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观念:过分的溺爱真的对孩子好吗?

发布时间:2020-08-17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也格外的溺爱,有得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的原因没有吃好穿好,就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多话点时间,去爱护他们。我们幼儿园就有一位小朋友名叫诺诺,都上大班了,可每天早晨来幼儿园都是不情愿,感觉永远没有睡够的样子。经过观察和了解,诺诺还有个姐姐在外地上学,妈妈去照顾姐姐了,她经常和爸爸呆在一起,诺诺的爸爸只要她要什么?爸爸就买什么?只要诺诺在家不哭不闹就行,什么都依着她。诺诺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电视,然后在穿衣吃饭上幼儿园。天天早上起来看电视就是导致诺诺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在诺诺这件事情上来看,爸爸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可这样的爱真的好吗?它真是孩子要的正确的爱吗?

知道这种情况后,我知道班里还有一些孩子和诺诺一样,我在自己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一节宝宝应该在什么时间看电视的?怎样做是正确的,我们不应该怎样做?在活动过后,我随机访问了班里的几个家长,问了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家长说最近孩子回家看电视很自觉,看一会,只要家长一喊就能关电视睡觉,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也感到欣喜。对于家长我开了一次有关爱的主题会《过分的溺爱真的对孩子好吗?》,在活动期间很多家长也有同感,对孩子爱的尺度把握的不是少就是多,也和家长探讨了应该如何正确的爱护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又撒谎了!老婆的脸马上变了颜色,儿子听到了也似乎感觉不妙。原来,放学的时候,儿子要跟同学回来,同学的妈妈就跟他说:你到办公室跟你爸爸说一声,要爸爸同意了,才可以去。于是儿子就跑到楼上的办公室,但因为我在开会,不在办公室,于是儿子便下楼跟她说:我爸爸同意了,我们走吧。后来因为带着儿子的包不方便,同学的妈妈便上来放在我的办公室才发现我并在办公室。于是几个人便认为儿子撒了谎,便出现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儿子是个性格外向的小伙子,喜欢到同学家去玩,特别是点点家,在和儿子的聊天中,儿子告诉我点点妈妈的要求是必须是我同意才可以去他们家,但他在找不到我的情况下,不知如何解决,又担心他们会离开,于是为了达到点点妈的要求而去他们家,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于是就发生了前面的一幕。听完之后我跟儿子说:假如以后找不到我的话,就告诉阿姨,让阿姨打电话给我就可以了,儿子很开心的点点头。

策略:

一、理性的面对。

撒谎并不什么新鲜事物,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此类经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撒谎有时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但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道德常识体系中,人们常常记住其向“恶”的一面,而忽视其向“善”的一面。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并不少见,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经常会说一些并不存在或并未发生的事件,也常会为此而担心苦恼,忧心忡忡,甚至大发雷霆。其实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与孩子做好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意图与目的,切忌冲动上火,不问青红皂白,一顿呵斥如疾风骤雨,过后却又后悔不已,但给孩子已经留下难以弥补的伤害,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二、正确的引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孩子也在寻求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方法,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来权衡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恰当,但对于目标的达成意识确实非常强烈,会想方设法的围绕欲达到的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但绝对不是在主观意识上去进行我们所谓的“恶念”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在了解孩子真正的意图后,应该给与理解,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去上纲上线,随意的给孩子扣上一个帽子。

正如儿子所碰到的这件事情一样,他这样的解决方式,对于他的年龄来理解,并无不妥,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已,只是我们成人带着社会性评判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假如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之后,了解他所存在的困惑,告诉他如何正确的去表达现实,如何去求助的方式等等,相信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途径,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感悟:

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很多家长并不一定会在意孩子偶尔的“胡说八道”,或者简单的评价,武断的批评,但我们的一番大道理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入心,也未必能够理解,不给与解决问题的帮助,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忙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花开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一种等待慢慢成长的心境,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用自己的童心去感悟孩子的内心世界!!

育儿观念:孩子真的需要你给的优越感吗


育儿观念:孩子真的需要你给的优越感吗

大班孩子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最近常跟大班家长聊孩子上一年级的一些问题。有在小学工作的家长会很自豪地跟我说:“我跟校长提出来了,暑假后我带一年级,正好可以带我家的XX了。”有的家长就很羡慕的说:“你们当老师的就是好,孩子可以自己带,自己看着教,多省心啊,这样孩子哪有学习不好的。我家这个还没考虑好到哪上呢?上新青小吧,没人接送,上实小吧,又不在学区。”我却想:孩子真的是放在自己班上自己来教好吗?

将孩子放在自己班上,无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想对孩子多一些管教,可以多提提自己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一些,另外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的不好的地方多开一些小灶。孩子真的需要这些更多的关照和更严格的要求吗?孩子在获得特殊“待遇”的集体中会不会感觉高人一等而沾沾自喜,产生崇高无比的优越感呢?在同学的眼里,老师就是XX的妈妈,XX自然是沾满了优越感的人物了。

我们幼儿园可是有明文规定:自己家的孩子不许放在自己班上带的。一是担心孩子老会赖着自己的妈妈,或哭或闹,不好带;二是担心教师会因为心思全放在照顾自己家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三是怕孩子自我优越感太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得我园曾经有一个保育员老师,对自家孩子是照顾的特别的细心、耐心和周全。她常常会光顾孩子的班级问寒问暖,她还有一个习惯,每天必须给孩子送三遍水,虽然大家都劝她说,保温桶里的水孩子随渴随喝,哪须送水啊?再说如果全幼儿园的家长都来给孩子送水,那还不乱套啊?她全听不进去,依然坚持给孩子送水。有一天孩子起床后,她又端着杯子跑到孩子的班上,孩子看见妈妈来送水了,皱着眉头说:“妈妈,刚才我已经喝过了,我不想喝了。”她却说:“不行,我知道你喝得太少,你必须把这杯水喝光,要不又要便秘了。”孩子在妈妈的“逼迫”下愁眉苦脸地喝着水。我感觉:孩子此时喝的水比黄连还苦呢!

那天,翻阅《读者》,读到一篇文章《从此不与爱抗争》。作者从自己小学时“妈妈俞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讲起:“那时候,我觉得没有比有个当老师的妈更糟糕的事了。而且,她还是我的班主任。她还那么厉害,尤其对我。如果我能选择,我宁愿我妈是个不识字的农妇,我也宁愿去镇子那头的另一所小学读书,我不怕远。可是那是我小,什么都无法选择。”作者内心一直与“老师妈妈”“抗争”。上了高中,作者终于彻底离开了妈妈的“监管”,一味追逐自由,只想玩个痛快。一次在网吧和人打架,将要被学校开除。“记忆中那么骄傲的俞老师,在我的校长面前,卑微如草芥。一次一次哀求校长给‘我’一次机会。”作者带着赎罪的心拼命努力读书,考上了大学之后,最终才真正感悟到妈妈一直对自己的爱,“从此以后,我不再和她抗争,不再和一颗爱我的心抗争”。过于沉重的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不能不说是太大的压力!

我园的董文老师上学期从东园调到了南园,她的女儿刚好在东园上中班,她调到南园后,考虑是否也将孩子转到南园上学时,首先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孩子说,不想转学,舍不得跟班上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分开,董文老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依然将孩子放在东园上学。后来许多老师都问她,怎么不将孩子转到南园来上学时,董文老师说:“孩子为什么非要跟着当老师的妈妈上学呢?将孩子留在东园,还可以避免孩子自我意识里的优越感,这样的优越感不要也罢,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辈子都享有父母给的优越感吧!

作为教师家长,真正的“优越感”来自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拥有更完整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上给其他家长做个榜样。因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优越感,孩子才会在各个方面做到优秀和超越。孩子在集体中是不需要任何人给的优越感的。

作为家长教师,无需一定要将孩子放在自己跟前教,无论你给孩子的是“优越感”还是“压力感”,我想,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弊”大于“利”的。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前阵子在看王xx老师的一本《让孩子积极快乐起来》的时候发现,书中有一段内容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现象——溺爱。可能以前不觉得,看见身边溺爱孩子的家长也有很多的不理解,现在快身为人母的我,也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对孩子特别的爱。但我始终觉得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所谓藏起一半的爱,不是说只给子女一半的爱,也不是减少对子女关爱的数量,而是以隐蔽的形式收起溺爱的部分,以更深的内涵去爱子女,注意培养其健康地成长,而不是把爱挂在口头。

因为总发现身边的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因为是隔代教育了,对自己的第三代也是特别的溺爱,可能自己还并不觉得是一种溺爱,是一种正常的爱,可是往往他们没有发现的是无形之下给孩子带来的不健康因素。从身边接触、教育过的孩子例子来说:孩子被外公外婆宠着、呵护着,从不去打他骂他,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不能逾越孩子父母的责任,可往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逾越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现在脾气暴躁,一有不顺心的或者不依自己的就会随口乱骂乱打,虽然孩子外婆偶尔也会打孩子,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孩子的习惯已经似乎改不掉了,而孩子父母亲呢,就会觉得是老人把孩子惯坏了,其实都有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不是说买一件衣服,吃一顿kfc就是对孩子好。而如何去关爱孩子,如何使孩子在关爱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赢得佳玉人生的美好品德和能力,当是父母必须注重的关键所在。因为大人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就会使孩子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人,而这些孩子会认为生活就是我行我素。他所注意的只是他自己,而不在乎别人有什么需要和要求,更谈不上与别人合作。有时候就会发现班上有些孩子在拿到玩具后不愿意与人分享,甚至还会抢别人手中的玩具,抢不到就随手想去打同伴。而当这类型的孩子真正长大了,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无力调整、保护自己,这么大一个世界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哄”他的人呢?当然父母也不能一味的想用暴力去解决,也不要盲目的责备。因为经常打骂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应建立“统一战线”,两人之间应该多商量,决定在哪些方面做出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父母的决定。要让孩子养成尊重父母的习惯,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像朋友一样聊天,作为他的好伙伴或者进入他在游戏中的角色状态等等,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我看来,对孩子就是要藏起一半的爱,有些爱放在心里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心里的爱是隐形的,会无形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透露出来,而当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种无形的爱,知道父母是这样子爱他们的,当然现在的很多80后夫妇都是知识化的一代,相信在师幼互动、家幼互动、家园互动这些方面能够让孩子都积极快乐起来,也相信孩子们都是最棒的!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宝贝,疼得不得了,什么事都不让他做,要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就放到他手里。有的甚至于上中班了,还必须喂饭的,可现在还要来放全托,心疼啊,生怕在幼儿园过得不好。一来园看望孩子,孩子没哭,她老人家倒是哭起来了。

有个家长还说,宝宝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约束过他,只要心地善良,在园里安全。学没有有学东西都无所谓,以后长大的工作也不担心,只是有些挑食,不吃青菜,麻烦教师帮忙改下。这让我无语。这类似的情况比较多。

听了家长们的话,我不得不深思。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也作为一个快五岁孩子的母亲,我想说说我的观点。现在家庭条件好的越来越多,又只生了一个,所以对孩子的爱便成了溺爱,让现在的宝宝缺少独立性、大度包容与爱,这个爱是爱他人,爱社会,爱长辈。就算家长再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他自身不能独立,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等,那么他又如果能生活得好呢?他们只知道爱自己,不会关心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缺乏而导致孩子们自理能力极差,什么都依赖于父母、爷爷奶奶,请问各位家长朋友们,宝宝长大后,你们是否也得这样照顾他们一辈子呢?他们会和你过一辈子吗?当他们遇到问题不会处理的时候是不是也时时刻刻地来问你们呢?您觉得这合适吗?好吗?

上天赋予了人类生命,是一个慢慢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是你们所谓的爱,所谓的疼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尊敬的家长朋友们,请你们放开宝宝的手,让孩子走他这一生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需要的是您在旁边的鼓励与关怀和适时的引导与提醒,教会他们学习与生存的本领。而不是取而代之,那他们才会真正感谢你们。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多孩子早上来园会哭,活动中会哭,吃饭的时候会哭,甚至做做游戏会哭着说想妈妈、想奶奶、想回家。还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愿自己动手吃饭,一定要老师喂,不喂就说吃不下了,不想吃了,喂她就能把饭都吃光。数数这几个孩子,再联想与家长沟通之后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几个娇气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溺爱的家长。

就拿我们班的哭泣包冉冉来说吧,到现在仍然是每天来园都要大哭,要抱她才不会哭,不抱就会一直哭,还越哭越大声,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愿意参与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站着。有时候其他小朋友出现了状况我们去处理没有人陪他的时候,她就开始哭着说想妈妈了。和她的妈妈联系沟通之后,从妈妈的话里我们了解到她以前在家的时候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基本没有,因为妈妈觉得小区里的游乐设施不卫生,不愿意带她下楼去玩,就算要玩也是去市区的大型室内游乐场,而且都是大人全程陪同,养成了孩子现在这个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性格。因为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冉冉在幼儿园只黏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空就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被冷落,然后就会觉得委屈,想妈妈,最后就是用哭来表达。

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比较特别,开学前的家访中他的爸爸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过敏性体质,两周岁之前是蛋白质过敏,然后我们就询问现在能喝牛奶、吃鸡蛋之类的东西吗?爸爸的回答比较矛盾,他又想让我们照顾孩子的过敏但又说不要让孩子太特别,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待遇就好,别的小朋友吃的他们家也要吃的,但是又强调蛋白质过敏,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还有从平时爸爸妈妈来园接送孩子以及和我们的沟通中就能看出爸爸妈妈在家应该是特别溺爱孩子的。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家家基本不吃菜,家长开放活动那天,妈妈看到家家把菜倒掉之后就说他们在家的时候都是拿一个特别卡通的小碗,然后在碗里放一点点菜让他吃的,所以导致家家在幼儿园都不吃幼儿园的饭菜。当我听到妈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希望在家的时候不要再这样让家家吃饭了,因为这样他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他就不会好好的吃饭,这样下去会没有营养,孩子的身体肯定会不行的。

像这样娇气的孩子我们班还有很多,孩子们为什么娇气成这样,不难看出都和家长的溺爱有关,我们班的小雨小朋友,她的妈妈都说奶奶在家超级宠她,连爸爸妈妈都管不了,妈妈在和我们的沟通中都是很无奈的语气,我觉得要想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家长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就需要彻底的改变,家长不可能跟着、陪着孩子一生,孩子总要长大,现在是幼儿园,可以说孩子还小,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进入小学,进入初中,到那时再来改就已经晚了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需要父母的爱!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10年,妈妈每天充满怨气的要求我收拾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乱放东西。后来因为太痛苦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包容自己,允许自己的所有行为习惯。有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后,开始喜欢收拾东西,最后井井有条,布置得温馨又方便,比妈妈整洁得多,就算去很乱的朋友家住,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要求我训练我的时候,我却开始喜欢秩序了?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要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若有充足的爱和流动,那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也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最自然的选择。比如独立,每个生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妈妈对婴儿经常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的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慢慢,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灵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帮忙,孩子还嫌你障碍自己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再说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在大人的观念看来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抱持婴儿的攻击,孩子就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再说说合理要求,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越长大,越能安然的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让孩子学去。比如父亲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千万不能学他。儿子小时候会很乖,烟酒不沾,结婚后,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父亲。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爱,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而游戏,却能带来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作为婴儿,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如果妈妈能“看到”婴儿,婴儿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我渴望被妈妈看到,但是我太绝望了。”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因为我们的真实感受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我们需要学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最终的目的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今天很难受,所以脾气大了点”。丈夫学了心理学,说;“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你不能跟我发脾气。”这个说法,和“没看我养家赚钱忙着吗,别烦我”本质一样,只是套上了心理学的外衣,显得更正确。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是,爱的流动被切断,这个说法本身又变成了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的投入生活,让爱流动,真正的培养孩子好习惯。

相关推荐

  •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
    2020-10-15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孩子真的需要你给的优越感吗 育儿观念:孩子真的需要你给的优越感吗 大班孩子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最近常跟大班家长聊孩子上一年级的一些问题。有在小学工作的家长会很自豪地跟我说:“我跟校长提出来了,暑假后我带一年...
    2020-10-23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前阵子在看王xx老师的一本《让孩子积极快乐起来》的时候发现,书中有一段内容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现象——溺爱。可能以前不觉得,看见身边溺爱孩子的家长也有很多的不理...
    2020-10-13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
    2020-10-09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
    2020-09-27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

2020-10-15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孩子真的需要你给的优越感吗 大班孩子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最近常跟大班家长聊孩子上一年级的一些问题。有在小学工作的家长会很自豪地跟我说:“我跟校长提出来了,暑假后我带一年...

2020-10-23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前阵子在看王xx老师的一本《让孩子积极快乐起来》的时候发现,书中有一段内容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现象——溺爱。可能以前不觉得,看见身边溺爱孩子的家长也有很多的不理...

2020-10-13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

2020-10-09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

2020-09-2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