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孩子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2020-07-23 幼儿园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对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体罚会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对某一行为的鲜明态度,知道父母对于这个行为是极为恼火的,因此让孩子有着长远的记忆。当孩子同时又十分尊敬和疼爱父母的时候,他会尽可能远离让父母恼火的行为。这可能是历史上体罚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
但要达到这一目的,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所选择的该受到体罚的“行为”确实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二是体罚的火候掌握的合适;三是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又十分尊敬和疼爱父母。
父母愿意体罚孩子的根源
一是用体罚体现自己的正确。父母体罚孩子的最初根由,都是有道理的,肯定都是孩子有不正确的行为。父母一气之下,认为只有体罚,才能体现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反对。
二是用体罚体现自己的权威。受体罚孩子所犯的错误,往往是父母以前曾经告诫过,但孩子没有注意、或者没有记住而重犯的。由此有的父母认为,这是孩子故意违犯的,是挑战自己的权威,“不打不长记性”,不打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权威。
三是用体罚来让孩子纠正错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打就难以改正错误,或者不能很快改正错误。
如果父母静心想一想,父母正确的做法和要求,孩子怎么会不理解(如果是在他能够理解的年龄)?凡是对孩子要求十分严酷的父母,孩子往往敬而远之,那是真正的“有权威”吗?有的家长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你认为他的孩子就有更多的错误、父母就没有权威吗?yJS21.com
真心的告诫各位父母,尽量不要体罚孩子,因为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改正的错误,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批评教育的办法解决;而要让体罚取得良好效果的三个要素,我们掌握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怎样培养孩子积极的思维能力
1、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遇事多间几个为什么。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发现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
2、在茶余饭后和孩子交谈讨论,以日常事例为题刺激孩子的思索力。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怎么办”时,不要急于给出谜底,而是耍让他思索,再引导他得出谜底。不受用权势巨子压制孩子,否则孩子会形成盲从性格,抹煞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利用“一题多解”、“一字多组”、“一题多文”的练习,培养儿童的发展思维能力。
4、引导儿童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定势是指心理流动的预备状态,它给解决题目带来一定的倾向性。儿童有些题目解决不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习惯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缺少创造性,因此难以找到谜底。如:“一张桌子4个角,锯掉1个角,还剩几个”就是减法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引导儿童从侧面、多角度去思索题目。
孩子的优点应积极肯定
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
儿童善于模仿,所以成人的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育。暗示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父母,你注意到暗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吗?你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暗示方法呢——
调查:
家长“无声教育”令人忧虑
12月21日,在翔龙山机关幼儿园,一位年轻的母亲接到自己女儿后,恰巧遇见了买菜回家的同事,孩子的母亲喊女儿跟“阿姨”打招呼。女孩迟疑了一会儿,没有吱声,母亲解释说:“这孩子就这样,从小遇事就很害羞、胆怯,怎么教都不会。”同事善意笑笑道:“女孩子嘛,性格比较内向腼腆,这很平常。”女孩听到后,下意识地闪避在母亲身后,把头埋得更低了。
记者随后采访了这位后来得知叫周仪萌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女儿平常在家里还比较活跃,遇到陌生人或在公众场所时,就变得特别拘谨,不仅不爱说话,不敢表现自己,就是碰到熟人,也很少打招呼,她不知道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
12月23日,在市中区大洲广场,记者看见一对夫妇陪着父母、带着孩子在广场散步。孩子只有几岁大,但非常活泼,趁家长聊天时,从父母手中挣脱后,一个人在旁边玩耍,不小心摔倒在草坪中,父母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问:“宝贝,是不是摔得很疼?”孩子的祖辈则当着孩子的面埋怨父母没有照看好孩子。记者注意到孩子在摔倒时并没有哭泣,在父母及祖辈采取一系列行动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并且越哭越厉害,孩子一会儿说腿痛,一会儿说肚子疼,一直被父母搂在怀里边走边哄。
在记者采访中,有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很挑食。12月23日晚,在邱家嘴某大型超市内,家住南环路266号的李建宏带女儿李瑗佳购物,在蔬菜摊位上,女儿指着菠菜与土豆说:“这里有妈妈爱吃的菜。”李建宏说:“我们今天主要买佳佳喜欢吃的鱼和排骨。”李建宏告诉记者说,孩子平时不怎么爱吃蔬菜,周末特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食品。当记者问女孩挑食吗?女孩说:“爸爸喜欢吃鱼和肉,我也喜欢吃。”
分析:
家长消极暗示误导孩子
针对以上现象,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熊骊龙主治医师。他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接受暗示对象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在潜意识中发生变化。暗示在本质上是情感和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即心理机制受到外界刺激作用,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从而支配个人行为或思想。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即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它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与说理教育相比,正确的暗示更有利于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含蓄委婉,无形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除了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外,还可能误导孩子接受某种错误的信息或概念。”
他具体分析道,例如,家长以“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解释孩子不愿意招呼他人的原因,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暗示孩子“我本性就是胆怯内向型”,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使孩子默认了对自我性格定型的害羞、胆怯元素,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
又如,家长过分担心外界带给孩子的伤害,在表示焦虑不安的状况下,也同时暗示孩子“摔跤一定会很疼痛”、“不应该脱离父母的精心照顾”等信息,一方面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气脆弱,另一方面让孩子滋生了生活中的惰性,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加深对父母的依赖。如果家长此时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吧。”孩子则很有可能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又如,个人口味是后天养成的,最初孩子并没有对食物定义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之所以某些孩子噘着小嘴,噙着眼泪,表示“青菜不吃,萝卜不要……”,除了自身体质不佳等因素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表现出来的偏好,也会使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厌恶感。另外,父母出于对孩子体重期望值的考虑,有可能针对孩子饮食施加某些压力,要求他们多吃某类食物,形成暗示效应,从而也会影响到孩子的饮食习惯。
对策:
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针对问题,熊骊龙医师说:“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积极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家长应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他说,家长在讲解道理时,可以将“理”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中点拨启发孩子,实现教育目的;在纠正孩子错误时,可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同时,促使其不断进步。家长在暗示教育时,要灵活运用神态表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对孩子独立能力给予赞赏、肯定的眼神,让他体会成功的愉悦;对孩子的挫折失误,给予安慰、爱抚目光,使孩子感受勇气与力量。家长还可以利用激将法,含蓄委婉地避免说教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也能激发起孩子战胜困难的斗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挫伤孩子积极性的话
英国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成年人与孩子沟通的重要途径,父母和老师的语言内容、表达方式等,对孩子的行为甚至将来的心理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经过观察研究,总结出了会挫伤孩子积极性的话大致有6种类型。
唠叨型: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知道,仍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这种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对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因此,家长越说孩子越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冲撞你。
迁移型: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孩子身上,想当然地千叮咛万嘱咐。这就把孩子过于看“坏”了。这显然与青少年富有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相悖,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造成孩子对家长的说教充耳不闻,甚至还会反唇相讥。
讽刺型:“这个都干不了,还能干什么?”“你能考出好成绩,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类似这些语言,把孩子过于看“低”了。这种话因为刻薄会使孩子长期不会忘记,接受教育的抗拒性也会长期不能消失。
提审型:刚发现一些现象,便大惊小怪地对孩子进行提审,并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就把孩子过于看“死”了。这种草率的行为,极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威胁型:“别插嘴,真不懂礼貌!”“你要再不听话,非打断你的腿不行!”这些语言把孩子过于看“厌”了。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反感,久而久之,会在心灵上烙下抵触的印痕。
揭丑型:对于确有过错的孩子,有些父母喜欢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没完没了地数落。这就把孩子过于看“扁”了。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谅解、宽恕的心情,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很可能走向父母愿望的反面。
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甚至攻击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对孩子的刺激和伤害是相当大的。时间长了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和自信,产生自卑感,最终直接影响孩子成才。
鼓励让孩子更加积极
鼓励让孩子更加积极**小朋友因为刚刚开始上小学,我虽然清静了,但是也担心她在学校里面是否适应,所以每次回来都会问**在学校里做了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啊,她都会跟我一一的说起来,有时候记不住的时候她就说回家想想然后再模拟一下当时的情况再又跟我说。
前天,老师给布置了家庭作业,要写1、2、3、4,因为以前的时候就跟**说过回家先把作业写了然后再做别的,于是回家后就赶紧把作业写了。昨天放学的时候,**很开心的说:妈妈,老师表扬我了,她说我的字写的非常漂亮。我说:是嘛?我们**很棒,那以后也要坚持哦。**说:嗯,我以后要写的更好,老师说我完成的非常好,所以她还让我收了全班的作业本,我就把每个人的都收了起来(看来非常有荣誉感啊)然后昨天的作业还没等我说,**就非常快速的写好了。
写完作业后,**拿起本子给我看,问:妈妈,你看我写的好不好啊?我说好,然后再拿起老师改过后的本子给我看,问:妈妈,昨天我有98分,为什么今天却只有90分啊?我指着本子说,你看,你这个1字写的不好啊,老师都在这里标好了,她给你写了个示范在这里,以后照着这里写就可以了。**说,那以后再写的时候我一定要把它写好,这样就可以得100分了。我说:嗯,你现在也写的很好啊,以后把没有写好的再改正过来就可以了。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吝啬于给孩子一个鼓励一句夸奖,可却不知道孩子可能因为你的一句夸奖一个鼓励就会改变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态度。记得我小时候也是,上学的时候也总是会挑老师,如果这个老师喜欢我或者多夸奖我一句,上他的课都会特别的认真,虽然这样的事情是不可取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老师对我的态度而决定了我对他的态度。对于别的也是,别人对我好或者是对我不好,我都会同样的对待他,孩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只要你对她好了,她就会拿出十分的诚意去对你。有时候,你的一句夸奖或者斥责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玩积木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玩积木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不强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
1、理解学习分类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特点被归为一类,如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帮助引导孩子找到分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可以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点。
2、了解顺序概念
事物按照大小、硬软、胖瘦等会有一个顺序,如小朋友们有时候会按高矮站队,这些训练有助于孩子更好的把握事物特征。
3、建立时间概念
孩子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立刻”、“等会儿”之类,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的表达更为准确并且更容易理解别人的话。
4、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的,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此要及早引导孩子掌握这些概念,比如说“请把勺子放在碗里”。
5、理解基本的数字
不少孩子,有的在两岁时,就能从1“数”到10或者更多,但更多的是“背数”。可以教孩子背儿歌数数,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教孩子计数。
6、了解各种形状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圆形、方形、心形等形状,有必要慢慢教孩子认,这种形状的分类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7、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孩子虽然还小,但是逻辑思维中最初简单的因果关系就会在身边出现了,妈妈让孩子吃饭,孩子也许就会问“为什么要吃饭呢”,这些都是妈妈需要解答的,并借此帮组孩子逐步理解这些简单的因果关系。 “积木游戏”有效锻炼孩子逻辑思维
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会为孩子准备积木这种婴儿玩具。确实,积木游戏能够帮助小孩认识形状、锻炼数理逻辑思维、提高创造力等。
事实证明,利用积木让孩子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年龄在2-3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孩子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