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家长们这么做,就是在逼老师“放弃”您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04-2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长教育笔记 幼儿老师的教育笔记 从孩子走进学校开始,老师对他的影响就非常巨大。被老师重视的孩子,成绩更优秀,自信心更强,无论在智力还是性格的发展上都会更好一些。
而一旦被老师忽略,孩子不仅会成绩下降,出现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容易有障碍,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还可能会自暴自弃。
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受家长影响更大一些。
作为家长,和老师打交道时,下面这五个忌讳,一定不能犯。
1、没搞清楚事情之前和老师吵闹甚至动手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一时冲动愤怒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去学校“讨说法”之前,一定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那就主动道歉;如果是别的孩子的错,可以去和老师反应一下情况,让老师来协调处理;如果是学校和老师处理不得当,可以先跟学校和老师协商下一步处理办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会给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日后自然会对孩子另眼相待。
如果在没搞清楚状况之前就去大闹学校和老师,只会让老师觉得家长无理取闹,给老师留下的这样的负面印象自然对孩子很不利。2、不把学校、老师的规定当回事
对于学校和老师的规定,最好的方法就是配合。比如很多学校会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不管家长是否赞同,最好都要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规定。如果家长对一些规定很有意见,默许甚至鼓励孩子违反规定,这会让学校和老师非常为难。也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学校,需要面对几百几千的学生。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制度,往往就是为了保护大部分孩子的安全和学习环境。
3、不参加家长会、不和老师沟通
孩子的教育,第一负责人应该是家长,而且最了解孩子的也是家长,老师希望能和家长建立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好能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此家长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时间去参加家长会。如果实在无法抽身,也最好定期和老师沟通。否则老师不确定你是否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也不确定你孩子出现问题后自己的处理方式你是否能接受,更不会知道孩子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否与家庭问题有关。孩子最终教育成什么样,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不与老师沟通,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自然很难因材施教。
4、拿社会和整个教育的问题来评判老师
就像这个世界最想让病人健康的是大夫,那这个世界最想让孩子优秀的就是老师了。能把学生教得个个优秀,是每个老师最大的梦想。
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一旦社会上出现一些教育事件,都会认为整个教育行业出了问题,对自己孩子的老师也大加指责。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所有的老师。这会让绝大部分怀揣教育理想,兢兢业业的老师们伤了心。如果家长能对老师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体谅,老师自然也会报之以对孩子的宽容和鼓励,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5、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
在几年前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老师最厌烦哪种家长?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的家长排在了首位。
现在很多家长会觉得,教育是服务行业,我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给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服务。但是教育不是服务,它是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滋养。对待老师最好的态度是尊重和信任,因为也只有这些才能激活老师内心最崇高的情感,才能让老师用心去对待孩子,给孩子一份最优质的教育。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必读:做这6种类型的家长,老师会更爱您的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能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关注,甚至不惜赠送礼品“表达心意”。
其实,对老师而言,做一名配合园所教学工作的家长比什么都重要,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下面这6种类型的家长是老师最喜欢的,您上榜了吗?
1、主动承担家园共育责任的家长
在幼儿园,除了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品行及个性形成的重要契机,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和老师分享一些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工作,安排好孩子的作息和生活,相信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充分理解和信任老师的家长由于社会上一些个别现象,使得一些家长对老师极度不信任,容易把小事扩大化,如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受伤一定是被欺负了,孩子尿裤子就是老师照顾不到位,回家喊饿就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原本正常的事,会被一些家长误解。既然选择了让孩子上幼儿园,就要相信老师,对她们的工作表示充分地信任和支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她们手里。
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老师一刻都不能马虎,有时从早到晚甚至连水都顾不上喝。如果家长们在一些小细节,比如孩子喝了几次水、被蚊子咬个包等问题上纠结、挑刺,甚至一言不合就要闹到园长那去,这会让老师感到更加战战兢兢。所以,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对老师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3、主动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
在孩子的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双方缺一不可,很多工作也需要共同配合,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亲子活动,一定能得到老师更多的认可。比如按时送孩子入园、按规定日期为孩子穿园服、认真辅导孩子完成手工作品等。这些事看似不那么要紧,但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4、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家长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每天匆忙接送孩子,和老师沟通交流得很少;有些家长对于老师交待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还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孩子玩的地方,入不入园都没关系,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几天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想要老师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顺畅的联系,主动把孩子的生活习惯、近期变化或出现的问题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并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不断调整。
5、尊重老师权威的家长
提到幼儿园老师,很多家长都会认为,不就是哄孩子玩吗,有什么难的呢?甚至有的家长阅读过一些育儿的书籍,就盲目质疑老师的教学方式,给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便。
不得不承认,有的家长学识水平的确比老师高,也比老师更加见多识广,但这并不能作为质疑老师权威的前提条件。只有尊重老师,孩子才能从情感上对其产生敬爱,师生间也会相处得更加融洽。
6、不功利追求成绩的家长
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家长更受老师尊敬,有些家长经常会问:“老师,今天我们家孩子认了几个字啊?”“上幼儿园这么久,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在有些家长眼里,只有认字、背诗才是孩子进步的标志,并要求幼儿园开设类似的兴趣班。过早地认字只能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殊不知,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
家庭和幼儿园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如果这两股力量能够糅合在一起,便能建构出幼儿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态环境。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老师和家长有着共同的心愿,也渴求得到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相信做好以上几点的父母定会成为孩子的骄傲,受到老师的青睐。
2020您是否站在孩子这边?
当父母的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想,我辛辛苦苦的养育孩子,教育孩子,一切为了孩子,难道不是站在他这一边吗?难道孩子是我的死对头吗?家长们请别急,请你对照以下的问题,先看看你的态度——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那不理想的分数刺痛你的神经的时候,此时的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而暴跳如雷,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打骂孩子,或者让失望与伤心占据你的心灵;当孩子调皮捣蛋,偶尔来点恶作剧,做一些想引起你注意的却又令你伤神的动作,此时的你如果横看竖看不顺眼,想法制止呵斥实在不行就痛打一顿;
当孩子的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此时的你如果想拿出家法来“修理”孩子;如果孩子想和你说一件在他看来是大事而你看来是小事的事,此时的你如果为了忙完手中的活而没有耐心听他讲完就不耐烦地打断他,如此等等,我要说,这样的你没有站在孩子这一边!
因为,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使自己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好,会去帮孩子分析不理想成绩背后的原因,并以鼓励的语言告诉他:没关系,爸爸小时候也有考不好的时候,还有机会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理解,其实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他惹我生气肯定有原因,也许平时工作太忙忽略了他,他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知道,其实老师说的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就算是对的,但又怎么样?
理解孩子是父母的权利,是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如果老师不理解,做家长的再不理解,岂不是给孩子雪上加霜吗?
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明白,孩子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人理解,需要有人走近他的内心世界,这正是家长打开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的机会。
所以,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精彩,有花鸟虫鸣、小桥流水般的心灵花园等待你来和他一起做心灵的散步;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可爱,在你的眼中越看越美丽,处处闪耀着优点的光芒和智慧的亮点;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蹲下来倾听孩子,感受孩子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快乐,而自己又从孩子身上收获了快乐;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用理解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平等的思想,民主的方式,尊重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回报你的,也将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健康,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孩子。
世界给予父母的,是孩子这个贵重的礼物,孩子展现给父母的,是原本就有的美丽。不要让这美丽在父母的手中逐渐黯淡,而是要保持他永远晶亮的色泽,开掘他的心灵的金矿。
家长开放日,您该看什么?怎么看?
家长开放日,我们的家长已经很有经验。在这半日活动中,作为家长的您该看什么?怎么看?相信我们的家长也都心中有数。尽管如此,在这短短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的家长还是会有一些小问题,也是时不时地忘记自己在这一个半日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场。那么,就请你跟着我们再重温一遍这些问题吧!
一、家长是观看者,观察者。在这一天,家长的角色是观察者,观看者,而非参与者。除非是教师策划的亲子活动,其余时间请家长耐心观看,更应注意的是,请小声交谈或者保持安静,否则你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要知道,想要孩子在课上保持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听讲,家长的表现也是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二、家长看什么?看孩子在群体中的一些反应和表现。看孩子在上课时的情况和他的学习能力。看他在与同伴交谈和交流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是如何自己解决?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去锻炼交际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家长,也希望看到孩子在这方面能力的展现。所以在孩子之间出现小矛盾时,请家长不要干涉,即使是孩子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老师会进行调解。如果仅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演变为家长之间的矛盾,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哦!
三、用集体的眼光看个体。有的家长会在这一天特别关注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教师也会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发言等。但仅为一个上午的半日活动,并不能代表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仅仅如此。也许,这一天,我们会给平时相对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
毁掉孩子的永远是这件事!看看你还在做吗?
孩子无小事。任何你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身阴影。成年人的犯罪或自杀都能在幼年找到埋下的那粒种子。
12月5日,人民日报微信上推送的一则消息刺穿了我的心脏。一些正处花季的孩子,在QQ上建立自杀群,相约赴死。
这绝不是黑色幽默,或者恶作剧。湖南大学生小伟,今年20岁,在QQ群和网友相约去峨眉山跳崖。
小伟的父亲假扮女网友卧底该QQ群,救下了另一名轻生者。但第二天,这位父亲就收到警方消息:小伟又另约他人,在长沙双双跳楼身亡。
这则消息曝光后,相信有关部门会很快取缔这些自杀群,然而,自杀群取缔了,自杀的人就不存在了吗?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犯罪的行为甚至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我想说的是:孩子在学校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在家里也许还要承受父母情绪的压力,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批骂”,都会让孩子不仅仅产生自我怀疑,更像是划在孩子心灵上那血淋淋的刀子!
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对每个家长都有所反思。有一种暴力,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01、前些天我姐带她13岁的外甥女来我家做客,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天,姐姐让外甥女试网上新买的凉鞋,当时外甥女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对新鞋没兴趣,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要留下吗?”“随你吧。”
“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
……
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外甥女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外甥女的头。
“我在说你,你听到没?”
外甥女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
……
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
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
我觉得外甥女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
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被我妈这样对待过。
初二那年暑假,疯狂地喜欢看书,只要是书就拿回家窝在房间里看。
有天从朋友那借了一本琼瑶小说,封面是一对拥抱的男女。
然后被我妈发现了,她看也不看就认为那是本淫书。
顿时暴怒。
狠狠地骂我“犯贱”“小小年纪看这种不要脸的书”……
几乎用了所有最难听的话来骂我,羞辱我。
是的,是羞辱。
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
长大以后,我很怕面对恋爱、面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总有种说不出的羞耻感,好像觉得渴望恋爱是一件犯贱的事情。
而且只要感情出现了状况,这种羞耻感马上就会跑出来攻击我。
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
02、常被羞辱的孩子最乖,也最没自信——shame
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
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
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
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
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
那种情绪就是羞耻!
我想每个家长在对孩子当众批评、语言辱骂时,无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训”中改掉某个“笨懒蠢”的行为。
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懒蠢”!
羞耻与内疚最大区别就在于:内疚是在说“我做了坏事”,而羞耻是“我就是坏的”。
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
这个牢笼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克制、听话。
但也令孩子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
03、语言的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violence
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
为了应对语言暴力之下产生的羞耻感,他们常常会把内心对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
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特别敏感、易怒,从而出现更多冲动的失控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印象特别深刻:
青少年犯罪与童年遭受的语言暴力有很大联系
“废物”“丢人”“猪脑子”“是人都比你强”……
就光是一句句黑白分明的弹在屏幕上,我看着心里都是一阵阵难受,更何况是当这些孩子亲耳听见它们从自己的父母口中蹦出。
是父母这一句一字的脏话,将暴力变得合理化、日常化,甚至以爱的名义被崇高化。
被暴力喂养大的孩子,必将长成扭曲的模样。
他手里的那把尖刀,不是刺向自己(自卑、懦弱),就是刺向别人(暴力、冲动)。
04、别再以“爱”之名,行“害”之实——what is true love
爱,不应该是如此痛苦的体验,爱里应该有耐心、尊重、呵护、倾听。
我们必须要承认,不是孩子骂了就能教好,而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方法。
所有的了解与沟通、成长与对话都始于尊重。
所有的恶言相向、不耐与取乐,都失于没有尊重。
“教好一个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
-用“温柔而坚定”去守护你的规则
-指出他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听他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
-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
而伤害孩子最深的,莫过于语言。
它伤不了孩子的身,却能重伤孩子的心,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爱孩子,就请收起自己的语言暴力,别再做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野蛮人。
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孩子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责商教育谭院长点评“教育儿女无小事,时时处处要警慎。”许多父母往往在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儿女伤害了。比喻语言的伤害,甚至超过暴力的危害。暴力不仅仅是指通过武力对他人的身体生理上造成伤害的行为,还有语言暴力的伤害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伤害还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痊愈,但语言暴力虽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里投下不易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语言暴力是抚养者长期的一种行为,对于还没有建立完整人格的孩子而言,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情绪等等很多问题上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语言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心理更容易受到这几方面的伤害:一是很自卑;二是情感表达障碍;三是人际关系敏感,很难轻易信任他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有些孩子还可能会将宣泄的对象指向外界,他们不再相信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从而会做出一些危险行为去报复这个社会,如侵害他人安全的行为。
所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未来,父母们,请你们口下留情,不要再用语言伤害孩子了。父母一定要学会RQEM责商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不打不骂,心灵孵化”。
我是这样做家长的
在讲故事当中,我会问她一些关于故事中的问题,她也会配合的回答出来。有些故事讲了几遍后,我会让她讲给我听,她也会很认真的讲。记得有几次我故意读错字,没想到她马上就指出我错误的地方。从这件事让我觉得大人的一言一行对小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也试着教她认字,有一次我们带她到外面吃饭,她指着墙上的‘小’字,开心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那个字是‘小’。”本来我们大人觉得很平常的事,也不太去注意,可是在小孩子的眼里却是很新鲜的。
现在我女儿比以前更懂事了,也懂得怎样去关心别人了。有一次,看到奶奶蹲着捡菜,她马上搬了张小凳子给奶奶坐。家里有好吃的,她会分给大家一起分享。小朋友到家里来,她每次都很主动地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
我女儿有时候也会发发小脾气,有一天早上送她上学,到了门口就是不肯自己换鞋。我并没有帮她换,而是和她讲道理,没想到她能听进去。并且自己乖乖地穿好鞋了。从这件事上我让她明白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去做,不能总是依赖大人。渐渐地我发现通过讲道理和她交流更能让她接受。
每次我下班回到家,她总是很高兴地和我说学校里老师教小朋友们做游戏、唱儿歌的事情,有时还边说边表演。每每看到她的成长和进步,我总是感到很欣慰。我们觉得小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的。为此,在以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她在其乐融融的坏境中成长,成为一个独立、自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专家说:“交流要平等”,家长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学生说:“我们想让爸爸妈妈真正理解我们”。我们把其中的典型观点呈现给大家!
来自网友的声音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看了《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的报道,我很受触动,我觉得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一位网友认真地说。现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课到晚上九点,他说:“一些道理作为家长我们都懂得,我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课本、课外读物,也觉得挺心疼的。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加大他的压力。”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评价体制的原因。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测智商,不是他们想去,是学校让他们去,因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这个孩子的平时成绩就不用计入学校的总评分表。“这对孩子多么残忍,但是很多家长没有选择。”
另一位网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写道:“看到孩子的来信,我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孩子们提的观点特别有针对性”。自己和爱人工作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从来不觉得做错了,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听话”。“现在孩子倒是听话了,但是变得很胆怯,有一次中考结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点都没有回家,因为成绩不好,怕挨打。”直到那时,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孩子们的信里提到的每条我觉得自己都犯过,一味的指责孩子,从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过,我以为,指责就是教育,打骂是对他好,还老是告诉他“我为什么不打骂陌生人,因为我是为你着想”,孩子的成绩却每况愈下。看了这封信,我觉得孩子们是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沟通。我想,正如《光明日报》的报道,“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