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留些时间让孩子主动探索
发布时间:2022-03-03 让孩子学会乘坐电梯教学设计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短篇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分享不要按照成人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年幼的宝宝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孩子又抓起菠萝的叶子想把它拎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它真的滚动了。孩子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第一种方式使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有关菠萝的一些常识,但是由妈妈直接告诉孩子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会带回来一件新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最终也让孩子了解了有关菠萝的常识,但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父母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给父母下面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成人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更不要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给他提些建议;
◇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爸爸请多分一些时间给你的孩子
育儿观念:爸爸请多分一些时间给你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的家庭都是妈妈担当者主角。爸爸很少参与其中。爸爸的时间都给了工作。
在我们每天的接送中,爸爸总是带着孩子直接就回家了,很少跟老师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表现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是孩子正在进行的一项操作还没有完成,也不管了,直接和孩子说不要做了,我有点事情快回家吧!
在我们幼儿园举行的家长开放日中,能够来参加活动的大部分是妈妈,爸爸来参加的是极少数的。究其原因,大多的家庭认为是:”爸爸才是家中的重要支柱,教育这样的事情交给妈妈或者是完全的交给爷爷奶奶了。爷爷奶奶的观念中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吃得好,长的身体棒棒的就可以了。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缺失,使得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性格比较软弱,依赖性强,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
在孩子们的眼中,爸爸是很厉害的。是自己的榜样。,一些研究也充分的显示了爸爸经常能和孩子在一起的,孩子的智商会比较的高,而一些缺失父爱的家庭,孩子的行为会出现一些缺陷,成年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各位为了家庭忙碌的孩子爸爸们。请你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多分一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让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
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案例:小敏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提问了问题。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敏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平平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的孩子说:“老师,让我说吧!让我说吧!”小敏看着平平,他小声地说:“老师,让我再想想!”“老师,让他想好了再说吧,我已经想好了。”贝贝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问题。小敏安慰孩子们:“老师保证你们都会有机会说的,让我们再等一等平平吧!”小敏用眼睛鼓励平平大胆说,平平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小敏和孩子们一起用力鼓掌。
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时常会遇到。但是真正能做到像这位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这一句“让我再想想”,尊重孩子思考的权利,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耐性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往往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没有耐性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会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个儿童探究的权利,会扼杀了他成功的欲望,会熄灭了他创新的火花。
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行为,自主探究是儿童的权利,教师和家长都无权剥夺。“让我再想想!”这是一个求知者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执着的个性,是燃烧着的创新的火焰。儿童们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
留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对网瘾孩子教育引起的思考
几年前,曾从电视里看到过杭州有一家训练营,专门招收那些家长难管的孩子的。训练营的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如用皮鞭等物进行抽打等等,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今几年过去了,这样的训练营是越来越多了,相关的报道也经常见之报端。
昨天,我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时,看到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一个家长因孩子沉迷于网络,就把孩子送到了一个训练营,没想到短短的几天,孩子就因被殴打与缺乏引用水而造成了肾衰竭.
虽然这样的事例仅是个别,但这样的现象却令人深思,为什么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训练机构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且收费都比较昂贵,一般都要一万元以上.训练营的训练内容基本上没有心理辅导,只有少得可怜的法制教育,其余的全部都是“生理辅导”和”军事训练”。曾经参加过训练营的一个孩子说,训练营说是24小时管理,实际上就是把你往操场上一扔,让你静站一天,不许吃饭,也不许喝水。吃饭的话也根本没有肉,全部是大白菜.
这些训练营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现在的问题孩子与受网瘾毒害的孩子太多了,家长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把孩子送到那些地方,其实做家长的也都明白到那种训练营去是少不了挨打的,但是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送去.
究其原因,家长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但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又是巨大的.现在大街上到处是网吧,虽然政府明令禁止未成年孩子进入,但是,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因为有那样一个“家”可以让他们宿夜而彻夜未归。家长对此是束手无策,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那些“魔鬼训练营”才会应运而生。
发现孩子网瘾很大想办法挽救,我们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把孩子送往那样的训练营不是合适的选择。家长应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与沟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上来,才是真正有效的办法,要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小孩子交往的规律探索
小孩子和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的交往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特点。2岁-3岁的孩子也开始互相学习:他把泥巴扔到墙上,真好玩,我也要扔。他和伙伴分享快乐。
学前儿童在一起玩时,也有机会检验他们在家里学到的东西。和朋友意见不一致,迫使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
从4岁开始,儿童发展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这时孩子需要指导才知道如何妥协。
5岁的孩子如果和朋友有了冲突,就不想去幼儿园,感到孤独。到了6岁,孩子们开始选择性地交朋友。
6岁左右,儿童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接纳和批准。体育或其它竞争与合作的活动是一个途径,课业成绩是另一个途径。
8岁时,一个层级社会结构已具雏形:顶层是最受欢迎的一些孩子,处于中层的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底层是被拒绝的孩子,他们总是制造麻烦。支配着小学儿童友谊关系的大欺小、强凌弱法则,对孩子们来说是严酷的,但这些法则,对儿童社会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们需要增加他们在别的孩子眼中的得分,一个孩子处于社会层级中的位置可能是暂时的。有些儿童满足于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而另一些则有很多好朋友,或是很多熟人,还有些孩子是孤独的,而他们自己喜欢这样。
切记,别在这些时间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