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如何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压力
发布时间:2023-10-23 如何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怎么发现小孩的心理压力问题 幼教如何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压力幼儿的心理和情绪发展会对其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教如何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压力”,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幼教如何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压力
1. 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表现,以及是否出现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等行为变化。这些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表现。
2. 建立信任关系: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够信任和倾诉。尽量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3. 观察和分析家庭环境:
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观察家庭环境是否存在压力因素,如家庭冲突、离异、亲人生病等,这些因素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的增加。
4. 观察和分析社交情况:
观察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了解他们的朋友圈和互动方式,是否存在着排斥、孤立或欺凌等不良情况。这些因素也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5.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
在幼儿园或教室设置心理评估活动,通过问卷、游戏或观察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6. 建立心理教育和支持机制:
幼教老师应定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心理认知和教育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
7. 注意家长的反馈:
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向幼教老师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变化。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如何开发孩子的语言智力?
如何开发幼儿的语言智力呢?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教育学家们有以下建议:
1.保持幼儿对语言的好奇
语言智力高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对语言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语言,表现出极好的语感和对语言的鉴赏力。而事实上,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对话音刺激十分敏感,当亲人对他说话时,会以微笑、手脚活动等作出积极的反应。
语言智力高的幼儿表现出对话音、节奏、语调反应灵敏;爱涂鸦;喜欢听、读、说故事;说话清晰有条理。家长若对这些语言智力品质给予关注和引导,便能使幼儿保持对语言的好奇和敏感。
2.语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一个出生时只会啼哭的新生儿,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了母语,掌握了结构如此复杂而严密的语言?可见语言作为一种智力与潜能。越早开发越好。
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张在怀孕5个月听觉出现时就与胎儿说话,呼唤他的名字。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则建议从婴儿出生第一天起,就将语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这有极重要的潜在作用,3-5个月婴儿“交谈”时让他作出口部及出声反应。8-9个月开始伊呀学语时,要作出积极的反应,用语言说出他的需要。1岁时,要不断鼓励他说出单词、电报式语词,并逐渐要求说出单词句、双词句直到完整语句。
婴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从单词句(15-20月)到双词句(18-24个月)到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的语言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因为在没有语声的环境里绝不可能发展语言智力。
3.创设发展语言智力的环境
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儿语言智力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
理想的发展语言的家庭环境包括:
①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②带幼儿走出家门去商店、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
③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因为语言智力发展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当幼儿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听到说才成为可能;
④让幼儿听儿童广播、看儿童电视,形成亲子共读的图书环境,可使他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语言的同时,激发表达自己的愿望,发展其语言智力。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正常的语言环境,还须有正常发育的脑来发挥其语言智力的功能。因此,使大脑细胞得到科学的营养,对语言智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应对孩子的泛灵心理
导读: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经研究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泛灵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你可以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孩子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孩子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
再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
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父母要及早发现孩子智力障碍
孩子生下来以后从不哭闹,吃吃睡睡,很少给你添麻烦,你不要以为这孩子很“乖”,其实,这孩子可能有智力方面的问题。这种“乖”的表现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和反应能力较差的缘故。
由于家长们的误解,致使这些孩子的智力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得不到早期的训练,很多孩子直到上学后出现了学习困难,才知道这孩子智力发育迟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用训练来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则越来越难以奏效。所以早期观察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非常重要。
婴幼儿智力障碍的行为表现主要有:
1、很晚才出现微笑。正常婴儿2-3个月会微笑。
2、视觉功能发育不良,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眼神不会跟踪亮光或物体。
3、对声音或声响缺乏反应。
4、咀嚼晚,喂养困难,当给固体食物时,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5、会走路后两脚依然相互乱撞,到2-3岁仍有这种现象。
6、正常孩子在3-4个月时,经常躺在床上看自己的双手。但智力低下的孩子在6个月后持续有这样的行为。
7、正常孩子在6-12个月后,经常将东西放进嘴里,当手的动作比较熟练时,就不再用嘴。但智力发育落后的孩子用嘴的动作持续到很晚,有时到2-3岁还把玩具放进嘴里。
8、正常孩子在15-16个月后就不再把东西随地乱丢,而发育迟缓的孩子持续的时间要长。
9、正常孩子在1岁时停止淌口水,有缺陷的孩子持续时间要长。
10、在清醒时,智力低下孩子有磨牙动作,而正常孩子没有。
11、智力低下的孩子有时需要反复或持续刺激后才引起啼哭,哭时经常发出喉音,有时哭声尖锐或尖叫,有时哭声无力。正常孩子的哭声常有音调变化。
12、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或兴趣短暂、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是智力低下儿童的重要特点。
13、智力低下儿童多表现为多睡和无目的地多动。
除了观察上述行为以外,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心理医生可以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测查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家长应该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不要自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或寄希望于他们长大会聪明。发现了问题,仍忌讳求医,这样会耽误孩子最佳训练时间,造成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