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别误解孩子的这些行为
发布时间:2020-04-20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家园活动的方案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感觉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有时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烦躁;有时候明明是挺开心的,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开始哭闹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但家长是否想过,是不是可能走进了一个误区,孩子的这些行为一直被你误解成是”不好”的,才导致困惑。下面列举几种常规的情况(只是挑选部分),也许对新手父母会有所帮助。01、关于孩子”胆小”
这里的胆小,不是指孩子从小都比较胆小,指的是孩子之前胆大,大些了反而越来越胆小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个孩子,二岁的时候会用手去抓各类小昆虫,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虫等,抓来了还很开心,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这位小孩子三周岁的时候看到七星瓢虫会躲开了,你硬要拿给他,他反而会哭起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开玩笑的说,越长越倒退了,小的时候不怕,长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继续鼓励他去抓,这个时候你去鼓励他,他情绪会越激动。家长就会觉得怎么这么胆小了啊。
其实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家长不应该这样说孩子,为什么呢,这个行为表明,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对他来说是害怕的,哪些对他来说是安全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去”强迫”孩子接触他认为害怕的东西。02、孩子突然”烦躁哭闹”
烦燥哭闹打了引号,指的不是真的因为撞了、摔了哭闹,也不是因为遇到伤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听我慢慢解释,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的三岁之后(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为3-6岁的孩子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3岁后的孩子慢慢会有自主性的意识,会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尝试,有时候在做一件事,但总是失败,就开始烦躁了,甚至哭了。
举个例子,有位孩子刚开始会用筷子吃饭了,但不是太熟练,有时候夹一个菜总是夹不起来,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会就烦躁,甚至哭闹。为什么呢?因为在3岁以前孩子认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会有吃的,会就有人来。但当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周围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这样,甚至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好没用”。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在安全的情况下,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边看着他去完成,鼓励他。只要传递给孩子”你需要帮助可以找我,我就在这里”这样的信息就行了。其实是告诉孩子,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协助你;你不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与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这个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他会觉得虽然世界与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样,但有人会一直陪着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好爸爸要对这些行为say no
与妈妈相比,爸爸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要短很多,但是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所占的分量却一点也不比妈妈轻。爸爸能够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责任感,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陪伴。那么什么样的爸爸才是一名合格的好爸爸呢?
禁止行为一:一直玩手机
随着科技的发达,手机变得比宝宝更受到关注。要么就在上班,就算是回家以后,只要有空的话就会拿着手机在玩。到了放假休息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游乐园、海洋馆、亲子聚会,虽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可是只是注重了形式罢了,真正的注意力,基本上都用在手机上。
如果爸爸老是在玩手机的话,那么对宝宝是非常不好的。虽然爸爸一直呆在宝宝身边,可是孩子完全没有感受到爸爸的爱,反而会有更重的逆反心理。同时要是爸爸妈妈经常玩手机,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沉溺在手机里面,不仅影响视力,更严重的会造成心理上的孤僻和自闭。
禁止行为二:下班没事不爱回家爸爸下班以后,有时候是公事,有时候是和朋友聚餐,很多时候就是很晚才回家。家人打5、6个电话催促,往往还是不能够回来。在有孩子以前,妈妈或许会觉得有点不舒服。但有了孩子以后,妈妈的反感就会越来越大了。
有这种行为的爸爸,多半都是心态还没有调整过来,心理上还没有成为一个爸爸。所以很多的时候,爸爸还是希望过以前的生活状态来拒绝承担为人父之后的责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会开始模仿,模仿妈妈的生活习惯。爸爸影响的却是孩子的性格。要是爸爸一直以爱玩、拒绝长大、不负责任的形象出现,那么宝宝以后的性格往往跟爸爸是非常像的。
禁止行为三:做养孩子的旁观者
换纸尿裤、给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觉、陪孩子读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妈妈要做的事情,所以爸爸总是不愿意去做,不愿意为妈妈来分担这些家务。可是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养孩子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事情,传统道德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
如果是全职妈妈,一个人既要负责孩子,又要负责家务,那么是非常辛苦的。爸爸们下班回家最好要理解妈妈,并且可以让妈妈休息一下,自己来做些事,像是给孩子换纸尿裤、洗澡、陪孩子睡前阅读。这样也能够让妈妈感受到丈夫的爱,然后让孩子觉得爸爸对自己是非常关怀的。
禁止行为四:不陪孩子玩耍
因为男性和女性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都不能够缺少。要是说妈妈的陪伴能给孩子安全感,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细腻和善良,那么爸爸对孩子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坚强,独立,有一个非常好的性格。爸爸陪孩子玩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缺位了孩子的陪玩,那么也许就会造成孩子长大以后的软弱和逆反。
禁止行为五:与家人相处不和
有一种爸爸,经常有着领导范。妈妈在家带孩子,总是会挑出毛病;外公外婆过来帮忙,又觉得老人动作太慢。老婆产后抑郁,觉得老婆太脆弱了;老婆产后发胖,会觉得老婆没有控制好身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爸爸老是会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老是在挑刺。因此会和大家产生矛盾,要是碰巧还是婆媳关系不合,他非但不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深矛盾。孩子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场景,对于孩子以后的性格塑造都是非常不好的。
当然很多爸爸并没有上述这些行为,希望各位爸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他们最好的陪伴,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这些事,你误解孩子了吗?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特殊的时期。在这些时期里,宝宝可能表现得令人费解,甚至会给大人找很多的麻烦。但实际上,这些时期可能是宝宝性格成长,智力发育的毕竟阶段哦~
追求完美不是笨
育儿小故事:
妈妈叫卓卓把他的小桶拎过来,卓卓走向小桶准备拎,这时姥姥拿起小桶,递给卓卓,乔乔不高兴地说:"不是这样的。"然后。他把小桶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拎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卓卓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实施破坏不是错
育儿小故事:
航航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爸爸妈妈非常生气,经常大声责骂航航,甚至对航航动手,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育儿小故事:
琪琪妈觉得很奇怪:给琪琪讲的《拇指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拇指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琪琪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
育儿小故事:
婉婉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婉婉粘着自己。在婉婉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家盒子提醒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去读懂他,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家园共育:过年这几天,9成父母因为这些事跟孩子吵架
年前年后,孩子放假了,家长也放假了。许多妈妈觉得,应该和孩子亲近亲近了吧?没想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真叫人“过个年也不安生”。究竟是宝宝的那些行为点燃了妈妈的“火药桶”呢?
1.一逛街就乱要东西
薇薇妈妈在采购年货时,三岁的薇薇在零食区怎么都走不动道了,完全不顾妈妈的手推车里堆满了年货,接二连三地往上放零食。妈妈告诉薇薇:”只能拿一个零食。“但薇薇不乐意,又哭又闹,拉着手推车怎么都不走,让她非常难堪。
孩子咋想的:
凭啥你能买这么多东西,我就不能要?
育儿老师说:
即使在平时,宝宝有良好的购物习惯,懂得“一次只要一个”,但看着家长往购物车里搬这么多东西,也会疑惑:为什么你能买这么多东西,而我只能买一个呢?这时,家长需要耐下心来和宝宝解释:“过年的时候,超市、商店这些地方都不开门,因此,我们要把这段时间吃的用的都买出来,这些并不是妈妈自己的,而是家里所有人的。”
当然,孩子能明白这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不能随意要东西”的意识。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意识,就需要家长在进超市前和孩子约定:这次你可以买几样东西(包括玩具和食品等),并在购物期间坚决执行,用柔和而坚定地态度明白:用哭闹来要挟父母买东西是没有用的。2.零食不住嘴
每到过年期间,乐乐妈妈就要和儿子“斗志斗勇”——乐乐实在是太喜欢吃零食和糖了,在平时尚且可以控制,但过年期间,乐乐妈妈刚把零食和糖果摆出来,一转眼就少了一大半。乐乐妈妈只好在没来客人时把零食和糖藏起来,可是藏不住。这让她十分恼火。
孩子咋想的:
零食买回来不就是为了吃吗?难道还是摆设?
育儿老师说:
过年期间,家里用来待客的糖果零食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诱惑。许多平时饮食习惯尚好的孩子都可能禁不住诱惑,大吃零食,以至于影响了正常三餐。但“藏零食”的行为往往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觉得零食来之不易,就更想吃零食了。
针对这一情况,妈妈大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零食盒:“你可以从准备明天待客用的零食里面选出来一部分你喜欢的,但明天你只能吃这些,不能吃外面的零食了,因为外面的零食吃完了,客人要吃什么呢?而且,吃那么多零食,有再多好吃的饭都吃不下去了。”道理需要跟孩子说清楚,但孩子选出来的零食怎么吃——是一早上都吃掉,还是在一天里匀着吃,则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支配。有了自主权,孩子就不再对糖和零食有那么大渴望了。
3. 见人不打招呼
过年期间,菜菜妈妈很不高兴,因为四岁的菜菜不爱叫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地说“阿姨好”、“舅妈好”,可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张嘴,还往大人身后躲,弄得菜菜妈妈特别没面子,只好讪讪地说:“这孩子,怕生”。
孩子咋想的:
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你跟我没关系!
育儿老师说: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熟人并不是她的熟人,孩子会本能地树立起“防御机制”。遇见这种情况,家长不妨蹲下来,把对方郑重地介绍给孩子,并给孩子讲清楚这个人和你是什么关系。如果讲清楚后,孩子依然不愿意叫人,也不要逼迫她,更不要给她贴上“怕生”的标签,否则她就会觉得自己“怕生”理所应当。让孩子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可以让她给对方端水果,端茶水,让她参与到待客过程中,逐渐熟悉客人,最后让她和客人说再见。这时孩子往往就不会很害羞了。
4."人来疯"
饭饭今年快四岁了,让妈妈很发愁——一到家庭聚会这种人多的场合,饭饭就一会儿蹿到这儿,一会儿蹿到那儿,一会儿喊两嗓子,片刻也闲不住。眼看着亲戚朋友碍于面子不说什么,却暗暗皱眉,饭饭妈提心吊胆:难道自己的孩子真要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了吗?
孩子咋想的:
来了这么多人呀!好高兴!大家来看我啊!
育儿老师说:
“人来疯”的孩子通常有这些特点:热情、活泼、表现欲强,但不知道如何表现,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待客。这时,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如给客人拿水果、递烟灰缸等行为,并对孩子的礼貌表现及时夸奖。这样孩子的表现欲望会等到满足,同时也能强化这种好的行为。
另外,家长可以安排一些事情给孩子做,如:你先去自己的而房间看一会书,过一会妈妈去叫你,你出来给客人表演个节目好吗?(但不要敷衍孩子,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如果不允许就不能说这种话)。在客人离开后,要及时总结今天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不好的行为则要加以教育引导。
5.在逛商场或庙会时容易跑丢
豆豆妈常常戏称自己的孩子豆豆“撒手没”,因为豆豆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撒开妈妈的手就跑,拉都拉不住。因为这事,豆豆妈跟豆豆发了好几回脾气。孩子看着新闻里庙会很热闹,她也哭着想去,可豆豆妈硬下心来,怎么都不同意——万一孩子被人贩子拐走了可怎么办呢?
孩子咋想的:
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嘿!你拦着我干嘛?我要去看看!
育儿老师说:
过年是孩子增长见识的好时机。但赶上那些“行动先于大脑”的孩子,还真是不放心带他出去玩,尤其是庙会、市场这种人又多又乱的地方。但强硬制止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其实,妈妈们可以尝试反其道而行之:“宝贝你要保护我呀,你放开我的手我就好害怕,你一定要紧紧牵着我的手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责任心被激发,紧紧牵着妈妈的手,或即使松手,也能赶紧跑回来“安慰妈妈”了。
不过,如果庙会或市场非常拥挤,到达了人挤人的程度,还是为宝宝准备防走失设备(背包、手环等)吧。
过年期间,妈妈和宝宝都放假了,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妈妈更容易发现宝宝的一些问题。所以,并不是宝宝在过年期间变了一个样,而是宝宝平时就这样,但在过年期间暴露出来了。但过年期间并不是一个矫正宝宝不良现象的好时机,一则家长们往往忙于家务或应酬,无暇慢慢教育孩子;二则为了避免“明火”,不少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会对孩子放松要求;三则过年的作息、活动和平日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形成好习惯的稳定环境。因此,要想不和孩子起冲突,在平时就需要做好准备。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这些忌讳一定不要犯!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是在某些方面硬性约束孩子,让幼儿园的管理松紧有度。可是,在部分家长眼里,幼儿园的规矩如同虚设,给老师的工作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其实,家长如果对幼儿园的规定有异议,可以与老师沟通,切忌漠视自己的孩子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家长面对的,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幼师面对的,是全班甚至全校好多孩子,或许有些规定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适应,但是,请相信,规定绝对是为了绝大多数孩子更安全的成长而建立的。
遇事冷静的和老师沟通经常在幼儿园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幼儿园时的一点小磕碰,跟幼儿园老师闹的剑拔弩张,一个劲地埋怨老师推卸责任,甚至和老师动手。
家园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家长在找老师“理论”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切不可一时冲动与老师起冲突,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也会伤了孩子。
再忙也要参考学校的亲子活动,多和老师沟通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请假说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其实,幼师知道,家长们很忙。但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最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是家长。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机会,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果家长不参加,受到损失的,是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几乎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来不在微信群里交流,从来不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怎么发挥家园的作用,怎么更好的因材施教呢?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家长
这个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于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就是哄孩子的地方,我交了钱,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哄好。但是,真诚的想说一句:幼儿老师不是保姆,家长也不是幼师的领导。并不是交了钱,所有的老师都要唯唯诺诺任劳任怨。
新时代的家园关系是平等的,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要力量,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家园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
家园共育的真谛——尊重与宽容,也唯有宽容与尊重才能使得家园和谐,老师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最终让孩子受益。
这些行为足以毁掉孩子一生
由于缺乏必要的育儿经验,很多刚刚做上爸爸妈妈的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谓是想什么就是什么,在无形中可能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以下9个习惯,就是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