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3-06-08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三年级上册课件 上册课件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必备14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必备14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和做植物的实验,以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与同学合作做好有关水与植物关系的实验。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图片:干旱的土地和枯黄的庄稼,动物在钦水,被喷灌的大片植物等等。
2、学生: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一株盆中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讨论:为什么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1)出示图片:a、土地龟裂;b、禾苗旱死;c、斑马钦水;d、一株植物浇水前后的`变化情况的图片。(看图后学生还可更多地举例)
(2)学生讨论,并汇报:动物要喝水,人也要喝水,植物要吸收土中的水;有了水,小草才是绿油油的,大树才能长出新的叶子,没有水,草和树都有会枯死……
2、做实验观察植物身体内的水分到哪里去了。
实验一:
(1)出示实验器材: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
(2)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实验:用力挤压,看看植物的茎、叶和果实里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4)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植物的身体内有很多水分。
实验二:
(1)将一株长得比较好的植物,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
(2)观察: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小水珠和水雾,这说明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了。
(3)小结: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见植物“喝”的水,一部分留在“身体”里,一部分被蒸发了,水实际上也是在植物体内不断循环的。
(4)讨论:我们喝的水到哪里去了?
(5)归纳:水是生命脉的源泉,人类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植物也离不开水。
三、运用知识:
1、阅读小资料。
2、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1)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
(2)合理安排生活用水;
(3)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树多了,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稻谷、大米,学会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米饭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意识到科学家队人类生活作出的杰出贡献。
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大米,知道米饭是由稻谷加工而来的米做成的`。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放大镜、米粒、稻谷、发芽的稻谷、记录纸(两张)、各种植物的种子、3个杯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引导学生在众多种子中找出水稻的种子。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水稻的种子可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用什么工具来观察比较好?(放大镜)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稻谷。(6分钟)
·交流观察结果。
(二)认识糙米,比较糙米和精米
·引导学生剥掉稻谷的壳看看。注:不要破坏稻谷的内部,想办法完整的剥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壳有什么作用?
·比较剥掉壳后的米跟平时吃的米有什么不同?记录并请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糙米和精米的资料,了解种子的结构。
(三)加工精米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糙米加工成精米?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出精米来?猜想大米加工厂里是怎样加工精米的?
(四)说说米饭的来历
·引导学生说说米饭的来历,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五)布置作业
·课后做做精米发芽的实验;去家里或菜场、粮店了解一下我们吃的大米有哪些种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3)总结,提出希望。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
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1、“母亲一手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幻灯片)
我们边看文字边看图,想画面。从我们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将水的清凉、湿润带给了将要风干的`我们,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孩子们在大叫好舒服啊,有水真快乐!如此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欢快、喜悦、兴奋……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幻灯片)
生: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幻灯片)
师:口中饥渴难耐,身体水分流失,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幻灯片)
三、检测导结: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偏僻的小山村像作者儿时一样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说,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用,并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今天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你有话想说吗?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7)
1、学习用螺旋线表现出蜗牛的基本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丰富画面。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1、出示蜗牛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很有趣的图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动物,你没看!
仔细看看蜗牛的身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蜗牛小时候也很小的,后来它一点一点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越长越大,后来就长成了一只大蜗牛。
引导幼儿做书空练习。
3、幼儿绘画,教师辅导。
教师:可爱的小蜗牛画好以后,再给小蜗牛布置一个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用好看的颜色给蜗牛画出螺旋形的背壳,将蜗牛画大。
引导幼儿多画一些蜗牛,并能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8)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yjs21.cOM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1)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2)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 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 “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2、我的大树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粗 细 干…)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对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会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3、能对树叶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叶。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落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见过落叶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校内捡落叶。 师:“请分小组捡落叶,用袋子装好,注意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统计。 师:“你一共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让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师:“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又根据什么,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小结: 三、课后研究。 到公园里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二) 教学准备: 1、捡回来的树叶。 2、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当你去公园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叶的颜色。 师:“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哪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板书:绿色、黄色… 2、观察叶的形状。 师:“叶子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1)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说说你分的这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卵形、掌形、心形、披针形、扇形、针形、带形 (3)画一画树叶常见的几种形状。 3、观察叶的大小。 师:“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 (1)指导学生把两片树叶描画在方格纸上。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 (3)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师小结:“除了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叶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三、课后研究。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师:“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2)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 (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三、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二) 教学目的: 1、观察不同的叶脉、叶缘、叶尖、叶基,加深对叶片的了解。 2、能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若干,白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树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也对许多叶进行了观察,用什么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树叶描述给大家听比较好呢?” (1)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哪些内容? 怎样进行描述?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学生自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同学听。 (4)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对叶子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5)教师任选一片树叶让学生试着进行描述。 2、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师:“大自然是美的,树叶也是美的。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的树叶。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 (1)思考: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2)学生开始拓印树叶。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研究。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1、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数、一个小花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 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3)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周围的一些常见植物。有些植物虽然平时很熟悉,但当他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后,依然会有很多吃惊的发现,那些植物的名称,种类都超过了他们的所知。那些植物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形态,那么我们的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植物呢?会有哪些奇特的植物呢?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极大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地球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植物,也许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各种植物的图片,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多种多样。
2.认识我国的珍稀植物。
3.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植物。
4.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题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不同环境里长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形态、习性是植物适应环境长期变化的结果。
2.通过视频资料的直观效果, 使学生了解由于环境不同,所以导致各地的植物不同, 使植物变得多种多样。
态度情感、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的重点: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奇特性,激发对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的难点:通过观看各种植物的图片分析出不同的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植物。
教学准备:能吃虫的植物动画;我国的珍稀植物动画;不同气候带的植物动画;各种环境下的植物视频。
教学过程
一.了解植物是多种样的植物
(一)不同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1.引入问题:
你知道为什么柑橘产在南方,而苹果产在北方?
为什么水稻长在水田里,而玉米长在旱地里?
为什么生姜种在背阴的地里,而向日葵种在向阳的地方?
学生表达交流
2.学生表达后教师总结:不管什么植物,都必须生长在它需要的环境里,离开了它所需要的环境就不能生长。下面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不同环境里不同的植物。
3.出示不同地点不同植物的动画
学生观看后,结合雨林植物图、沙漠植物图、湿地植物图、高山植物图等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雨林植物:茂密高大
沙漠植物:短小少叶
湿地植物:茂密矮小
高山植物:稀疏矮小
4.思考讨论:不同地区的植物为什么会不同呢?
小结:不同环境里长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形态、习性是植物适应环境长期变化的结果。
二.地球上的奇特植物
1.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的植物,这些植物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本领,那么,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哪些珍希奇特的植物呢?你们能否说出它们的名称呢?
2.学生:学生表达交流
(学生的表达的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资料。)
3.在学生充分表达后,教师出示“能吃虫的植物”动画。
本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奇特的植物。
4.展示:世界植物趣谈或温带植物、高山植物、热带雨林植物、寒带植物、吃虫的植物、很高的植物、药用的植物、产油的植物等图片,各种环境下的植物视频。
教师边让学生看边讲解介绍。
学生思考:以上我们看到的这些植物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呢?
总结:各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各地的植物不同,这就使植物变得多种多样。
三.认识我国的珍稀植物
1.我国是一个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在我国有很多非常珍希的植物。
2.出示我国的珍稀植物动画
3.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的教育。
学习评价:
能够知道地球上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认识一种最感兴趣的植物。把它介绍给同学。
资料来源植物名称
植物的特点
我发现的秘密
课后小结:略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4)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经典15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经典15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
我一天天地长大,学的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我了解了“唐太宗、刘备、康熙……”这些伟大的人物,这使我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乐成,是努力、坚持、天赋组成的,所以我又创出这样一条公式:实现理想=努力+坚持+天赋。一个人如果有了理想,有从小培训的天赋,努力不懈地去实现,失败了,继续坚持,那么理想才会实现。
科学家,是一个不屈凡的职业。像爱因斯坦、伽利略、牛顿那样的科学家,对科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我十分佩服他们,因而,我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生物,视察遥远的星球,到真空的宇宙探索……
我从书籍上知道,有生命的星球必须有以下条件:一、有坚硬的外壳; 二、有生物生活的适当的温度 ;三、有适当的大气(大部分是氧气); 四、有充足的水; 五、这也必须是一颗行星,围绕着的`中间天体必须是一颗稳定的中年恒星。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我曾经痴迷地想象:“火星上会不会有生物呢?有生物的星球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是……”我很想揭开这个迷,因而,我很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去发现人类的另外一个故里,去解答宇宙的不解之迷。
我当然知道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并不容易,要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象性,还要有一种不怕困难、失败的精力。 “一个小孩想当天文科学家,未免太灵活了吧!”不错,听起来的确很灵活,但我笃信,“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衷心希望小作者能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从小就看到(经常看)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怀念(影)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国人民没有枪.炮.飞机,用长矛马刀与侵略者战役,结果总是失败,有时我就不甘心,市场大喊(时常思考):“为什么中国输,我长大一定去创造一些先进的枪,打败侵略者!”
从此我的相当军事工程师的理想(从此做一名出色的军事工程师就成了我的理想),就不停没有动摇过。每次提到我的这个理想,家人都会说;“好,你有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就行,但你要记住,要实现这个理想,一定要不动摇,为了这个理想一定要努力学习。”
当前,我就开始看军事类的书了,学习就给撂了,家人厥后对我说:“孩子,你呀现在是学生,不是工程师,你还没有学好基本功,未来怎没发明枪炮呢?”
听了家人的这一席话,这下我明白了,我当前一定要好好学习,未来做一个真正的军事工程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衷心希望小作者能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小酒窝》,让学生体会歌曲甜美、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试着用声音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用甜美的声音表现歌曲,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热爱之情;学习跳音符号、下滑音、休止符。
教学难点:
唱准跳音符号、下滑音、休止符;用声音表现情感。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起上音乐课了,你们开心吗?
师:那请同学们送给我一个微笑好吗?刚才同学们在看的时候,我看见很多的小朋友脸上都有漂亮的小酒窝,可真漂亮。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小酒窝》。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听,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的?速度是怎样的?(初听《小酒窝》)
生:这首歌曲是用甜美的声音演唱的,速度是稍快的……
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这首歌曲就在我们书中的第四页,请同学们轻轻的把书打开,请同学们边看谱子边再来听歌曲,请同学们找出谱子中的音乐符号,看谁是个细心的孩子。(复听《小酒窝》)
生:我在第二行的第一小节找到了一个倒三角符号;我在第二行的第三个小节找到了一个波浪线……
师:讲解:跳音、下滑线。示范:有跳音和没有跳音的区别,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感受,有跳音是什么样的?没有是什么样的?解决歌曲的第一句。
师:第二句和第一句非常的相似,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唱一唱。
师:下面我们来看歌曲的第三句,出现了休止符,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请同学们来模仿我拍出的节奏,看谁能读准。
师:与学生一起唱第三句和第四句。并提示反复记号。
师:我们第一段已经唱熟了,请同学们用耳朵听着琴的伴奏,在心里默唱歌曲的第二段,比一比谁能先在心里跟着琴默唱准确。
师:请同学们轻声演唱第二段歌词。(及时纠正有问题,或者唱不准的地方。)
同学们已经可以完整的`演唱歌曲了,下面我们一起完整的演唱歌曲,唱的同事思考,歌曲向我讲述了小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歌曲唱出了小主人公对生活的爱,唱出了对爸爸、妈妈深切的爱,唱出了他们的快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能用你们的歌声演唱出我们这样的情感吗?能用声音表现你们对生活的热爱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跳音符号、下滑音记号、反复记号,学会演唱《小酒窝》,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歌曲中的小主人公一样,开心、微笑的面对每一件事情,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也请同学们今天放学回家把这首歌曲唱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歌曲甜美、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跳音符号、下滑音记号、反复记号;并且唱准休止符。我认为我在本节课上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上课之前我对这首歌做了细致的分析,这是一首甜美动听的歌,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喜欢的。我觉得要唱好一首歌,对于歌曲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多听歌曲,果然有的学生不禁跟随录音唱起来。在感受后,我让学生找出音乐符号,一起解决了乐理知识,并且采用对比的方法,我觉得效果很好。在第一段歌曲学会好,我没有再进行教唱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听、唱,自己学会第二段,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我觉得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唱好歌曲后,我让学生自己自由的想象并说出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能不能用自己的声音演唱出来,表现歌曲。
但是,由于平时对学生的声音规范的不够,导致有的孩子声音不是很甜美,有的孩子出现了大声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孩子平时基本素质的培养,注意声音的规范,注意声音的训练。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3
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地面上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比如篮球架、台灯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稳定性好;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就很强,加上金属丝和夹子的铅笔能够“站”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4
《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2.过程与方法: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教学内容:
认识太阳,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一、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师:太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关于太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关于太阳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三个问题,把问题记下来,回家查找资料,进行小的专题研究。老师发给每位同学几张资料卡,将你搜集到的信息记录在上面。
(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各自研究。)
二、导入新课:
师: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如果你想认识他们,那就请小朋友们坐好,认真听、认真看,好吗? 2.播放视频动画。多媒体播放儿歌《淘气的太阳》(板书课题: 认识太阳)
【设 计意图】利用课件播放视频《淘气的太阳》,把本节课的“主人公”太阳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儿歌形式的视频动画可以有效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以儿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比传统的教师口头叙述有更大的优势,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科学 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于此同时再加以言语引导,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讲习惯,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
三、问题回顾。
师:我们先来一起回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问题。)
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2、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3、太阳有多大?
4、太阳外部和内部的温度有多高?
5、太阳的表面有什么?
6、太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7、太阳的能量有多大?
8、未来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四、新课讲授
活动一:资料交流。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请几个学生讲一下他了解的太阳。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选择了自己喜欢研究的小专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小组长汇总组内同学的资料,挑选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资料在班内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表达、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故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太阳在古代人心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在心理上引起共鸣,达到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展示搜集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活动二:教师出示太阳的剖面示意图,标出了太阳的主要构造。让学生观察太阳内部的结构图,从内到外分为哪几个层? 【设计意图】在学生展示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归纳。
五、知识梳理。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这些小专题的研究交流,我们共同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出示课件)
六、拓展延伸:假如没有太阳,世界会怎样?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太阳对地球上生物的重要性。
七、课外活动:整理资料,粘贴手抄报
师:为了把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也为了大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提议:让我们利用手中彩笔和双面胶,把手中的这些资料粘贴成一个以太阳为主题的剪贴报。我们可以把它粘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来观看。
(学生小组合作粘贴剪贴报,展评学生做的剪贴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7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2、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
4、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评价自己。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剖析从众”和“走向自主”两部分。
第一部分“剖析从众”分为两个层次:“从众种种”和“从众是与非”。侧重分析学生中常见的从众现象,正确认识从众现象的问题。第二部分“走向自主”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和“自主选择,勇于负责”,主要认识从众心理的原因及避免消极从众的方式或途径。
第一部分:剖析从众(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众种种
首先从生活现象出发,分析什么是从众和从众现象。从众指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或行为的现象;从众现象分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认识学生中的从众现象。
【第二层次】从众是与非
了解从众有积极的从众,有消极的从众和有害的从众。
接着先以一篇阅读材料,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积极从众现象: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等。
以“物理学家富尔顿的‘习惯’”“愚蠢的毛毛虫”和学生消极从众的表现三篇阅读材料认识消极从众的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集体的事业;违法犯罪行为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第二部分:走向自主(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明确缺乏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盲目从众的原因之一,具体分析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其次,从独立思考、提高自己两个方面提出了克服消极的从众的方法或途径。
【第二层次】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明确产生从众现象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方面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与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抵制和抗拒压力与诱惑的能力。
提出了两个克服从众现象的方法:培养、发展个性和能力,尤其是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锻炼抵制和抗拒压力与诱惑的能力。教科书先通过阅读材料“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说明既要自主地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还要为这种选择和决定的后果承担责任。教科书还对如何作出选择及行动具体步骤和方案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对于后者,则相对“细致”地结合学生团体生活的特点分析了如何锻炼抵制、抗拒团体与外部压力和诱惑的方式或途径。
最后,结合阅读材料“梨无主,我心有主”总结出,只有坚持“心中有原则”,自觉抵制不合理的压力和影响,并自主作出正确选择,那么就可以克服从众现象。
第一部分 剖析从众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
3、板书设计:
1、什么是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什么(P53)
2、列举生活中的从众现象
(1)积极作用 (P55)
3、从众具有两重性
(2)消极影响 (P57)
4、导入建议:
P52插图《都跟着跑起来了!》或《望天》《闻苹果》《阿呆排队进公厕》《毛毛虫实验》等
5、活动建议:
引导学生列举身边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影响
6、结论:
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是十分常见的,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具有两重性
7、注意的问题 :
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从众的两重性,克服盲目的从众,也要克服盲目的反从众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走向自主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走向自主。
3、板书设计:
(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P58)
(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P59)
(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P59)
(1)独立思考,明辨是非。(P58--59)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P59--60)
(3)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的压力和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P62)
4、导入建议:
问题导入:导致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怎样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
5、活动建议:
P59“搜集名言警句”应课前布置;其他活动口头回答即可
6、结论:
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负责;坚持原则,提高抵抗力,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才能走向自主
7、注意的问题 :
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归纳;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加强正面引导
8、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8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9
由于受知识能力的约束和影响,学生的问题比较幼稚可笑,回答问题也只局限于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不管对与否,但这正好体现了学生成长的特点,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了激励学生为成为“小科学家”而不懈努力,我是这样小结的:“同学们,刚才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且都提得很好,这说明大家都有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而这种创新精神、发问精神,以及求知的`愿望都是小科学家所具备的要求,虽然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在这不能一一的给大家解决,但是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之后,这些问题你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那同学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有)那老师预祝你们都成为小科学家。”话语一落,学生似乎兴致未尽。就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这节科学课也就结束了。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稻谷、大米,学会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米饭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意识到科学家队人类生活作出的杰出贡献。
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大米,知道米饭是由稻谷加工而来的米做成的`。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放大镜、米粒、稻谷、发芽的稻谷、记录纸(两张)、各种植物的种子、3个杯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引导学生在众多种子中找出水稻的种子。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水稻的种子可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用什么工具来观察比较好?(放大镜)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稻谷。(6分钟)
·交流观察结果。
(二)认识糙米,比较糙米和精米
·引导学生剥掉稻谷的壳看看。注:不要破坏稻谷的内部,想办法完整的剥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壳有什么作用?
·比较剥掉壳后的米跟平时吃的米有什么不同?记录并请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糙米和精米的资料,了解种子的结构。
(三)加工精米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糙米加工成精米?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出精米来?猜想大米加工厂里是怎样加工精米的?
(四)说说米饭的来历
·引导学生说说米饭的来历,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五)布置作业
·课后做做精米发芽的实验;去家里或菜场、粮店了解一下我们吃的大米有哪些种类。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2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根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分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关于水的更多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深入了解。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
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1、“母亲一手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幻灯片)
我们边看文字边看图,想画面。从我们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将水的清凉、湿润带给了将要风干的`我们,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孩子们在大叫好舒服啊,有水真快乐!如此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欢快、喜悦、兴奋……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幻灯片)
生: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幻灯片)
师:口中饥渴难耐,身体水分流失,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幻灯片)
三、检测导结: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偏僻的小山村像作者儿时一样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说,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用,并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今天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你有话想说吗?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5
《做一名小科学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中的第二课。该课是继《科学是……》之后的一节延伸课,因为第一课中让学生领会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那只是看别人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而这节课则不然,这节课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搞科学探究。所以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上课之初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情境:让一只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也都想“一饱手福”,想亲自试一试,接下来便顺理成章,让学生动手试试吧,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当然学生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更激起了学生的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教师写意般的几句话便让学生注意手中的纸鹦鹉掉下来时的样子,从而想到是头重脚轻的缘故,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纸鹦鹉头重脚轻的问题?由于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是可笑,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前瞻性,预测到学生的种种办法,本节课我就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到了在纸鹦鹉尾部加重物的办法,而把用剪刀减去头部以减轻重量的办法给否定了,办法可行但不采用,所以大量的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内的积极合作,终于每个小组成员实验都成功了,学生那种溢于言表的高兴是教师怎么手把手教、怎么讲都无法代替的。本节课第二大亮点是学生有了理论基础后,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开来呢?让学生把常见的几种物体也能像纸鹦鹉一样立在指尖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学生居然用一根铁丝把铅笔立在了指尖上,根据我们常人的思维对称物体最稳当,可这名同学居然打破常规险中求胜成功了。
这种做法给我给其他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框框的束缚。这是我在课前没想到的,但学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体会到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真正含义了。仔细揣摩这节课有一处瑕疵有待解决:那就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失败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头绪的时候,教师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有越俎代庖的倾向,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必须要沉着冷静,静待学生的佳音,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真正做到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决问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模板9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模板9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
1、学习用螺旋线表现出蜗牛的基本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丰富画面。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1、出示蜗牛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很有趣的图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动物,你没看!
仔细看看蜗牛的身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蜗牛小时候也很小的,后来它一点一点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越长越大,后来就长成了一只大蜗牛。
引导幼儿做书空练习。
3、幼儿绘画,教师辅导。
教师:可爱的小蜗牛画好以后,再给小蜗牛布置一个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用好看的颜色给蜗牛画出螺旋形的背壳,将蜗牛画大。
引导幼儿多画一些蜗牛,并能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2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的方法部分。在小组讨论举例后,教会学生应用发明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在规定时间里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尽可能多地写出(形式不限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表示)能记录生长变化的方法。我认为该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探究科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研究成长现象这些较为单调的问题上,在形式上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师生之间单调的一问一答。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那么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一个情景让全体学生带着兴趣深挖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讨论、创设情境动手做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科学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对这些自行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让学生明白每个方法的使用优点与不足。“怎样才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生长”,就是这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课时继续进行的教学探讨活动。课后我让学生就本课自己组的表现,互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用铃声及“时间到”的组合图片有效地控制每一次学生活动的开始与结束,使整个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总的来说这样的设计使之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课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这类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讲授课不再停留在沉闷,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知道食物可以生吃和熟吃。观察、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能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思考解决的对策,及时记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吃美味佳肴,高兴吗?
生:高兴。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什么?
生:啊?这是生肉片,生肉片不能吃。
师:生肉片不能吃,为什么?
生:不好吃。
生:生肉有细菌,不能吃。
师:我们应该怎么吃?
生:煮熟或炒着吃。
师:有些食物煮熟后才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看哪些同学观察到的最多。(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好吃的心理,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吃美味佳肴,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引导学生说出生肉不能吃的原因。)
二、自主探究,学会感知
1.生食和熟食。
(出示果盘,内装有苹果、桔子、西红柿、豆角、黄瓜、茄子、黄豆。)
师: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桌子上放的是什么。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说说哪些食物生吃好吃,哪些食物要熟吃才好吃。看哪组分得又准又快。
(1)小组讨论并记录。
(2)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给这些食物分类的?
生:我们把豆角、茄子、黄豆分为一类,它们不能生吃;苹果、桔子、西红柿、黄瓜可以生吃。
生:我们认为豆角、茄子、黄豆分为一类,不能生吃;苹果、桔子分为一类,因为它们可以生吃;而西红柿和黄瓜既可以生吃也能熟吃,我们把它们又分为一类。
师:你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很全面。现在两个小组有了争议,其他小组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们认为茄子也能生吃,我以前就吃过没有长大的茄子,还有点甜。我认为应该把茄子也分在第三类里。
师:老师小的时候也生吃过茄子。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些食物煮熟后才有营养,而生吃是没有营养价值的,生活中我们吃茄子生吃的时候多还是熟吃的时候多呢?生吃茄子有营养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平时吃茄子都是煮熟后吃的,我们想茄子熟吃才有营养。所以应该把茄子分在煮熟后才能吃的一类中。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还有既能生吃也能熟吃的食物,让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在分类中使学生了解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生的食物做成熟食后会有哪些变化呢?(出示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土豆。
师:它的学名叫什么?
生:马铃薯。
师:老师给各组同学准备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各一个,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要用什么办法观察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我们先用手摸一摸,看看它的软硬,再用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
生:我们还可以用眼睛看一看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们还可以尝一尝。
师:对我们还可以用舌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同学们能够运用感官来观察马铃薯,说明同学们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那么就请同学们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但使学生运用了以前所学到的观察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观察到马铃薯生熟的特点。)
出示观察的要求: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小组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首先用手摸一摸马铃薯,感觉生的马铃薯比较硬,熟的很软;用刀切开马铃薯,熟的马铃薯闻起来很香,而生的马铃薯有点生气味,我说不清。
生:生的马铃薯闻起来有点淀粉的气味。
生:对,就是淀粉的气味。尝一尝,生的不好吃,熟的很香,还有点甜。切的时候,生的很脆有响声,熟的很好切。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到熟的马铃薯颜色是黄色的,生的有点发白,好像还有点花纹似的。
师:生的马铃薯煮熟后大小有变化吗?
生:我发现马铃薯煮熟后有点膨胀,变大了。
师:说得非常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煮熟后的马铃薯,营养会有变化吗?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生:不知道。
师:让老师告诉你们吧,马铃薯含有淀粉,煮熟了的马铃薯营养易吸收有助于消化。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样食物。(出示玉米粒。)
师: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用什么方法能把玉米变熟呢?(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
生:煮着吃。
生:爆玉米花。
生:还可以烤着吃。(出示幻灯:玉米饼和玉米花的图片。)
师:玉米有这么多的吃法,让我们用实验来观察玉米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吧!
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小勺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师:由于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实验方法来观察。(小组讨论,全都选择用火烤。老师讲解水煮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吃玉米花。
生:是。
师:那我们今天就自己动手用酒精灯做一次玉米花,好吗?
生:好!
师:实验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1.注意实验安全。
2.取用食物时,请使用镊子。
3.实验过程可以参考书上的方法。
4.注意观察玉米的变化过程。
5.注意使用酒精灯,按要求操作。
6.注意观察和记录。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玉米是怎样变熟的?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把小勺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把玉米放到勺中,用筷子不断搅拌,玉米慢慢膨胀,闻到了香味儿,一会就变成了玉米花。吃起来也很香。
师:看来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把玉米变熟的过程说得这样完整。
三、巩固延伸,联系实际
师:这堂课我们观察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可以生吃的多为水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的多是蔬菜;不宜生吃的多为肉类。由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食物煮熟后还有哪些好处。下课。
教学反思:
在学生实验时,我注重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如何不使玉米粒烤焦,如何使用酒精灯等。这些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下工夫很有必要。每节课都能如此引导的话,日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维将会更缜密,方案将会更周详,操作将会更顺手,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本课教学中可以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合理安排实验活动,选择不同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与之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让学生说说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时,学生会想到很多方法。我预设了两个实验方法,即水煮和火烤。在这种情况下,我灵活地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为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实验。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做,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在小组选择实验时,火烤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都乐于做火烤实验。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既然学生选择了火烤实验,那么水煮实验由我简单地讲解,学生做火烤实验,这样也达到了学生的探究目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5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2、观察水 3、神奇的水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比较各种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学准备: 橘子或西红柿或苹果、其他蔬菜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二、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三、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第二课时 一、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二、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实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三、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 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压力。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二、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三、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二、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三、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举例: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四、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实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五、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学准备: 1、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
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1、“母亲一手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幻灯片)
我们边看文字边看图,想画面。从我们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将水的清凉、湿润带给了将要风干的`我们,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孩子们在大叫好舒服啊,有水真快乐!如此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欢快、喜悦、兴奋……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幻灯片)
生: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幻灯片)
师:口中饥渴难耐,身体水分流失,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幻灯片)
三、检测导结: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偏僻的小山村像作者儿时一样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说,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用,并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今天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你有话想说吗?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7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2.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
二、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2.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
1.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2.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3.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四、蜗牛爬行的痕迹。
1.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2.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3.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五、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
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六、小结。
小结(略)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8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复习引入。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9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每组四只蜗牛,四个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一张塑料片。
2.教师准备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食物(香蕉、苹果、菜叶、面包、洋葱、大蒜)。
同学们,原来观察过蜗牛吗?这节课中,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来了解和观察一下蜗牛吧。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对于蜗牛的身体,我们可以观察什么呢?
2.怎样观察呢?
3.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巡视。4.投影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三、蜗牛壳的观察。
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壳比较硬。
☆跟田螺、螺蛳的壳差不多。
2.对于壳上的螺线,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
☆螺线旋了几圈?
3.讨论:我们怎样数?请学生上台数出一圈。学生数螺线的圈数。
☆螺线的展开方向。
4.螺线的方向是这样的。(做动作、图画、语言)师板书:像这样顺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左旋。
5.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和现象有螺线出现?出示螺线图。
6.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经常给蜗牛喂食物,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事物呢?为什么这样想?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那我们怎样来证实蜗牛喜欢吃这些食物呢,怎样喂这些食物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察:蜗牛是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选择怎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
3.各组领取食物,学生观察蜗牛吃食物。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五、饲养蜗牛。
1.出示一瓶蜗牛,想不想要,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2.说一说瓶里的蜗牛是怎样饲养的。
3.饲养自己的蜗牛朋友,还想观察研究蜗牛的什么?
教学建议:
1.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以选用人工饲养的个体较大的白玉蜗牛、褐云玛瑙螺等作观察研究材料。
2.观察时,如果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可以把蜗牛放到水里稍微浸一会儿。
3.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应先让蜗牛饿一天左右,这样蜗牛才会有食欲,便于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里观察蜗牛选择食物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必备
这篇“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我们能成为您信赖的阅读站点并收藏。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不能马虎。了解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课堂问题。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用日常交际用语“we are going to do……”对“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作出相应的回答。
2.能理解听懂,会说 run the 200 metres 、long jump 、 high jump 等词
(二)语言技能目标
1.在创设情景中,能使用句型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we are going to…进行交流。
2.能用一般将来式的形式简单的描述将要发生的事情。
3.培养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运用功能句型和词组的能力,在情境中灵活运用交际用语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在学习、应用本课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
2.在教学游戏中学会交际,学会鼓励他人,学会欣赏和赞赏他人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学习策略目标
1.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对句子,词语的理解。 并结合游戏呈现知识,以促进对语言的识记。
2.让学生学会在特定情景中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we going to…。。”等句型进行交际。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run the 200 metres 、long jump 、 high jump等词的意义并懂得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理解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we are going to …。等句型进行交际
教学准备:
课件、句型卡片,短语卡片
教材分析:
重点句型是we are going to …。新单词有long jump 、 high jump新单词 不多,都是运动项目
教学过程:
一、Warm-up (准备活动)
1 Greet
2 游戏:Guess,Guess You Guess。 老师表演一些关于运动的动作,学生根据表演猜词组。然后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读词组,高低声音变换读、扬声降调读,男生女生读,指名读 。(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swim ,run,the 100 metres,the 200 metres )
二、Presentation (呈现活动)
出示运动会场景图,指名提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让学生根据刚才出示的卡片回答。几个之后,教师出示“ the long jump” 、“the high jump”两张卡片,示范说“I’m going to do the high jump”“ I’m going to do the long jump”(边说边做动作重复几遍)
三、Imitation Practice(模仿性操练)
1.老师带学生读几次句子
2.老师拿出运动项目卡片,提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引导学生回答“we are going to do the high jump”“we are going to do the long jump” (多提问几个,答得好的给予奖励。)
3.让学生在同桌间互相练习,接着让他们开火车组组比赛。最后再请小老师上台提问几位
四、consolidation Practice(巩固性操练)
1 Play a game :找一个同学上台看老师的提示作动作,另一人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并猜测答案,三次猜测机会,全班同学当裁判,最后表演者给出正确答案,(“Yes, we are going to do…… ”)如不对就换提问者上台表演
2 play a chant : 边放音乐,边教学生读(we are training for sports day.we are training every day. we are going to run,and we are going to win.we are training every e on ,come on ! Good luck, good luckGood luck on sports day! )
五、development(拓展性活动)
1 play a game:让学生们分成5人一组,每人轮流当小记者,去采访组员们:打算参加什么运动项目。然后完成下面表格;
name She/he is going to do……
2 dialogue
A:what can you do ?
B: I can run fast/jump high/jump long.
A: you are going to run the 200 metres / do the high jump/ do the long jump.
B: ok!
六、复习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七、Homework
学生回去列出有关运动的词组,并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I am going to…… ?” 造一组对话。
板书设计:
sports day unit2
runthe 100 metres run the 200 metres the long jump the high jump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sports day ?
we are going to do the high jump/ the long jump/ run the 200 metres.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2】
1、Language knowledge
学习单词和短语"write、letter 、picture 、friend、take pictures 、talk to 、
little 、play with"和句型"This is...He's/She's…"
2、Language skills
能够听、说、认读单词,能够讲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3、Sentiment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三、Teaching key points
掌握本课语言结构。能听、说、认读单词和短语,并能熟练运用新知识。
四、Teaching difficultpoints
灵活运用知识讲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五、Teaching procedure
1、Warming up
Greerings Free talk
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好。在自由谈话中,随机向不同的学生提问:"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引导学生使用下列词组: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 、play table tennis 、swimming 、watch TV等。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带上动作,在他/她做动作的同时,老师向全班同学说:"Look! He's playng football .She's swimming."使用这种方法呈现更多新语言。
2、Presentation
学习单词、短语。
老师釆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教授新单词和短语。例如:white-write 、lake-take 、walk-talk。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然后结合图画熟练掌握新单词和短语。
3、Learn the text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认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弄清楚故事内容和情节:Sam正在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其中有Lingling写信的画,Daming照相的画,Amy打电话的画,还有Tom玩玩具火车的画。
请学生对照着书听录音,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语言结构,并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模仿录音,个人展示,根据课文内容问题:“What is Amy doing? What is Sam doing? What is Tom doing?”等。
向学生简单说明:在英文中,当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动作时,我们要使用现在进行时。现在进行时是“am/is/are”加上动词“ing”形式构成的。
4、Practice
Play a game
玩一个“神算”游戏。在老师给出的图片中,让同学自己选择一张,在选择之前先算一算你能选到哪一张,如果选择的图画与自己算的一样时,那就是“神算”。
5、Production
仿照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编个小故事,并在班里展示。
6、Cooling down
Review the lesson and endthe class.
七、Homework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英语知识,画出你的家人正在做事的图画,下节课向全班同学讲述。
Unit 2 What are you doing?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watching TV, talking to … taking pictures ,reading abook ,writing a letter, playingwith ,listening to music, Whatare you doing? I ' m … 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
2.情感目标: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大胆开口,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
3.能力目标:用英语进行交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如何表述及问答正在发生的动作。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能够认读简单的词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如何询问正在做的事情。 预习内容: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talking to… taking pictures , writing a letter, playing with 。
2.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找出本单元所学短语,及正在做的事情,在预习本上作好记录。
三、导学案
(一)交流热身,复习导入
1. 同学做动作.老师问What is she/he doing?多说几遍,找同学回答。
2.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出示挂图根据挂图的内容,说出句子,可找个人说,或小组代表,或集体说.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单词(Task 1)
(1)Listen and underline thenew words and the difficult words.
(2)学习新单词 listen to ,music, read ,掌握词组listen tomusic, read a book,根据卡片练习句子I’m listening to music/reading a book ./ watchingTV,
(3)小组展示
2.课文学习
(1)Listen and point.播放录音,主要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至少听两遍。
(2)Listen and repeat.再次拨放录音,学生边指边读。
(3)小组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
3. 学唱歌曲。
(三)归纳探究,词汇点拨
根据上节课学过及新学的词组,句型同桌练习,或者小组练习.根据图片或者动作进行对话练习:如: What are you doing? I’mlistening to musicq
(四)反馈,总结评价
1.What is he /she doing ?的问答。
找同学到讲台上每一个人做一个动作不动.其他同学进行问答.
2.对正在进行的动作进行描述.巩固练习.也可以采取you say I do ,you do
I say ,you say I draw等形式.
3.小结归纳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What are you doing? I’m listeningto musicq
What is he /she doing ?
4.教师、小组、个人评价
四、课堂检测
Ⅰ.写出下列单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do swim take play readlisten write
Ⅱ. 下列句子各有一个错误,你能找出来并改正吗?
1. What are he doing?
2. I'm watch TV.
3. This is my father. She isreading a book.
4. I'm doing I homework.
5. What are you doing? Ilistening to music.
五、课后作业
1. 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Unit2 What are you doing? G1 G2 G3 G4
I’m listening to music
watching TV
reading a book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3】
一、课时目标:
1. 复习一般过去式和一般现在式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
2. 掌握英文书信的一般格式。
3. 能够准确运用下列句型: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It was my birthday on Saturday.
We were at Buckingham Palace.
二、课时重、难点简析:
1. 一般现在式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e)s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学生对此语法掌握的不扎实,虽然2-3年级都有学习和复习,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会忘掉动词的相应变化。
2. Where was he/she?
特殊疑问句和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放在一起出现,对应学生来说要通过多练习才能掌握。
三、学生认知分析:
1. 学生对英文书信的格式有了解。
2. 对于一般过去式和一般现在式的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有了解。
3. 对于大地点(城市、国家前用in,在小地点home/park 等前用at)都学过、练习过。
四、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拿自己过生日时的照片
2. 老师:课件、单词卡片、照片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Did you have a good summer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in summer holiday?
I read some books, watched the film and did many other things.
What about you?
You did so many things in summer holiday. The summer holiday passed. Now we‘re having class. We’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Who can ask me?
What are you/is he/is she doing?
I‘m/She’s/He‘s …
Step 2 Lead in
S: What are you doing?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2My schoolbag中的第一课时,其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材重难点,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及说教学过程这六部分。
首先是,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英语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2My schoolbag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P.A Let’s learn、P.C Let’s sing 两部分。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关于书本的生词,以及会运用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 I have„;会唱歌曲“Books and pencils”。学好本课为更好地学习本单元有关学习用品的话题奠定了基础,也为下面第四册Unit 1 Our school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其次是,说目标
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六个生词English book,math book, Chinese book, story-book, notebook, schoolbag,会运用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 I have„.并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运用及交流;学唱歌曲“Books and pencils”。B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将新学词汇运用于句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C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乐于听、说英语,乐于模仿,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然后是说,教学重难点
a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单词,做到能听、说、认、读,并学会歌曲“Books and pencils”;b难点是将新学词汇运用于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 I have„中,联系生活来运用及交流 下面是、说学生
1、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十岁左右,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参与欲非常强烈,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歌曲、游戏、模仿特别感兴趣。针对其年龄特点,课堂上要以表扬为主,注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把知识融合在符合他们兴趣的任务活动中。
接着是,说教法
英语的习得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交替复现的过程。在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在操练单词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强化记忆。我还发挥英语歌曲、chant、游戏比赛以及TPR活动的激趣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多种活动来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再者是,说过程
首先,我会问学生书包里都有什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然后再拿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猜测老师书包里有什么。在此过程中,再一一拿出六本书,边拿边说:I have 6 books: an English book, a Chinese book, a math book, a notebook and two story-books.接着出示单词卡片,老师一一教授本课生词:English book, math book, Chinese book, story-book, notebook, schoolbag。
接着,进行单词识记练习。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图片及单词,五秒钟后图片及单词消失,让学生凭记忆找出相对应的单词和图片,老师给找对的同学给小贴贴奖励或给该组记分。通过单词练习引出句型,引导学生用数字回答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先个别操练,再分组,后全班练习。
然后是学唱歌曲“Books and pencils”,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配以恰当的动作,边唱边做。(拓展练习这三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首歌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使整堂课显得更加完整、有序。)最后布置学生的: Homework。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5】
What would you like?
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Let’s talk中的对话。
教学难点: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 Everything’s ready.
教具准备:
1. 食物和饮料的图片。
2.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 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 让学生听录音,说歌谣“Dinner time”.[使用第一册Unit 5 Let’schant部分]
2. 做游戏Do you like …?
将画有所学食物和饮料的卡片放在一个帽子或盒子里面。将这个帽子或盒子放在讲台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抽出一张卡片(如:juice)。这位学生看过卡片后,要记住卡片上的食物是他/她喜欢的食品。然后,将卡片放在讲台内。让其他学生问:Do you like…?如果其他学生猜得不对,这个学生要回答No。如果其他学生猜对了,这个学生要回答Yes. I like juice.并出示刚才抽出的卡片。猜对了的学生到前面来,继续这个游戏。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时间指向6:30,教师说:Wow! It’s 6:30. It’s time for dinner. I’mhungry! I’d like some rice and vegetable. What wouldyou like for dinner?
2. 一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让其他学生像这样做连锁问答:Whatwould you like? I’d like…
3. 教师通过图片导入课文:Look at thesepictures. Who are in this picture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4. 教师让学生看教学课件。
5. 请学生回答问题:
What would Mike like for dinner?
What would Mike’smother like for dinner?
6. 让学生看课文听录音。
7. 请学生解释Wait and see.Everything’s ready.的意思。
8. 听录音跟读课文。
9. 三人一组做课文对话表演。
10. 观看课件,给人物配音。
11. 教学生新单词breakfast, lunch,supper. 鼓励学生用这些词模仿课文自编新对话。
12. 让学生到前面表演对话,进行评比。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 单词对抗赛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对抗赛在两个小组中进行,在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第一组的第一名学生立即用中文说出一个单词(如:自行车),第一组的第二名学生应立即将这个单词说出来,说错或不能迅速说出单词的记负分,最后哪组扣分最少为优胜。
2. 缺了什么?
这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放在讲台上,让上来猜的学生先看半分钟,然后背向讲台面向学生站立,再让另一位学生上来取走一样东西。然后说:“Pease guess what is missing?”猜的学生要在10秒钟内用英语把缺的东西说出来。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Let’s sing: What would youlike?
P67页Let’s sing部分。
板书设计: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教案点评: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6】
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7 How much教学
设计
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教学设计
今天听了一节英语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much
下面是这节课的一个片段和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片断:
T:Ilikegames.Doyoulikegames?
Ss:yes.T:ok.Let’splayagamenow.Pleasethenumbersquickly.幻灯片快速呈现十以内的数词。
游戏升级,呈现十几的数词。
学习本课新的单词和句型。
幻灯片出示一把被遮住一部分的雨伞。
T:Guess.whatisit?
S1:Anumbrella.T:Howmuchisit?
S1:It’stenyuan.T:Howmuchisit?
S2:It’stenyuan.教师连续问了四名学生同样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卡片作为奖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shoes,socks,以及询问价钱的句型Howmucharethey?
Ssaskandanswertwoinpairs.A:Howmuchisit?
B:It’s...yuan.A:Howmucharethey?
B:Theyare...yuan.接下来教师出示storytime课文图片。
T:what’sonthetable?
whoarethey?
whatcantheysay?
T:Nowlet’swatchthecartoonandchoose.LiuTaowouldlike_______________
yangLingwouldlike______________
mikewouldlike______________
Ssreadthesentencestogether.T:Readandfind:Howmuch?
who
what
Howmuch
LiuTao
shoes
yangLing
socks
mike
umbrella
Ss:Fiveyuan.Fouryuan.Nineteenyuan.T:Nowlet’sreadthedialoguetogether.Ssreadthedialoguetogether.读到第三幅图对话时,呈现only的意思:只有,仅仅。
Ssreadthedialogueingroups.a.Readtogether.b.Readafter.c.Readinroles.小组展示.二:本人对于这节课的思考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上面这节课来看,老师没有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没有得以体现。例如:教师从课文中把新的单词挑出来,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读单词。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课前早已将问题设计好,直接呈现给学生,不需要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去发现。
下面我结合每个环节说说自己的想法。、课始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数词1-20,为接下来的故事教学买东西和卖东西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设计较好。
2、语篇教学部分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但是对于课文的学习,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失去了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的机会。例如:教师呈现本课插图时,不是引导学生去看图,紧接着出示问题what’sonthetable?whoarethey?whatcantheysay?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上你能发现哪些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第三个任务:Readandfind:Howmuch?学生读课文找出LiuTao,yangLing,mike
三个人所买东西的价钱,学生只回答了Fiveyuan.Fouryuan.Nineteenyuan.学生在读课文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笔画一画,你是从哪句话得到答案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文中的句子,教学要围绕阅读课文来进行,而不能脱离了课文。
3、这堂课学生只观看了一遍卡通,忽略了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教师既没有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教师也没有领读等,所以学生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出现单词发音不准,拖音,语音语调不正确等现象。
4、小组建设:每组六人,其中一人担任组长,组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讨论时,组长要迅速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让每个组员明白自己将要做什么,再加上教师及时有效地课堂小组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从这节课看出,小组组长培训不到位,奖励及惩罚机制没有合理运用,导致课堂有点失控。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发点,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小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7】
What are you doing?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watching TV, talking to … taking pictures ,reading abook ,writing a letter, playingwith ,listening to music, Whatare you doing? I ' m … 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
2.情感目标: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大胆开口,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
3.能力目标:用英语进行交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如何表述及问答正在发生的动作。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能够认读简单的词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如何询问正在做的事情。 预习内容: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talking to… taking pictures , writing a letter, playing with 。
2.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找出本单元所学短语,及正在做的事情,在预习本上作好记录。
三、导学案
(一)交流热身,复习导入
1. 同学做动作.老师问What is she/he doing?多说几遍,找同学回答。
2.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出示挂图根据挂图的内容,说出句子,可找个人说,或小组代表,或集体说.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单词(Task 1)
(1)Listen and underline thenew words and the difficult words.
(2)学习新单词 listen to ,music, read ,掌握词组listen tomusic, read a book,根据卡片练习句子I’m listening to music/reading a book ./ watchingTV,
(3)小组展示
2.课文学习
(1)Listen and point.播放录音,主要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至少听两遍。
(2)Listen and repeat.再次拨放录音,学生边指边读。
(3)小组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
3. 学唱歌曲。
(三)归纳探究,词汇点拨
根据上节课学过及新学的词组,句型同桌练习,或者小组练习.根据图片或者动作进行对话练习:如: What are you doing? I’mlistening to musicq
(四)反馈,总结评价
1.What is he /she doing ?的问答。
找同学到讲台上每一个人做一个动作不动.其他同学进行问答.
2.对正在进行的动作进行描述.巩固练习.也可以采取you say I do ,you do
I say ,you say I draw等形式.
3.小结归纳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What are you doing? I’m listeningto musicq
What is he /she doing ?
4.教师、小组、个人评价
四、课堂检测
Ⅰ.写出下列单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do swim take play readlisten write
Ⅱ. 下列句子各有一个错误,你能找出来并改正吗?
1. What are he doing?
2. I'm watch TV.
3. This is my father. She isreading a book.
4. I'm doing I homework.
5. What are you doing? Ilistening to music.
五、课后作业
1. 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Unit2 What are you doing? G1 G2 G3 G4
I’m listening to music
watching TV
reading a book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8】
1.师生用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互相问候。
2.复习句型:Let's go to the…
Great! How do we go there?
Shall we go to the … by …?
练习“there”
3.看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食物类、水果类、职业类、家庭用品类)。重点复习本课中的复现单词:a computer, a chair, a bookcase.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出示第六课中的地点类的图片。
T: Look at my picture.
出示单词picture 并领读
S: 跟读。
T指图片) What's it?
S: It's a library.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brary?
S: I can see a chair , a computer and some books.
(同样复习an airport, a station, a park, a zoo…)
T出示音乐教室图片)What's it?
S:…
T: It's a music room.
出示单词 a music room 示范朗读
S:跟读
2.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music room?
S: I can see a piano, a chair , a violin and an accordion.
T: So you can say: There is a piano.
There is a chair…
Can you say like me?
S: There is an accordion…
There is a …
出示句型: There is a/an…
S:造句练习。
There is a piano .
T: There is a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Can you say like this?
出示句型:There is a/ an … in the…
S:造句练习。
3、T: 出示办公室图片
T: What's it?
S: …
T: It's an office.
出示单词 an office 并领读
S:跟读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office?
S: There's a bookcase in the office.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bookcase?
S: (在教师帮助下 ) 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bookcase.
出示句型
同法教 a classroom, a playground, a blackboard.
Step3 A short break
1、Enjoy a song
欣赏本课的歌曲 In the classroom
2、A game“ Magic ears”
游戏规则:教师说本课单词,不发出声音,仅让学生看口型,学生根据教师口型猜测是什么单词。
Step 4. Learn to say
1、在黑板上写出课题Unit8 Open day 并领读
2、出示本课单词图片。学生看图说单词。
3、T:(示范)This is an office.
There is a/ an… on/ in the…
There are some …on/ in the …
Can you say something like that?
S:模仿教师练习句型。
Step5 Consolidation
1、看图说话比赛
教师出示情景图:杂乱的房间内有很多物品。
学生分两大组比赛哪组说的多,说的好。
用句型: There is /are… in / on the…
Step 6 Homework
1、听磁带,跟录音读对话。
2、单词抄写,各三遍。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4B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二、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our
2、 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 What's in / on/ near…?
There's/ There are … in/ on/ near…
3、 会唱歌曲 In the classroom
4、 了解字母组合ch 在单词中的读音。
三、 教学重点
1、 熟练运用单词a chair, a blackboard, a picture, a bookcase, a classroom, an office, a playground , our
2、 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 What's in / on/ near…?
There's a / There are some …in/ on/ near…
四、 教学难点
1、 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s in / on/ near…?
There's a / There are some …in/ on/ near…
五、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本课的单词图片 及磁带录音机,教学挂图。
六、 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1.师生用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互相问候。
2. 看图片复习 本课中的单词
A game: guess the word
(教师说I am thinking of a word begining with /k/ , 学生猜测本课中由/k/开头的单词。)
3、出示一些专用房间图片(如教室,办公室等)
T: There's a table in the office.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table.
Make some sentences like this, can you?
S :造句练习。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出示第六课中的地点类的图片。
T:Look at my picture.
T指图片) What'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a library.
T: What's in the library?
S: There's a/ an… There are some …in/ on/ near…
出示句型: What's in the library?
S:跟读
2.T: What's in the library?
S: There is a …
There are some…
Who can ask me?
S: What's in the library?
T: There is / are …in/ on/ near
3、T: 出示办公室图片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can you?
S:同桌操练句型
What's in the office?
There is a/ an … There are some…
Step3 A short break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9】
四年级上册 《Unit3 My friends》 A let’s talk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at's his name?His name
is „„He has„„
2、能听、说、认读I have a new friend.A
Chinese friend?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教学重点:What's his name?His name is „„He has„„
教学难点:He has„„
课前准备:单词卡(Chinese、photo)、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let's do :
big,big,big,Make your eyes big.small,small,small,Make your eyes small.tall,tall,tall,Make yourself tall.short,short,short,Make yourself short.2、Sing a song:《Friends》
二、Presentation:
1、难点句型He has„„ 和单词 photo的教学(师声情并茂的描述)T:I have a new friend。He is very
very tall。He has a big mouth,small eyes。He has big ears。He has short hair。Do you know,who’s he?
T:Please look,this is his photo。(师出示照片让学生明白photo的意思,再出示词卡,教读,找生读,贴到黑板上)
2、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的教学。
课件出示姚明的照片,Let’s look。师与学生一起再把照片描述一下引出His name is 句型并板书,然后出示几张卡通人物的照片进行问答练习,通过多次问答形式引出句子What’s his name?并板书。师领读板书的主句型,针对班里的其他男生,进行师生、生生问答练习。
(1)Play a game:全班分为两组,每组选一生上台,台下学生对课件中所选定的人物照片进行描述,并问What’s his name?台上的学生谁先猜出来即为胜利者。
游戏分为2组 : 一组(大头儿子、小新、一休)二组(刘欢、刘翔、猪八戒)(2)出示let’s chant:做巩固练习
I have a new(good,Chinese)friend.I have a new(good,Chinese)friend.He has big eyes.He is tall.Hello,what’s his name?
Hello,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姚明.His name is 姚明.三、practice:
1、教授Chinese。
T:Class,I'm form China。Where are you form?
Ss:I'm form China,too。
T:Nice to meet you.Ss:Nice to meet you,too。
T:We are Chinese。(师出示词卡,教读,让生明白意思,找生读,然后把词卡贴到黑板上)指着班里的学生说Chinese girl,Chinese boy,让生明白并会运用。
2、师出示Jhon,Jhon’s mother 的头饰,T:Boys and girls: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Now,Jhon is talking about his new friend to his mother.(1)Listen and answer:师大荧幕出示:What's his friend's name?(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听后回答)
(2)Open the book,p29。Listen and repeat.(让生跟着录音机读对话,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和语调)
(3)Read the dialogue by yourself.(4)Act this dialogue.(师准备好Jhon,Jhon’s mother 的头饰,师生生生进行对话表演)
五、Progress:
1、Introduce your new friends to your parents.2、Make a name card for yourself or your friends.教学反思:
一、勤反复重积累,训练学生活用语言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生识记快、忘的也快。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遵循“勤反复重积累”的原则。本课句型教学时,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巧妙结合以前积累的词汇和句型,自然引出新的内容。既复习旧知,又教学新知,从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两全其美。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语言表达
教育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对所学语言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运用,正镇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教学本课时紧密联系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学之自然,用之自如。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10】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词汇:shirt, skirt, trousers, sweater, this, these
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运用句型结构:This is a… These are…
3.学生能听懂、会说句子:He/She is wearing a green sweater / white T-shirt.
能力目标 在日常情境中注意观察,并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对每季度所穿衣服能加上颜色进行描述)
情感目标 1.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英语的好奇心。
2.找机会练习学生的听力技巧。
3.在每天的生活中试着模仿和运用英语。
重点 同知识目标1—2
难点 运用wear一词进行说话和交流
教具 教学光盘、单词卡、不同种类的衬衣、裙子、裤子、衬衫、和毛衣图片
在教室里挂一些本单元要学的服装实物,以便有真实的例子供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Ⅰ.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Greeting。并复习学过的衣服单词
Lesson hook: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如何谈论每天所穿的衣服。男孩、女孩穿什么衣服。什么衣服男孩子从来不穿?(可以用汉语说出裙子或连衣裙)
Ⅱ. New concepts:
1. This is a red skirt.
介绍本课单词。出示单词卡shirt, skirt,trousers, sweater, T-shirt,利用句型What’s this/What are these? Thisis a… These are…学习新词。同时要说明:当谈论复数事物时要用These are…句型,但裤子不同,即使只有一条裤子(这是一个复数单词),也要用These are…句型。
板书:This is a shirt,skirt,sweater, T-shirt.
Theseare shirts, trousers, pants.
将颜色词和衣服词结合起来,可使衣服更加具体。出示图片,说:a red skirt, theyellow trousers, a green shirt, a blue T-shirt…让学生跟读、练习。
2. Let’s do it!
课件分别出示a red T-shirt,black trousers, a green shirt图片,
图1(a red T-shirt):读句子:This is a T-shirt. It’s red. 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This is a red T-shirt.
同理:This is a a green shirt. These are blacktrousers.
3. What is he/she wearing?
看书讨论每个人穿的衣服,针对每幅图提问What is he/shewearing?让学生回答:He/She is wearinga green sweater / white T-shirt.听录音跟读并练习背诵。
根据学生的穿着练习对话。
4. Let’s play!
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先看教科书,练习读一读游戏内容,再根据描述的衣服猜猜是谁?
活动手册
Ⅲ. Class closing:用汉语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并复习所学内容。
Goodbye, class!
板书设计
Lesson1 Skirt and trousers
This is a shirt, skirt,sweater, T-shirt.
These are shirts, trousers, pants.
四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篇11】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5篇
英语老师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每一个四年级英语老师都要知道四年级英语教案的写法,四年级英语教案能让他们得到许多益处。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1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what,where,when,who,how等特殊疑问词来谈论旅行准备;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种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避免盲目性,体现了英语学科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经过前几个模块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询问他人已做过的事情,这样,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心理状态为本节课的自主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以此为依据设定以下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让学生能听、说、认、读list, airport、shoes ticket, toothbrush. 等单词。
(2) 通过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3)能听懂、认读以“where、what、when、who”四个单词开头的疑问句。
(4)功能:学会表达询问家人或朋友外出旅行的情况。
2、语言技能
(1)能听、说、读、写、单词:shoes, ticket, toothbrush
(2)能听、说、认读单词 :list, airport
(3)能用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询问家人或朋友外出旅行的情况
3、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兴趣与别人交流。
(2)让学生学会一种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避免盲目性,体现了英语学科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4、学习策略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乐于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5、文化意识
适当了解一些旅行小常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新单词ticket,toothbrush,leave,能正确认读。
(2)熟练掌握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2、难点:
学会表达询问家人或朋友外出旅行的情况
(五)课前准备
调查表、清单、幻灯片、单词卡、录音机、装满物品的包(内有bread\clothes\present\shoes\ticket\toothbrush)、
二、【教法实施】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我采用“任务--探究--创造”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开放式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观察,思考,讨论和总结,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应用能力。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法:
1、听说法:通过听和说,感知句子的发音、正确的语音语调。
2、 情境教学法:给学生不断创设各种真实的场景,促使学生说英语。
3、. 任务型教学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游戏教学法: 通过游戏,把机械训练与任务活动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学法指导】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是一把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也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必然条件。在学习本课时,我准备用以下方法:
1. 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均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
2.积极参与法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模仿示范法
通过录音、教师示范,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的:
第一环节:活跃气氛,组织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态度,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我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看着是本课学习的出发点。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景。因此,在热身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演唱歌曲“Good morning”,并做上相应的动作,这样的导入能很快吸引住学生,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第二环节:围绕教材,以旧导新
“兴趣是的老师” ,为此,我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复习“be going to …”的用法,唤起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向学生适时过渡,老师要去旅游,包里装了什么,教师出示装满物品的包,提问What is in my bag? 让学生猜包中是什么。若猜对了就把物品拿出来,学生们对老师的包充满了好奇,积极参与活动,猜得非常带劲,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很快引出新词ticket,toothbrush,进行单词教学。
接着,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游戏对新词操练,孩子们能十分轻松地掌握单词的认读。同时,对读得对、读得好的个人和小组要给以及时的鼓励,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学生掌握句型单词ticket,toothbrush后,老师借助实物很自然的创设情境,Daming is going to have a trip. He is going to go to New York。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
语言的实质是交际,交际的环境在生活。因此,在本环节我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大面积地扫清课文的重点句子,以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对话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
第三环节:回归教材,整体感知
在初步掌握教材内容之后,我又立即把学生带回教材进行系统的感知。让学生带着有关课文的问题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再听录音,生逐句模仿读。教师适时正音。利用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发现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句型的异同,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突破重点。最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掌握的更牢固,进行趣味操练——多种形式赛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读;小组赛读。优胜者分别奖个人贴画、奖小组小红旗。各种方式的赛读,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节:走出教材,拓展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体现语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此环节设置了“开心假日”的活动,设定三个场景:1.动物园;2.飞机场;3.公园。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并出示课件,提出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尽可能地用上我们今天学的句型和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我在学生活动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表演,并让学生评价。
此任务的设计,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小组的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小组的成绩,学生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的小组继续努力,为激发下节课的学习气氛打下基础。
2、作业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孩子的家人和朋友也来分享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欲望,真切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我认为“在一堂课中,板书是一个老师的外套”。犹如一个老师的形象给学生是一种舒然的感觉一样,板书要做到美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其次,板书的呈现贯穿着我整节课的思路。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用彩色粉笔和简笔画用板书展示出来。
六、【自我评价】
1、我认为本节课的总体效果 , 达到了预期目标。
2、本节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补救。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2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模块以爱好为话题,层层展开,内容主要谈论个人兴趣和爱好及其原因,表达喜欢和不喜欢,对各类爱好的选择和评价。所选用的对话和短文都是学生的感兴趣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视野。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爱好的问卷调查,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所见各种爱好并做必要的取舍,开展活动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让学生懂得处理好爱好与学习关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readinga的短语和用法。在学习及操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大胆的表达,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理论依据: 阅读是组成英语课程资源的基本要素, 把握本课阅读的定位和作用, 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和设计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大纲的意图, 从而使教师成功驾御教学过程, 取得教学效果。
2.学生情况分析
基于职业中学学生的情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呈现出有利的一面:大部分学生对爱好话题比较熟悉。从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兴趣为导向,展开教学。对学生的现状有着准确的把握和分析, 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是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然而也有不利的一面: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
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使用以下单词: hobby, importance, relax, relaxation, develop, personality, encourage, include, private, provide, club, paint, collect
2)理解下列词组:be thought to to be… be good for , provide sth for sb,
3)通过课文学习,对文章有所了解,提高阅读水平。
2.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自由运用所学词组,谈论关于爱好的话题。同时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能力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和精读读懂课文的文章大意和细节。
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进而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德育目标:
1)通过谈论爱好培养对他人不同爱好的尊重,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爱好,从而让学生处理好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听, 说, 读, 写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英语交际会话,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基础.此外, 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 目标语素质教育, 潜在外语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四个方面的培养。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 更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的接轨。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可操作性及其精神的陶冶。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谈论爱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表达兴趣爱好以及对兴趣爱好的评析。
master the four skilled words and phrases: importance, relax, develop, encourage, include, private, provide, collect …be thought to to be…, be good for , provide sth for sb. finish reading a paragraph 1.
2.教学难点
1) 能够用英语口头描述自己的爱好及他人的爱好,并且用英语写出来。
2)教育过程中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让技能训练和德育培养共同实施。
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首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及语法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全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现阶段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 及本单元对话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强调知识的实践性, 社会的实用性,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及学法指导
1、采用任务型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对教材进行整和,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贯穿课堂每一个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整个过程的中心。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让学生在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4、注重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四、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课在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交际法,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手段。在活动策略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策略和小组活动策略两种方法。关键是让学生如何有效的跟随真实的语言情境一步一步的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1.说教法: 根据职高生以及职高英语教学的特点,采用逐步降低难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双边活动。
在整个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我使用了任务型教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自编和展示等活动方式,感受成功,总结所学。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象化、艺术化和交际化的理念,巩固词汇与句型,并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动作充分体现语言的表演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表演、竞争、总结所学语言。在重难点环节中,运用视听法,情景交际法,使难点知识有声有色;在操练运用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使学生的交流更真实、更形象化、具体化、活动化,使所学语言知识得到升华,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到提高。在最后的作业环节中布置写爱好的信,以此总结巩固本节课所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的对学生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运用英语,在快乐中体悟语言,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集体的凝聚力。
2.说学法:
首先,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用热情和爱心感染他们,激励他们,用丰富的评价方式鼓励他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学生在竞赛、表演等师生互动中能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组活动环节中优生能带动学困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合作交流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参与”。
最后,优美的、丰富的评价语言与有效地竞赛,给学生美的感受、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与语言实践的热情。学生在最后的活动中能正确、自如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在此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展示了自我、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
五.. 教学手段
主要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六. 教学程序
总教学思路: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展示目标-----教学目标导学-----语言交流实践-----纠正反馈-----课堂总结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景(warming up) 5分钟(复习谈论自己的爱好。教师再抽一列的学生进行链式对话。)
t: my hobby is collecting stamps. what’s your hobby? row 4, go!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注意,拉近师生的距离, 这节课展示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大部分同学都有对自己有益的爱好,如:collecting stamps,dancing,swimming,riding bicycles,flying kites等等这些爱好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其实在学习之余,我们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 reading books, planting flowers, doing houseworks,helping mother,…等。从中陶冶情操并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设计意图:本人将对话前的热身部分扩展开来,然后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开口,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形成一种开放, 探究, 平等和合作的一种教学氛围。将学生导入篇章学习,激发学生对篇章的喜爱,同时对不同的兴趣爱好作简单评述,将生词教学放入适当语境之中,训练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技能,也为后续的篇章教学扫除词汇障碍。
2设疑激趣, 展示教学目标(lead-in)8分钟
本部分是此堂课的重点之一, 教师根据看图说话设疑激趣, 此时展示图片,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 引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有关兴趣,爱好有关的练习。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提高学生求学的兴趣,同时拓展到其他人的爱好,并引出相对应的词组,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
3目标导学, 利用视听, 掌握新知.(brief introduction)15分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段落,对段落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此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本人要着重讲解reading a第一段落。先展示这些重难点句型,让学生掌握。再通录音让学生了解reading a的大意,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以至熟练运用。
i.listen to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1}.are hobbies very important for people? 2). why do people usually have hobbies?
【设计意图】:通过top-down式的阅读,让学生对全文有一总体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浏览、跳读等阅读技巧。
ii.scanning and skimming:
1).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loudly by themselves 2). ask and answer in groups
3). finish the exercise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设计意图】:学生打开书,通过学生自己读和两人一组,相互问答,加深段落的理解,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化本课句型,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小组展示,检查优异。小组活动后,根据内容,完成练习题,第二次阅读篇章,旨在使学生掌握篇章的细节信息,并通过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对篇章的初步理解程度。
iii.复述reading a第一段落。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的巩固,并使语言点的运用落实在篇章之中,使运用更具意义。
4 语言交流实践, 纠正反馈(practice) 8分钟
学生在掌握以上句型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今天所学的主题搞一个调查活动,再以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从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多人一组, 分别担任采访人,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拟订一个评分细则,选出表现较好的同学.这样能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 又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学生自由组合成3~5人小组,围坐一圈,相互提问,并把答案记录在表格中。
评分细则: 语言规范,表达正确5分 生动,流畅,逻辑性强3分 自然大方,有新意2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这一任务,利用教材资源,就学生真实的情况开展讨论,对兴趣爱好作再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也为完成模块任务作好铺垫。让学生运用有关“兴趣爱好”句型,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口头报告自已好友这一活动,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输出,并使语言的运用最终落实于篇章之中。
5课堂总结2分钟
【设计意图】:在进行了训练之后, 学生要能够明确地知道今天所学的重点是什么,除了有思想教育的感情目标,也有知识目标,这是本课的一个主线。
6作业布置2分钟 (1) 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reading a we learned today.
(2) write a letter to your english teacher about your hobbies.
(3)let students preview the rest of reading a,
课堂总体评价和思考 以上教学过程设计, 严格按照现阶段我国英语素质教育要求,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 实践, 参与, 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 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整个过程, 我们遵循开放, 探究, 平等和合作的教学理念, 从创设情景问题, 讲授新知到反馈练习, 全课总结,能作到息息相同,环环相扣,特别是新授过程, 包括了\"新授,练习, 再新授, 再练习\"等多个环节, 能有效的调动学生思考, 表达, 既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 这堂课一定能实现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并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3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ll talk about Unit 6 Oxford Primary English Boook 4: Let’s go by taxi. I‘ll finish this Unit in four lessons,today I’ll talk about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Unit .
This Unit is very important of this book……The Uni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Unit 8 Oxford Primary English Book3. It provides the new words of places:station ,supermarket,library,theatre,hospital and airport.The new phrases: by train,by plane,by minibus and on foot.When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new phrases, the Ss will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new pattern: Shall we go to …by …? As we know there isn't a long histroy that the Ss have learnt English in the primary school,so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teaching English is to cultivate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the synthetic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co-operation and investigation.And to cultivate their good sense of English.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较为重要的依棵,它是牛津小学英语3A第八单元知识的一个延伸。在本单元中提供了六个地点类的单词及四个交通工具类的单词和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一个新句型Shall we go to … by…? 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将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与人交流合作和初步调查研究的能力和较好的英语语感。)
ⅠTeaching contents:
1.The new words of the places: station, supermarket, library and so on.
2.The new words of vehicles: train, plane, minibus and foot.
3.The new pattern: Shall we go to … by …?
Ⅱ Teaching aims:
1.The aims to the knowledge
a. To enable the Ss to read and spell the new words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b.To help the Ss learn the new pattern: Shall we go to … by …?
c.To enable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thers using the new pattern.
2.The aims to the abilities
a.To improve the Ss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
b.To encourage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thers actively.
3. The aims to the emotion
a.To educate the Ss to be polite and helpful to the others.
Ⅲ The key pionts:
1.To enable the Ss master the new words.
2.To enable the Ss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with the others.
3.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Ⅳ Teach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to increase the Ss’ability of learning English by themselves and to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this peroid,I‘ll use the teaching methods below:
(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力,为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堂课中,我将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munication method(交际法)
I‘ll set up a real situation,in this way ,the Ss can say in pairs or in groups,they can say freely and needn’t worring about making mistakes.
2.Task-based method (任务法)
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finish a task by making a short dialogue and acting it out.To help the Ss get a better undersang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Ⅴ Teaching aids:
In this lesson, the CAI,some pictures will be used.
Ⅵ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Warm up
1.Sing a song >.
2.Make a free talk between the T-S ,S-S.
Are you happy today?
Let‘s go to the park,OK?……
This step is to form a better situation for rhe students by singing and speaking.They will come into the real surrounding of English learning,And it can also review the learnt knowledge for the next step.(这一环节通过唱歌和自由对话为学生营造了较好的语言环境,他们会很快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中来,在此同时也复习了旧知,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Step 2 Presentation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period.
1.Learn the new words of places
a.CAI shows a big beautiful picture of a city.
b.A little cat go around the city and tell the Ss what place it is .
c.Write down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Ask them to read and spell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some pictures of the places,ask sb to say and put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places on the blackboard.
e.Practise the new words:
(1) Show some signs of the places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place it is.For example show a red cross to guess that is a hospital.
(2) Guide them to make a short dialogue and practise with their partners.
Shall we go to …? All right.
This step is not to present the new words one by one,just with the help of the CAI and the pictures,it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an to unders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nd to arouse the Ss‘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A competition can encourage them to try by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learning. (这一环节,并不是简单地逐个呈现要学的新单词,而是借助于多媒体和图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会新知,对所学新单词的意思有比较好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设置的竞赛的环节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能力。)
2.Learn the new words of vehicles
a.CAI provide some sounds of the vehicles,and ask them to guess
b.Listen to the sound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c.Read and spelll the words .Have a competition:Who can recite the words quickly .
d.Practise the new words:
1. Look at part of the picture and guess.
2. Learn the new phrases
Act and say:(边表演边说)
Train,train,go by train
Plane,plane,go by plane
Minibus,minibus,go by minibus
Foot,foot,go on foot
This step I use the CAI to show the sounds and let them to guess,they will be happy to try and be interested in the procedure of the learning.And the acting will help them get a mor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rases.(这一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提供不同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去猜一猜,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会很高兴地去尝试并会对学习的过程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边说边演的环节,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对所学词组的意思有更好的理解,同时印象也更深刻了)
Step 3 Practise
1.A guesssing game
The CAI show a big picture.There are many places in the picture,and there are different vehicles in the way to the different places.Ask them to guess and give them a smiling face or a crying face.There can be a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groups.Using the structure: Shall we go to … by…?
in pairs
Ask them to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ir partners.They can speak to several classmates who they want to co-operate with,so they can walk freely in the class.
This part is very important of the lesson.The Ss‘ abilities of speaking and communic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Use the CAI to set a real surrounding and encourage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thers.They can say loudly and freely .They will feel happy and successful during this part.By way of communication ,the Ss will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structure better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firmly.(这部分在这一课中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和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们可以大声自由的说英语。在这过程真他们会体验到快乐和成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真实的语言运用,学生对重点句型的意义用法也有了很好的理解,这将促使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Step 4 Consolidation
The CAI show two characterswho are fimilar to the Ss.Give them a task: Make a short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to talk about their weekends.
This part is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key structure,and also is an extensive activity for the Ss.During this part ,the Ss can think and say by themselves,they will be glad touse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t,and their creative power will be well trained. (这一环节是对重点句型的复习巩固,也是给学生设置的一项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这部分,学生可以自己大胆的思考,大胆的说,非常乐意地去用所学的知识与他人对话,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Step 5 Homework
Do a survey
Investigate they can go to some place by which vehicle.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4
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遵循的是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朗读let’s read部分的对话;
能完成书本中的排序练习。
(2)能力目标:学习“问路”及“指点方向”用语,并能在具体的情景中使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愿意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本课时是一堂阅读教学课,其中涉及到的词汇句型比较多,通过对教学目标以及六年级学生情况分析,我认为重难点应该这样把握: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 部分的对话。
2.本课时的难点是能够理解对话中出现的新时态和指点路线的新语言,如: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school? Get off at the cinema .Then walk straight for three minutes.
三、说教法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我以新课程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游戏、对话、思考,观察等来体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与快乐。
(1)情境法。通过呈现地图创设问路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新知。
(2)任务型教学法。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了不同的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说“与”做“中达到“用”的目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视听法、表演法、讲授法、对话法相结合,以“听、读”为基础,“交际”为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并学会指路用语。
(4)多媒体等辅助法。运用课件,板书等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堂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将近四年的英语,已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他们仍然具有儿童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好奇心强,好表现,善模仿等。游戏、活动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考虑到学生这样的特点,我设计了循序渐进,动静结合的教学环节。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课文录音,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培养学生听力与分析短文的能力;通过小组,两人对话,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设计排序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五、说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英语课堂的特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结合简洁的板书设计来呈现我的课堂。
六、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认识状况及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自由对话完成之后,我直接运用游戏:课件快速呈现一个单词,让学生说一说,拼一拼。我呈现的是两种词汇:一个是本单元已经学习过的地点词汇,另外一个是本节课需要了解的一些词汇,这些词汇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通过游戏再次出现,为本课时教学作铺垫。
设计意图:游戏是小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唱唱跳跳的游戏不是很适合他们。采用猜单词这样的游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同时为教学做铺垫。时间安排在4-5分钟左右。
第二环节:活动教学,巩固句型
首先我呈现一张街区地图,让学生熟悉各个地点之后,问学生excuse m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学生会回答:It’s near /next to…示范之后,我让学生来做一做小交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个学生做小交警,另外三个问路。 S1:excuse me ,where is the …..?S2:It’s near /next to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并巩固询问和指点方向的句型where is the …..?以及回答 It’s near /next to …..把枯燥的句型问答放入一个合适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大。同时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结有爱的精神。时间安排在5分钟左右.
第三环节:借助地图,学习新知
教师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地图中各个地点的位置之后,问学生 I want to see animals. Where can I go? How can I get to the bookstore?在教学短语want to的同时,为学生输入语言see animals。学生会用 You can go to the bookstore. You can go on foot.回答。接着同样问学生 I want to see a film. Where can I go? How can I get to the cinema?引出短语 by No.3 bus.学生体会乘坐几路车的说法。同样用 I want to post a letter.. Where can I go? How can I get to the post office? 引出get off at the cinema.教学短语get off,同时教学它的反义词get on。
最后教师问:I want to by a pair of shoes after school. Where can I go? How can I get to the shoestore? 引出walk straight for three minutes教学。这个句型应该重点进行操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chant来巩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把我们课文的另一个难点也设计进去,即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school? I want to…..因为我上面已经说了很多可以做的事情,I want to…学生在这里就会聪明地运用进来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逐步击破新授课重难点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想做的事情,问学生应该上哪里去,一步一步引出乘坐公交车、上下车、笔直走的英语说法。 “Be going to “句型是个新内容,因此要让学生有所感知,我设计的是一个采访任务,学生在采访中互相了解,增加友谊,完成学习目标。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也不能一下子习得多有的东西,因此我从易到难,听说结合,让学生学会思考、观察,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间安排15分钟。
第四环节:听说结合,回归课文
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回答6个问题:
What is Mike going to do?
Where is he going?
Where is the shoe store?
Which bus can he take?
Is the hospital on the left ?
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重难点,因此在听录音的时候能够大体听得懂。回答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表演,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完成课本的排序练习。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最终要回归文本,学生学习课文才会对整节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通过听录音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通过表演对话的形式,培养学生说、演的能力。通过排序练习,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时间安排10分钟。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课件显示海盐镇区域图,其中有我们的学校以及一医院,电影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师生就这些地点进行问答练习:Where is the ….?How can I get to the …? You can take the No…. bus. You can get off at the …. . You can walk straight for minutes. 在问答完成之后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根据我们镇的地图进行排序。
设计意图: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进行运用。课堂中的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中,学生更加感兴趣,同时实现了最终教学目标。同时课堂作业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映,我设计通过让学生看地图进行排序的作业,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及时给教师反馈。时间安排5-6分钟。
第六环节:课下作业设计
课下作业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内容。这样的设计我是考虑到了学生程度的不同,每个学生都会尽力去完成自己能够做到的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我遵循简洁易懂,重点突出的原则。因此,我把重点及地图呈现在黑板上。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5
Unit 6 Meet my family
Can you spell these words?
Nurse doctor driver farmer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Finish the sentences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掌握新单词及新句子.
教学内容:Unit 6 Meet my family(7)
教学目标和要求:
1、Try to understand Part C: story time
2、To know the culture:
3、Let’s check
教学重点:Let’s check. The song
教学难点:Story time
教学用具:Tape/recorder/pictures/things
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1、The words
2、The sentences
Step2:Finish ‘Let’s check”
1、Listen and chose the right answer.
2、Check your answers.
Step3: Story time
1、Look at the pictures
2、Try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3、Listen to the tape
4、Say after the tape
Step4: Culture
Step5: Let’s sing: Read the song
1、Listen to the tape
2、Sing together
Step6:Summary and homework
板书设计:
Unit 6 Meet my family (7)
Good to know. Mom mother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Sing the song.
教学后记: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较好。
英语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深化课程内涵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2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天气日历 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 教学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 6(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课后反思: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课后反思: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课后反思: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课后反思: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课后反思: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后反思: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二、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 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
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组别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第1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2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3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的长度,厘米, 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四 种
物体传声效果排 列,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教学准备】、音叉、细沙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反思: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反思: 7*/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身体的内部。,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教学反思: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教学反思: 第四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心跳加快,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装有冷、热、温水的水槽,媒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视频,有关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的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夏天真热,琪琪、波波、彬彬、妍妍四年好朋友约好到泳池游泳,游完水刚上岸的波波觉得浑身发冷,但准备游泳的彬彬却热气死了,你能帮他们找出原因吗?
2、学生发言。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热与冷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哪里热,哪里冷?
1、师:你能说说,家里哪里热、哪里冷?
2、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里面寻找冷和热的现象。(播放体现冷、热现象视频)
3、师:在自然界中也有冷热的现象吗?
4、分小组讨论。
5、师:在自然界里,冰川、沙漠、地热、喷泉冷热都不相同,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三)感觉水的冷与热
1、师:桌子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呢?
2、生答,师板书。
3、分组实验,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
4、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5、师:如果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热水里,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在温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6、请两位学生到台前试验。
7、学生汇报感觉。
8、师:靠手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吗?
(四)问题延伸: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体的冷热程度?
1、生讨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生答:温度计。
3、师:请同学们回家尝试一下。
2、温 度 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2、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3、学会测量空气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掌握一些科学的技能。
4、亲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购买式样各异的温度计或气温计,课件1个。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暑假里,彬彬、波波、妍妍都去旅游里,他们回来以后一起交流旅游的感受,波波说:“我到了吐鲁番,哪里实在太热了。”彬彬说:“武汉也是很热,它是我国的三大火炉之一。”妍妍说:“我觉得海南岛也很热”。他们去的地方究竟哪个最热呢?
2、生答。
3、师:怎样准确知道各地的温度?
(二)认识温度计
1、师: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专用仪器,请你们把带来的温度计和桌面上的温度计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各自有什么作用。
2、生观察温度计,记录观察结果。
3、汇报发现,师板书:相同点:有刻度、有红色的液体、单位(℃)„„。
4、师:温度计的刻度有什么用呢?每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5、生答的基础上师小结。
6、师:温度的单位用什么表示?怎样读和写?
7、生答的基础上师小结。
(三)讨论:下图中哪一种测水温的方法对呢?
1、师:出示三种测水温的的方法。
2、学生讨论。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温度必须悬挂在被测水的中间。
(四)拓展:温度计的量程。
1、师:图中有三种温度计,你知道它们的最高、最低温度是什么?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2、生汇报观察结果。
3、师:每种温度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就是温度计的量程。
4、师:根据这些温度计的不同量程,你能说说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吗?
5、生答。
6、师: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用途,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温度计就不能正常工作,还很容易爆裂。
8、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课件演示)
9、师:你能用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测量桌面这杯冷水的温度吗?
10、生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1、指名几位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到黑板上。
12、师:总结、纠正。
温度计(第2课时)
一、测气温
1、多媒体出示以下各个地方:教室、走廊、大楼旁、树萌下、草地上。
1、问: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都一样吗?
2、生:(不一样)
3、师:你能预测出这些地方的大概是多少吗?
4、生预测。
5、师:究竟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呢?我们亲自去验证一下,下面我们分5个小组,约定在同一时间测量。
6、各小组分别到以上5个地方测量气温。
7、汇报交流。
8、师: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9、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温度是不同的,露天的地方比较热,室内和有遮挡的地方比较凉。二、一天中的气温 师: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气温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测量教室内的一天的气温,并记录课本的表格中。生:课后测量。
三、测体温
1、师:我们知道不同量程的温度计用途不同,测量体温的用体温计,体温计的种类很多,有普通体温计、红外测温器、数字显示体温等。(多媒体各种体温计,介绍各自不同的特点)
2、师:怎样测量自己的体温呢?谁来示范一下?
3、点名让学生上台示范测体温。(旨在让老师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纠正,从而让学生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
4、生测自己的体温。
5、汇报交流,并总结得出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
四、了解一些物体的温度
1、多媒体图片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
2、师:你还知道别的物体的温度吗,到网上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物体的温度。
3、热往哪里传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
2、通过制作简易保温瓶,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3、善于得用身边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4、通过实验活动,体会实验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二、教学准备。
1、绿豆,不同材料的棍子,凡士林。
2、带塑料盖的玻璃瓶、水温计、泡沫、塑料、布等材料、烧杯。
3、铝箔纸、卡纸、盒子、小木棍。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老师下课后去倒了一杯热水,但水太热了,怎么喝?谁帮我想个办法让水凉得快一些。
2、生答(把热水杯放进冷水杯里,会凉得快一些),生并上来示范。
(二)水温的变化
3、师:这种方法能不能使热水的温度降下来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了准确的知道热水水温和冷水水温,我们可以借水温计进行测量,每隔3分钟记录一下。(由老师统一计时)
4、学生分组测量。
5、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6、师示范把数据填在P16页的图表中,得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7、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这些曲线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继续测下去,两条曲线最终会重合在一起吗,为什么?
8、指名学生发言,师再总结。
(三)观察下图,想一想,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哪些物体受热?
1、生观察、讨论,并把结果写在课本上。(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快就会完成)
2、汇报交流。
(四)哪颗豆子选掉下来?
1、师:热从任何材料的物体传递的速度都一样吗?哪种材料传得快,哪种传得慢?
2、生讨论,预测各种材料传热快慢
3、汇报,师板书学生的预测。
4、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究。
5、师:示范实验的方法,并讲清注意事项。
6、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8、师: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哪种材料传热快?
9、生答后师小结。
10、师:你还有别得到方法检验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吗?
(五)调查炊具各部分的材料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炊具。
2、讨论:这些炊具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想一想为什么?
3、生汇报。
4、小结:人们利用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制作了不同的用具。
(六)保温与材料
1、师:不同材料的保温能力一样吗?
2、生答:不一样。
3、师:哪些性能好,哪些性能差,我们一起来做个保温瓶看看。
4、师:示范做法。
5、生分组做。
6、生观察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瓶温度变化,记录结果。(如果材料材料不够,全班若干不同材料的小组进行实验。)
7、汇报。
8、小结。
(七)做“太阳能炉”
1、师:地球上大部分的热就从太阳传过来的,我们能不能把太阳的热收集起来为我们服务呢?
2、生答。(学生举出多种利用太阳的装置)
3、师:好,我们一起来做个简易的“太阳能炉”玩玩,好吗?
4、生:好。
5、师:示范制作方法。
6、生:分组制作太阳能炉。
7、到操场上进行太阳能炉煮水竞赛活动。
8、师:你想了解更多太阳能的应用,请到网上去查找更多的资料,并把你的新发现上传到论坛上,与大伙交流分享。
4、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4、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
热水、烧杯、小瓶、小吸管、上宽下细的玻璃水杯,气球、烧瓶、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出示两个瘪了兵兵球(一个是好的,一个有裂开一个小口)。
2、问:这两个球还能用吗?有什么办法?
3、生答:放进热水里。
4、师演示。
5、生:发现一个乒乓球鼓了起来,一个没有任何变化。
6、问:这个乒乓球为什么重新鼓起来。
7、大部分学生会答是热胀冷缩的原因。
8、师追问:是什么热胀冷缩,是乒乓球本身,还是„„。
9、生答。(乒乓球、球里面的空气)
10、师高举另一个乒乓球问:为什么另一个乒乓球不能鼓起来呢?
(二)会变大小的气球。
1、师:为了寻找乒乓球不能鼓起来的原因,我们先来做一个让气球变大变小的实
2、师演示实验方法。
3、生分组实验。
4、汇报。
5、师引指导学生解释气球变大变小的原因。
(三)热胀冷缩的现象
1、师:生活动中有哪些是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解释原因。
(四)网上学
1、师:回家以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并登录论坛,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5、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
3、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准备
一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试管夹。冰块、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图片出示场景。
2、师:早上波波从家里带了一块巧克力,准备中午放学的时候吃,谁知道准备拿出来吃的时候,发现巧克力熔化,为什么呢?谁告诉波波巧克力熔化的原因。
3、学生答。
(二)蜡块的变化
1、师:我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巧克力一样,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呢?
2、生答。
3、一块蜡块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生预测。(有以往的生活经验,应很容易猜出来)
5、师:是不是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呢?我们亲自动物给它加热一下吧!
6、师:示范加热方法,并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7、生分组实验。
8、汇报观察结果。
9、小结:蜡块加热后会变成液体,再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凝固成蜡块。
(三)拓展:物质的三态
1、师: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2、师:说说下列图中的物体,什么温度下是什么状态呢?
3、师: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一共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形式,讨论一下。
4、生:小组讨论。
5、汇报。
(四)水的变化
1、师:水放入冰箱的冰冻格里一段时间,水会有什么变化?
2、生答:冰块,你知道它的温度是多少吗?把冰块放入水中加热,你又有什么发现,这时水的温度又发生什么变化?一直加热至沸腾时,这时的水温是多少?
3、生预测,师板书。
4、师:我们一起动手探测水的变化,实验中,必须注意用火的安全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5、生分组实验。
6、汇报。
7、小结:水(冰冻)—冰(加热)—水(加热至沸腾)—水蒸气(冷却)—水。
(五)网上学:湿衣服怎样才能干能快?
1、师:你认为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快,请登录论坛与同学进行交流吧!
(六)拓展:制作“糖玻璃”
1、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改变发生变化。参考书中的方法,回家和我们父母一起来做块糖玻璃来玩玩,好吗?把你做“糖玻璃”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6、关心天气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基本特点。
2、通过讨论和收集资料,知道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知道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4、体验到天气的多样性及天气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一个、网络教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天气,你都遇到过怎么样的天气? 生:自由发言。
二、常见的天气现象 师:出示各种天气图片。师:这些天气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请你说说,说的时候要抓住这种天气的特点,你也可以配合动作,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像。生上台表演各种天气特点。
师:某某同学表演得怎么样,你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三、讨论: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出色的表演真让老师佩服,这些天气中,哪种天气你最喜欢,哪种天气你不喜欢,说说你的理由,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生交流,记录。师:说说你喜欢哪种天气,把喜欢的理由说说。各组派代表交流。
师:说一说,农民、飞行员、汽车司机等不同职业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天气? 生答:
四、天气与生活。出示几幅图片。
师:人们的生产活动、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你能举出一些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例子吗? 生交流,记录。汇报交流,师板书。
师:天气的好坏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那么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生自由答。
五、网上学。
如果想知道更多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六、天气与动物。
师:天气变化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蚂蚁搬家时,天气„„,蜻蜓低飞行时,天气„„,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子。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对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进行总结,并编写成天气谚语。如:蚂蚁爬高,快下雨。月围圈儿,快刮风。盐缸还潮,阴雨难逃。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谚语吗?如果知识更多的天气谚语,我们可以到网查找一下。
7、刮风了
教材分析:
“刮风了”是沿海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变化的天气》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天气现象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对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培养观测天气的初步能力。
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习得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和应用。具体的来说,是希望学生在通过了解风形成,风有利有弊,懂得科学利用风力的分析探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整堂课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怎样才能知道风的方向和强弱?)进行。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主动性、参与性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考虑问题,分析、梳理丰富的信息(怎样才能知道风的方向和强弱?等等),并在此过程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尝试着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在教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一样吗?”进一步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一些现象知道风的存在。
2、掌握观测风的简单方法。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
4、了解风有利有弊及人们懂得科学利用风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学生作出判断时要求其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学生了解风形成的过程与空气冷热有关。会判断风的强弱。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
有关刮风的影片、图片、声音、风向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过有关天气的谚语吗?(出示谚语)
2、创设情景,播放帆船模型大赛的影片,思考:参加帆船模型大赛时风向和风的强弱会影响比赛的成绩,一定要根据当时的风向和风的强弱来调整帆船。但是怎样才能知道风向和强弱呢? ⑴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⑵请学生汇报
观看谚语和影片 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二、新课
1、你们描述刮风时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出示图片)
2、自然界的风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风力的大小也可能不同,你们是怎样观测风的?(出示风向标,带学生到室外观测风向。)
3、我们已经知道怎样观测风向了,那怎样判断风的强弱呢?(播放刮风时的影片)。
(1)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资料。
(2)让学生讲出“贝贝杯帆船”比赛时怎样调整帆船。
4、我们知道,风车转动是因为有风,但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我们进行实验,利用风车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出示实验要求)(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进行实验。(2)学生记录,汇报。
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刮风时,烟会倾斜,树枝会摇摆,旗会飘扬,地面的树叶、纸会被刮跑,人迎风走路会感到费力„„)让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画出来。学生拿出风车、手帕来演示,汇报。(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南风是指由南到北吹的风。)
学生到室外认真观察风向标,交流汇报。
观看影片,播放刮风时的声音(科学家把风按强弱划分为13个等级。通常,根据一些刮风时的景象,我们可以判断风的强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画出风向的简图。分析:
1、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因素。
2、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空气受热上升后就会马上建构起循环流动形成风)学生讨论、汇报。
三、拓展活动
在海滨的白天,陆地上的空气温度高于海面上空气的温度,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想一想,这时会有风形成吗?如果有风,风应该从哪边吹来?(出示图片)
2、你们知道人们利用风做了些什么?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害?(播放影片)(出示图片)
3、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温一样吗?(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的争议。(3)帮助学生梳理思路。(4)查找资料验证。
3、总结: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同学们掌握观察风的简单方法,了解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和风的利弊。以后同学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收集资料,这样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小组内交流、讨论
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分析:
陆地上气温较高,海面上的空气温度低,温度低的空气流向温度高的陆地上,这样就形成了风,风应该从海那边吹来。观看影片,图片。小组交流、汇报。(人们利用风行船,利用风发电„„)(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温不一样。)同学们根据实际,积极发表意见,8、下雨了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
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
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
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
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玻璃片、冰块、有关云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两个小朋友在玩水时候,贝贝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为什么雨都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呢?”,师:你能回答贝贝的问题吗?
(二)模拟下雨
师:为了更好回答贝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模拟下场雨。
师:出示模拟下雨的装置。问:这个装置为什么能够模拟下雨呢。生答。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下场雨看看。生分组实验。
师:你刚才看到下雨了吗?能简单的说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出示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与刚才学生的汇报结果比较。问:自然界的下雨过程和我们刚才模拟下雨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师:总结自然界雨水形成的过程。
(三)云的形成 师:刚才我们发现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P53页这些资料。生阅读云的形成资料。
师:谁来说云是怎样形成的? 生答。
师:自然界云有哪些? 生答:
师出示不同的云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
(四)测雨量。师:我们知道下雨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现象,怎样知道我们这里一次或一个月或一年下了多少雨?
师:对,通过测量我们可以较准确的知道当地的降水量。怎样测量呢? 师:测量降雨量有一种专用的仪器,叫雨量筒。师:出示雨量筒的机构图,介绍使用方法。师:雨水的利弊。
(五)家乡的雨
师:回去以后,我们通过顺德网上气象台调查了解顺德地区12月份的降雨量,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
9、小小气象员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3、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
4、能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气象知识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天气预报录像、记录表、网络教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 生:看天气预报。
师: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天气预报的资料? 生:网上,报纸、电视„„。
(二)了解天气预报
师: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举例说明。
师:看来天气预报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报天气,做一名小小的气象员,好吗?(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天气预报的资料,谁上来预报一下。师:下面请大家观看一节天气预报的录像,看看我们的天气预报与气象台的叔叔、阿姨的天气预报有什么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的天气是不同的。
(三)学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
师:在大家收集的天气预报资料里面,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符号。生答。
师:这些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师:总结介绍。科学家设计了一些形象、易懂气象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你能用天气符号表示我们刚才收集天气预报的内容吗。生:尝试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并指名三位同学上台板书。师生:共同就刚才到台前板书的同学进行评价。
(四)做小气象员
师: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气象员每天都使用仪器收集各种天气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名气象员,我们应该收集哪些气象信息? 生讨论并结果作记录。生汇报。
师:坚持每天观测记录天气信息,对准确分析和预报天气十分必要。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气象站看看气象观测的仪器,尝试做一名气象员,好吗? ①看来天气的好坏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师想每天都在日历上记录天气的情况,怎么记大家帮助我想一个既方便又形象的办法吗? ②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出示记录天气的表格。
天 气
晴
阴
雨
中雨
大雨
雪
符 号
(学生设计符号,教师巡视)
10、奥运与天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受天气影响的情况,并能利用气候数据,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如何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
三、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都很喜欢运动,今天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运动的影片。(播放影片)
2、运动令人振奋,运动让人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3、你们喜欢在怎样的天气中运动?
4、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5、请学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你知道代表体育界最高水平的比赛是什么吗?——奥运会
2、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各届举办时间的表)
3、为什么每届奥运会都不是在同一个月份举行的呢?
4、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集中在几个月上?
5、那么举办大型运动会对天气有什么要求呢?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你能找出原因吗?
6、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有关运动与天气的资料。
7、请学生汇报,发现不同意见,引发学生的争议。
8、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运动项目进行与降水、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关系,这是举办大型运动会要考虑到的因素。
三、拓展活动。1、2010年,广州将举办第二十届亚运会,作为东道主,你能根据老师找到的这些天气资料,为亚运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吗?
(出示广州近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风速资料)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所选的时间和理由,大组间质疑、争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 举行亚运会的理由: 气温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降水量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风速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4、怎样才能知道你选的日子与广州市政府选定的日子否一致呢?请查找资料验证,如果不相同的话,请你再仔细考虑一下,你什么因素没有考虑全面?下节课再抽时间继续讨论和反思。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1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通过小制作,了解更有效地传播声音的方法。
2、关注有关声控设备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每组一套)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4、课外小制作。
(1)
做个“土电话”
工具材料:纸杯两个、棉线一段、火柴棍一根。
制作方法:分别在纸杯底部穿一个小孔,将棉线穿入杯中,并绑上火柴棍。(2)
两用喇筒。工具:卡纸,透明胶、剪刀。
制作方法:作一个喇叭筒,看能不能让声音传得更远?
5、网上学。声控设备的应用。
1、了解声控设备原理。
2、论坛上汇报交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难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方法教法: 探究发现法、 小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准备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钟串铃、三角铁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四个,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音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大小高低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声,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附:板书设计1辨听声音
/ \
音量 音调四、作业设计1、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新的问题?请你课后继续研究!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 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意味着教学品质的不断提升,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感谢您提出的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找到了一篇符合的“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请认真对待并参考本文!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2
第四课《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第二课时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课件进行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第三课时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从小进行模拟实验难猜测的能力。
3、学会用绘图的方法构建模型,借助模型进行研究。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地球仪、大头针、手电筒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知识冲突。
1.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可谁知道,地球上怎么会出现白天和黑夜?
2.问: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能把太阳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画出来吗?
(意图:学生对昼夜变化的感知是零碎的,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构建一个初始的认知模型。)
3.学生组内交流,描述自己的作品。
4.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你怎样对这幅图进行评价?
(意图:力求让学生对自己所见的昼夜变化现象进行真实描述,有的学生虽然从科普书上看到昼夜变化的介绍,但他们不能把概念(书中文字的描述)与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让他们发现感性认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推测猜想,交流假设。
1.提出猜想。
(1)追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地球上昼夜的变化呢?
(2)学生小组讨论。(要求:用画图的方法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也可以在图画中补充一些说明文字。)
2.交流猜想。
(意图:猜想就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部分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已有所闻,但与昼夜形成的关系模糊不清。指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猜想,然后对图画进行描述,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或修改初始的认知模型。)
三、建立模型,模拟实验。
1.建立模型。
(1)过渡:同学们,准备怎样向别人解释你的猜想呢?
(2)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实验过程如何操作?(小组讨论并记录)
(3)全班交流并完善各组实验计划。(在交流中,要明确在建立模型的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比如手电筒应该怎么放、怎么观察白天和黑夜)
(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的行为习惯。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2.模拟实验
(1)完成实验,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2)实验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处边演示边描述。
(3)生生评价并互动。(着重解决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通过自己的解释过后所发现的或产生的新问题。)
四、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1.问:实验中的四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
2.学生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
(意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问: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在空中移动,而不像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感觉不到是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呢?
2.学生讨论,想办法进行解释。
可提示:你坐在高速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感觉如何?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8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必备14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必备14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_____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____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_____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___(“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___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_____,它与重力方向_____。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_____。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_____。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_____(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_____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_____(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_____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_____,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_____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机械的效率越高,越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机械的效率?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起重机把重力为4×103N的重物匀速提升了6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我们利用实验来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第一课时中分析结论的数据是选择绩优学案练习册中的习题,据此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中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本节课的实验需要采集数据,如若先做实验,学生实验中不注重细节,采集了错的数据,就很难推理出正确的结论,首因效应的影响不得不得到关注。所以改进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确数据分析结论,然后做实验,另外,学生在明白了结论的基础上做实验时,自己就会注意细节。如先测量小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量桶与排出液体的总重,然后倒出其中液体再测量小桶的重力呢?学生自己就会思考到桶上会留有残余液体,排出液体的重力将会减少。实验最终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可以自己判断。失败的话,建议他们重新做实验,自己找问题。
本节课中的实验如果直接用手提弹簧测力计,手容易晃动,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改进成在铁架台上固定弹簧测力计,升降台升降液体,从而达到物体稳定浸入液体中,方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第一课时中数据仅有一组,可以提问:一个实验的普遍结论,仅做一次实验能不能得出?介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会自己判断出,不行。一个普遍结论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实验,然后分析,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进一步提问:实验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说三次实验中是在改变什么物理量呢,改变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根据本校学情,学生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知识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复习旧知中的图片展示。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丰富,记忆能力良好,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观事物进一步引导。我们班学生理解能力弱,学习自主性较差,布置作业才做,不布置不做,依赖性强,讲的学,不讲的不学,
1学习兴趣不浓厚。
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节课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经使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本节是对上节课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实验过程。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公式。3.能利用公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四。重点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推导。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教法
讲授法、实验法
六。学法
观察法、练习法
七。教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八。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2个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图片展示:
若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为V,那么小桶中溢出的液体的体积为V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
也就是说: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①液体的密度、②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引入新知:
想想: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乘积为排开液体的质量。而我们知道排开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因而我们可推想: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是否有关?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学习我们本节课: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即对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进行比较,实验中想办法得出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这两个物理量)设计实验方案: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视重法:F浮GF示)。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可以用溢水杯和测力计测出:溢水杯中盛满液体,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让溢出的液体流入一个小桶中,小桶中的液体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3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所受的重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把被测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溢水杯中,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G总(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改变被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进行
2、3次实验
4采集数据:
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每组4-5人,每组中有一个或两个物理相对优秀的学生(组长),对本组实验进行指导,实验中相关简单的操作由本组的后进生完成,如,此实验中有弹簧测力计读数的相关操作,后进生读数,但是组长需同时监督是否正确,避免数据记录错误而影响整个实验的成功。
分析数据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表达式:F浮G排m排g液V排g课后练习(练习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公式):
5板书:
九。教学反思
一次好的旧知识铺垫对学生是否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整节课中的听课状态,乃至整节课能否听懂。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全班同学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在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感觉简单的同时又上一个新台阶,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能及时的解决问题,互帮互助,感受合作的重要性。从用词的准确性(例如: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充分感悟科学的严谨性。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5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6
基本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进取性。但 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进取性大减。这就需 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 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 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 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 在光的世界里,
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 理在线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 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 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 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 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 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 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应用物理知 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本事;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 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 育。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进取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取动手、动脑、经过有目 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 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忙学生自我进 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 至关重要的。 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 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 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明白物理学不仅仅物理知识,并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明白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 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本事。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事。
⑶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 利用不一样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⑷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本事。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 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我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坚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确定大众传媒是否贴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我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 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梦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 的使命和职责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 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处于进取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 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 知识,获得相应的本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本事基础,从实际出发 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安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景予以耐心帮忙,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 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 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本事。
教学进度表
(略)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
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
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1、三种杠杆
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2、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镊子 钳子 钢笔写字 钓鱼杆 铡刀 指甲刀 起钉锤 天平
课堂作业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镊子 C、钳子 D、托盘天平 E、杆秤 F、瓶盖起子 G、钓鱼杆 H、道钉撬I、扫帚 、理发剪刀 、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
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
A 粗端重 B 细端重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g,放在距支点10c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求细绳的拉力、( g=10N/g)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8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ml烧杯,50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
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11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1.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滚摆下降时,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滚摆上升时,它动能越来越______,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7.在只有_____能和______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是守恒的.
8.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当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9.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12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 篇14
八年级物理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刚开始上课时就先用一些简单趣味的物理小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课程改革下,以学生发张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动手思考本事,由于我们用的是新改版的人教版,物理教学和以前大有不一样,在熟悉教材资料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景制定了这样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为为本,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常规教研工作和教学常规的落实为主要工作,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精神并落到实处,按照学校教务处指导要求,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更多的学生提高物理科成绩而不懈努力。
二、学生情景分析
具了解本届学生部分学生还是有较强的学习本事,个别同学的独特的学习方法更是值得推崇,学习较自觉,仅有少部分同学较懒惰,但发展潜力仍然较大,很有期望带出好的成绩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公式掌握较模糊,基础不牢,导致一些简易的题型也无法答对,但这几班学习中还是有个别的尖子生有培养前途,其余大部分学生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仍然有信心把他们带好,带出好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资料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研究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研究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本事、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目标任务:
1、切实抓好本科教学工作,从工作基础环节入手,从大面积的差生入手,从科学的方法入手,扎实工作,力争使九年级(2)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都有显著的提高。
2、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只靠一个人是不行的,作为物理任课教师的我义不容辞,定能和各班班主任互相协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舒适的班级育人环境。
3、参与并做好教研、教改工作。为了使自我的教学水平有新的起色,达得自我制订的目标,本学期主要做好新教材的研究探讨和物理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工作。
4、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方法培训和思想品德教育。经过教学,使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态度,学会自主学习,并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同时借用物理学科中涉及的一些现象或原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团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方法措施:
1。 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处处为学生差想,异常是为差生着想,树立他们的信心,帮他们找准人生的坐标和目标并能之奋斗,让物理教学不仅仅仅是授业和解惑,更能起到传道的作用。
2。 重视对实验的教学,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进取开展演示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更有实效;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3。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练习和巩固,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公式熟记于心并能快速地有效运用。
4、开展结队帮扶,重视培优辅差工作。采取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方法,着力差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能的潜能,坚持优生良好的进取态势,力争成绩的大面进取提高。
5、对学习提高较明显或长期有提高的学生实行奖励。同时也提议其余班级采取必须的奖励措施。
6、充分利用各班物理晚自习加强对学生辅导,并加强各知识点的练习,经过更多的练习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教学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