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天气课件
发布时间:2024-07-23 英语天气课件 英语课件英语天气课件精品5篇。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的必要工具。您提供的关键词让栏目小编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英语天气课件”,请您收藏此篇文章以备不时之需!
英语天气课件 篇1
英语谜语(天气)
What can hear without ears and answer without a mouth?字谜语大全及答案(什么东西没有耳朵却能听,没有嘴巴却能回答你?)
2 What room has no walls,no doors,no windows,and no floors?
(什么“ROOM”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地板?)
3 What is dark but is made by light ?
(什么东西由光引起,但本身却是暗的?)
4 What is easy to get into but hard to get out of ?
(什么进去容易出来难?)
5 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
(什么东西干净的`时候是黑的,脏的时候是白的?)
英语天气课件 篇2
为了帮助幼儿更加了解天气,探究天气的变化规律,提高幼儿天气预报和天气观察的能力,特别设计了本场景主题教案——天气英语。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
(1)学习天气的英语表达方式。
(2)能够根据天气情况,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 发展目标
(1)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学会预测天气。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天气的变化。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单词卡片、图片、天气图标等。
2. 教学场所:教室、户外。
三、教学步骤
1. 打招呼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
2. 课前导入
(1)课前预热
通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孩子们了解天气预报的英语表达方式,预测今天的天气情况,如:Today is Monday, it's sunny.
(2)课前活动
教师出示天气图标,让学生揣测每个图标表示的天气情况,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呈现给大家观看。
3. 主要教学
(1)新词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下列天气英语词汇:sunny,windy,cloudy,rainy,snowy,foggy。
(2)口语训练
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卡片,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卡片和天气情况,其他学生通过判断是否正确理解所述内容,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3)天气预报
教师随机选择一个学生,学生用英语预测明天的天气情况,并解释所用的表达方式。
4. 课堂小结
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每位学生下次需要预测不同的天气情况。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和带领学生学习天气英语词汇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天气预报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了他们描述天气的能力。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气温、风向、气压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丰富孩子们对天气的知识和认知。
英语天气课件 篇3
英语教学天气的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
1、关于天气的单词和句型
2、运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today)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It’s cold/sunny/windy/snowy/cloudy、
3、能自由对话
(二)语言技能
1、掌握表示天气的单词cold/sunny/windy/snowy/cloudy
2、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以上句型。
3、能理解对话,并连贯朗读,语音、语调和停顿基本正确,基础好的学生能表演对话。
(三)情感态度
1、通过谈及天气的话题,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的能力,并学会留意每天的天气。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语言技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3、通过关于天气的学习,能联系本土特色,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关心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四)学习策略
1、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歌曲、歌谣、游戏等资源,寓教于乐,优化课堂教学。
2、对话采用情景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3、单词量大、多,应指导学生以整体的同类进行忆记。
4、次要的语言要点教学应有别于主要句型,不必详细分解,应放在整体对话中理解,慢慢感知。
(五)文化意识
通过学习,了解其它著名城市与长沙市天气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1、本单元的四会词汇,以提问的句型及对话教学。
2、理解天气相关对话,并能运用所学词句作简单的天气预报。
三、教学难点
1、正确地说出每天的天气情况以及当天的温度。
2、词汇多、长。
3、对话中的语言点。
四、教学媒体
天气图片、单词图片、温度计图、单词卡、
五、教学步骤
一、Leading-in
1、播放昨晚的长沙市天气报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所感知
二、Pre—task
1、师生一起做动作复习已学单词:hot warm cool cold
2、用自制的图片学习: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sunny、/snowy/cloudy/rainy/windy
3、Game:“踩地雷”,目的是操练windy/snowy/cloudy/rainy/sunny、用此游戏带读单词,在跟读的过程中如果听到老师在单词前面或者后面有一个“Bomb”音,
学生就不能跟读,如果有学生不小心跟读,就是踩到雷了,然后大家一起数one two three, bomb、向他砸过去。
4、用天气图引出学习单词:weather
三、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教师作天气预报。T:Today′s weather report、Today is hot, wet and cloudy、The temperature is 25℃、并把对应的图片及温度表呈现给学生看。学习新单词:
temperature 0℃(zero degree centigrade)
2、Free talk: 教师指着rainy的'图片说:What’s the weather like?当学生说:It’s rainy、时引导学生说:Yes、It’s rainy、It’s raining、We must put on the raincoat、And take an umbrella、(教师做出穿衣的动作和出示雨伞的图片),学习新词: raincoat umbrella
3、操练上面新单词:Play a game、“大、小声”,分组比赛,老师读大声,学生就读小声;教师读小声,学生就读大声,如果哪一组中有学生读错了,那一组就不能得分。
4、用天气图片与自制的温度计来操练句型。
(1)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warm and sunny、
(2) What′s the temperature now? It′s 27℃、出示两个别的城市的天气图,来替换操练句型。
5、Listen to the dialogue of the radio、Then answer questions、第一次听初步感知课文,再听一次才回答问题。
(1)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Guangzhou today?
(2)What′s the temperature?
(3)Is today much colder than yesterday?
(4)Does Ben like today’s weather?
(5)Is it raining?
(6)Where are they going to?
(7)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Zealand?
(8)What’s the temperature in New Zealand?
四、Development
1、听课文录音。
2、跟读课文。
3、全班读—小组读—分角色读。
4、找几个优秀的学生做简单的番禺的天气预报,教师指导。
5、Practice in groups。四人进行天气预报的练习。
五、Homework
1、回家听课文录音。跟读。
2、同桌互相做一次天气预报员,比一比谁做得好。
英语天气课件 篇4
1.今天天气怎么样? Quel temps fait-il aujourd’hui?
今天天气好。 Il fait beau.
2.天气好极了。 Il fait un temps magnifique.(splendide)
3.天气温和。 Il fait doux.(bon,tiède)
4.天气凉爽。 Il fait frais.
5.今天有太阳。 Il fait du soleil.
6.天空晴朗,万里无云。 Il fait clair,asns nuages.
7.天气干燥。 Il fait sec
8.天气潮湿。 Il fait humide.
9.天气不好。 Il fait mauvais.
10.今天阴天 Il fait un temps gris.
11.气温多高? Qu’indique le thermomètre?
10度 Le thermomètre marque 10 degrés.
零下2度 Le thermomètre indoque 2 degrés au-dessous de zéro.
12.今天温度是多少?15度 Quelle thermomètre fait-il aujourd’hui? Il fait 15°
C.
13.今天气温多高;零度 Quelle est la température fait-il aujourd’hui. Zéro degr
é.
14.今天多少度?零下10度 Combien fait-il aujourd’hiu? Il fait mois d’aot?
15.八月份平均气温多少? Quelle est la température moyenne du mois d’aot?
平均气温摄氏30度 La température moyenne est de 30°C
17.你们地区最高温度多少? Quelle est la température maximale(la plus élevée)de
votre région?
18.最低气温是多少? Quelle est la température minimale(la plus basse)de la
journée?
19.夏天,气温可高达42度。 En été , la température peut monter(s’élever)
jusqu’à 42°C
20.冬天,气温可下降到零下30度。 En hiver, la température peut descendre
(baisser) à moins 30°
21.在我们那儿,同一天里气温常常相差很大。 Chez nous,il y a souvent de grands é
carts de température deams la même journée.
22.我们地区冬天和夏天的温差不大。 les écarts de température entre l’hiver et
l’éte ne sont pas très importands dans nos régions.
23.气温变化于零下10度和零上42度之间。 La température varie entre -10° et
42°.
24.今天温度比昨天更低。 La température d’aujourd’hui est plus bassw que celle
d’hier.
25.明天气温比今天还要高。 La température de demain sera encore plus élevée
qu’aujourd-hui.
26.天热。 Il fait chaud.
27.天热得受不了, Il fait une chaleur torride (acablante, insupportable).
28.天闷热 Il fait loued.(étouffant)
29.天热得喘不过气来。 C’est irrespirable.
30.热得像火炉 C’est un four!
31.烈日当空 Il fait un soleil brlant.(Quel soleil de plomb!)
32.今天大太阳,戴上草帽。 Mettez un chapeau de paille, il y a beaucoup de
soleil.
33.天真热,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热的天。 Qu’il fait chaud aujourd’hui! Je n’ai
jamais vu un temps pareil.
34.多热的天,咱们进屋吧,屋里凉爽一点。 Quelle chaleur! Entrons dans la
maison, il y fait plus frais.
35.这屋子真热,你把窗打开,让人透透气。 Qu’esr-ce qu’il fait chaud dans cette
piéce! Ouvre la fenêtre pourqu’on ait un peu d’air.
36.我喜欢天气热的地方,我怕冷。 Je préfére les pays chauds,je ne supporte pas
le froid.
37.我浑身是汗,我要洗个澡。 Je suis tout en cueur,(en nage) je vais prendre
une douche.
38.走,乘凉去。 Allons prendre le frais.
39.给我们一点饮料喝,凉快凉快。 Donnez-nous à boire quelque chose qui nous
rafrachisse.
40.把窗户打开,把电扇也打开,使房间凉快一点。 Ouvrez les fenêtres et mettez en
marche le ventilateur pour rafrachir la chambre.
41.天冷。 Il fait froid.
42.天很冷。 Il fait très froid.(Il fait un froid de canard. )
43.天寒地冻。 Il fait glacial.(Il fait froid à pierre fendre.)
44.感到凉意。 Le froid se fait sentir.
45.寒气袭人。 le froid est pénétrant (ivf,perant,mordant)
46.突然来了寒流。 Il est survenu coup de froid inattendu.
47.寒流将造成大幅降温 La vague de froid entranera une importante baisse de
température.
48.寒流冻坏了蔬菜和果树的花朵。 Un coup de froid a gelé les légumes et les
fleurs des arbres fruitiers.
49.寒流是从北方过来的。 La vague de froid descend du Nord.
50.寒流终于过去了。 La vague de froid s’est enfin retirée.
51.我冷。 J’ai froid.
52.我怕冷。 Je ceains le froid.(Je suis frileux.)(Je suis sensible au froid.)
53.你鼻子尖都冻红了,到暧气那暖暖。 Tu as le bout de nez tout rouge. Va te
chauffer près du radiateur!
54.我们晒太阳取暖。 Nous nous chauffons au soleil.
55.我冻坏了。 Je gèle. (Je caille.)
56.我冷得发抖。 Je grelotte (tremble) de froid.
英语天气课件 篇5
天气英语幼儿教案
主题:天气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用英语表达不同的天气。
2. 学习相关的天气词汇。
3. 能够用简单的句子描述不同的天气情况。
4. 学会熟练使用以下句型:It is sunny/rainy/cloudy/windy/snowy today.
5. 培养幼儿对天气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天气词汇
2. 天气的描述句型
3. 相关练习和游戏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老师模仿各种天气的动作,让幼儿猜猜是哪种天气。
2. 学习天气词汇
先让幼儿看图片,然后教学相关天气词汇,如:sunny(晴天)、rainy(雨天)、cloudy(多云天)、windy(有风)、snowy(下雪)等。
3. 天气的描述句型
教授以下句型:
It is sunny today.(今天天晴。)
It is rainy today.(今天下雨。)
It is cloudy today.(今天多云。)
It is windy today.(今天有风。)
It is snowy today.(今天下雪。)
4. 练习
(1)幼儿跟读句型,并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语调。
(2)将天气图片分发给幼儿,让他们根据图片选择正确的天气描述,然后交流合作结果。
(3)老师出示图片,幼儿说出相应的天气,然后用句子描述。
5. 游戏
根据室内或室外的实际天气情况玩游戏,如:如果下雨,学生们可以跳跳伞;如果阳光明媚,可以进行户外运动等等。
6. 总结
和幼儿一起回顾所学的天气词汇和句型,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了解了不同的天气情况,并学会了用简单的句子来描述天气。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的结合,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词汇和句型。在游戏环节中,幼儿通过动作和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同天气的认知和理解。课后,教师可以给予幼儿一些天气观察的任务,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精]天气课件教案精选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编向您分享了天气课件教案,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天气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天气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高压气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平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天气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 一霎那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预兆)
轻巧优美。 (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 (征兆)
崩裂而倒塌。 (崩塌)
3、默读课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⑵ 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天气课件教案【篇4】
教学目的:学习科技说明文
教学重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迁移写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家都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这十万支箭的呢?孔明又怎样知道有大雾天气呢?小说里的孔明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真正知道有大雾天气的是通过观天象,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看云识天气”。
二、明确学习目标:精读一段 自学全篇 习得一法
三、指出学习方法:教师导读 自主探究 迁移写作
四、朗读全篇。
1.说一说文中写天气状况的四字短语或有关天气现象的民间谚语。
2.划出全文的结构图①/②③④⑤⑥/⑦
五、精读一段。
1.齐读第①段,总说云的形态和变化特征的短语分别是?
2.试找出这一段的所包含的美点或特点,各举例说明。
结构美;修辞美;形象美;句式美……
3.点出全文说明中心的一句话是?
4.提炼一种句式,并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
六、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阅读总结后面段落的主要内容:列举八种云、四种云彩及其所带来的天气状况
七、根据自己从这篇文章所学得的有关知识,学写短文。
1.出示题目及要求:《看 识 》;用各种的说明方法。
2.提示:服装与个性,发型与性格,房间的布置与生活习惯等
3.教师出示下水文:看动物识天气
角度:从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三个方面行文。
4.学生写作。
5.学生当堂诵读,老师指导评价。
七、总结。从现象到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八、课堂练习设计。
1.说写练习。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2.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中最能揭示云特征的那句话是?
②文段中最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一句话是?
③文段中与八个“像”和一个省略号相互应的短语是?
④文段中与“变化无常”相照的词语有?
⑤本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九、板书设计
精读一段 自学全篇 习得一法
教师导读 自主探究 迁移写作
天气课件教案【篇5】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目标解读(1分钟)
学习目标:
1、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夯实基础 (课堂5分钟,课前预习15分钟)
精读第一段
1、要给第一段划分层次的话,应该怎样划分?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2、第一段中“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在文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3、品味一个词
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三、能力提升(35分钟)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比比谁找得最多!
在文中找出最少两处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吗?
这种说明方法跟我们以前在散文、记叙文中学过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比谁找得最快!
在文章当中找一找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吧!
3、比比谁找得准!
《看云识天气》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四、总结梳理
五、过关检测
《课时优化》
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模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3、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5、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知识小解: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常见的八中)等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
科 学、 、周 密、等特点
天气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 “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 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 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 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 二 课 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 三 课 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
——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⑷、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⑸、山戴帽,大雨到。 ⑹、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⑺、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⑻、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完成课后练习题
答案:
一、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1、像骆驼,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有的像卧龙盘踞于高处,有的像小鹿到河边饮水,有的像骆驼在沙漠中缓慢行走……)
2、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像眼睛,像星星,一眨一眨的,又想点着的灯笼,像跳跃的火焰……)
天气课件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了解分类说明等说明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4、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朱泳燚(y),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看云识天气》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2、作品简介:《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关于“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作简单说明。(1)云层中的水气越少,云层就越薄越白,阳光的通透性也就很好,当然就预示着天气晴好;反之,云层中的水气越多,云层就越厚越黑,就会遮挡阳光,形成阴雨风雪等天气。(2)云中都是水离子,带电。云层越厚,带电越大,两团云相撞,就会产生闪电、雷鸣。(3)当云层中的水气,遭遇大片冷空气时,水气结成水珠,当水珠过大时,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住就会落下,形成雨、雪、冰雹等。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一霎间()弥漫()晕头转向()月晕()
崩塌()匀称()笼罩()薄云()谚语()
点缀()顷刻()预兆()轻盈()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卷()幕()
凌()劵()暮()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三、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提示:结合小学时所学说明方法作答)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第二课时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名形态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层云
卷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和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
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三:形成提升
一、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和两个方面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有关知识。全文的结构特点是,说明顺序是。
2、本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除此以外,常见的说明方法还有:
天气课件教案【篇8】
《看云识天气》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17课,为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全篇文章采用了生动说明的形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本案例试图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课堂教学;
2、如何走出说明文阅读教学繁琐机械的旧有模式,寻求说明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3.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看云识天气》一文,主要是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一些经验总结。本文是介绍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写法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富有文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段段落实,只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按照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进行教学。
据此,这篇课文安排一个教学课时,知识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时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案例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以猜谜活动、拆字游戏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学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旧有的说明文教学常是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机械繁杂,教者吃力,学者厌烦。本案例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力求删繁就简,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模仿、加工、游戏、创造,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但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结课甚至有些仓促。(2)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得课堂不够流畅。(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天气课件教案【篇9】
学习要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luán ) 弥漫(mí ) 月晕(yùn )
轻盈(yíng) 薄云( báo) 丝丝缕缕(l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标志,征兆。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预先表露出来的迹象。
3.本文作者是朱泳燚。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说明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简洁地概括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5具体介绍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二、精读课文,体会打比方的好处,尝试解决要点二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
示例:(1)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准确的语言,尝试解决要点三
例句: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3、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
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括号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俗而准确地说明了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上列加点字注音
(1)峰峦( luán ) (2)绫纱(líng )
(3)粼波(lín ) (4)弥漫(mí )
(5)点缀(zhuì ) (6)棉絮( xù )
(7)一霎时( shà ) (8)模糊( m ó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下定义 )
②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分类别 )
③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引用 )
④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分类别、作诠释 )
(二)读文章第六段:
(1)这段文字第一句话作用是(AB)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采用了( 下定义 、引用 、作比较 ) 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A)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三)读课外文段答题: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冰。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曲线:间接。
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从本文看,主要侧重于介绍太阳能造冰的实际应用及方式,“从道理上讲”强调了其可能缺少推广价值的一面。
3.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数字。说明活性炭小孔面积大得惊人。这样写与下面“吸进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强大的存储功能。
4.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明确:甲醇所起的作用是:(气化吸热)(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5.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明确:廉价不用电
6.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明确:太阳能制冰机
天气课件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激发了解、研究、探索自然的兴趣。
2、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借鉴修辞、描写、谚语等写作手法。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培养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⑶ 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可读书,可看报,可上网查资料今天我们就从课堂内的学习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首先来看看谁是信息高手!
二、谁是信息高手(整体感知)
老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专注地听,记下你听到的要点。
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认识云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天上的云,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对这一词的初步印象。(美丽)
哪些语句让你有了这一印象?(品味语言)先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请大家速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云的名称,说说你看到了哪些云?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云的光彩)有哪些?(晕、华、虹、霞)出示四幅云的图片。看着这些云除了觉得美丽以外,应该认识它们了吧!请选择一幅说出它的名字,并从文中找出作为判断依据的句子。
大家发现了吗?作为判断依据的句子中大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看来比喻的运用不仅能使事物形象生动,还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作者真不愧为描摹高手!
四、拓展
让我们也来做做描摹高手吧!先请第一组同学看我纸上的事物名称,由其中一位来描摹,另外三组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事物名称,三分之二猜到了你就成功了!
备注:每组一次,共四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了天上的云,我仿佛也置身空中成了其中一朵,同学们肯定要问:“你是什么云?”我呀,是雨层云,长得很壮,不象卷云那么单薄。我很想亲近你们,所以我常常离你们很近,可是你们并不欢迎我,因为你们嫌我带来了雨雪连绵的天气,于是我躲了起来,不久,我发现大家因为缺电少水而想念我了。我好高兴,别担心,我会常来看你们的!
二、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
同学们,你最愿意成为哪种云或哪种云的光彩呢?请选择一种,根据课文内容作自我介绍,并说说你与天气的关系,最好还能说说你为什么愿意成为这种云或这种云的光彩?动手写一写。
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出示云的图片。现在再看这些云,你应该不止认识它们,肯定还能获得些天气情况。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来给大家发布天气预报。
三、拓展
瞧,大自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二吗?先请大家小组交流,组长做好记录并代表小组发言。
四、教师寄语
大自然充满无穷的奥秘,它是一本无字的书,等待我们用智慧来解读,希望同学们能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的习惯,要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勇于攀登前人未达到的科学高峰!
五、作业
搜集民间流传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天气课件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2.提升学生用准确语言做生动说明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提升学生用准确语言做生动说明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云”的繁体字是“雲”,从“雲”的结构字形看出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对云与天气的关系有所认识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的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这是从说明对象的角度说的,如果从语言方面看,本文又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二、温故。(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考查旧知识)
(1)注音 棉絮( ) 峰峦( ) 霎时( ) 丝缕( ) 绫纱( ) 鳞波( ) 匀称( )朦胧( ) 崩塌( ) 弥漫( ) 月晕( ) 谚语( )
通过导学案自主作答,互换检查纠正,再请发音字正腔圆的同学带领大家朗读。
(2)通过四个问题针对个别与集体提问。
A.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B.说说本文的行文结构?
C.列举该文使用过的说明方法? D.按顺序排叫出八种云的名字。
三、知新。(板块活动)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之后播放《踏浪》歌曲片段,发现歌词特点,放松心情,回忆文中云的形态。
(1)探究表述之美。
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板块:演读,熟悉云。)
1. 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2.介绍要求: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是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探究语言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二个学习板块:说读,品味语言。)
请大家用“我认为______写得好,美在_______”的句式,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和你对它的评价,推荐给大家。
提示:语言之美来自于某种修辞、句式、词语、段落、表达方式等等。
幻灯片展示本文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形象性(文学性)准确严密-------知识性(科学性)
仿照第一段写几句话: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______
示例:(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脚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3)探究写法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三个学习板块:评读,讨论总结文章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小组讨论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最后多媒体展示:a美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b美在抓住了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c美在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d 语言严密准确,作者准确的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
过渡: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4)交流积累之美。
多媒体展示:(第四个学习板块:寻读,课外拓展。)
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经形成谚语,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吗?
总结:通过赏读发现,本文句句犹如朵朵迎春花,散发着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的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
多媒体出示课尾感悟: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我们的心,不是缺少有心,而是缺少感知!
课后习题
开展活动: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里,每天抽出点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是班里的首席山寨版预报员。
天气课件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 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天窗的课件精品八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师进行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工具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天窗的课件”的各种方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感谢阅读!
天窗的课件【篇1】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教学反思:
《天窗》这篇课文较短,但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教学时我采取这种方法: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样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天窗的课件【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习习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策略: 继续学习比喻句,懂得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1.这句话主要些什么。
2.分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教具准备
1、三张带有比喻句的幻灯片。
2、录音机及录有暴风雨声响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1)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
(2)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
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细读比喻句。
(4)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读6、7小节。
三、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天窗的课件【篇3】
小学语文天窗课件
一. 课时学习目标:
1、能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掌握课文内容,能体会出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快乐。
蝙、蝠、霸、宙”蝙蝠、恶霸、宇宙、猛厉、奇幻等词语。
3、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二.课前预习导学:
词语的掌握情况。
2.反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画出来。
三.课堂学习研讨:
1.小组成员互读课文,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在书旁注上你的体会。
2.默读课文后,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自己不懂的问题。
3.交流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4.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⑴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⑵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⑶从读中悟出“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四.课内训练巩固
2. 默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②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③反复读触动你心灵的句子。
④用“--也许--也许--也许”写句子。
3. 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4.再读第二.三部分的内容
①小组交流: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②小组代表汇报后,教师归纳总结。
③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试背诵。
五.拓展延伸
写下自己优美的想象
看着蔚蓝的天空,美丽的星空,你是否也放飞了想象的思绪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把你的想象化作优美的语言写在纸上吧!
天窗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板书课题)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什么是天窗?)
2.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的回答可不局限于课本)
3.天窗虽小,却给大文学家茅盾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他的童年充满了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1)学习生字。
藉:也读jí,如狼藉。蝙:不要误读为biǎn。瞥:读piē,不要误读为piě。
(2)词语解释。
慰藉:安慰。霸气十足:专横的气势。
4.齐读全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结构。
(课文主要讲了与天窗有关的一些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天窗的由来。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从天窗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5.默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用课本原话概括。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个别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余学生听,并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天窗”,而要写两段跟“天窗”毫不相干的文字?
(学生反馈,教师点拨:为引出“天窗”作铺垫。)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过渡: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句话)什么叫“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乡下人家为了采光而在屋顶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出现了几次?(两次)
2.读第4—5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3.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相关语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2)理解文中的“偏就不许”,体会孩子们不愉快的心情。
(3)出示句子: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①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②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好,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4)教师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学生交流)
4.过渡: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天窗又是怎样安慰孩子们的呢?默读第6、7自然段,用“”画出孩子们看到的,用“”画出孩子们想到的。
5.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抓住“一粒星,一朵云”“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彩”帮助学生体会孩子们想象的大胆;抓住由“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体会孩子们想象的新奇。)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看到的,学生读想到的。
师小结:课文从下雨时、晚上两个时间,写孩子们被关进了黑压压的屋子时,他们十分孤独、寂寞,天窗给他们带来了唯一的慰藉。
7.读第8自然段,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1)出示句子,填空。
因为有了天窗,你才看见,才会联想到。
(2)师:天窗虽小,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却很多,实在是太神奇了!所以,作者动情地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生:是应得感谢的)
三、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同学们,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扇属于自己的天窗,愿它带着大家的童心,自由放飞,让有“天窗”相伴的生活,永不孤独、永不寂寞。
[教学板书]
3.天窗
天窗来历
唯一的慰藉(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神奇
[教学反思]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但意蕴深刻。在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学定教,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解决问题。一堂课书声琅琅,效果较好。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但大部分学生只是理解了表层,其实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由于时间没能合理分配,导致缺失这一环节,今后我会更加注意。
天窗的课件【篇5】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
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预设学生可能的汇报)
4、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重点指导读准:“藉”在这里读“jiè,不要读成jí;“宙”是翘舌音,读成zhòu,不读成zòu.重点理解“慰藉”“恶霸”“宇宙”等词语。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品味和体验,给足了学生自读、感悟的余地。)
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
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呢?
天窗的课件【篇6】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6)交流“想到了什么”时通过反复诵读适时渗透写法指导,体会文章中的想象:通过“看到的”(仔细观察到的),在相关事物上、数量上、形状上甚至颜色上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看到了雨脚和闪电,想到雷和风;看到“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看到“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再次引导学生读下面一段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出示一幅幼儿的图片启发学生造句)
〔设计意图: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7)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孩子们的想象则应读得激动、神往而又快乐。
(老师引读第4、6小节,带领学生齐读)
〔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2、读中悟“神奇”
(1)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读中悟文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性,文学性)
(寂寞也是好事给想像以空间电视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作者的语言和写作顺序)
九、板书设计
(本人原创加上网上借鉴,继续修改中——)
反思与评价:设计上有些繁琐,没有放开。听者评价是,设计上该有的都有,训练比较全面,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名著”应该突出名家名篇要给学生哪些学习上的启发。比如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的。觉得说的比较中肯,可以接受。一堂课,如果过于全面,就丢失了语文本来的面目,找准重点,不用面面俱到。
还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以为这可的重点句很难理解,但是有个姓高的孩子很容易的就回答出来了,看来相信小孩子,还是对的,他们的潜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天窗的课件【篇7】
本文的课题为《天窗》,文章也紧紧围绕天窗来写。课文开始介绍了天窗的来历,接着重点介绍孩子们透过天窗看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说明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孩子们以其丰富的想象将从天窗看到的景象延伸、扩大并丰富),最后赞美天窗是神奇的。
如果说,大人们开天窗是为了采光;孩子们看天窗是为了得到慰藉;那么,我教《天窗》则是为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天窗”。
所以,本文的重点自然就落在课文的第5和第7小节。在这两节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紧扣“想象”二字,让学生通过读、划、听、说各个方面展开想象,体会天窗的神奇。
例如,在体会风、雨、雷、电之猛烈时,先让学生学生将有关内容找出来进行朗读,有了初步的体验后,再通过媒体播放下雨时的声音,不仅是给学生以听觉冲击,更是给学生创设了来到天窗下的真实情境。学生就能更直观的感受风、雨、雷、电的猛烈,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边体会边读,边读边想象,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表现力。
第七节中,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出示两道说话练习题:
A、 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像__________似的,_______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展开想象,来丰富课文内容,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机会。
如果说,前两次的想象是围绕文本中两个重点小节展开的话,那么最后的写段练习在参考了文本的句式后,就完全跳开课文内容了。有了之前的基础,要求以“透过小小的天窗,我还会看见……想象到……“的句式写一段话,对于此时的学生来说,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以上的说话、写话训练,是围绕本学期我校的样本研修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读说训练的结合点”所作的尝试,希望能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天窗的课件【篇8】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品词品读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的神奇。
重点、难点
1、重点:明白天窗的由来
2、难点: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26·天窗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生:长方形。
师:对,是长方形,它仅仅是长方形吗?你觉得它是什么?
生:鱼缸。
生:黑板。
生:桌子。
师:有一个小孩也有看丰富的想象力,望着这个小方框,这小小的天窗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写的一篇散文《天窗》,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茅盾。
3、师:这篇文章写于1928年,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比较闭塞,人们很少可以从外界获得信息,孩子们也很少接触外部世界。
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4、生读课题。
师:再读大声点,老师喜欢听到你们响亮的声音。
设计理念: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天窗的由来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什么是天窗?
生:天窗是什么样子的?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教师随机点评: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你真能干,能问到点子上,抓住要点来问。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是用心思考的。你们是会思考的孩子·······)
2、师:什么是天窗?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看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指名生说天窗的样子。
师:看来,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138,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评。)对,这段写出了旧时南方乡下房子的重要特点。看这句“像??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三、学习生字
师: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天窗的魅力,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词读准。(师板书生字)
师: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下面老师要检测你们的学习情况。生字要过三关,敢不敢闯关?
生:敢!
1、第一关读准字音。
齐读,强调fú蝠jiè藉,而且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jí。
师: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2、第二关:组词。(指名学生组词)
师:恭喜你们,又顺利过关。
3、第三关:牢记字形。
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识记方法。现在小组内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看谁的办法最好。
小组讨论,师巡逻指导。指名小组说,教师随机板书。
加一加:蝙蝠宙
熟字换偏旁:藉霸
设计理念: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这个片断中我运用“生字闯关”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音字比较,组词、牢记字形,这样的教学凸显了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把这些字放回文中,拿起书本,挺直身体,默读,自由把课文读一遍,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完成练习:乡下人在屋顶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xx)。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xxx)是孩子唯一的(xx),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xx)的。
天气预报课件教案通用5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是教学的基石之一,必须认真准备和仔细书写,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天气预报课件教案是由小编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天气预报课件教案 篇1
大班科学教案:天气预报
活动目标:
1. 认识各种气象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预报。
2. 激发幼儿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挂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觉得今天的天气怎么样?那明天呢?
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明天的天气呢?(引导幼儿说出天气预报)
二、观看天气预报
1.让我们一起看看明天的天气预报。
观看PPT(嘉善)。
2.提问:刚才天气预报员是怎么预报明天的天气的?
3.教师概括(地名、气象符号、温度各表示什么。)。
我们用数字来表示温度,前面的数字表示最低温度,后面的数字表示最高温度。
气象符号是表示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嘉善是表示是嘉善这个地方的天气情况。
4.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我们还看到天气预报员用什么符号表示晴天的吗?(教师出示太阳图片)我们把这种表示天气的符号叫做气象符号。
5.师:除了刚才气象预报员预报的晴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呢?(雨、多云、晴、雪、阴)
6.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7.了解气象符号的含义。
提问:这个气象符号表示怎么样的天气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晴(太阳)
多云(有时候能看到太阳,有时候看不到)
阴(太阳被云挡住了,看不到太阳了)
雨天(雨点从云里落下来了)
雪(雪花)
8.学看天气预报。
师:现在,你们都认识气象符号了吗?让我们来看一些各地区的天气预报。(播放PPT)
三、教师小结
天气在不停的变化,每个地方的天气都不一样。有了天气预报,我们就能知道明天甚至是以后几天的天气,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
四、游戏(找朋友)
1.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做一个和天气有关的游戏,叫做“找朋友”。(这张图片上面是……那它应该找怎样的天气朋友呢?)
2 . 幼儿游戏,找朋友。
天气预报课件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最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孩子们说:“又下雨了,什么时候出太阳啊?我们可想到草地上去玩游戏了。”晓明说:“我回去问问爸爸,他的手机上有天气短信,他知道什么时候太阳会出来。”甜甜说:“我也回去问问爷爷,他每天看报纸的时候,都会把天气预报读给我听,只要问问他,就知道什么时候不下雨了。”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说自己要想想办法了解一下明天的天气。从关心天气到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孩子们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一方面自制PPT课件,另一方面尝试发掘生活中相关的教育资源,将两者优势互补,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
(2)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
(1)教具:手偶气报员,PPT课件,天气预报视频。
(2)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气报员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气报员“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气报员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气报员:“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2、通过讨论,幼儿学习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感知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截图,启发提问:
“图中有谁?”(天气预报员和天气图标。)“天气预报员告诉我们什么?”(预报明天的天气情况。)“除了看电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气预报?”
(2)幼儿根据经验回答。
(3)教师逐一出示报纸、手机、网络等三种天气预报截图,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天气情况。
(4)简单复习已有知识“小动物气象员”,巩固幼儿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指导语:“除了天气预报,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还记得它们是谁?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幼儿回答。
师小结:鱼儿上浮、蜻蜒低飞、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都是动物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5)讨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语:“除了晴天,还有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雨天、阴天、多云天气。)
指导语:“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气预报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预报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图中的气温如8℃,在播报时要念成“8摄氏度”;如果图中的气温是“-11℃”,要念成“零下11摄氏度”。
4、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尝试按要求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
(1)指导语:“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气预报员那样播报天气呢?大家一起想想播报天气时要说些什么呢?”
(2)幼儿自主上前,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播报天气。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播报,了解其播报的内容和顺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儿观看中国天气预报视频,然后说一说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本次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播报要求(按“日期—城市—天气类型—气温”的方式进行播报)。
①幼儿独立尝试按要求播报天气(如:“20xx年1月12日,北京,晴,-11℃~0℃”;“20xx年1月13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②幼儿说出天气类型后,还要提醒同伴在这样的天气中应该注意什么,如:广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门时要记得带伞等。启发幼儿在家时也提醒家人根据不同的天气安排好生活。
5、幼儿操作,发放天气记录表,尝试当“天气预报员”,按要求播报天气。
仔细看天气预报记录表上的这些图片,它代表是什么天气,找出代表这种天气的图标,并把天气图标粘贴到方框内。
6、结束环节:集体到户外去观察并尝试推测明天天气情况,相互用完整句式预报。
结束语:“刚才我们都试着进行天气预报,请小朋友今晚回家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天气预报,对自己刚才的预测进行验证。明天回园时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为大家播报天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做,增强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了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现象和常识;在播报天气中,幼儿进一步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活动前,我自制了与天气知识有关的课件和学具(天气图像卡),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丰富的操作材料,精心设计提问语并在活动中适时投放材料,有效增强了幼儿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他们表现得积极活跃,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关注天气情况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还能尝试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活动过程中“分组合作操作学具”的环节,促使幼儿通过分工与合作,学会搜集天气信息,看图中的气温表,用天气标志进行记录。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更多了,融洽的探索氛围也促进了幼儿谦让、坚持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专家点评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是在幼儿日常谈话中有关“天气”话题的基础上设计的,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也适度延伸了幼儿对天气预报方面已积累的经验和探究兴趣,活动选题可谓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该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能从知识、技能、情感等不同维度明确幼儿应达到的水平。活动过程能巧妙运用网络、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性学具,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并鼓励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大胆运用规范语言播报天气,有利于幼儿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该活动关注幼儿分组操作中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协作,如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播报等,分工明确;同时引导幼儿相互评价并推选出“优秀天气预报员”,使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天气预报课件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气象知识,萌发乐意关注天气的兴趣。
2、在交流讲述中,感受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ppt,统计表格
活动过程:
一、交流天气(价值点:了解一些常见天气及其图标。)
提问:(出示“天气”两字)你们认识字吗?这是什么字?
关键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天气?
追问:(教师点击出天气标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天气?你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讲解雾霾和沙尘暴的标志)
小结:这些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特殊的天气情况。
二、天气预报(价值点:知道天气预报的组成和出处。)
关键提问:你一般可以从哪些地方了解这些天气情况?(可共同找报纸上的天气预报)
小结:原来电视上、手机上、报纸上、电脑上、以及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能了解到天气预报。
关键提问:天气预报会播报哪天的天气?有哪些内容?
小结:报纸上、电视上播报的都是今天的、明天的以及未来几天的天气,所以才叫天气预报。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预先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呢?
小结:不同的天气我们需要做不同的准备,了解天气预报跟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三、幼儿操作(价值点:体会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关键提问:天气情况的改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出示表格)这张表上有什么?
引导语:左边一排是各种天气,上面是很多物品,这张表是在问你这些天气要带上面的哪些物品,要带的在物品的下面打钩。
四、统计结果(价值点: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会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用举手的方法统计结果。
引导语:这是老师的统计表格,请你看好自己的小格子。
2、根据结果提问幼儿选择的理由。
小结:答案没有规定,只要是适合的、需要的都是对的。
五、活动延伸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如果我要去北京、***、海南岛旅游,我的包包里需要带哪些物品?请你回家了解一下这几个地方的天气,明天来告诉我。
天气预报课件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天气的两个特点;
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能够观测到我们当时的天气情况,可是我们想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要怎么办呢?新课讲解:
一、怎样看天气
神舟六号就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顺利地升上太空。就在那一天的早上,神舟六号差点不能升空,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答:天气,因为那天下雪了如果雪再大一点恐怕就飞不上了。
1、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谈一谈)
2、你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
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拔气象预报电话,查互联网。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3、展示书本上关于上海的天气预报(上海明天阴到多云,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15℃~23℃)。从中你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二、天气的用语
介绍各种天气用语的含义及符号。
答:一般天气预报包含了五个要素:云量、降水量、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气温。
三、小知识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天气预报课件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2、关注天气预报,有观看天气预报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中央台天气预报的视频一段、天气预报音乐一小节、不一样的天气符号十二种、城市天气预报图片六张、天气符号记录表和铅笔人手一份、报纸人手一份、椅子每人一把、黑板一块、小吸铁石一个、飞机起飞的声音一段。
活动重点:
学习认识天气符号。
活动难点:
按要求来播报天气预报。
活动过程:
一、播放有声课件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请幼儿猜猜是什么节目开始了?(天气预报)
2、教师展示图音并茂的天气预报课件,验证幼儿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请幼儿说说天气预报说的是什么?
二、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认识天气符号。
1、观看完天气预报后教师提问:刚才看的是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吗?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或有什么不知道想问的吗?天气预报能知道几天的天气?
2、给幼儿发天气预报记录表,请幼儿针对天气符号边观看课件边记录,从而引发幼儿学习认识天气符号的兴趣。
3、教师出示十二种不一样天气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4、教师引导幼儿一同进行播报几个城市的天气和温度。
三、分组进行播报天气游戏,并知道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帮助。
1、将孩子分成两组进行比赛。
2、教师讲解比赛玩法及规则。
3、游戏完后教师提问:天气符号很多我们都认识了,那下次回家看天气预报你们能看懂了吗?天气预报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天气预报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等)
四、师幼一同玩游戏“去旅行”,结束活动。
多项式课件精品5篇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要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漏掉,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为您提供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以下最新有关“多项式课件”的范文,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多项式课件 篇1
多项式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常数和变量的乘积以及它们的各个幂相加或相乘而得到的代数式。多项式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涉及代数、数论等数学分支,还在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多项式。多项式是指一个或多个单项式的和或积。单项式是指只含有一个常数项或一个变量项的代数式,如2x^2、-3y、4等都是单项式。多项式的一般表示形式为:f(x) = a0 + a1x + a2x^2 + a3x^3 + ... + anxn,其中a0、a1、a2...an为常数系数,x为变量,n为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即为最高次幂的指数,如f(x) = 3x^2 + 2x - 1的次数为2。
多项式有很多种运算,如加减乘除、带余除法等。加法和减法是最基本的运算,只需要将同类项相加或相减即可。而乘法则是将每个单项式相乘后再相加,要注意到a*b与b*a是相等的,即交换律成立。而除法则是将除式乘以商后再减去被除式,一直重复这个操作直至无法再减为止,得到余数。带余除法则是将除式乘以商再减去被除式,记录每次的商和余数。
多项式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代数学中,多项式可以用来解方程,求导数、积分、泰勒级数等。在数论中,多项式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如费马小定理、欧拉函数等都使用到了多项式。在物理学中,多项式常用于描述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在经济学中,多项式也被广泛应用,比如用多项式函数拟合经济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多项式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多项式时,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概念和运算,多多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为以后更深入地研究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都能在学习多项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成为数学大师!
多项式课件 篇2
多项式是我们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多项式被广泛地涉及到,我们需要掌握它的定义、性质、运算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项式相关的知识,老师们通常会使用多项式课件来进行教学。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多项式课件的内容和作用。
多项式课件通常会从多项式的定义入手。多项式是由常数和单项式相加或相乘得到的代数式。常数是指没有含有变量的数字,而单项式则是由变量和常数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例如,2x、3x²、-4y等都是单项式。多项式可以看作是由多个单项式相加或相乘得到的结果。在多项式课件中,老师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多项式的定义,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练习。
多项式课件还会介绍多项式的性质。多项式有很多重要的性质,例如多项式的次数、系数、同类项等。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其中变量的指数最高的项的次数。系数是指变量的系数,同类项是指具有相同变量部分的项。通过多项式课件的讲解,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多项式课件还会介绍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多项式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不同的运算方式。在多项式运算中,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化简、合并同类项、展开和因式分解等操作。通过多项式课件的示范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多项式课件还会介绍多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多项式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代数方程、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多项式来描述和求解。通过多项式课件的引导和实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多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项式课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多项式相关的知识。通过多项式课件的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多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多项式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多加练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多项式课件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本次说课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
课标要求: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选用教材: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课题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课时为1课时。
主要内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材地位:本课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对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基础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杨辉三角等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能够按步骤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中的问题的探索,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归纳的过程;
2、通过整体处理,再利用分配律的结果与几何图形面积的结果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的意识;
3、通过为学生提供自主练习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借助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索法则和拓展探索等的学习活动,领悟转化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4、教学难点:将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防止漏乘、重复乘和看错符号。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因此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旧知上,而是让学生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新知。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选配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四、学法
1、自主学习归纳
2、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多项式课件 篇4
在数学中,由若干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项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其中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多项式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多项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
3.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概念。
4.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理解多项式,并与单项式进行比较,运用化归思想,让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学法指导
从实际问题引入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分析所列式子,归纳多项式,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 帮助学生理解。在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相关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式子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体会在实际问题情景中运用整式的 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符号感。
《2.1.3多项式》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新学期,两摞规格相同准备发放的数学课本整齐地叠放在讲台上,请根据图中所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x本数学课本最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用含x的整式表示);
(2)桌面上有56本与题(1)中相同的数学课本整齐叠放成一摞,若从中取走14本,求余下的数学课本最上面距离地面的高度.
《2.1.2多项式》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项式ax2+bx+c是二次多项式
B.四次多项式是指多项式中各项均为四次单项式
C.-ab2,-x都是单项式,也都是整式
D.-4a2b,3ab,5是多项式-4a2b+3ab-5中的项
2.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那么它任何一项的次数()
A.都小于5 B.都等于5
C.都不小于5 D.都不大于5
3.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多项式:a+b,a2-b3,a3+b5,a4-b7,…,其中第10个式子是()
A.a10+b19 B.a10-b19
C.a10-b17 D.a10-b21
★4.若xn-2+x3+1是五次多项式,则n的值是()
A.3 B.5 C.7 D.0
5.下列整式:①-x2;②a+bc;③3xy;④0;⑤+1;⑥-5a2+a.其中单项式有 ,多项式有 .(填序号)
6.一个关于a的二次三项式,二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都是-3,则这个二次三项式为 .
7.多项式的二次项系数是 .
8.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甲同学抢着说:“这个多项式最多只有六项.”乙同学说:“这个多项式只能有一项的次数是5.”丙同学说:“这个多项式一定是五次六项式.”丁同学说:“这个多项式最少有两项,并且最高次项的次数是5.”你认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你能说出他们说得对或不对的理由吗?
9.如果多项式3xm-(n-1)x+1是关于x的二次二项式,试求m,n的值.
★10.四人做传数游戏,甲任取一个数传给乙,乙把这个数加1传给丙,丙再把所得的数平方后传给丁,丁把所得的数减1报出答案,设甲任取的一个数为a.
(1)请把游戏最后丁所报出的答案用整式的形式描述出来;
(2)若甲取的数为19,则丁报出的答案是多少?
多项式课件 篇5
多项式课件的设计与使用
概述
多项式作为数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代数式,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多项式的学习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多项式成了每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教学多项式,很多教师开始使用多项式课件进行教学。多项式课件具有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灵活运用的优势,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多项式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从多项式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多项式课件的设计
1. 设计原则
在设计多项式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设计原则。好的多项式课件应该是生动直观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同时,课件应该符合学科教学要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多项式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课件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调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设计内容
多项式课件的内容应该全面、系统,包括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运算、多项式的图像等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和运用。同时,课件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大纲,能够覆盖到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设计形式
多项式课件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多项式的知识。同时,课件的设计要简洁明了,不能让学生感到困惑,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内容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二、多项式课件的使用
1. 使用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项式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项式课件展示多项式的定义、运算规则、求解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项式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项式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学习效果
使用多项式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多项式的相关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多项式课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项式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多项式课件时,教师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课件,避免内容过于复杂或简单。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加深学生对多项式知识的理解。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要注意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多项式的相关知识。
总结
多项式课件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设计合理的多项式课件,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多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多项式课件更快地学习和消化多项式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多项式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