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2-03-17 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教师存在的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邵征阳也告诉记者,小孩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乐乐才一岁半,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住。不过,最近乐乐的行为让妈妈有些疑惑,不仅脾气拧了起来,而且只要大人一说“乐乐不听话”,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觉用的“毯毯”。上星期天,乐乐妈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乐乐见了更是哭着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个劲地喊:“妈妈‘毯毯’”。
邵医生认为,乐乐过分依赖毯子,说明大人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使得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觉的“毯毯”错当成一种亲人的安抚,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与大人沟通,甚至产生孤独的感觉。“儿童在婴儿期的情绪发展是否健康,将决定着孩子早期智力的萌发,并影响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为。”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邵医生提供了几个方法:多爱抚孩子,让孩子每天体会父母的关爱;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对孩子少打骂,多沟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女孩成长不可忽视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爱与关注
女孩常常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接触了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她如何才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呢?男孩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通过与父母交流来获得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给父母的建议:
1.给女儿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
2.让女儿感受到你的爱,如上文所述,给她“理智的爱”。
问题二:多变的情绪
当宝贝女儿告诉父母她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父母常常会马上就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做法而洋洋得意,然而这些小女孩却常常不领情,有时还会大发脾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做父母的应当尽量让她倾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对此不做任何评价,当她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的办法。
给父母的建议:
1.肯定女儿的情感,使她感觉到被认可、被重视。
2.接纳女儿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
问题三:人际关系
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女孩子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她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女孩子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为了维护关系,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
给父母的建议:
1.降低女孩的敏感程度,帮助她放宽眼界,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2.让女孩学会爱自己,让她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儿童心理问题易被忽略
“喂,南昌晚报吗?我们这里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否帮忙找个心理咨询师?”昨日,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揭开了一个普遍但常被社会忽略的现象。
6岁小孩有暴力倾向
很少人会把“暴力倾向”这个词和一个6岁的孩子联系在一块。这位小朋友名叫彬彬,读一年级。本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可能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托管所的罗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彬彬便和同学打架。老师制止后发现错在彬彬,便批评了他。彬彬却对老师拍桌子以示不满。”老师怕他做出更为过激的事,便把他带到教室里让他冷静一下,可彬彬居然把门弄坏了。到了吃饭时一名不了解彬彬的老师给他送饭,却被怒气未消的彬彬扑上来咬到了腹部。彬彬的托管班主任说:“如果不是其他老师及时制止,那名老师腹部的肉很可能被咬下来。”事后,老师还从彬彬的父亲口中得知,彬彬因发脾气把姨妈家的冰箱捅了个大窟窿。
父母离异导致心理问题?
据老师介绍,彬彬很喜欢说谎,十分要面子,自尊心特强,很容易发脾气。这些和彬彬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彬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就跟父亲一起生活。班主任认为,彬彬的父亲有时对彬彬非常好,但脾气一上来就会把彬彬往死里打,这些让彬彬的心灵受到很大影响。彬彬害怕别人知道他父母离婚的事,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这让他的自尊心特强,而彬彬用以维护自尊心的正是暴力行为。
老师求助心理咨询师
记者从彬彬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事实上,班上不只是彬彬一个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彬彬只是其中的典型。罗老师也告诉记者:“我们和孩子的家长找过市内的一些医院,但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看电视后孩子为啥总眨眼?视力问题不容忽略
据某医院眼科教授介绍,每年从一月份开始至今,她们医院的眼科门诊都会迎来一个小高峰,前来看病的患者以学生群体为主。据调查,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班里有90%的学生有近视眼,这与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正确的看书、写作业姿势等有关,再一个就是多数来医院检查的孩子往往发现视力问题时都已经偏晚。
13岁以下儿童配镜必须散瞳验光
“验光还需要散瞳吗?这样会不会对眼睛有影响啊?”这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验光配镜行业的误区。一般来讲,13岁以下的儿童验光时必须散瞳,散瞳是为了确定屈光不正的类型,鉴别真假性近视和准确的屈光度数。而散瞳对儿童眼睛是无害的,只是让孩子的眼睛暂时处于一种休息状态。
3岁半至4岁的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 应检查视力
很多老人都认为:“小孩不能戴眼镜,否则度数会越戴越大。”眼镜度数的增加并不是戴眼镜造成的,不戴眼镜而持续用眼困难,视力下降反而更快。选择合适的眼镜不仅能提高视力,还能减轻视疲劳。此外,我们看到很多小孩戴眼镜,可能并不是因为近视而是因为散光。
另外,有些学龄前的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睛,家长认为其可能是因为看电视时间长,视觉疲劳造成的,只是让其停止看电视,休息休息。夏丽坤说,其实当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睛可能是视力出现了问题,这时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检查一下视力、验光或检查一下眼底。
视力发育与户外运动有关
很多人都会注意孩子看书或写作业时的光线,家庭灯光照明其实普通的日光灯就足够了,无需特殊的照明,如果孩子看书,也可以在旁边加一个小台灯作为辅助光源,过暗和过强的光线都不好。
孩子平时做作业或看书45分钟应停下来休息5-10分钟,可闭目养神、做眼保健操或远眺。
记者手记:除了用眼过度,遗传等因素外,影响孩子视力的因素可能还和妈妈在孕期补充的营养素不足有关。其中叶黄素是保护眼睛、延缓眼睛老化的重要元素。视网膜及黄斑部负责感受影像、精细视觉与清晰度,平日辨别色彩、阅读识字等工作都需要它,如果黄斑部及视网膜长期缺乏叶黄素,则会影响视力。
叶黄素来源:菠菜、莴苣、芹菜、胡萝卜、玉米、橘子等。
童年恐慌症: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