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孩子一回家就让他去写作业?大错特错!
发布时间:2020-07-08 幼儿园我的一家说课稿 我的一家说课稿幼儿园 教育孩子笔记孩子一放学回家,你就急着问他,“你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赶紧去写”......殊不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01、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
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02、换位思考,感受孩子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这时你的老公不关心你反而直接说:“饭做好了没有!怎么还不去做饭!”你的心情会如何?
你当时可能有两种选择:
第一,生着闷气去做饭,积累抱怨,直到抱怨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产生恶劣影响;
第二,是表现自己的情绪,直接抱怨甚至吵架,当下就产生恶劣影响。
换位思考,这就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听到“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的真实心情和“讨厌父母”就是“讨厌学习”的后果。
03
请父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而你老公会关心地说:“老婆怎么了?累了就不要做饭了,我们出去吃饭吧!”你会觉得老公真好,内心的疲惫很快会消失:“别出去吃了,我马上给你做。”
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的。
请父母千万不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一定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要求。
当家长真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要求;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生活在“缺爱”当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
04、孩子学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父母应该这样做:
家长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不经意间的言行导致孩子写作业拖沓、不认真,甚至不愿意写作业。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不是天生就这样,而是跟后天的影响有关系。
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情况,下面这七点,就是孩子学习时,父母应该怎么做的正确打开方式,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做?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一边看电视或者拿着手机玩,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这时,孩子心里是很不高兴的:“凭什么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在一旁看书,不打扰孩子学习写作业,当孩子有不懂的地方,能及时问你,给孩子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孩子会受你的感染,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因为,你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专心,很晚作业都没写完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想到第二天孩子还要上学,自己也要上班工作,就会训斥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还没写完!我不看一会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虽然家长很焦急,但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或者因为家长在一旁盯着感到紧张而写不出来。
? 你这样做会更好
严肃、平静地对孩子说:“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现在到了睡觉的时间,没写完也不准写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孩子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心里想:“没做完作业,怎么好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不然会被老师批评。”适当地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孩子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也不写作业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催赶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孩子还是不理会,于是,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写作业或睡觉了,心里埋怨,说家长是“暴君”。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平静对孩子说:“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老师会批评的。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写作业。这就好比我们大人常说的“给双方一个好台阶下”,道理他们都懂,但孩子不喜欢被命令。
孩子作业字写得很潦草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一看就忍不住要发火:“怎么写得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甚至气得把孩子的作业撕了。孩子只是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白到底怎样才好看呢?久了也不当一回事了。
? 你这样做会更好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因为作业写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没法批改,所以你必须重写了。这是我们说好的“规定”,不能破坏。你看,你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让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孩子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看到孩子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单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训斥孩子:“你看你,就考这么点分,你看人家谁谁谁,考了一百分呢!你怎么就这么笨!气死我了。”更有甚者使劲拽着孩子或打孩子。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其实孩子心里也不好受,你应该安慰孩子:“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这样,孩子会认真地找出原因,心里想:“我要努力,我一定行。”
在家长会上,因为孩子犯错或成绩不好,被老师点名批评很没面子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认为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够努力,上课不认真听才会考那么差,让自己在那么多人面前丢脸。家长这样的做,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会为自己找借口开脱,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孩子会在你的鼓励下不断改进,并给你惊喜。
孩子问了个问题,不懂回答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不耐烦或者搪塞孩子:“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脑子里每天不知道在想些啥。”然而,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好事,你可以对孩子说:“你这问题把我难倒了,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孩子心里因为你的表扬和谦虚而感到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不会轻易放弃,锲而不舍地学习,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当家长越把家庭作业当成你的职责,孩子们就越不会将其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那些认为家庭作业对自己的父母要比对自己更重要的孩子,不会承担起家庭作业的责任。”
当你因为孩子做作业的事而生气的时候,是否在某种层面把做作业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呢?
如果是,那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做作业的责任还给孩子。这就意味着,如果孩子不写作业,或者磨磨蹭蹭,他/她就要承担后果: 可能是到时间就要关灯睡觉,即便没有写完作业;也可能是在学校体验作业没写完的后果。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做作业是一件新鲜事,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如何有效率地做,都需要探索和学习。
接下来的几条建议也许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做作业的好习惯:
1、在家里建立日常惯例,让孩子参与,一起头脑风暴,一起计划他放学后的时间要怎么安排。家长此时要真正的聆听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交还给孩子。惯例中也许会包含看电视、运动、做作业、做家务、洗澡等等。
如果这个惯例表看上去实现不了,你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强迫。初次形成的惯例表需要实践几天,发现问题,再用好奇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方式,确定最终的惯例表。
2、 每天都有一段专门的时间,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用于全家人安静地学习和工作。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写作业。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学习方式。
3、 观察一周的时间,看看孩子是如何对待家庭作业的。然后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聊聊你观察到什么,使用好奇的问题问问看孩子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抛弃对问题的预设,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做到只听而不评价;和孩子一起探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办法让做作业更有效?孩子是否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什么帮助?
4、 告诉孩子,如果他的作业需要帮助,你会在那里。但是你不会为家庭作业的事唠叨或提醒,然后,闭上嘴,离开,仅仅在孩子请求帮助时出现。家庭作业是孩子的责任,当你不停唠叨的时候,家庭作业就变成了你的责任。
5、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孩子手里搓着橡皮可能会更有灵感;有的孩子可能习惯于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写语文,但写数学作业时会感到困难,需要帮助;有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认为抄写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
6、 当我们开始把做作业的事交给孩子时,孩子也需要时间来建立写作业的好习惯。在他还没有形成习惯前,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糕,他可能忘记作业,或者花更长的时间。
我们需要做到不唠叨,不提醒,不解救,不指责,不发火,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给他充分的尊重与支持,而不是从他手中夺过写作业的权利。
7、 如果他真的没有完成作业,让他承担自然后果,这时也许他会遇到老师的责罚。你可以通过好奇式提问,帮助他一步步探索作业的目的与重要性。
8、 孩子的改变不可能一朝而蹴,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给予孩子尊重,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与时间赛跑”是最大的教育陷阱,童年不应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那旅行,爱对了,就什么都对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骂”吗
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骂”吗
赵忠心
赵老师:您好!
我家孩子三周八个月,上幼儿园一年了。可是有个问题我和幼儿园的老师看法不一致,那就是孩子做错了事就一定要“骂”他吗?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孩子犯了错,我们从来就是以说道理的方法来引导。比如他不吃饭了,我们就比着他的个头跟他说:“不吃就不长个子了,宝宝以后就只能这么高了。”然后他就会吃了。
可是,幼儿园的方法是“骂”孩子。老师给我的意见说我们的孩子很爱哭,“平时在家有不对的要多“说说”(骂)他,不然以后咋进入社会?你看其他的孩子都不像他那样。”
孩子挨老师“骂”当然会哭。我是不主张“骂”孩子的,但是他在幼儿园又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跟老师交流过,说我们家是以引导为主,他很少挨骂。
可我就不知道为啥其他的孩子就不哭呢?是他们被骂惯了就无所谓了?还是我的孩子太弱了?用老师的话就是他脸皮太薄了?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我感到为难。原因是你提出的问题中一个概念很模糊,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那就是“骂”。
“骂”这词的本意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现在,很多孩子把家长或老师正当的批评也称作“骂”,成年人也有这么表述的。一说“被骂”,使人觉得事情是很严重的。但你仔细盘问,原来是比较严厉的、不爱听的批评,笼而统之为“骂”。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表述“批评”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我猜测,你在问题中说到的“骂”肯定是比较严肃的批评。要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的孩子的话,你也就不会找我咨询了,直接找他们的园长解决,把“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的老师开除就是了,“赢家”肯定是非你莫属。
从你的提问中看到,你并没有完全跟老师闹崩,老师还建议你在家孩子有做的不对的要“说说”他,并不是要你“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由此,我可以断定:你所说的“骂”就是不敷衍、比较严肃的“批评”。
我建议家长,最好使用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表述问题,免得引起听者的误解。
我赞成你们做家长采用说服教育的做法。对小孩子,就是要用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家长是很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讲道理。像你们给孩子,讲不好好吃饭,“个子就长不高”,这样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说服教育,这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再加上“长不高,就跑不快,排队就排不到前边,就拿不到高处的东西等等”,可能教育的效果更好。这样引导孩子,孩子一般会接受的。
对小孩子,我主张还是要多“哄”。不能像对待大人一样简单,是就是,非就非,长篇大论也不适合。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靠臆测,靠猜想,要试着用多种的、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方式方法去开导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不大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由,教育者不能武断。
老师可能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些简单化的现象。家长可以跟老师多沟通,促使老师改正。家长觉得老师管理教育简单化,这跟孩子太多也有直接的关系。
孩子在家里,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有时间、有耐心讲那么多的道理。在幼儿园里,面对那么多的孩子,必须要求孩子做到令行禁止,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到“整齐划一”,这是集体生活所必须。出现了问题,像在家里那样,一个一个地有长时间、耐心地讲道理,那是不大可能的。这就是班级教育、教学的局限。也正是班级教育、教学有这种局限性,才有家庭个别教育、教学配合的必要性。
说个不好听的话,如果一个家庭像过去那样有三个五个、七个八个孩子,家长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去讲那么多的道理。是不是这个情况,请孩子的父母问问孩子的爷爷奶奶就知道了。现在,很多的家庭不就是绝无仅有的这一个吗?您说是不是?
所以说,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管理教育要比家庭里更为严格一些,家长应该理解。老师管理严格一些,也有利于孩子将来融入集体生活。
对小孩子,批评太多了,也就是您说的“骂”得太多了,是不好,有可能会无意之中伤害孩子,或使孩子变得满不在乎,进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
但是,对孩子从来就不批评,舍不得批评,只是一味地“哄”,我也是不赞成的。就像有人鼓吹的“赏识教育”,无原则地表扬,孩子怎么做都是好,都是棒,都是“安抚”。那样,孩子就总也学不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将来进入社会,会觉得人人都故意跟他过不去,甚至有可能会发生精神疾病。那样也不好,使孩子变得特别的脆弱,一批评就哭鼻子。“将来怎么进入社会?”我觉得老师这句话诘问得很对,值得家长深思。
您想啊,现在的社会竞争有多么激烈,就业有多难,现实生活有多残酷,家长们想必都亲身体验过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未被否定、拒绝、批评过,没有这个经历,经不起风雨,将来到社会上,一旦被否定、拒绝、批评,比如找不到工作,待业,被用人单位批评或者辞退,孩子会受得了吗?难道家长还要到用人单位质问人家为什么不录取你的儿子?用人单位批评以至辞退你的儿子,你也不能找人家单位的领导算账吧?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会有磕磕绊绊,谁也不会总是那样一帆风顺。家长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很脆弱,经不起一点儿批评,更不能忍受委屈。因不能忍受批评跳楼自杀、报复杀人,这类事屡有发生,这总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
恕我直言,老师反映你家的孩子“很爱哭”,就跟你们做家长的娇惯、“护犊子”,从来就舍不得“批评”孩子,使得你的孩子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很值得你们家长反省、纠正。
教育孩子不要绝对化,要全面,不能片面;要和谐,要多种方式方法并举,该用什么教育方法就用什么教育方法。任何的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都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就说是人们常用的“讲道理说服教育”是有效果,但也不能一味地使用,滥用也会失效。适当的批评还是不能完全否定的,间或的惩罚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家长该心硬一点儿还得硬一点儿,不能总是“心慈面软”。过于心慈面软不见得是好事。那样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过于“脆弱”。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接受批评、否定的承受力,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质。
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总是教孩子如何分辨对与错,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做法。但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只想着,这么做,是否能带来利益。
对于小译的教育,我只会告诉他,怎么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至于他怎么做,我会给够空间他,让他去尝试,亲身去经历。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但是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呢?答案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没有利益的事,是很少有人去做的。
周一永远是最忙碌的,再加上是月初,各种报表,对账单刷刷的压到我面前,各种催促的声音在我耳边不停的响起,让我已经听不进任何一个字了。但突然有一个声音,就在旁边,格外的刺耳,让我停下手上的工作,朝那个声音看去,是我的同事,负责采购工作的。她的一句话,让我很惊讶的,不知道对方和她说了什么,只听见她说:可以呀,那我有什么好处?对方又接着说了一些,我听不到,但我听到她很开心的笑着。虽然她笑着小声说着,但我却听得格外清楚,这是供应商老板给她打的电话,因为电话一接通,她就喊了供应商老板的名字。
回家和老公谈了这件事情,老公怪我太玻璃心了,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几乎随处可见,有哪个公司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呢?连老板都知道这种做风的存在,只要不太过份,就都睁只眼闭只眼呗,大家都知道是那么一回事。
是,我也知道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既然我们大人做事情都是冲着利益去的,都只看利弊,那我们又怎么教育孩子呢?
真的只有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才分对错吗?孩子的天真,少了利弊关系,才能分得出对与错吗?真的很值得我们大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大人总是大言不惭的要求孩子,不能做什么事,都想着要好处才去做,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可大人却偏偏为了利益而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同一问题孩子为何一错再错
同样的错误,错了一次还再错第二、甚至第三次。这样的错误,当然是难以让人容忍的。不过,这样的态度,你如果用在孩子身上,错的就是你了。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错误,孩子可以一犯再犯,一错再错,以至于让父母火冒三丈乃至抓狂。训斥、揍打也就时有发生。但之后又会发现,骂、打是没用的,孩子还是照旧。其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父母们没有找到这个办法而已。
分析
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一错再错”
一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合理的需求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但孩子又不懂得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多陪我、爱我这样的话。他就用犯错来引起关注。
一般来说,做得好的时候和做得差的时候都能引起父母关注,而且做差时父母的反应会比做好时更强烈。所以,孩子有时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坏事”,以此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同样是写字,写对时,爸爸妈妈没说什么,写错时就常遭到父母的批评。对于孩子来说,批评也是一种关注,他们宁愿要批评,也不愿父母不关注他。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紧张、害怕,甚至恐惧。他害怕犯错,因为之前类似情况曾被爸爸妈妈严厉批评过,所以,当再面对类似的事情时,他会紧张,他担心自己再犯错的话,肯定会被爸爸妈妈训。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担心出错,就越是会犯错。
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对父母的某些决定不接受,但又没办法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他就用一错再错的犯错来表达。这类型孩子跟上面不同的是,做错时他没有恐慌感,他是有意识做错的,是故意的。
对症下药
知道了孩子会犯错的原因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处理和解决。
对第一类孩子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亲子关系。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犯无限扩大,上纲上线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对孩子来说,犯错是合理的,是正常的,父母要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错。而在孩子一错再错时,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处理。
对第二类型孩子
父母要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关键不在犯错,而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更好的方式去做。教他经验,跟他说:没有关系的,慢慢来,你一定可以做好的。鼓励他朝好的方向做,而不是一看到一点苗头马上就发火。
对第三类型孩子
同样要教他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处理,同时引导他自己总结经验,以避免下回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跟第二类一样的做法是:多欣赏孩子好的一面,引导他把注意力放在做得好的事情上,并引导孩子想想这次为什么做得好。
专家强调,父母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话,孩子一错再错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案例1
难道孩子不怕剃刀伤手吗?
小阳四岁多,小阳上次跟妈妈去理发店时,对店里的剃刀很感兴趣,拿起来,一不小心割破了小手。妈妈一看,立时非常生气,一边跟小阳包扎一边训斥他。上个星期,小阳又跟妈妈去理发店,这一次,他照样对剃刀很有兴趣,又拿起来玩,这次,照样伤到手了。妈妈一看,气得马上开口就骂:上回割破了你都不怕……骂了整整有半个来小时。
小阳妈很郁闷,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孩子就能一错再错呢?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吸取上次的经验呢?他是忘了上次的痛了吗?
●专家分析
孩子寻求父母关注的方式
于东辉表示,孩子不是忘了上回玩刀受伤的事,而是一种故意的行为。上次玩剃须刀受伤后,妈妈特别紧张、特别关注,虽然这种紧张与关注是以生气、训骂的形式出现的,但孩子并不在意,他会觉得:看,我这样做,妈妈就会关注我。他寻求的只是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已。
可以想一下,平时他跟妈妈去理发店,妈妈一般就顾着理发、聊天,对孩子是不注意的。而所有孩子的一大特点是:时刻想成为爸爸妈妈的焦点。他玩剃须刀,受伤后,他发现太厉害了,妈妈一下子就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身上,不再关注别的了。所以,当他有机会再这样做时,他还会尝试。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妈妈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理发前可以给孩子一些事做,如书、玩具等,要先安排好自己理发时孩子干什么,这样理发时孩子有了事做,就不会想着让你关注他了。他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你只要偶尔关注一下他,比如看一下他,冲他笑笑,或者偶尔叫唤一下他,就可以了。
案例2
5岁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唠叨?
五岁多的豆豆很爱讲话,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在讲话。不过,妈妈发现豆豆有一个罗嗦的毛病:差不多同样一句话,或者同一个意思,他可以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讲、问。妈妈回答了,他还会再问,最让妈妈晕菜乃至烦躁的是,豆豆会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豆豆妈想不通:同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能一问再问呢?
●专家分析
也许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专家表示,一是安全感不够。孩子害怕做错事,所以他会反反复复地说、问,听着的人当然就会烦。二是他通过这个方法让妈妈更关注我。在孩子的世界里,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的一个世界。人养猫,在人看来,猫是自己的宠物,但在猫心里,你才是它的宠物。父母也一样,孩子觉得父母是我的父母,是来照顾我的人,他没建立起小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这样的游戏规则。
如果是缘于安全感不够这个原因的话,你可以告诉他: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做,妈妈支持你,别担心,别怕。如果是基于想让大人更关注他这个原因的话,那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的意思,妈妈很想跟你一起聊、一起玩的。但同样的意思,你老是说来说去的话,非但不能让妈妈开心,还会让妈妈烦。
父母必看:孩子犯错时,家长该怎么与孩子交谈?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做到了这些,相信孩子的问题就被你解决掉了。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跟一位职场妈妈聊天,谈及的都是育儿的酸甜苦辣事。这位妈妈很精干,谈吐中总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她说她对孩子期望很高,并且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的错误。还谈及她跟先生都是本科大学毕业的优等生,自从有了孩子,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她跟先生对孩子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付出了全部的身心!为了年幼的女儿,她甚至放弃了几次升迁的机会,放弃的目的就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读书和学习。
小时候的女儿乖巧懂事,两岁就会背很多唐诗,讲过的故事一两遍女儿就能复述下来!由于孩子从小聪明懂事,幼儿园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有这样的乖巧女儿,她说她以前很欣慰,孩子越优秀,她越不敢对孩子放松一丝警惕!孩子的举动都逃不过她做母亲最敏感的眼睛。用她的话说,孩子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她对孩子的监督成了每天重复的举动!
有这样的女儿,换做那个妈妈都会欣慰和在意。没想到她对女儿毫不松懈,女儿最近的举动却差点让她崩溃!事情从她的钱包说起,当她发现钱包里的零钞全部都没有了,问女儿竟然得到这样的答复:“没见!”这位妈妈知道家里就娘俩,零钞肯定是丢不了的,百元大钞都在,唯独就少了几块零钞!这事情很明显就是女儿给拿走的!
最后在她的连哄带吓的招数下,女儿终于承认了零钞就是自己拿走的!
这位妈妈顿感崩溃,觉得女儿彻底变坏了,一向听话乖巧的女儿刹那间变成了恶魔!女儿私自拿钱在她看来就是小偷的行为,是决不允许发生的!她开始厌恶起女儿来。她最纠结的就是女儿再也不可爱了,她还甚至想到了女儿长大变小偷的场面。越想她越不寒而栗,觉得自己一向对女儿严格管教,为什么女儿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我很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一向自认为是自己的骄傲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换做是哪个妈妈都难以接受。但孩子出现了问题,妈妈首先要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罚孩子!孩子犯错家长肯定有脱不开的干系,只有用心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育儿中的小点滴,才能将孩子的过错及时的纠正过来,而不应该向这位妈妈那样,觉得孩子犯错了就不完美了,甚至还想到孩子长大变小偷的变态心理!孩子毕竟是孩子,思想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和问题。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
孩子乖巧懂事是每个妈妈最希望的,但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千万不要打骂孩子,更不要以冷暴力来处理孩子犯错的问题。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从这位妈妈的谈话里已经听出来,正因为她的女儿从小到大都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邻居的赞赏,以女儿为骄傲的她不能接受女儿偷拿钱的现实!忽然觉得女儿成了恶魔让她心生厌恶的心理。惩罚了女儿后,她甚至开始对女儿漠不关心起来,她觉得这样的孩子再也让她爱不起来了!
其实说白了,这位妈妈的做法有点过火了,既然已经体罚了孩子,就要让孩子知道被惩罚的前因后果,告诉孩子为什么惩罚她,并告诉孩子私拿妈妈的钱是不对的,拿了钱说谎更是犯了很大的错误!只有用关爱来引导这件事情不可以做,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悔恨心理,孩子的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的改正。而这位妈妈的做法恰恰相反,试图用打骂和冷莫来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讲清道理,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是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看重和关注也未必是件坏事儿,但一定要明白育儿的出发点在哪儿!切不可操之过急,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用成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年幼的孩子是育儿的一个大忌!育儿就要允许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倘若孩子一生下来就成了完美的人,那还要我们家长和学校来干什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为主要的,千万不要为了达到作家长的虚荣,而让孩子年幼的心灵,却拥变成了残缺的心理!
只有允许孩子犯错,才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和鼓励!人生就是在不断中摸索和成长,更何况我们年幼的孩子?给孩子留一片成长的空间,更要给孩子留出来犯错的机会,这样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
专家:家长别放大孩子的过错
上期嘟嘟妈问,孩子心理素质差,接受不了不好的事,游戏输了或没有被老师表扬就会生气不高兴,这样输不起的孩子该怎么办?妈妈们认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专家则认为培养乐观的性格才能正视失败和挫折。
跟孩子玩游戏用点儿“战术”
潼潼妈妈:潼潼曾经对学字游戏非常感兴趣,可她赢了就很高兴,输了就会生气。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好胜心理。在玩游戏前,大人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讲 “大道理”:玩游戏,可能妈妈获胜,也可能宝宝获胜,无论谁获胜,对方都要祝贺。如果宝宝输了,妈妈要鼓励宝宝:“继续努力,自己努力就会胜利!千万不能 哭,哭是没有用的。”做游戏时,为了让孩子记住他的“诺言”,第一次游戏妈妈一定要胜利,通常孩子因为刚许诺过,不会立刻嚎啕大哭;第二次游戏,让孩子获 得胜利,这时妈妈可以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比如说:我不玩了,我输了,我要哭了。这时孩子一般会运用“大道理”:妈妈,你说的,输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没用 的。每次玩游戏之前,重复一遍道理,几次过后,孩子就学会这个“游戏规则”,就不会大哭大闹,而且会知道要想胜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妈妈态度“温柔而坚定”
小麦妈妈:宝宝喜欢和我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但开始时她总要求我按她规定的出手好让她赢。我拒绝了,我告诉她:游戏有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 的想法来玩。当然开始时她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闹、诅咒威胁是难免的,到后来也会哀求。有时也想心软,觉得不要把孩子搞成这样。但转念一想,如果此时动 摇,就会功亏一篑。就是用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我接纳你的哭闹,可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一次、二次,三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闹的程度小了许多,慢慢 的,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那就是,她也是要输的,哭闹改变不了结果。
父母别当孩子面“争强好胜”
满满妈: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会事事处处如意。父母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 出争强好胜的心理,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赢了不沾沾自喜,输了也不要乱发脾气、指责抱怨。父母要避免带着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输赢,把孩子的“第一”和 “最好”看淡,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胜利和挫折,不断地丰富自己。
让孩子总结输的原因然后奖励
笑笑妈妈:在小孩情绪低落时,家长要多鼓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比如,笑笑在绘画课上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就告诉他:“我们不可能每次将 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唱歌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虽然这次画画比赛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也会越做越好。”我这样说,既告诉了小孩 失败和受挫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也鼓励他积极面对。大人和小孩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小孩,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奖励的前提是要 小孩总结出输的原因。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平衡小孩“输不起”的心态。
专家意见 家长别放大孩子的过错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努力。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他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他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挫折和失败打倒。
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的心态。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拿放大镜来放大他的过错或评定他的能力。那样,孩子便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渐渐就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继而变得难以承受挫折。对孩子适当的正面教育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孩子遇 到挫折的时候,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他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与“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 “输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