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爱看卡通片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2-03-02 大班身体的秘密说课稿 大班身体的秘密教学设计 幼儿园身体的秘密说课稿儿童为什么爱看卡通片?他们和成人在看卡通片时到底有何生理差别?近日,我国科学家解开了相关的秘密。儿童在观看卡通片中虚拟人造角色时,其大脑内侧前额叶可以被自动激活,这与成人的神经活动方式不同。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韩世辉教授等研究人员以10名10岁左右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名男孩和5名女孩。研究人员让10名儿童观看了真人电影片断和《变形金刚》等动画片片断,然后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测量这些儿童观看电影和卡通片时的大脑激活情况,结果发现,儿童的大脑内侧前额叶在观看电影表现的真实人物和卡通片表现的虚拟角色时都会被激活。
此前,国外科学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成人在观看由真人表演的电影片段和虚拟角色的动画片段时,大脑活动有显著的差异,看真人电影时,成人的大脑内侧前额叶自动参与加工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理解他人的意图),对卡通动画表现的虚拟场景中的人物角色或非人物角色却没有类似的自动加工,大脑内侧前额叶不会被激活。
韩世辉等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10岁左右的儿童观看卡通片中的虚拟人造角色时,其大脑内侧前额叶可以被自动激活,这与成人的神经活动方式不同,这也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对于卡通片有着浓厚兴趣的原因。
韩世辉表示,该研究结果提示,儿童直到10岁时,其大脑内侧前额叶还是不能自动区分真实生活中人物形象和虚拟人造角色。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儿童与成年人在自动地区分真实与虚拟角色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儿童童年秘密的九大发现
蒙台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教育”幼儿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方法。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
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规律是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久暂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的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揭示儿童安慰物的“秘密”
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
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
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
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的安慰物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对需要安慰物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感觉新环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儿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我们的儿童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还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
儿童看动画片的好处
好处1:开发孩子的想像力。
动画片一般都充满奇思妙想,对儿童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儿童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儿童忘记现实中的不愉快经验。
好处2: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滑稽、幽默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儿童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好处3:带给孩子快乐。
看孩子们看动画片的痴迷程度,狂热地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谁能说他们不快乐?
好处4: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会越来越大,在看动画片中,他们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接受,印象深刻。
好处5:净化儿童的心灵。
优秀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行为规范,促进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阅读全部:
不同年龄段儿童如何选择动画片
动画片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如何正确的陪孩子看英文卡通片?
在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看英文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1.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 知识和场景结合得好。单词、句型,通过卡通片的演绎,变得栩栩如生,孩子们印象会非常深刻。
3.内容便于互动。一部好的卡通片,内容设置会很贴近生活,方便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角色扮演。
但可惜的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了小学以后,很多学校和家长,逐渐把纸质教材,变成了孩子学习英文的主要教材。其实,一部真正好的卡通片,它的知识含量绝对不亚于任何一本纸质教材。
以《Peppa Pig》为例,其第1季单词量是1779个,前面4季的单词总数是:4503个。前四季的单词总量,甚至超过了高考要求的词汇量。虽然,看卡通片学英文有诸多好处,可从现状来看,学习的情况却不太乐观。主要表现就是:
家长参与少,多数是孩子们自己在看。本来,看卡通片学英文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学习方式,结果,现在却变成了孩子们自娱自乐的“娱乐行为”。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在成人英语学习领域,有一种“看电影学英语”的方法。
后来,多数人觉得这个方法没有什么效果,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个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太容易被电影情节本身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的语言知识。语言学习,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练”。电影你看的很热闹,可有多少知识变成你自己的了呢?如果,你想达到熟练运用电影语言的状态,只有通过多加练习才能实现,玩命的练。
“看电影”只是方法,目的是学英文,而很多人恰恰本末倒置了。成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孩子们了。为什么家长参与的少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1.观念
家长觉得“学英语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再说了,不就是就看卡通片吗,还需要我陪? ”
2.受限于自身的英语水平
这部分家长认同卡通片的重要作用,也希望参与进来。可是,自己英语不好,就算他想陪孩子一起看卡通片,也插不上话,只能“和孩子大眼瞪小眼,一起瞪着卡通片”。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就干脆去看韩剧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作为家长应该怎么样正确的陪孩子看英文卡通片。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英文卡通片,在英语学习中作用呢?
1. 选片
首先,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不过绝大多数的英文卡通片,都非常受孩子们欢迎 ,所以可供选择的材料会非常多,比如《Peppa Pig》。
英文书:
你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东西,再有趣的卡通片,孩子也会有看烦的那一天。当孩子们感到厌倦的时候,这些衍生产品就会产生重大作用。你可以把书拿出来和孩子们一起读,也可以把贴画拿出来和孩子们一起玩,你也可以把这些玩具拿出来和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这一点,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会详细介绍。
最后,选择了一部卡通片,一定要坚持学下去,不要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把一部卡通片学透,并且要反复练习。你可以想想,从小到大,你学了多少本英文书,最后脑子里边还剩下多少。
精通比量大更重要。
2. 家长看片
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提前单独看。目的是了解故事的情节,掌握重点单词和句子的发音。这样,你在陪孩子一起看的时候,可以边看边提问,引导孩子把卡通片中的内容说出来。
当然,这个环节对家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家长会有这样的顾虑“我自己英语不好,说错了,会不会误导孩子?”误导谈不上,但影响肯定有的。
其实,在这个环节,真正需要你说的英文,并不是很多。包括你提的问题,都可以用中文来说,关键是要让孩子用英语回答。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你做那个行业,我还是建议你自己把英语学好。哪怕是为了孩子呢,如果你英语足够好的话,你完全可以不用把孩子送去培训班,这样,每年,你至少可以省下来5000到1万块钱,小学六年,中学六年,能省下多少钱,你自己算吧。
3.制作英文卡片
看完卡通片以后,你可以上网搜索卡通片的图片打印出来,最好是彩色的,然后和孩子一起把单词贴到卡片的背面。这样,你们俩就合作制作出了一张单词卡,在动手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孩子相当于又记了一遍单词。
如果这部卡通片有衍生卡片的话,那打印图片的这个环节,你就可以省去了,你可以直接打印出单词,让孩子贴到卡片的背面即可。至于这些卡片怎么用,你可以和孩子发挥想象嘛。比如,你展示卡片,孩子说单词;或者你说出单词,孩子来找出对应的卡片。方法,一想就是一大堆。
如果制作的卡片足够多,孩子都可以把它们做成一部卡片书了,那这对孩子学习英语,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成就感爆棚啊!
4. 分角色扮演
看完卡通片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如果有卡通片衍生的人物,或者公仔的话,效果会更好。你拿着Peppa,我拿着George, 我们就可以开始了哟!表演的时候可以把视频录下来,这招对于小孩子特别管用。
5. 实战刺激,也就是,给孩子创造成就感。
英语学习关键在坚持。如果你想让孩子坚持下去,用学习的成就感不断刺激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前文,我们提到的制作卡片书和进行角色扮演 ,都是在给孩子找成就感。你也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和家长,一起举办一个模仿比赛。孩子们表演,家长们做评委。
当然,如果你有一些老外朋友,让孩子和老外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是最好的刺激方法。前提是,你要了解孩子的英语水平,不要为了找成就感而去找成就感。上面的这5种方法,你可以尝试对4岁到12岁的孩子来使用。
如果孩子现在还不到4岁,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帮他创造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如果孩子超过了12岁,上了初中,你会发现,孩子已经不太愿意跟你一起表演了。不过,如果你能在英文卡通片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好这8年的时间,孩子的英语完全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衣袖卷高的“秘密”
该午睡了,我来到媛媛的身边帮助她脱衣服,外面的毛衣一脱下,我不由得一愣:只见她棉毛衫袖子卷得高高的,卷到了胳膊肘上面,怎么会这样?我环顾四周,发现许多小朋友也有类似现象。
衣服的袖子怎么会卷到胳膊肘上面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便特意去留意小朋友们在园内的活动细节,以期找到其中的答案。整个晨间活动没有发现什么特别,该喝牛奶了,小朋友纷纷卷起衣袖准备去洗手。嫒嫒走到我跟前说:“老师请您帮我卷卷袖子。”我便习惯性地帮她把里外衣服的所有衣袖卷到了胳膊肘上面。洗完手出来,媛媛一边把外面衣服的袖子往下拉一边走回座位。看到这个细微的动作,我顿时明白了里面衣服袖子卷高的“秘密”,自己的脸也立刻红了起来。
由于年龄的缘故,小班幼儿一般不太善于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而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却往往忽视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节。一次不经意的发现让我看到了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也明白了做一个幼儿教师的责任:照顾幼儿要从小处,从细微处着想,要用“心”去做。今天我们偶尔发现了衣袖卷高的“秘密”,说不定以后还会发现其它什么“秘密”呢?
零岁宝宝的秘密
每个宝宝从出生开始即显现不同的特性,直到长大呈现不同的人格物质。这些特性的养成,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质,有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是否成为一个快乐的宝宝,还要视他是否处在足以令人快乐的环境。
婴儿是否能了解大人的行为
专家表示,很多人都觉得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看起来傻傻呆呆的。事实上,曾有研究显示,让刚出生的宝宝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心跳、声音,比较能让宝宝安静,这是因为听力在胎儿时期就已开始发育,胎儿对周遭的环境已逐渐反应。等到宝宝出生后,虽然他不能明白大人讲话的意思,但从音调、表情、动作,就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及对宝宝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哭
使宝宝哭的原因很多,包括尿布湿了,肚子饿了、生病、要和人一起玩、周围环境让他不便服了需要引起注意等。宝宝哭闹,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宝宝借着哭闹的动作,测试大人的反应,以确定周围环境是温暖的或是冷漠的,以及自己的角色是否重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赖感。
有一些人认为,不要每次在小孩哭闹时都抱他,以免使他有依赖感。这是传统的想法,也是以大人的立场为出发点,因为他们须为生活奔波劳苦,没有时间、精神置于照顾小孩身上,所以希望小孩好带、不干扰生活。
小宝宝眼睛不能看得太远,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能见度大概只有大人抱起来,宝宝与大人的脸的距离,所以抱着小孩时,互动、刺激都比较多。小宝宝是能够感受到大人的情绪的,有些大人虽然在照顾他,但是很烦躁,讲话的表情、抱的感觉,都会让小宝宝感到不舒服,也就很容易哭。一个经常被注意、被疼爱的宝宝,是比较不会哭的。
所以大人在面对宝宝哭闹时,要查明原因,不要不理他。抱小孩,是亲子互动中最让宝宝及母亲愉快的经验。
另外宝宝哭闹常常也与缺乏安全感有关。一般来说,宝宝在四到五个月后开始会怕生,一岁多以后会害怕与熟悉的人分开,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形。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些特性,在宝宝四到五个月在后,昼夜周期较稳定,作息较为正常,即想要将宝宝托给别人,自己重回职声,不巧此时的宝宝开始会怕生,产生适应上的困难。而有些母亲则在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做这样的选择,使宝宝产生很强烈的分离焦虑。
宝宝为什么喜欢笑
有一种说话,认为宝宝的笑,只是面部神经肌肉的反应,意义不大。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般来说,宝宝在五到六个星期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微笑的反应。如果是平时与大人玩耍时的笑,例如,他知道听到声音后,母亲就会走过来,在他听到声音后就会笑,这表示对周围环境的愉快反应,而不只是单纯的肌肉神经运动。
宝宝很喜欢与大人玩耍、被大人逗弄,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感情的互动。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除了饮食外,感情的交流也是一种养分。逗宝宝的方法很多,例如用手在宝宝的肚子上抓痒,或是用纸或毛巾将自己的脸遮住再打开的躲猫猫游戏,都会逗得宝宝很开心。
想要拥有快乐的宝宝,一定要常和宝宝一起玩,爹妈要享受和宝宝一起玩的经验。在愉快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如果他是内向的孩子,也是正面情绪较多,较不会退缩的小孩。
宝宝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宝宝的学习不只是认知的学习,有些父母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学习认识字卡。其实学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还包括有社交应变能力、审美能力、听音乐等全方位的学习,比较小的宝宝,借由发出什么信息,大人才会知道他的需要。如果大人对他发出的信息没有反应,宝宝就无法得知该如何表示,外界不会知道他的需要,他的学习机会就被剥夺了。
另外赞美与鼓励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建立宝宝的自信。但方法要得当。例如,曾有位母亲表示,她平常都是以半成品鼓励的方式教育小孩,但后来她发现这样的方法不管用了,因为她的小孩对玩具的需求愈来愈大,后来甚至连电动小汽车都无法满足他。
其实给宝宝鼓励,不一定要用物质,如果与宝宝关系亲密,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一个赞许的表情,都能使宝宝得到很大的满足。
另外有一种说法为不可以赞美宝宝,也不可以说宝宝不好。这又是别一个传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可能源于古时候医药不发达,以为随便称赞小孩可爱、长得漂亮或是说他很胖,会有不好的后果,可能千万身体不健康。从医学的观点,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密集,本来就很容易互相传染疾病。要避免生病,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而且家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人认为时常赞美小孩,会将他宠坏,将疼爱放在心里就好。其实疼爱要说出来,要让宝宝接收到赞美与肯定。而如果担心会宠坏小孩,父母就要将规则定得很清楚,虽然现代社会,许多父母已与孩子打成一片,如同朋友一般,但是父母角色仍很重要。他们是朋友、导航者,也是定规则的人。
如今对孩子的期许,很乖和老实已不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有活力和创造力,可能更为重要。所以赞美与肯定,是宝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宝宝学说话由与大人互动开始
宝宝学说话,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则从很短的短句开始。先会讲单字的宝宝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早。而这些单字与短句往往与日常生活有关,它们大多是一些动词,例如吃、走、玩、不要等生活用语。
宝宝会讲话,一般是指有意义的发声。他们在学会讲某个字前,一定都是先听懂它,才逐渐会使用。当大人与宝宝一起玩时,通常都是语言和动作并用,久而久之,他们无形中就会学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如果希望宝宝早点开口说话,预备动作很重要。俗话说:生一个小孩后,要讲三年的呆话。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父母亲在自言自语,但一定要有这样的过程,才能对宝宝的语言学习有助益。
宝宝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要帮助宝宝建立自信,第一步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避免说一些恐吓的话,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不乖或成绩不好时不爱他,而是应该管教他。
这样的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明白,但这样的话仍然很容易脱口而出。使得孩子以为他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会有价值。如此会减低他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一个范围,但如果在年细时期给予足够的显示,文化刺激度不够的孩子,在语言、认识的发展上都较迟缓。所以不仅应于日常生活中加强亲子互动,也应注意互动的品质。良好互动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整体学习上极为重要,也为他们的人生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父亲与胎儿之间的“小秘密”
胎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的。照理说,孩子出生后应该同母亲的感情最深。但奇怪的是,许多婴儿对父亲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母亲,这已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现象。
有人在实验中发现:胎儿特别喜欢听爸爸的讲话声在爸爸的唱歌声和抚摸下,能用似乎"陶醉"了的轻轻摇晃动作来表示他的满意心情。婴儿出生后哭闹时,母亲往往不能使其安静下来,而父亲却可以通过唱婴儿熟悉的歌曲和抚摸动作使其尽快安静下来或入睡。这大概与胎儿不甚欢高、尖、细的声音(这种声音常常会造成胎动增加),而喜欢低沉、宽厚的声音有很大的关系吧。所以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一项极为有益的建议,请爸爸给胎儿讲话,创造那种与出生后的婴儿建立亲切、深厚的感情的先决条件。
由爸爸对胎儿讲话,这首先是父爱的一种具体表示,胎儿能够通过听觉和触觉,感受到不仅有母爱,而且还有父爱的温暖,这对于胎儿的感情发膏具有莫大的好处。父亲抚摸胎儿并同他说话,这对做母亲的在心理上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这种天伦之乐是孕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最好气氛。爸爸与胎儿的玩耍,一般以谈话为其主要的内容。
有一位做父亲的就是这样同胎儿谈的:小宝宝呀,你的小手在哪儿?伸出来让爸爸摸摸吧。你的小脚在哪儿?会不会蹬?蹬蹬让爸爸瞧瞧吧。你的大脑袋呢?现在长头发了吗?妈妈经常为了你吃核桃和黑芝麻,你的头发一定是又黑又亮的,对吗?今天又有什么新本事呢?嗅,会推了。那就轻轻地推一下吧,可千万别把妈妈推疼了。刚才听到音乐了吗……极为有趣的是,这个常与爸爸对话和玩耍的胎儿,每天晚上到了10点钟就“急不可待”地动起来。
这个孩子出生后,同爸爸的感情非常好。同时,这个孩子的智力,能力发胶水平远远高于同龄孩子。爸爸同胎儿游戏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但为什么能起到这个作用的奥秘当前还难以弄清。
希望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能够经常与胎儿玩耍,早日建立起情真意切的父子感情,并达到促进胎儿健康发育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