是以后她最需要和别人竞争所具备的一种强大的内心支持和竞争力。
这样的教育从她开始学钢琴6岁开始,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我在她钢琴8级,10级的时候,带她参加比赛,我都告诉她,比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让你知道,你拥有了资格。而即使这个资格也是你自己用了这么长时间奋斗出来的。
通过这个比赛,我还想让你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你看看这些参加比赛的孩子,你就知道,如此努力的人不是只有你一个,什么时候都会出现比你还强的人,因为他们比你还努力。
当我孩子得了一等奖的时候,我除了为她庆祝,我首先问她:“你自己为自己的荣誉和成功高兴吗?这就是你努力的结果。你通过练习这么多年的钢琴现在得奖,你有什么体会?”我要让她自己说出来,人的成功必须要付出努力这个道理。这是我对她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的过程。
我不是要让她只为自己成为第一名高兴,我要让她为自己的努力和成长高兴,我要让她知道,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她自己得到最大的快乐。而不是为了我。我告诉她,如果你能够发扬这种练习钢琴的毅力和体会,她以后的生活中不管干什么都会得到更多的成功和认可。
三、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
我要说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
学习一种特长是培养手段,而不是培养目的。不一定孩子学的特长越多竞争力越强。而是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因为这些特长也许并不能成为他未来工作的竞争力,只有他拥有别人没有的品质那才是他能够继续努力,能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抵抗诱惑,能够控制自己,能够最终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成功的主要能力。
一个人能够成功,不是要具有某种特长,而是具有某种成功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从小对孩子培养特长开始。当然更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严格要求。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父母也无法培养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其实,我并赞同让孩子小时候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由,什么都不管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那种看似放任的教育,其实是家长的自我懈怠。教育孩子应该是一种外松内紧的方法,可以放任孩子的天真行为,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的思想教育。那种只抓学习不注意思想教育的方式,看上去严格,实际上是放任。
我主张让孩子小时候就懂得要学会控制自己,要学会坚持,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耐性。只有从小接受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才会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很好的安排时间并合理的运用时间,很好的排解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因为这一切从小他坚持学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已经遇到过了,并在大人的指导下很轻易的就可以渡过。
四、注重孩子内在魅力的培养
小孩子是建立良好习惯和条件反射最容易的时候,为什么现在大人改变很难。可是小孩子就很容易?就是因为孩子可塑性强。
一个从小思想被教育好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他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因为他已经很懂如何自我控制,如何合理的管理时间了。因为大脑是支配人言行的中枢指挥系统,只有这个系统建立的好,不断地给予完善,整个人的言行才能表现出合理和有目的。
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这是靠精神内在所支持的。这也是女孩子长大以后的魅力所在。有才华和有人格魅力是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光把眼睛盯在注意培养孩子的才华上,而忽视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更重要的孩子内在魅力的培养。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一定会做人,不一定拥有正确的三观,因此不一定有成就。过去很多科大少年班,或者历年的高考状元,最后在社会中都了无声息了。他们当初都是有才华的人,但是因为缺少一个系统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因此沦入平庸。但是一个会做人的人,一个拥有正确三观的人,很容易有成就并人格完整。
我认为给孩子自由是心灵上的不是形式上的。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的人去对待而不是一个自己的附属品,不要动不动就是喝斥打骂孩子,过分发挥大人的控制欲,或者干脆娇纵放任。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需要受大人控制这个没有错,否则法律就不会规定18岁以前的孩子需要大人监管,就是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的阶段,而培养的过程也是大人可以合法控制的过程。但是父母不应该滥用控制权。该控制的不控制,不该控制的瞎控制。比如培养孩子学习一样东西要善始善终,这就是需要大人监督和控制,而很多父母都不管。
而不该控制的,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大人却过分控制监督。其实孩子学习不好,与从小没有好好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这其实是大人的错误。而大人却把自己教育疏忽的错误追加到孩子的成绩上去指责孩子,这就是不合理控制。这造成看似表面上放纵了孩子,给了孩子表面的自由,但是孩子的心灵并不自由。
而如果培养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心灵上就会自由,因为她知道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大人。因此她就不会在乎吃苦,枯燥,也不会逆反,因为她认为大人没有控制她,而是她自己为自己做主。而大人能做的就是在一旁指导她,支持她,鼓励她,让她感觉父母就是她的拉拉队,是她可以交心的好朋友。
因此给你的建议就是你好好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去找一个可以发挥这个天赋的特长去培养她,比如下棋,训练他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等。关键是你要明确目的,不是为了让她成为一个什么特长专家,而是要培养她成为一个有生存竞争力的人。
育儿观念:请不要错过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
育儿观念:请不要错过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
人们常说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这点我们很清楚,老师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但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全在于教师,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
常常会听到家长向老师说,“孩子就爱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们怎么说都不行。老师一句话就行了。”听到这句话我常常会想,我们老师真有这么大本事吗?我们家长朋友有没有反思过在教育孩子时,我的方法是否正确?我有没有真正坐下来与孩子一起交流过?还是发现一坐下来不知该和孩子说什么,讲大道理他又不理解,没有两句话脾气就上来了,这些是为什么?
这些在我看来是家长整天忙工作而忘记了与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游戏,你可知孩子多么渴望与爸爸妈妈一起参加活动。他们有你的陪伴是多么的高兴。在我班举行的家长观摩活动中,我设计的课程是一堂亲子互动课,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平时几名不太爱说话的小朋友,今天心情格外的好。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让我意外的是只因为今天是爸爸妈妈来了,还和他一起来作画。这一天我对他们格外的留心,我发现他今天做任何事情都特别的带劲。并且思维活跃就像变了一个人。于是我明白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老师无法取代的。
有些家长会说我们怎么不关心孩子了,要什么给什么。但我觉得给孩子再多的东西都比不上一次与孩子共同游戏的价值高。
家长朋友们,请不要再说:“麻烦老师多多教育,他就听你们的话”。作为老师的我想说:“从现在开始,请暂缓一下你的工作,不要错过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