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老师的爱
发布时间:2020-04-06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爱的教育笔记 天天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平时不是很爱说话,但却喜欢与同伴相处,有时同伴不顺从他的话,他就会想办法得逞:如抢、推、抓等方式。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不大发出声,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很弱,来园、离园也不会和老师、同伴主动打招呼,开火车排队、上厕所解小便、起床穿鞋,他都需要老师的帮助,依赖性很强,特别是解小便,一不提醒,就会尿在裤子上。一天的午睡起床时分,小朋友听见起床的音乐响起时,都各自忙着穿衣服、裤子、鞋子,而他却坐在床上一动不动,我连忙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却一声不响,只是很默然得看着我,我连忙摸摸他的裤子,确已湿淋淋了,在给他换干净的裤子的同时,不管我怎么询问,可就是等不到他的辩解。离园时,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天天妈妈,他妈妈告诉我:“天天在家里也经常会小便在身上,需要大人不断的提醒,在家都是家长及时提醒并帮他拉好裤子他才自己解的”知道了这一情况后,我就告诉天天以后要解小便要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天天也试着点点头。意思是传达出他会改正这一“坏毛病”的信息。
前段时间都还好,可是最近一星期,我发现他的裤子又尿湿了,而且又是在午睡时,我问他为什么不叫,他只是低着头,于是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么内向的孩子又怎么会叫老师呢?
今天入园的时候,天天妈妈跟我说她今天为天天准备了尿布湿,天天妈妈的意思就是戴上尿不湿就可以不必麻烦我们了,就再也不为尿湿裤子而烦恼了,但我并没有按照天天妈妈的意思做,而是想让天天彻底改掉尿床的坏习惯。在睡觉前,我还是让天天把小便解完才上床,然后叮嘱天天有小便要及时叫老师,时间过去了半小时,也没等天天来叫要小便,我轻轻地走过去,唤醒天天,示意要他上厕所,天天睁着睡意朦胧的眼睛看着我,慢慢地爬了起来,走到了厕所,这次总算没尿在身上了,我庆幸着。可就在放学的时候,本来是打算向天天妈妈报告好消息的,但就在此时发现天天的裤子又尿湿了……
托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很弱,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常以鼓励孩子为主,从老师帮你小便—→老师看着你小便—→自己独立小便,通过这一逐步教育,让一部分孩子改正了尿裤子的坏习惯。另还有个别孩子有此不良习惯,我想我们还要多观察、多留意那些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让每个家长也放心在每一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园共育: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摔倒了就说不痛不痛
大哭了就说不难过不难过
N多事情发生后就说没事没事
就像洪水一样,你不去疏通,而是堵截,最终只会酿成万恶的洪灾。
当然,很有可能你没见识过洪灾,所以也理解你的不理解。
当孩子想表达他们的感受时,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简单的词语像“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听不懂?举个栗子:
当你的宝贝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粑粑粑粑,今天我们班的刘一守欺负我,踢了我一脚。
听到这个,首先你会很不爽,为啥我的孩子给欺负,那一脚好像是踢在你那颗带着自尊的心灵上。
接着你马上就会问,他为什么踢你一脚,踢在哪里了,痛不痛,粑粑看一下。
你看,你那炮弹般的问题轰出来,把他的感受吓到了,他很有可能不知如何是好。
也可能会觉得粑粑好爱我哦,真幸福,有个这么好的粑粑。
可他的问题还没解决,他的内心没有得到救赎,那怎么办?
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你就全神贯注的听他说,直到他想得到你回应他为止
(很有可能他已经把整个经过说了一遍,并且说出了你想要的原因和该如何解决了)
如果他没有,你只要说"嗯,他踢了你一脚?"他应该就会接下去说经过了。
如果他还没有,你只要说“那你一定很生气”他应该就会接下去说经过了。
如果他继续“矜持”,那只能委屈你自己对他说“说说看,发生了什么?”
请做到,不问“怎么了”,“为什么”等等像问成人一样去拷问他们,因为他们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头脑和美丽的心情去整理与分析原因,再总结出一个你认为合理的解释。
也不说“我理解你的感受”,而是说出你所理解的具体内容。尽量不给建议,如果要给建议,请往下看,后面会说到。
再举个栗子说明下第四点(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当你的宝贝孩子啷啷着要吃西瓜,而你家没有。
看这篇文章之前情景是这样:
“粑粑,我要吃西瓜。”渴望的眼神
“宝贝,咱们家里没有了。”无奈的样子
“不管,我就要吃。”无赖的表情
“没西瓜怎么吃啊。”不可理喻的样子
“就要,就要,我就要吃。”开始抓狂
“乖了,明天粑粑给你买,今天吃苹果好了,家里有苹果。”真是开明的粑粑
“就不,不吃苹果,讨厌苹果,今天就要吃西瓜,你现在就去给我买”开始无理取闹
接着大哭。
再接着你投降,并且买了个西瓜成全了他,或者任他哭闹又或者拿着ipad神器给他切西瓜。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情景是这样:
“粑粑,我要吃西瓜。”渴望的眼神
“真希望咱家能有。”无辜的表情
“我就要。”不看你表情
“听得出你很想吃。”善解人意有木有
“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继续渴望
“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个来。”简直是痴迷又幻想
“那我就吃别的吧,有苹果吗?”其实他不讨厌苹果的
请重新回顾下这四点: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简单的词语像“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PS:请注意,所有年龄段的人(包括你)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感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最不想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里分析。
当我说我今天很郁闷的时候,其实接下来我只是想抱怨抱怨,而这个时候你也说你很郁闷,然后噼里啪啦的说一大堆。这样我会更郁闷,觉得你不善解人意,然后再找个人对他说很郁闷,找不到的只能憋着。然后内伤。。。
用心去体会,并用态度去表达。
自信的孩子更受老师喜爱
自信心是支撑一个人做任何事的动力,要让别人发现您的孩子并且重视他、相信他,首先您要让他对自己有信心。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考虑,家长如何激发孩子主观上“我能行”的积极因素要比关注他受不受老师重视更重要。您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让您的孩子充满自信,受人重视:
1、有爱心的孩子受人重视。
亲人的爱是孩子信心的依附和支持。您要坚持以耐心、爱心去对待孩子。不要嫌他烦,也不要把自己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要以忙、累为借口疏远孩子。请在一天中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的倾诉,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关心。您的爱心会换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关爱,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讨人喜欢。
例如,当您的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您可以很正式地和他面对面坐下来谈谈。告诉孩子你愿意为他分担他的烦恼,把他当成小大人对待。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关爱,不管问题是否能顺利解决,他会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
2、平等,让孩子有自信。
应该让孩子感到您对他的重视而非保护,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参与家中一些他能理解的事情的决策都是好办法。
例如,您要给孩子添置一盏台灯,就可以先询问一下孩子“买哪一种灯好看?”如果您想给孩子买图画书,也最好先征求他的意见。不要小看孩子的意见,他的思维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如果你问他“你认为今天应该谁洗碗呢?”说不定,他还会愿意自己动手呢!
您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对成人的质疑,并能勇于向孩子认错。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他的意见被接受、采纳、重视,那么他的自信也会萌发。
3、多说几遍“我相信你能行”。
请相信这句话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激励力量,您可以不断强调这句话,并在孩子退缩畏难时用它来鼓励孩子。另外,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需要“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的事。
例如,如果孩子会用绳子打一个结,那就让他再学着打蝴蝶结;如果孩子会排列书架上的图书,那就再让他学着整理抽屉;如果孩子会折毛巾毯,就要求他再学着叠薄被子等。生活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孩子去体验,去克服,而当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时,他会自然产生“我真的行!""原来我也可以干!”的体验。
4、横向比较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您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在任何方面哪怕再小再细微的成功和进步,让他产生自己能行的信心,并不断充实壮大这种信念。
切忌横向比较,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如,“看,小明上课多会回答问题。”“瞧,小强钢琴比赛得奖了。”“小刚的体育多棒呀,你看看你这样儿,哎……”其实您把您的孩子和所有孩子集中的优势进行了比较,这是不公平的,只会把孩子推向自卑进而否定自己的死胡同。
5、自信是正视弱点,扬长避短。
您应该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任何人都会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也都有比别人厉害的本领,大人和小孩都是一样的。例如,孩子唱歌跳舞不行,可他画画还可以;孩子画画不行,可他故事讲得好;孩子故事讲不好,但他会认很多字;孩子不认识字,但是动作灵敏;孩子动作不灵敏,但他心地很善良……
只要您足够细心,您就会发现,虽然您的孩子有很多地方不如别的孩子,但他总有那么一项比别人优秀。对于他的弱项,只要他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对于他的长处,那您就应该鼓励孩子,使之更强、更好。
当然,您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对于个别自信已经快溢出来的孩子,您不妨在他旁边敲敲边鼓,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自以为是的“超人”宝宝,也不容易讨人喜欢。
想要孩子在幼儿园快乐的生活,有朋友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是老师的关心,所以父母从各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很重要,希望以上的几点能够带给父母一些启发,帮助妈妈教育出受老人爱戴的孩子!
让孩子一生受益的九个好习惯
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培养他良好的习惯,这样形成的意识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以下九个好习惯是孩子成功所不可少的:
一、积极选择
1.经常对孩子讲事情的两面性,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2.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孩子积极看待问题的好处,让他们对积极的选择有切身体会。
3.对孩子存在的短处,要客观看待,甚至积极看待,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4.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5.在家里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二、独立是前提
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您可以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
2.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
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
3.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允许儿女不按我为他们确定的发展道路而独立决定自己的梦想。“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
4.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
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强烈的责任心
1.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
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4.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
5.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坏习惯。
四、持之以恒的毅力
1.给孩子订立一些具体的目标,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们。
2.当孩子坚持做一件事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他们一个奖励。奖励未必是物质的,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给孩子做一个进步记录。
3.从容易培养的习惯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毅力,这样慢慢就可以达到持之以恒。
有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长性,做事不够坚持,也有的父母认为毅力就是天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培养的,因此只能“望孩子兴叹”。其实,毅力完全可以培养出来,而培养习惯正是增强毅力的好办法,可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毅力会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逐步产生、增强;逐步产生、增强的毅力反过来又可以强有力地促进习惯的培养。五、充满自信
1.自信和自卑往往一念之差。
如果一个人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就容易自信;如果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去看自己,则容易自卑。因此父母要在这方面多引导,帮助孩子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
2.自信在于积累。
把一件事做成功就容易增加自信,把一件事做失败,就容易增加自卑。所以,建议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设立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那样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3.培养孩子的钉子精神。
钉子之所以能钉在坚硬的墙里,一是因为它很尖,也就是目标不很大;二是因为钉钉子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榔头,就是用的力很大。如果我们不是用榔头钉钉子,而是用拳头砸擀面仗,就一定钉不进去,因为目标太大,用力太小。父母也要给孩子讲些类似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标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用钉子精神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故。
4.要让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用处,因此而组成了大千世界。父母要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也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看看山水花草。告诉孩子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潺潺,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绿茵。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与众不同的特点,并及时发扬光大他们的特点。六、懂得尊重
1.尊重的重要特点是给人发展的机会,张扬每个人的个性。
因此,无论是自尊还是尊重他人,都需要我们不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人,要求人。相信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合适的理由。
2.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把孩子看成被教育的对象,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就意味着父母在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
3.尊重别人的劳动。
尊重人,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人格,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当他人把地扫干净时,你是否懂得爱惜;当朋友请你吃饭时,你是否懂得感谢……
4.尊重不同阶层的人。尊重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既然是每个人的,就说明每个生命都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平等地看待他们,以心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怜悯和施舍。
5.尊重的前提是民主,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在家庭中创造民主的环境,这是无声的培养。
七、保持诚信
1.父母以身作则,言行如一,对同事,对朋友,对邻居,对孩子讲究诚信,讲话要诚实、有信用。
2.如果出现了问题,父母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教孩子推卸责任。
责任其实是和信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责任在孩子身上,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3.给孩子建立一个“信誉存折”,每次孩子做了诚信的事,都要在上面记上一笔,这样就相当于给孩子一些鼓励。时间久了,诚信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4.不存侥幸心理,不贪小便宜。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告诉孩子不贪小便宜,任何一次小便宜都会毁掉你的信誉。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身边的人也会同样以诚信来回报你。
八、利人利己
1.父母在家里尽量找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做,大家有兴趣,对大家都有利,做得高兴,玩得快乐,让孩子体会“利人利己”的价值。父母不要仅仅考虑孩子的兴趣,还要把自己的兴趣加进去,让孩子学会考虑父母的爱好和利益。
2.找一些损人利己、损人害己的报道拿给孩子看,及时与孩子讨论,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说说怎样做人最适合。
3.到市场上买了一件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要让孩子明白买卖成功的原则就是利人利己,我们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商人赚了钱。如果让商人赔钱,他肯定不会把东西卖出去。
4.在孩子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为他人考虑。可以先从身边人做起,比如为父母着想,为爷爷奶奶着想,为同学着想等等.
九、善待他人
1.善待他人就要学会了解人。
有的父母常常说:“我实在不了解我的孩子,因为他太不听我的话了!”实际上,这样的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应该说,父母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听孩子的话,听多了就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希望什么,埋怨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建议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时也要教孩子学着去了解周围的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和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的人。
2.善待他人就要学会欣赏人。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有一次中外孩子举行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国家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怎样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的父母习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所以,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要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3.善待他人就要学会关爱人。
这是善待他人最重要的一点。教育的重要秘诀也是爱,我们常常说要爱得孩子不好意思犯错误,也是这个意思。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爱长辈,爱同学,爱老师。
抚摸孩子,给他多一些关爱!
专家指出,像豆豆这样的状况,很有可能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皮肤饥饿症”。
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就可以通过抚摸胎教,与宝宝进行交流。宝宝诞生之后,更需要亲人的触摸。常在亲人怀抱中的婴幼儿能意识到和亲人之间紧密相连的感觉,让宝宝有安全感,这样可以让宝宝啼哭少、睡眠好、体重增加快,同时抵抗力也会较强,智力发育也会明显提前。反之,让孩子长时间处于“皮肤饥饿”状态,会引起孩子食欲不振,智力发育迟缓及行为异常等等。生活中缺少抚爱,缺乏身体触摸的孩子,往往会自发地咬手指、啃玩具、哭闹不安,甚至把头或身体乱碰撞,这就是“皮肤饥饿症”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以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为借口,把孩子扔给老人看管,觉得自己努力打拼赚钱,可以带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不只是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加需要父母的关爱,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发育。
还有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只要还真有有点错或者大人不称心,就打孩子屁股,平时很少得到父母亲昵抚摸。打屁股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唯一的接触方式。这样,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并热衷于推撞、打架闹事、对周围世界带有敌意
也还有不少家庭,在孩子还是婴幼儿的时候,父母常常抚摸和拥抱宝宝,但是等到孩子大了之后,就很少给予这些爱的抚摸。只有当孩子患病时,才有被父母摸摸前额的机会。其实大孩子也很喜欢亲人抚摸他的手和头,这样他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因此,作为家长,要多关爱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抚摸。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触摸方法呢?
1、拥抱。夫妻或孩子抱在一起,是通过心的跳动、眼神的传递,把自己对对方的感情默默地传递给对方;
2、脖子背部的爱抚,它可以消除紧张和疲劳;
3、臂部按摩。从手腕到肩部的柔和按压,以解决“皮肤饥饿”。
管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
管教的背后是爱
每次在谈教养观念时,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会不会对孩子生气,会不会批评孩子?”老实说,我觉得要做一个完全不生气、不发怒的父母真的很难。
人难免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更何况是跟小孩朝夕相处的妈妈。
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靠“惩罚”来建立界限,可无论是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经常品尝的“竹笋炒肉丝”,还是现在所谓的不打不骂“爱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爱”,而非冷漠、孤立、报复,或是以“爱”为名但出发点却是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爱。
小孩是弱势的。大人有时候单方面发泄一时的情绪,或者是以管教为借口,实质是拿孩子来出气;甚至大人自己心态不平衡而用言语或体罚折磨孩子......
这些都是没有爱的管教,很容易就让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满、愤怒。忍气吞声长大的孩子,亲子关系严重受伤。
尤其孩子在被责骂时,往往会误以为你的爱有条件:要乖乖听话、考一百分、要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好好练琴、写功课……这样,妈妈才会爱我,否则妈妈就会不爱我、骂我。
在这个状态下,孩子并不能体会你的责骂其实是一种爱。
验证妈妈的爱:哭天抢地来索吻
某个星期日,我去台中演讲,孩子们的爸爸周末带他们去新竹露营。演讲结束,我匆匆赶到新竹跟他们会合。
我很开心见到两天不见的孩子们,于是在车上兴致勃勃地转头问坐在后座的女儿:“好玩吗?你们这次有去玩滑水道吗?”但是女儿却低头看着她的脚,完全没有理我。她不动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张。
后座一片静默。我连续问了三次,都得到一样的结果。空气似乎凝结,连坐在旁边的朋友小孩,都尴尬地盯着我和女儿,一副“看你们什么时候会吵起来”的表情。
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故意不回答我的询问?然而,她仍然低头看着她的脚、不理不睬。
我被浇了一头冷水,心里当然十分不悦,于是我回头坐好,无奈地耸耸肩说:“好吧!既然你不想理会我的关心跟问候,那就算了。妈妈不会再问了。不过我要告诉你,装作没听到这种行为,十分不礼貌,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女儿听到我语气不悦,才不情愿地抬起头来说:“我刚刚在看我脚上的伤口,没听到你说话嘛!”
我本来已经不太高兴了,一听这句话更是火冒三丈!这明明是一个烂借口,因为刚刚车上再安静不过,依照我三次说话的音量,除非是个聋子,否则绝对不可能“没听见”。
于是,我勉强压抑心头怒气,说道:“好吧!算你没听见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讲话我没回答,也是因为我‘不小心没听见’喔!”
女儿听出我话中有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显,便哭起来说:“好啦!对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讲话时,我不会不理你了!”
我正准备要晓以大义时,刚好车子已到目的地,我便先下车。女儿立刻靠过来,伸手握住我说:“妈妈!牵我!”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不过我一向秉持的处罚原则就是,孩子已主动道歉认错,我便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破坏接下来的气氛。于是,我依她的话牵着她往餐厅走去。不料,就在这时,女儿竟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拉住我,一边哭一边说:“你牵我!我要你牵我!”
我觉得莫名其妙,一边走一边回答:“有啊!我已经牵你了啊!”
没想到,女儿仍边哭边跺脚,停在路边口齿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牵我!”
我简直是一头雾水。这时,旁边的小孩见状便帮忙解释:“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亲她,不是牵她啦!”
我低头一看,果然看到女儿一脸的眼泪鼻涕,却眼神坚定地把头仰得高高的,等着要我亲她。
我被突如其来的“索吻”给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犟又一脸坚持要我亲她的表情,实在很好笑。于是,我虽然心里仍然有点生气,但还是顺从地弯下腰在她那湿漉漉的圆脸上用力亲了一下。
事后,女儿满脸眼泪却仍然“倔犟索吻”的这件事,一直留在我脑海里。
直到那天录完节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儿当时的索吻,便是典型的“被责骂时,依然要确定妈妈还是爱我”的证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爱她?因此,她用“妈妈愿不愿意亲我”这个办法验证。
在她小小的心眼里,一定是这样想的:如果妈妈亲了我,那么表示妈妈虽然生气,但仍然爱我。若是妈妈不肯亲我,那么她一定是因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爱我了!
想当然,这样的拒绝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她小小的脑袋可能会因此而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女儿性子憨直,是个有话直说的小孩,虽然她已经九岁,仍然会用这样有点幼稚的方式验证妈妈的爱。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会用其他较为迂回的方式去验证。
这时,妈妈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确认你“爱的讯息”的要求?在处罚过后,突然要求你的抱抱、亲亲,问你还爱不爱他?或是故意倔犟地转头不理你,希望你去安抚他?他希望的正是你“爱的保证”,让你的责罚后面,充满着让他感觉得到的爱。
这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还在气头上而故意回答:“你不乖、我不爱你!”请不要吝啬给孩子一个爱的保证:“我不喜欢你刚刚的行为。但是,我还是很爱你。就是因为爱你,所以才要教你、纠正你。”
树立界限,展现贴心的体谅
我还记得,初一时爸爸有次教我数学,因为我态度不佳,他气得拿橡皮线鞭打地板,没想到厚实的橡皮线向上弹起,刚好落在我的耳壳上,打裂了我的耳朵!倔犟的我任鲜血濡湿了头发,一声不吭。最后是妈妈发现我擦耳朵的毛巾鲜血淋漓,才一边责怪爸爸一边仔细帮我将耳朵包扎起来。
然而,我印象很深刻的却是当天夜里,爸爸一连起来好几次,看看我睡觉时有没有压到耳朵的伤口。虽然我装睡不理他,心中却已经接收爸爸的歉意。隔天,爸爸带我们全家去野生动物园玩,我心里知道,他那一鞭,并非怒,而是爱。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严厉管教的同时,我也接受到他们付出的爱。妈妈虽然凶,但是很喜欢跟我聊天、开玩笑,爸爸虽然对我的功课要求严厉,但他经常带我出游,每天睡前读故事给我听。在受到严厉要求的同时,我仍然拥有双亲很多的爱。因此,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我想,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确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点。孩子不能够只有严厉的管教,而没有温暖的怀抱。孩子需要双亲清楚树立的界线,也需要双亲柔软贴心的体谅。爱与管教,必须是并行的。这样的孩子,才能体会什么是“爱的管教”呀!
九个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培养他良好的习惯,这样形成的意识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以下九个习惯是孩子成功所不可少的。
好习惯之一——积极选择
1.经常对孩子讲事情的两面性,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2.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孩子积极看待问题的好处,让他们对积极的选择有切身体会。
3.对孩子存在的短处,要客观看待,甚至积极看待,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4.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5.在家里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好习惯之二——独立是前提
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您可以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
2.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
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
3.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允许儿女不按我为他们确定的发展道路而独立决定自己的梦想。“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
4.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
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好习惯之三———强烈的责任心
1.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
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4.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
5.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坏习惯。
好习惯之四———持之以恒的毅力
1.给孩子订立一些具体的目标,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们。
2.当孩子坚持做一件事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他们一个奖励。奖励未必是物质的,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给孩子做一个进步记录。
3.从容易培养的习惯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毅力,这样慢慢就可以达到持之以恒。
有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长性,做事不够坚持,也有的父母认为毅力就是天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培养的,因此只能“望孩子兴叹”。其实,毅力完全可以培养出来,而培养习惯正是增强毅力的好办法,可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毅力会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逐步产生、增强;逐步产生、增强的毅力反过来又可以强有力地促进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之五———充满自信
1.自信和自卑往往一念之差。
如果一个人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就容易自信;如果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去看自己,则容易自卑。因此父母要在这方面多引导,帮助孩子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
2.自信在于积累。
把一件事做成功就容易增加自信,把一件事做失败,就容易增加自卑。所以,建议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设立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那样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3.培养孩子的钉子精神。
钉子之所以能钉在坚硬的墙里,一是因为它很尖,也就是目标不很大;二是因为钉钉子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榔头,就是用的力很大。如果我们不是用榔头钉钉子,而是用拳头砸擀面仗,就一定钉不进去,因为目标太大,用力太小。父母也要给孩子讲些类似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标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用钉子精神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故。
4.要让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用处,因此而组成了大千世界。父母要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也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看看山水花草。告诉孩子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潺潺,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绿茵。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与众不同的特点,并及时发扬光大他们的特点。
好习惯之六———懂得尊重
1.尊重的重要特点是给人发展的机会,张扬每个人的个性。
因此,无论是自尊还是尊重他人,都需要我们不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人,要求人。相信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合适的理由。
2.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把孩子看成被教育的对象,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就意味着父母在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
3.尊重别人的劳动。
尊重人,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人格,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当他人把地扫干净时,你是否懂得爱惜;当朋友请你吃饭时,你是否懂得感谢……
4.尊重不同阶层的人。尊重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既然是每个人的,就说明每个生命都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平等地看待他们,以心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怜悯和施舍。
5.尊重的前提是民主,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在家庭中创造民主的环境,这是无声的培养。
好习惯之七———保持诚信
1.父母以身作则,言行如一,对同事,对朋友,对邻居,对孩子讲究诚信,讲话要诚实、有信用。
2.如果出现了问题,父母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教孩子推卸责任。
责任其实是和信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责任在孩子身上,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3.给孩子建立一个“信誉存折”,每次孩子做了诚信的事,都要在上面记上一笔,这样就相当于给孩子一些鼓励。时间久了,诚信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4.不存侥幸心理,不贪小便宜。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告诉孩子不贪小便宜,任何一次小便宜都会毁掉你的信誉。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身边的人也会同样以诚信来回报你。
好习惯之八———利人利己
1.父母在家里尽量找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做,大家有兴趣,对大家都有利,做得高兴,玩得快乐,让孩子体会“利人利己”的价值。父母不要仅仅考虑孩子的兴趣,还要把自己的兴趣加进去,让孩子学会考虑父母的爱好和利益。
2.找一些损人利己、损人害己的报道拿给孩子看,及时与孩子讨论,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说说怎样做人最适合。
3.到市场上买了一件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要让孩子明白买卖成功的原则就是利人利己,我们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商人赚了钱。如果让商人赔钱,他肯定不会把东西卖出去。
4.在孩子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为他人考虑。可以先从身边人做起,比如为父母着想,为爷爷奶奶着想,为同学着想等等.
好习惯之九———善待他人
1.善待他人就要学会了解人。
有的父母常常说:“我实在不了解我的孩子,因为他太不听我的话了!”实际上,这样的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应该说,父母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听孩子的话,听多了就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希望什么,埋怨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建议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时也要教孩子学着去了解周围的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和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的人。
2.善待他人就要学会欣赏人。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有一次中外孩子举行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国家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怎样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的父母习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所以,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要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3.善待他人就要学会关爱人。
这是善待他人最重要的一点。教育的重要秘诀也是爱,我们常常说要爱得孩子不好意思犯错误,也是这个意思。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爱长辈,爱同学,爱老师。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专家说:“交流要平等”,家长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学生说:“我们想让爸爸妈妈真正理解我们”。我们把其中的典型观点呈现给大家!
来自网友的声音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看了《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的报道,我很受触动,我觉得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一位网友认真地说。现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课到晚上九点,他说:“一些道理作为家长我们都懂得,我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课本、课外读物,也觉得挺心疼的。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加大他的压力。”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评价体制的原因。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测智商,不是他们想去,是学校让他们去,因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这个孩子的平时成绩就不用计入学校的总评分表。“这对孩子多么残忍,但是很多家长没有选择。”
另一位网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写道:“看到孩子的来信,我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孩子们提的观点特别有针对性”。自己和爱人工作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从来不觉得做错了,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听话”。“现在孩子倒是听话了,但是变得很胆怯,有一次中考结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点都没有回家,因为成绩不好,怕挨打。”直到那时,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孩子们的信里提到的每条我觉得自己都犯过,一味的指责孩子,从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过,我以为,指责就是教育,打骂是对他好,还老是告诉他“我为什么不打骂陌生人,因为我是为你着想”,孩子的成绩却每况愈下。看了这封信,我觉得孩子们是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沟通。我想,正如《光明日报》的报道,“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