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让”不要“远离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07-08 家园共育 幼儿家园共育 幼儿园家园共育

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yjs21.COm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影响孩子一生的“五要、五不要”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在行动上要诱导,不要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在童真上要理解,不要责难

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在习惯上要培养,不要强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家园共育: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


在升学制度的压力下,孩子的自我价值,常量化为成绩单上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被贴上标签一般,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优异的表现,仍无法摆脱学业上的不足。

每当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考得怎么样?如果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会非常高兴,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还会给一些物质奖励;若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的脸立马“晴转阴”,接踵而来的则是唠叨不休的训斥。

不可否认,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考试成绩作为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会牵动每个父母的心。但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用钱物奖励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方面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学习是一种有偿活动”的概念,导致学习动机发生偏差。而且一旦孩子考出好成绩而没有得到奖励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引起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学习热情的下降。另一方面,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以求下一次考出好成绩的做法更是事与愿违。因为,没有考好的孩子心理也不好受,内疚、害怕、担忧等复杂心理使孩子不知所措。这时父母若不能克服急躁情绪,采取打骂、冷落、甚至惩罚的做法,只会“雪上加霜”,家中孩子的心理负担。假如孩子从父母那里经常得到的是否定性的评价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体验时,那么,他就会在心里真的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因此而减弱,而且,有的还会诱发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自弃行为。

父母应当明白,在给孩子的正规教育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将它应用并生活化,而并不是死板的记忆。一个功课不好的人,并不代表他不会在其他方面成功。常有父母因为孩子成绩分数而否定孩子的价值,过分强调智育或IQ的结果,无形中灌输孩子不当的价值观,也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行为的影响。

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没听到音乐就能合着节拍跳起舞来,对音乐的表现也很到位,学习舞蹈速度之快让人惊讶。一次幼儿园的舞蹈表演活动中,一个跳领舞的孩子临时不能来,只看过几遍的女孩顶上了这个角色,她的舞蹈动作、音乐节拍、队形变换、与舞伴的配合都很到位。可是,她被父母贴上了不聪明的“标签”,原因是她的计算学得不好:五个苹果被吃了三个还有两个,她知道,但不知道五减三等于多少。因此,家长偏执地认为是跳舞让孩子分心,并且成为不能学习舞蹈的原因。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或多或少具有差异性,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智力的差异性,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要依据孩子的特长、兴趣、性向量力发挥,以优势智慧带动弱势智慧。也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孩子。

我们承认,孩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的本领或不同领域的智慧,孩子的父母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聪明,一旦孩子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家庭和幼儿园、学习就该因材施教,设置独特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课程。并且适当的教育方式、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

但是,如今很多孩子的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是一味满足,要啥给啥,而在孩子精神需要方面却极其吝啬,在学业方面则是给孩子强力的压迫、挫折的鞭挞。孩子无力反击,哪怕想反击,父母也会施以无情的打击,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读书,只能捡垃圾”、“学不会,就不要去跳舞、“考不好就送你去当小丑“等等。这时父母忘了自己孩子还有跳舞的潜能,她也许是属于身体运动和音乐智能聪颖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聪明就被扼杀了。

家长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考完试后,父母需要做的应该是认真询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情况,同他一起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看重的并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进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温暖,感受到一种力量,朝着你希望的目标而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予亲切的爱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使他感到还存在不足,进而激励他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家园共育:逆天三策略 让宝贝远离电视


非常年幼的儿童也可以被屏幕以及商业玩具发出的声音长时间吸引,那种刺激的光和动画,将如何影响他们?事实上,那种绚烂的闪烁、有声音的玩具或快速变化的图像,这都会使孩子自娱的能力减弱。逐渐的,他们对于没有电子声光的环境会不适应,这并不好,不是吗?你会发现一个玩具有助于孩子们发挥创造性,让他(她)更轻易与其他小伙伴合作,这里有一些玩具和其他的想法来让孩子“忙个不停”?

1.玩具策略

制定一项家庭策略让任何一个玩具都有一定的“可用时间”。这样,你的孩子在选择玩具时有较小的选择,玩的地方也会减少杂乱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玩具选择,这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如果一件玩具已经玩了一段时间可以在孩子的午睡时间或者无聊的下雨天,悄悄地用一件新玩具代替,当出现新的乐趣,会带给孩子很多的快乐。如果你面对反对意见,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之前的旧玩具,这些过程都在锻炼着孩子的认知能力。

放一些玩具为特定目的。保留一定的玩具,这些玩具将只用于那些严重状况时提供帮助。例如你的孩子被迫坐汽车座椅时哭闹不止、在排队等候时大哭大闹,或者去医院打针。把这些小的玩具可以放在包中随身带着,在公共场合遇到突发情况时,说不定对安慰宝贝起到很大的作用哦。

捐赠一些旧的玩具到社区中心,很多社区都有公共的玩具馆,有时间的话带孩子去里面玩,会大大增加孩子的乐趣,馆中还会遇到其他的小朋友,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书房策略

你的孩子会不会在你忙于工作的时候跑去你的书房和你打打闹闹,不妨在书房中摆和文件盒,里面可以装旧杂志、旧日历、书写工具、不用的计算器和安全剪刀。当孩子待在书房不愿意出去,那就让他(她)待在那里,这个文件盒可以是他(她)的乐趣所在,但要让孩子意识到,书房是保持安静的地方。

试着在旧货店找到一个手动打字机,可以锻炼孩子的拼写能力,加快学习字母的速度哦。

3.商店策略

保存空的干净的食品包装盒,有时间的话不妨和孩子做生意,用玩具、图画书或者其他东西作为出售项目,自制纸牌作为钱币,使用自制的钱来支付交易。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轮流扮演老板。

不要让孩子太听你的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您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您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您没有成功,人们就说您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您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您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创造。

家园共育:让孩子不哭不闹快速起床的妙招!


首先,妈妈在叫孩子起床前,提前半小时把杂事收拾完。宝宝要七点左右起床,就六点半起来,洗漱上厕所收拾床铺,整理上班的物品……就是除了宝宝的事务,妈妈收拾到可以立马出门的状态。

其次,重点步骤:叫起床的过程。

1、打开手机,播放一首宝宝平时喜欢的柔和欢快的儿歌。好听的音乐会促进脑子氧气和血液的流动,让身体也想动起来,用音乐来让宝宝起床最合适了。

2、在欢快的音乐中,妈妈给睡觉中的宝宝打招呼:宝宝起床了!这句话很有必要,首先就是给睡着的孩子一个心理预期,要不接下来的动作就会有些突兀。

3、在愉快的亲子游戏中穿衣服吧,妈妈宝宝美好的一天从顺利起床开始啦!

<1>小白小白上楼梯,打开电视机,电视不好看,关掉电视机。肚子有点儿饿,想吃肯德基,汉堡啊汉堡,可乐啊可乐,薯条啊薯条,干杯~~

<2>切切菜,擀擀面,包包饺子捣捣蒜。快点儿醒来吃饺子啦~~——这个最简单,可以边说边在小朋友的小胳膊小腿儿小肚子上做出相应的动作。

<3>炒萝卜炒萝卜切切切,抹点油,撒点盐,和点馅。包饺子包饺子擀擀皮,擀好面皮放点馅。包饺子,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放进锅里盖盖子。煮饺子,煮饺子煮饺子香喷喷,煮好饺子配点料吃饺子!

<4>炒豆子炒豆子,炒炒炒;捏饺子捏饺子,捏捏捏;包包子包包子,包包包。

让家长远离孩子多动困扰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根本坐不住,总是动来动去,不是动动铅笔盒就是玩玩橡皮,为此老师没少找家长,可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动来动去的孩子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一起听听孩子的心声。“上课真的好无聊,老师讲的我都已经学过了,家里也没人不让我动来动去,为什么在教室我就不能动来动去呢?老师一跟我妈告状,我妈回去就拧我屁股,简直的了,我真不喜欢上学,特别讨厌老师,为什么不能动来动去,我又没影响别人?首先,家长不要有那么大的恐惧和焦虑,不要孩子一唉声叹气就说孩子是不是抑郁了、动来动去的孩子就是多动症、一跟小朋友打架,就说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这是家长过度焦虑,动不动就把孩子往有病堆儿里划。其次,孩子上一年级有一个适应过程,就像刚到新单位、刚接触新朋友,我们可能会明显地表现出跟自己性格不统一的特质。我就见过这样一个朋友,他跟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滔滔不绝、天南地北地忽悠来忽悠去,让我觉得这人是个特别外向的话唠。但接触时候长了,越来越熟,他话就越来越少。我就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或者对我有意见,为什么话少啊?”他说“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说“那为什么第一次你就跟打了吗啡是的呢?”他说“因为我有这毛病,初见一个人的时候会特别紧张,会显示出各种紧张和焦虑,我就想多说话来排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再比方我们去到一个新单位,会特别谨言慎行,让人觉得这是个淑女、是个文静的小男生。过些日子您看吧,淑女根本不淑,分明就是个“虎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上学的孩子也存在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适应这个陌生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状态。入学前,家长对孩子没有过多纪律性的约束和规范,觉得“小孩嘛,你让他在那玩玩,动动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会给自己找理由,但当孩子上了学,学校用社会性标准对孩子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时候,孩子就会不适应了,这个过程就是新习惯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磨合,也是孩子和自己磨合的过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直接对孩子一顿臭批,甚至给屁股来几巴掌,这样会让孩子对老师、对学校,对学习产生一种仇恨心理,觉得我不愿意去上学了,一上学老师就告状,我妈我爸就说我,我一点都不喜欢上学。当他再去学校,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抵触,甚至通过某些过分的行为表现愤怒的释放。如果接到老师告状的情况,家长先要跟孩子进行沟通,问问孩子“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就能坐在那一动不动,你却要动来动去?是不是你特别想玩那个铅笔盒,特别想玩那块橡皮啊?”然后可以跟孩子做些游戏,比如“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的立场最坚定”家长可能都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这个游戏,它是让孩子在一个规定的条件范围内,保持自己不动和自我约束的方法,当然这是在游戏过程中完成的。平时家长也可以给自己在家庭中的时间划分一些时间板块,比如这是吃饭时间、这是看电视的时间、这是游戏的时间、这是讲故事的时间,来让孩子习惯在板块时间中做相应活动,孩子就会慢慢对自律有初步认识,进行自我约束,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跟孩子沟通,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自我行为约束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多带孩子出去去进行肢体活动游戏,让孩子把剩余精力很好地释放掉,以免他的过多的剩余精力在教室捣乱,吸引别人注意。还要和老师进行良好沟通。老师面对三五十个学生,他的耐心分到每个学生身上有局限性,这时候家长可能就真要跟老师多沟通沟通,家长的行为、态度也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这些忌讳一定不要犯!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是在某些方面硬性约束孩子,让幼儿园的管理松紧有度。可是,在部分家长眼里,幼儿园的规矩如同虚设,给老师的工作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其实,家长如果对幼儿园的规定有异议,可以与老师沟通,切忌漠视自己的孩子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家长面对的,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幼师面对的,是全班甚至全校好多孩子,或许有些规定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适应,但是,请相信,规定绝对是为了绝大多数孩子更安全的成长而建立的。

遇事冷静的和老师沟通

经常在幼儿园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幼儿园时的一点小磕碰,跟幼儿园老师闹的剑拔弩张,一个劲地埋怨老师推卸责任,甚至和老师动手。

家园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家长在找老师“理论”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切不可一时冲动与老师起冲突,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也会伤了孩子。

再忙也要参考学校的亲子活动,多和老师沟通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请假说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其实,幼师知道,家长们很忙。但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最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是家长。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机会,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果家长不参加,受到损失的,是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几乎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来不在微信群里交流,从来不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怎么发挥家园的作用,怎么更好的因材施教呢?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家长

这个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于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就是哄孩子的地方,我交了钱,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哄好。但是,真诚的想说一句:幼儿老师不是保姆,家长也不是幼师的领导。并不是交了钱,所有的老师都要唯唯诺诺任劳任怨。

新时代的家园关系是平等的,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要力量,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家园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

家园共育的真谛——尊重与宽容,也唯有宽容与尊重才能使得家园和谐,老师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最终让孩子受益。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影响孩子一生的“五要、五不要”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
    2020-06-2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 在升学制度的压力下,孩子的自我价值,常量化为成绩单上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被贴上标签一般,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优异的表现,仍无法摆脱学业上的不足。 每当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
    2020-06-2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逆天三策略 让宝贝远离电视 非常年幼的儿童也可以被屏幕以及商业玩具发出的声音长时间吸引,那种刺激的光和动画,将如何影响他们?事实上,那种绚烂的闪烁、有声音的玩具或快速变化的图像,这都会使孩子自娱的能力减弱。逐渐的,他们对于没有电...
    2020-07-08 阅读全文
  • 不要让孩子太听你的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让孩子不哭不闹快速起床的妙招! 首先,妈妈在叫孩子起床前,提前半小时把杂事收拾完。宝宝要七点左右起床,就六点半起来,洗漱上厕所收拾床铺,整理上班的物品……就是除了宝宝的事务,妈妈收拾到可以立马出门的状态。 其次,重点步骤:叫起床的过...
    2020-06-10 阅读全文

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

2020-06-28 阅读全文

在升学制度的压力下,孩子的自我价值,常量化为成绩单上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被贴上标签一般,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优异的表现,仍无法摆脱学业上的不足。 每当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

2020-06-28 阅读全文

非常年幼的儿童也可以被屏幕以及商业玩具发出的声音长时间吸引,那种刺激的光和动画,将如何影响他们?事实上,那种绚烂的闪烁、有声音的玩具或快速变化的图像,这都会使孩子自娱的能力减弱。逐渐的,他们对于没有电...

2020-07-08 阅读全文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

2021-04-25 阅读全文

首先,妈妈在叫孩子起床前,提前半小时把杂事收拾完。宝宝要七点左右起床,就六点半起来,洗漱上厕所收拾床铺,整理上班的物品……就是除了宝宝的事务,妈妈收拾到可以立马出门的状态。 其次,重点步骤:叫起床的过...

2020-06-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