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孩子面前“夹紧尾巴”做父亲

发布时间:2020-07-08 家园共育 幼儿家园共育 幼儿园家园共育

父亲是一座“山”

家庭教育中,母亲像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则是一座伟岸的高山,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父亲这座‘山’能给孩子权威感、约束感和纪律感,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引领孩子走向社会;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样板;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这些方面,母亲的影响力就不如父亲。

有其父必有其子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一古话更多的是体现在父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上,“养不教,父之过”。下面列举几种“问题”型父亲。第一种就是“心态消极”型父亲,这类父亲做事情爱往坏处想,爱打退堂鼓,他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一些爱抱怨,做事麻木的坏习惯。第二种就是“定时炸弹”型父亲,这类父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他们的孩子情绪容易激动,爱发脾气,甚至是胆小怕事,性格孤僻。另外就是“功成名就”型父亲,这类父亲比较自负,当然他家的孩子往往具有强烈优越感,甚至是蔑视他人。

“夹紧尾巴”做父亲

“可有些缺点实在改不了,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受影响呢?”不少父亲都有这样的疑问。“在孩子面前,你就要夹紧尾巴做正人君子!不要当着孩子面发牢骚,自己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不要让孩子看见。”谢先刚说,虽然话难听,但如此做一定不会让孩子沾染上父亲的坏习惯。

当然,父亲要想发挥家庭教育中“山”的作用还是要去做孩子的表率,主动的去引导和培养孩子。www.YJS21.CoM

首先,做一个有计划的父亲,培养孩子计划性;第二,让孩子学会自立,不包办孩子的事情;第三,对孩子要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第四,父亲要多带孩子看书、多参加体育 运动,开拓孩子视野。第五,对孩子要穷养富教育,让孩子懂得奋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哭!不管你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觉得烦躁不堪,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只要你一个没承受住,你就会发现,在和孩子的这场“争斗”中,你又输了,你又妥协了。一次,两次……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发现,仅仅只是哭闹而已,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哭闹就成为了孩子的武器。但是,小朋友当众撒泼任性,大人真的很尴尬的。对此,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呢?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孩子哭闹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还小,他不知道该怎么和爸爸妈妈表明自己的愿望。当然,有些孩子当众胡闹可能是被关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哭闹只是不想被冷落。

过于溺爱的结果

过分的关爱,更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里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个人,无微不至、事事躬亲。一旦孩子犯了错,就各种袒护、迁就,不能狠下心正面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不任性才怪。

管教缺乏一致性

家里每个人都在管教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力度自然也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孩子任性的时候,若是有人严厉,有人偏袒,孩子有了靠山,自然会越来越任性。

哄骗教育的恶果

有的家长或老师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随意哄骗孩子而不去兑现承诺,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委屈,对成年人失去起码的信任,以后不管大人说什么都不会听了……

模仿的结果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任性行为时,总会感到好奇,若是对方的任性行为,还得到了不错的结果,那孩子就会进行模仿,进行试探,看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也能得到“好的结果”。

孩子任性怎么办?

冷静,不要乱了节奏

孩子任性哭闹,没关系,别因为尴尬慌了神,记住,没那多人有闲心一直盯着你看!孩子任性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乱了节奏。冷静面对孩子,要让他知道撒泼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慢慢平复孩子的情绪。

摆明你的态度

孩子任性哭闹很可能是因为想要某个玩具,或者是不想做某些事情,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哭闹是不行的,你不会因为孩子哭闹而答应他的要求!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快地意识到胡闹是行不通的。

不给孩子任性的机会

每次跟孩子交流互动都是一次相互的考验,他在考验我们,我们也在考验他。如果小朋友一哭闹,就给他糖吃。那么下次活动就别指望他老实待着了。撒泼哭闹的噩梦一定会再次上演,任性既然能换来糖果,当然要多任性几次。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旦他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吸引,就会马上忘掉现在的事情。如果孩子一直哭个不停,怎么劝都没用的话,你可以给他擦擦脸,然后说点儿别的事情,等给他擦完,他也闹完了。

家园共育: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有必要上亲子班吗?


早教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有不少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为了“赢在起跑线”。除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之外,近年来“亲子班”也是遍地开花。那么,亲子班到底是教什么的?值不值得让孩子去上?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上亲子班上的目的是什么?

1.入园后会出现“分离焦虑”,亲子班帮你缓解

孩子在上了幼儿园以后,会经历一个焦虑和恐惧的时期,他们会为每天早上与父母分开而出现哭闹、抗拒的行为表现。所以提前上亲子班可以帮助孩子熟悉陌生环境、认识陌生人,这样孩子正式入园就不会过于紧张和不安了。

2.幼儿园的常规和作息,亲子班帮你提早熟悉

幼儿园有特定的集体生活常规,还有比较流程化的作息安排,孩子刚入园需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部分亲子班的上课形式和作息安排,与幼儿园的相接近,所以上了亲子班以后,孩子会提早开始熟悉这种集体生活的常规作息,对他们入园的适应有较大帮助。

3.学习社交,亲子班给孩子提供平台

相比于在家里,亲子班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与同龄小朋友社交的平台和机会。一些优质的亲子班会充分给孩子安排宝宝之间、宝宝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这种交际环境可以帮孩子提早进入学习社会交往的状态,为入园后的社交发展做准备。

4.怎么科学育儿,亲子班帮助家长了解更多

孩子在入园后,很多教育问题会逐渐出现,不少家长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所以一些理想的亲子班会为家长们安排亲子教育讲座和辅导项目,帮助家长了解更多的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另外,亲子班还会组织亲子小游戏、亲子音乐沙龙等活动,教师也会在活动前后为家长讲解每项活动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原理,家长在回家后也可以和孩子进行此类活动,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亲子班的上课内容是什么?

“亲子沙龙”形式的课堂内容

一些亲子班会以亲子沙龙的形式开设,时间大约每次1-2小时左右,教师会带着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亲子形式的小游戏、韵律活动、美术活动等。课程结束后,老师们还会为家长讲解一些与育儿知识有关的小常识,有时还会安排家长答疑。

上过早教班,还用上亲子班吗?

早教班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亲子班是以能力的培养为主,进行相应的音乐教育,或体育教育,或知识传授。

早教班和亲子班的上课形式都是以互动为主,让孩子们有一个可以接触老师、接触小朋友的机会,所以无论是早教班还是亲子班,其核心都是帮助孩子和社会进行一定的接触。

因此,有没有上过早教班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家长是否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社交的平台,帮助他们缓解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学会交际。

家园共育:4岁前的孩子,请用正面语言和他说话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还是少说反话。

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

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家长在孩子调皮的时候会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反话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语言形式,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你说的“好事”与你生气的脸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孩子感到纳闷:妈妈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生气呢?

说反话阻碍亲子沟通

3岁的凌凌是个小哭包,一件小事都会让她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哄得心烦,最后大爆发:“哭吧哭吧,哭个够!”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家长的一气之下说出任性的话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父母事后也会心疼凌凌哭得可怜继而安慰,但是你不适当的发泄你的情绪,甚至用反话来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

年幼的孩子难以区分“正话”“反话”,因而容易错误地认为父母这样的方式是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说法,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讲礼貌,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没有好处哦!

而且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温柔的安慰和关注,但却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热讽,这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阻碍。家长本应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学会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爱的反话会伤害孩子

2岁多的小明活泼好动,神经大条的他经常闹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帮妈妈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却摔破了碗;想帮爸爸擦窗子,却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无奈一句玩笑:“你这小笨笨,真是越帮越忙啊!”本应是一句充满爱意的小玩笑,却被小明解读成为爸爸讨厌他碍手碍脚。

他哇的一声大哭“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我了”。

孩子有时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来,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可爱的犯错行为。一些家长甚至习惯用“小傻瓜”“小笨蛋”来称呼自己的小孩。

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自己,当爸妈用“笨笨”这些反话时,孩子却认为较真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弃责怪自己。孩子读不懂你的反话,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说反话影响孩子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

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

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

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现场一

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吃早餐,和我坐在同一张桌子的对面是一对母子。那个小男孩看上去4岁多,正上幼儿园的年龄。

在等饭的时间里,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踢踢桌角,一会儿把凳子当马骑,嘴上还说“卡哒卡哒”;一会儿玩桌子上的一筒卫生筷;一会儿跑开。

妈妈在看在眼里,一脸的生气,站在那儿训孩子:“不要把凳子弄响,人家有意见的!不许玩筷子,没听见吗!不要乱跑,规矩点!”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发现这个妈妈说了十多次的“不要“这样的话,而孩子呢,根本不听!你制止了这个,他又玩那个。

这个时候,我也在等饭,于是就把这孩子招呼过来,说:“小朋友,来,你过来。阿姨想和你说个话。”孩子走过来了,问我什么事。我立即拉起他的双手,微笑地对他说:“你很可爱,很聪明。”他听了我这话,奇怪地看着我。“你看,你在等饭的时间,没有浪费时间,做了这么多事。你会摆筷子,你想把凳子摆好,你想让自己活动活动,在锻炼身体。是不是?”孩子半信半疑,回答“是”。

这时我看到孩子的妈妈很惊讶很不理解的样子,正奇怪我为什么这样说。我只管继续对孩子说:“其实,这些事可以在家做的是不是?饭店里人多,其他人也要吃饭,如果这些事情放在家做,就不会影响别人,你还可以尽情地做这些事,快乐地玩,是不是?”孩子听了我的话,使劲点点头。我又表扬一番:“嗯,我没看错。一看你就是懂事的好孩子!”

现场二

5岁的姐姐正在搭积木,弟弟看见了,上去就要抢。姐姐大喊着,一边去保护自己的积木一边去推弟弟,差点把弟弟推倒。弟弟哭了起来。奶奶生气地走上前,“教训”姐姐说:“你就不能给小弟弟玩一会吗?”“不给,就不给。”姐姐的态度很强硬。

可是弟弟还是哭,而且非常想玩那个积木。爸爸忍不住了,上前对姐姐说:“那好,以后给我们只给弟弟买,你也别玩。”转向弟弟:“爸爸明天就给你买一个更好的。你说你怎么就不懂得分享呢。”

姐姐仍然很强硬:“那也行,反正我不给他玩。”看小妮子的态度的确强硬,我只好转变思路,故意对弟弟说:“姐姐不是不给你玩,姐姐是想搭好一个漂亮的房子再给你。你看你太小了,姐姐担心你不会搭,先给你做个示范。姐姐,你是先给弟弟一块还是两块?”姐姐想了想:“先给你一块吧。”“你看吧,姐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都懂得分享,何况自己的弟弟呢?”听了这话,刚刚还拒绝和弟弟玩的姐姐把刚刚搭建好的房子拱手送给弟弟:“你玩吧。随便玩。”“那如果弟弟给你弄的乱七八糟的话怎么办?”“没事,拆了还可以再重新搭嘛。”

现场三

3岁的豪哥很爱吃糖,而且看见就不会放过。他总是偷偷地趁妈妈不注意去拿着吃,就算妈妈藏起来他也会发现然后一下子吃好几块。

一开始妈妈就会跟他说不要吃那么多,可是他根本不听。妈妈说多了,他就表面上答应私下里还是偷着吃。

有一次妈妈换了一种方式,妈妈:“儿子,你过来妈妈跟你讲为什么不让你吃那么多糖。你知道吗?吃太多甜的东西对牙齿不好而且会身体不好,如果你牙疼了就是吃糖吃多了,小虫子在咬你的牙齿,你的牙齿就不漂亮了,吃多糖你还会咳嗽很难受你说对不对呢?”

儿子想想点点头把手里的糖放回去然后跟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就吃一块儿,吃完多喝水好吗?我要有漂亮的牙齿。”

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会带来反差如此大的反应呢?

这主要是看话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给了孩子怎样的感受。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

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那么怎么避免“祸”从口出呢?可事先来作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

方法是:你希望孩子怎么样,你就把这个词说出来。这叫希望词,再找出它的反义词,然后把反面的说法改为正面的说法。

例一:希望词:勤快反义:懒。

反说:不要这么懒,你怎么这么懒!你真够懒的!

正说:你勤快一点,你比上次勤快多了。

例二:希望词:认真反义:粗心

反说:你不要这么粗心。

正说:你认真一点

例三:希望词:快反义:慢

反说:你这么慢。

正说:你快一点,我相信你能快起来。

例四:希望词:干净反义:脏

反说:你弄这么脏。

正说:你可以保持干净一点的对不对?

家园共育:爸爸与孩子的亲子时间


爸爸们实在太忙了,离开家门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东奔西跑不说,还得打着鸡血去应酬......

爸爸回家刚坐到沙发上想休息一下,宝宝就过来了。有哪些轻松简易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在沙发上就能和宝宝嬉戏呢?马上来看看下面精选的6个游戏!

1)爬上爸爸山

玩法:爸爸在沙发上坐好,让宝宝往你的身上爬。可以边玩边这样说:从山脚(爸爸的脚)往上爬,爬到半山腰(爸爸的腰部)了,爬到山顶(爸爸的肩膀)了……然后爸爸将宝宝举起来,在地上转个圈,放下。如果宝宝喜欢,就继续玩。

宝宝OS:这座山真陡啊,爬的时候还挺费力气呢~!

2)枕头顶牛

玩法:爸爸拿一个枕头(如果孩子力气比较大,也可以用硬度高一点的沙发靠垫)顶在头上或肚子上,孩子拿一个枕头向爸爸冲过来,看看能不能将爸爸冲倒。如果冲不倒,孩子还会发出第二次、第三次进攻。感觉差不多的时候,爸爸就让孩子冲倒一次吧,给他/她一种成就感。

3)爸爸专属按摩

玩法:爸爸抱着宝宝,或者让宝宝躺在床上。爸爸将脸凑近宝宝,用下巴或脸颊轻轻地蹭宝宝的脸颊、小手或者小脚丫等。一边玩一边和宝宝说话、逗笑。爸爸的胡子对宝宝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按摩,不过对新生的小宝宝,爸爸的胡子可要事先刮一下。

和爸爸的亲密接触感觉很不一般,皮肤这一全身最大的触觉感受器也获得了不一样的触觉体验。

这个玩法可是爸爸的专利,妈妈是无法给予宝宝的!

4)打中爸爸

玩法:爸爸坐在地上或床上。宝宝可以将自己的手比划成小手枪,从不同的地方对着爸爸瞄准。宝宝嘴里喊一声:“叭——”爸爸假装被子弹击中,应声倒下。然后坐起来接着当靶子。

5)和宝宝一起回忆

经过上面3个游戏,爸爸都累了吧?现在可以与宝宝享受一个温情的时刻~

玩法: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边搂着宝宝,一边向宝宝发起提问。比如,今天妈妈带你去哪儿了?和哪个小朋友玩了?看到什么了?告诉爸爸吧。爸爸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新鲜有趣的事情讲给宝宝听。

6)干!瞪!眼!

如果你累得已经什么都不想说,那这个游戏最适合你了!

玩法:爸爸和孩子对视,看看谁能忍住不笑。你们可以把脸凑得很近,也可以做出各种怪表情,直到把对方逗乐为止

以上这几个超级简单的小游戏,送给所有既要顾着妻儿,又要忙着事业的爸爸们!

在孩子面前,别丢了做为父母的尊严


在孩子面前,别丢了做为父母的尊严“孩子不高兴了,就会来骂我,有时还会来打我,我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前来咨询的母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在这样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出现孩子对父母做出不孝的事,并不少见。想想看,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就是皇帝,有那么多人围着他转。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想使唤谁就有人给他使唤,他不想见到谁,谁就会消失。被成为这样的孩子,是孩子愿意的吗?说到底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做为榜样的尊严。

这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母亲,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他们都会尽力去满足。父母都是来自于农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里工作,他们希望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长大,能够填补他们内心里的遗憾。正是这份遗憾,他们对于孩子是百依百顺,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孩子想得到的,都会给他。物质上的不断满足,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缺乏,以至于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尊重父母,甚至于去骂或打父母发泄情绪上的不满。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这样的父母是可悲的,因为父母的尊严缺失而导致孩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偏执的性格。

自从孩子呱呱落地,来到这个陌生而又精彩的世界,他所能看到的,能听到的,能感觉到的都是来自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他们就像父母的反面镜子,只不过这块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却往往让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当很多父母面对如此“霸道”的孩子时,他们渐渐地失去了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他们一味地去讨好孩子,哄孩子,甚至骗孩子,去印证孩子眼中所谓的“好父母”的形象,可这样的“形象”,却让孩子在完全畸形的环境中长大,甚至形成一些更为畸形的性格。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孩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差孩子,造成孩子好与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差别。好孩子都是出自善教父母之手,差孩子都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做为一个成功的父母,并不是在物质上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而在于能否给孩子当好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一切善的因,结良的果,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良好的品质而形成自己的良好品质。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孩子面前,重新拾回自己的尊严,让孩子崇拜你们,以你们为榜样,以有这样的好父母而感到自豪,让他们去体会人世间最美好、最可贵的家庭生活。

家园共育:夸奖孩子的动作,你会做几个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对于自我意识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父母一个简单的爱抚动作,一个富有深情的眼神,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学会一些简单的夸奖动作,对家长尤为重要。

你有多久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了?上一次微笑着摸孩子的头是什么时候?在和孩子一起走路的时候会习惯地牵起Ta的小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简单易行的夸奖孩子的动作吧。

动作一:温暖拥抱

拥抱可以让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它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如果觉得语言过于苍白,那就什么也别说,张开你温暖的臂膀,给孩子一个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在你的臂弯里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体温。这会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肯定和荣耀。

动作二:温柔抚摸

抚摸是孩子的一种心理情感需要,也是父母传达赞赏和爱意的一种肢体语言方式。当孩子主动承担家务时,当孩子热情帮助他人后,亲切的抚摸一下孩子的头顶,相视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动作三:亲亲宝贝

亲吻堪称是亲子密语,心理学家说:“正是母亲的第一个吻,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让我们继续用亲吻来表达对他们努力后的赞美,流露对他们成功后的祝贺。

动作四:竖大拇指

不要吝啬我们的大拇指,让它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竖起。长此以往,你将会看到赞美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将植入孩子的心里,更能通过孩子传递的更远,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

动作五:欢呼击掌

当孩子演出成功时,当孩子比赛胜利后,当孩子费劲周折完成一道智力题时,都不妨与孩子欢呼击掌。如果再加上一句:“祝贺你,我为你骄傲!”就更加完美了!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击掌,这简单的动作里传递着催人奋进的力量,是家长对孩子辛苦付出的回应和夸奖。

另外,请记住,在做以上任何动作的时候都别忘了加上具有永恒魅力的真心微笑。孩子需要我们的微笑,就像我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哭!不管你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觉得烦躁不堪,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只要你一个没承受住,你就会发现,在和孩子的这场“争斗”中,你又输了,你又妥...
    2020-07-21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有必要上亲子班吗? 早教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有不少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为了“赢在起跑线”。除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之外,近年来“亲子班”也是遍地开花。那么,亲子班到底是教什么的?值不值得让孩子去上?今天我们就来给...
    2020-06-13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4岁前的孩子,请用正面语言和他说话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爸爸与孩子的亲子时间 爸爸们实在太忙了,离开家门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东奔西跑不说,还得打着鸡血去应酬...... 爸爸回家刚坐到沙发上想休息一下,宝宝就过来了。有哪些轻松简易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在沙发上就能和宝宝嬉戏呢?马上来...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如何做好家园共育 在幼儿的教育中,家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家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工作效果的体现、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
    2020-08-22 阅读全文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哭!不管你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觉得烦躁不堪,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只要你一个没承受住,你就会发现,在和孩子的这场“争斗”中,你又输了,你又妥...

2020-07-21 阅读全文

早教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有不少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为了“赢在起跑线”。除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之外,近年来“亲子班”也是遍地开花。那么,亲子班到底是教什么的?值不值得让孩子去上?今天我们就来给...

2020-06-13 阅读全文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

2020-07-08 阅读全文

爸爸们实在太忙了,离开家门就是工作工作工作,东奔西跑不说,还得打着鸡血去应酬...... 爸爸回家刚坐到沙发上想休息一下,宝宝就过来了。有哪些轻松简易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在沙发上就能和宝宝嬉戏呢?马上来...

2020-07-08 阅读全文

在幼儿的教育中,家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家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工作效果的体现、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

2020-08-2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