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师如何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之间的冲突
发布时间:2020-05-29 认识幼儿园的教案 幼儿园认识的教案 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 1、镇定情绪。纠纷发生后家长应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出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2、分析情况。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解决纠纷。家长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
,应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
4、互相交心。幼儿间发生争执时正常的,家长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5、鼓励交往。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相反的,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更多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更好发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知识: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别
把宝宝从幼儿园接回来,我忙着去做饭,让宝宝自己去厕所小尿盆尿尿。
去客厅取东西时,看到宝宝站在小尿盆前面,将裤子褪到脚脖子处,两只小手捏着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着,就那么哗哗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没怎么浪费,全流到裤子上了。
过去把孩子抱开,问她:“宝宝怎么站着尿呀?不是应该坐着吗?”
宝宝说:“幼儿园里浩浩(男孩子)就站着尿。”
我边给宝宝换裤子边跟她解释:“浩浩是男孩儿,宝宝是女孩儿。”
宝宝说“不对,我也是男孩儿。”
我说:“不是,男孩儿有小鸡鸡,宝宝没有,宝宝是女孩儿。妈妈也是女孩儿(老女孩儿),你看妈妈也坐着。咱们女孩儿要坐着或者蹲着尿尿;爸爸和浩浩是男孩儿(谁见过三十六岁的男孩儿),他们才站着尿呢。”
宝宝又问:“那月姐姐呢?”
我说:“月姐姐是女孩儿,姐姐妹妹都是女孩儿,咱们女孩儿尿尿要坐着或蹲着,哥哥弟弟是男孩儿,他们站着尿,记住了吗?”
宝宝点点头,说:“宝宝是女孩儿,不能站着尿,爸爸是男孩儿,才能站着尿呢。”
看多聪明,一说就明白。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我们的几个朋友家又恰好都是女孩子,孩子她爸爸平时又极注意在孩子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宝宝一直没注意到男孩儿与自己不同的问题。宝宝幼儿园的厕所是男女小朋友共用的,这不,上幼儿园没两天她就发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了。看来男女小朋友合用一个厕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的模仿是种学习,家长要及时向她解释,让她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简单了解男女小朋友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用一些能帮宝宝确认自己性别的字眼,如:用“你真是妈妈的好女儿(儿子)”来代替“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好宝宝”之类的中性词。向朋友们介绍她时,可以用“这是我的女儿(儿子)××”来代替“这是我的孩子××”;路上看到男孩子时,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小男孩儿多帅!”看到女孩子,可以跟宝宝说:“你看那个姐姐长得多漂亮!”平常孩子的穿着打扮、日常用品上也根据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分。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
如何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
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冲突中有枪支刀具等较大危险,原则是大人不应干预和评判,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病态性指的是一方有严重的人格问题,如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会没有底线的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并从中获得快感。)
为什么不干预?难道孩子以打架等“错误”方式表达情绪,大人不应该制止,教会孩子什么是有教养的正确人生观吗?那我们就来看看家长干预会造成什么结果。
孩子们之间常见这种情况,发生冲突,情绪能量急剧上升,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彼此口角甚至扭打和哭闹。通过这些过程,情绪能量逐渐耗尽,第二天又毫无芥蒂的玩到一块去了。这就是身体自动释放创伤的过程,人类如此,动物也如此。童年是自发体验各种体验的过程,既有温暖地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冲突,嬉笑怒骂,童年百态。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验过,就会即不执着也不恐惧任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会遭遇创伤,比如生命受到威胁、争斗、失去伴侣等,但少有野生动物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因为它们会在应激状态过后,通过吼叫,抖动,奔跑等肢体动作自动消耗过多的激素,释放恐惧愤怒悲伤等能量。只有最聪明的人类才会长期在某个创伤中停留,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拥有头脑,会评判和干预自然的能量流动,并形成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比如两个孩子打架,大人发现后,及时制止并且各自拉回去教育。本来在哭闹扭打中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体动作,忍住抽泣,进入“平静”状态,这种平静不是创伤释放后的真平静,而是能量冻结,既创伤的能量卡在体内。
第二天两个孩子相见,因为体内冻结了应激能量,见到对方会再次引发创伤感受,虽然还在一起玩,却无法如从前一样亲密。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也是生理疾病的根本成因。
我们再看看限制性信念如何产生。A父母很严厉,回去揍了孩子一顿,警告孩子以后再打架惹事,下场就是挨打、禁止玩游戏等惩罚,后果很严重;B父母较温和,告诉孩子打架这种行为很没教养,让父母感到为难伤心,以后要学会克制谦让。
A长大成人后,公司做得很大,有一天发现合作伙伴有不诚信行为,A内心愤怒,但为了大局考虑,选择忍让,只是小提醒一下,期望合作伙伴自动改正。后来合作伙伴越来越离谱,严重损害公司利益,二人发生激烈冲突,彻底决裂,公司损伤惨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在童年冲突被父母介入的过程中,A潜意识里被写入这样的信念:“我若和别人发生冲突,会遭受更严重的惩罚。”这个信念,导致A无意识的回避冲突,同时引发更严重的冲突,再一次“重温”童年的创伤感受,无论事业还是亲密关系,都容易重复这样的模式。
再看看B的未来会发生什么?B长大后果然成为父母期盼的温文尔雅的人,但常被女友抱怨缺乏男子气概。有一次女友和别人发生冲突,分明是对方欺负女友,B却选择克制,安慰女友说咱们不跟那些没素质的人计较,为小事发生冲突不值得。女友感觉很憋屈,抱怨B胆小,不够爱自己。B解释说,我不是胆小,本来事情不算大,如果对方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我肯定挺身而出,为你献出生命都不怕。女友意识上也觉得有道理,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和男友心里距离越来越远。
为什么B并不胆小,也不是不够爱女友,却经常选择忍让,不像男人一样挺身捍卫女友的尊严呢?因为B的潜意识在童年被植入这样的信念:“发生冲突会让爱自己的人伤心,而忍让则会使大家都高兴。”在这种信念的操控下,一发生冲突B就选择忍让,哪怕实际上让女友伤心。
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像木马程序一样,左右人的行为,人被控制却不自知。我们会用头脑的各种说法合理化解释自己的行为,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智选择的结果,比如B会以为忍让是有教养的明智选择。
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严重漏洞:情况越危急,越执着于固有信念。B的女友最终难以忍受他的退缩,要和B分手,结果B却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回避冲突。有一个女性来访者说老公要和自己离婚,理由是嫌自己太依赖,事事都要请教老公该怎么办。老公明确指出再这样我们就离婚,可来访者却变得更加弱小无助,连家里换一桶水都要问老公怎么办。这就是潜意识信念的运作机制,越危急,越不能转弯。
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够解决矛盾,但不是成熟心智的主动选择,能量始终被阻塞。如果B能意识到自己的制约,哪怕下一次面对冲突依然选择有教养的,不发生口角的方式,但能量层面并不堵塞,不会让女友感到憋气委屈。
孩子的能量像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平缓,一会湍急,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但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我们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评判干预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它状态了。忍不住自嘲: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育儿心得:如何看待小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一直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很多孩子由老人带、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很多状况。而哭闹是小班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外显现象之一。我们要从小班幼儿初入园的哭闹现象入手,分析了解了哭闹的原因,就能从中解决、缓解幼儿哭闹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顺利过渡。
一、现象描述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一个新的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
1.持续型哭闹有的妈妈早上送来宝宝园后即偷偷走掉了。宝宝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宝宝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
2.间歇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宝宝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宝宝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宝宝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宝宝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
3.感染型哭闹有的宝宝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宝宝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
4.分离型哭闹有的宝宝来到教室后,发现家长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所以宝宝就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2.情绪化,易受感染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
3.自我中心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2020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幼儿教育
孩子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认为,帮助幼儿认识自我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游戏时逐渐让幼儿来分配角色、让幼儿指导成人怎么玩,让幼儿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领导者”。
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幼儿的想法多么怪异,成人都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同幼儿一起分析、找出结果、判断正误。这样就不会打消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逐步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幼儿有了开朗的性格,就会爱说爱笑、不拘束、有自信。
四、成人要尽可能做幼儿的朋友,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幼儿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幼儿的问题,应该从幼儿的正当权益和今后的发展考虑,多听孩子意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小主人”。
孩子们树立起了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就会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很能干”、“我有很多优点”、“我有很多朋友”、“我很快乐”这样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第一招、家长要抽时间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接触各种事物
现在的社会,工作竞争压力大,但不能因此让孩子放任自流,每天工作之余,家长都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活动,如:一起读书和一起议论,一起逛街,一起与朋友交谈。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经历的机会,要尽可能的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事物。这样一来,可以扩展孩子的视野,丰富他的知识,使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更有可能选择最适合的发展空间,不但提供了孩子向家长学习的机会,也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二招、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慷慨和无私的关爱
进入中学,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显著地变化,需要家长更多的关心和爱。“衣食住行”上当然应尽可能多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关心他、爱他。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家长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让他同样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孩子在成长,就需要尝试,而尝试,就避免不了犯错。在批评孩子时不使用损伤情感的言行,例如“你怎么总不如你的同学。”“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如果你做不到,就别来见我。”罚站、罚跪、罚不准吃饭、罚不准出门、罚不准打电话等。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礼物是“关爱”——慷慨和无私的关爱。
第三招、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
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应保持一致,这样可以为孩子建立起统一的行为标准,也可以树立起家长双方的权威性。如果爸爸说可以去干一件事,而妈妈说不可以,这样会搞得孩子无所适从,或从中投机取巧。即使家长对孩子教育有分歧,也最好是孩子不在场时,再进行讨论,绝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
此外,声传言教,身体力行,好的言行举止也是有利于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的。因此家长不可以让孩子去做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另做一套。更不可以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平时,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教时,一定要有权威。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提的要求是将伴有惩罚或奖赏的。如果家长抱怨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那就说明你在平时管教孩子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权威,无论孩子听没听你的话,你都没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长久下去,使孩子觉得家长的话,听不听一个样,这样就不好了。有效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教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所提出要求的原因。管束孩子是告诉他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做。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惩罚太多,惩罚并不能树立权威。许多家长都有一套奖惩措施帮助他们落实对孩子的管教。在孩子做得好时,进行奖励,只有在不得不惩罚时才去惩罚孩子。对孩子来说,奖励比惩罚更有效果。所以,切不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来虐待孩子,疏远、贬抑、支配、体罚,都要尽量避免。要把孩子管好,最上策就是表扬他的进步,并进行奖励。
第四招、家长应留下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家长关爱孩子,但不能成为孩子的保姆,上下学接送,孩子看书,自己陪读,一切围着孩子转,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家长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放弃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利用这点空闲,夫妻间多交流与沟通,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闹离婚,使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家长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这是应努力避免的。
另外,家长需要这点空闲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相信自己是一位好家长。善于工作,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教养孩子。
第五招、家长要放下架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不要计较孩子说话是否有道理,是否有价值。放下家长的架子,不管你多忙,立即去倾听他的话,不要等你有了空闲再说。如经常性的要等到你空闲那一刻,孩子将不再与你主动谈话。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育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孩子就不会失望,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你。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可以让他感受到他对于家长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的把心里话告诉家长。
第六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维护孩子的自尊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中学,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的权利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首先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给孩子作决定的自由。然后再将他们可能决定的事情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加,家长可以让他完成更难的任务,从而使孩子有完成任务的骄傲感,更加自信和自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家长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敬家长。事事都包办的家长,显然不是好家长。作为中学生,他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和感情。不要贬低孩子,信任他,对他所做的表示满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七招、家长要时常走访孩子的老师,与老师默契配合
家长最好时常走访孩子的老师,了解老师对孩子有何具体要求,以便及时督促检查。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乱评老师。向老师了解的不仅是分数,诸如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作业情况、突出的优点和品德表现等。家长也要帮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地熟悉和理解孩子,让老师尽早得悉各种“信息”,以便老师采取相应措施。家长只有全面、客观地熟悉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才能与老师配合默契,帮助孩子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思想、品德不断走向成熟、高尚。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01
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02
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03
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04
带领子女外出接触社会
带领孩子到公园、风景区、商店、工厂、农村去,或者去访问同学、亲友,进行社会交往,使之开扩眼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以上是关于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孩子的四大方法的介绍,教育孩子讲究正确的方法,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