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如何让爸爸更爱和孩子玩?给妈妈们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6-04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妈妈的爱说课稿幼儿园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所应有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可或缺的,但经常会发生妈妈忙得手忙脚乱,爸爸却在一旁玩手机,叫到帮忙还理直气壮地:我不是很懂,只会越帮越忙啦!我们解决不了全社会性的角色缺失现象,但我们可以给一些也许妈妈们一些可以用到的建议:为了让爸爸更爱陪宝宝玩,你不要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
不要做什么
第一条就是:不要再转那些责备爸爸的文章,也不要再转那些如何教爸爸去做爸爸的文章。
因为他还没进入角色
虽然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爸爸进入角色状态的时间,会远远落后于妈妈。虽然世上的确有电视里那种一听到老婆怀孕就激动的痛哭流涕的超级爸爸,但男同胞如果能从孩子哇哇落地时体会到自己当爹了,就相当地不错。
爸爸同孩子的关系是从出生之后开始慢慢搭建起来的。等到孩子开始能和爸爸用眼神手势声音进行互动,这种关系才会更容易被爸爸接受。
所以转发文章的作用更可能只是加重了抵触心理。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明白了在孩子成长和学习阶段,如果给予太大的压力,拔苗助长之类的,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成人也是一样,无论是在工作生活上,正面的鼓励,宽松的环境,合理的期待,都比责难和压力要有意义多。这就是为什么转发“如何做爸爸”的相关文章给自己家的爸爸,非但不会激起爸爸的“检讨心”,反而可以很有效地抹杀他的热情了。
另外一个杀手锏,是我们从小最熟悉的好朋友,叫做“别人家的**”。这种方法对教育孩子不好,同样这对爸爸的成长也不好。我们没有办法全面地了解别人家庭亲子之间的真实情况,这样的比较连公平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有什么效果了。
可以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很简单,就是“自由尊重信任”。听着很虚假,但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最核心但是最难把握的关系,在妈妈——爸爸——孩子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多陪孩子”不等于“按你的要求想法多陪孩子”。
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是来自爸爸和妈妈双方共同的教养。两种亲子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给孩子带来更完整和平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说白了,孩子需要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而不是两个妈妈,或者是“妈妈和她的跟班”。
“自由”表示给爸爸们自己有权利选择如何陪孩子玩。爸爸和妈妈陪孩子玩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同,对妈妈来说,“陪孩子玩”重要在于“陪孩子”,所以只要和孩子玩就好了,再低龄再幼稚的玩具游戏都能乐在其中。
爸爸则可能受不了这样,因为“陪孩子玩”重要的是在于“玩”,如果玩得毫无兴趣,这件事就很难日常坚持了。所以应该鼓励爸爸去用自己的玩法,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和孩子一起玩。
“尊重”意味着理解和允许育儿中产生的分歧。比如有些家里妈妈注意安全,爸爸则喜欢冒险,喜欢一些危险指数较高的游戏。又比如孩子一生病受伤一些妈妈就容易着急害怕,爸爸则可能觉得“这算什么”。这样的不同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不代表谁更爱孩子。这只是一种个性的差异而已。
“信任”则是需要给爸爸更多的支持,即便这种支持需要你担惊受怕一些。比如当爸爸自告奋勇想自己带孩子去游乐场甚至逛街,即便你担心他会照顾不好孩子,也请忍住不去喝止“如果丢了怎么办”或者“你又不懂怎么照顾,就在沙发上玩就好了。”否则90%的爸爸可能都会产生 “你到底是要不要我多陪孩子啊”的指令冲突。
当然,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我们的建议肯定仅仅对某一些家庭的情况有用。比如一些爸爸本身仍然还是一个爱玩的孩子,这的确需要妈妈们用更多的内心来等待和鼓励爸爸自己的成长。
这可能辛苦一些,但“有童心、好玩和有趣”在中国人中,是会让人一辈子受益的稀少属性,请好好珍惜和使用这样的爸爸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培养“战狼”一样的孩子,妈妈们看后纷纷转给爸爸们
看完《战狼2》后有不少妈妈产生这样的想法:把儿子培养成战狼一样的男人。
然而当我们想培养“战狼”一般有责任、担当、义无反顾的孩子的孩子时,会发现举步维艰,恰恰因为父亲的育儿角色长期缺失,很难对孩子起到“硬汉”的教育。
所以想要培养出一个这样的孩子,父亲绝对不能缺席。
在战狼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责任感
不少看完影片的妈妈都在夸,冷锋会是一个好爸爸,虽然在这部电影中,冷锋没有孩子,但给他安排了一个非洲干儿子——Tundan。
在干儿子的教育上他并没有放松,比如发现干儿子在卖色情杂志,一把没收就丢掉了。
Tundan妈妈在华资工厂工作,无暇顾及儿子,冷锋就带着孩子去沙滩玩耍。
相比于自己家里父爱如山,一动不动的老公,妈妈们更希望老公能像冷锋有责任感,加入家庭育儿,言传身教。
始终如一,守住承诺
电影前半段,冷锋因为一些原因退伍了。但纵观整部电影,即使冷锋身不在战狼了,心却一直挂念战狼,并且在独自执行任务的时候,一直以战狼的精神要求自己。
现实中,却鲜有人坚持自己的承诺或选择:比如婚前明明说好了两个人一起经营家庭,结果婚后多了一个甩手掌柜;明明婚前献殷勤的男人,怎么婚后育儿上隐了身。
技能超群,英雄形象
不说吴京饰演的战狼能空手借白刃,用铁网拦炮弹,其他的男儿也热血。
比如达康书记,放下心心念念的GDP,化身退休老兵,在里面可以扛枪开坦克,炮轰叛军。
而如今许多父亲只会打游戏,并且下班回家就葛优躺……这样对比起来,似乎是大家对身边的男人更失望。
身材健美,自我克制
有一句话,叫做“中年的堕落是任由身材发福开始的。”
冷锋退伍后,还不忘训练。按照电影的设定,此时的冷锋应该30岁左右,但他在沙滩上展示了自己的身材时……怎么和现实中30岁的男人画风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放眼望去,取而代之的,是人过30后,日渐松弛的身材,和日渐萎靡的生活状态。这些正是我们教育中所缺乏的。
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如今的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
许多父亲在育儿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每天回家陪一下孩子,或者打游戏时看住孩子别出大问题,就是帮助母亲育儿了,对于父亲的角色认识尚存在不足。
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也有一章专门讨论父亲角色:“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把父亲视为他们的偶像或最大的对手。”
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行,诸如坚毅、果敢,对自己所热爱或责任所在的事竭尽全力地追求、探索,这些往往来自于父亲的启迪和鞭策。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父亲不缺席,男孩才能更像男孩,女孩才能更像女孩。
很多家庭,都需要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爱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和责任,充分的母爱会让孩子的心灵更好地成长,适当的父爱有助于让孩子完成其社会化。
其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作为父亲,如何不缺席孩子教育
育儿无小节,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都是教育契机,而且后者来的更为重要。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爸爸,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尽最大努力陪伴孩子,不缺席孩子成长。
工作繁忙的爸爸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少爸爸工作繁忙成为“飞行人”,很难抽出时间好好陪孩子。但是,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可以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吸引孩子对你所到之地产生兴趣,并产生探索欲。
正如我们前段时间推出的文章中所写的一样,米歇尔曾在演讲中谈及做总统的丈夫,不管多忙,仍每晚和女儿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她们的问题,为她们在学校交朋友的事儿出谋划策。
在晚餐一小时里,奥巴马会放下工作,和女儿们谈一些家长们常“唠叨”的问题:“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和朋友们相处得好吗?
除此之外,奥巴马也会很积极参加孩子们的活动,非常开心地在场边给她们加油。
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专注,抱抱孩子跟孩子有身体接触、或者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一起玩枪战玩具,都是深入孩子内心的沟通渠道。
一技之长的爸爸
孩子们多数时候会视爸爸为偶像,认为爸爸很能干很了不起。爸爸更强壮、爸爸更勇敢、爸爸更有趣、爸爸知道很多妈妈不知道的事情。
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爸爸,孩子弄坏的玩具经过爸爸的手神奇复原了,怎么也拼不好的拼图经过爸爸指点很快就拼好了;有的爸爸会弹吉他,有的爸爸画画很好,有的爸爸做饭很好吃,要知道,你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都可能让孩子崇拜。
作为孩子兴趣开发和引导者,为孩子树立榜样。
等孩子一到了青年时期,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运动型的爸爸
对于擅长运动的爸爸来说,孩子在出生之后,探索世界的那段时间,尤其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孩子智力开发意义巨大,带孩子去大自然撒野。放风筝 野营 骑游甚至冲浪,让孩子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在一起运动锻炼时,爸爸和孩子都处于非常放松和舒适的状态,这为爸爸和孩子敞开心扉、进行有意义的交谈与对话创造了绝好的机会。而爸爸和孩子在运动锻炼时关于个人信仰、梦想和成功的自然、舒服的讨论,也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家庭教育随感
当“爱的教育”在我们幼儿园遍地开花时,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也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爱意,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着、引领着,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以下就是我班一位家长写的“育女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宝宝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小小的他们耳濡目染,默默地感受着家人的温情,模仿着家人的言行。
当我给宝宝89岁高龄的曾祖母洗脸洗脚时,宝宝静静地站在我的身边,不时用稚嫩的小手为曾祖母拉拉起皱的衣角,拍拍她身上的灰尘。我知道父母的行为在这个时候就是“教育”,无声胜有声啊!回到家之后,她居然拿来了一个空水盆,仰起她可爱的脸蛋笑着说:“妈妈,宝宝帮你洗脚。”说完缠着我要来帮我脱鞋袜,学着先前的我,有模有样地帮我洗起了脚。
有说有笑,那么快乐。呀,一个4岁不到的孩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那么的纯真,那么的稚嫩,那天使般的话语让我的内心在飘着小雪的日子里,仿佛涌进了一股温泉。我的宝宝在长大。
下雨天,母女俩乘着三轮车高高兴兴地往家的方向赶。到了吕公桥上,眼看着车夫吃力地上坡,宝宝突然停止了她优美动听的“我爱我的幼儿园”的歌唱,转过头来告诉我:“妈妈,我们下车吧!”
“为什么呀?”
“你看,老爷爷骑车这么累,我们下车他会不累的。”宝宝稚气的小脸上透露着大人般正经。
“噢!”我欣然同意。
我的宝宝,你长大了,你懂得关心、照顾别人了。
想想以前,每当爸爸要离开平湖几天的时候,总会告诉她:“宝宝,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你要照顾好妈妈。不要顽皮噢!”这时候的她,总是又蹦又跳地叫着:“爸爸,你放心,我知道啦!SEEYOU~”
在家中,每晚睡前,宝宝总会吻一下我们的脸,有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然后听着故事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我们平时也经常将“你好”“谢谢”“要我帮忙吗”“……”这些话挂在嘴边,每当宝宝帮我们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书本时,我们总会说声“谢谢!”
这些不经意间的对话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也正在用她的成长告诉着我们她的懂事、她的乖巧。虽然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是我们只要把能做的做好,用最好的自己去做一个四岁孩子的父母,让她可以很骄傲地跟大家说: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必看:教孩子如何穿衣裤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或者照顾者们可不能再事事都包办了哦。
如果你觉得宝宝还小,衣服要替他穿到身上,鞋子要替他套到脚上,饭要给他喂到嘴里,玩具散落一地要帮他收拾整理……那是你太小看家中的小不点儿啦!
事事都代劳,其实也是在剥夺宝宝自我发展的机会。
有句话你一定听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有时,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现在不放手,以后就很难放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将孩子的一切事务件件包办、桩桩代劳的父母,其实才是最懒惰的父母。
那么,勤劳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积极承担起管教孩子的任务,适时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小事情、小细节开始,一点一滴,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能脱、穿简便的衣服脱衣服的训练是2岁左右开始的,如果宝宝暂时还不会,你也不要着急,依照他的个性、成长来教导吧。
2岁起,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会向大人要求自己穿、脱衣服。不要忽视他这种意愿,妈妈要边鼓励边有耐心地协助他。
教导脱衣
在宝宝还没有意愿自己动手脱衣服时,会黏着大人,你不要很快就满足他的要求,试着鼓励他:“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自己脱脱看。”如果宝宝拒绝你的帮助,自己想脱衣服却脱不下来时。你在一旁要为他打气:“还差一点儿噢,做得真不错!”在他困难的时候,稍微帮他一点儿忙,让他产生“我能自己脱下来”的自信。
脱套头衫
相比较开衫,脱套头衫的难度比较高,事前,帮宝宝解开可能钩住他脖子或手腕的纽扣,教导他的手臂先从袖子里抽出来,再用双手从衣服里面撑开领子后,将衣服脱下。宝宝的衣服构造不要太复杂,脱不下来,这会使他感觉很沮丧。
在教导宝宝学会自己脱衣服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他折叠、整理衣服的习惯,不要让他将衣服随意丢弃。
教导穿衣
穿衣前,妈妈先教导宝宝分辨衣服前后。领子部分有标签的是后面,有缝衣线的是反面。
学穿套头衫
先将衣服套在颈部,宝宝寻找袖管时,会发生前后颠倒的情形。你要帮他将双臂伸到衣服外面,旋转衣服半圈再穿。你也可以帮忙拿着一只衣袖,这样他就很容易将手伸进去。
学习扣前襟纽扣
学会了穿套头衫衣服后,接下来就要教他穿有纽扣的开前襟的衣服——
1.爸妈和宝宝面对面;
2.将扣子的一半塞进扣孔,让宝宝从扣孔里拉出来;
3.先把最上面的扣子扣上,再从上往下一个个扣好。
在宝宝学会扣前襟纽扣之前,可以让他玩帮娃娃扣纽扣的游戏。指尖的小肌肉运动,会使宝宝的指尖变得更为灵巧。
早期教育:爸爸妈妈如何跟刚满月的孩子交流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爸爸妈妈如何跟刚满月的孩子交流,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当孩子能够真正和人交流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自己终于不用单向交流了。在宝宝能够和你交流的时候,你最好吸引孩子和你做一些双向的交流,像是冲着孩子笑,让孩子也能够回应你。一到三个月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爸爸妈妈怎样才能跟宝宝进行更好的交流呢?
孩子有哪些交流的方式呢?
1.哭泣的交流方式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会说话,所以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孩子哭泣的原因可能是想让自己得到关注,从而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有时候,宝宝哭泣或许是被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景色,或者是听到的声音所震惊。??
因此,很多时候,宝宝哭泣并没有什么具体原因的。可是爸爸妈妈要怎么区分宝宝的哭泣到底有没有实质意义呢?只要孩子没有生病或是受伤的话,在哭泣时爸爸妈妈是不用太着急的。
2.变得安静,微笑或者是兴奋
有时宝宝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可能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但是当他们听到你的声音时就会变得非常安静,有时还会冲着你笑,或是非常兴奋的晃动自己的手臂或脚,这表示宝宝看到了你,想通过这些方式来和你取得交流。
宝宝在这个时候总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微笑,不过对于除了爸妈以外的家人朋友来说,孩子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
举个例子吧,对于没有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来说,他们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学会冲着爷爷奶奶笑。另外,你的孩子也无法做到对陌生人微笑或者是表现出一些友好的行为。??
3.发出声音
在宝宝发育到自己学会说话的时候,这就代表着你或许拥有一个叽叽喳喳不停发出声音的机器了。在孩子两个月大的时候,语言能力开始发育,宝宝会开始学会说一些原因,像是说“啊”和“哦”。宝宝还会学会倾听爸爸妈妈的声音从而进行模仿。??
4.你的孩子会用不同的声音和你“交谈”
宝宝在一段时间后就学会使用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和你“交谈”了,这时你的孩子或许还会冲着你笑,然后希望你也能给他们做出一定的回应,如果你冲着宝宝笑,你的宝宝看到后也会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
宝宝还会学会让自己的手臂和脚能够动来动去,学着把他们的手张开。有时你的孩子还会盯着你看,然后模仿你的表情,这是不是非常神奇啊。
家园共育:爸爸妈妈,你有这样做过吗?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各方面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家长,你是否碰到过以下的情况:
看着孩子笨拙的动作,干脆上前帮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诉他。
看到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替他整理了算了。
如果这些事您都做过了,那么以下提出的建议很是适合您。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课上,一个孩子在玩各种各样的锁玩具,妈妈在旁边看。刚开始,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打开了几把锁,但后来碰到一把比较复杂的锁,孩子动动这儿,又动动那儿,正抓耳挠腮地想办法。这时,妈妈伸手帮他打开了:“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案例分析: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相应的水平,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很费脑筋”的大事;但是他们愿意为此费脑筋,并常常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而兴奋不已。
但有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得“等待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帮他找到答案是最省事的途径。但这种方式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以后还可能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案例2
“我自己来!”
浩浩今年三岁半。有一天早晨,妈妈想帮浩浩穿鞋子,准备送他去幼儿园。谁知浩浩推开她的手:“我自己来!”由于时间快来不及了,妈妈便执意帮他穿,而小孩却坚持自己穿。妈妈一生气,强硬地替他穿好,结果孩子大哭起来。
案例分析:
孩子有自己动手完成自己事情的天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刚帮孩子整理好小书包,孩子却把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家长为了省事,有时会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孩子是不希望成人事事插手的,他们更想要的是体验整个过程的快乐,而非结果。
案例反思:不要去打扰孩子的活动
一、保护孩子的自主活动本能
同样有这样一个例子:屋子里放着一摞叠好的毛巾,一个儿童把一条毛巾取下来,放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拿下第二条,放在第一条的上面;随后是第三条、第四条……直到把所有毛巾挪动完毕,然后又一条一条地把这些毛巾挪回到原处。
他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只是体验这个过程。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儿童挪动毛巾时,没有家长看到,因此没有受到成人的吆喝。没有成人的干扰,他才能如此轻松快乐。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家长千万要学会等待、耐心,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活动。
二、保护孩子自己的行动节奏
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正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成人瞬间就可以完成,并且会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了。
但是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而且节奏是不易改变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改变的正当理由。
其实当儿童被迫接近于成人的节奏时,他是痛苦的。然而很多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而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这种“帮助”孩子做事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依附于成人,而懒得再自己做任何事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而随之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家长要做的就是最好不要去打扰孩子的自主活动,保护孩子天赋的自主活动本能,并尊重孩子自己活动的节奏,让他们真正地自己享受自己活动的过程,并且在自主活动过程中自由地成长。
爸爸妈妈,别让孩子看不懂
在幼儿园生活时间长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有时也会走进孩子们的家门,走进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时你会感叹:现在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世界很无奈。现在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孩子太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的关爱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纷纷扰扰中,孩子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节过后来幼儿园的大班男孩,长得很清秀。报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关于孩子的证件和证明,就是缠着园长要入园。经过园长的悉心解释,他终于同意回去试着找找相关资料,直到孩子报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带来了村里的一个简单证明。在办完孩子的入园手续后,他很紧张也很严肃的找到我,根本顾不了孩子,有时打个电话就是要老人们对孩子严厉点,孩子不管不顾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气得老人在家大发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妈妈那玩,没过几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节回家几天,赶上日期早,还可以接送儿子几天,在家看见儿子太淘,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脾气对孩子动粗。时间长了,孩子也无所畏惧。今年开学时,我们了解到小威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皮球。看着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操场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常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开放自由、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的家庭伦理责任感为何世风日下,看着一个个聪活泼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还有什么障碍跨越不了呢?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时,你们打算把你们的孩子置于何境地?为什么要让无辜的生命去承担你们放任的责任呢?
爸妈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尽可能地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其实,孩子早期的性教育会决定孩子未来对“性”的看法与观念。因此,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恰当地让孩子了解性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健康的性教育!
首先,家庭性教育应注意顺其自然,但还要注意把握时机。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期。父母就应微笑着看着孩子的眼睛,坦然给以回答。例如对孩子提出的“我是从哪里来时”的问题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是爸爸、妈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并且可以描述具体一些,可以这样讲解:当爸爸妈妈互相亲爱的时候,他们喜欢靠得很近,接吻拥抱,于是他们做爱。爸爸把阴茎放到妈妈的阴道里。妈妈的肚子里有许许多多微小的卵子。爸爸有一种特殊的精液,里面有精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吸收营养,逐渐长成婴儿。假如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谈论这些事情,那么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就可以很容易地谈到性,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向父母请教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发展,制定性教育计划,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循序渐进、科学诱导。
如对婴幼儿来说,性教育的最初内容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自认(自认的性别与生物特征相同)和性角色定位,防止性压抑,正确解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各种问题,学会与异性小朋友友好游戏。
例如孩子也许会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到好奇,在帮孩子洗澡时就可以顺便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指出他的生殖器官,并教给正确的名称,这样孩子看待性器官就会同看待自己的头发一样自然。对四五岁的孩子,还可以运用外貌有雌雄差异的动物进行性别差异的教育,同时也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发展思维力、想象力。
例如世界上公的动物比母的动物长得好看。如公孔雀尾巴很大,羽毛鲜艳,会开屏,很漂亮,母孔雀是秃尾巴。童年期的孩子,性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生命的起源”。要让他们了解“我是父母相爱而生下来的”,回答要简单、明了,可以采用动植物的情形来解释两性的结合、受精、怀孕、生产的道理,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讲人的性和生殖。与八岁前的儿童讨论怀孕、分娩,他们不会出现困窘。上小学后,向女孩讲月经现象,避免她们月经初潮时惊慌失措,甚至对性造成肮脏的印象。上初中后,家长可认真地给孩子讲解,性行为应是夫妻之间的行为,一般分为3个阶段:边缘性性行为,比如拉拉手;过程性性行为,包括拥抱、接吻、抚摸等;实质性性行为,也叫目的性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第二阶段最重要,未婚者应把行为控制在这一步。孩子成人后,除了教育他们从道德层面尽量避免性行为外,还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安全套等避孕器具,学会保护自己。
小编总结:性教育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都会认为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不用特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然而正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孩子对“性”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造成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爸爸妈妈要注重孩子的性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