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归去来兮教案(锦集三篇)

发布时间:2025-03-05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归去来兮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诵读。

2、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

5、乐 琴 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 ; 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 ; 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辞官 向往田园

自醒 淡泊明志

隐居 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 幻灯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3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yjs21.com小编精心推荐: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

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

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

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XX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XX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 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教学后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体验和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以“五读”的形式带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我认为xx同学关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与陶潜的理想家园》一文中的观点错了……”“我赞成xx同学的‘屈原跳江自杀乃守卫精神家园的自我觉醒’的看法……”望着那一张张生动兴奋的脸,我深刻认识到,在读声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探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正是本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正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方能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关怀,使课堂充满着学生思辩与探究的阳光雨露,洋溢着学生人格成长的绿洲;方能自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涌动着师生心灵交汇的温馨。有了这样的课堂,我们还担心语文教育的匮乏贫瘠和苍白无力吗?

总之,“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默契配合,语文课堂方显得多姿多彩、韵味无穷,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从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归去来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推荐阅读:
归去来兮辞教案集锦15篇 归去来兮辞课件教案5篇 归去来兮辞课件13篇 最新归去来兮辞教案范本八篇
想了解更多【归去来兮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归去来兮教案
热门标签: 归去来兮考试句子 归去来兮读书笔记 归去来兮读后感 青春励志句子锦集 锦瑟李商隐教案 李商隐锦瑟教案

相关推荐

  • 归去来兮辞课件教案5篇 以下内容涉及归去来兮辞课件教案的主题,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身为老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要引起注意。只有准备好每份教案和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这份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2023-06-29 阅读全文
  • 归去来兮辞课件13篇 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归去来兮辞课件”文章。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蓝图。盼望本文能为您提供些许参考!...
    2024-04-21 阅读全文
  • 最新归去来兮辞教案范本八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要内容。您是否想掌握有关“归去来兮辞教案”的最新情况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
    2024-06-15 阅读全文
  • 「必备」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8篇) 一定要重视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业水平和认知规律。教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2022-12-06 阅读全文
  • 归去来兮辞考试句子 手握皇冠,我以为自己可以征服天下,回归乡土,才明白归去才是最安逸的状态。~~你喜欢上面的短句吗?根据你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归去来兮辞考试句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3-08-05 阅读全文

以下内容涉及归去来兮辞课件教案的主题,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身为老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要引起注意。只有准备好每份教案和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这份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2023-06-29 阅读全文

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归去来兮辞课件”文章。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蓝图。盼望本文能为您提供些许参考!...

2024-04-21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要内容。您是否想掌握有关“归去来兮辞教案”的最新情况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

2024-06-15 阅读全文

一定要重视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业水平和认知规律。教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2022-12-06 阅读全文

手握皇冠,我以为自己可以征服天下,回归乡土,才明白归去才是最安逸的状态。~~你喜欢上面的短句吗?根据你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归去来兮辞考试句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3-08-0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