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1-09-04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策略”,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策略

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那么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做到有亲和力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对待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关心和爱护,让幼儿有安全、舒心的感觉。如:“孩子在入园时,有的表现出一种恐惧感,这时接待的老师给他一个微笑,向他们招招手,孩子的心里就感觉像吃了蜜一样甜,他就会高高兴兴地跑到老师的身边,去牵住你的手,依偎在你的身边。

孩子们上课回答问题时,表现得好,你给他一个满意的眼神或是竖起大拇指表扬一下,此时此刻从孩子们的表情里,流露出无比的喜悦。有时两个孩子吵架了,当孩子们正在火头上的时候,教师要用温和的语言去教育他们,用手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蛋,让他们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总之,教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亲密关系,让幼儿信任老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内心的感受讲给老师。幼儿园的教师无论是在同孩子还是家长交流时,要以知心朋友的身份,面带微笑、语言诚恳、态度认真,让孩子们喜欢,家长信任,从而及时地给他们以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形成健康的心理。

教师对幼儿的公平原则

建立师生之间的公平原则,是影响幼儿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幼儿交流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以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交流。

“你应该……而不要……”这样会使幼儿有一种来自权威的压力,影响幼儿心理。如:有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是根据幼儿的意愿让孩子回答问题,让孩子发表他们的所思,所想,而是习惯地用老规矩,老师讲,幼儿听,没有真正地领会到《纲要》中指出的“在上课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所以,我们要放下做老师的架子,蹲下来虚心向孩子们请教,让幼儿明白老师也有不会的问题。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心与心之间的相互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如:有一次,我正在给中班的小朋友上音乐课。突然×××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 我喜欢你给我们上课,我不喜欢×老师给我们上课。” “为什么?”我问,“她批评我们,上课不跟我们做游戏,不好玩。”在那节音乐课上,全班的孩子围着我,我又说、又笑、又跳,与他们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简直忘了自己是一名教师。因此,只有让幼儿真正喜欢自己,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随之产生,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就会顺利进行,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我园确立了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策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教育指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通过以上理论学习,我园制定了“幼儿一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根据各班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目标:

小班以“乐于交往”为主题,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中班以“我是最棒的”为主题,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的生活、学习态度。大班以“不怕困难、乐于助人”为主题,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乐于帮助别人的生活、学习态度。

关注社会信息,不断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变化,幼儿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了解,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时给家长调整心态,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今年春季,手足口病蔓延到各县及各乡镇,我园虽然没有发现相关病例,但家长们缺乏对疫病的认识,产生了恐惧心理。家长怕传染、怕治不了,孩子一有点不舒服,家长就诚惶诚恐,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入园。将孩子紧紧地封闭在家庭里。我园针对手足口病这一情况,利用家园联系方式,开展“什么是手足口病”活动,并向家长讲解怎样防治,应注意些什么。这样调整了家长的心态,使他们对手足口病就会形成科学的正确认识。

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一个初步认识。另外,我们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作有关幼儿心理健康讲座,使家长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有些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说话,不敢参加活动,吃饭时从不敢说再来一碗。老师通过家长了解孩子形成胆小、内向性格的原因,并指导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大自然,同时父母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师方面,多关注胆小的孩子,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家园的密切配合,这些孩子的进步非常显着,他们现在不但能主动和同伴打招呼,并且积极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回家后还主动说一些幼儿园的事情。

通过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我园大班幼儿的责任感、自主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增强,小班在胆小、怕事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渐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中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家长同样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娃娃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家长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2)对中班幼儿注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对周围事物极感兴趣,到处看、听、闻、说。因此,活动能力、生活范围、知识量都增长、扩大、增多了。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做到使幼儿明确观察任务,选材又适合幼儿知识水平,利用有趣的声音、动作、鲜明的颜色,必定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观察目标上。

(3)对中班幼儿记忆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增长,能记住情节和有关词句,复述故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即记忆自己所熟悉的、所理解的比不熟悉的不理解的内容效果好,理解对幼儿有很大作用。

(4)对中班幼儿思维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幼儿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中班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5)对中班幼儿想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幼儿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2、指导家长对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情感仍带有明显的外露,易冲动及易变的特点,但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情感也会向着稳定而深刻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评价都有些发展,家长应帮助他热爱幼儿园的班级群体与朋友建立良好的联系,互相报出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在平时晚上或双体日互通电话。

3、指导家长对幼儿意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意志品质发展很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让幼儿自我控制时,一定要幼儿明白行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行动的目的为幼儿理解而感兴趣时,才会出现较好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家长在家中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遵守某些规则。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的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

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幼儿(从满1岁起到6岁止,习惯上称为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型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至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两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这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到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至6岁之间。

(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

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1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太高,结果不少幼儿也出现了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成人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或某项特长、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以至于有许多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应把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

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的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合来看,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愉快的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联合国曾经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利宣言”《宣言》着重于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儿童健康,以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国际心理学会议认为儿童心理权益有加强之必要,因而于1979年国际儿童年提出了“儿童基本心理权益宣言”,并明确指出,儿童应当享受“个人身份”“心理安全”“从游戏和想象中学习”“免除身体受伤害的恐惧心理”“被鼓励”“培养愉快人际关系”“个人优点不断成长”“恰当决断”“适应教育“”享受专业服务“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心理权益,以唤起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注意,把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心理健康问题:

小儿多动症。

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

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人性、自私、固执、娇气、胆却、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未来需要的是健康、充满自信、乐观进取、有爱心和责任感、有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孩子。只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孩子,才是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才能经受挫折,才有勇气迎接新的挑战,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培养这样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那么,如何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呢?我们认为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幼儿提供与教育内容相适应,集科学性、适应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宽松环境。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细微环节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转变教养观念,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理解幼儿、尊重幼儿、解放幼儿是我们转变教养观念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将幼儿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对待。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应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典范,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幼儿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儿的胆却,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许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如:对待单亲或性格内向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讲话要亲切和蔼,多鼓励,慎批评,让他们敞开心扉,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们树立起做人和学习的自信心。在对待固执、任性的幼儿时,则应对其循循善诱,而不是横加干涉,或按教育者的愿望行事,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结果不如人意。

二、拓宽教养思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活动育人是我们根据新的教养思路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之一。因为幼儿活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和品德形成的过程。所以科学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也很重要。如:在活动室门口设三种不同脸部表情的进园牌,称“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面放一个表情牌。如果不高兴,就选一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心地纯真,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幼儿连续几天不高兴,就可以与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这个活动一是在于每天都做,十分自然;二是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把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三是对每个幼儿进行心理“调查”及时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通过挂牌引导幼儿释放不良情绪,这对幼儿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为给幼儿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师应从幼儿上午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保持亲切感,使幼儿与教师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和合作态度。二是充分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给予鼓励和认可,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使他们感觉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来。

三、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智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实。”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之中,可以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幼儿不仅可以自己变换动作,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构成一种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心态定势,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教育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幼儿是否尊敬他人的劳动,有责任心;在“小医院”“美容院”等角色游戏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促进其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

四、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指导,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多与幼儿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因素有关。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使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要求保持一致,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才是对幼儿的尊重。幼儿园可采取召开家长会,开办家园联系栏,建立家长学校,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宣传幼儿教养知识,与家长交流教养体会,加强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意识。

作为家长首先要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于老师较快地掌握每个幼儿的特点,做到因人施教。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有关活动,以便了解幼儿教育的内容、形式及方法,这样既有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有可与教师保持教养上的一致。再次,家长要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和幼儿园应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让幼儿生活的集体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一致,使幼儿身心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总之,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它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而且对其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的成长,受制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皆处于较低水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强调观念的形成,而应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1.创设良好环境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物质环境在要求上应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趣味化和教育化;心理环境应具备适合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全部空间、氛围。良好的生活、学习、活动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以及与同伴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幼儿能够健康成长。

2.组织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教育活动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实施的,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会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如何遵守各种规则,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群体意识、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身心需要获得满足和愉悦。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每个主题教育活动中,可根据教育主题的内容,结合幼儿认知特点以及发展水平,选择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或方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4.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活动、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观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

5.密切家园合作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社会同家庭的协作配合。这几个因素之间积极地协作配合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庭、幼儿园要密切配合,及时反馈幼儿在家、在园的各种发展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问题,防止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有的放矢的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个别差异,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心理也同样存在差异。因此,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重视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健康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跌跤或受点儿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打骂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不开心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孩子们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主要原因。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取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喜欢《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策略》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儿健康的认识心理表现为他们是以好奇的眼光,快乐的心境去不断地接触周围世界,不断主动去适应生...
    2021-09-07 阅读全文
  • 中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家长同样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
    2021-09-10 阅读全文
  •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
    2021-12-07 阅读全文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太高,结果不少幼儿也出现了...
    2021-05-27 阅读全文
  • [精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回顾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同时,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面向全院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我院心育部和组织部倡导“...
    2022-05-13 阅读全文

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儿健康的认识心理表现为他们是以好奇的眼光,快乐的心境去不断地接触周围世界,不断主动去适应生...

2021-09-07 阅读全文

中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家长同样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

2021-09-10 阅读全文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

2021-12-07 阅读全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太高,结果不少幼儿也出现了...

2021-05-27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同时,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面向全院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我院心育部和组织部倡导“...

2022-05-1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