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现象
发布时间:2020-06-20 小班教育心得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笔记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现象我们班的宝宝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们玩游戏,愿意和同伴交流。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好几个小朋友在和同伴交往时出现了“打人”的情况,这个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的关注。有的爸爸妈妈很担心的和老师交流,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别人欺负,或者自己的孩子去欺负别人。实这些情况在幼儿园里是孩子和同伴交往时一种常见的现象。YjS21.cOm
当孩子发生这种纠纷时,需要老师、家长仔细分辨原因,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和同伴交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打人”一般有以下这几种原因:
一、不善言辞,表达不当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和其他同伴玩耍时,常把摸摸别人、碰碰别人,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宝宝并不喜欢攻击别人,他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二、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如被别人拒绝),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满的情绪。
三、要对方服从
宝宝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小班幼儿身上十分突出。小班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四、习惯性打人
每个孩子家庭教养的方式不一,有些家长(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比较骄纵,发现孩子有打人的情况也不制止,甚至觉得孩子胆子大,以后不会吃亏。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遇到争执时习惯性的去打人。
作为老师,对于爸爸妈妈们的担心我能理解,这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爸爸妈妈们通过和宝宝交流、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后,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打人”的孩子认错,唯有认错,才有改错的可能。告诉孩子,即使他犯错,只要改正,永远是爸妈的好孩子,爸妈还是永远爱他。引导“被打”的孩子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以告诉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可以大声的警告“打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等等。同时,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国外如何看待孩子尿床现象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宝贝大小便,对尿床的宝贝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而适得其反。
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时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
比如尿湿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美国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使用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用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进行快乐的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岁半时完成训练。
日本的妈妈在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国内那种老式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可以随便起来。他们认为过早的把尿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但妈妈也不能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宝宝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添很多麻烦。
澳大利亚孩子是围着尿片长大的。他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肯定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会尿床,大人不会看做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
育儿观念: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儿观念: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与父母唱“对头戏”,父母讲的话,她置之不理,这就是所谓的逆反习理,很多父母为此叫苦不迭、束手无策,我作为老师也有这种感觉:教育学生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难。但从另一角度讲,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也是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历程,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顺,逆来顺受,虽然从表面上看容易管教,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要么这个孩子的智商不高,要么缺乏独立意识。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导不当,轻则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情,重则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我认为,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分析孩子的“心理疾病”,再对症下药。
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孩子就是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孩子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她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她的认识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她的这种心理要求。即使有些事情和有些东西的确不能让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讲明道理,多与孩子交谈,听取她的想法,使她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种借口推脱,如“这件事小孩子不要知道,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了”,更不能采取“大棒政策”,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二、对孩子的管教要适度,既不能过于苛刻,也不能过分溺爱。有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设计一些“套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这个“套子”,不能有任何的差错,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而且疏远了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怪养,有这样一种说法:“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爸的孩子象个宝,投进爷爷、奶奶的怀抱,外公外婆忘不了。”这种对孩子过分“宝内”,过于溺爱,对她百依百顺,孩子就会觉得家长都会听她的话,这样,她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的言行不理不采,也会导致逆反心理。总之,对孩子的苛刻和溺爱都是滋生孩子逆反心理的肥沃土壤,必须坚决反对。
三、对孩子要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可居高临下,采取“高压政策”。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她的独立也在不断增强,她不但要求得到同龄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放下长辈的架子,与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尊重她的”人权”,与她谈话要亲切真诚,多用商量的口气,互相交换彼此的想法,少用命令的腔调.如果一味地采取”强权家教”和”专制政策”,孩子会感到厌烦,产生对立情绪,采取这种”高压”的做法即使暂时把孩子压下去了,那也是表面现象,以后她有任何想法都不愿意告诉父母,父母就很难打开她的心扉,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疏远了,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做父母的所不愿意看到的.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孩子送的“乱七八糟”的礼物
我家果儿三岁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送我点小礼物了,如何对待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呢?
前几天果儿在家里画画,她大笔一挥只要一会儿的功夫一张张画就画好了。这些画在我们大人的眼睛里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一些线段。果儿画好以后通常转手就要送给我了。我看着乱七八糟的线段一点也不放在心里。我象征意义的接过果儿的画,并把画收好了。这个时候我没有更多的关注果儿,我想她的心里应该很开心吧。
这个礼物我就随手放在桌子上了。过了一两天,我在整理桌子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非常碍眼。要整理桌子嘛,所以我就会趁着果儿不注意给偷偷扔到垃圾桶里去,我想这些东西不就是她随手画出来的。没有想到的是我扔进垃圾后就被给果儿发现。她发现了就会大叫说:妈妈。这个不能扔,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呀。说完就给捡回来。其实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突然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实在是太糟糕了。我把人家送我的礼物转手就给扔了,我这个妈妈实在是讨人厌呀。
果儿也担心我再把礼物给扔了,有一次她把她送给我的画捡回来,然后给我找个一个抽屉放起来还告诉我说:以后她送个我的礼物都放在那个抽屉里,那个抽屉是我的礼物专用柜。这丫头还帮我想好怎么保管这些礼物了。这次我才醒悟到自己行为有多么的不合适。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其实都是她的宝贝呢。
从这以后果儿送我的小礼物都放在固定的抽屉吧,这样果儿开心,家里也不会乱。最重要的是果儿知道妈妈对待她的礼物是认真的。
育儿心得:如何面对调皮孩子
育儿心得:如何面对调皮孩子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如何教育好孩子,尤其是如何去教育和面对调皮孩子,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很头疼。下面我就运用教育学的方法来具体谈谈。
其实,孩子多动、调皮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能因为孩子调皮就一通乱骂甚至拳脚相加,但也不能一味溺爱没有底线,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调皮,允许孩子去遵循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去做一些事情,这很重要。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听话,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平常唯你是从,没有自己的主张,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沉闷无趣,你会喜欢这样的孩子吗?我想你肯定不会喜欢的,所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教育,去纠正他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但同时也要跟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慢慢的自己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今后的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对于老师老说,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天天被一些调皮的学生弄得焦头烂额吧。我这里也有一些办法。第一,不要以淘气孩子为中心,有时候可以冷落他。因为有的调皮孩子淘气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想让你去重视他,你如果在他调皮的时候去在全班批评教育他,他非但不会觉得羞耻,反而可能会因此感到骄傲自豪;第二,家校联合教育孩子,因为孩子就两个地方,家里和学校,所以如果有一方对孩子没有严加管教的话,就有可能产生1-1=0的效果,那样可能我们老师进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就是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这样我们才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我觉得就是要抓住调皮孩子的心理,这些孩子一般是自尊心强,好面子,又或者是由于某些因素对自己自暴自弃,想通过一些手段去寻找刺激。因此,我们需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断去推敲孩子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去引导他,终有一日他会变成一个活泼又不失懂事,独立又不失可爱的乖孩子,也祝愿你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或老师,祝你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