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家园共育,您真的懂吗?
发布时间:2020-06-04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幼儿园家园活动方案孩子,一个自带幸福属性的字眼,但也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的一个词--尚在襁褓中,每天无时无刻都得精心的呵护着,哭的时候还要靠猜来想象孩子为什么会哭,吃东西的时候又担心各种烫不烫,凉不凉……这时的父母大都会想,等到会走的时候就好了,等到会走的时候,又是各种闹腾,各种不听话,不管,怕出危险,管得太多,又怕阻碍了孩子探索的天性,这时候,又一个想法适时出现在父母的脑海--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有老师的教育与管理,到时候就真的放下心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等到孩子入园的那一天,好多父母就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省点心了!殊不知,孩子入园后,家长的事情一点不会少,而且任务更重了,也许有些家长不明白,为什么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而且还有老师们精心的照顾着,怎么任务反而更重了呢?下面,让的小编帮您分析一下:
孩子入园后,先不论每天接送孩子的各种赶时间,单从孩子的教育上,家长的担子就一点没有轻一点,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其实不用学习太多的知识,这个时期,其实是孩子接触世界,认知世界,学习各种习惯的时候,这对孩子的未来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积累,而一个好的习惯,将会贯穿孩子的一生,现实是残酷的,它注定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来成功自己的一生。那么,如果您的孩子真的不能是一个学习很好的人,那么,他要靠什么来立足于社会呢--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独特的思维方式,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而恰恰是孩子在幼儿时期完成的积累,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幼儿园,孩子们有老师专业的指导与培养,可是,回到家里,如果没有父母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于巩固,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消化与吸收,所以,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完美的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也许有的家长觉得很深奥,其实很简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任务,倾听孩子在幼儿园的所学所感都具有很积极的作用。也是最基本的家园共育。
总体说来,家园共育难也不难,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但是,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而家园共育,就是这个礼物最好的诠释。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儿园家园共育小常识
幼儿园家园共育小常识
1、带孩子认识上学的路。上幼儿园时,要么由父母接送,要么由校车接送,孩子不会单独上学和放学的。上小学就不一样了,孩子长大了,父母应该带着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从而能够自己上学和放学,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机会。
不管家距离学校远还是近,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带着孩子步行或者坐公交车从家到学校,如果是步行就可以到学校的话,要告诉孩子一些可以记住的标志,这样可以使孩子很快记住路线:如果要坐公交车去上学的话,要告诉孩子乘坐哪一路公交车可以到学校,到哪一站下车,学校附近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物等。
距离学校近的,刚开始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上学,等孩子渐渐熟悉路线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上学和放学了。距离学校较远的,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父母最好还是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等孩子上中高年级后再考虑让孩子自己上学和放学。
2、让孩子记住家里的地址和父母的姓名、联系电话,以防万一。
3、父母从现在开始要告诉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不要在马路或有危险的地方玩耍、不和陌生人讲话,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除了告诉孩子上学和放学路上应该知道的一些事情外,还应告诉孩子一些在学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幼儿因时孩子都是由老师监护的,在学校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是没有老师监护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会打闹嬉戏的,因此也会引发一些伤害事故,那么应该让孩子注意哪些事情呢?
1、不要离教室太远,以免上课铃响后来不及回教室,或者飞奔回教室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2、告诉孩子下课铃响后不要立即聚集到教室的门口或楼道,以免拥挤造成人身伤害。
3、课间时让孩子不要追逐打闹,因为在追赶过程中,前面被赶的人通常会回头看看后面追他的人,这样边跑边回头看是很危险的。一是容易撞着别的同学,二是如果同学手中拿着棒子等小物件,那么危险性就更高了。
4、告诉孩子不要和同学玩斗鸡,玩斗鸡时身体重心不稳,当向同学进攻时,如果是撞到同学身上,同学易受伤:如果没撞到同学身上,自己会摔倒或撞到教室的墙上等地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曾经有同学因为斗鸡摔倒把胳膊摔断的,这些你都可以和孩子交流。
5、不要让孩子带陀螺到学校玩,其实陀螺本身是没有危险的,危险在抽的鞭子。当孩子玩陀螺时。他的注意力会完全放在陀螺上,陀螺转到哪,手上的鞭子就甩到哪,危险也就随之而来了。鞭子抽到同学的身上还好,如果是脸上的话,要么留下血痕,要么伤害到眼睛或者其他部位,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除了以上这些要让孩子知道的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外,其他的父母可以在平时生活中慢慢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希望天下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
家园共育:孩子的“无理取闹”,您能理解吗?
为什么有些孩子老是和父母作对,甚至“无理取闹”?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是有理由的,可这些理由有时被大人认为不正当,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限。其实,在父母眼中孩子们所表现的各种问题,多是他们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致,所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还没有完整地学会一些表达感受的词汇时,他内心的许多情绪已经像小火山般积累起来。对此马来西亚萨提亚亲子关系导师林文采博士传授了如下经验:“有的孩子,从来没有人教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一个孩子哭时,父母有时会说,哭什么哭;当孩子表达愤怒时,父母同样会说,不许生气。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坏情绪的后遗症就是小孩子不会在交往中学会社会功能,因为他们一直在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一直在把它压下去,这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一些交往中的规则,这些孩子无法和其他孩子融合,无法很好地发展人际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学会把内心的感受告诉别人。例如,让孩子学习表达“我现在很生气”“我有点难过”“我很高兴”等等。
当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时,父母让他不要叫,这时通常是没用的。家长需要用心倾听,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气,现在很痛苦。”当大人们了解了小孩子的情绪,并正确的引导,孩子便不会莫名地通过摔东西、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然而,小孩子通常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他们的感受的,于是父母就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管理孩子的情绪。
1、画画
你可以框定出一个大致的人形,给孩子不同的颜色让他自由发挥。可能他会用红色涂在脚上,用绿色涂在手上。然后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画。重点不是孩子画了些什么,而是让孩子自己把画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2、感觉轮和感受词汇
感觉轮是一个被分成不同等分的圆圈,在每个被切割的部分里,放上感觉的词汇,例如:害怕的,生气的、紧张的、沮丧的、孤单的。让孩子学习不同词汇的含义,哪些是愉快的,哪些是不愉快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尽可能多的学习更多表达感受的词汇,如失望的、泄气的、焦虑的、疲倦的。最好的方法是几个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重点是让他们知道一切感受没有对错,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3、四种面孔
让孩子学习表达快乐、伤心、生气、害怕时的四种面孔,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他画面孔。帮助孩子了解引发四种重要感觉的重要事件,将一个星期引发这四种感觉的事件记下来,画出面孔。孩子的想象力通常很丰富,甚至可以让他用更加丰富的表情图来表达,而这些在游戏时都应该是没有局限的。
幼儿园家园共育知识
幼儿园家园共育知识
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强,而有的孩子则动作发展很好,这都是正常现象,请不要着急。孩子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儿歌和连贯地叙述故事,但已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已经很不错了。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看一些简单的、感兴趣的图画,要求他记住画面内容,然后遮盖部分画面,让幼儿回忆遮盖的是什么,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中小班的儿歌一般内容都不是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可以进行问答式游戏,家长说一句,幼儿答一句,这样的一问一答,幼儿感兴趣。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可以共同进行表演。一开始,要求孩子复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当孩子掌握以后可以分角色表演。在孩子表演时,家长应是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在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家长帮助时,家长应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帮助孩子完成表演。这样既消除了孩子紧张的心理和压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用录音录下孩子念的儿歌和复述的故事,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格外地激动,这可激发孩子进一步讲述的兴趣和欲望。
2.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素材。如:好听的故事磁带,好看的动画片等。故事磁带可以规范孩子讲述故事的语言,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动画片是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提出要求:看完以后讲给大家听。
3.家长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孩子看图讲故事。开始,家长让孩子一边看图,一边指着图画中的人和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讲,然后让孩子合上画册,一边回忆,一边讲。然后再大声地在大人面前讲述。这时,家长要给以热情的鼓励,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述。慢慢地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连贯通顺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结合散步、郊游,要求孩子回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要求,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家园共育:过多的“关心”真的对孩子好吗?
社会上自感不幸福的人特别是孩子们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的忐忑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开始让众人感觉不快乐呢?现在孩子的压力都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给的:家长越关心孩子,给他们的压力越大。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它是一个感性问题,一个人的欲望有好的或者坏的,是实的或是虚的,更多时候是从众心理,大家都那么去做,却没有考虑是否真的需要、有多么的需要。举例说,现在大家都熟知的李娜夺得了法网冠军,是不是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去学网球呢?这虽然是一个好现象,但一个孩子的培养花销确实很大,每个孩子去学网球是否都会有所成就、有所回报呢?每位家长和孩子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考虑。
幸福可以度量吗?幸福指数高不等于就幸福,幸福是什么?恐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然而如今,人们偏偏要把它统一标准、数字量化,年年更新幸福指数,这有必要吗?有意义吗?俗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的体验者是每个人,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幸福指数评一评无妨,但数量和频率却要控制一下;或者学学国外,将幸福作为专门学科来看待,多注重人们内心对于幸福的体验。因为归根到底,幸福是什么,还得普通老百姓说了算。
孩子为何不幸福?
社会上自感不幸福的人特别是孩子们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的忐忑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开始让众人感觉不快乐呢?现在孩子的压力都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给的:家长越关心孩子,给他们的压力越大。例如很多在校大学生,看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就害怕,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打电话回去,强制性联系弄得双方都被动,家长管得太多,孩子感觉束缚了自己手脚。过多干扰孩子,让他们失去了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