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依恋的发展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2-03-17 教育过程的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案过程与方法的模板 关注差异发展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笔墨评语网 WWw.bMRbh.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陪伴幼儿度过依恋期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出现对自己的仇视目光时(多为青春期),开始恐惧,开始寻找解释:“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变成了这样?”似乎孩子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的。其实,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
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这种“依恋人”为什么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的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份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另外,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之他人、无情残酷等表现。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鉴此,想告诉所有年轻的母亲:
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叛逆是儿童情商发展的过程
什么是情商呢?借用心理学家萨洛威的定义,有以下五大方面: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运用情绪产生做事情的动力;认识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把握人际关系。
情商好的人,不是没有情绪,也不是不流露情绪,遇见什么都不动声色,而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接纳他人的情绪,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也不受他人情绪的控制。
心理学将人类基本情绪分为六种:喜悦、愤怒、恐惧、哀伤、厌恶、吃惊。无论民族、人种、文化、社会、环境差异如何,这六种情绪是人类共通的。
小宝宝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情绪体验和反应,但是他们的情绪是逐渐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这个过程契合他们大脑的发育进度,同时,也受到父母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发展,情商与智商并重,甚至更重要。
儿童情绪的发展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所有的情绪发展都跟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的智慧越成熟,情绪的发展也越深化和复杂。
*同理,儿童的情绪发展越成熟,智力也越发达。
*儿童的情绪和成人不一样。在成人看来,儿童对事物的情绪反应往往令人不可理喻。
*儿童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成长而变化。
儿童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两种感情可以并存,因此,当父母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我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刚才做的事情”这两种感觉可以并存。我们必须反复对他们强调这一点,在更正他们的错误行为的时候,采用平和、爱抚的态度,并且反复告诉他们我们的确仍然爱着他们,千万不能使用“你这么着,我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威胁。这样到了七八岁左右,儿童初步掌握守恒的概念,也初步感知情感守恒之后,我们对他们进行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惊恐地以为我们不爱他们了。
这一点做的不好,会导致孩子在成人之后,仍然将任何人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误解成对方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要抛弃(开除)自己,因而表现得不能容忍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败。
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社会里,通常人们比较排斥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更趋向认同平和、中庸、不温不火。每当体验到激烈的情绪时,人们往往首先感到恐惧和羞耻。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里,大家都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能平静地接纳它们,更不能自由地宣泄它们。
因此,当有了孩子时,对儿童那种未受压抑、无拘无束、奔放自如的情绪表达,人们不免感到恐惧、惊慌、乃至羞耻。几乎出于本能,父母们千方百计约束、压制、否定、拒绝孩子的情绪。
然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自己情绪体验得越多,孩子的心态发展越成熟。每一次强烈情绪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果我们允许儿童完整地体验自己的情绪,接纳并认可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他们认知事物、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有助于他们今后遇到同类境况时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当的反应,有助于他们获得坚实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体验或者表达情绪,并非意味着他们面对同样状况时就没有情绪了;我们只是暂时地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这些情绪是可憎的,甚至认为自己是可憎的。然而他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和经验,强行忍受着内心的煎熬,绝望地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卑。孩子将来长大了,面对内心依然会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会感到不知所措,也会感到羞愧难当;既不知道怎样表达,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压抑良久,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人们通常将理智和感情放到对立面,认为非此即彼。其实,任何理性思维都需要感情的参与。离开感情,我们就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以及符合逻辑的决定。理智和感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儿童道德感的发展,除了需要认知领域的进步之外,也需要感情领域的参与。自我规范是生理、认知、感情三大领域的综合成果。
帮助我们的孩子开发良好的情商,我们要牢记几个重点:
1.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2.情绪依据个人秉性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我们需要接受孩子天生而来的个性;
3.接纳孩子的情绪,需要我们首先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和母亲或亲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联结,是婴儿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的形成与母亲或亲人经常满足婴儿的需要,给婴儿带来了愉快、安全等的感觉有关,也是婴儿在与人的交往中出现了倾向性选择的一种表现,是婴儿认识能力提高的结果。
依恋的情感使婴儿喜欢同经常照料他的人接近,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婴儿会表现出安静、愉快、情绪积极,而当他们离开他时,婴儿则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寻找,尤其是对他最依恋的人——母亲,会出现哭闹,焦虑不安、不思饮食等的消极情绪,这种现象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尤为明显。因此,满足婴儿的这种依恋情感对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依恋的情感能使他获得安全感,能给他带来勇气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帮助他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紧张、惧怕、焦虑的情感,能使他更好地与外界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还能使婴儿产生对人信赖、产生自信,和同伴和睦相处,将来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缺乏依恋情感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不善于与人相处,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不适应环境的后果。要满足婴儿对父母或亲人的依恋情感,父母必须要和孩子多相处、多交流,建立好早期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的喂养需要,情感需要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来说也同样重要。
婴儿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分析
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外界接触很少,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着,只关心自己的满足。当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非常平静,而当饥饿、消化不良或疲劳刺激时,就会不停地啼哭。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发亮或彩色鲜艳的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时,他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孩子有了短时记忆,当孩子注意的事物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这时如果吃饱、睡好,孩子的情绪良好,他会不时微笑,大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起来或笑出声音来。
3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如看到彩色的图象,能安静下来注视片刻,短暂的记忆保持时间很短。当孩子被抱起时,会高兴地发出响亮的尖叫声。
4-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4个月时孩子记忆力较短暂,能对熟人再认识,只能保持几天,高兴时会笑出声,全身乱动。5个月时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能稳定地注意某一事物,仍对色彩鲜亮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当学会一种玩法,就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6个月时开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选择性,出现了注意的萌芽,这时也开始出现分离后焦虑的情绪。
7-9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较长时间注意感兴趣的事物,具有短时记忆,能再认识几十天之前的事物,并能再现几周前的事物,孩子仍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10-1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1)自我意识孩子在1岁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会咬自己的手,并因为咬痛而大哭。孩子在1岁时,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观和客观世物区分开来。如开始知道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玩具就会发出声音,并从中认识到自己与事物的联系。有的父母还常常发现孩子把床上的各种玩具抓起来扔到床外,孩子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笑个不停,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婴儿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分析
(2)记忆力10-12个月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能认识自己的玩具、衣物。还能指出自己身上的器官,如头、眼、鼻、口等。当大人问他某件物品在哪里时,他能用手指出来。12个月的孩子已开始有记忆能力,如孩子非常喜爱玩捉迷藏游戏,就是利用记忆力。妻子保持记忆力只有几天,其记忆力与后天培养和孩子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有关。
(3)个性10个月的孩子已有个体的特征性,有的孩子表现得活泼、有的沉静、有的灵活、有的呆板。如有的孩子不让别人抢走他手中的玩具或吃的东西;而有的孩子见别人有什么玩具都想要什么;有的孩子则显得很大方,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与别人一起分享;有的孩子整天不声不响;有的则一碰就哭;这些都说明孩子在这个阶段有了显著的个性倾向,但这种个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4)思维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发育程度较低,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叫做前语言思维,表现为有目的地用东西来解决问题,如可找到藏在某地方的物体。
(5)好奇心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逐渐增强,喜欢到处触摸,到处看。孩子常常把家里的抽屉打开,把每件东西都拿出来看看、玩玩,如果有箱子,他就会钻进去,还会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常常因拿不下来而发急。如果忘记把墨水收起来,孩子会把墨水泼在一塌糊涂。由于有这些好奇心,对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探索周围世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一面。在这个时期父母应照管好孩子,将房间的布置重新调整,以便孩子更好地活动,把危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6)情绪孩子仍有分离焦虑情绪,,应逐渐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因母子分离带来的焦虑。尽量让孩子独立玩耍,不要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形影不离,父母在一旁观察,使孩子在突然想起父母时能随时看到大人。
过度依恋是否会影响健康?
另我们头疼的是女儿怎么会喜欢上袜子的?她的这种情节越来越浓,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她亲近我们多过亲近袜子呢?
一句话解读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这个可爱的小女孩选择了袜子。
这位可爱小女孩的怪癖,使得查尔斯·舒尔茨的漫画《史努比》中的奈勒斯形象立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小男孩奈勒斯拥有独特的“标志”——一条永不离身的毛毯。奈勒斯带着这条毛毯上学、游戏、睡觉、甚至上台演讲,一旦毛毯离身,马上浑身不自在,没了自信也没了风采。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但是,发展到《史努比》中奈勒斯那样依恋毛毯、或者这位钟情袜子的小女孩这般痴迷的着实不多。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如果追溯其成因的话,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连。
解读妈咪第一问:女儿为何会痴迷袜子?
用袜子重新获取安全感
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刚刚出生的小鸡,如果把它放到鸭妈妈的身边,它会一直跟着鸭妈妈,并且视鸭妈妈作母亲。当依恋形成,再把它送回鸡妈妈的身边,它和鸡妈妈也还是会疏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我们这位钟情袜子的可爱女孩,在一岁的时候,离开了妈妈到奶奶家生活了半年。一年的养育,她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最初的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刹那间,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她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在对她来说纷繁而混沌的环境里,她遇到了袜子。选择袜子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解读妈咪第二问:这种情节是否影响健康,它能消失吗?
重新建立亲子依恋,“恋物”就会改善
当孩子遇上袜子,什么时候可以消除这种“恋物”?“恋物”产生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解铃还需系铃人,安全感的缺失必定需要安全感的补偿。回到妈妈身边,重新建立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是补偿安全感的最好办法;另外,进入幼儿园以后,尤其是真正融入到多彩的集体生活之中,“恋物”会有积极的转移,小姑娘不是对袜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减弱了么!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
·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幼儿时期宝宝思维的发展
婴儿时期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最初认识,基本上没有思维。到了幼儿期,思维的发展开始萌芽,表现在思维开始和语言相联系。
但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也称这种思维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成人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他常常不用语言来回答,而是用其行动来表示,例如,大人要求一个2岁多的孩子用语言来回答如何去拿柜子上他够不到的东西时,这对于他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但他可以用实际行动回答你,他会去搬一张凳子,然后再爬上去把东西拿给你。这种思维与行动分不开,也反映了幼儿思维的间接概括能力很低。
抽象的概括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所以一个孩子聪明不聪明与他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要想孩子聪明,从小就要培养他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具备有广阔、深刻、敏捷的特点,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要强。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发挥他的想象力,促进他的思维能力。
幼儿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宝宝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宝宝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