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成数课件

发布时间:2024-07-09 成数课件

成数课件(汇集8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成数课件(汇集8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成数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页。相对于“折扣”,“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但有了“折扣”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成数”不算太难。本课时从实际问题引入,进而把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

(二)核心能力

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成数的实际含义,并会准确进行成数和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通过独立思考,运用迁移类推,能将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理解成数的含义,会将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

(五)学习难点

正确解决生活中的成数问题。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成数》名师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成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一些成数的相关例子,有助于学生了解成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形成对成数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引入

师: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比如,我们来看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条新闻。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

2.探究新知

(1)理解成数的实际含义。

①自学课本前三自然段,理解成数的含义。

②反馈:说说什么是成数,可结合课前搜集的例子加以说明。

③练习。

七成五表示(),改写成百分数是();半成改写成百分数是()。

()÷20=0.6=()%=()成。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成数接触较少,但有了学习折扣的基础,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后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考查目标1】

(2)用成数解决问题

①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1: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预设2:今年比去年节电多少万千瓦时?

②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师:解决这两个问题,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你们认为哪些是关键?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

师: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发言。

③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④集体交流,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解决的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板演在黑板上)

A.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350×(1-25%)350-350×25%

B.今年比去年节电多少万千瓦时?

350×25%

⑤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师:求“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也就是在求什么?

比350少25%的数是多少?

师:求“今年比去年节电多少万千瓦时?”也就是在求什么?

350的25%是多少?

师:你们认为在解决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在解决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时,需要先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然后利用解决百分数问题的知识进行解决。

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展示交流。(板演在黑板上)

师:这道题目与刚才做的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题意—独立解决—交流碰撞—分析成因,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的成数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百分数问题的过程,并分析、推理、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通过练一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考查目标1、2】

3.巩固练习

(1)填空。

①请将下列新闻中的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八成=()%七成半=()%五成半=()%四成半=()%

②某县今年蔬菜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五,今年蔬菜产量是去年的()%。

(2)解决问题。

①某水泥厂前年销售水泥1.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水泥销量是多少吨?

②某种音响的利润是成本的三成,已知它的售价是每台390元,求这台音响的成本是多少元?

③河汉村有个种粮大户,前年收稻谷26000kg,去年比前年增长了一成五。这个种粮大户去年比前年多收多少稻谷?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应如何解决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呢?

小结:在解答成数问题时,关键是理解成数的含义,把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这种把新知变成旧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转化。

(三)课时作业

1.小明家六月份用电180千瓦时,七月份比六月份多用了二成,每千瓦时电费为0.54元,小明家七月份的电费为多少元?

2.一块地原产小麦25吨,去年因水灾减产二成,今年又增产二成。这样今年产量和原产量比()。

3.某款液晶彩电进价为每台5000元。根据这款彩电在三个地区的销售信息,解决问题。

(1)A地区售价为每台5600元,盈利百分之几?

(2)B地区定价为每台6000元,元旦时以八折销售,优惠了多少元?

(3)C地区高于进货价的一成五定价,每台定价多少元?

成数课件 篇2

本节课是在了解“成数与折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41.6十41.6×25%或者41.6×(1十25%)

2.教学例2.

教师:你们在商店有没有看到过某某商品打几折出售?比如“运动服打八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提问:

“衬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衬衫按原价的60%出售。)?“书包打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书包按原价的75%出售。)

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然后每个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算式并说明根据。

教师板书算式:430—430×90%或者430×(1—90%)

三、课堂练习

1.做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做法吗?”

教师:根据题意可以看出,一个水壶的85%是25.5元,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方程

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设:这个水壶的原价是2元。

85%×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练习二的第1、2、5题。

指定学生每人口答一小题,其它学生核对。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一起订正。订正时可以提问:“减产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萝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几?”(1—30%=70%。)

“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15×(1—30%)或者15—15×30%。

4.做完上面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二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因为张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两部分卖出的,其中是按每千克2.40元卖出的,剩下的是打八折卖出的。所以可以先求120千克的卖了多少钱,再求剩下的卖了多少钱,最后再把两次卖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些青菜一共卖了多少钱。

算式是:2.40×120×十2.40×120×(1一)×80%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3题和第6X题。

成数课件 篇3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1.成数的理解。

1.成数的理解。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二成 十分之二 20%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学本课时要多联系实际讲解,列关系式时要多强调哪个量是单位“1”,加强学生的逻辑训练。

成数课件 篇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把课本试一试的题写在小纸条上。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1.教师谈话直接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事情以及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解决了商场商品打折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商品价格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师:观察这幅图,图中的售货员和经理正在讨论电视机的售价问题。他们在说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生1:售货员问经理:每台电视机零售价定为了多少元呢?生2:经理说:每台进价是1800元,加二成吧。生3:了解到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经理要加二成出售。

2.让学生猜测加二成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介绍一成、二成,以及加二成的实际意义。

师:加二成大家不太熟悉,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意思?生:可能增加20%出售吧。学生说出教师表扬,说不出,教师介绍。师:几成是人们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一成表示10%,二成表示20%,三成表示30%。题中加二成就是按进价提高20%后作为零售价。

二、解决问题1.让学生自主计算电视机售价。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讨论1800(1+20%)的方法。

师:商家出售商品时,要有利润可赚,那零售价就要高于商品进价。现在,大家明白了加几成的含义,就帮助售货员算一算电视机现在的售价吧。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师:同学们,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说,教师板书。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方法:●180020%=360(元)1800+360=2160(元)●1800+180020%=1800+360=2160(元)●1800(1+20%)=1800120%=2160(元)重点说一说第(3)个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如:●把进价看作单位1,加二成就是增加20%,(1+20%)表示现价是进价的120%,用1800(1+20%)即可求出现价。

2.出示试一试的题目,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理解降低二成五的含义后,自主解答。

师:商场出售商品要加价,有时,一些商品也要降价,请看这个问题。用纸条贴出试一试中的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生1:一种计算机今年售价7320元,比去年降低了二成五。师:谁来说一说都比去年降低二成五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今年比去年降低了25%。师:谁是单位1?生:去年的售价是单位1。师:那今年的售相当于去年的多少?生:相当于去年的(1-25%)。师:求去年的售价,也就是求单位1的量。你们能求出去年这种计算机的售价吗?试一试!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的计算思路和方法。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可能回答:因为去年的(1-25%)等于今年的价钱。我设去年的价钱为x,列出方程(1-25%)x=7320,解方程,x=9760教师板书:解:设去年计算机售价x元。(1-25%)x=732075%x=7320x=9760如果学生出现其他做法,只要正确,就给与肯定。

三、总结整理教师谈话说明成数和百分数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析两个成数问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教师进行提示学生做题时认真审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师:同学们,今天解决了生活中关于成数问题。成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体中的百分数用成数表示。分析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谁能说一说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一个是加价,一个是降价。●一个是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另一个是求单位1的量,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教师可参与讨论。师:解决成数和百分数问题,关键是要理解题意,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然后,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数量、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再选择是直接列算式还是用方程解答。

四、尝试练习让学生读课本第70页棉花产量问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先讨论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自主计算,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成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0页下面的问题。认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生: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灾害,大概要减产一成五。师:谁知道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生:减产一成五就是比去年要减少15%。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大爷算一算,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然后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先求减产量,再求今年产量。37.415%=5.61(万千克)37.4-5.61=31.79(万千克)●先求今年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再求今年的产量。37.4(1-15%)=37.485%=31.79(万千克)

五、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刚才解决了一个棉花减产的问题,下面,我们解决一个增产的问题。大家看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并解答。学生自主解答,交流时,请学习稍差的学生回答。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题意的?怎样算的?生:在这道题中,去年的产量是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今年比去年大概增产一成,就是说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1+10%)。列式是:4050(1+10%)=4050110%=4455(千克)

2.练一练第3题,教师进行简单提示,学生自己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师:第2题,我们已经解答过,是求单位1的问题。下面,同学们,继续做第3题,这道题是已知现价求进价的问题,先弄清等量关系,再计算商品进价。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进价(1+25%)=零售价列方程为:●微波炉进价(1+25%)x=820125%x=820x=656●饮水机进价(1+25%)x=240125%x=240x=192●消毒柜进价(1+25%)x=1200125%x=1200x=960

成数课件 篇5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三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七成,二成五,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一成五,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一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知道了“成数”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的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是()的30%。

(2)一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四成五。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的()%。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60%42%100%95%

成数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意义,拓宽学生的视野。

2、建立“成数”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联系,体会“转化”、“迁移”思想。

3、能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与百分数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归纳;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顺利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成数”的问题,你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请看大屏幕!

1、读读 、想想、 填填(举手回答)(ppt2)

a、 30比50少( )%

b 、 10比8多( )%

c、六(2)班男生比女生少34%,

意思是说( )是( )的34%, 那么( )是( )的66%呢?

2、读读、填填、说说(举手回答)(ppt3)

a、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b、三八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c、五折表示:( )是( )的50%

d、三八折表示( )是( )的( )%

师:看来同学们对折数、百分数及其关系已掌握得很好!其实折数是百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用于商家促销,商品降价;那么,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成数”也是百分数的有一种表现形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关于“成数”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什么是成数?

生2:成数能做什么?

生3:我们为什么要学成数?有何意义?

生4:成数和我们学过的`数有什么联系?

师:好,老师把大家的想法整理如下:(出示学习目标)(ppt4)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愿望自学课本第九页的1、2、3自然段!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后举手。)

师:个别提问,当学生基本说出后,教师整理归纳。(出示ppt5)并举例进行数的“转化”。

整理归纳:

a、成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

也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十

b、几成 就是十分之几 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它不仅用于农业收成,还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师:怎么样?会转换了吗?试一试!(出示ppt6)

课堂检测:

1、三成=十分之( )=( )%=( )填小数

四成六=十分之( )=( )%=( )填小数

七成三=十分之( )=( )%=( )填小数

2、今年玉米产量比去年减产二成 表示:( )比 ( )减少( )%

3、电器商品售价比进价提了二成五 表示: ()比()增加了()%,

那么售价是进价的()%

师:我们认识了“成数”,在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关于“成数”的问题了。例如:(出示例2 ppt7)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准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列式解答!)

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点拨;搜集不同素材,指名板演。解答完毕后,同桌交流订正;板演同学说思路,讲方法)

生1:关键句是,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意思是今年比去年节电25%

把“去年的用电量”看做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

先求节省了的电量350×25%,再求今年的用电350-350×25%

生2:关键句是,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意思是今年比去年节电25%

把“去年的用电量”看做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

先求今年用电量所对应的百分率,即今年用电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用单位“1”减去今年比去年节省的百分率(1-25%),然后用单位“1”

乘问题所对应的百分率 即:350×(1-25%)

师:教师带领全体学生肯定上述方法后,规范解题格式,强调:解关于“成数”应用题时,必须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出示ppt8)

课堂小结:

“成数”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同“百分数”问题

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百分数用成数表示了,成数是百分数的有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只要把“成数”改写为“百分数”,“成数问题”就转化为“百分数问题”了。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你会了吗?我们当堂检测

基础练习:

一、填一填(出示ppt9,指名回答)6

七成=( )% =( )%=( )= () =( )成

填小数

四成三=( )% 十成=( )% 78%=( )折=( )成( )

二、选一选 (出示ppt10、11,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1、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两成,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是( )人次

a、15000×(1+20%) b、15000÷(1+20%)

c、 15000 ×20% d、15000÷ 20%

2、一个果园去年共收苹果156吨,今年比去年减产三成,今年减产( )吨

a、156 ×(1 — 30%) b、156 ÷ 30%

c、156 ÷ (1 — 30%) d、156 × 30%

3、某厂今年生产化肥350万吨,比去年增产一成五,去年生产化肥( )万吨

a、350÷(1—15%) b、350×(1+15%)

c、350÷15% d、350× (1—15%)

e、350×15% f、350÷ (1+15%)

提升练习

一、说一说: (出示出示ppt11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某农业合作社去年盈利二成七

表示:

某屠宰场四月份亏损三成五

表示:

今天八成要下雨

表示: (用可能性作答)

出售的二手车有六成新

表示: (用现新和全新作答)

二、比一比:成数与折数的异同(出示出示ppt12自主完成学习卡,小组交流,全班订正)

类型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写法 意义 表示的百分数类型 列式

四、畅谈收获,轻松下课

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谈谈有和感受,有什么收获!

成数课件 篇7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研究解决了商场商品打折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商品价格问题。

2.复习引入

双丰农场去年水稻播种面积是504公顷,今年计划比去年增加15%。今年计划播种水稻多少公顷?

二、自学与研讨

1、出示课本情境图。

观察这幅图,图中的售货员和经理正在讨论电视机的售价问题。他们在说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加二成大家不太熟悉,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教师表扬,说不出,教师介绍。

师:“几成”是人们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一成”表示10%,二成表示20%,三成表示30%。题中加二成就是按进价提高20%后作为零售价。

3、现在,大家明白了加“二成”的含义,就帮助售货员算一算电视机现在的售价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学生的计算思路和方法,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重点讨论1800×(1+20%)的方法。

学生说,教师板书。

5、成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0页下面的问题。认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谁知道“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大爷算一算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然后交流。

6、总结整理

同学们,今天解决了生活中关于成数问题。成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题中的百分数用成数表示。分析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谁能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3)小结

解决成数和百分数问题,关键是要理解题意,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然后,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数量、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再选择是直接列算式还是用方程解答。

三、尝试练习

1、出示71页试一试,认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降价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然后自主计算。全班进行交流。

2、全班进行交流。重点说一说找到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是怎样解答的。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第2题,读题,使学生明白“减少三成就是8月份比7月份少销售30﹪。鼓励学生列方程解答。

3.练—练第3题,教师进行简单提示,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成数课件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的组成教学中,由于受内容局限,教学形式与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和程式化,幼儿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学习5的组成》的活动方案产生了。从活动教学原则出发,改变以往的习惯教法,充分运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探索5的组成的操作活动。

2、掌握5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分合规律,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掌握4的组成。并有用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苹果学具),数字胸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1.师出示数字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4)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数字4,今天要和小朋友玩碰球游戏,要求:老师说出的数与小朋友说出的数合起来是4。如:嗨嗨海,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

二、进行部分

1.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起兴趣,并交代要求。

秋天到了,小兔家的苹果成熟了。有一天,小兔摘了几个苹果回来(出示苹果),我们来帮小兔数数看有几个苹果?(5个)小兔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它想把苹果分给好朋友小猪和小熊分享,该怎么分呢?可以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忙想办法,

试一试,要求分一次就在记录纸上记一次。(为幼儿提供苹果学具,记录单,铅笔。)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三种不同分法的幼儿说说。)

幼儿1:按顺序分的;

幼儿2:没按顺序,随意分的;但分法正确。

4.给各种分法写上相应的数字。

5.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5的最佳分合方法。

师:请你仔细看看,你觉得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又快又不会漏分。

6、幼儿集体朗读5的四种分合式。

7.老师讲解归纳小结:

(一)、5的分合得出分成两份有4种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关系:总数不变,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左边的数越来越大,右边的数就越来越小,这种规律叫递增递减。

(二)、交换关系:如1和4、4和1、等。小结:象这样的数字相同,位置交换,总数不变,这种规律叫交换律。

三、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帮小兔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小兔要和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佩带数卡,我们要找的朋友要合起来是5。找对的小朋友跟我去做客。)

2.幼儿从椅子下一张数字胸卡,挂在胸前。

3.幼儿根据数字胸卡,寻找相应的数做朋友。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互查。

5.互换数卡继续游戏

教师:小朋友真厉害,都找对了,我们一起去帮小兔分苹果吧。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菜场、游乐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超市里,要用5元买两种物品,必须使两种物品合起来的价钱刚好是5元,不能多也不能少。)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单数双数课件合集8篇


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单数双数课件有关的内容,感谢您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单数双数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单双数,知道单双数的含义。

2、能熟练区别单双数,并会用标记表示。

3、体验分组活动的乐趣,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玉米粒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小朋友们好?

幼:老师好。

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客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观看课件)师:哇!是谁呀?

幼:麦兜。

麦兜:小朋友们好!我想请你们去春田花花幼儿园做客,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

师:那么我们出发吧。

二、认识单数双数麦兜:要去春田花花幼儿园需要穿过一片森林哦。

师:咦?前面是谁呀?

幼:是小兔子。

师:那我们一起来问一问小兔子在做什么呢?

师、幼:小兔子,你在做什么呀?(拔萝卜)(点击图片)兔子:我在拨萝卜,你们可以帮帮我妈?

师:小朋友,要不要帮助它呀?

幼:要。

师:那我们一起帮兔子拨萝卜吧!

幼:好!

兔:谢谢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帮我把萝卜分别放进相对应的表格下面,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识别双数、单数)师:那小朋友们,现在萝卜已经摆放好了,请你帮他们找好朋友,,把表格下的胡萝卜两个两个圈出来。如果两个两个好朋友在一起了,那就是双数,如果多出来了一个,那就是单数。

(幼儿上前操作)小结:双数是两个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而单数是其他好朋友都找到了伙伴,那如果多出来了一个伙伴,那么这就是单数。

三、巩固练习(点击图片)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春田花花幼儿园门口了,快看!谁迎接我们来了?

幼:麦兜。

麦兜: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春田花花幼儿园,为了表示我们春田花花幼儿园对你们的欢迎,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游戏,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份玉米粒,还有两张表格,1号表格,请你们把玉米粒摆放在相对应数字下面的格子里,2号表格,请你们找出来的单数和双数分别写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分辨单数双数,看看从1 ~10中,那些是单数,那些是双数。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操作)(幼儿的表格全部拿到黑板上展示)小结:我们在这些表格里发现了,其实,看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我们有一个办法,那就是2个2个的给他找朋友,如果全都能找到朋友,那这个数字就是双数,比如2、4、6;2个2个地找朋友后,还有一个孤孤单单的找不到朋友的数字呢就是单数。

师:小朋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单数双数了吗?

幼:明白了。

麦兜:青龙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可都真聪明啊!待会儿你们每个人都可以领取一枚我们春田花花幼儿园的勋章哦!

接下来就请你们欣赏一下我们春田花花合唱团的小合唱吧!不过,欣赏小合唱时,也要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合唱团三排人数分别是单数还是双数。

(幼儿观看并找出单数、双数)四、游戏“捉单不捉双”

师:今天小朋友玩的非常开心,麦兜也一样,他想要邀请咱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捉单不捉双”,待会儿麦兜来捉人,其他小朋友要根据单数和双数的排列抱在一起,如果抱在一起的人数是双数,那么你们就安全了,但如果抱在一起的人数是单数,那么你们就被淘汰喽!

教学反思:

单数、双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单、双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单数双数课件 篇2

说目标:

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说重难点:

活动的重点为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难点是理解并区分十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的动物卡片和火车票若干。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单"和"双"

森林里要开动物PARTY,老师和小朋友去参加,但是小动物们要考一考小朋友,我们身上哪些东西是"单"的?出,处!哪些是"双"的?

(在谈话中,幼儿说嘴巴是一只,眼睛是两只,教师小结,像嘴巴、鼻子这样只有一个的,叫"单",像鞋子、手、眼睛这样两个两个成双成对的,叫"双"。)

二、参加动物PARTY

1。小动物圆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来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他们要结伴条圆舞曲了,帮他们找找舞伴吧!

幼儿操作动物卡片,两个两个拉在一起。

教师:发现了什么?

幼儿:有的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有的小动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师:哪些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兔子(3只)、小猫(5只)

教师:哪些小动物都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 "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三、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

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四、结束

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旅行了,大家准备好火车进站了,小朋友们请上车火车马上开啦!

(三)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四)幼儿在游戏"抱双,躲单中巩固单、双数。

结束环节: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本次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游戏使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让孩于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活动反思:

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数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世界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最早提出对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主张,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我设计的这个教学活动,拚弃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单数双数课件 篇3

设计意图:

数字对幼儿来说是空洞枯燥,但幼儿对生活中的物品充满了乐趣,于是我将一个个的数字融入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是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依据:《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尝试操作,能熟练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小树叶》、玩具小火车。

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树叶、小猫小狗图片、纽扣、瓶盖)依据:《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序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同时,教师应充分运用废旧品,让幼儿在有效的探索中充分发展。

活动重难点:

正确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知道两相配的是双数,余下的一个不能两两相配的是单数。

依据:《指南》指出5-6岁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以歌曲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新知,让幼儿找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

1、出示挂图,让幼儿感知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2、幼儿分组操作(小猫小狗图片、纽扣、瓶盖废旧品),尝试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三)开火车体验学数学快乐,结束教学。

依据:《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教师应充分运用废旧品,让幼儿在有效的探索中充分发展。

单数双数课件 篇4

教材分析:这个活动选择与省编教材大班上册单数双数。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说目标: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说重难点:活动的重点为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难点是理解并区分十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的动物卡片和火车票若干。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单和双

森林里要开动物PARTY,老师和小朋友去参加,但是小动物们要考一考小朋友,我们身上哪些东西是单的?哪些是双的?

(在谈话中,幼儿说嘴巴是一只,眼睛是两只,教师小结,像嘴巴、鼻子这样只有一个的,叫单,像鞋子、手、眼睛这样两个两个成双成对的,叫双。)

二、参加动物PARTY

1.小动物圆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来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他们要结伴条圆舞曲了,帮他们找找舞伴吧!

幼儿操作动物卡片,两个两个拉在一起。

教师:发现了什么?

幼儿:有的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有的小动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师:哪些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兔子(3只)、小猫(5只)

教师:哪些小动物都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三、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

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四、结束

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旅行了,大家准备好火车进站了,小朋友们请上车火车马上开啦!

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幼儿在游戏抱双,躲单中巩固单、双数。

结束环节: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本次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游戏使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让孩于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单数双数课件 篇5

一、活动名称:认识单数、双数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身体器官的单双数。

3、能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的单双数并学会记录。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6、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三、活动准备:

1、把幼儿分成四组,每组10张图片,每张图片上画着不同的图画,数量为1至10,每组1—10的数字卡片一套,每人笔一支。

2、教师演示的图片一套。

3、幼儿每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不同数量的小物品,数量为1——10不等。

4、教室里有意识的摆放不同数量的物品。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听音乐《找朋友》进教室坐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小动物,它们也要找好朋友,请我们来帮助它们吧!

(二)基本部分:老师先把10张图片分别贴到磁板上,请几个小朋友分别给贴上相应的数字,再教小朋友用圈画的方法看看哪张图片上的小动物没找到好朋友,把没有找到好朋友的图画找出来,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再把找到好朋友的图片找出来,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通过观察问小朋友发现了什么问题?让幼儿先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讲解:1、3、5、7、9这几幅图片中都有一个没有找到朋友的,你看剩下一个多孤单呀,我们给这些数字起个名字吧?幼儿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不能配成对的,这样的数字就叫单数。小朋友记住单数有哪些?(1、3、5、7、9)。2、4、6、8、10这几幅图片上的小动物都成双成对的,它们多高兴呀,我们也给这样的数字起个名字吧?幼儿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两个两个数都能成对,像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双数。小朋友记住双数有哪些?(2、4、6、8、10)小朋友数东西时,两个两个数,这种方法数得很快,现在小朋友知道了哪些是单数,那些是双数?你再告诉老师一遍好吗?

2、操作练习

(1)发给每组一套图片,请小朋友给每张图片贴上相应的数字,并用圈画的方式分别找出单数、双数的图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看哪组合作的好,完成的出色。

(2)老师还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这些礼物也有单数、双数,请小朋友拿出数一数一共是多少?是单数还是双数?为什么?

(3)请小朋友把礼物收好,唱一首歌曲《我的身体》活动一下,找一找身体上的单数、双数,请小朋友看看自己和别的小朋友身上什么是双数、单数?如一个头是单数,两只耳朵是双数,十个手指头是双数,并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是怎样知道的?

(4)小朋友真聪明都学会了认识单数和双数现在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张图画纸看看教室里什么东西是双数、什么东西是单数?记录下来,讲给老师听一听,看谁记得最清楚,一看就知道单数或者双数。

(三)结束部分:讲评幼儿的记录情况,并让幼儿回家把看到的双数和单数记录下来,来园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单数双数课件 篇6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2.能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二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制作的瓢虫(人手一个),记录纸

2大瓢虫(背上没有黑点),笔、数字卡

三活动过程:

1单数和双数

教师借助大瓢虫告诉孩子,大瓢虫身上的黑点能两两对应的,那么这个数就是双数;有一个黑点多出来的,那么这个数就是单数。

请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瓢虫上尝试,看看从1到10中,哪几个数是双数,哪几个数是单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2集体学习,进行纠正

教师在大瓢虫上演示过程,帮助幼儿核对、纠正。

总结: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提问:我们身体上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3.游戏

教师任意出示110内的一个数字卡,幼儿识别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用动作表示。如:单数拍手,双数跺脚。

单数双数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理解单数双数的概念,并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自制ppt课件、歌曲《好朋友》、母鸡、小鸡带数字图片若干, 铅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扑克牌 (单数 双数)字卡,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们听《好朋友》的歌曲进场,歌曲结束后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复习1-10的数字。

二、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这是哪里?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所有的东西,不论大小都是2元,想不想距老师一起去逛2元超市呢7老帀这里准备了一张代币劵,看看这是多少钱?从那丢地方看出是5元?个圆圆的硬硬的叫什么?(硬币)那还月一种软软的纸的叫什么>(纸币)?一共有5个一元的,所以就是5元钱。那刚刚老师说了,我们要到2元超市去买东西,看看老师昫怎么买东西的。

2元钱买一件商品,再用2元钱再买一件商品,看老师用5元钱在2元超帀买了几件商品?(两件)买的什么?那还剩几元呢?还一元钱在2元趄市能买到什么?(买不到)为什么??2元超市就用2买一件商品,还差一元,所以买不到。

三、圈一圈

老师这里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1到10的代币劵,要请每个小朋友圈一圈,2元圈一下,并思考一下,看看这些代币劵中间藏着什么秘密,你能买多少件商品。请小朋友轻轻的起立,到旁边的桌子上圈圈,2元钱买一样东西。(放轻音乐)

四、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有些硬币缺少好朋友,有些都有好朋友。看看你的表格,有没有没买到东西的?是数字几?

(1)因为它不够2元钱,买不到东西。看看代币劵中,哪些是有剩余一元钱的?读读它们是几?

哪些是没剩余钱的?

教师小结: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五、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举起手中的扑克牌,教师如举起单数卡片,孩子就要举起单数数字。

五、游戏:《小鸡找家》

活动反思:

今天给孩子上的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自己操作对比,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老师先演示,幼儿发现规律,教师总结,幼儿再操作加深感知的方法。

单数双数课件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大班幼儿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但对单双数的认识还有各种问题,因此,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有趣、有效的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2.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总结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区分10以内单双数

难点: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总结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个纽扣、各种形状的图形塑料片若干、ppt、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探索游戏,激发兴趣

1.游戏大把抓扣子,认识单双数。

请幼儿大把抓到扣子后,数一数扣子的数量,选择相应的数字卡片。

2.幼儿探索,发现问题。

什么样的是单数?

什么样的是双数?

通过让幼儿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请幼儿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两个两个的数,剩下一个的是单数。两个两个的数刚好的数完的是双数。

二、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1.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让幼儿合作探讨,判断图形塑料片的数量是单数还是双数,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单双数的排列规律,最后得出结论。

10以内的单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

三、游戏我是小法官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作精美的动态PPT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中的物体是几个,单数还是双数。

小矮人——7——单数 小猫——6——双数

蝴蝶——2——双数 兔子——3——单数

拿花小猫——4——双数 苹果——9——单数

星星——10——双数 小鸟——8——双数

四、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当老师说双数时两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当老师说单数时一个人蹲下来。

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结束本节活动。

活动延伸: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复数课件(汇集5篇)


教师需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而编写教案课件则是每位老师必修的基础技能,因为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案课件的编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此处推荐使用“复数课件”来获得最佳效果,笔者诚挚地建议您收藏本网址,以备不时之需。

复数课件 篇1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复习名词复数。

2、通过谈论“A happy life”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Free talk.

T: Hello! I am Miss Guo. I’m your new teacher today. Look,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here. How many teachers can you see? Let’s say hello to the teachers.师生问好,回答问题。 热身,引出话题.。

2. Let’s chant.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上口的.说唱,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为课堂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小歌谣里单复数名词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接触名词复数,感受单复数的变化

二、整体梳理再现。

1.梳理词汇。

T: There are 2 boxes. Look, this is the wisdom box. This is the health box. There are things that can help our study in the wisdom box. What are they? Please guess. (生猜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如学习用品等)

T: You know so many things. Wonderful! Let’s open it and see. (呈现主要句型结构:there are)

T: What about the health box? There are things that can make us healthy. Guess what are they? (生猜有关身体健康的东西如水果等)

T:You are so smart. Let’s open the box.

设计意图:通过猜箱子里的东西,将学生的头脑激活,进行第一次头脑风暴,使学生将学过的名词进行回顾

A:

T:Great! There are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e boxes. Whose boxes are these?

Look, here they come. (呈现智慧先生) Mr Wisdom has the wisdom box, and Mr Health has the health box. They have so wonderful boxes, but they are not happy. Why?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

Mr wisdom is a teacher. He has man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They all love him. He likes colleting leaves and eating candies. But he doesn’t like peaches and tomatoes. He has many friends, because he is very smart. But he is not happy, because he is not healthy(健康的). His teeth often hurt. His neighbour is Mr health. He likes potatoes and apples. He can drive buses. He is very healthy, but he is not happy. Because he has no children and he has no men or women to be his friends.

2.齐读单词,让学生总结发音,教师补充。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需要学生巧妙的记忆。

3.总结应用规律。

四、归纳点题交际应用。

T: Mr wisdom and Mr health are not happy. Can you make them happy?(小组合作讨论回答:Give …)

T: Give Mr wisdom health and give Mr health wisdom. With wisdom and health, we’ll have a happy life.(板书课题:have a happy life.)

1.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

desk—desks   shirt---________  window---_________

bus—buses  box--________   watch--__________

butterfly---butterflies story--________party--_______

knife—knives    leaf--________  life--________

tomato---tomatoes   potato---___________

piano—pianos    photo---__________

man—men  woman--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

2.选择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There are     on the wall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A. photoes   B. photos  C. photo

2. That’s an_____. A. art book  B. art books

3. The old man wants     .

A. six sheep  B. six sheeps C. six sheepes

4. How many____ are there in the box? A. watch B. watches C. watchs

5. We should often wash ______. A .our hand B. our hands

6. I ‘d like some_____. A. tomato B. tomatos C. tomatoes

复数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它的计算公式是.

复数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的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概念的扩充,复数的相关概念。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引入复数以后,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熟悉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数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的概念的发展和数系扩充的过程,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以及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复数的学习,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通过数系的扩充历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知疑问难,善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虚数单位i的引入及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内部矛盾的`解决需要这两条线索,回顾数的扩充脉络,引入新的问题:在实数集中求方程x2+1=0 的解?启发学生类比前三次数系扩充的问题的解决,得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数。

设计意图: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情景导入,紧扣主题,通过梳理数系的扩充历程,使学生体会熟悉扩充的必要性,了解熟悉扩充前后的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形成】

1、我们引入新数i,叫做“虚数单位”,并规定:

(1)i2=-1;

(2)实数可以与i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

2、复数的定义

形如a+bi(a,b∈R)的数称为复数,通常表示为Z= a+bi(a,b∈R)其中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复数的虚部.i称为虚数单位。

全体复数组成的集合叫复数集,通常用C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出、发展、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由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历程,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9页倒数三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1:复数是怎样分类的?

对于复数 ,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问题2:复数集与数集N、Z、Q、R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韦恩图表示?

复数集与其它数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的方式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合作探究】

例1:完成下列表格(分类一栏填实数、虚数或纯虚数)

2-3i

6i

实部

虚部

分类

例2: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2)+(m+1)i 是

(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变式练习: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2)(m-1)+(m-1)(m-3)i 是纯虚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复数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做题步骤。

【课堂练习】

1、以 3i-2 的虚部为实部,以-3+3i 的实部为虚部的复数是

2、若复数(m-1)+(m+2)(m-1)i 是纯虚数,则实数m 的

值为 。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时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回顾本节课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5-1 A组1

2、预习《 1.2复数的有关概念》

3、课后探究:请你查阅、收集一些关于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的数学史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数系的扩充进行整理,写成一篇关于数系扩充历程的文章。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复数课件 篇5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对数函数课件汇集13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我相信这份“对数函数课件”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谢谢你的支持我会一直努力成为更好的创作者!

对数函数课件【篇1】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欣赏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数函数课件【篇2】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专题五

对数函数

一、目标认知

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

二、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

一、对数及其运算

我们在学习过程遇到2x=4的问题时,可凭经验得到x=2的解,而一旦出现2x=3时,我们就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从而引入出一种新的运算——对数运算。 (一)对数概念:

1.如果,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恒等式:

3.对数

具有下列性质:

(1)0和负数没有对数,即;

(2)1的对数为0,即;

(3)底的对数等于1,即

。 (二)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

。 (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由定义可知:对数就是指数变换而来的,因此对数式与指数式联系密切,且可以互相转化。它们的关系可由下图表示。

由此可见a,b,N三个字母在不同的式子中名称可能发生变化。 (四)积、商、幂的对数

已知

(1);

推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

(3)

(五)换底公式

同底对数才能运算,底数不同时可考虑进行换底,在a>0, a≠1, M>0的前提下有:

(1)

令 logaM=b, 则有ab=M, (ab)n=Mn,即, 即, 即:

(2) ,令logaM=b, 则有ab=M, 则有

即, 即,即

当然,细心一些的同学会发现(1)可由(2)推出,但在解决某些问题(1)又有它的灵活性。而且由(2)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

知识点

二、对数函数

1.函数y=logax(a>0,a≠1)叫做对数函数。

2.在同一坐标系内,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像愈靠近x轴;当0

(1)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定义域为(0,+∞),值域为R

(2)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图像过点(1,0)

(3)当a>1时,

三、规律方法指导

容易产生的错误

(1)对数式logaN=b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a>0 且a¹1, N>0, bÎR)容易记错。

(2)关于对数的运算法则,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时,要注意各个字母的取值范围,即等式左右两边的对数都存在时等式才能成立。如:

坚持就是胜利!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log2(-3)(-5)=log2(-3)+log2(-5)是不成立的,因为虽然log2(-3)(-5)是存在的,但log2(-3)与log2(-5)是不存在的。

二是不能将和、差、积、商、幂的对数与对数的和、差、积、商、幂混淆起来,即下面的等式是错误的:

loga(M±N)=logaM±logaN, loga(M·N)=logaM·logaN,

loga.

(3)解决对数函数y=logax (a>0且a¹1)的单调性问题时,忽视对底数a的讨论。

(4)关于对数式logaN的符号问题,既受a的制约又受N的制约,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应用时经常出错。下面介绍一种简单记忆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以1为分界点,当a, N同侧时,logaN>0;当a,N异侧时,logaN

三、精讲精练

类型

一、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及其应用

1.将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1);(2)

;(3)

;(4)

;(5)

;(6)

思路点拨:运用对数的定义进行互化。

解:(1);(2)

;(3)

;(4)

;(5)

(6)。

总结升华:对数的定义是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互化的依据,而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的互化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变式1】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 (2)

(3)lg100=x (4)

思路点拨:将对数式化为指数式,再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求出x.

解:(1)

(2)

(3)10x=100=102,于是x=2;

(4)由

。 类型

二、利用对数恒等式化简求值

2.求值: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解:

总结升华:对数恒等式中要注意格式:①它们是同底的;②指数中含有对数形式;③其值为真数。

【变式1】求的值(a,b,c∈R+,且不等于1,N>0)

思路点拨:将幂指数中的乘积关系转化为幂的幂,再进行运算。

解:

类型

三、积、商、幂的对数

3.已知lg2=a,lg3=b,用a、b表示下列各式。

(1)lg9 (2)lg64 (3)lg6 (4)lg12 (5)lg5 (6) lg15

解:(1)原式=lg32=2lg3=2b

(2)原式=lg26=6lg2=6a

(3)原式=lg2+lg3=a+b

(4)原式=lg22+lg3=2a+b

(5)原式=1-lg2=1-a

(6)原式=lg3+lg5=lg3+1-lg2=1+b-a

【变式1】求值

(1)

(2)lg2·lg50+(lg5)2 (3)lg25+lg2·lg50+(lg2)2

解:

(1)

(2)原式=lg2(1+lg5)+(lg5)2=lg2+lg2lg5+(lg5)2=lg2+lg5(lg2+lg5)=lg2+lg5=1

(3)原式=2lg5+lg2(1+lg5)+(lg2)2

=2lg5+lg2+lg2lg5+(lg2)2=1+lg5+lg2(lg5+lg2)=1+lg5+lg2=2.

类型

四、换底公式的运用

4.(1)已知logxy=a, 用a表示;

(2)已知logax=m, logbx=n, logcx=p, 求logabcx.

解:(1)原式=

(2)思路点拨:将条件和结论中的底化为同底。

方法一:am=x, bn=x, cp=x

∴,

坚持就是胜利!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方法二:

【变式1】求值:(1);(2);(3)。

解:

(1)

(2);

(3)法一:

法二:

总结升华:运用换底公式时,理论上换成以大于0不为1任意数为底均可,但具体到每一个题,一般以题中某个对数的底为标准,或都换成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也可。 类型

五、对数运算法则的应用

5.求值

(1) log89·log27

32(2)

(3)

(4)(log2125+log425+log85)(log1258+log254+log52)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log2125+log425+log85)(log1258+log254+log52)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变式2】已知:log23=a, log37=b,求:log4256=?

解:∵

∴,

类型

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求含有对数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其方法与一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类似,但要注意对数函数本身的性

质(如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6、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2)

思路点拨: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x2>0,4-x>0,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

解:(1)因为x2>0,即x≠0,所以函数

(2)因为4-x>0,即x

【变式2】函数y=f(2x)的定义域为[-1,1],求y=f(log2x)的定义域。

思路点拨:由-1≤x≤1,可得y=f(x)的定义域为[,2],再由

≤log2x≤2得y=f(log2x)的定义域为[,4]。

类型

七、函数图象问题

7.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lgx, y=lg(-x), y=-lgx; (2) y=lg|x|; (3) y=-1+lgx.

解:(1)如图(1); (2)如图(2); (3)如图(3)。

类型

八、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①比较大小;②解不等式;③判断单调性;④求单调区间;⑤求值域和最值。要求同学们:一是牢

固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二是理解和掌握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规律;三是树立定义域优先的观念。

8、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

坚持就是胜利!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1)log23.4,log28.

5(2)log0.31.8,log0.32.7

(3)loga5.1,loga5.9(a>0且a≠1)

思路点拨: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

(1)解法1:画出对数函数y=log2x的图象,横坐标为3.4的点在横坐标为8.5的点的下方,所以,log23.4解法2:由函数y=log2x在R+上是单调增函数,且3.41时,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且5.11时,y=ax在R上是增函数,且5.1b2,即。9、 证明函数上是增函数。思路点拨: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函数单调性证明通法,同时熟悉利用对函数单调性比较同底数对数大小的方法。证明:设,且x1则又∵y=log2x在上是增函数即f(x1)∴函数f(x)=log2(x2+1)在上是增函数。【变式1】已知f(logax)=(a>0且a≠1),试判断函数f(x)的单调性。解:设t=logax(x∈R+, t∈R)。当a>1时,t=logax为增函数,若t1∴ f(t1)-f(t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0当010.求函数y=(-x2+2x+3)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解:设t=-x2+2x+3,则t=-(x-1)2+4.∵ y=t为减函数,且0∴ y≥=-2,即函数的值域为[-2,+∞。再由:函数y=(-x2+2x+3)的定义域为-x2+2x+3>0,即-1∴ t=-x2+2x+3在-1,1)上递增而在[1,3)上递减,而y=t为减函数。∴ 函数y=(-x2+2x+3)的减区间为(-1,1),增区间为[1,3.类型九、函数的奇偶性1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2)。(1)思路点拨:首先要注意定义域的考查,然后严格按照证明奇偶性基本步骤进行。解:由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1,1)关于原点对称又所以函数是奇函数;总结升华:此题确定定义域即解简单分式不等式,函数解析式恒等变形需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说明判断对数形式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不能轻易直接下结论,而应注意对数式的恒等变形。(2)解:由坚持就是胜利!戴氏精品堂高一数学一对一数学教研组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R关于原点对称又即f(-x)=-f(x);所以函数。总结升华:此题定义域的确定可能稍有困难,函数解析式的变形用到了分子有理化的技巧,要求掌握。 类型十、对数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零和负数没有对数B.任何一个指数式都可化为对数式C.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D.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2、有以下四个结论:①lg(lg10)=0;②ln(lne)=0;③若10=lgx,则x=10;④若e=lnx,则x=e2,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下列等式成立的有( )①;②;③;④;⑤;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4、已知,那么用表示是( )A.B.C.D.5、(2011 天津文6)设,,,则().A.B.C.D.6、已知,且等于( )A.B.C.D.7、函数的图象关于( )A.轴对称B.轴对称C.原点对称D.直线对称8、函数的定义域是(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A.B.C.D.9、函数的值域是( )A.B.C.D.10、下列函数中,在上为增函数的是( )A.B.C.D.二、填空题11.3的_________次幂等于8.12、若,则x=_________;若log2003(x2-1)=0,则x=_________.13、(1)=_______;(2) 若_______;(3)=_______;(4)_______;(5)=_______;14、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15、函数是___________(奇、偶)函数。三、解答题16、已知函数,判断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坚持就是胜利!戴氏精品堂高一数学一对一数学教研组17、已知函数, (1)求的定义域;(2)判断的奇偶性。 18.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求的值。 答案与解析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B 2.C 3.B 4.A 5. D 6.D 7.C 8.A 9.C 10.D二、填空题11、; 12.-13,; 13. (1)1;(2)12;(3)-3;(4)2;(5)4;14、 由 解得;15、奇,为奇函数。三、解答题16、(1),∴是奇函数(2),且,则,∴为增函数。17、(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又由得,∴ 的定义域为。(2)∵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为非奇非偶函数。18、由,得,即∵,即由,得,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解得。坚持就是胜利!

对数函数课件【篇3】

教学任务:

(1)应用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回顾与总结

定义域

(1) 定义域: (0,+∞)

值域

(2) 值域:R

(3) 过点(1,0), 即x=1 时, y=0

(4) 00;

x>1时, y1时, y>0

(5) 在(0,+∞)上是增函数 (5)在(0,+∞)上是减函数

应用举例

例2: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log23.4与 log28.5 (2) log 0.3 1.8与 log 0.3 2.7

(3) loga5.1与 loga5.9(a>o,且a≠1)

(1)解法一:画图找点比高低(略)

解法二: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考察函数y=log 2 x ,

∵a=2 > 1,

∴ y=log2x在(0,+∞)上是增函数;

∵3.4

∴ log23.4

(2)解:考察函数y=log 0.3 x ,

∵a=0.3

∴ y=log 0.3 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

∵1.8

∴ log 0.3 1.8> log 0.3 2.7

(3) loga5.1与 loga5.9(a>o,且a≠1)

解: 若a>1则函数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5.1

∴ loga5.1

若0

∵5.1

∴ loga5.1 > loga5.9

注意:若底数不确定,那就要对底数进行分类讨论,即0 1

三:你能口答吗? 变一变还能口答吗?

C2

C4

C1

C3

四:想一想?

底数a对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有什么影响?

分析:指数函数的图象按a>1和0

故对数函数的图象也应a>1和0

(用几何画板)

五:小试牛刀

如图所示曲线是y=logax的图像,已知a的取值为 ,

你能指出相应的C1,C2 ,C3 ,C4 的a的值吗?

六:勇攀高峰

若logn2>logm2>0时,则m与n的关系是( )

A.m>n>1 B.n>m>1 C.1>m>n D.1>n>m

七:再想一想?

你能比较log34和log43的大小吗?

方法一提示:用计算器

方法二提示:想一想如何比较1.70.3与0.93.1的大小?

1.70.3>1.70=0.90>0.93.1

解:log34>log33=log44>log43

例6 溶液酸碱度的测量.溶液酸碱度是通过pH刻画的. pH的计算公式为pH=-lg[H+],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

(1)根据对数函数性质及上述pH的计算公式,说明溶液酸碱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2)已知纯净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H+]=10-7摩尔/升,计算纯净水的pH.

分析:本题已经建立了数学模型,我们就直接应用公式pH=-lg[H+]

解:(1)根据对数运算性质,有

在(0,+∞)上随[H+]的增大, 减小,相应地, 也减少,即pH减少。所以,随[H+]的增大pH减少,即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碱度就越大。

(2)但[H+]=10-7时,pH=-lg10-7=-(-7)=7。所以,纯净水的pH是7。

事实上,食品监督检测部门检测纯净水的质量时,需要检测很多项目,pH的检测只是其中一项。国家标准规定,饮用纯净水的pH应该是5.0~7.0之间。

思考:胃酸中氢离子的浓是2.5×10-2尔/升,胃酸的pH是多少?

八.小结 :

一.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两个对数大小的方法:

(1)应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2)应用对数函数的图像—“底大图低”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二.本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九:备用习题

1.已知loga3a

2.设0

A.0

十:课后作业。

1.书P74,A组题8;

2.书P75,B组题2,3

3.思考:若1

对数函数课件【篇4】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与《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4)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教学手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我通过复习y=log2x和y=log0.5x的图像,让学生熟悉两个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这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学生自主的对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该表格一列填有《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下的图像与性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与性质。

在学生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再加以升华,强调“数形结合”记忆其性质,做到“心中有图”。另外,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3和性质4在用多媒体演示时,有意识地用(1)(2)进行分类表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定向性学习和主动合作式学习。

例1主要利用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定义域是《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来求解。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在这个例题中,注意第三小题的点拨,选择和中间量0或1比较,第四小题要分底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

例3解对数不等式,实际是例2的一种逆向运算,已知对数值的大小,比较真数,任然要使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外研究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两个练习紧扣本节内容,利用课堂研究中体现的重要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课后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对数函数课件【篇5】

[内容、地位]本节教材内容主要研究: ⑴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⑵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历来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

(4)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01和a1不同条件下的性质。 [关键]认识底数a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教法: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也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1通过flash软件直观的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图象,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1、导入新课:

由2。2。1的例题6(即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引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下表。略

对数函数课件【篇6】

Logarithmic Function Lesson Plan

Title: Exploring Logarithmic Functions

Introduction:

This lesson plan aim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logarithmic function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logarithms, how to solve logarithmic equa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real-life situations. The less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Understanding logarithmic functions, solving logarithmic equations, and applying logarithms in real-life situations.

Part 1: Understanding logarithmic functions

Objective: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concept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and their properties.

Activities:

1. Introduction to logarithms: Begin by asking students if they have heard of logarithms before. Explain that logarithms are the inverse operations of exponentiation.

2. Definition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Define a logarithmic function as y = logᵦ(x), where x > 0 and β > 0. Explain that the base, β, determines the behavior and properties of the logarithmic function.

3. Properties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Discuss the properties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such as the product rule, quotient rule, and power rule. Us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se properties.

4. Graphing logarithmic functions: Show students how to graph logarithmic functions using key points and transformations. Provide examples for practice.

Part 2: Solving logarithmic equations

Objective: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solve logarithmic equations using logarithmic properties.

Activities:

1. Basic logarithmic equation solving: Start by solving simple logarithmic equations, such as logᵦ(x) = k, where β > 0 and x > 0. Illustrate the steps to isolate the variable and find the solution.

2. Solving logarithmic equations with different bases: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change of base formula and how to solve logarithmic equations with different bases.

3. Applications of logarithmic equations: Provide real-life examples where logarithmic equations are used, such as pH calculations,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population growth. Solve these equations as a class.

Part 3: Applying logarithms in real-life situations

Objective:

To demonstrate the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Activities:

1. Logarithmic scales: Introduce logarithmic sca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Examples include the Richter scale for measuring earthquakes and the pH scale for measuring acidity.

2. Financial calculations: Show students how logarithmic functions can be used in compound interest calculations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3.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Discuss the use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fields, such as sound and light intensity calcul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4.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key points of the lesson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Conclusion:

Through this lesson, students have gain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ogarithmic functions. They have learned how to solve logarithmic equations and witnessed their applications in real-life situations. By providing hands-on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 examples, students have been engaged in a dynamic learning experience.

对数函数课件【篇7】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

(一)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辅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教材的安排,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利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养成积极合作、大胆交流、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意义、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 与 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研究了对数及常用对数、指数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第二类具体初等函数,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鉴于这种情况,安排教学时,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 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四、教辅手段

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引导为主,以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我将本节课分为下列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新知,加深理解 ;讲解例题,强化应用;归纳小结,巩固双基;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是从在指数函数一节曾经做过的一道习题入手的。这样以旧代新逐层递近,不仅使学生易懂而且还体现了指对函数间的密切关系。我的引题是这样的: 引题:一个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依此类推, (1)求这样的一个细胞分裂的次数x与细胞个数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256个细胞是这个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得到的?那么要得到1万,10万„个第一问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指数函数:y=2x。再看第二问,通过思考学生分析出这是个已知细胞个数求分裂次数的问题即:已知y求x的问题,即:x=log2y,紧接着问学生:这是一个函数吗?将知识迁移到函数的定义,即对于任意一个y是否都有唯一的x与之相对应,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可以借助指数函数图像加以解释。得出x=log2y是一个函数,但它又和我们平时所见过的函数形式上不一样,我们习惯上用x来表示自变量,y来表示函数,所以可将它改写成y=log2x,这样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这便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这样设计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虽然在过程中没有用反函数的概念,但却体现了求指数函数反函数的过程,这为后面学习反函数的概念做了铺垫。由于有了之前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可归纳总结出: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y=logax(a>0且a≠1),并求出定义域(0,+∞)。由于对数函数是形式定义,所以让学生记住这个形式是由为重要的,可以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并可归纳总结出三条:

1、对数符号前系数为1;

2、底数是不为0的正常数;

3、真数是一个自变量x的形式。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这里安排了一道辨析题: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

这样学生就对对数函数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认知与理解。

(二)探究新知,加强理解

得到了对数函数的解析式,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该研究它的图像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方面描点法画图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一类重要的画图方法,而且学生对自己画出的图像和归纳总结的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所以我决定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同学间互相讨论,并根据图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另一方面,研究对数函数图像主要是研究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以及底数互为倒数的两个函数图像间的关系。所以我将所研究的问题分为以下3组:第一组:和 第二组: 和 第三组: 和。并且我将全班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由组长负责分配,每个学习小组要把这3组图都画出来,画完后,组内讨论各组图像间的关系或特点并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

1、可以大大节省画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这样相当于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对对数函数的这三组图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3、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总结及交流的能力。讨论完后,让几个组的学生代表将本组所画图像及归纳总结的规律用实物投影一一展示,教师将学生归纳总结出的共性的规律提炼出来,并问学生:这是通过具体的对数函数总结出的规律。那么是否适用于一般的情况呢?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来辅助教学了。我是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底数a变化时图像也随着变化的课件。通过底数a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对数函数图像,学生会发现无论a怎样变化,图像的特点与由特殊函数总结出的规律一样,所以可以由特殊推出一般结论。还可以得出对数函数图像其实分为以下两类:a>1和0

a>1 0

定义域

(0,+∞) 值域

R 单调性

在 上为增函数

在 上为减函数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至此,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就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来。下面 就是应用性质来解题了。

(三)讲解例题,强化应用 在这一部分我安排了2道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的大小: 例1是对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考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形如:的函数求定义域只需f(x)>0即可。例2是比较两个对数值大小的问题。前两道题是直接利用函数单调性来比较,第3道题是为了让学生注意当底数不确定时,要有分类讨论的意识,第4道题是更上一层,底数真数都不相同时应如何处理,这四道题是层层深入,逐渐加深难度,通过这种变式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解题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思维。

(四)归纳小结,巩固双基

归纳小结是巩固新知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归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做简要的回顾。然后教师再将学生的发言做最后的小节。可以总结为:

在知识方面:(1)学习了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2)会应用对数函数的知识求定义域;(3)会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思想方法方面:体会了类比、由特殊到一般、分类与整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这是一节课提高升华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关键。本节课我安排了两个作业。必做题和思考题,其中思考题是让学生思考既然本节课我们一直是通过指数函数来研究对数函数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以上各个环节, 不仅学生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还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数函数课件【篇8】

对数函数是函数中又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师):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所求反函数为 .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师):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对数函数的值域为 ,且底数 就是指数函数中的 ,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

对数函数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

1.解读,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开场白:

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吕叔湘先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是其中的第二部分。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他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过中学教员。1936年留学英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他还写有许多普及性语文读物,通俗实用,生动有趣。

三、分析课文: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文章首句提出论题,紧接着以两个设问表明了观点。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作者以语言学研究为例说明了理论来自于事例,事例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的道理。文章的第2段运用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和“禅宗和尚”的例子阐述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来验证的道理。在论述中,作者既承认“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既肯定了讲“家法”的好处,又指出其缺点,全面辩证,客观公允,令人信服。这一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3段从事实对理论的作用角度举出“反切”、“等韵”和“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作为例证,指出事实能够决定理论。第4段从比较理论和事实轻重的角度,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和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作为论据,指出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第5段是从理论对事实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的作用。运用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写等例子。第6段具体提出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特别强调“不可走极端”。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理论轻事实的认识。可贵的是作者“矫枉”而不“过正”,没有偏执一端,没有抹杀理论在治学中的作用,而是在轻重有别、详略有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显得全面周到,辩证科学。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文章联系实际,在分析重理论轻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时,阐述了观察和实验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强调要亲自去观察、实验,收集事例。第7段对重理论轻事例的错误倾向提出批评,引用了饶裕泰教授的话作为论据,切合实际,富于针对性。第8段运用“有限与无眼”的故事和叶斯丕森的例子阐述观察、实验“不容易”的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懒惰,必须具备换而不舍的精神。第9段阐述了观察、实验“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有成见,必须有客观的态度。第10段收束上文,进一步指出不愿观察实验的害处。第11段指出观察、实验必须自己去做,彻底堵住了不愿观察、实验者的退路。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的具体化和深化。

四、.总结全文:

文章紧紧围绕治学过程中“虚与实”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和理论材料,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论述。明确提出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则从观察和实验中来的观点。文章针对重理论轻事例的现实,在辩证立论、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观察、实验对理论形成的作用这一重点。全文第一部分提出两者关系的问题,表明观点;第二部分紧紧围绕观点,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在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观察和实验的有关问题,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剖析,层层深人,不断具体、深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对数函数课件【篇10】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

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数函数课件【篇11】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对数函数课件【篇12】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

(学生1)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学生2)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

请学生从中上述方法中选出一种,大家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师)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电脑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1) 与 ; (2) 与 ;

(3) 与 ; (4) 与 .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案例反思: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因而在上采取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对数函数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过程:

(1)当0<a<1时,由y=logax是减函数,得:0<a<23

(2)当a>1时,由y=logax是增函数,得:a>23 ,∴a>1

A.0.76<log0.76<60.7 B.0.76<60.7<log0.76

C.log0.76<60.7<0.76 D.log0.76<0.76<60.7

解:由于60.7>1,0<0.76<1,log0.76<0 答案:D

[例3]设0<x<1,a>0且a≠1,试比较|loga(1-x)|与|loga(1+x)|的大小

|loga(1-x)|-|loga(1+x)|=| lg(1-x)lga |-| lg(1+x)lga |

∴上式=-1|lga| [(lg(1-x)+lg(1+x)]=-1|lga| lg(1-x2)

由0<x<1,得lg(1-x2)<0,∴-1|lga| lg(1-x2)>0,

∴|loga(1-x)|>|loga(1+x)|

lg(1+x)lg(1-x) =|log(1-x)(1+x)|

∴|log(1-x)(1+x)|=-log(1-x)(1+x)=log(1-x)11+x

∴0<log(1-x) 11+x <log(1-x)(1-x)=1

∴|loga(1-x)|>|loga(1+x)|

∵loga2(1-x)-loga2(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

=loga(1-x2)loga1-x1+x =1|lg2a| lg(1-x2)lg1-x1+x

即|loga(1-x)|>|loga(1+x)|

当a>1时,|loga(1-x)|-|loga(1+x)|

=-loga(1-x)-loga(1+x)=-loga(1-x2)

当0<a<1时,由0<x<1,则有loga(1-x)>0,loga(1+x)<0

∴|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2)>0

∴当a>0且a≠1时,总有|loga(1-x)|>|loga(1+x)|

[例4]已知函数f(x)=lg[(a2-1)x2+(a+1)x+1],若f(x)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a2-1)x2+(a+1)x+1>0对一切x∈R恒成立.

当a2-1≠0时,其充要条件是:

a2-1>0△=(a+1)2-4(a2-1)<0 解得a<-1或a>53

又a=-1,f(x)=0满足题意,a=1不合题意.

[例5]已知f(x)=1+logx3,g(x)=2logx2,比较f(x)与g(x)的大小

f(x)-g(x)=1+logx3-2logx2=logx(34 x).

①当x>1时,若34 x>1,则x>43 ,这时f(x)>g(x).

②当0<x<1时,0<34 x<1,logx34 x>0,这时f(x)>g(x)

故由(1)、(2)可知:当x∈(0,1)∪(43 ,+∞)时,f(x)>g(x)

[例6]解方程:2 (9x-1-5)= [4(3x-1-2)]

(9x-1-5)= [4(3x-1-2)]

∴9x-1-5=4(3x-1-2) 即9x-1-43x-1+3=0

∴(3x-1-1)(3x-1-3)=0 ∴3x-1=1或3x-1=3

log2(2-x-1)(-1)log2[2(2-x-1)]=-2

画角课件汇集8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画角课件汇集8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画角课件【篇1】

教学内容:第2324页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按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各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活动角,认识各种角

和学生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感受活动角是可以活动的

1、出示两条边完全重合的原始状态

指出:这也是一个角,想想这是为什么?(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如果我要你用度数来说它,你怎么说?(0)

画一画,感受它的特殊。

2、慢慢展开,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角?

3、再展开,得到一几直角,问:现在它是什么角?

指出:直角只能是正好的90,多一度就变成了钝角,少一度又变成了锐角。所以不能只凭感觉,一定要测量,说说你准备怎么测量?

(用量角器或是三角板上的直角)

检查,并调整

4、继续展开,再问:现在得到的是什么角?(钝角)

把三种角依次重合,比一比,感受:直角比锐角大、钝角比直角大

5、再展开,想一想,我要得到一个很特殊的角,会是怎么样的呢?

(展开得平角。)

想一想,把它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直线中间加一个点)

画一画,追问:它看上去有点怪怪的,谁能有好办法,把刚才的展开的过程画出来?

(在图上标上半圆的弧线)

这个角,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它的特点么?(平)

它的名字就叫平角

量一量,得到它是180

5、再展开,指出:再接下去,角的度数就超过了180,在我们小学阶段,大于180的角一般是不研究的,但有一个特殊情况例外(边说边继续展开)

猜猜是什么情况?

(又回到了重合状态)

现在角的一条边绕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想一想,它画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注意引导学生与0的区别,画上箭头)

指板书问:这个角是怎么得到的?根据这个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周角)

(黑板上画了4个特殊的角,0、90、180、360)

分别请学生手手势来表示这些特殊的角,再次感受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6、根据它们的度数,你能否照这样子说一说:

()个()角=()个()角

二、画角

1、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你能否来画一个规定度数的角呢?比如说60

结合学生的说,规范画角的步骤:

先较随意地画一条边,画好其中的一个顶点;把量角器放上去,点和点对齐、边和边对齐,再找到60的刻度点,点上一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线的道理,连接两点。

要注意的地方:第2条边在画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画出来,一般只要画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2、画好的角,还要检查一下,可以还是用量角器,也可以用三角板上60现成的那个角。动手再检查一下。

继续画30的角、45的角、90的角,画好之后分别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检查一下。

三、完成练习

1、试一试: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135的角。

注意:这题的顶点是固定的,画完之后,请同桌帮忙检查。

2、下面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分别把名称写在角的边上。

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3、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引导学生回答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可以组成各种角)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几个特殊的角?

注意区别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4、分一分、填一填

填完后,交流结果,并追问:这里有几个光杆司令,是什么?

指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只有一种情况,比如89度就变成了一个锐角,而91度又变成了一个钝角。所以它们三种情况都只有一个。

教学反思

画角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90,45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画角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画角课件【篇4】

各位同仁、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画角,下面我就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用

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才能理解和掌握画任意一个角。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以及用三角板画角的和与差。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部分的知识基础。为了讲清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从摆活动角到体验画角,学生能够把量角的方法迁移到画角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本人试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三角板画角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动画的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二)学法

我们常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

2、说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旧知的复习中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已有量角的经验出发,为画角的引入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0°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设计意图:从动手操作摆,到参与探索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

一画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刚刚出现的问题。

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渗透画角的方法,重视自己的问题,找出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掌握画角的诀窍】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45°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直接画30、45、60、90)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加一加75、105、120、135、150,减一减15度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获得了两种画角的方法,还通过合作得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一些角,这样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画角课件【篇5】

一、复习旧知

课前三分钟展风采,比一比谁的记忆最准确。

1、什么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什么?

2、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观察量角器,找出量角器的中心,两条零刻度线,再从内刻度中找到65掳、110掳,从外刻度中找到15掳、130掳

4、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画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2、探究画角的方法。

(1)说一说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画出这个角,猜一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试一试

利用你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65掳的角。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参考课本42页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进行。画完之后,自己利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画得快的同学看周围谁有困难,你来帮帮他。

(3)看一看

观看教师演示画角的步骤,注意刚才自己难解决的地方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A.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

B.找点;

C.连线

(4)议一议

讨论画角的步骤,全班交流,反馈。

(5)教师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三、巩固训练

1、画两个指定度数的角,再用量角器检查度数是否准确,比一比,谁的角画得既漂亮又准确。

指名板演,评讲时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的步骤。

2、多种方法画角

(1)用量角器画出45掳的角,集体纠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45掳的角吗?自己试一试。

(2)画60掳的角,自由选择方法。

(3)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

(4)汇报

单独使用一个三角板,可以画出45掳、30掳、60掳、90掳的角;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可以画出75掳、105掳、120掳、135掳、15掳、180掳的角

3、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比平角小25掳的角。

评讲时指出:三角板画角有局限性,所以应根据角的度数,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角。

4、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分别说说它们分别是哪种角。

10掳30掳60掳90掳105掳

指名板演,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步骤。

5、在生活中用其他方法画角和确定角的度数。

用折纸法:你能折出45度的角吗?135度呢?

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画多少度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哪些画角的方法?

五、小测试

1、画出60掳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都不相同。

2、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画角课件【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 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 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画角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的一半是( )角。

2、平角除以2是( )角。

3、平角大于( )角、( )角、( )角

4、( )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5、5种角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 )<( )<( )

6、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7、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先画出一条射线

b.要通过“点”

c.添上角度符号和角的度数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画,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2、画75度角

部分同学用量角器画,部分同学会用三角板拼

画15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拼,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

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下思考题

怎样画一个230度的角(让学生在课下思考,如何画出超180度的角,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唤醒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画角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在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作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4.养成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难点:会用量角器画角

学法指导:"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自主学习:预习案:

自读课本第29页

画角可以用()画角,或用()画角。

自我评价:我得了()颗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合作探究探究案:

探究一:1.猜猜用一个三角尺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30掳、60掳、90掳、45掳)

2.利用三角尺画60掳的角

①小组讨论交流,看课本第29页上的图解,自学画角的方法。

②自己按照课本上的提示动手画角,总结画角的方法。

③小组间交流画角的方法,说出注意事项。

④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探究二:将一副三角尺拼在一起,用这些所拼的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

(归纳总结出利用三角尺画的角,这都是一些特殊的角,如30掳、60掳、90掳、45掳、75掳、105掳、150掳等)

探究三:如果要画的不是特殊的角,应该怎么画?

利用量角器画65掳的角

①看课本第29页上的图解,自学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②自己按照课本上的提示动手画角,总结画角的方法。

③小组讨论画角步骤(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

探究四:画角时,当量角器里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外圈呢?

(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里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若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找点时则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探究五:用量角器画55掳和140掳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重点是看好刻度找好点)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达标检测检测案:

1.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

15掳120掳105掳75掳

2.用量角器画出下面的角。

48掳79掳125掳172掳

3.填空

(1)一副三角尺有()个三角尺,其中一个三角尺各角的度数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尺各角的度数分别是()()()。

(2)要画出一个30掳的角,既可以用(),有可以用()。

(3)量角器上的每一个小格代表的度数是()。

(4)量角器上的最大刻度是()度。

(5)鈭?+鈭?=鈭?+鈭?,那么鈭?=()。

(6)从2点到3点,分钟旋转了()度。

教师评价:你得了()颗

成长课件汇总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成长课件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成长课件【篇1】

【活动设想】

1、活动目标:

⑴ 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⑵ 给学生和家长一个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成人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使家长把握孩子的心思。

⑶ 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训练,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2、活动重难点:

通过了解比较成人对自己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化解烦恼。

3、课堂活动时间:

两课时。

4、设计理念: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人生成长经历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认识烦恼、调整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感受学习和运用语文,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设计】

一、活动准备──扮演小记者调查采访

1、调查同学:

你的烦恼有哪些?什么事情让你最烦恼?写出三件让你最烦恼的事情,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依次排列出来。

2、采访长辈:

您在我们这个年龄时的烦恼有哪些?当时您是如何对待的?对当年的烦恼您现在又是如何看待的?

设计说明:为了使活动任务更明确,学生采访更正式,操作更方便,我们共同设计了一份表格,包括采访记者、对象、时间、地点、目的、主题、内容、过程、采访后记、长辈寄语等(见附录) 。

3、统计信息。

设计说明:前面的准备工作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

4、鼓励学生从课外收集、补充相关材料。

5、主持人根据老师设计的活动过程撰写活动串词。

设计说明:活动的主题设计紧扣学习语文为本,同时尽量鼓励、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

二、活动过程(建议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课堂活动)

1、畅所欲言谈烦恼:

⑴ 自己现在的烦恼:

主持人甲:日子在匆匆中溜走,年岁在匆匆中增长,青春正匆匆地向我们走来,于是我们心中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主持人乙:这些烦恼也许来自生活,也许来自学习,也许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也许来自与父母的相处

主持人甲: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因此失去光彩。但是烦恼来了不要怕,多与父母聊聊,多与老师说说,多与同学谈谈,烦恼就可能会尽快化解。

主持人乙:那么从现在开始,把你遇到的烦恼坦诚地向同学讲一讲吧。

幻灯片提示: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 学业方面的烦恼

② 生活方面的烦恼

③ 交往方面的烦恼

设计说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热情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⑵ 长辈少年时的烦恼:

① 家长谈少年时的烦恼:

主持人甲:我们有无穷的烦恼,它们似风伴雨,如影相随。其实我们的长辈也一样,他们在少年时也遇到成长的烦恼。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他们少年时都有哪些烦恼,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这些烦恼的。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XX同学的爸爸/妈妈给我们谈谈他们少年时的烦恼。

② 学生比较分析两代人的烦恼:

主持人乙: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长辈少年时遇到的烦恼,现在我们先分组交流自己的采访成果和心得体会。特别注意找出两代人在不同时代的烦恼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比较分析。分析结果:

相同:两代人的烦恼大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家庭、同学交往、经济、身体、社会等。学习方面的烦恼都排在第一位的。

不同:上一代人把来自于生活、经济条件方面的烦恼列在第二位,而被调查的学生比较多的把来自家庭的压力和与父母沟通方面的烦恼列在第二位。

设计说明:活动的内容要体现探究性。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找出不同时代两代人的烦恼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成长中的烦恼能有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以便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2、交流明理悟烦恼:

⑴ 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

⑵ 学生谈体会、收获:

主持人甲:通过这几天的采访和今天的活动,我们对烦恼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主持人乙:下面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采访收获及刚才活动交流的心得体会。

学生1:通过采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父母,理解了父母。明白了父母能有今天的一切是努力奋斗得来的。

学生2:现在我知道了爸爸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孩子,我对他更加了解了,我更爱爸爸了。

学生3:与妈妈当时的生活比起来,我现在简直太幸福了。我要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学生4:爸爸妈妈在我这个年龄有很多烦恼,可现在都已经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如果为我现在的一些小事不断烦恼,那将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5:每个人都有烦恼,我要学我的长辈更冷静地处理这些烦恼。

⑶ 家长感言:

主持人甲:下面有请XX同学的爸爸/妈妈说说参加这次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主持人乙:我们渴望叔叔/阿姨把今天的体会和收获带到下次的家长会上,让我们的爸爸/妈妈多多理解我们。

家长发言: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利用采访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在采访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介绍出来,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同时家长参与课堂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和沟通,使得课堂效果更好,生成更多。

3、科学乐观解烦恼:

教师分发有关如何化解烦恼的科学方法的资料,如:自我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倾诉法、音乐疗法、体育调整法、阅读法、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等方法,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化解烦恼 。

设计说明:认识烦恼不是目的,化解烦恼才是目的。

三、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首先肯定两位小主持人的出色表现,然后赞扬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信,接着小结活动的收获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2、主持人总结:

主持人甲:昨天的烦恼或许你已经通过倾诉摆脱了,或许还藏留你心中,但无论如何,今天的烦恼我们无法躲避,明天的烦恼仍在延续,烦恼会一直伴随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乙:其实烦恼和快乐一样,都是我们多姿多彩生活中的一种颜色,我们人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我们不能为烦恼而烦恼,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化解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主持人甲、乙: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因为那过去的都将成为我们亲切的怀恋!

设计说明:总结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形成良好的心境。

四、课外写作

结合这次活动,抓住其中你体会最深一点或几点,围绕成长的烦恼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设计说明: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作文既是检测前期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3。

【活动评价】

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同学之间互评,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等等。

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老师评价,老师从情感、内容、结构、语言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探究兴趣、参与程度、活动态度的评价,主要方式是激励。

成长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知道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4】秋天庄稼成熟,果园里硕果累累的图片。

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2.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认真。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大屏幕出示:【课件5】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大家齐读这句话。(板书: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谁愿意说说。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一)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这段主要写了哪几样生物?(2)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3)它们都有什么变化?

用笔在文中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2.大屏幕出示:【课件6】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么样呢?(快很快迅速)

3.因此,在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谁愿意来试试。

4.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长大,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板书:绿蔓竹林高粱苞蕾苔藓有生命)

(二)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地河铁轨马路无生命

2.大屏幕出示: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因为秧苗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因为铁轨长,所以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解释: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

3.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三)同学们看(指板书),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相机板书: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相机板书:无生命)在夏天里都在长大,(指板书)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四)(指读第四自然段)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1.(指生答)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学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谚语

大屏幕出示【课件7、8】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指生读,解释: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师小结: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指生答。)

3.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课件9】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在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板书:人赶时候赶热天尽量)

(3)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4)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板书:珍惜时间抓住机会)

(8)齐读第四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举例子说说,这样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a)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

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分别指生读一句)

b)拓展写一段话。观察夏天的事物,以第一句话为中心,写一段包含具体事物的话。

五、教师小结,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设计: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写出了许多生物和非生物都在夏天里成长的具体实例,最后点明主题:人要抓住成长的机会,尽力尽快成长。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学情境这一点不很到位。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可是教学时,我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那么,就无从谈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出现的冷场现象意味着教育者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今后我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好地改进。

成长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二、准备工作:

1、提前布置学生去上网搜集今年发生的重大火灾事件并了解其惨重的后果

2、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防范火灾和在火灾中自救的基本知识

三、形式:

1、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和知识进行展示和介绍

2、设计与环境布置

3、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危险的标志作为背景布置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1、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你在哪里还看到过这样惨不人睹的'场面?有什么感受?(指名后小组交流。)

2、展示另一系列图片关于消防员救火的场面。(包括森林、楼房等)

3、师: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如此美丽,但又是如此脆弱。我们

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识,象图片中的消防员一样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

(二)引导研读,归纳整理。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火”的书籍、期刊、报刊杂志等,并加以研读。

2、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制作成防火手册或编一份防火宣传手抄报。如:“火”的可怕,“火”的预防,灭“火”的方法,逃生常识及发生火灾时如何拨打求助电话。

3、手册、手抄报完成后,请老师或家长予以签名、鼓励,并于适当的时间在校园内展示。

(三)竞赛活动,游戏激趣。(设立主持人,四小组记分比赛。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1、抢答题。(老师提供部分问题,学生可适当补充。)

(1)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引起火灾?

(2)一旦发生火灾,要迅速拨打什么电话号码?

(3)扑救时是先救人还是救物?先断电还是先救火?

(4)电话报警时要注意报清、报全哪些信息?

(5)列举几种逃生方法。如:关门求生、从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2、判断题。(学生也可补充题目。)

(1)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

(2)有一天,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到某山林去野炊。

(3)报警时报警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可以不说明。

(4)发生火灾时,不要盲目开窗开门,用湿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头脑,尤其是口鼻部。

(5)家用电器起火,应马上关掉电源开关,千万不要往电器上泼水。

3、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灭火设备知识及灭火方法,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作道具,学生扮演火魔和灭火英雄。)

4、引领学生在校园内考察逃生路线,并制作逃生路线图和逃生路标。评选出最佳路线图加以记分。

(四)逃生体验,增强意识。

1、逃生演练。要求:学生统一身着运动衣、运动鞋。

2、在体育委员带领下做好准备活动。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3、了解正确使用液化气,煤气,电器,掌握灭火方法,自救与逃生的方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二、活动准备:

师生搜集一些消防安全事故实例。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两个火灾案例以引起学生注意。

案例一

20xx年2月23日,河南省新野县某小学四年级七名学生中午放学后,到学校附近的个体电气焊修理部门前玩耍。其中1人出于好奇,用火柴点燃自制电石桶(乙炔发生器)的细钢管口,引起爆炸。当场炸死2人,重伤1人,轻伤2人。

案例二

20xx年4月5日上午,山西省某煤矿第二小学四年级共195名学生,在10名老师带领下,到七、八里外的山上春游,发生因学生野炊引发大火,当场烧死学生29名,重伤1名,轻伤3名的恶性事故。

(2)学生分组讨论(四人小组)消防安全事故实例,把所见所闻讲述给同组同学听,以增强火灾预防意识,安全意识。

(二)分组讨论消防安全应注意的事项,火灾扑救的方法,及逃生方法。

(1)校园防火应注意什么?

(2)如何使用液化气、煤气?

(3)如何使用电器?

(4)外出野炊应注意什么?

(5)发生火灾时应如何报警?

(6)火灾扑救有哪些方法?

(7)人身着火时如何自救?

(8)楼房着火如何逃生?

(9)山林着火如何逃生?

四、了解一些火灾原因

(1)了解电吹风引起火灾原因

第一,电吹风正在使用时,因有其它事情走开(如接电话、有人敲门去开门等),随手将电吹风往木台上一搁,并完全忘记了使用过电吹风的事,结果长时间搁置,于是电吹风外壳的高温便引燃可燃物。

第二,在使用电吹风时遇上停电,在(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未断电源的情况下去处理其它事情或外出,待恢复通电以后电吹风的电热丝长时间加热,温度升高,引起火灾。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本站提供中小学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设计-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实录。

(2)烟头引起火灾原因

烟头虽是个不大的火源,但它能引起许多物质着火。烟头表面温度为200~C一300~C,中心温度为700~C~800~C,般可燃物的燃点大多低于烟头表面温度,如纸张为130~C,布匹为200~C,松木为250~C。一支香烟延烧时间为4~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能将一般可燃物点燃,经过一段时间阴燃后,便着火燃烧。据在自然通风条件下试验,将烟头扔进深5厘米的锯末中,经过75~90分钟阴燃,便开始出现火焰:将烟头扔进5~10厘米的刨花中,有75%的机会,经过60~100分钟即开始燃烧。而对化学危险物品来说,香烟明火会立即引起它们发生燃烧爆炸。

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班会内容

1、第一组代表表演防火:(一人读情节过程,三人表演)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发生火情应该怎样与消防队取得联系?(打火警119、讲清出事地点详细地址、火势情况)

(2)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火灾?发生火灾怎么办?怎样防火?打什么电话求救?

3、学习防触电知识的情景表演:

(1)第二组代表表演:

(2)大家认真讨论观察表演后讨论:

a.提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做的?

b.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触电危险?发生触电应怎么办?怎么防止触电事情发生?出了事打什么电话求救?

4、巩固总结

(1)火警、急救中心电话各是什么?着火打119,急救中心120。

(2)遇到火情,危险情况时,要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注意事项:

防火:不要在易燃物品(棉织物、柴草堆、木板堆、柴油汽油库等)附近玩火、放鞭炮。注意(液化气)灶的合理使用,用完电熨斗、电炉后应立即拔出插头。

成长课件【篇4】

《小企鹅成长记大班教案》

第一节:引入

目标:了解企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

教学内容:观察图片、讨论、词汇学习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和描述企鹅的特点。

教学资源:图片、演示文稿、绘本

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一幅描绘企鹅生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2.师生讨论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纪录学生提到的特点、习性。

3.老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模仿企鹅的走路和声音。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企鹅的理解。

4.扩展活动:给学生发放绘本,让学生在自由阅读时间里了解更多有关企鹅的知识。

第二节:发展

目标:了解企鹅的生长过程和环境需求,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图文资料的观察和整理、情境模拟、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图片和图文资料,并整理出相应的信息。

教学资源:图片、图文资料、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大量描绘企鹅成长过程的图片和图文资料。

2.学生个别观察、小组合作讨论,整理出不同阶段企鹅的特点、需求和适应能力。

3.学生观察图片和实物模型,模拟企鹅生长的情境,增加体验感和记忆力。

4.扩展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适合企鹅生长的栖居环境,并用废物制作一个企鹅的巢穴模型。

第三节:巩固

目标:了解企鹅在社群中的生活规律,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观察与交流、角色扮演、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企鹅在社群中的生活规律,并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图片、音频资料、小道具

教学过程:

1.老师播放展示企鹅社群的音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企鹅的群体行为。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企鹅在社群中的互动场景,体会社交规则和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个小游戏,团队成员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协作完成任务。

4.扩展活动:学生策划一个企鹅观察活动,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

第四节:应用

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和保护企鹅的生存环境。

教学内容:讨论、情景模拟、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学会关注和保护企鹅的生存环境,并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教学资源:图表、海洋环保资料、实景模拟

教学过程:

1.老师向学生介绍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企鹅生存环境的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查找和整理与企鹅生存环境相关的信息资料,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小组展示和交流,讨论学生提出的行动计划,并汇总出一个整体的保护方案。

4.扩展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拍摄短片等形式,记录和宣传企鹅保护的行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企鹅的特点、生长过程和社群生活,培养了对动物的关爱意识,提高了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拓展活动和应用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积极参与关注和保护企鹅的行动。通过实践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成长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暖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②小花鱼发现小蝌蚪哪里变了?

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2.师幼共同回顾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并用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感受。

①小蛙卵慢慢变成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它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③引导幼儿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样子。(在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幼儿来通过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模仿小蝌蚪成长中的各种形态,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印象,感受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三、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玩“小蝌蚪变青蛙”的游戏,并引导幼儿按口令做不同的动作:“我是小蛙卵”、“小蛙卵变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来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它变成小青蛙了”。 (本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了解,使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随时组织幼儿观察饲养角的小蝌蚪,验证其成长过程,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模仿小蝌蚪时,有位孩子摇着身体晃着脑袋边走边情不自禁地用济宁话说:“真好玩,真好玩”。我接着引导说:“好玩吗?后面还有更有趣的呢!”对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模仿、探索动作——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及体验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拓展内容】

小蝌蚪的成长反思

《小蝌蚪的成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教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校已有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连读退位减法。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连读退位减法的算理的同时,能正确的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向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标,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教学反思》。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再次,情境图,可以复习第二单元的“东南西北”。

虽然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小组分工协作:如二人合作中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是在实施中,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起来积极参与,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竖式笔算方法,但熟练程度不够。再往后的学习中,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成长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相关植物的照片、录像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前文,揭示文题。

1.(板书:夏天)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那么通过《夏日的海滩》和《多彩的夏天》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把课题补充完整:在夏天里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

3.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问同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但不能越俎代疱,应当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9个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8.重点指导写好“威”、“增”、“填”、“割”四个字,掌握“威”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在成长,它。)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

1.同学们读书都得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很精彩。那么谁能说一说夏天里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交流。

操作提示:课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的发言就是找出各种事物的成长特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将意思说对即可,而是要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并由此展开一次次对文本的解读。

3.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学生交流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录像、图片、供交流时使用。

(三)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1.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指导朗读:“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生物在夏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有生命的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

4.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成长的特点。

(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5.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四)第三自然段交流提示。

1.山水:山地河

无生命的铁轨

马路

2.用“因为……所以……”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3.“软绵绵”,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

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样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读出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5.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五)第四自然段交流提示

1.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3)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4)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5)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齐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在夏天里成长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四、依据差异,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成长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及基本特征。

2、进一步学习根据老师的提问,表述自己看到的图片内容。

3、乐意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鸡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我做你猜:

1、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来做动作,你们猜猜是什么小动

物,好吗?看谁猜得对哟。老师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小猫、小狗、小羊、小鸡),幼儿猜。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看课件,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

1、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小鸡是怎样叫的,那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来的吗?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小朋友认真听、仔细看,看完你就知道了。(放课件录像部分)

2、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

(1)、录像看完了,你们看到了谁在孵蛋?(母鸡)鸡蛋有什么变化?怎么会破呢?谁在里面?小鸡是用什么做啄破蛋壳的呢?我们来学学小鸡啄破蛋壳吧(带领幼儿做动作边说:叽叽叽叽)

(2)、你看到了小鸡了吗?蛋壳裂开了,它的身体是在蛋壳里还是在蛋壳外?

(3)、老师:哇!小鸡推开了蛋壳,出来了 ,仔细看看它的眼睛是怎样的?羽毛是干干的还是湿湿的?

(4)、小鸡站起来了,羽毛怎样了?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毛茸茸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鸡。

3、老师小结:小朋友,小鸡真可爱呀,我们一起来说说它是怎么来的吧?(带领幼儿一起边看课件边讲)

三、引导幼儿了解小鸡长大后的样子,知道它与公鸡、母鸡的区别。

1、刚才小朋友看到了小鸡是怎样出生的,那你们知道小鸡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吗?(有的长成公鸡、有的长成母鸡)

2、小鸡和公鸡有什么不一样?公鸡怎么叫?(引导幼儿学学公鸡叫)

3、小鸡和母鸡有什么不一样?母鸡怎么叫?(引导幼儿学习母鸡叫)

4、老师小结。

四、游戏:小鸡长大了。

播放《小心蛋儿把门开》音乐,幼儿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小鸡的.生长过程,老师用语言进行提醒,最后,当老师说:“小鸡变变变“时,幼儿用动作或声音变成公鸡或母鸡。

成长课件【篇8】

二、明确要求

⒈明确主题: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⒉小组合作交流资料。

⒊推选代表集体畅谈。

三、回忆畅谈

1小组代表谈得很好,其他同学也会补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⒉评议:从事例的条理性、表达的感情性等方面评议。

四、总结评优

第六、七课时

(制作班级纪念册)

活动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⑵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制作“班级纪念册”。

⒉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小组合作。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重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写作材料。

活动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纪念册。

活动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二、选取范例,重点讲评

1你为什么用这张**卡?它的特殊意义是什么?这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谁愿意说?

2点评要点:吴的具体内容,介绍是否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有具体内容,介绍特点要明确。

三、练习口述,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这张**是在什么情况下拍摄的,故事是什么?

⒉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请每组推荐:哪个学生说的更好?

4教师的点评进一步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特点。

四、选题习作,、修改誊清

⒈选题:①介绍**中的“我”;

②为同学的**写一份说明(**中的“他”)。

⒉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三。找个朋友,征求意见,自己修改。

⒋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五、合作讨论,制作相册

老师:六年的小学生活让大家难忘。让每一个学生都保留那些珍贵的激忆,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是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激励。

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⒉讨论纪念册内容

⑴小组讨论

⑵集中小组建议

预设: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班级相册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化。

它可以是书籍风格的纸制类相册,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多**类相册。无论是什么样的班级相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实现“兴旺发达”的目标,有的还可以实物使用。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⒊合作编辑

⑴选取制作负责人

(2)提名美术编辑,数据收集者,文字编辑,审稿人等

⑶每个学生要做的:上交一张**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⑷有特色的**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六、完成作业

课下继续完成 “班级纪念册” 的制作,并在班级展示。

成长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2.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点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正在探讨的新课题,既是社会热点,又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学会理解和有效的沟通。

难点依据:由于师生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在一些问题上构成矛盾、冲突和对立。加上学生独立意识飞速发展,缺乏教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能很好地从教师的角度、立场看问题。因而学生理解教师和与教师有效沟通具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难点。

三、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最美女教师视频案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只有知师信师爱师敬师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2、学法:

(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这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2)自主探究法。即学生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总结反思法。即活动结束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此手段运用可以增强感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五、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注重活动,淡化说教;关注认知,强化体验;表层切入,深层领悟。

1、导入新课。(2—3分钟)

播放视频片断:最美女教师感人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3分钟)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学生与老师交往的烦恼与困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把教材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去,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生互动解决问题的空间,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结合本课实际,设计了以下活动:

3、体验收获。(2—3分钟)具体设计为“通过以上活动体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悟?”以引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既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能力的提高,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成长课件【篇10】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53~55页“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在100只小蝌蚪中,只有20只能变成青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关注小蝌蚪的成长,好吗?(板书:小蝌蚪的成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说说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1)先独立列出算式;(412—89)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412—89=323(只))

(3)交流计算方法;(口算、数线、拨计数器、竖式等)

3、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先独立列式,再在小组内交流。(514—126=298(只))

4、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左边的题是数位没有对齐,右边题是忘了退位)

5、小结:竖式计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借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三、巩固应用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四、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板书:

小蝌蚪的成长

412—89=323(只) 514—126=298(只)

成长课件【篇11】

第三册语文 30 我是什么

不想认识它?同学们注意听录音,边听边猜,我是什么一、今天,老师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大家,大家想?板书:水

二、1、你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则谜语?想怎么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本课的生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谁把生字都找到了?真棒!共有11个生字。谁愿读?你们的声音真好听,像银铃一样。

(开火车读)我们来做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一分钟识字。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识字,争取在一分钟内记住这些字,然后到黑板上摘苹果,看谁有勇气接受挑战,

你们真了不起,我们用掌声欢送他们。

三、1、把书拿好,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我会变)板书:变

看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师:好,那你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以小组为单位。谁能汇报一下?(水、气、云、雨、雪、雹)谁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摆一摆,形象的展示给大家0。小组先练习。同学们看大屏,再一次形象的感知水的循环变化。大自然是不是很神奇呀!

师:同学们都喜欢穿美丽的衣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你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云也和你们一样,喜欢穿红色、白色、黑色的衣服,(分别找喜欢这三种颜色的同学,请他们起立)你读云穿红衣服的句子,你读云穿黑衣服的句子,你读云穿白衣服的句子。你喜欢云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画一画,并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喜欢白云,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我喜欢乌云,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就要下雨了。

我喜欢红云,彩霞满天,像小孩子红红的脸。

(1)现在,老师想考你们一道题,填空:我在空中漂浮着,遇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侯,我变成小硬球(达)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雪。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呢?根据理解读,加动作读。

2水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呢?板书:状态。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这一段的动词。板书:动

现在同学们都累了,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吧,好,该起床了,刚才睡觉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乱动和讲话,教室里非常的--(安静),板书:静。谁能读一读这句话: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评价他读的怎样,谁能用一个词形容安静的水吗?

(2)看这句:在小溪里散步,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散步?慢慢的走,谁能试着读这句,评价一下。(悠闲)

(3)在江河里,大海里,又是怎么样呢?出示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跳舞,唱歌,开大会。为什么说在大海里开大会呢?谁能形容一下此时的水面呢?(波涛汹涌)谁愿读这句话?要让大家感觉到水在奔跑,在跳舞,在唱歌。

(4)你们读的真好,老师要想你们学习。

3、我们讲了水在形态、状态方面的变化,现在到小组里学习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介绍水的什么方面的变化?有什么变化?

生:温和、暴燥

这两个词是说水的什么方面的变化呢?(性格)温和时候什么样?暴燥时候什么样?读这两个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水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和带来的灾害的资料。人们想出哪些办法来管制水,使他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修水库:枯水期放水,解决吃水,灌溉的需要;雨季储水,像银行一样;三峡工程:航运,发电,防汛作用;修大坝。)

小节:水是生命之源,给人类做了很多贡献,联合国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是淡水世纪,如果不节约用水,大自然就回惩罚我们,每到春季,我们这就刮起沙尘暴,这就是干旱|缺水造成的,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呢?我们应该争作一名节水小卫士,为保护环境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板书: 30 我是什么

形态

水 状态: 静 动

性格: 温和 暴燥

[我是什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 成数课件4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以下是小编为您打造的“成数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我相信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
    2023-08-03 阅读全文
  • 单数双数课件合集8篇 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单数双数课件有关的内容,感谢您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2023-04-26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课件(汇编8篇) 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需要备齐教案和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和课件也不算晚。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框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推荐了一篇令人期待的文章,题为“小学数学课件”,希望您会喜欢本文!...
    2023-06-09 阅读全文
  • 复数课件(汇集5篇) 教师需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而编写教案课件则是每位老师必修的基础技能,因为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案课件的编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此处推荐使用“复数课件”来获得最佳效果,笔者诚挚地建议您收藏本网址,以备不时之需。...
    2023-06-16 阅读全文
  • 对数函数课件汇集13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我相信这份“对数函数课件”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谢谢你的支持我会一直努力成为更好的创作者!...
    2024-02-03 阅读全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以下是小编为您打造的“成数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我相信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

2023-08-03 阅读全文

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单数双数课件有关的内容,感谢您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2023-04-26 阅读全文

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需要备齐教案和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和课件也不算晚。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框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推荐了一篇令人期待的文章,题为“小学数学课件”,希望您会喜欢本文!...

2023-06-09 阅读全文

教师需要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这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而编写教案课件则是每位老师必修的基础技能,因为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案课件的编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此处推荐使用“复数课件”来获得最佳效果,笔者诚挚地建议您收藏本网址,以备不时之需。...

2023-06-16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我相信这份“对数函数课件”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谢谢你的支持我会一直努力成为更好的创作者!...

2024-02-0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