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4-08-08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八年级下册课件 八年级课件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锦集15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锦集15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2】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
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
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是《阿基米德原理》这节内容的第2课时,希望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经历《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维的,就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点放在探究过程;此外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溢杯。过程和方法包括通过情景观察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同桌和小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以学生自身体验,猜想的引入,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了很好落实上述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及学习活动卡的内容做了调整。教学的开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谜的动画引入,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拟实验,根据手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测“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继而进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而如何让学生顺利提出猜想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小实验和问题的设置起了关键性作用。
考虑到班级里学生的学力和个性的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自我设计实验,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全班讨论,请同学发言介绍、演示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帮助部分学生清楚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分两人一桌,八人一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在各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实验,可以相互交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请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结论,全班交流,与其它各组分享,最后进行相应的总结。这样的设计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做了改变,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判断谁对谁错,而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从最初将他们提出的猜想都罗列在黑板上,适度的点拨,由学生判断确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后的实验设计,也由学生来补充、完善;最后归纳实验结论,也由各小组共同完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简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由动画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谜;小实验,如右图在满水的烧杯中,将泡沫塑料块向下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体验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通过设问,进一步提出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接着全班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并交流学习收获。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对最初的教学设计许多方面做了相应的修改。在第一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第一次上课时问,(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又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钩码部分浸在水中。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第一组: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后同学们在小结自己的收获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上的获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获。
三、磨课、改进的过程(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晓俊)本节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小实验的观察和体验,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使用工具搜集证据、处理数据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实验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落实三维目标。在试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图2(a)(b)图1(a)(b)
在第一次试教中,教师让学生先模仿阿基米德做小实验[如图1(a)、(b)所示],然后设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能发现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做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浮力可能跟泡沫块浸入水的深度有关;可能跟烧杯中的水有关;可能跟泡沫块的面积有关„„等,还有一些看法并没有结合实验,如: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等,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按老师事先设计的方向发展。课后,通过教研员、执教教师和学校教研组的反思、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之所以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生偏移,与教师创设的情景和问题的设计有关,一方面实验的设计没有将“排开的液体”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客观上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是有差异的。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小实验[如图2(a)、(b)所示],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会增大的同时又看到了排开的水越来越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设问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觉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结合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非常顺利地进入到老师事先设计的方案中。这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情景具有诱导功能——创设恰当的情景(问题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同时也能诱导探究活动的方向。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1)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但很难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我们又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在试教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一大组实验情况各不相同,而每个大组中的各小组的实验情况相同,想通过对小组交流和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感悟“合作”的重要性,经历完全归纳的科学过程。但由于大组中各小组间的位置安排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使小组交流的目的很难实现,学生所归纳的结论只代表个人意见,无法感受合作的作用,也无法体会科学归纳是需要多次实验的。这样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导致这部分设计的目标得不到落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在活动的设计中,应关注细节问题。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6】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7】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8】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明使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按规范的操作来称量某物体的质量,添加砝码移动游码后,观察到指针的情况如图所示.他下一步可以()
A往右盘中加砝码B.向左移动道码
C.向右移动游码D.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材料的选用与其属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汤勺手病用木材或塑料制成,因为木材或塑料的导性好
B.汽车轮胎用橡校创成.因为橡胶的硬度大
C机械表中的发条,主要应用其弹性好
D.玻璃板能按照需要分割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我应用鹅配蜜5
3.如图提示,小明往塑料瓶内装入一些水,拧紧盖子后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
后,取出瓶子,发现瓶内的水已完全凝固成冰,由水结成冰,下列物理中不变的是()
A体积B质量C密度D物态
4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于可判定()
A小球带正电B小球带负电C小球不带电D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5.关于宇宙起源,现代大多数科学家认同的是()
①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②大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
③大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④宇宙温度下降至一定程度,逐步形成行星和恒星、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6.用细线栓住小球斜挂在竖直墙壁一侧,下列图中正确表示球受到重力方向的是()
7,一辆汽车以40km/h的速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遇到情况紧急踩刹车。完全踩下刹车后,汽车在公路上留下10m长的轮胎擦痕,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刹车使得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
B、汽车留下擦痕过程中,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急剧增大
C、汽车留下擦痕过程中,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大小基本不变
D、汽车留下擦痕过程中,地面对车轮的摩擦力急剧减小
8.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木块,甲木块被细绳栓在右侧墙壁.小明对乙木块施加水平向左的拉力F=15N,将木块乙匀速抽出,此过程中甲、乙两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
A.甲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乙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都是15N
B.甲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乙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都是15N
C.甲、乙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都是15N
D.甲、乙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都是15N
9、如图所示,小华站在电梯箱内,当电梯箱静止在十楼时,电梯箱地板对她的支持力为500N。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梯箱加速上升时,地板对她的支持力等于500N
B.电梯箱加速上升时,地板对她的支持力小于500N
C.电梯箱加速下降时,地板对她的支持力大于500N
D.电梯箱加速下降时,地板对她的支持力小于500N
10.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
A.跳远运动员都是助跑一段距离再跳
B.公交车司机常提醒乘客扶住扶手,待车停稳后再下车
C.上岸后的鸭子,扑动翅膀、抖动身体,就能把身上的水甩掉
D.钢笔出水不畅,用力甩一甩出水就流畅了
11.如图所示,坦克履带由一块块钢板组成,每块钢板板上有两条凸起的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yjs21.COM
A.钢板是为了减少对地面的压强,棱是为了减小与地面的摩擦
B.钢板是为了减少对地面的压强,棱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
C.钢板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强,棱是为了减小与地面的摩擦
D.钢板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强,棱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
12.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分别盛有密度不同的液体,且a、b、c三点处液体压强相等,如图所示,则各容器中液体密度的大小、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顺序是()
A.;ρ甲>ρ乙>ρ丙,P甲
B.ρ甲
C.ρ甲
D.ρ甲>ρ乙>ρ丙,P甲=P乙=P
13.如图所示,有一只玻璃瓶,其侧壁有a、b两个小孔并用塞子塞住,瓶内盛有一定质量的酒精。
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当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拨出a、b两个小孔上的塞子,则()A.a、b两个小孔均有水流入
B.a、b两个小孔均有酒精流出
C.酒精从a小孔流出,水从b小孔流入
D.水从a小孔流人,酒精从b小孔流出
14、如图所示,将一个实心球放入甲液体,小球最终漂浮;再将该实心球放入乙液体,小球最终沉入杯底.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球的密度一定大于甲液体的密度
B.球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C.球在甲液体中受的浮力大于它在乙液体中受的浮力
D.球在甲液体中受的浮力等于它在乙液体中受的浮力
15.如图所示,把一只苹果投入水中,苹果最终漂浮。
把苹果暴露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截去后.剩余部分将()A.上浮一些B.静止不动C.悬浮在水中任意位置D.下沉至水底
二、填空与作图
金属铝的密度为2.7×103kg/m3一铝锭的质量为54kg,这个铝锭的体积为
若将铝锭截去1/3,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多少。
金坛特产“封缸酒”驰名中外,所有“酒深不怕巷子深”的美名,从分子角度来看,
“酒深不怕巷子深”,说明.
如图所示,小明用手使劲捏玻璃瓶,看到的现象是,该现象说明。
小明想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尝试:如图,他用左手分别用力轻握住和紧握住铅笔,右手把铅笔从左手中抽出,感觉紧握时要抽出铅笔会更费力,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而后他又在自己的手上涂了些橄榄油,发觉在用同样的力紧握时要抽出铅笔省力多了,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排球运动员大力扣球,手对排球施加力的同时,手也感到痛,这一现象说明
,使手感到痛的力是施加给的。
21、小明想用如下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强:将一个面积为1×10-3m2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如图所示),然后计算大气压强.若大气压强为1.0×105Pa,则吸盘受到的大气压力N.小明发现不能用这个测力计完成测量,其原因是。
22、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做许多物理买验,现将两只玻璃杯口对口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杯口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cm.把乒乓球放入其中的一个杯子中,双手扶稳杯子(如图所示).对准两个杯口中间用力吹气,乒乓球将,你判断的依据是.
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烧瓶做了一个演示潜水艇原理的模型,通过胶管A从烧瓶吸气或向烧瓶吹气,就可以使模型下沉或上浮。如图所示,模型静止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从烧瓶中吸气,烧瓶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模型重力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模型将。
24、质量为50kg的游泳健将小明步入水池深处时,当水面淹至只颈脖处时,池底对脚的支持力几乎为零,小明的重力大小处,此时他受到的浮力约为,排开水的体积约为m3。
体操运动员静止站立在水平的平衡木,请画出运动员对平衡木作用力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匀速转动,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木块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
解答与探究
27.小明测量常州产“红梅牌”酸奶的密度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1)称量前,小明观察到指针的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____(左/右)移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测量过程如图乙、丙、丁所示,根据图示填写实验数据记录表.
(3)实验中,小明努力将烧杯内酸奶倾倒入量筒,但烧杯内壁仍会残留部分酸奶,这将导致酸奶密度测得值____(小于/等于/大于)真实值.
28、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块海绵、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砝码,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注意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乙丙可以得出结论:
(3)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4)根据甲乙两图,小明认为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微弱,小华认为小明的思路是的。理由是。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并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1)实验步骤:
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土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③把土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④
请将上面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ρ=1.0g/cm,F浮=ρgV排)
(2)竹筷一端缠上铅丝,是为了。
(3)密度计是利用条件工作的,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渡体的体积(填“越小”或“越大”).
(4)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____.(不计铅丝体积)
橡胶的密度为1.5乘以103kg/m3一个体积为600cm3的橡胶球,质量为600g,问:
橡胶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球的?
如果橡胶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31、为了测量某石块的密度,实验中学物理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一只小玻璃杯、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做了如下实验:
(1)在量筒内倒入60cm3的水.
(2)将小玻璃杯开口向上漂浮在量筒内的水面上,如甲示,此时水面与84cm3刻度线相平.
(3)将石块放入小玻璃杯中,让小玻璃杯漂浮在量筒内的水面上,如图乙所示,此时水面与100cm3刻度线相平.
(4)取出小玻璃杯,将石块沉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丙所示),此时水面与64cm3刻度线相平.根据以上数据可知,
(1)石块的质量是多少;(2)石块的体积是(3)石块的密度是
32、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底面积为600cm2,质量为600g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1.4kg的某种液体,
求:(1)圆柱形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2)水平桌面上放置底面积为80cm2,质量为400g的圆筒,筒内装有16cm深的某液体。弹簧测力计悬挂底面积为40cm2、高为8cm的圆柱体,从液面逐渐浸入直到浸没,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圆筒的厚度忽略不计,筒内液体没有溢出),求: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是多少?筒内液体密度是多少?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从生活现象中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具 滚摆。 (三)教学过程
复习:动能和势能及其与什么因素有关
1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2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想想议议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将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平木板上,观察木块上的黑色圆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木块上是圆斑,而不是黑点?(答:因为皮球发生了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皮球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哪里来的?(答:由动能转化来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动能,这个动能是哪里来的:(答:弹性势能转化来的)
最后提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点,说明这一过程能的转化情况?
(点名要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教师点明:消耗掉的机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了。这个问题以后将学到。
(3)物体能做功才具有能,举高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为什么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回答:举高的物体落下来具有动能,动能可以做功,但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我们说势能可以做功,实际上是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而做功) (4)钢球落在钢板上,也会反跳起来,反跳时的动能是怎样转变来的?教师指出:钢球和钢板相碰,也要发生弹性形变,只是这个形变较难觉察。事实上,任何坚硬的物体相碰时,都要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回答。 5.练习
1.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如何变化?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又如何变化?
2.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 ,势能最 ;在远地点的动能最 ,势能最 。
3.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4.你骑自行车时,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汽车司机在开车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门,加大速度。从能的转化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5.弹簧门在推开以后能自己关闭。说明这件事怎样利用了能的转化。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
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1】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7、状态是平衡状态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③则,固体的密度ρ(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则,液体的密度ρ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16、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第八章、压强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19、压力是:的力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第九章、机械与人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机械效率η=(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7、弹性势能由决定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2)(3)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3】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2—3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4】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篇15】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 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 ,简称 ,用符号 表示。
1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速度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单位m/s km/h
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
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
5.功率的物理意义
例题1: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 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 W.
三、设计和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
次数重力G/N台阶数
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
t/s功率P/W
4.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跑步等)
四、功和功率的有关练习
1.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例题3: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2: 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思路与技巧:学会用功率的另一公式 来计算功率,
并注意单位,即功率的单位用 ,速度的单位用
练习3:质量为5吨的列车,在平直铁路上匀速前进,若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前进100米所用时间为5秒,则
(1) 列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少,
(2) 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
(3) 功率是多少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师的成功备课离不开完备的教案。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请别忘了把这篇文章收藏下来!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
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学重点、难点:
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教具、学具:
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XXXde. Today IXXX. Tomorrow I am going toXX.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2】
教案:
教学主题:第二单元英语第二课
教学目标:
1. 学会问候语,如 Hello 和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等。
2. 学会介绍自己,如 My name is \_\_\_\_\_\_\_\_\_\_\_\_. I am \_\_\_\_\_\_\_\_\_\_\_\_ years old. I am \_\_\_\_\_\_\_\_\_\_\_\_. I am from \_\_\_\_\_\_\_\_\_\_\_\_.
3. 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如 Thank you 和 Thank you very much 等。
4. 学会描述外貌,如 What is your \_\_\_\_\_\_\_\_\_\_\_\_\_? How are you?
5. 学会表达喜好,如 What is your favorite \_\_\_\_\_\_\_\_\_\_\_\_\_? Do you like \_\_\_\_\_\_\_\_\_\_\_\_?
6. 学会表达意见,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_\_\_\_\_\_\_\_\_\_\_\_? How about \_\_\_\_\_\_\_\_\_\_\_\_?
教学准备:
1. 教材:英语教材
2.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鞭等
4. 教学评估: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本单元的主题,并简单介绍本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通过黑板、PPT等向学生讲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并举例说明。
3.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4.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回顾: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问候语、介绍自己、表达感激之情、描述外貌、表达喜好和表达意见等知识点,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小组活动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练习巩固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醒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在总结回顾的过程中,我总结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并提醒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总的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问候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需要加强练习。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用动词的过去分词的拼写形式以及熟练掌握already,yet在现在完成时中的应用。
2. 体会现在完成时在阅读文章《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应用以及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分析。
3. 熟练掌握 already,yet 在现在完成时中的用法。
4. 掌握常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5. 使用阅读技巧对阅读文章进行理解与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系统地学习语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鲁宾逊漂流记》节选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抛弃不放弃。
教学重点
1. 体会现在完成时在阅读文章《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应用以及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分析。
2. 熟练掌握already,yet在现在完成时中的用法。
教学难点
1. 使用阅读技巧对阅读文章进行理解与分析。
2. 熟练掌握already,yet在现在完成时中的用法。
教法导航
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主动掌握语法知识。
学法导航
练习、讨论、主动探求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Presentation
Introduce the movie:Robinson Crusoe.
The teacher shows some introductions on the screen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Step 3 Learn the new words
ship,tool,gun,sand,else,cannibal,towards,land.
Step 4 Reading
3a,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does Robinson Crusoe wait for?
Why does Robinson Crusoe call the man Friday?
3b, Read the passage again. Find words that have these meanings.
1. You can use these to shoot things: _____
2. Something you use to travel in the sea: _____
3. A piece of l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sea: ______
4. You can use these to cut things: ______
5. Signs left behind by someone or something: ______
3c, Correct the sentences:
1. Robinson Crusoe arrived on the island with enough food and drink.
2. Friday made a small boat.
3. Robinson had some food and tools when he first arrived on the island.
4. Robinson used the ship to build a house.
5. Friday saw some marks of another man’s feet on the beach.
6. Robinson tried to kill the two men.
After they finished the questions and let them check the answers.
Then get them read alou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he teacher helps deal with the difficult points.
1) I will not give up and I will wait for another ship. 因此我不放弃,要等候另一只船。
another 既可用作形容词,也可用作代词。用作形容词时,意思是“又一的;再一的”,修饰名词,位于名词前;用作代词时,意思是“另一个”。
e.g. Just at that time,another man came in.
Saying is one thing and doing is another.
another还可以和数词连用,常放在数词的前面,意为“还;再;又”。
e.g. We need another three man to help do the work.
2) Not long after that,I saw some cannibals trying to kill two men from a broken ship.
在那之后不久,我看见一些食人肉质在试图杀死两个来自破船上的人。
see sb. doing sth.意为“看到某人正在做某事”,强调看到的动作正在进行。
e.g. Mary saw him cleaning the classroom.
玛丽看见他正在打扫教室。
see sb. do sth. 意为“看到某人做了某事”,强调看到动作的全过程。
e.g. Mary saw him clean the classroom.
玛丽看见他打扫教室了。
3) I named him Friday because that was the day I met him.
我管他叫Friday因为那是我遇见他的那一天。
name作动词,意为“命名;给…取名”。固定搭配“name + sb. + 名字”意为“给某人取名为…”。
e.g. Lucy named her little son David. 露西给她的小儿子取名为戴维。
Step 5 Grammar Focus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让学生体会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师生共同总结出下列内容:
1.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e.g. ---Have you had your lunch yet?
---Yes,I have. I’ve just had it. (现在我不饿了)
2. 表示动作或状态从过去某一时刻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e.g. I haven’t seen her these days.
I’ve known Bob for three years.
I’ve been at this school for over two years.
时间状语 already,yet,just,ever,never,before;for + 时间段;since + 过去的时间点;since + 段时间 ago;since + 一般过去时的句子。
构成:现在完成时是由“助动词have /has+ 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与过去式相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则需逐个记忆。
Step 6 Practice
Exercises
1. go through the tasks in 4a and 4b,then finish 4a and check the answers.
Keys:I have just drunk some tea.
Have you found it?
He has already left.
did he leave?
She has already seen the film.
I haven’t told them yet.
2. Finish 4b and check the answers.
Keys:loves,has read,will be,finished,will write,hasn’t read.
3. Finish 4c and check the answers.
Make conversations and complete the chart. (Follow the conversation on page 60)
Step 7 Homework
Sum up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课堂作业
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Judy has already _______ (finish) reading Little Women.
2. Tom and Mike have already _______ (decide) to learn Chinese on Internet.
3. Have you ________ (read) Alice in Wonderland yet?
4. Robinson ________ (have) already built a house on the island.
5. It often ________ (snow) in North China in winter.
参考答案:1.finished 2. decided 3. read 4. has; snows
教学反思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也要教给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为了检查教学活动的效果,要及时对课堂的活动加以总结和评价,使得学生在激励中成长、进步。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4】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主题一:环保
范文1: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oday's world. As individuals, we all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do our part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Here are some simple yet effective ways to make a difference.
Firstly, we can start by reducing our use of disposable items. For example, instead of using plastic bags when shopping, we can bring our own reusable bags. This simple change can grea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plastic waste produced.
Secondly, we should also make an effort to conserve energy. Turning off lights and appliances when they are not in use is a simple step that everyone can take to save electricity. Additionally, using energy-efficient light bulbs and appliances can also make a significant impact.
Thirdly, we should promote the us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carpooling. Us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not only reduces air pollution, but also helps to decrease traffic congestion. Carpooling with others can als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rs on the road, thus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urthermore, we should be mindful of our water consumption. Simple actions such as turning off the tap while brushing our teeth or taking shorter showers can help to conserve water. Additionally, fixing any leaks or drips in our homes can prevent water wastage.
Lastly, we should promote recycling and proper waste disposal. Separating recyclable materials such as paper, plastic, and glass from our regular garbage can grea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waste that goes into landfills. Additionally, we should avoid littering and always dispose of our trash in designated bins.
In conclusion, it is vital that we all take step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following these simple tips, we can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our planet and ensure a better futur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主题二:健康生活
范文2:Tips for 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
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 is crucial for our overall well-being. Here are some tips for staying healthy.
Firstly, 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 This means including a variety of fruits, vegetables, whole grains, and lean proteins in our meals. Avoiding excessive sugar, salt, and unhealthy fats can also help to prevent various health problems.
Secondly,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 Engaging in activities such as running, swimming, or cycling can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strengthen muscles. It is recommended to aim for at least 30 minutes of exercise most days of the week.
Thirdly, getting enough sleep is equally important. Lack of sleep can negatively affect both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is recommended for teenagers to get between 8-10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Furthermore, it is crucial to manage stress effectively. Chronic stress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health issues. Engaging in activities such as meditation, yoga, or spending time with loved ones can help to reduce stress levels.
Lastly, it is important to avoid harmful substances such as tobacco, alcohol, and drugs. These substances can have severe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health.
In conclusion, 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 is essential for our well-being. By following these tips, we can ensure a healthier and happier life. Remember, small changes can lead to big improvements in our overall health.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5】
Unfortunately, as an AI language model, I am not able to provide you with a pre-written essay or essay templates, but I can give you some guidance on how to write a theme-based essay on the 8th-grade English textbook.
First, determine the theme of the lesson or chapter. For example, suppose the topic i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Your job is to writ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Start by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topic, gather valuable information from reliable sources, define your thesis statement, and create an outline.
You can start your essay by introducing the topic, highlighting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xplaining w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crucial. You may share some exciting facts or statistics to grab your reader's attention. Then, develop your thesis statement, explaining what you learned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lesson or chapter.
Next, you can divide your essay into sections, such a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role of peop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steps that individuals can take to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first section, you can discuss the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such as overpopulation, pollution, defores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You can explain their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e i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k about how people can use their daily activities to reduce their carbon footprints, such as conserving energy, using green technologies, and avoiding single-use plastics. You can also touch on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alition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final section, provide some steps that individuals can take to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ch as reducing their waste, conserving water, planting trees, and advocating for environmental policies.
Lastly, you should conclude your essay by summarizing your main points and restating your thesis statement. You can also provide some key takeaways and encourage your readers to take ac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ummary, writing a theme-based essay on an English textbook requires you to conduct thorough research, establish a clear thesis, develop an outline, and organize your ideas effectively. With the right approach, you can create an informative and insightful essay that demonstrate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bought, taught and thought
2.the story
3.a song
能力目标:1. past tense
2.where did you do?
3.What did you do?
情感目标:When you play things, you must get good corporation with your players.
教学重点、难点:1.I am throwing the basketball.
2.hitting and throwing
教具、学具:some balls and story a tape and pictures
教学过程:[==]
一.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Review “ past tense” and “ future tense” verbs with a game. Write three columns of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for volunteers to match them correctly. As each student makes a match, he or she says “Yesterday I___de. Today I___. Tomorrow I am going to__.
Introduce
Add “buy” “teach” and “think” to your “today” column. Ask the students to give you the future tense for each verb and write them under your “tomorrow” column. Then write “taught” “thought” “bought” in a different order than the other two colum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how they match with the present-tense verbs.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in spelling “bought” “taught” “thought”
Use the student book
Pause after Number 1 in the student book. Review the story so far. Today Jenny and Li Ming went to the store buy some clothes for Li Ming to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Who are they talking to?
Note the word “player” in the lesson. A “players” plays something, such as a sport.
Practice
Play “What’s wrong?” to practice the new past tense verbs, and other tenses and verbs.
Play “spelling Bee” to practice spelling any vocabulary in this unit.
Tech “Oh, what did you do?” in Number 3 of the student book.
Use the activity book
Number 2 in the activity book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each sentence on the audiotape and change it into the past—tense. Here’s how the audiotape goes:
板书:
Lesson4 Where did you go?
bought taught thought
Where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习题:
? 写出buy teach think 的过去式。
? 用Where did you do?练习说话。
? 用What did you do?练习说话。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说、读、写、用forget、remember
2、学生能用下列句子进行会话:
Do you remember this? Yes, it is a . (No, I forget.)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说、读、写、用forget、remember
2、学生能熟练运用下列句子进行会话:
Do you remember this? Yes, it is a . (No, I forget.)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下列句子进行会话:
Do you remember this? Yes, it is a . (No, I forget.)
教 具:词卡、录音机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侯:
二、唱歌:
三、操练:复习25课单词
四、教授forget、remember
1、示范:
教师装作忘记然后又想起某物体的英语名称,如:装作忘记怎样说bag
和 book,教师用手势和面部表情让学生看明白意思,指关物体进行下列对话:
师:What is this? I forget 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I forget. Say it, please, class.
生:I forget.
师:Oh, I remember. It’s a bag. I remember. Say it, please,class.
生:I remember.
然后,师再指另一件物品,
师:I forget what this is. What’s this? Do you remember?
生:It’s a book.
师:Oh, yes, you remember. Now I remember, too.
2、跟读课文录音:
3、练习:用游戏“Go Fish”的'变化形式做游戏。在游戏中,一生向另一生展示一张卡片并问:Do you remember this? 如对方有这张卡片,便回答:Yes, it is a . 如对方没有这张卡片,则回答No, I forget.
4、角色扮演:
5、《活动手册》 No.1
6、游戏:
五、结束本课教学:
作业:1、熟练本课对话
2、做《活动手册》
板书:
Lesson 26 Looking at Picture
remember forget
Do you remember this?
Yes, it is a .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8】
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关于描述人物特征的词汇和句型,如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等。
b.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能力。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 教学重点
a.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人物特征。
b. 学生能够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和他人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
3. 教学难点
a. 学生能够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句型对人物进行描述和比较。
b. 学生能够用英语详细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
4. 教学准备
a.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素材、小组活动准备、课堂展示材料等。
b.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学习笔记、课堂参与物品等。
5. 教学步骤
a. Step 1: 导入新课
- 呈现一张描述人物特征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的思考和讨论。
- 利用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学习描述人物的词汇和句型。
b. Step 2: 学习新知
-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一位学生做模特,其他组员描述他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组内对比,评选出最佳描述和最佳模特。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
c. Step 3: 讲解语法
- 教师进行比较级和最高级句型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运用。
d. Step 4: 实践运用
-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对比和评价句子的准确性和描述的详细程度。
e. Step 5: 总结归纳
-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梳理并提醒学生记忆。
二、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并掌握描述人物特征的词汇和句型,培养学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实践运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巩固所学内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顺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导致整个小组工作效率不高。需要提前做好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难度过高:部分学生对比较级和最高级句型掌握不牢固,导致在实践运用中出现困难。教师在讲解语法时需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配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教学资源不足:课堂展示材料不够丰富,限制了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思维拓展。教师应准备更多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需要更有趣、实践性的活动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要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不断改进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章主题范文
篇章一:My Summer Vacation(我的暑假)
My summer vacation was really enjoyable. First, I visited my grandma's house in the countryside. There, I helped her plant some vegetables and played with my cousins. We rode bikes and went swimming in the nearby lake. It was a lot of fun.
After that, I went to the beach with my family. We rented a cottage and spent a week there. We swam in the ocean and built sandcastles. We also had a bonfire and made s'mores. It was a great time with my family.
Finally, I went to a summer camp with my friends. We did a lot of outdoor activities like hiking, canoeing, and zip-lining. We also had campfires and shared stories. It was a great bonding experience with my friends.
Overall, my summer vacation was a great mix of relaxation and adventure. I can't wait to do it all again next year.
篇章二:The Benefits of Exercise(运动的好处)
Exercise is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a healthy body and mind. Firstly, it can prevent a lot of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heart disease,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obesity. Regular exercise also helps improve sleep and reduces stress and anxiety. It can even help prevent depression.
Exercise also has many benefits for the brain. It can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including memory and thinking skills. It increases blood flow to the brain, which is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brain health. Exercise also helps release endorphins, which are natural mood boosters.
Finally, exercise is a great way to socialize and make new friends. Joining a sports team or fitness group is a fun way to meet people who share your interests. It's also a great way to stay motivated and accountable.
In conclusion, exercise is essential for overall health and well-being. It has many physical and mental benefits 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everyone's daily routine.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0】
教案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学会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能够进行简单的拼写和记忆。
2. 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3.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够听懂和说出简单的英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包括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包括听懂和说出简单的英语。
教学方法:
1. 听力训练:通过听录音或者播放音频,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2. 口语训练:通过对话练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3. 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型转换。
4. 游戏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成绩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如填空题、选择题、对话练习等,来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考试成绩评价: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如单元测验、期末测验等,来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本单元的语法知识掌握情况不够好,需要加强听力和口语训练,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1】
新教材(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Lesson 25 Let’s Do An Experiment!
LESSON PRERATATION
Words and phrases:
science, experiment, fill, prove, theory, jar, upside, observe, right side up, upside down.
LESSON STRUCTURE
CLASS OPENING: Greed each other.
KEY STEPS:
STEP 1: Ask the cla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the “Think About It”. STEP 2: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y does Danny say they should do this experiment outside?” ; “ What’s Brain’s theory? ”; “ What will Brain do?”; “Does Danny have the same theory as Brain’s?”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The student’s better read the dialogu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reading and listening, let the students fill in the chart by themselves.
What do we need when we do the experiment?
Water, a jar, A piece of cardboard
How do we do it?(steps)
1. fill…in…;
2. cover…with…;
3. turn…upside down.
What are Brain’s and Jenny’s theories?
1. The floor gets wet.
2. The floor won’t get wet.
Reason
discuss
Step 4: after filling it, ask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experiment. Then, write it in the exercise-book.
Step 5. read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by the students.
Step 6. homework. Be ready to give us a morning report of tomorrow.
Language Notes:
Explain some sentences and phrases.
1.I fill a jar with water.
fill…with…
On hearing the news. Her eyes filled with tears.
2.I turn the jar upside down.
upside down
That picture is upside down.
3.I think the floor will get wet.
The days gets longer in spring.
4.I’m sure that the floor won’t get wet.
Tom ia sure that he will win the game.
5.We can prove who’s right.
My theory will prove (to be) right some day.
6.We’ll do the experiment and observe what will happen.
I observed her dance.
CLASS CLOSING:
Say good-bye to the students.
[1]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汇集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编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启迪您的思考,愿您在浏览本网页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1】
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众所周知,雪是白色的,但当中国科考队员登上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雪地时,奇异的景象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却被点缀成了红色的殿堂,白雪竟成了红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这些红色的斑点主要是由单细胞生物体雪衣藻等生物组成,当阳光照在雪地上时,绿色的雪衣藻伸个懒腰,翻一下身,把自己的体内的红色色素集中在体表,所以才呈现血红色,也因此有了红雪的奇观。
二、教学过程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老师刚才说了一个新的名词“单细胞生物”顾名思义这种生物的结构应该是?
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其实,生物圈中像雪衣藻这样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还有很多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制作馒头面包所用的酵母菌,河流里能够净化污水的草履虫、变形虫、大肠杆菌等。
这么简单的结构,它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呢?下面我们以草履虫为例作以了解。(观看草履虫在池塘中游动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草履虫的形状?游动的方式是? 我们知道了单细胞生物仍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进行与它们的特有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草履虫结构图你能准确的说出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请个别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
1 学校第二次公开课大赛
时间: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大家能更好的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2、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补充质疑、点评并及时的加分)合探
一、草履虫是如何完成取食和消化的?
(视频加深记忆)大家好,我是小小草履虫,别看我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可我照样能独立完成整个生命活动。我会呼吸,能生殖,每当我发现美味的事物时,我就会努力摆动我的纤毛,打着滚儿前进,然后大口把它吞进我的口沟里,再传到食物泡进行消化,食物泡带着里边的食物在我身体里从前向后,再从后往前运转一圈后,把不能消化的残渣从胞肛排出。
合探
二、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动画视频展示)
合探
三、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设计)(视频展示,草履虫变化)、3、课堂抢答环节(ppt)
练习一:接力回答,每个图片中的草履虫都缺少了一部分,请同学依次回答出缺少结构和该结构的功能。练习二:连连看,(结构与功能)
4、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已初步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特征,我们一起总结本节重点。
5、课后作业: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查阅资料,举例说明利和弊。 我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2】
一、指导思想: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学习态度也很好,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在个人展示阶段需要加强管理指导,需要在新的学期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要做到严管理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图表、实验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能力。是半学期工作重点。
四、具体措施:
1、强化管理,针对个别学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及时鼓励,多和班主任沟通,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
2、组织好学生的阅读、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要强化小组长的管理,提高组内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精心备课设计好学案、导案、写好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教学中得与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4、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3】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内容的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具体措施: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要适应大部分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维目标,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习题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2节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2节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3、4节
复习第一单元;
国庆放假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显微镜使用;第二节 植物细胞
第三节
动物细胞;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第二章 第一节 细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二节 动物细胞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复习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2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2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3节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节
第四章
绿色开花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2节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复习
复习、考试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4】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5】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学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种子后,出示松树带种子的雌球果(已裂开)和杏的果实(可用刀剖开),引导学生观察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我国的裸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七年级:初一,是专指农历每月第一天,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然每月的第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最重要的要算正月初一了,它是一年的第一天,第一个初一,自古就有很多习俗,比如聚财、饮酒,放炮仗、占岁,拜年等。农历(古人叫做“夏历”)每月第一天叫做初一。民间初一要吃素。农历大年初一又称“鸡日”。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放爆竹(11张)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 谷歌搜索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2、生物: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拼音】:shēngwù【英文】:organism(生物,有机体),biology(生物学),livingthings(生物:有生命的东西)基本解释◎生物shēngwù海洋生物(2)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森林生物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孟姜女》详细解释(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2)活的动物与植物。(3)生长万物。(4)未经煮熟之物。词语示例《礼记・乐记》:“土... 头条搜索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3、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p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 神马搜索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4、自然界:自然界(Naturalworld),一般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而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大气层、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社会环境指人类的创造物,例如工农业、城市、交通、娱乐场所、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在自然界,社会环境又称为人工环境,是注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难以分开。自然界(4张)自然界,指整个存在的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狭义的自然又称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不包括人类社会在内。多自然现象仍是一个谜团,科学家尚无法准确解释其间的神秘,同时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却极具魅力,释放出地球大自然所独有的绚丽。以下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神秘自然现象,绚丽多彩的北极光、预示恶劣天气的乳房云、像冰矛一样的融凝冰柱等。北极光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色之... 必应搜索更多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
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3.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细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观看图片。 展示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细菌的发现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分组讨论细菌的大小及结构特点,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并进行交流。
请一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就细菌的结构和营养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指导、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人生观教育。
提示、指导执教学生,并进行补充。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节 真菌 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7】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夏东颖
一、课程总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3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5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4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4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2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5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2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2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以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2、精心上课,要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生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
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3、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对之加以解释。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8】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常言说,好方法不如正确的方向,数学课堂上的目标就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方向标,为此结合有理数在数学数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合作交流、查找资料进行难点突破。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和认知的规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分析剖析、问题的能力都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激趣、设疑情感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严密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运用,拓展探究五个环节完成本课时的学习。
导入:(1分钟)有人说,中国汉字最具创造力,一个字可以写成一幅画,那么我抓住有理数一词的字面意思,巧设课引:同学们,看课题:教师直接板书课题《有理数》,什么是有理数呢?难道咱们今天要给数的家族评理来了吗?看哪些是有理的数?要想弄个明白,请把心思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行家一再提倡:教师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所以,我以自主阅读、质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贯穿学生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册教材的开篇语——《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简单、必要的生物分类是十分有用的,这也能够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也是本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
学情分析、设计思想:
本章内容以概念为主,不容易记忆和理解。因此选区大量资料作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对生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解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
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能力目标:
通过对几种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归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解决方法: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难点: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
解决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媒体:
圆白菜的图片
超市地图
各种生物的图片
板书设计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属名+种名
生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
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
高低
生物分类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导入
(利用生活实际引起兴趣)讲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妈妈去买过菜吧,那对我我们常吃的蔬菜名称一定都很了解了。提问:那我说一种蔬菜名看你知道不知道是什么?——连花白思考回答讲述:很多同学都没听说过吧,看看图片我想你应该知道是什么了吧。这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圆白菜。可是这个称呼也只是北京人对它的叫法啊,可陕西人就叫他连花白。还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这个问题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种已经被记载的有150万种,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两倍于此的物种未被记载,由此可以推断,世界上物种约有500万种。名称的问题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么小事,可这会给科学研究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的。演示圆白菜的图片设问: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考回答讲述:正如大家所说,给它们一个科学、统一的名称,同时将他们分类,就可以便于科学家管理了。板书: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生物的命名提问:想一想妈妈让你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你是怎么找到你想要买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图讲述:超市里的工作员把商品都分类摆放了,便于我们快速的找到他们。让我们来试一试吧提问:请你快速地说出在超市的哪个部位找到这两件商品,为什么?思考回答讲述:尽管它们的名字很相似,但我们大家能很快找到它们的依据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它们不属于一类,所以要从不同的归类中找。提问:可是要是没有这样生活常识的人在他去超市时怎么帮助他们呢?告诉他们在哪一类中找讲述: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给生物命名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呢,现说是哪一种再说是什么。这种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的“二名法”。根据“二名法”,生物的学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代表它的分类,第二部分为种名,代表它叫什么。而属名和种名都必须使用拉丁文斜体来表示。
我们看看书上第2页的例子,你总结一下生物的学名都有哪些要求。(属名首字母大写)生物的分类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生物的学名是怎么来的了,那我有一个新的问题了——既然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和在一起组成的,那这个属,也就是他们的分类是怎么划分的呢?你觉得应该以什么为依据将生物划分成类呢?讨论演示各种生物的图片讲述:大家讲生物划分的时候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应该有生物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自然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瑞典科学家林奈由于在世界上首次创立生物命名系统,因而被誉为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阅读:请你阅读P5的“阅读”,请你说说:
林奈当时把生物界分为了几个部分?
在他划分的每个部分里又分出了哪些更细小的单位?
他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动物界和植物界
纲、目、属、种
人为分类,还不够精确和科学讲述:科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林奈的分类还不够科学,于是科学家不断的研究分析,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他们做了更细致的划分。
我们现在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等级:最高的单位是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重视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单位的级别越高包含的种就越多。
以我们人类自己为例,我们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讲述:我们人类只是动物界中非常渺小的一个物种,而动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已。19世纪以后,生物学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生物除了有动物植物之外还有一些既不属于动物界也不属于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类的科学家、学者将这个庞大的生物类群进行了分类,但是很多观点并不统一:从林奈的二界系统到达尔文的三界系统,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外国学者提出的五界系统,再到我国生物科学家提出的六界系统,总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断提高,借助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对生物的分类也是越来越细。我们所学习的是简化了的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生物结构,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存在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科学家认为病毒应单独建立一个病毒界。结束(开放式结束)讲述:我想现在大家对于生物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命名的原则和分类的等级和单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那生物分成的这五类一级病毒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将依次向大家介绍附录1: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人为分类法: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习性、生态或经济用途等方面进行分类,不考虑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例如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或将植物分为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类法: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过程中生物彼此间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既符合生物系统发育的原则。这是因为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实际反映。所谓系统发育是指任何分类单位的起源,即进化的亲缘关系。
附录2:人科
物种分类: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猿亚目)--人科---
分类简介:体毛退化,身体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来成为劳动的器官,后肢支持身体和担任行走功能。大脑高度发达。人次分类地位上属于人科人属人种,全世界人类都属一种,即现代人。人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的共同祖先是1—2千万年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但又本质上区别于一切动物:人类的手转变成为劳动器官,能制造工具,有语言,能进行逻辑性的思维和过着社会性的生活。
附录3:丹顶鹤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八年级物理课件十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教学精髓应该写在教案课件里,能引导学生知识沉淀,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经过细致的分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整合了“八年级物理课件”,感恩您的支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励您追逐梦想!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1)
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物理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线索清晰,使学生在感性认识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引出理性需求:既速度的概念、公式、计算。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突出了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我个人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整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学生参加游戏,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切入正题。导入环节,涉及到与运动快慢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知冲动,与后续内容的关系上做足文章。通过百米赛跑情景提炼出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再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自然引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生成新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亮点二: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把生活中与速度有关的信息整合后,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百米赛跑现场”的图片,情景再现,让学生仿佛又回到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合作交流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目标明确;“汽车速度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就在身边;用课件逐步展示1m/s=3.6km/h的换算过程既节省时间,又突破重点;平直轨道运行的列车、疯狂过山车对比鲜明,一下就让学生分辨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磁悬列车,即拓展资源又进行情感激励。以上课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件的运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的同时,也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在编题解题环节有效展开。
亮点三:本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
本堂课,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有4次,用时合计15分钟,分别是:课前导入的小游戏;速度的意义、单位、公式、的五道题,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又分组板演;用物体或肢体模拟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最重要的一次是编题解题环节:2人编题12人做题8人纠错。其余学生正式书写了4道题。由于课堂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突显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多人次参与编题解题进行汇错纠错,有效的完成了速度的计算这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几点建议:
1、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要用书面语言,地方土语尽量避免。
2、可见要与教学同步 课件有一次延缓之处。
3、避免口头语“那么”
4、合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纠错后,教师的点拨点到为止,不用过度的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下来达标测评的时间!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2)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3)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密度的公式:=m/v 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4)
八年级物理复习课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视频点播
【教法】启发、总结、讨论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略)
二、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v。
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是:vsts总t总sv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t,s=vt
三、课堂练习
【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解答】C 【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例3】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2秒,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200千米/时,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即s激光=s飞机而s=vt 则有v激光t激光=v飞机t飞机所以t飞机=v激光t激光/v飞机=(3×105千米/秒×1.28秒)/1千米/秒=3.84×105秒=102.7小时
答:这架飞机需要102.7小时才能到达。
【例4】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1分20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分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人“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人,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而是路程=桥(洞)长+车长。
【解答】v=54千米/时=15米/秒,t=1分20秒=80秒,l桥=1100米,求:l车根据题意s=l桥+l车
则l车=vt-l=15米/秒×80秒-1100米=100米答: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米。
【例】关于追及问题,等量关系是s1=s2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5)
(一)教学目的
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及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
(势能和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动能、势能、等概念及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并提出问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并提出问题: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张开伞后运动员真的上升了吗?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正在航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
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2、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3、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观看录像2(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跳伞运动员脱离飞机后自由下落,越来越快,当突然把降落伞张开时,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
学生:1.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2.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3. 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是相对于没张开伞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三、机械运动分类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3并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
教师概括总结: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观看录像3(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四、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小结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1、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课后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40页:1、2、3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波,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7)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1)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11.3-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1) 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 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1)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 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1) 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 阅读课文第2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 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
(2) 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5面,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 施加力的作用 ,即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2.播放一段视频:赵本山《卖拐》的一段
跺脚,麻不麻?为什么脚麻了呢?(若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试试)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探究:
1.如图,请一个同学穿上溜冰鞋,向前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2.如图,在两个靠得很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上一个磁体(同名磁极相对),松手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请你解释:为什么用手拍桌子时,手会感到痛?
4.想一想: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有什么关系?
分析:火箭向下推燃气——燃气向上推火箭;手向上提水桶——水桶向下拉手;游泳时,人向后推水——水向前推人。
由此得出:(1)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2)作用点分别在两个不同物体上;(3)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可让学生用手指按压笔尖感受)。
那么,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拉)
左边的弹簧测力计一个有读数,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右边一个是否也有读数?又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
两个示数大小是否一样?两个弹簧秤的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点拨
1.本节课时内容安排较少,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弄清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特点(这点很重要),其中在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关系时要用到力的测量工具,可跟学生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而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及方法不必深挖;
2.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特点,可以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上进行分析总结(等大、反向、同线、异体);
3.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虽然相等,但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即受力物体不同,所以作用效果可能会不一样(可观看附图:当跑车撞上电线杆).
●跟踪训练
1.能证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 C )
A.用石头碰鸡蛋,鸡蛋破了
B.用手拍桌子,桌子上的小纸团跳起来
C.用刀切菜,刀口变钝
D.用脚踢球,球向前飞出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两只鸡蛋受力一样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些
C.没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3.跳高运动员起跳时总是用力向下蹬地,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4.如图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到流动起来,这能说明力能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时小车将向右运动,原因是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类似的装置可以应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试举一例: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类交通工具在月球上是无法工作的,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
5.如甲图所示,小红站在竖直墙壁旁.当她水平向右推墙时,墙对她产生一个作用力F使她向左运动.在图中作出墙对小红作用力F的示意图.
答案
6.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地方向用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9)
一、二两个班的物理课程,使用的是沪科版的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教材。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很注重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我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
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然后制定。
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本。
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趣。
三、注重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知道科学探究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探究能激发学。
获较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增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学中老师比较轻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四、注意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有了上学期对物理的接触,学生对学习物理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有大部分学生仍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耐心的教导,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五、转变教学观念,既教书又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轻松中学习。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的小节,工作中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力求精益求精。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科任:林侣钰。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10)
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0c时,v空=340m/s。
【教学反思】。
一、教案中的“得意”之处。
1.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实例的思考(如雷电现象)、总结得出声速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把握不好,不会进行正确的设计,这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不知道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在实验结论的总结中也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等现象。
2.演示实验的课堂秩序还比较好,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时,有的学生用特别大的力敲击桌面,甚至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在不停地敲击,影响到正常的上课,这些都需要老师多用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也是物理课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3.结论的应用不好,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但是不会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多巡视、指导、予以必要的讲解。
附件1。
【课堂检测】。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实用15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6个单词:head,ar,hand,leg,ft,bd
2、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句子。
3、会用句型“I have……”来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拼读身体各部分的单词。
教学难点:
1、名词的单数变复数。
2、用“I have……”“M ……is/are……”来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教学过程:
Step 1 课前热身( Waring up)
课前游戏:唱反调《Big and sall,shrt and lng》
Step 2 谈话导入(Greeting)
1、播放卡通人物的图片,引入本单元话题Funn cartns.(板书课题)
2、教师介绍自己的新朋友Beeb.
T:I have a friend .He is a cartn,t.L! He is cing .
3、播放录音,生听录音并向Beeb问好及介绍自己的姓名。
Beeb:Hell! I’ Beeb.
T : Hell! Beeb.I’ Wang Maa.
S1: Hell! Beeb.I’ ……
S2: Hell! Beeb.I’ ……
……
Step 3 复习旧知(Revisin)
游戏:《Luc hand》通过抽奖游戏来复习已经学过的有关身体部位的单词。
如:ee ear nse uth hand hair face
Step 4 新课呈现(Presentatin)
1、教学单词
(1)、教学单词:head
由刚刚的游戏引出单词head,出示Beeb的图片,并圈出头部。T:L !This is Beeb’s head.
教师带读单词head,拼写单词。然后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板书单词)
最后学习词组a big head,a sall head与句子I have a big/sall head.
同理教学其他单词:ar,leg,hand,bd,ft.
(2)、let’s chant说唱练习
(3)、L and sa看图说单词。
(4)、Fill in the blans补全单词
2、教学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老师发放的任务单完成任务一,听录音排序。
(2)、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
(3)、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4)、生分组读课文。
Step 5 巩固与拓展(Cnslidatin and extensin)
1、根据老师发放的任务单完成:Intrduce self 自我介绍
2、根据老师发放的.任务单完成:Intrduce ur favurite cartn介绍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Step 6 家庭作业
1、画一副自己的自画像。
2、用今天所学的单词和句子向你的家人或朋友进行自我介绍。
板书设计:
Unit 10 Funn cartns
head ar
hand leg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2)
1.能听、说、读、写单词和词组: April, May, a few fun things,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ports meet, maths test, singing contest。
2.会运用句型:
—When is the party?
—It's in April.
3.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从而增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1.掌握本课时的单词和句型。
2.会用特殊疑问词when,并能和同伴进行对话交流。
3.能和同伴分角色朗读Let's talk。
1.本课时的单词和句型。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时相关的录音和课件。
2.本课所学的单词卡片和短语图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school trip, sports meet, maths test, singing contest 的图片,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些名词短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下掌握短语。
教师利用图片或大屏幕展示Main Scene 部分的school calendar,和学生一起看看从一月到十二月学校的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理解节日与活动的名称。
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特殊疑问词when和月份名词,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Let's talk部分的对话。从而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及句型。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做简单的Free talk。
2.播放歌曲The twelve months,通过一起唱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教师展示一、二单元的部分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单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师导入:It's spring here and we will have a sports meet this month.然后展示运动会的图片(并做跑、跳高或拔河的动作)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OK, there will be a sports meet next Friday. Is it Mike's or Zhang Peng's? 导入本课。
(1)学生看课本22和23页:Can you see the school calendar on the wall?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alendar? (教师帮助学生找答案。)
(2)根据图表上的图片,猜一猜这些节日的汉语意思。
(3)仿照陈杰和萨拉的对话,根据calendar提出三个问题并找到答案。
1.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并找学生说一说请帖的内容,猜测听力内容。
2.播放Let's try部分的录音内容,让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判断。
1.教师出示本课时对话部分挂图,利用录音带,让学生来看一看、听一听Zhang Peng和Mike的对话内容。重点讲解句型When is the party?It's in April.板书并让学生掌握月份名词首字母要大写,表示在几月份用介词in。
2.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活动图片,与学生进行“根据图片学单词”活动,从而巩固短语: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ports meet, Chinese test, singing contest (教师利用图片和句子展示单词。The English party is in April. The school trip is in May …板书单词,同时,学生看图片并跟教师读句子,理解意思并记忆单词和句子。)
3.师生根据图片一问一答:教师拿单词卡片,问任意一人: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同时教师举起日历四月,学生回答:It's in April. 学生坐,教师问全班学生: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全班学生回答。
4.播放Let's talk 的录音并回答:What activities do they have this spring? When is the school trip?
5.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6.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分角色朗读。
教师让两名学生上来,一名学生面对大家,一名学生背对大家。然后教师给面向大家的学生一张图片,该生高高举起那张图片。而背对大家的那个学生就要猜到底是什么单词,他可以询问其他人到底是什么,但是只能用一般疑问句:Is it April? 如果猜正确,其他的学生说:Yes, you are right.教师给一定的奖励。
2.缺了什么?
教师把活动短语(sports meet,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inging contest, Chinese test)集中到一起,请一个学生上来看大概半分钟,然后让他背向学生站立,再让另一个学生上来抽出一个短语。然后说:Please guess what is missing.猜的学生要在 10秒内用英语把缺少的东西说出来,否则就算输。
3.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在四月份或五月份的活动安排,要用学到的句型:I have a birthday party in April. We have a singing contest in May.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所学过的单词和句型的熟练掌握程度。
4.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23页第二题。
两人一组,分别戴上张鹏和迈克的头像,表演Let's talk 的对话,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2.四人一组对话:学生根据自己的单词卡片,利用所学过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
—What do you do in April?
—I usually have a school trip. What about you?
—I want to study at home because I have a maths test in April.
—I want to help Mum do some housework in April.
…
教师在学生对话的同时,要监督和帮助他们。
3.全班总动员:教师利用自己的图片和日历,问:When is the…?学生回答:It's in…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单词和短语: April, May, a few fun things,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ports meet, maths test, singing contest
句型: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It's in April.
1.大声朗读Let's talk部分的内容,并背诵课文。
2.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与同桌编对话。
3.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23页第三、四题。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It's in April.
—When is the school trip? —It's in May.
sports meet English party school trip singing contest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为龙舟节、端阳节。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Mother's Day is in .
2.Winter vacation is in .
3.Father's Day is in .
4.The singing contest is in .
5.The English part is in .
本课主要学习句型:When is the sports meet?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When is the English test?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好,我设计了“一问一答、看图说话、全班总动员”等活动。在明确的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对本课的重点句型的理解不断加深,运用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足的地方是,有的.学生在句型操练的时候未进入状态,而且,有的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出现了朗读不连贯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多增加阅读训练,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听、说、认读单词和短语: New Year's Day, winter vacation, Tree Planting Day, May Day, Mother's Day, Children's Day, Father's Day,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2.会运用句型: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rch/…
和同伴进行对话交流。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关注身边的节日,关注身边的人并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1.掌握节日名称New Year's Day, winter vacation, Tree Planting Day…和询问节日的句型: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rch/…
2.会运用节日名词和句型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
1.掌握各个节日名称的书写和具体的日期。
2.掌握在几月份用介词in,日期名词前用介词on。
3.掌握月份单词February, January的发音和拼写。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时相关的单词卡片和图片。
2.与本课时相关的录音和课件、日历和奖励用的贴画。
2.上节课学的短语的图片和自己本月或最近活动的安排表。
同学自然分组,互相提问: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t's in March.
同学两人一组,完成Read and say,并大声朗读出修改后的句子。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做简单的Free talk。
2.学生跟唱歌曲 The twelve months。
3.同桌表演上节课的对话。
4.结合四月和五月的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为本课时教学有关的内容做准备。使用句型“When is the Chinese test? When is the singing contest?”班级分两组,一组问,一组答,让学生感知本单元的主要语言。
1.教师展示课本25页四月和五月的活动安排,找两名学生根据活动安排进行对话问答:
—When is the English party?
—It's in April.
—When is May Day?
—It's in May.
然后学生猜English party和May Day的含义。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2.学生听说Children's Day, Father's Day, Tree Planting Day, winter vacation, New Year's Day。
操练句型,同步操练新词(25页三、四、五、六月的活动)“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It's in…”
方法:教师拿出图片,学生同桌两人一问一答,完成对话练习,巩固单词和句型。教师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把对应的英语单词读出来,教师写在下面。
教师利用日历来教授单词并让学生先了解它们的缩写形式。
同桌之间利用自己的图片互相问答:
—When is New Year's Day?
—It's in January.
在学生问答的同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5.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图片“I usually play in the snow in January.”进一步巩固单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教师出示图片或做动作,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动词短语并说出这可能是哪个月份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vocabulary:uncle,bike,present,like,ride,can.,swim,run.
2、 sentences:can you ride a bike?yes,i can./no,i can’t.
3、 sing a song:my little bicycle.
教学重点:
1、单词:uncle,bike,present,like,ride,can.,swim,run.
2、句子:can you ride a bike?yes,i can./no,i can’t. i can swim.
教学难点:
掌握swim,run,ride a bike,sing,dance,draw等表示动作的单词及运用。
教具:
礼物,教学卡片,收音机,磁带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1. sing a song:hello,hello,how are you?
2. review the letters.
step2:learning.
1. 向学生发放新年礼物,并教学单词“present”,在充分联系后,要求学生拆开礼物,并大声的用英语说出里头的礼物,以此帮助学生复习上个学期的旧知,完成由上个学期至本学期的过渡。
2. 教学礼物之一:“bike”,并自编歌谣“bike,bike,bike,i like bike.”解释单词“like”的意思,带领学生操练句型“i like bike.”
3. do the actions.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单词,并以此种方式复习单词“sing,dance,draw”,教学新单词“swim,run,ride a bike”。引导学生用英语告诉别人自己的能力“i can ……”
4. ask the question:“can you sing?”让学生猜猜看句子的意思,并尝试回答,可能大部分的学生会使用“i can sing.”来回答,此时,教给学生简单的回答方法:“yes,i can./no,i can’t.”
5. pracise in pairs.让学生用同桌互问互答的合作方式,进行操练,并上台演示。
6. 介绍chen ling’s uncle,同时教学单词“uncle”,告诉学生chen ling’s uncle准备送chen ling一份礼物,引入课文。
7. listen to the tape,and teach“clever”。
8. listen and point.
9. listen and repeat.
10. listen and learn to say part1、2、3
step3:sing a song.“my little bicycle.”
1、listen and explain.
2、listen and repeat.
3、sing it.
step4:homework
1、 熟读本课涉及的各项单词、对话、歌曲。
2、 完成《一册通》中本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unit1 lesson 1
uncle bike present like can.
swim run ride
can you ride a bike?
yes,i can.
no,i can’t..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 a boy ,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2、能区分 boy , girl , man, woman的含义。
3、能唱本课歌曲;
4、通过唱唱、跳跳、玩玩,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新单词;歌曲Are you Ling ling?
难点:理解“Where are you?” And “so glad to see you again”
三、教学准备:
水壶、洋娃娃、单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师生问候。
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
3、创设情境,复习已学过的句型.
Are you……?
Yes, I am./ No, I’m not.
自由会话并表演。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出示一个男孩的头饰或单词卡片 a boy,板书,并带读。然后让班上的男同学逐个练说 I’m a boy.
用同样的方法教单词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听课文B部分录音,学生跟读。
游戏——快速反应
在讲台上摆放 Anne, Peter ,Miss Li, Mr.Lin等人物图片。将全班分为男、女两组,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比赛。当教师在他们身后举起一张单词卡片,如a girl,全班同学大声说agirl,两名代表快速地举起相应的图片,速度快的为胜。
Step 3 Practice
游戏——猜一猜。
请一名学生上台,从台上的人物(Anne, Peter ,Miss Li, Mr.Lin等)图片中选出想扮演的角色,却不让其他人知晓,请全体同学和老师猜一猜。
T: Are you a boy?
S1: No, I’m not.
S2: Are you a man?
S1: Yes I am.
S3: Are you Mr. Lin?
S1: Yes I am.
……
课文C部分。
(1)、表扬学生刚才的游戏玩得好,奖励他们欣赏歌曲。听录音,复述所听到的歌曲内容。
(2)、听录音,跟唱。
(3)、用班上的同学的名字代替歌词中的Ling ling 和 Linda进行表演唱。
听课文D部分录音,看课文,理解意思。教师解释“Where are you?” and “So glad to see youagain.”帮助学生阅读。
Step 4 Consolidation
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练习。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5)
学习过程及引导: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 学生能熟练听说表示五官的单词:
head, eye,nose, mouth, face, ear
2. 学生能听说句子:
This is thehead and this is the face.
It has a nose/mouth.
These are the eyes/ears.
Itis a nice bear/panda.
二、指导自学
我们很棒!通过自学,让我们变得更棒吧!大家有没有信心?
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自学指导: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完成练习册第二页的内容。
如果遇到困难,和同桌讨论,合作学习。
三、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思考,合作讨论。
四、学生讨论、更正、归纳,合作探究。
1. 热身(Warming up)
Boysand girls, today we have a new friend. It’s a little rabbit.
Can you say hello to it and introduce its bodypart in English? If you can, he shall be very happy.
Ss:Yes.
2.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手上的兔子玩偶复习上节课单词
Thisis head. That is a nose. These are eyes and those are long ears. This is a bigmouth.
T:Where is your face? Can you point it to me?
Ss:指向自己的脸
3.今天我们还来了一位旧朋友bear. 带领学生打到课本第三页,仔细观察观察小熊的头、耳朵、脸、眼睛、鼻子、嘴巴。试着用句子:
Thisis the head and this is the face.
这是头来这是脸。
Ithas a nose. 它有一个鼻子。
Ithas a mouth. 它有一张嘴。
Theseare the eyes. 这些是眼睛。
Thoseare the ears. 那些是耳朵。
Itis a nice bear. 它是一只好熊。T: Are youa nice boy or girl?
T:提醒学生注意单复数s的变化。
4.We are at the zoo. 动物园动物的body
当堂练习二:课本第八页Point andsay. 各种动物身体部位英语表达。男生女生比赛,运用句型This isa/an … These are … It has …
5.水彩画时间
当堂训练三:Do theexercise of read and color.
把小丑的头部染成不同的颜色
Ithas a brown hair.
Ithas a green face.
Ithas two blue eyes.
Ithas a black nose.
Ithas two orange ears.
Ithas a red mouth.
6.教师带领学生重复所学单词与句子,学生开火车抽查掌握情况。
7.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6)
一、教学内容:A Let’s try Let’s talk C Let’s wrap it up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
2.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进行角色表演。
3. 能在情境中运用句型“Where is the ...? ”问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词组“near, ne_t to, behind”等表述方位。达到简单的交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对话,并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难点:能在情境中运用句型“Where is the ...? It’s near/ne_t to/behind…”问路,指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词组“near, ne_t to, behind”等表述方位。达到简单的交际。
五、教学过程:
师生自由问答: T: Hello,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too!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 It's sunny! T:Good!What's this in English? Ss:A book. T:Yes,It's my book.Where can we buy the book? Ss: The bookstore.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精讲点拨)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房子和一个机器人,指着机器人说:Who’s that? 学生回答:It’s Robin. 再指着房子说:Where can we find Robin? 学生回答:In the museum. 教师出示感叹句:What a great museum!
(2)教师出示一张明信片,说:“It’s a post card.Robin want to sent a post card.Where should he go?” 引出单词post office.
(3)教师出示一张地图,问学生:“Where is the post office?”出示单词:ne_t to, near, behind. 教师利用三个例句结合图片理解ne_t to, near, behind.
(4)在学生理解三个方位介词后,小组活动,利用方位介词描述途中各个场馆的位置。
(5)Let’s try 教师让学生阅读听力题目,然后听录音独立完成内容。
(6)教师出示对话内容,请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然后朗读对话。
(7)学生进行操练,先同桌互练,再在全班表演.
3. Consolidation and e_tension(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兰州市的地图,请学生根据地图来描述位置。
(2)Let’s wrap it up 根据学生的描述,请学生说一说我们都学过那些方位介词。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造句。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7)
一、课题
Lesson 7 Please have a cake
二、教学内容
Let’s read 和Let’s talk.
三、 教学目标
1.能拼读含字母a的开音节单词。
2. 能听懂,会说,会认,会拼读plate,of,cake,hot.并知道词义.
3.take,have,bun,chips只要求能听懂和会说,不要求认读。
4.Let’s talk 的前两个情景要求能听懂,会说,并能用来进行会话。
四、 教学重难点
1.plate,of,cake,hot等词汇。
2.交际用语. 教学方法: 图片导入法,自问自答导入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1.复习单词: 默写已学过的要求掌握的闭音节单词。
2.三分钟自由对话: 叫若干对同座的同学站起来,用以前学过的对话内容自由对话.
【导入Let’s read】
1.复习单音: 复习20个辅音字母和4个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再拿出5个元音字母的卡片,读其名称音。
2.复习已学过的开音节单词:出示make, race, game, name等单词的卡片,让学生读一读。
3.介绍相对开音节:教师让学生看一看以上单词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总结‚元辅e‛结构,‚
一个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加不发音的e结尾‛的结构叫相对开音节,元音字母在相对开音节中读其名称音。然后示范拼读,
并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跟读:
make [m]—[ei]—[k]—[meik]
race [r]—[ei]—[s]—[reis]
game [g]—[ei]—[m]—[geim]
name [n]—[ei]—[m]—[neim]
【操练】
1.拼读Let’s read中8个含字母a的开音节单词,注意cake和plate两词是本课的重点记忆词,要多读几遍。
2. 拼读已学过的含其他元音字母的开音节单词:Eve,fine,like,line,nine,nice,white等。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vocabulary:uncle,bike,present,like,ride,can.,swim,run.
2、 sentences:can you ride a bike?yes,i can./no,i can’t.
3、 sing a song:my little bicycle.
教学重点:
1、单词:uncle,bike,present,like,ride,can.,swim,run.
2、句子:can you ride a bike?yes,i can./no,i can’t. i can swim.
教学难点:
掌握swim,run,ride a bike,sing,dance,draw等表示动作的单词及运用。
教具:
礼物,教学卡片,收音机,磁带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1. sing a song:hello,hello,how are you?
2. review the letters.
step2:learning.
1. 向学生发放新年礼物,并教学单词“present”,在充分联系后,要求学生拆开礼物,并大声的用英语说出里头的礼物,以此帮助学生复习上个学期的旧知,完成由上个学期至本学期的过渡。
2. 教学礼物之一:“bike”,并自编歌谣“bike,bike,bike,i like bike.”解释单词“like”的意思,带领学生操练句型“i like bike.”
3. do the actions.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单词,并以此种方式复习单词“sing,dance,draw”,教学新单词“swim,run,ride a bike”。引导学生用英语告诉别人自己的能力“i can ……”
4. ask the question:“can you sing?”让学生猜猜看句子的意思,并尝试回答,可能大部分的学生会使用“i can sing.”来回答,此时,教给学生简单的回答方法:“yes,i can./no,i can’t.”
5. pracise in pairs.让学生用同桌互问互答的`合作方式,进行操练,并上台演示。
6. 介绍chen ling’s uncle,同时教学单词“uncle”,告诉学生chen ling’s uncle准备送chen ling一份礼物,引入课文。
7. listen to the tape,and teach“clever”。
8. listen and point.
9. listen and repeat.
10. listen and learn to say part1、2、3
step3:sing a song.“my little bicycle.”
1、listen and explain.
2、listen and repeat.
3、sing it.
step4:homework
1、 熟读本课涉及的各项单词、对话、歌曲。
2、 完成《一册通》中本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unit1 lesson 1
uncle bike present like can.
swim run ride
can you ride a bike?
yes,i can.
no,i can’t..
lesson 2
教学目的:
1、 vocabulary:fly,lay,bird,but
2、 sentences:can you swim,miss bird?no,i can’t,but i can fly.
3、 say a chant;i can sing.
教学重点:
1、单词:fly,lay,bird,but
2、句子:can you swim,miss bird?no,i can’t,but i can fly.
教学难点:掌握句子can you swim,miss bird?no,i can’t,but i can fly.及运用。
教具准备:表示动作词的单词卡片,已经学过的动词卡片,数张图画,鸟和公鸡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1. sing a song: “my little bicycle.”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9)
1.能够听懂、会复述Read aloud部分的故事。
2.复习学过的水果类、方位介词apple, banana, grape, on, in等。
3.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实际情景中运用4―6单元的日常交际语言和单词。
会表演Read aloud的对话,并能灵活运用于真实情景中。
教师:几种动物的单词卡 giraffe, elephant, monkey, mouse, rabbit, tiger, Zoom;几种水果的实物或图片 apples, bananas, grapes, pears, peaches, oranges;课件,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
教师通过竞赛的方法和同学一起复习巩固学过的水果名词,注意在游戏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发音。
教师和同学一起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本课时的教学活动,让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学习。
1.教师播放英文歌曲“At the zoo” “An apple a day”,师生共同边演唱边拍手打节拍。
请按表格的提示分类,在每个类别中写出这一类单词的编号。
1.chair 2.eleven 3.pear 4.twelve
14.strawberry 15.eighteen 16.map
全班分为两组。教师规定一种节奏,拍两下手,再拍两下大腿,然后留两拍停顿的时间。在停顿的时间里,A组的一名学生说出水果这一类单词中的一个,然后大家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在下一个停顿的时间里,B组的一名学生再说出水果这类单词中的另一个,不能重复。最后接不下去的那组就输掉比赛。
教师呈现装有水果的袋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水果,进而推断教师喜欢的水果。如: What's in it? Can you guess?
Sorry, I don't like…/Yes, I like… I have…
教师把水果藏起来,选一名学生A到讲台前,面向黑板,背对其他同学,另一名学生B把水果或水果卡片藏起来。学生A根据其他同学声音(念水果名字)的大小来判断藏水果的具体位置。然后用句型Is it…?来猜水果的位置,有三次猜测的机会。
六至七人一组,做传球的游戏。从第一名学生开始 Hi/Hello/Good morning, A. I like bananas. And you? 第二名学生回答I like apples. 并提问 Hi/Hello/Good morning, B. I like apples. And you? 以此类推。(A, B代表学生姓名,内容以所学表示个人喜欢的食品为主)
Read aloud.
1.教师展示此部分的'内容,并引出故事的主角――四只动物。
2.游戏: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以下几种动物的面具 giraffe, elephant, monkey, mouse, rabbit, tiger, Zoom。告诉学生游戏的名字:猜一猜,方法是:谁戴上动物的面具,就要表演此种动物的外表特征,并用简单的形容词表述。用此方法复习形容词,并根据故事的内容引出单词:tall, long, strong, short… 继续以上游戏,方法有所不同:教师说单词 get, carry, eat, have, count,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看故事内容猜单词含义并做动作,让学生了解单词的具体意义。
3.观察图片,根据每只动物的特征,推断每只动物能摘到什么水果。
4.根据故事图画印证学生的推测,并把水果卡片贴在黑板上。
呈现并放大果园的情景图,请学生数数动物们摘到了多少种类别的水果,并请他们在水果卡片前用阿拉伯数字写上每类水果的数量。
6.故事欣赏。播放录音一次,请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理解故事内容。根据问题:Who likes bananas? Where are the bananas?讨论故事的结局,渗透学会分享的情感教育。
Listen and draw.
1.出示 Listen and draw图片,提问: What's in this picture?
2.用in, on, under 回答 Where is the…? It's in/on/under…
3.让同学数数有多少只脚印。
4.看书,找脚印并理解“footprints”的意思。
5.听录音。
6.就书中的东西及其位置进行问答,先从师生问答开始,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熟悉句型和发音。如:
S1: Look at this picture. Where is the…?
S1: How many… do you see?
1.教师播放动画课件,并根据故事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了解情况。
如:How many animals are there at the party?
Can you say some fruit in the story?
Who can get the apples?
What can the elephant get?
How many pear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How many peaches?
2.教师找7名学生,一起拿上giraffe, elephant, monkey, mouse, rabbit, tiger, Zoom的图片,按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表演。为全体学生的小组练习做准备。
3.小组练习,分角色扮演。
将学生按7人一组分组,按角色进行练习。
4.将图片发给表演的小组,让表演的小组到讲台前展示。
5.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63页第二题。
教师拿出水果图片问: How many apples do you see? S1: I see 9. T: You are right.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Learn Part A(Let’s talk Let’s learn).
2、Learn the new words
教学重点:
Let’s talk Let’s learn
教学难点: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教学用具:
Tape/word cards/pictures。
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1、Revise the names.
2、I am from America/Canada/China.
Step2: Learn the sentences of Part A
1、Look at the pictures.
2、Listen to the recording
3、Look at the sentences and read them after the recording
4、Read the sentences together
5、Try to say “watch out” to someone..
Step3: Let’s play
Step4: Learn the new words of Part A
1、Learn the new words.
2、Play a game
Listen and do .
Step5: Summary
Step6: homework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Read the sentences
教学后记:学生对单词学习较有兴趣,学得较快。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1)
【课题】Unit Five Where is my ruler?
【教学重点】学习字母Uu,Vv,Ww及以其为首字母的单词
【教学难点】单词umbrella,violin,wind和字母Uu,Vv,Ww的发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2、教师准备umbrella,vest,violin,window,wind的图片和词卡。
3、教师准备字母卡Aa----Ww。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Oralpractice学生口语会话展示。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提示他们增加内容。
(2)游戏:“猜猜看”。
教师用简笔画的方法在黑板上画某种交通工具的某个部位,边画边问:Whatisit?学生随意想象,猜图说:Apanda?Ajeep?Apear?…教师再继续画一两笔,让学生接着猜,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说出一个答案。教师将图画完,带领学生一起说:Look!It’sa…猜对的小组赢得一分。(以交通工具、玩具和文具词为主)还可让学生代替教师进行此项活动。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画一把雨伞,并有意识将雨伞画在某种交通工具底下。教师提问:What’sunderthebus/jeep?能力强的学生说:It’sanumbrella.Or:umbrella.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雨伞或图片说:It’sanumbrella.强调umbrella.将图片和词卡贴在黑板上找学生认读单词。Under是第一课时已学过的内容,再次出示词卡让学生认读,之后教师指着词卡上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文学说:Whatletteristhis?如果学生会,请学生答,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告诉学生是Uu,并出示字母卡片,认读Uu。让学生分别认读字母的大小写。
(2)教师利用实物、图片和动作继续学习其它单词:vest,window可用实物讲解;violin,wind用动作讲解。(可根据学生或教师情况更改)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读单词。注意violin,wind的发音要到位。在较熟练的认读单词后再学习字母Vv,Ww利于掌握发音,掌握字母形状。讲解时,将Ww的大小写同Mm的'大小写比较,将Vv的大小写同Uu的大小写比较。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Vv的发音,需用牙齿咬下嘴唇。
(3)让学生听录音,用手指着字母及单词,跟读Let’ssay部分。
(4)Let’sdo
a、教师播放Let’sdo部分的录音,边听边让学生观看教师的动作。按歌谣的顺序出示A—W的字母卡。
b、再次播放Let’sdo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说边做动作。
3、趣味操练(Practice)
(1)游戏1:SilentSpeech
告诉学生教师将换一种方法说字母------唇说,既说字母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学生看教师的口形,猜教师“说”的内容。说的字母为Aa----Ww。
(2)折一折,猜一猜。
教师将某个字母卡对折或用其它方法折叠,只露字母的某个部位,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母。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折字母,猜一猜。
(3)将学生分为2大组,一组读Let’sdo中的句子,另一组做句子中动词所示的动作。
(4)学玩字母后,教师让学生做活动手册中的描红字母。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31页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同以前。
5、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Makinglettersbyqueuing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字母D d的读音和书写,了解D d在单词中的发音;
2、能运用“Are you …?”进行猜人游戏。
3、通过唱唱、玩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字母D d及其在单词中的读音。
难点:理解新单词,朗读句子。
三、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字母卡片、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1、师生问候。
2、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Are you Ling ling?
3、复习并区别单词a boy ,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自由会话和角色表演。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出示字母卡片D d,并带读;教学会上书写D d ,分辨字母大小写。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示D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文E部分单词卡片,强调字母Dd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让学生跟读体会。
T: Dd, Dd, Dd, dog,
Dd, Dd, Dd, day,
Dd, Dd, Dd, Dino Dinosaur.
听课文E部分录音,跟读字母、单词和句子,理解句子大意。
按照范例正确书写字母。
Step 3 Practice
游戏——找朋友。
将若干字母卡片放在讲台上,一名同学说字母,另一名学生快速找到相应的卡片举起来。
课文F 部分。
理解游戏规则,教师解释“Your turn”.
全班分为男、女两组,进行“猜人”游戏。
Step 4 Consolidation
1、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2、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3、练习。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3)
源莲
山课件 w Y K M
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课型 新授课 课时 A-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听说单词Welcome,back,boy,and,girl,we,new, friend,today,from等;会运用句子I’m /I’m from介绍自己及自己的情况。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运用句型和单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重点
难点 理解单词boy,girl,friend。
和from的读音不易掌握。2.认识和理解英语中人名、地名及国家名称的写法和读法。学法
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 学具 单词卡片 通案 个案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师生问候,用英语打招呼 Welcome back to school!复习巩固学过的内容,创设英语学习氛围。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教师借助Amy和 Zhang Peng的头饰向学生介绍引出单词:boy,girl,friend。2.利用单词卡片教学生认读单词:boys and girls, today, new friends。
3.教师带头饰自我介绍:Hi,I’m ’m from the UK.借助国旗引导学生认识英国的英语名称。
4.教师带头饰自我介绍:Hi,I’m Zhang ’m from Shandong.借助国旗引导学生认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英语名称。
5.教师点拨:英语中人名、地名和国家名称的首写字母大写的写法。the UK是英文缩写形式必须都大写,读作U和K。(6)听课文录音,跟读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1.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练习对话。2.小组展示:表演对话。
and say:看国旗,编对话运用句子:I’m /I’m from介绍自己及自己的情况。理解What about you?的含义。
四、作业(Homework)
仿照课文对话,自己创编对话并表演。
课 堂 检
测
一、看图连线。
boy
friend
girl
一、选择。
_____ am _____ the ____ two new friends 4.介绍自己来自美国时,应说:’m from the ’m the 介绍自己时应说:’m is Amy.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课型 新授课 课时 A-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听说认读单词:UK,Canada,USA,China.主要通过情景对话学习介绍自己的国籍,并在实际情景中自然运用。
过程与方法:借助国家的国旗和标志性建筑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读国家名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模仿,敢于交流。重点
难点 国家名称的读音。掌握Canada的单词正确读音。学法
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 学具 图片和单词卡片 通案 个案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s sing!2.日常口语练习
I’m ….I’m from Wu’an.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老师出示国旗图片,让学生认识,引出单词:UK,USA,China,Canada。2.认读单词。
3.听录音或看课件认识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并跟读单词。4.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建筑物名称及所属国家。5.小组活动:把图片和国家配对。看看谁最先完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国家国旗和建筑物的图片等,一个人出示图片,另一个人说:I’m from….让学生反复练习句子。6.听录音,跟读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两人一组用国旗或图片进行对话。’s chant。听录音,跟着说唱。
四、作业(Homework)听课文录音,熟记单词和图片。
课 堂 检
测
一、把图片和所属国家连线。
USA
China
Canada
UK
二、对话连线: Nice to see to meet is my friend, to see you.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课型 新授课 课时 A-3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元音字母a在单词中的发音以及认读书写含有这个字母的单词。过程与方法:借助手势教学字母发音,归类识记单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
难点 掌握元音字母a的发音和单词的书写。
元音a的发音,引导学生认识字母有元音和辅音之分。学法
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 学具 字母卡 单词卡 通案 个案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日常口语练习。
2.复习上册书的有关字母A的Let’s chant!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字母卡并问:What’s it? An“ Aa”.What’s the sound of letter “A”?引导学生说出元音字母a在单词中的发音/?/。2.出示含有这个字母相同发音的单词图片。cat bag hand dad /?/ 3.放Let’s spell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4.小组学习:找一找还有那些单词中字母a的发音是/?/? 5.小组汇报交流并总结。
三、趣味操练(Practice)1.游戏:听一听,辩一辩。
教师读一组单词让学生听一听找出那个单词中没有a/?/的发音。如:bag
dad hand apple cake 2.游戏:击鼓传花
谁拿到花,必须说出一个含有字母a的单词。3.学写单词,并指导学生描红。
四、作业(Homework)听录音,给家长读单词。课 堂 检
测
一、读一读、听一听并圈一圈。 bag
dad
panda
dad
二、找出发音与众不同的单词。
Cat
Cake
dad plate Kate hand Canada cat ant
三、判断下列对话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A:Where are you from?
b: I’m Mike.()
1、A:Good afternoon?
b: Good morning.()
1、A:What’s her name?
b: My name is Jenny.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课型 新授课 课时 B-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听说认读单词:Australia,Canada,USA,China.主要通过情景对话学习如何询问别人的国籍以及回答,并在实际情景中自然运用。过程与方法:借助国家的国旗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读国家名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模仿,敢于交流。重点
难点 国家名称的读音。
句型Where are you from?Australia的发音。学法
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 学具 图片和单词卡片 通案 个案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s sing!2.日常口语练习: I’m ….I’m from China.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老师出示国旗图片,让学生认识,引出单词:Australia,USA,China,Canada。2.认读单词。
3.听录音或看课件认识不同国家的国旗,并跟读单词。4.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国旗的特点和颜色。5.小组活动:把国旗和国家单词配对。看看谁最先完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国家国旗和单词图片等,一个人出示图片问:Where are you from?另一个人说:I’m from….让学生反复练习句子。6.听录音,跟读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两人一组用国旗或图片进行对话。2.自己创编对话。3.小组表演展示。
四、作业(Homework)
听录音跟读对话,熟记单词和国旗的特征。
课 堂 检
测
一、把图片和所属国家连线。
USA
China
Canada
Australia
二、能力提升: 1.你想问对方来自哪个国家时,你可以问: are you?
are you from?
are you from? is am from 月8日,你想对你的妈妈说:
Teachers’ Day! Women’s Day!
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课型 新授课 课时 B-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听说认读单词she,he,student,pupil,teacher.能理解人称代词he she的不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和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 难点
掌握单词的读音。
理解student和pupil的含义相同。学法
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 学具
字母卡 单词卡 通案 个案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日常口语复习:This is….2.复习boy和girl。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教师利用简笔画画一个girl,引出句子She is a is Amy.帮助学生理解单词she。教师在补充:She is a student.出示单词卡片student(pupil),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2.教师利用简笔画画一个大男孩,引出句子He is a big is Mr Jones.帮助学生理解单词he。教师在补充:He is a teacher.出示单词卡片teacher,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3.播放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跟读。4.小组学习:看图片指认单词。
5.单词游戏:看图片认读单词,比比谁读的又快又准确。
三、趣味操练(Practice)1.游戏:
看图片说句子,看看谁说的多。2.游戏:击鼓传花
谁拿到花,必须用上英语单词he或she介绍自己的好朋友。3.听录音跟读Let’s chant!
四、作业(Homework)
听录音,给家长读单词和Let’s chant!
课 堂 检
测
一、看图把有关系的单词和图片连线。he girl
Pupil
boy
eacher
she
二、找出与众不同的单词。 she you boy girl pupil teacher
Canada Austrilia student
课题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课型 新授课 课时 B-3 6.知识与技能:能听懂并理解story time中的情节和故事内容。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和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小幽默故事的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模仿,敢于交流。重点 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并能表演出这个小幽默。学法
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 学具 图片和单词卡片 通案 个案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s sing!教材10页。2.日常口语复习句子
I’m a ’m from Wu’an.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老师出示课文挂图,让学生猜想发生了什么事情。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听2遍。
3.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Who are they?Who is clever? 并说说故事大概意思。4.听录音,跟读故事内容。
教师点拨重点词汇和口语:play a game,clever,wait a minute,Can you read this?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练故事内容。6.小组展示:
小组上台表演故事,看看那组表演得好!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and number(10)’s and match.四、作业(Homework)听课文录音。
课 堂 检
测
一、读并判断对错。
is is my friend.()She is my friend.() is Miss is a techer.()She is a techer.() is Zhang is a student.()She is a student.(二、读句子,排一排。()Nice to meet you.()Good morning, is my friend, Amy.()I’m from America.()Good morning, Mike.()Where are you from?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Y K M)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4)
1.复习巩固单词:woman, man, student, boy, girl。
复习巩固句型:Who's that man/woman/boy? He's/She's…
2.学会唱The cat is from the UK。
3.能够在Find and circle活动中找出含a, e, i的单词,并大声读出来。
会根据图片和句型谈论Sarah's family。
教师:与本课时相关的录音、字母、单词卡片、课件。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The cat is from the UK,来认识这只可爱的小猫,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形容词。
同学两人一组,寻找单词,看谁找到的单词数量最多。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教师讲解作业,对学生易出错误的地方加以强化,指导学习。
教师每说出三个单词,学生听音找出相同的音素,复习三年级上册学过的字母与音素的歌谣。如:
(1)Dad, bag, panda, what is the same sound? Which letter sounds //?
(2)Ten, leg, pencil, what is the same sound? Which letter sounds /e/?…
Look and tick.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
2.看图认读单词完成练习。
3.看图,完成学生课本第34页的活动。
4.两人一组看图说话:Find Sarah's family. Who is not here?
三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回答Can I help you?句式。
2、第三人称做主语应注意什么。
3、根据音标词能够正确拼写出单词。
二、教学难点:
its 和 it’s 的辨析。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 复习(warm-up / revision)
日常口语会话。
游戏:猜猜他是谁。教师叙述,学生猜,如果学生程度较高,也可以由学生来叙述。
eg: There is a boy. He has short hair, small nose… Who is he?
学生用He is … 或 His name is…回答。
说说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复习第四单元内容,同时为新课做准备。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展示图片 ( 小猫和小鸟 )
教师问:Who is she? Who is he? What are their names?
Do you know how to spell their names?
教师播放腾图教育资源中的配套课件。
回答刚才教师的提问。
模仿课文对话。教师播放声音,学生跟读。
两人一小组,练习对话。
请几组到前面来表演。
学习单词:教师读词,由学生试着拼字母。
教师带读单词。
学生做拼读练习。
游戏:看看哪组写的快:发给每组一张小纸条,从排头开始写:Can you spell your name?这句话,然后向后传,看哪组写得快,哪组写得好。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给课件配音:教师播放课件,但关掉声音,由学生来配音。
自编小对话:学生自愿结合,编写小对话。
请几组到前面来表演。
师生共同给予评价。
看图练习:教师或学生做示范:I have a bird. Its name is [′pCli ]. [ ka:l] [′mimi] [rEUz] [sAm] [keit] Can you spell its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