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幼儿园和家长怎么样共育宝宝
发布时间:2020-04-28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游戏亲子 幼儿园亲子游戏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谁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加之在入园前接触的都是父母以及家人等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如何与家人之外的人相处。所以,在宝宝入园的初期,宝宝面对与家人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就成为宝宝入园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是什么,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家长的情绪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暗示,家长的种种焦虑通过表情、通过身体和语言传递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一脸的舍不得和难过,孩子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地感到痛苦。所以,作为父母,要坚强起来,把灿烂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鼓励送给孩子,把自信和期待留给自己。 而对于宝宝来说,习惯了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呵护的感觉,习惯了在家里随便自由的生活方式,来到幼儿园,忽然变得一整天看不到爸爸妈妈,忽然有阿姨时不时会约束自己,有别的陌生的小朋友和自己争抢玩具,宝宝受不了了,于是他就要反抗,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宝宝如期入园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分离焦虑”
二、“分离焦虑”的表现
每年幼儿园都会迎接一批新的小班幼儿,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妈妈也早已泪水涟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孩子终究是要一步步走出去的,初次分离的挑战就是这样不可逃避,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克服的,家长首先也要克服。有的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一天好几次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幼儿园亲眼要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睡觉香不香;有的家长则对老师不信任,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有需要不敢说,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没人关心等等。
三、如何化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
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产生生理性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 ,会降低孩子智力、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情绪,鼓励孩子对走进幼儿园充满希望。比如轻松地拍拍孩子的小肩膀,大声说:“瞧,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和他们一起玩呢!”“妈妈相信你,你最了不起,晚上给妈妈好好讲讲今天学到的大本事,好不好!”
(2)可以在最初的时候早一些接孩子回家,以后再慢慢推迟到正常时间,这样可以在开始时不至于让宝宝一下子受不了,家长一点一点习惯,孩子也一点一点习惯,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3)接孩子的时候可以不要急着回家,带着孩子玩玩活动区里的大玩具,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多接触别的家长,互相交流,学习一些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各自的爸爸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他们之间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幼儿园里有了自己喜欢见到和一起玩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开始喜欢幼儿园了。
(4)回到家,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一起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学会了几首儿歌等等,孩子在回忆讲述的过程中会重新体会其中乐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他对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YJs21.Com
(5)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家长需要多了解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共同协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至于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短些,一周就好,有些则可能时间长些,甚至长达两个多月,但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首先从自身做出改变,那么焦虑很快就会过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怎样鼓励宝贝在幼儿园说话
在家里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宝宝,一进幼儿园就化身卓别林,什么话都不说。宝宝在幼儿园为什么不爱说话呢?怎样才能让宝宝在幼儿园也开朗活泼、勇于表达自己呢?
逼迫反成沉默儿,追根溯源找解决办法
如果宝宝只是在幼儿园才保持沉默,而在家里就口若悬河的话,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孩子有语言发展的障碍,也不必给“不爱说话”扣上“没礼貌”的高帽子。如果家长心情急切,强迫宝宝说话,他会更加紧张,说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误解为口吃,情况就更加糟糕,家长也会更加慌乱了。所以家长一方面要重视宝宝的选择性缄默,另一方面又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宝宝马上就改变状况,而要循序渐进地从正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不是因为刚上幼儿园,孩子还不习惯而用沉默保护自己?是不是因为不自信而不好表现?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责怪而存在自制的反应?在责怪孩子不说话前,不妨先找找原因,才可对症处理。
多吃肉和谷,调整激素平衡任何心理活动必有其相应的生理因素变化。当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营养学家相信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能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进剂的产生,同时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给孩子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奶类、豆制品、鱼类、禽类,尤其是红肉类(牛肉、羊肉)。如果孩子贫血,也会造成懒惰,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和木耳、鸡蛋也能调整这一状况。
使用积分法鼓励宝宝快乐说话
积分法是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多多配合,积分法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积分法的好处有很多。因为孩子的正确行为需要积累到足够的次数才能获取对应的物质活精神奖励,所以他的动机和持久性可以从中得到培养。而且如果宝宝不能做到预期行为,就要倒扣积分,并不直接对宝宝的身心进行惩罚,它的客观性避免了对宝宝的伤害。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一:用肯定句向宝宝明确目标行为。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要每天与小朋友说话。”不能这样说:“你不能整天一个人待着。”因为只有肯定句才能让宝宝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而否定句只是告诉他不能做什么,结果宝宝就无法明白他究竟能做什么。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二:从比较容易做到的目标开始。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只要拿够3个积分就可以获得奖励,慢慢地需要5个、10个积分才能获得奖励。这样子会树立起孩子的信心。积分法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育儿心得-怎样教育宝宝
育儿心得-怎样教育宝宝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进,一边汲取前辈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儿子来小白杨后,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正在茁壮成长,再次评为明星宝宝,父母深感骄傲和自豪,我想说,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心得。
欣赏教育。欣赏孩子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一个孩子其最可人之处不在于他的聪明活泼,而在于他的自信。自信有助于他现在和将来勇敢面对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赞美,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鼓舞孩子的斗志,增强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勇气,朱小漠同学在中班的学习,还算是比较轻松,回家没什么作业写,所以双休日为他报了特长班,想让他更好的和同龄孩子去交流去玩,孩子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爱孩子就必须懂得孩子欣赏孩子,激励和表杨的效果远胜斥责和打骂。
互相尊重。让孩子懂得尊重老师,尊重父母,有助于孩子自觉矫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凡是老师要求家长支持和配合的事情,父母都要全力支持和配合,目的就是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威望。教育孩子尊重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守信。让孩子从小遵守诺言,懂得什么是“一诺千金”,一方面有利于树立家长的威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孩子需要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就叫“蹲下来看孩子”,我们要蹲下了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引导教育。让孩子自由发展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但自由发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和父母是他的领航员,在他不自觉的时候,我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检查和督促,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及时进行指导。同时,我们注重发现他的不足,特长和兴趣,有针对性开展引导。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他成名成家,我们只希望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因为有能力而自信,更多地体味生活的乐趣!
以上是我的三点粗浅心得,真诚感谢帮助我儿子获得知识,快乐成长的老师们!
家园共育:宝宝精神不集中怎么办
家长:可乐三岁半,小女生,好动。幼儿园的老师反映不太遵守常规,不按老师的口令行事。去上舞蹈课,老师说:“老爱东张西望,搞小动作。”今晚我上舞蹈课时我从外面的大玻璃窗看她,只见她一会儿摸头发,一会儿跳高,一会儿又拿手指着玻璃窗上的字再念。反正,没跟着老师的动作做,也没有认真听音乐,不是因为她不爱跳舞,这点我能肯定,但为什么做她喜欢做的事情也这样呢?虽然不专心,但老师还是往可乐的额头上贴了小星星。回到家,我问他:“宝宝,你为什么不认真听课啊?妈妈在外边看见你不认真了。”她答我:“我不认真为什么老师还给我小星星”我愣了一下,说:“也许老师是想给旁边的小朋友的,不小心给错了你。”可乐:“好吧,那我下次改正吧!”话是这样说,但我知道她又是:可以认错,永远不改。
老师:看了你的描述,可把我笑得不得了。你宝宝可真是太“聪明加可爱了”了。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三岁半左右的宝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五分钟,一般上课时都要“调动孩子的无意注意”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孩子东张西望很正常,如果想宝宝上课时更加专注一些,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地告诉宝宝,上课时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说出宝宝没有做好的地方。
比如,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宝宝,上课时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说话,小手不乱动,和老师一起做一起说等等,这些上课时的“常规”是要多多提醒宝宝的。如果还没有很认真地帮助宝宝明确上课时的正确做法,那孩子当然会出现儿童的正常可爱行为啊,所以,如果大人还没有明确地告诉宝宝正确的做法,就不要先怪宝宝没有做好。
2、家长和老师的鼓励性语言
具体地说,叫做“描述性表扬”,就是当宝宝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就及时进行描述性表扬:“宝宝,老师说宝宝上课时,眼睛认真的看着老师,能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随着老师一起做动作,小手没有动来动去,而是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上课没有看别的地方念字,而是看着老师,听老师说,认真的听音乐。”
以上这些就是描述性表扬,说的具体,具体到手、眼、脚怎么放,说出具体做法。这样具体的说出来,是为了让宝宝更加清楚的知道正确的做法,我们常常会说:“上课时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上课时怎么做才是“一心一意”呢?说的具体一些吧!我们不是要让宝宝变得嘴巴会说“好好上课,认真听讲”,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宝宝能够做得到上课时认真听讲。所以,说的具体再具体,具体到宝宝真的明白妈妈和老师的意思。
除了及时的、鼓励性的,描述性的表扬以外,妈妈还可以用情感来鼓励宝宝:比如,妈妈说:“宝宝,今天妈妈听老师说宝宝上课的时候眼睛认真的看着老师,妈妈看到宝宝在做某某动作的时候,认真的跟着老师一起做,妈妈感到很高兴,我的宝宝上课真认真,我宝宝很努力的在认真学习,妈妈看到了,感到很自豪!妈妈希望宝宝以后上课都这样认真努力。妈妈相信宝宝一定可以上课更认真的。”
要明确告诉宝宝,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赞赏的,具体的描述性表扬会让宝宝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比批评来的更有效。记住哦,说的时候请用认真的态度,看着宝宝的眼睛说话,还可以一边说,一边用手爱抚宝宝的身体或者脸蛋,这样子效果更好。
3、通过活动,增强训练和增强宝宝的注意力。
排球、夹豆,或在一堆东西中挑出某一样东西,这样的训练,都有助于八宝专注力的提高。特别是排球,道具简单又方便,一定要好好练习,当宝宝刚开始学习排球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宝宝的眼睛是很难跟着球的方向而运动”的,也就是我们大人说的“排球时不看球”。这便是很明显的“手眼不协调”的表现。对于三岁半的宝宝来说,玩穿珠、油泥、自己端汤、联系夹豆、双手及单手排球等等,都是训练手眼协调,提高专注力的好活动。
家长育儿心得:“亲水”宝宝
家长育儿心得:“亲水”宝宝
从豪豪出生以来,我就一直很注意培养他和水的亲近感。每天去儿童泳池游泳,每天给他用温热并且香香的水泡澡,看着他很享受和舒服的样子,我也非常开心。洗澡过后,带着奶香味的宝贝,真的很可爱。因为我一直相信,水,是保持宝贝身体健康,强壮的必要因素之一。
久而久之,我发现,洗澡不仅仅是清洁了宝贝的身体,的确,也让宝贝的身体更加强壮起来。宝贝现在4岁,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严重的流感病毒,还是刚入园适应时的生病高峰期,豪豪的身体,基本都能轻松的应对呢。
期间,也有很多人会告诉我,小孩子不能多洗澡。理由:1)对皮肤不好,容易引起皮肤干燥。2)太干净不好,容易抵抗力弱。3)冬天洗澡还容易着凉。我个人认为,宝贝的皮肤,真心是天生的,洗澡过后,抹上润肤露,皮肤一定滑嫩哦。并且,嬉戏,运动,从户外回家,特别出汗以后,必须洗一个热水澡。这样才不会将细菌带回家,而且也不会因为大汗冷却后,张开的皮肤毛孔将寒气带入身体,引起感冒。所以,我个人认为,多多洗澡,还是有大大的好处哒。
为了让宝贝在洗澡时,感受到水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我都会做很多准备。首先,香香的浴盐,是洗澡的重头戏,从牛奶味,薰衣草味,玫瑰味,森林香等等,到有很多很多泡泡的入浴剂。还有就是泡澡时可爱的[玩具君们],以及舒缓,轻松的音乐,和暖暖的灯光。
这些,都会让宝贝爱上泡热水浴。
睡前洗澡,清洁身体。早上起床洗澡,则可以把身体唤醒。所以,秋冬天来啦,宝贝们,香香的热水澡,泡起来吧~做一个亲水的宝宝,让身体的能量,在水里释放出来吧。
早期教育:一周宝宝怎么样早教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一周宝宝怎么样早教,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出生一周应该怎么早教是很多家长都想了解和知道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困惑的问题,家长应该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宝宝就有了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宝宝一出生宝宝们就开始在做一些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摇头,有时候一个小的肢体动作都是宝宝们无声的语言,只是我们家长不了解而已,那么,究竟对一周宝宝应该怎么样进行早教呢?以下是我们介绍给家长们的一些早教经验供家长们参考:
1、呀呀儿语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2、母乳喂养
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3、照镜子
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4、眼神的交流
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5、共同歌唱
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在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说:“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也可以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6、换尿布时间到
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用不同质地的布料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也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让他有个触觉体验
以上介绍的这些家长对自己宝宝的早教应该有所了解,每个宝宝对感知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只要做家长的做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宝宝的每一个变化,这样,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每一个不同的动作进行不同交流,有时候家长还需要多对宝宝做肌肤的接触,让宝宝感知家长对他的爱抚,更好的增进母子关系,在让宝宝听音乐的同时可以给宝宝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这样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对宝宝的智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从0开始得到很好的智力开发,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去观察自己宝宝的每一个变化,对一周宝宝的早教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抓住宝宝的每一个动作去给宝宝做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家长可以试着和宝宝们对话,一周的宝宝是有听觉的,只是对家长的语言以动作表达而已,只要家长抓住时机对一周宝宝尽心尽力的引导,我们相信宝宝一定会对家长的付出有所回报的。
家园共育:怎样消除宝贝的回园综合症
什么是回园综合症
寒假将近有一个月的假期,在此期间,又有春节等传统节日,孩子的生活跟平时上学会有很多不同。假期宝宝能够和爸爸妈妈开心共度好时光。一家人或回老家过年,或外出度假旅游,孩子处于一种高度兴奋快乐轻松及相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假期结束,宝宝不愿意回幼儿园或者不适应幼儿园的情况。
产生回园综合症的原因
节假日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节假日期间,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回园综合症的类型懒床厌食型
平日上幼儿园,宝宝都很准时8点30分睡觉,但是节假日带宝宝去玩,回来晚了,就推迟了宝宝睡觉的时间,结果到了上学,宝宝就是睡不醒,说什么也不想回园。
乐不思蜀型
节假日期间,父母到处到宝宝出去旅游,这当然是好事,宝宝玩得开心,自然就不想上学了。
家庭依赖型
很多宝宝在节假日与家人朝夕相对,在家里又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陪他玩,与幼儿园处处要受约束相比,当然是不想回园啦!
解决回园综合症的方法
及时调节心理落差
节假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节假日后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幼儿园,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开学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节假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恢复良好生活习惯
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长期这样,有损宝宝的健康。
节假日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假日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重新强调纪律
小宝宝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节假日期间家里亲戚朋友很多,父母碍于面子,或者老人的阻挠,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点,这样很多不良习惯很容易在节假日里养成。如果不及时调整,宝宝会把这些恶习在节假日后带到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除了要注意在节假日日里不要过于溺爱和放纵宝宝外,还应该注意节假日后的调整。
购买一些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家里,宝宝表现好,可以夸奖他:"你又像以前一样棒了。"顺便送他一个他喜欢的玩具。
宝宝做出不懂道理的行为时,坚持原则,不要让步,讲道理不听时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
调动宝宝上学积极性
调动孩子积极的心态。比如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帮助孩子回忆在幼儿园的高兴事和趣事:被老师表扬几次、得到多少小红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还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儿园相似的亲子游戏活动,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而排斥幼儿园。
跟宝宝说一些平时玩得比较要好的小伙伴,激发宝宝希望能够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渴望。
可以给宝宝描述一些幼儿园新学期的新变化,可能会有新的玩具啊,有新的好玩的游戏啊等等,让孩子对新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产生一个美好的憧憬,这样也会激发宝宝乐于回幼儿园的情绪。
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比如,过了一个年,宝宝长大了,本领增加了,老师一定很高兴。老师说了,希望早一点看到宝宝,还等着听宝宝讲过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总之,“回园综合症”虽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但是,多少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学习生活。如果家长能够用积极的方法加以引导,对于消除宝宝“回园综合症”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育儿心得:家园共育,宝宝更好的发展
育儿心得:家园共育,宝宝更好的发展
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平时一直有奶奶爷爷带,所以,儿子各方面教育的奶奶爷爷的用心也比较多,宝宝比较不愿意听我的话,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刘铭宝贝。
一、善用表扬和鼓励
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每天都要早起。他也很多时候不愿意起床,特别是冬天,我每天早上就催着他快快起床,他都要哭闹的,很不高兴,要不上幼儿园就会迟到了,妈妈上班也来不及了,这样他有时会快点起;再后来就只有夸奖他了。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他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由于年龄关系,儿子的胆子还不够大,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不愿意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他做,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他,他平时在家也喜欢乱画,可他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他手上,鼓励他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他会很快的画好。现在他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等等!
二、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他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他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他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他的长处,告诉他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他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三、其他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对他的要求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讲的时候要具体尽可能的将事情跟他解释说明。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对某个菜不感兴趣,我们就要从孩子能够理解的角度去讲解这个菜的好处,而不是一味的对孩子说“这个菜好,里面有丰富的维生素,它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等,我想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这些跟本就是天方夜谭。
2、宽容待人: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让孩子学会宽容才能让他们尽快地融入集体,更好地和别人沟通。平时在家,总是有许多孩子到我家和儿子玩,每次我都会为儿子准备一些玩的和吃的,让他与同伴们共同分享,从中让他学会待人、待客之道。孩子在一起不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自己能解决的我总是不会介入,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谦让、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宽容待人。
3、杜绝偏食、挑食: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我们要特别重视幼儿期的偏食、挑食。让孩子杜绝偏食、挑食,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每次吃饭时都要对每个菜都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表现出不太想吃,或者会说“呀,又是这个菜;今天的鱼好像烧的没上次好吃;这个菜不好吃”等类似影响食欲的话,孩子肯定对这些菜大打折扣。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那么家长就应该把此菜收起来,而不应该对孩子迁就,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4、让孩子帮忙做事:平时在家总是让孩子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他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在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与孩子共同成长,虽然有很多的快乐和苦恼,看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懂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是教育孩子更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时还要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家长该怎么样教育孩子
杨澜觉得:
一个智慧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她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妈妈是无法设计的。
还有,千万不要做一个抱怨妈妈,有些女人喜欢抱怨,怨社会不公,怨孩子不孝,怨男人不好……
即使是爱也化作了无尽的唠叨,要知道这样一个抱怨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特别大!
那到底要怎样教育孩子呢?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着远超家庭承受能力的钱?
明明已经快要承受不住,可还嫌自己付出的不够。以爱之名,为爱牺牲,听起来是何其悲壮的父爱母爱?
说到底,都是为人父母之后,我们背负了太沉重的焦虑。而一味地进行超出能力的付出和无原则牺牲,正是缺乏了「边界感」的体现。
汇丰银行曾发布了一份《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对全球的教育投入等方面作了分析,里面提到:
82%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为孩子成功做出牺牲。而其中中国父母在教育的花费上,高居榜首,碾压了全世界。似乎教育就变成了一场无边无界的牺牲。
尽管累死累活,背负各种贷款,可一提起孩子,就可以硬撑着原地满血复活,不敢有丝毫懈怠。
「孩子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就是中国式付出教育的悲哀。
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耳提面命:都是为了你,爸妈才这么拼命......但这样的绑架式教育,却使孩子背负上极重的情感债。
而更有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不懂感恩,只知索取的自私者。因为,当父母的爱对孩子没有边界时,孩子的索取也就更没有边界。
当孩子在行为上习惯了索取的无边界时,心理也就更无边界。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剥夺,于是也就有了「巨婴式」的孩子。
小时候父母入侵孩子的心理边界越深,成年后孩子的心理边界就缺失的越严重。
他一边极度地想反抗父母,获得独立和自由;可又一边极度地依赖父母,缺乏主见,他在父母织起的大网里不断挣扎,却无法逃脱,受到煎熬。
他不懂得什么叫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更不懂的尊重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将爆发一件又一件的矛盾。
心理边界的存在,把我们和孩子分离成了独立的个体。可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有着亲密的爱,就容易会跨越边界。
弗洛伊德说: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孩子在1-2岁时,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而到孩子三岁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最初的心理边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
我们对孩子的爱无条件,但对孩子的付出一定有边界。
安全感是基础和前提
在孩子1岁之前,给予孩子无限的亲密,培养起孩子的安全感。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又喜得一个六斤多重的小女儿,圆了她想要“美国儿子中国女儿”的妈妈梦。
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
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
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五天。
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
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
倾听和鼓励,才是正确的付出方式
而在孩子开始说「不」时,就表示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此时的付出就是学会「倾听孩子」。
最近腾讯新闻搞了个视频节目,叫做《@所有人》,之前在《演员的诞生》里刷爆好评的小陶虹在片子里分享了自己带孩子的感触,她说:
「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要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孩子哭的时候不能马上抱……
我就站在门外,偷偷从门缝里看,我看到她站在那儿哭,我突然觉得,那本书不是我想学的,(因为)那个不是我本然的对那个事情的态度。」
主持人问她,有一种理论说了,孩子是拿哭在要挟大人。
小陶虹说:
「我不这么想,我觉得在她需要我安慰的时候,我没有出现……
妈妈的最高职责是什么,就是给孩子安全感。我觉得人生后面的挫折多的是,她可以慢慢长大了再去学。她在妈妈这儿得到的,就应该是港湾,就应该是安慰,就应该是最好的。」
是的,如果孩子在我们面前,连泪都不让掉,苦都不敢诉,痛都不让喊,娇也不许撒,
那我们还算哪门子妈妈?
陪孩子笑的人有很多,孩子哭泣时会找的人,只有一个。我会一直做这个人,直到他的内心慢慢的有力量,能够去安抚自己,能够去安抚对自己重要的人。
如果学习育儿理念和知识的最终结果,是要完全压制母亲的本能,那不学也罢。
一定要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江苏无锡的一家火锅店,大人都在位子上用餐,只有一个小孩在走道里跑来跑去,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
他的妈妈就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没有责骂,更没有制止。他们一定觉得,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根本没有必要管吧。
在跑到一处拐角的时候,恰好撞上了转弯的服务员,服务员的手上还有一锅烤鱼,孩子的额头刚好贴到滚烫的烤鱼锅上,悲剧瞬间发生,孩子多处被烫伤。
事后,孩子的父母在未经过任何鉴定,也没有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态度嚣张地索取39万赔偿:“钱不钱的不重要,谁家小孩被烫成这样不值39万?”
孩子和父母的责任甩得一干二净。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天性高于规则。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所以可以跑、可以闹,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视规则,也有越来越多的悲剧因此而酿成。
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她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
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
她问妈妈,是否可以。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么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却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做父母的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
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
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