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问孩子四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08-20 幼儿园四个太阳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家庭教育问题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问题孩子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都是善良的,有些孩子常常用一些异常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只是我们没有读懂他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只要我们读懂他们,再通过家园共同教育,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会成为同伴们的好伙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心中的乖宝宝。
四招解决孩子胆小问题
据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研究,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难。
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做法不够正确,在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
一、给孩子选择年龄小的玩伴
如果孩子胆小,大多数家长根据“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并鼓励孩子与年龄大一些且胆子大的伙伴交往,但对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结果反而不妙。在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接触中,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长切勿一厢情愿把孩子往优秀的群体中赶,“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情况,在教育中也会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最好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性格开朗、身体壮实、年龄比你孩子小一些、其家长待人热情大方的小伙伴,让孩子经常与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这样的小伙伴容易与年龄稍大但胆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样,而且小伙伴的家长待人热情大方,保证了孩子去玩时,大人不会干涉。
二、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三、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说话声音太小等,父母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强烈地反应,而应善于发现并强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最胆小怯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但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这算什么,谁谁比你本事大多了”,“谁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大奖,你连讲台都不敢上”。这些话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胆怯。因此,家长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四、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爱问问题的小男孩
1、爱问问题的小男孩
大班孩子爱学、好问、求知欲强,脑袋中充满了无数的为什么。
杜圣之小朋友是我们班非常活跃的一个小男孩,聪明、好动,总有发泄不完的精力,更是个爱问问题的小男孩。“老师,我有一个问题!”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他站立并高高的举起手臂,一脸真诚的看着我,满脸期待的等着我给他解惑,这时我总会立马回答他的问题,并积极的鼓励,然后便满意的坐下继续听。
孩子们都有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希望他们好学好问的习惯能继续保持,伴随一生。
2、懂事的小曼
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都好了,孩子们都养尊处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小曼却是一个例外。
小曼家境一般,爸妈是靠手艺吃饭的农民,收入不高,更令人揪心的是,她有个智障哥哥,生活无法自理,必须有人照顾,这样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家庭中,小曼特别的懂事,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当别的孩子还偎依在爸妈的怀中撒娇的时候,小曼已经学习如何自理并照顾哥哥,还学会帮家里做家务,宛如一个打姑娘。小曼的妈妈曾说:“当我知道我生的是个女孩时,立马便哭着想,我的家完了!”说着泪便涌出来。现在,她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信心,因为有小曼,有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深信,自己的家庭会好的。
小曼加油!
把问题留给孩子
老师带小朋友到西区玩大型玩具,大家都显得很开心。当老师说完要求后,小朋友开始跑向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张洛豪和王长昊早早的占去了三个秋千中的一个,玩了起来。班上有许多小朋友都喜欢荡秋千,过了一会儿,张洛豪的旁边就等了两个小朋友,而且两人是同时跑过来的。张洛豪会让给谁玩呢?我好奇起来。张洛豪看到有小朋友在等,就对她们说:“你们两个石头剪刀布吧!”张晓溪和李俊莹用石头剪刀布决出了胜负。张洛豪从秋千上下来跟赢了的张晓溪轻轻说:“你玩的时间短一点,就玩两分钟吧,然后让李俊莹玩一会。”晓溪点点头去玩了。洛豪又过去安慰俊莹:“她就玩两分钟,玩好了你玩。”李俊莹也开心的点点头说:“好的。”这下张洛豪才放心的去玩别的玩具了。当大家都想玩同一样玩具时,问题出现了。张洛豪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中心人物。首先他让两人以石头剪刀布这样一种比较公平的方法确定谁先玩。不仅如此,他还很有责任心,要求赢的小朋友玩适当的时间,又去照顾输了小朋友的情绪,安慰小朋友,当一切安排好了才离开。在这个过程中,谢张洛豪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他不仅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还能关心他人情绪,周到细致的安排一切。最终把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在游戏生活中,幼儿间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或摩擦,很多时候幼儿依赖教师来解决这种问题。那么幼儿能不能同伴间相互协调来自主地解决这种问题呢?今天的事例证明:能的。老师没有插手其中,幼儿完全以一种自主的形式把出现的问题解决了。看来在平时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可以把问题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
“别急,先问问孩子”
星期五美术课上我让孩子们画主题——意愿画《下雨了》。大部分孩子是看着我黑板上的示范画来画的。画的都不错。走到刚转来的耿永强小朋友跟前,我发现他画面乱糟糟的、除了乌云雨点就是一片枯黄不整齐的乱草。“小朋友画的都很好、你画的什么啊!”他没吱声,“你在反面另画一幅吧!”我“命令”完又去辅导别的孩子。
一会儿我又转到他桌前,他不但没重画、反而在那片枯草上又加了一片绿草,我发火了:“让你重画,你怎么还在这上面画?你说说画这些草有什么用?”“这不是草是小麦苗,没下雨时麦苗喝不上水颜色变黄,下雨了麦苗喝饱了水就变绿了”他指着画小声对我说。我一愣:“什么,你再说一遍,”他又小声重复了一遍,我这才明白。他想的真好,我禁不住细细打量他一番:这个平时被我忽视的孩子想象力这么丰富!自己的武断差点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此时我不停的埋怨自己的粗暴和性急。
我以后再犯性急时,一定提醒自己:别急,先问问孩子,他肯定有他的道理。
中班随笔:问题孩子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都是善良的,有些孩子常常用一些异常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只是我们没有读懂他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只要我们读懂他们,再通过家园共同教育,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会成为同伴们的好伙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心中的乖宝宝。
老师我可以问你个问题吗?
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探索发现,好奇心很重的阶段,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我们班的远远就是个问题大王。一天早上我正在晨间时,远远跑过来问:“老师我便便后,为什么尿罐里的水多了?”早上我正是忙的时候,就忙着说:“去去小孩子这是什么问题啊!臭死了。”远远很不高兴的走开了。第二天远远又来问老师怎么我妈妈给我冲奶粉后奶也多了呢?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冲奶粉前和冲奶粉后奶的总量多了。哎呀!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吗?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啊!于是当天课上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故事结束后我问:“小朋友们,你知道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吗?”小朋友们纷纷回答是把小石子放进水里水面就上升了,乌鸦就喝到水了。那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孩子们多数都不知道。然后我就说我们班的远远就发现了,比如爸爸妈妈在给你冲奶粉时,你认真观察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啊。还有远远小朋友你昨天问老师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啊!我们班的远远小朋友可真棒,能一连串的发现这么多生活中的奥妙。这时远远好像受到了鼓舞,高兴极了,大声说:“老师我还知道,我妈妈给我洗澡时,我进浴盆前水是这么多,我一进去后水就更多了。”虽然他的表达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我知道他理解了乌鸦喝水的道理。于是我鼓励他和全班的小朋友继续到生活中去发现。别的小朋友一看远远受到表扬,兴趣也大增。从此我们班的问题更多了,看来我的补充能量了。
看,差一点我就扼杀了一个小牛顿、小发明家。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充足,小孩子的问题有很多要尽量的对其加以引导,不要拒绝回答或错误引导。也许多年后的伟大人物就是在自己不经意的启发中产生。另外教师要能抓住机会适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比生搬硬套,现场演示要好的多。我很庆幸在远远第二天问我时我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要不我也成了扼杀幼儿兴趣的刽子手了。
不要嘲笑孩子的问题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呢?”……也许孩子天真的问题令你觉得非常好笑。但仔细想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当然,你也可以这么回答:“小笨蛋,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
不过,如果你能一孩子一样的心情,抬头往上看,你会发现自己平时视若无睹的天空一片蔚蓝,异常美丽。这时,相信你也会和孩子一样,非常地惊讶而受到感动吧!由于心中藏着这种激动,你会向他说:
“是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蓝色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正如上面的例子一样,要想回答好孩子的问题,先要接受孩子对于事物的惊讶情感。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孩子天真无邪的问题,的确让人觉得好笑。不过,这样笑一笑混过去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尽管这些问题连母亲本身也难以回答,但如果在这时候轻蔑或回避孩子的问题,确实会造成很坏的结果。轻视或嘲笑孩子的问题,会使孩子丧失发问的意愿。如果无法让孩子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时母亲可以非常认真地告诉孩子:“我再去查一查。”这么一来,孩子会因此而受到激励,会想再发问。虽然孩子的问题是一些本来就是如此的问题。但是大家认为本来就是如此的现象,孩子却有所疑问,实在是很了不起。例如:牛顿就是因为认真地考虑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种从大家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中,发现一种规律,就称之为科学。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对于大家都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情产生怀疑的人。他在进入小学以后,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
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2+2=4。这时候,爱迪生问道:
“老师,为什么会是4呢?”老师说:“2再加2,应该就是4呀
但是,爱迪生还是无法接受。老师却认为爱迪生的头脑有问题。因为班上有了爱迪生这样的学生,课程总是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老师把爱迪生的母亲请到学校来,对她说:“你的孩子智力发育太迟钝,无法继续读书。”
不过,爱迪生的母亲认为爱迪生是个独特而优秀的孩子。自小爱迪生从小学退学之后,就亲自对他进行教育。爱迪生在科学界非常活跃,拥有多项发明,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可否认,这与他的母亲在其发问期很好地培育了他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