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这些忌讳一定不要犯!

发布时间:2020-06-04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家园活动方案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是在某些方面硬性约束孩子,让幼儿园的管理松紧有度。可是,在部分家长眼里,幼儿园的规矩如同虚设,给老师的工作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其实,家长如果对幼儿园的规定有异议,可以与老师沟通,切忌漠视自己的孩子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家长面对的,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幼师面对的,是全班甚至全校好多孩子,或许有些规定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适应,但是,请相信,规定绝对是为了绝大多数孩子更安全的成长而建立的。

遇事冷静的和老师沟通

经常在幼儿园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幼儿园时的一点小磕碰,跟幼儿园老师闹的剑拔弩张,一个劲地埋怨老师推卸责任,甚至和老师动手。

家园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家长在找老师“理论”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切不可一时冲动与老师起冲突,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也会伤了孩子。

再忙也要参考学校的亲子活动,多和老师沟通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请假说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其实,幼师知道,家长们很忙。但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最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是家长。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机会,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果家长不参加,受到损失的,是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几乎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来不在微信群里交流,从来不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怎么发挥家园的作用,怎么更好的因材施教呢?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家长

这个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于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就是哄孩子的地方,我交了钱,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哄好。但是,真诚的想说一句:幼儿老师不是保姆,家长也不是幼师的领导。并不是交了钱,所有的老师都要唯唯诺诺任劳任怨。

新时代的家园关系是平等的,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要力量,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家园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

家园共育的真谛——尊重与宽容,也唯有宽容与尊重才能使得家园和谐,老师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最终让孩子受益。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园共育:别误解孩子的这些行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感觉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有时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烦躁;有时候明明是挺开心的,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开始哭闹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但家长是否想过,是不是可能走进了一个误区,孩子的这些行为一直被你误解成是”不好”的,才导致困惑。下面列举几种常规的情况(只是挑选部分),也许对新手父母会有所帮助。

01、关于孩子”胆小”

这里的胆小,不是指孩子从小都比较胆小,指的是孩子之前胆大,大些了反而越来越胆小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个孩子,二岁的时候会用手去抓各类小昆虫,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虫等,抓来了还很开心,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这位小孩子三周岁的时候看到七星瓢虫会躲开了,你硬要拿给他,他反而会哭起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开玩笑的说,越长越倒退了,小的时候不怕,长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继续鼓励他去抓,这个时候你去鼓励他,他情绪会越激动。家长就会觉得怎么这么胆小了啊。

其实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家长不应该这样说孩子,为什么呢,这个行为表明,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对他来说是害怕的,哪些对他来说是安全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去”强迫”孩子接触他认为害怕的东西。

02、孩子突然”烦躁哭闹”

烦燥哭闹打了引号,指的不是真的因为撞了、摔了哭闹,也不是因为遇到伤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听我慢慢解释,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的三岁之后(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为3-6岁的孩子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3岁后的孩子慢慢会有自主性的意识,会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尝试,有时候在做一件事,但总是失败,就开始烦躁了,甚至哭了。

举个例子,有位孩子刚开始会用筷子吃饭了,但不是太熟练,有时候夹一个菜总是夹不起来,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会就烦躁,甚至哭闹。为什么呢?因为在3岁以前孩子认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会有吃的,会就有人来。但当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周围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这样,甚至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好没用”。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在安全的情况下,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边看着他去完成,鼓励他。只要传递给孩子”你需要帮助可以找我,我就在这里”这样的信息就行了。其实是告诉孩子,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协助你;你不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与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这个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他会觉得虽然世界与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样,但有人会一直陪着我。

家园共育:影响孩子一生的“五要、五不要”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在行动上要诱导,不要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在童真上要理解,不要责难

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在习惯上要培养,不要强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家园共育:孩子犯错,用这几句话引导他


孩子犯错,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所以,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一、How does it feel?

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孩子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二、What do you want to do?

你想要怎样?

当问过孩子想如何处理后,不管听到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地接着问他!

三、What way do you think?

你觉得有哪些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

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继续问他!

四、How about the results?

这些方法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地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五、What do you decide to do?

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继续问他。

六、What can I do for you?

你希望我做什么?

听听孩子自己对于爸妈给予帮助的期许,有时候教育得太多,往往爸妈找我会陷入迷失而不自知的境地。听听孩子大胆的想法,也许他会希望爸爸变身“超人”和他一起面对,也许会要求妈妈牵手为事情道歉。总归先听完孩子的陈述吧!

七、Did things work out?

事情解决了吗?

等到事情过去,问问他:“结果怎样?有没有如自己所料?”或是问“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爸妈操心了。

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继续问他。

家园共育:如何维护家园共育关系?做好这几点是关键!


一、定期开展父母课堂、家长讲座以及家长沙龙

要搞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园所要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幼教理论、教育心得、教育方法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组织家长结合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谈谈学习心得,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育儿心得分享给大家,供其他家长学习。另外,幼儿园应定期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育儿知识讲座,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家长传授一些家教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家长参与

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如小小运动会、幼儿才艺表演、节日联欢、家长开放日、家长参教活动、游园活动等,让家长亲自了解幼儿在园是怎样学习生活的,了解国内教育活动的一般进程和某个教育活动的具体进程,了解教师启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情况。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成果发布会,让幼儿向家长展示所学的内容,而且通过亲子活动更加拉近了父母与幼儿以及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三、定期更新家园天地,建立家园沟通的平台

通过与家长日常的交流,及时了解到家长近阶段在育儿方面的困惑之处,针对家长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文章供家长学习借鉴,这样才能发挥到家教园地的真正作用,为家长提供有用、有价值的帮助,每次收集到一些家长的意见和困惑之后,老师们可以集中进行讨论,帮助家长和幼儿及时的去解决问题。

四、改变以往家长会形式,促使家长“说”起来

家长会是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家长会形式,多动脑筋,调动起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而不再是只有老师说,家长听。教师可以根据先阶段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谈话的形式让家长一同来讨论,最后通过家长的讨论一同制定出教育方案。

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本身组织能力也十分强,可以改变以往家长会上老师主持,家长听的形式,而是请一名家长来主持,针对孩子不会穿衣服的问题在家长会上与其他家长、老师一同讨论,由于问题是家长抛出来的,其他家长得到了共鸣,都十分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制定出教育孩子的方案。

这样,我们的家长会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不再是一个摆设品、一个过程、一个模式,家长和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同时也为家长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五、注重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与沟通!

1、耐心地解答家长的疑问,与家长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家长最在乎的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次在接送幼儿时总会兴奋的问

到:"我们家**今天在幼儿园表现的好吗?""老师我们**最近进步了吗?"等等!可能十个家长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可是我们却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回答出十种不同的答案。所以当家长在询问我们幼儿的情况的时候,即使这个问题你已经回答过十遍,甚至二十遍,但是请你拿出你的耐心去解答家长的问题,给他们一个满意且真实的回答,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从而在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教育幼儿。

2. 细心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家长反馈。

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的未必能点到每个点上。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生活中细心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当然我这里说的反馈不是说让老师立马给家长打电话交流,这样不仅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家长朋友的工作生活。可以在家长第二天接孩子时或者手机聊天时,把这些生活的小细节告之家长。相信这些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这样家长便会真诚地与老师交流沟通,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3.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每天用温暖的心和微笑的脸去陪伴的幼儿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美好的事物,通过这些小事情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和幼儿之间的真情。

总而言之,除了专业的师资和保教工作,做好家园共育,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桥梁,促进幼儿园、家长和幼儿们的共同成长,才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园所的品牌和口碑就会自然建立起来!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家园共育: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


在升学制度的压力下,孩子的自我价值,常量化为成绩单上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被贴上标签一般,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优异的表现,仍无法摆脱学业上的不足。

每当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考得怎么样?如果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会非常高兴,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还会给一些物质奖励;若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的脸立马“晴转阴”,接踵而来的则是唠叨不休的训斥。

不可否认,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考试成绩作为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会牵动每个父母的心。但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用钱物奖励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方面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学习是一种有偿活动”的概念,导致学习动机发生偏差。而且一旦孩子考出好成绩而没有得到奖励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引起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学习热情的下降。另一方面,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以求下一次考出好成绩的做法更是事与愿违。因为,没有考好的孩子心理也不好受,内疚、害怕、担忧等复杂心理使孩子不知所措。这时父母若不能克服急躁情绪,采取打骂、冷落、甚至惩罚的做法,只会“雪上加霜”,家中孩子的心理负担。假如孩子从父母那里经常得到的是否定性的评价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体验时,那么,他就会在心里真的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因此而减弱,而且,有的还会诱发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自弃行为。

父母应当明白,在给孩子的正规教育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将它应用并生活化,而并不是死板的记忆。一个功课不好的人,并不代表他不会在其他方面成功。常有父母因为孩子成绩分数而否定孩子的价值,过分强调智育或IQ的结果,无形中灌输孩子不当的价值观,也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行为的影响。

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没听到音乐就能合着节拍跳起舞来,对音乐的表现也很到位,学习舞蹈速度之快让人惊讶。一次幼儿园的舞蹈表演活动中,一个跳领舞的孩子临时不能来,只看过几遍的女孩顶上了这个角色,她的舞蹈动作、音乐节拍、队形变换、与舞伴的配合都很到位。可是,她被父母贴上了不聪明的“标签”,原因是她的计算学得不好:五个苹果被吃了三个还有两个,她知道,但不知道五减三等于多少。因此,家长偏执地认为是跳舞让孩子分心,并且成为不能学习舞蹈的原因。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或多或少具有差异性,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智力的差异性,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要依据孩子的特长、兴趣、性向量力发挥,以优势智慧带动弱势智慧。也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孩子。

我们承认,孩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的本领或不同领域的智慧,孩子的父母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聪明,一旦孩子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家庭和幼儿园、学习就该因材施教,设置独特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课程。并且适当的教育方式、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

但是,如今很多孩子的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是一味满足,要啥给啥,而在孩子精神需要方面却极其吝啬,在学业方面则是给孩子强力的压迫、挫折的鞭挞。孩子无力反击,哪怕想反击,父母也会施以无情的打击,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读书,只能捡垃圾”、“学不会,就不要去跳舞、“考不好就送你去当小丑“等等。这时父母忘了自己孩子还有跳舞的潜能,她也许是属于身体运动和音乐智能聪颖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聪明就被扼杀了。

家长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考完试后,父母需要做的应该是认真询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情况,同他一起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看重的并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进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温暖,感受到一种力量,朝着你希望的目标而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予亲切的爱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使他感到还存在不足,进而激励他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别误解孩子的这些行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感觉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有时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烦躁;有时候明明是挺开心的,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开始哭闹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但家长是...
    2020-04-20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影响孩子一生的“五要、五不要”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
    2020-06-2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犯错,用这几句话引导他 孩子犯错,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
    2020-06-2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如何维护家园共育关系?做好这几点是关键! 一、定期开展父母课堂、家长讲座以及家长沙龙 要搞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园所要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幼教理论、教育心得、教育方法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组织家长结合自己的教育...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感觉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有时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烦躁;有时候明明是挺开心的,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开始哭闹了;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但家长是...

2020-04-20 阅读全文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

2020-06-28 阅读全文

孩子犯错,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

2020-06-28 阅读全文

一、定期开展父母课堂、家长讲座以及家长沙龙 要搞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园所要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幼教理论、教育心得、教育方法的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组织家长结合自己的教育...

2020-07-08 阅读全文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

2020-07-0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