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开阔了孩子想象的空间
发布时间:2020-05-19 幼儿变废为宝活动方案 幼儿想象故事 幼儿想象力的活动方案下面是“变废为宝 开阔了孩子想象的空间”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我们抓住这一点,首先组织教师对孩子全面的环保教育,让孩子全方位的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争做环保小卫士,从而让他们积极投身于环保活动中。
并借机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捡起一片废纸,美化一方净土,人人都做校园中的有心人。
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手工区中,孩子们用蛋壳、塑料瓶、泡沫等制成自己喜欢的不倒翁、民族娃娃、雪花片、……建构区中,这些能工巧匠们,用易拉罐、礼品盒等设计成精美的音乐厅、科学泡泡、糕点作坊……一件件变废为宝的作品,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易于操作。
不仅融入了全园师生的绿色环保、健康、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区角活动内容。
1、亲子游戏
为了扩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增进亲子之情,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我们利用开放日、家长会、家长课等机会,对幼儿和家长进行“变废为宝亲子手工制作”比评。
在评比现场,废旧物品在孩子和家长的灵巧双手下,被打造成了一件件令人赞叹不绝的作品。
用蛋糕盘、彩色塑料袋制作的《漂亮的花瓶》;旧窗帘、纸箱制作的《趣味布衣书》;酸奶瓶、泡沫垫制作的《自行车》;纸盒、废电线、毛线制作的《我爱我家》等等,趣味性的比赛,使幼儿懂得用勤劳的小手可以“变废为宝”做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2、户外游戏
师生团结协作,将一些可利用垃圾动手制作成孩子喜欢的玩具和体育器械:如用废旧报纸卷起来,涂上漂亮的颜色,变成如意金箍棒;酸奶瓶装上小石子,再用五颜六色的布片封住瓶口,然后用彩带扎起来,制成沙锤;报废的轮胎涂上新鲜的颜色,孩子可滚着玩、跳着玩、垒着玩、还可以排成不同的巡回轨道;质地较硬的八宝粥桶,我们在桶壁上穿上孔、系上绳子制成高跷;或者五六个易拉罐捆绑在一起制成梅花桩;垃圾的巧妙利用使户外游戏变得丰富多彩,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丰富了游戏材料,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保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对孩子们将来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于“变废为宝 开阔了孩子想象的空间”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
假日的儿童乐园热闹极了,绿茵茵的草地上,五花八门的各种游戏设施都在吸引着孩子们。小朋友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开小电瓶车,有的坐旋转飞机,还有的坐跷跷板什么的。侄子乐乐在我的带领下,一口气玩了好几个项目,我看出他有点累了,就提议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一下。喝了几口果汁之后,乐乐又准备去玩儿了。这回该玩什么呢?他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秋千上。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架秋千上坐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妹妹,妈妈陪在她身边,正慢悠悠的推着秋千。而另一架秋千上则坐着一个比乐乐大一些的小男孩,他看起来是个玩秋千的老手,不仅自己就能荡起来,而且荡的很高。两个小朋友都玩得很高兴,真让乐乐羡慕,可是他们看起来没有想走的意思,什么时候才能轮上我玩儿呀?“姑姑,你说秋千好玩儿吗?”乐乐问我。但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秋千,意思是让我帮帮自己的忙。“你想玩秋千呀!可是一个小朋友已经在那里玩上了,你对他说:让我玩儿一会儿吧。你想象他会怎么样?要是你一直站在那里不说话的看着他玩儿,那他又会怎么样呢?要是你希望姑姑帮你玩上秋千,那姑姑会怎么做呢?”
也许是我从荡秋千的小男孩身上有所悟,我忽然觉得乐乐的依赖心太重了。我看出乐乐很想玩秋千了,便下决心让他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才对乐乐说了这番话。我问完以后,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乐乐虽然没有做声,但显然他在想我刚才说的话。
过了好一会儿,乐乐径直走到秋千那里。他先是看着小男孩,引起了小男孩的注意,然后用商量的口吻说这个小朋友说:“等你玩儿完了,让我玩儿一会好吗?”结果呢?正如他预想的那样,那个已经玩了半天的男孩很痛快的答应了,而且让乐乐没有想到的是,那个男孩立刻就让了位子,跑开了。乐乐坐在秋千上,向我招了招手,看他的样子真是开心极了。
通过想象可以在头脑中设想事情讲如何进行,会有哪些结果。交往是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的行动会引起对方的相应反应。我利用乐乐想玩秋千的机会,促使他对将要做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做了一番想象。乐乐则运用自己的想象,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人际交往的活动。
我想说:遇到适合的机会,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请他设想一下,别人在和自己交往的时候,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举动。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通过想象自己解决问题。
把想象空间留给孩子
记得有一天到了离园的时候,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人来接。
我就让他们拿出笔来画画。
孩子们都很高兴,边画边说自己画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辉辉小朋友的爸爸来了,他一看到儿子的画就说:“看看你画的鱼泡泡怎么不是白色的,涂的这个样子难看死了。
”我看见辉辉本来兴奋的小脸一下子冷了下来,爸爸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向了他,他噘起了小嘴。
我立刻走过去问清原因。
原来辉辉把泡泡都涂上各种颜色,爸爸看了就不高兴地指责他。
看看辉辉紧张的小脸,我连忙拉着他的手说“你的鱼真厉害吐了这么多好看的泡泡,你为什么要给这些泡泡涂上这些颜色呢?”“我喜欢这些颜色,就像彩虹一样美丽。
老师,你也觉得好看是吗?”我笑着点点头说:“是的,我好喜欢你这幅美丽的图画。
”听了我的话,辉辉又开心地笑了。
接着,我和辉辉爸爸谈了一会儿。
我告诉他,按自然现象画画固然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听了这些,辉辉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辉辉也高高兴兴地牵着爸爸的手回家了。
教育随笔:变废为宝
今天让宝宝尝试用剪刀来剪纸,做一个会飞的花朵。因为是第一次剪,好多宝宝不会用剪刀,但都在认真地尝试。均均在看见小朋友一个个做出花朵后非常着急,他就把纸团成一团,想往垃圾桶里面扔,我看见了,急忙把他喊过来,把他的纸拿了下来,摸摸他的头说:“你是不是剪坏了,没关系,下次我们再试试!”等小朋友基本都剪完了,我就请小朋友把剪坏的和剪剩下的小纸收起来交给老师,然后我就给他们变魔术,把这些纸团成了一个大团,再用报纸把它包起来,最后用胶带封一下,小朋友看见刚才的废纸变成了一只好玩的球,都高兴地拍起手来。我就把这只球让他们玩了一会,并告诉他们,以后废纸也不能乱扔,做坏的更不能扔,要交给老师,老师会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小朋友都深深的点了点头。
我想我成功了,今天的活动一让孩子明白了做坏了不能自己随便把结果处理掉,要让老师知道。二是孩子们在活动中使“不乱扔纸屑”不再是一句教条的规则,它变成了孩子们乐意接受并自觉养成的习惯,由此我想到:与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说教,不如另辟蹊径,让道理行动化,让规则生活化,少对孩子说一点,多让他们感受一点,特别是对苗班的宝宝,这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才能埋下关心他人、自我约束的种子,使之受用一生。
给孩子想像的空间
整天与孩子们相处在一起,他们时时刻刻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
这不,又到自由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在活动前我一遍又一遍地讲了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在安全方面我着重点了几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生怕他们惹出祸来。
但是,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欢呼着奔向大型玩具。
很快,在滑梯的入口处,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个孩子,他们你推我挤,谁也不让谁,谁都想第一个爬上去。
我急忙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说话,柳雨政小朋友已经第一个冲到了滑梯口。
我刚要喊他下来,让他排好对队注意活动秩序,但他却并没有爬上去,而是站在了滑梯口处,高举小手大声说:“来来来,先检票,检票后才能上车。
”俨然一副检票员的样子。
再看别的孩子,有几个已经在熙熙攘攘中自觉站好了队。
这时,我及时表扬了柳雨政和排队的幼儿。
于是,其他幼儿也主动排好了队伍,伸出小手认真地准备检票上车。
“你可以上车了。
”柳雨政拍了一下站在入口出第一个小朋友的手。
那个孩子高兴地爬上了滑梯……我真没有想到那么混乱的局面,让孩子们自己会解决的那么井井有条,并且又那么富有想象力和愉快感。
平时我们大人让幼儿遵守规则,只会说:“不要怎么样,不许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为幼儿规定了许多禁令,用意只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
但是,如果幼儿整天生活在我们大人规定的生活里,他们会快乐吗?试想一下,如果我早一分钟到达活动现场,孩子们就会在我的引导下自觉排好队或是我强制命令他们排好对,但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
他们根本不能想象出那么富有情趣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的重要性,可在每次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又总是习惯性地去代替他们解决,总是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很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更少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去做。
如果再等一分钟,给孩子们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会不会有意想不到整天与孩子们相处在一起,他们时时刻刻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
这不,又到自由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在活动前我一遍又一遍地讲了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在安全方面我着重点了几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生怕他们惹出祸来。
但是,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欢呼着奔向大型玩具。
很快,在滑梯的入口处,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个孩子,他们你推我挤,谁也不让谁,谁都想第一个爬上去。
我急忙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说话,柳雨政小朋友已经第一个冲到了滑梯口。
我刚要喊他下来,让他排好对队注意活动秩序,但他却并没有爬上去,而是站在了滑梯口处,高举小手大声说:“来来来,先检票,检票后才能上车。
”俨然一副检票员的样子。
再看别的孩子,有几个已经在熙熙攘攘中自觉站好了队。
这时,我及时表扬了柳雨政和排队的幼儿。
于是,其他幼儿也主动排好了队伍,伸出小手认真地准备检票上车。
“你可以上车了。
”柳雨政拍了一下站在入口出第一个小朋友的手。
那个孩子高兴地爬上了滑梯……我真没有想到那么混乱的局面,让孩子们自己会解决的那么井井有条,并且又那么富有想象力和愉快感。
平时我们大人让幼儿遵守规则,只会说:“不要怎么样,不许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为幼儿规定了许多禁令,用意只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
但是,如果幼儿整天生活在我们大人规定的生活里,他们会快乐吗?试想一下,如果我早一分钟到达活动现场,孩子们就会在我的引导下自觉排好队或是我强制命令他们排好对,但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
他们根本不能想象出那么富有情趣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的重要性,可在每次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又总是习惯性地去代替他们解决,总是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很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更少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去做。
如果再等一分钟,给孩子们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
幼儿的想象基本上是以无意为主,他们的想象是一种联想,是由感知到的联想起有关的形象。
它受一定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而有意想象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首先要从幼儿的无意想象入手。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到操场散步,当孩子们抬头看到天空时,广阔的视野给孩子们带来了愉快的情绪。
这时。
孩子们有感而发一些议论,这就是幼儿的无意想象。
我抓住这一想象的意识,进行启发,鼓励孩子去仔细的观察利用视觉的感受去大胆地想象。
小朋友观察后说:“天空象一块蓝色的布,”、“天空上有许多的大绵羊”、“天空上有许多小羊在奔跑”、“天上有一个张大嘴的大狮子”等,孩子们在观察中争论着,在争论中想象着。
老师适时地加入给孩子的想象推到了高潮,并启发小朋友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积极地想象着。
这样使孩子想象得到了深化,在活动和观察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给孩子留一片想象的天空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给孩子留一片想象的天空”!
“孩子们都是艺术家。
”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是对无规无距的儿童画的质朴原始之美这一真谛的真实表达。
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
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一些线条、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莫名的符号等等。
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
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时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
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画中表达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
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
记得有一次发生的事永记我心:“看你画的什么呀,又是你瞎画的吧?你怎么不把老师教的画给妈妈看呢?”(因为她看见旁边的图画画的比较好)上次上课时,鹏鹏小朋友的妈妈到教室里来接她,他兴奋的指着自己的画给妈妈看,妈妈却说:“你画的什么呀?一点儿也不象。
”妈妈板着面孔指责他,我看见鹏鹏本来兴奋的小脸一下子冷了下来,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向了她,他噘起了小嘴。
我立刻走过去问清原因。
原来,妈妈看到孩子的画上除了太阳、房子、大树和小草外,还画了许多乱糟糟的图案。
妈妈看了就不高兴地指责了她。
我看看鹏鹏紧张的小脸,我连忙拉着鹏鹏的手说:“鹏鹏还真聪明,刚才画画时告诉我说画了好多奥特曼和怪兽,老师还请鹏鹏把自己画的奥特曼是怎样打败怪兽的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了呢!鹏鹏讲得可好了,是不是?”“对!”鹏鹏得意地说。
接着,我和鹏鹏妈妈谈了一会儿,告诉她按老师的意愿画画固然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象汽车,我教你画吧。
”或者是“蝴蝶怎么会说话呀,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
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觉,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了。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
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
我们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创造中得到创造的快乐成果。
关于“给孩子留一片想象的天空”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为孩子营造表现的空间
我班幼儿陶依哲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她心里都明白,但是几乎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请她,她也不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但是在与小朋友一起时,又说又笑,由此看来其实她不内向。
遇到这样的幼儿,经过仔细分析,我实施了如下方法:首先搞好师幼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心目中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做幼儿的知心朋友,形成良好的教育基础,幼儿就会喜欢老师,并愿意与老师沟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在学习、生活中多关心、体贴孩子,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那份爱、那份关怀,自然也会和我沟通了。然后是家园合作共同培养,我请家长积极配合老师,进一步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压抑孩子天真的本性,给孩子创造表达表现的机会,提高幼儿主动表达的兴趣。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快乐,塑造自信。最后是正面引导幼儿,让幼儿获得自信心,让幼儿在支持、鼓励中去创造表现,相信更适宜。用自己的一颗爱心,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像宋彤这样内隐、带有某种自我抑制孩子的表现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胆怯心理。还可以用奖励小红花等方法激发孩子去表现,再者孩子需要时也可以给他一点提示。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陶依哲小朋友喜欢与老师进行交流,在活动中也能举手回答问题了,讲述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作为教师要做到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除了适当的关注,还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感染,并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就会有收获的喜悦。
开启孩子的想象之门
潘奕霖是我班一个白白净净的孩子,每天都充满阳光的来幼儿园。
他对每一件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
第一次发现,还是在一次户外活动上……这一天,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围坐在地上,刚刚做完游戏《丢手绢》,孩子们自由交朋友,做游戏时,只见他们有的在玩手绢,有的在玩大尾巴,有的在玩二人三足,有的就继续坐在地上自己玩。
这时,一个正趴在地上,一只脚向后翘得高高的孩子,引起了我的主意,我跑过去看,原来是晓依小朋友。
我蹲下身子,问她:“你在干什么呢?”一听到我问=她,连忙把身子转向了我,还用两只小手做“v”字,放在头的两边,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是大蝎子”听他一说,我仔细看了看,还真得挺象的。
一个孩子竟然有这样的想象力,我惊奇极了。
连忙称赞了他一番,我就继续引导他并召集其他的孩子,“想想还能用身体表现出那些动物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看看你们还能表演些什么?”看着孩子们的小眼睛在转,我知道都在动脑筋呢,一会儿,一只小鲸鱼出现在我的眼前,接着又来了一只大龙虾。
潘奕霖说:“我来当海洋王子,你是侍卫……”孩子们玩得不亦悦乎!哈哈,我真得很惊讶,孩子们竟然能想象出那么多的动物,还用肢体语言表演了高难度的动作。
潘奕霖居然能有那么强的领导能力!真是孩子的想象力可为谓强矣!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更富的想象力,只是没有开发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阅历知识,能够运用有力的方法,去开发、引导、启发我们的孩子。
这个要求很高,我们不怕,只要努力了、去做了,我相信,打开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快了。
我们幼儿教师应抓住每个机会!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质!努力开启每一扇想象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