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0-09-27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多孩子早上来园会哭,活动中会哭,吃饭的时候会哭,甚至做做游戏会哭着说想妈妈、想奶奶、想回家。还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愿自己动手吃饭,一定要老师喂,不喂就说吃不下了,不想吃了,喂她就能把饭都吃光。数数这几个孩子,再联想与家长沟通之后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几个娇气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溺爱的家长。
就拿我们班的哭泣包冉冉来说吧,到现在仍然是每天来园都要大哭,要抱她才不会哭,不抱就会一直哭,还越哭越大声,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愿意参与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站着。有时候其他小朋友出现了状况我们去处理没有人陪他的时候,她就开始哭着说想妈妈了。和她的妈妈联系沟通之后,从妈妈的话里我们了解到她以前在家的时候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基本没有,因为妈妈觉得小区里的游乐设施不卫生,不愿意带她下楼去玩,就算要玩也是去市区的大型室内游乐场,而且都是大人全程陪同,养成了孩子现在这个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性格。因为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冉冉在幼儿园只黏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空就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被冷落,然后就会觉得委屈,想妈妈,最后就是用哭来表达。
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比较特别,开学前的家访中他的爸爸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过敏性体质,两周岁之前是蛋白质过敏,然后我们就询问现在能喝牛奶、吃鸡蛋之类的东西吗?爸爸的回答比较矛盾,他又想让我们照顾孩子的过敏但又说不要让孩子太特别,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待遇就好,别的小朋友吃的他们家也要吃的,但是又强调蛋白质过敏,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还有从平时爸爸妈妈来园接送孩子以及和我们的沟通中就能看出爸爸妈妈在家应该是特别溺爱孩子的。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家家基本不吃菜,家长开放活动那天,妈妈看到家家把菜倒掉之后就说他们在家的时候都是拿一个特别卡通的小碗,然后在碗里放一点点菜让他吃的,所以导致家家在幼儿园都不吃幼儿园的饭菜。当我听到妈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希望在家的时候不要再这样让家家吃饭了,因为这样他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他就不会好好的吃饭,这样下去会没有营养,孩子的身体肯定会不行的。(精选范文网 wWW.547118.COm)
像这样娇气的孩子我们班还有很多,孩子们为什么娇气成这样,不难看出都和家长的溺爱有关,我们班的小雨小朋友,她的妈妈都说奶奶在家超级宠她,连爸爸妈妈都管不了,妈妈在和我们的沟通中都是很无奈的语气,我觉得要想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家长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就需要彻底的改变,家长不可能跟着、陪着孩子一生,孩子总要长大,现在是幼儿园,可以说孩子还小,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进入小学,进入初中,到那时再来改就已经晚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孩子哭闹的背后
育儿观念:孩子哭闹的背后
哭,是孩子心理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也会有对应的理由。一个正常的孩子,我想,没有不哭闹过的。每当遇到孩子哭闹,家长就像遇到孩子发烧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温度降下来再说,都是想尽一切的办法,先想着把孩子的哭闹止住。在方法上无外乎是采取共情、转移注意力、给孩子选择、妥协、交易承诺、欺骗、冷漠处理、威胁、强制等方法,有时候还会打骂、训斥孩子。
对于孩子哭闹时,你采用何种方法,其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某些方法是否会造成孩子未来性格扭曲,今天这里都不提。其实,上面说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是完全不能采用。但问题是,就像孩子发烧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哭闹,甚至是长时间的哭闹?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那你和蒙古大夫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不仅使你倍感挫折,对孩子不胜其烦,而且也使孩子感到痛苦,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解决孩子的哭闹,是一个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焦点就是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且要达到管教目的。但如果不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家长是无法正确应对的。
因此,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应弄清楚是怎么哭的,是真哭还是假哭,哭的原因是什么?确定后就可采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如果父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从孩子哭闹的原因上看,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也较大,从细分上讲,可以分生理反射性的、应答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
生理反射性:由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引起,多适合婴儿
●饿了;
●困了;
●累了;
●拉屎、撒尿了;
●身体痛苦和内部不适;
●衣服不合身;
●摔倒受伤类;
●被虫类蜇、咬;
●……
应答性: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这样的哭闹家长是比较容易判断的,脱离当前环境,孩子往往会很快地平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环境实际不可怕,但孩子害怕。
●空气太闷了;
●感到太热或太冷;
●视线中都是他们不想看的东西;
●奇怪的声音;
●强光、噪音等;
●被人惊吓;
●对环境不熟悉;
●遇到陌生的人;
●……
心理性:是孩子的心理引起
●无聊;
●不顺心或不如意;
●生气、发怒
●恐惧;
●发泄紧张焦虑的情绪;
●缺乏心理安全感;
●关注点被打扰;
●天生的性格,比较敏感;
●对某些事情无法理解;
●被暗示,如担心孩子哭时,先说“不要哭哦!”
●……
社会性:是孩子从经验中学到的
●想要有人陪他玩;
●不会玩玩具;
●玩具等坏了;
●行动受限制;
●被家长约束;
●自尊心受到伤害;
●感觉被家长忽视;
●有明确的物质愿望没能得到满足;
●想要东西,愿望得不到满足;
●被贴上一个“好哭的孩子”的标签;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挨打和被训斥;
●撒娇,寻求关注,引起父母注意;
●爸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紧张和焦虑等,“传染”给孩子;
●有话说不出来,着急;
●遇到事情不知所措,以“哭”声告急;
●过度“关心”,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
●不会直接,或不敢提出自己的请求;
●用来威胁成人;
●委曲;
●……
虽然我井中月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不少孩子哭闹的原因,但我相信,还会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大家也应该可以察觉到,孩子哭闹背后原因最多的是社会性的,都是孩子从生活经验中学到的,或是模仿出来的。假若孩子的哭闹原因是社会性的,而家长又采取转移注意力、给孩子选择、妥协、交易承诺、欺骗、冷漠处理、威胁、强制等方法,好像除了“妥协、交易承诺”还有一点好处的,其他对孩子情绪岂不是火上添油?
另外,大家也应该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心理性哭闹和大部分社会性的哭闹,都是由于孩子的能力和认知不足造成的。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家长应该避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特别是不符合孩子年龄、能力和认知的要求。孩子正是由于这些“高要求”压力,采取了哭闹的“对抗”方式。面对这样的哭闹,家长是应该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而不能增加新的的压力。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孩子的哭闹,是父母惯的,与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孩子通过社会性的学习,在与父母“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学会了利用哭闹这一“利器”,迫使自己的父母妥协。所以,如果不给孩子竖立界线,且当孩子违线时,家长不能“温和而坚持”,孩子很快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运用什么武器了,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育儿观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育儿观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一是不能纵容娇惯。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明珠?
不能打?不能骂?吃要高档?穿要名牌?玩具随要随买?不买就
收不了场?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表现得很明显?由此让孩子养
成许多不良习惯?到头来孩子还要怪罪父母“你们为什么就不理
解我们这一代?”对于孩子的错?不能包容?要适时指出哪些是
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就继续鼓励?错的就帮助孩子一起纠正?
同时?要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
家长就不要包办替代。
二是注重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永远是孩子
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将对孩子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示范作
用。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就象现在很多父母
不许孩子沉迷网络?自己却通宵达旦?对网游乐此不疲?父母要
孩子不要抽烟饮酒?自己却整天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如何让孩
子做到?正所谓?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第一要用眼睛认真的观察生活和周
围的环境?第二要用耳朵认真地听别人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第
三要用手认真的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成日记??第四要
用脑认真思考看到的、听到的、记下的?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
点?第五要用嘴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这
些?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只要坚持做了?孩子的
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得到锻
炼和提高。
四是要善于与孩子做朋友。父母不要总高高在上?动不动就老子
长老子短?总认为我生你养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按我的意志
办事。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孩子也有孩子的隐私?孩子也有孩
子的观点?要善于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沟通?自己说的孩子
不理解?要讲明道理让孩子慢慢理解和接受?自己错了的也不要
为了一己面子将错就错?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有
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育孩子时?还得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努
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潜力点?不要去抹杀孩子的个性?有针对
性地培养教育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宝贝,疼得不得了,什么事都不让他做,要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就放到他手里。有的甚至于上中班了,还必须喂饭的,可现在还要来放全托,心疼啊,生怕在幼儿园过得不好。一来园看望孩子,孩子没哭,她老人家倒是哭起来了。
有个家长还说,宝宝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约束过他,只要心地善良,在园里安全。学没有有学东西都无所谓,以后长大的工作也不担心,只是有些挑食,不吃青菜,麻烦教师帮忙改下。这让我无语。这类似的情况比较多。
听了家长们的话,我不得不深思。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也作为一个快五岁孩子的母亲,我想说说我的观点。现在家庭条件好的越来越多,又只生了一个,所以对孩子的爱便成了溺爱,让现在的宝宝缺少独立性、大度包容与爱,这个爱是爱他人,爱社会,爱长辈。就算家长再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他自身不能独立,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等,那么他又如果能生活得好呢?他们只知道爱自己,不会关心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缺乏而导致孩子们自理能力极差,什么都依赖于父母、爷爷奶奶,请问各位家长朋友们,宝宝长大后,你们是否也得这样照顾他们一辈子呢?他们会和你过一辈子吗?当他们遇到问题不会处理的时候是不是也时时刻刻地来问你们呢?您觉得这合适吗?好吗?
上天赋予了人类生命,是一个慢慢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是你们所谓的爱,所谓的疼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尊敬的家长朋友们,请你们放开宝宝的手,让孩子走他这一生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需要的是您在旁边的鼓励与关怀和适时的引导与提醒,教会他们学习与生存的本领。而不是取而代之,那他们才会真正感谢你们。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个“撒娇”的机会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个“撒娇”的机会
随着社会的脚步,大家每天都在忙碌中进行。忙着上班、忙着做事、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仔细回想,我们的脚步不曾停歇,往往忙着忙着就忽略了一些事情、一些人。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孩子们上幼儿园,家长们上班。终于到周六日了,孩子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了,但,还是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而没有办法陪孩子。
当你回家时,你有没有发现孩子高兴的朝你跑来。
当你回家时,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经常在楼下玩。(其实,他(她)是在等你)
当你回家时,你有没有发现,她们一直跟着你,即使有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当你回家时,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向你撒娇,依偎在你的怀里和你说着、问着不同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忽略孩子太久了?孩子们每天都在长大、都在进步,你有没有发现,有一天孩子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我们是否需要把一部分时间分给孩子,多和孩子交流。让他(她)们的成长道路上有我们的相伴,了解他(她)们、读懂他(她)们。
多和孩子交流,给孩子一个“撒娇”、“任性”的机会,同时,你也会收获很多!
育儿观念:父母无意,孩子有心
育儿观念:父母无意,孩子有心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话不无道理。孩子与您朝夕相处,您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有时候,您无意中的一些言行,可能会使我们老师的辛苦付诸东流。因此,您可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进我们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幼儿园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它代替不了家庭教育。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责无旁贷呦!
您不相信?请看——
镜头一:一天早晨,明明的母亲送他来幼儿园,一见到我就说:“老师,您帮我说说这孩子,让他把头发剪了,可他就不听,他最听您的。”我马上问明明:“明明,你怎么不听妈妈的话呢?”明明说:“我爸爸的头发怎么那么长?”
镜头二:有一天,红红来学校后,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今天当值日生好吗?”我笑着回答:“今天我已安排李玉值日了,你明天值日好吗?”第二天来园后,我便对红红说:“红红,今天是你值日,记住哦!”红红高兴地说:“老师,您真好,说话算数,可我妈说话老不算数,老说带我去公园玩,可一直没带我去。”
镜头三:一天,航航来园后,脱掉外衣,对他爸爸说:“爸,你帮我把衣服叠一下。”谁知这位父亲说:“你自个儿叠!”这时我才明白航航为什么老说脏话。
怎么样?相信了吧?有时,在您看来很不起眼的事,却能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那第一位家长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儿子“崇拜的偶像”,第二位家长也许还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感;第三位家长也许未察觉出自己已教给儿子不少不文明的话。类似这样的“镜头”我们见多了,说心里话,也伤透了脑筋。怎么办?您能不能这样——
以身作则。孩子模仿能力强,对他(她)敬爱的人更有一种天然的模仿倾向。但是,率真的孩子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很差,如果您在思想上没有主动教育孩子的意识,往往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使孩子把您身上本来不好的东西当做好的东西加以模仿。
说话算数。孩子与您有血缘关系,感情最深,对您最信任。一旦失信于他,就会使这种信任感降低,甚至消失。
家庭氛围文明和谐。孩子骂人等不良习惯并非先天具有,也非后天一日形成,而是长期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所致。因此,凡有各种不良习气(哪怕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的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使孩子生活在文明的家庭环境中。
育儿观念: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育儿观念:聪明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方式不在多,有以下2点,足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孩子从小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师,他同样会尊重身边的人,一个随和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他的生活怎么会不幸福?由此看来,能够拥有一颗孝心是多么可贵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任何教育都要从孝敬开始。
培养建议一:给孩子“演”出孝敬来
与其说孝敬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演”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辈。一个众所周知的广告: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儿子看到了,也颤颤巍巍地端来一盆水,准备给妈妈洗脚。孩子的世界是纯净和空白的,他从父母那里学习语言和行为,当孩子看到父母给爷爷奶奶捶背的时候,“捶背”这个动作就第一次映入了孩子的视线;当孩子看到父母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孩子就知道: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当父母把老人时时刻刻都放在心里,经常去关怀、问候、体贴、照顾,孩子就会知道:爷爷奶奶在爸爸妈妈的心里很重要。这种重视本身就无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孝敬。
当然,父母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一定要发自内心,不能知道孩子会模仿,就假装做样子。这种假装同样会被孩子完完全全学会。
一位父亲,自从明白了要以身作则教孩子孝顺,就在一天早晨,临出门时,当着儿子面给自己的父亲鞠了一躬,说:“爸爸,我们出门了。”他和儿子出去后,儿子就问:“爸爸,您刚才给爷爷鞠一躬,是做给我看的吧。”父亲哑口无言。因为平日里父亲对爷爷没有特别恭敬,父亲此时的鞠躬,让儿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父母要用真诚心去孝顺自己的长辈、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是把真实的孝敬传达给孩子。
培养建议二: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
一个人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就是让父母放心、开心。当父母一提起自己的儿女,就觉得很心安、很满足、很高兴时,这个儿女肯定做到了孝敬。而为人儿女最基本的,应该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切忌说话大呼小叫,更不应对父母发脾气、使性子。即使儿女有再高的学历和收入,如果常常让父母不开心、让父母难堪,那也谈不上孝敬。
周朝时候,有个人叫老莱子,非常孝顺。他经常为父母准备比较柔软和甘甜的食物。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近70岁,但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自己老了,为得是让父母安心。最难能可贵的是,老莱子常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故意装成小孩子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每次父母都会乐得前仰后合。有时候,他还挑着两桶水走到父母面前,然后故意跌倒,衣服被水浸湿了,他就装作小孩儿哇哇啼哭起来。父母看到他这副滑稽的样子,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老莱子的故事,应该对我们今天做儿女的有所启发。老莱子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父母高兴,不惜把自己弄得邋遢或滑稽,只为父母能够高兴。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像老莱子这样,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情况,尽量让父母开心,给父母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只要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孩子很难不继承孝敬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孩子自身的未来、他的家庭和后代都有长足的好处。
培养建议三:多用孝子的故事滋养孩子
父母以身作则对孩子孝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平日父母还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孝子的故事滋养孩子,孩子常常受这些事迹的熏陶,就很容易把孝敬落实在生活中。比如当今社会,虽然叛逆孩子比比皆是,但是也有特别懂事孝顺的孩子。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一个贫困家庭,4岁就与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在大学期间,她仅凭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加上勤工俭学和两份家教,来维持学业、供养父亲。
2005年1月,黄来女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之后又患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父亲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此时,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重担并决心完成学业。她每天早上6:00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她步行半个小时去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上完课后,就急急忙忙赶回家,给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饭后,她又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给别人做家教。回来之后,基本都已经深夜了,她安顿好父亲睡下,才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后来已经能说话、下床走路,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2007年,黄来女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像黄来女这样孝顺的孩子,在当今社会也不是少数。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他们的故事,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的孝心,会在这种耳濡目染中渐渐被激发出来。一个故事就像一个种子,总会有一些种子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开花结果。
培养建议四:培养孩子为家庭分担的能力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孝敬心上,一定要帮助孩子去落实。即使自己对老人很孝顺,也常常告诉孩子做人要孝顺,但也要经常让孩子去实践、落实孝敬。否则,孩子不实践孝敬的行为,“孝敬”对他永远是一个概念,是纸上谈兵。只有让孩子落实,“孝敬”才会成为孩子自己的德行。
平时,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为家庭分担的能力,从让孩子帮父母端水、拿拖鞋、收拾碗筷开始,再到和父母一起做饭、洗衣、买菜等等,让孩子在行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同时体会孝敬父母的快乐。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他们注意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为家庭分担的能力,特别是从做家务开始。
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的事情忙乱起来。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就把为全家人做饭这件事交给他,小艾森豪威尔根本不会做饭,但是在母亲的教导下,通过自己每顿饭的练习,从把一家人吃得直皱眉头,到津津有味。看到家人吃得这么合口,小艾森豪威尔打心眼里觉得高兴。
其实,为家庭和家人付出是一件很安心、很开心的事,特别当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家人共享的时候,从心底深处会有一种喜悦和满足。父母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去体会这份快乐。这样,孩子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培养建议五:不拒绝孩子的问候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时,天生就有一种回馈的意愿。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接触的事物很单纯,同时心灵很敏锐,也很容易察觉父母的感受。当孩子第一次关心、问候父母时,如果父母反馈回来的是感谢,那么就会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心情。如果父母反馈给孩子的是冷漠,或者让孩子感觉到他的问候很多余,就会打击孩子体贴他人的积极性。
一天,一位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太太正在洗澡,小女儿在沙发上玩布娃娃。孩子看到爸爸回来,叫了一声:“爸爸!”父亲说:“好。”然后他就瘫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还在想今天工作的事。
小女儿看到爸爸和平常不一样,就小心翼翼地问:“爸爸,您怎么了?”父亲听到孩子在问候他,心里一丝暖意,说:“爸爸没事,就是有点累了,宝宝帮爸爸倒杯茶吧!”小女儿高兴地点点头,赶快去给父亲倒茶,看到爸爸喝茶后的满足,又高兴地去玩布娃娃了。
不久后的一天,父亲同样疲惫地回到家中,这次,小女儿什么都没问,就主动去给爸爸端茶,父亲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心中的欣慰代替了满身的疲惫。
孩子孝敬不孝敬,很多时候要看父母引导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这位父亲第一次就说:“去去去,玩你的去!”相信孩子下次看到父亲同样的境遇,就会赶快走开,不可能想到要给爸爸端茶倒水。所以,父母要想培养出一个孝顺、体贴、懂事的孩子,那就不要拒绝孩子的问候。
培养建议六:教导孩子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
当孩子和同学打架,父母和老师会担心;当孩子在工作中与领导闹意见,导致工作不顺,父母会操心;当孩子的婚姻不和,经常吵架导致离婚,父母会难过;当孩子不注意身体,搞得又住院又手术时,父母会心疼;当孩子为了感情的事寻死寻活,甚至自杀身亡……这些都是没有为父母考虑,才做出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教导孩子:身体健康是孝敬,与人和睦相处是孝敬,认真学习是孝敬,工作顺利是孝敬,家庭美满是孝敬,人生幸福是孝敬……一个孩子从小为了孝顺父母而生活,怎么可能走错人生的路?做每一件事、下每一个决定都会为父母的感受而考虑,这样的人生是真正美满的人生。
后记
要培养孩子孝敬的品质,父母首先要对自己的长辈恭敬孝顺,不仅要让长辈衣食无忧,也绝不做让老人担心伤心的事情。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够做到,孩子自然就懂得“孝敬”的深刻含义。父母以身作则的同时,加上正确的引导,孩子从小就会感受到孝敬父母的幸福和喜悦。孩子人生的起步是幸福的,往后的路还怎么会痛苦呢?
育儿观念:过分的溺爱真的对孩子好吗?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也格外的溺爱,有得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的原因没有吃好穿好,就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多话点时间,去爱护他们。我们幼儿园就有一位小朋友名叫诺诺,都上大班了,可每天早晨来幼儿园都是不情愿,感觉永远没有睡够的样子。经过观察和了解,诺诺还有个姐姐在外地上学,妈妈去照顾姐姐了,她经常和爸爸呆在一起,诺诺的爸爸只要她要什么?爸爸就买什么?只要诺诺在家不哭不闹就行,什么都依着她。诺诺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电视,然后在穿衣吃饭上幼儿园。天天早上起来看电视就是导致诺诺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在诺诺这件事情上来看,爸爸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可这样的爱真的好吗?它真是孩子要的正确的爱吗?
知道这种情况后,我知道班里还有一些孩子和诺诺一样,我在自己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一节宝宝应该在什么时间看电视的?怎样做是正确的,我们不应该怎样做?在活动过后,我随机访问了班里的几个家长,问了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家长说最近孩子回家看电视很自觉,看一会,只要家长一喊就能关电视睡觉,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也感到欣喜。对于家长我开了一次有关爱的主题会《过分的溺爱真的对孩子好吗?》,在活动期间很多家长也有同感,对孩子爱的尺度把握的不是少就是多,也和家长探讨了应该如何正确的爱护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