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发布时间:2020-09-10 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 我们的城市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复杂。我让lulu帮忙找零件,由我来组装。主要是想让他学会看图纸。
2、完成一辆小汽车
这辆小汽车是在第二天完成的。由于第一天摩托车进程十分顺利,lulu很有兴趣。这次我鼓励他自己拼。他的小手还是很不听使唤的,我在旁边主要是指导和帮忙。但在帮了几次忙之后lulu很自然地在我伸手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3、完成大汽车
这部汽车是整套玩具中最复杂的一个,开头我还是让lulu尝试但由于复杂,在多次的失败之后他对拼装不再那么有兴趣了。为了保持他对乐高的兴趣我们打算以我们组装、lulu帮忙的方式,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拼好了。之后用这3辆车玩了很久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lulu重新有了兴趣。
4、完成“战士”
今天带lulu去反斗城,lulu对乐高中的“战士”系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虽然这套玩具适合的人群是6~16岁的孩子,在他的坚持和旁边销售小姐的蛊惑下我们还是买下来了。但我们和lulu的约定是“要自己拼装起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帮忙”。晚饭后lulu很认真地开始了他的工作。我们仅仅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不断地提醒了自己“动口不动手”“鼓励+鼓掌”。渐渐地,lulu要我们帮忙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我们的“帮忙”而生气。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lulu用自己的坚持完成了所有的步骤,同时他也品尝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的骄傲”---而这恰恰是我们无法给与他们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lulu的坚持和他的潜力。我们往往把他们当成是小孩子,在不经意间他们长大了,可以去完成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成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鹰,而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交往出现问题时,家长怎么做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当他们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要用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去解决。成人常常会用所谓“成熟”的方式去干预儿童的朋友圈规则。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成人的“吃亏理论”,另一个是成人的“自我强大理论”。成人怕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吃亏”而变得“窝囊”,于是当孩子遇到人际矛盾与冲突时稍有不快,成人就急于去安慰孩子,替孩子做主,甚至要为孩子“打抱不平”“讨回公道”。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依靠大人,结果很可能会变得胆怯、不自信,甚至“窝囊”。
有的家长则用“自我强大理论”来回避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教育孩子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与强大,才能让同伴服气,因而减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独自增强自己的其他本领,等有朝一日让大家对自己“刮目相看”。但是儿童的朋友圈恰恰不是这样的。他们建立朋友圈的主要规则是“有趣”,也就是说相处带来轻松与快乐,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这个“有趣”也许是孩子的新玩具有趣,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到了4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靠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交往能力给人带来快乐,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专家说:“交流要平等”,家长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学生说:“我们想让爸爸妈妈真正理解我们”。我们把其中的典型观点呈现给大家!
来自网友的声音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看了《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的报道,我很受触动,我觉得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一位网友认真地说。现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课到晚上九点,他说:“一些道理作为家长我们都懂得,我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课本、课外读物,也觉得挺心疼的。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加大他的压力。”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评价体制的原因。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测智商,不是他们想去,是学校让他们去,因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这个孩子的平时成绩就不用计入学校的总评分表。“这对孩子多么残忍,但是很多家长没有选择。”
另一位网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写道:“看到孩子的来信,我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孩子们提的观点特别有针对性”。自己和爱人工作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从来不觉得做错了,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听话”。“现在孩子倒是听话了,但是变得很胆怯,有一次中考结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点都没有回家,因为成绩不好,怕挨打。”直到那时,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孩子们的信里提到的每条我觉得自己都犯过,一味的指责孩子,从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过,我以为,指责就是教育,打骂是对他好,还老是告诉他“我为什么不打骂陌生人,因为我是为你着想”,孩子的成绩却每况愈下。看了这封信,我觉得孩子们是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沟通。我想,正如《光明日报》的报道,“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
孩子,错的是我们……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八项规定”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昨天下午放学接了孩子回来,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想骑自行车,于是我走回楼下去取自行车,远远听见一女人高声在叫骂:妈XX,兔兔儿整天吵吵吵,滚回家去……,后面骂的听不懂的。门口三个孩子,我认得,一个是楼上的小女孩,另两个是隔壁楼的,都上幼儿园,一个孩子懵懵地望着一楼阳台上骂人的女人,估计也听不懂骂什么,但也知道并非善意。那女人五十上下年纪,见有大人来,转身回到屋里,推上阳台上的门,还在骂骂咧咧,大概就是因为孩子们在楼下太吵。
真是太神经了,下午5点多6点多这个时间,一般家庭都是准备晚饭时间,而且很多人是没有下班回到家的,即使家里有小孩子的,一般这个点也是在外面活动的时候。我了解的是她家没有小婴儿的,只有两个大人,经常看往外拉出的做手工加工这类的东西。
我们楼下地方还算宽敞,进出车辆不多,比较安全,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不错的活动场地。骑车,打球都活动得开。现在大都还是一个孩子,回家大人也不能全程陪伴,孩子们放学在楼下一起玩耍,总比回家盯电视,玩游戏好的多。孩子玩闹时间最长也不过两个多小时,而且不仅仅是在这个楼下,玩一会就跑开了,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多点理解和宽容呢,爱吵闹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玩的时候也不吵不叫,那还是孩子么?你至于对着孩子就这们破口大骂么?
平时在楼道,在餐厅,在公共场合,孩子们吵闹,我们都有提醒,让他们知道这是公共的地方,不能大声吵闹影响到别人,如果一个孩子,一般都比较听从,但是两个,三个孩子在一起疯玩的时候,四五岁的年龄,你的提醒,立即变成了叛逆的反抗,他们一般悄悄咬下耳朵,然后放肆的来挑衅你的权威,那就是更加大声的叫。如果亲自带孩子的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都会理解一下,即使你去阻止,带他们离开这个地方,但叫声已经发出来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自由自在的玩耍,肆无忌惮的笑,一起嘻戏打闹在我看来都是正常的行为,即使有些吵闹,有些噪音,但不是在休息的时候,还是对孩子多些包容吧。
孩子是我们的开心果
游戏娱乐,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
不管是随口来个词语接龙,还是信手弄个剪纸贴画;也不管是把扑克牌自创成学习英语的单词游戏,还是从跳棋游戏里体验一把失败的感受,也不管在与孩子的斗嘴过程中,从孩子的纯朴话语里享受着童真的乐趣,以至于把一切烦恼都悄然抛到脑后;还是与孩子的嬉戏里,也让自己穿越时光隧道,享用一回童年的心情。这一切的心灵体验都是孩子给的,那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作为回赠,孩子还给父母无数颗开心果。
亲子阅读,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
一家人围坐书桌旁,共享阅读的快乐时光,那书中的美妙情景恍如生活中的再现,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朗读,其字正腔圆的程度已远远强过父母,加上抑扬顿挫的情感不时浮现脸庞,那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字,而是对成长的倾力投入,是对未来世界的浓情触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越,而父母只需要学会认真倾听,再加一丝丝鼓励,孩子从中收获到的欢悦就化成了父母心中粒粒开心果。
化解争吵,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
父母由于观点相佐,争吵正一触即发,孩子突然插一句,你们争吵,也要学会文明一点呀,那就是把声音再变小一点,表情再放轻松一些,就象这样子,孩子一边说笑着,一边做着鬼脸,甚至还两边跑着哄着,父母争吵的导火索还未来得及点燃就被孩子的纯真泯灭了。刚才由争论带来的不愉快也在一瞬间化为乌有,悬而未决的事项也很快在双方的妥协里达成,因为都从心里认识到只有快乐才是生活中的唯一,而孩子是快乐之源,是父母的开心果。
出去游玩,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
一家人相约去闲逛红山森林动物园,在茂密的林间系上吊床,还要在旁边的青草地上铺上随身携带的垫子,再轮番躺在吊床上享受沁人肺腑的大自然气息,嘴里还一边杜撰不着边际的童话故事,吟唱那首自创的童谣,和着不远处的猴山不时传来的阵阵欢笑,孩子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那一束束快乐的花絮便在父母的心间浓浓绽放。
与孩子对话,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
全家人一起晨起锻炼,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享受着日光的沐浴,孩子还一边指着太阳,不解地问,早晨的太阳像红朴朴的脸蛋,好似就挂在树枝上,伸手可以触摸到,可是白天的太阳为什么会那么刺眼,而且那么遥不可及呢?
我回答,那是因为呀,早晨的太阳就像可爱的孩子,可以直接凝望,又容易亲近,而白天的太阳就像长大的成人,仅仅对视和凝望是很刺眼的,而是需要更多的体悟和理解才行!
孩子听后,怔了一下,于是郑重其事地保证,要永远做那可爱的孩子。
父母凝望着自己的孩子,既希望孩子快速成长,又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那都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
为什么我们觉得对孩子是好的,孩子却不领情?
中秋节小假期,再加上秋高气爽,很多父母都带孩子外出玩耍。
在放假的第一天,我就见到小区的一对父母带着3,4岁的女儿要到公园玩。出小区门口前面不远处是一个长长的花坛。小女孩走上了花坛上窄窄的水泥堤,就像走平衡木那样,好几次由于身子摇晃踩不准掉了下来。
旁边孩子的爸爸生气了:“你到底还去不去玩啊?磨磨蹭蹭的。”孩子的妈妈也在一旁催:“快点!这孩子怎么不懂事!”
小女孩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但还是听话地从水泥堤下来,牵着爸妈的手走了。
想起去年,有一次我带孩子外出,也是经历了上面这对父母的情形,虽然我的催促没那么粗暴。当时我也在催孩子赶紧走,刚好路过的一位老人过来关切地问:“带孩子出去玩吗?”
我说是。
“既然打算带孩子玩的,孩子走水泥堤也是玩啊,说不定他觉得走水泥堤比上公园更好玩呢。”
老人的话让我怔住了,原来我的心思一直放在我认为好玩的公园上面,忽视了走水泥堤也是孩子快乐的时光,既然已经计划了整天陪孩子玩的,为啥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我却不停地在一旁催呢?想想真是愚蠢至极。
有多少父母,一直把自以为的“好”推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正在享受中的他们认为的那些“好”呢?
有位老师说,有一天他看到儿子和邻居小伙伴在足球场踢球,两个孩子站在球门前面轮流踢,玩得不亦乐乎。
他觉得两个孩子可能是不懂踢球,体会不到真正踢足球的乐趣。他参与到两个孩子的踢球中,告诉孩子们一些踢足球的规则,然后跟他们踢球、传球、射门。
没多久邻居小伙伴走了,他儿子“哇”一声哭了,说再也不跟爸爸玩。
他觉得莫名其妙,在多次追问后,儿子才说出了原因,因为孩子觉得爸爸的踢法不好玩,爸爸破坏了他们的乐趣,他们觉得站在球门前轮流踢更好玩。
记得有个电视剧,说的是一位奶奶买了一个玩具回家,打算送给前来庆祝自己生日的孙子小图,没想到在外地旅游的外孙小豪跟爸妈也回来了,两个孩子一看到玩具便争抢。
正在大人们打算再买一个玩具的时候,小图决定不要玩具,而是要玩具的包装纸,是那种两手轻压会噼啪作响的透明的塑料纸,他将玩具给了跟自己争抢的小表哥。
回自己家的路上,妈妈说小图蠢,只选了包装纸,还说孩子爸爸的家人欺负小图老实。
孩子爸爸听得有点不耐烦不理会妻子,而是回头轻声问小图:“告诉爸爸,你觉得玩具好玩还是包装纸好玩?”小图说包装纸更好玩。
面对小图的回答,妈妈还是不相信,说小图一定在撒谎,因为太懂事所以把玩具让给了表哥。
最近有个妈妈说,她6岁的儿子交了“坏朋友”,这个“坏朋友”调皮、捣蛋,还喜欢捉弄人,有一次竟然用剪刀给她儿子剪了个癞头,头皮都被刮伤。
这位妈妈很生气,不准儿子再跟那个调皮的小男孩玩,还竭力让儿子跟邻居一个文静的小男孩一起玩。但是她儿子觉得文静小男孩太无趣,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坏朋友”玩,让妈妈很抓狂。
孩子的爸爸也因为担心儿子,便找儿子谈话,儿子说“坏男孩”不坏,他虽然调皮捣蛋,但他很有趣,会说精彩的冒险故事,还勇敢、讲义气。其他小朋友跟“坏男孩”一起玩也总是很高兴。头皮刮伤是因为跟“坏男孩”玩开发廊的游戏不小心自己弄伤的。
爸爸叮嘱儿子以后不要玩刀具后便不再阻止。
有一笑话,说的是一农民到城里拜访亲戚,被富裕的亲戚请吃饭,点菜时亲戚跟服务员说吃鱼翅,农民一听不悦,认为亲戚太吝啬,趁亲戚上厕所时,偷偷把鱼翅改成了鱼肉,还让服务员撒谎说鱼翅卖完了。吃完了鱼肉餐后,农民还暗自庆幸自己聪明。不要用大人的主观判断破坏了孩子心中的兴致,把自以为是的“好”推给孩子,跟农民盲目地把鱼翅换成鱼很相似。
大人眼里的“好”,在孩子看来,可能远不如大人认为的那样好,相反,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关注点和乐趣,虽然这些“点”在大人看来可能无趣、不值得一提,却是让孩子沉醉其中、忘我投入的大乐子。那是因为孩子们独特的视野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快乐。所以“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否则父母便变成了变相的野蛮人,带给孩子们的,将是心灵的束缚。
尊重、不强加,尊重孩子的想法、看法、做法,不以成人的目光批判孩子的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经常感同身受地感受一下孩子们的小快乐。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我们不能不理解。做个宽容和善解人意的好父母吧,保护好孩子的精神世界,并让他们乐在其中。
亲子:我们是孩子的整个天空
可能很多妈妈在网上看过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泪流满面,孩子世界是那么单纯,孩子心地是那么善良,孩子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是孩子生活的整个天空。在生活节奏太快的城市,我们不免烦躁、发牢骚,每次对孩子发脾气前,想想这篇文章,好好提醒自己,多点耐心,多点爱。孩子,是我们甜蜜的负担;我们,是孩子的全世界……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想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老师对我微微叹道: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张望。
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她,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量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这个刚自幼师毕业的女孩犹豫了一下,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旁边有位家长哧地笑出来,我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头晕目眩地到了家,一摊泥般软在床上。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可不一会儿,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叫:滚出去,我不想再看见你,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个白痴!
女儿惊骇得缩到墙角,她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时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追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医生说伤口太深,为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疤痕。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在膝间,长久地不肯抬起来。
打上点滴后,女儿睡了,方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大肆溃逃。这些年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幼子和繁琐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辗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面上,哪里还有香如故!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的最好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教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我回头看看女儿,她向里睡着,眼睫毛扑簌簌地抖。
到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响,女儿轻手轻脚去了卧室。女儿的老师说,她一直在给我打电话,如果打不通,她会内疚得连觉也睡不着的。
原来,那位哧笑女儿的家长去找了她。他说他的孩子和我女儿最要好,那孩子告诉爸爸,好朋友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她妈妈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饱饱的,就不会老是生病,会快快长高长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这个女孩忽然哽咽了:您的孩子还说,妈妈最爱吃苹果,她一定要学会削苹果。
放下电话,我忽然间看到茶几上的水果盘里,有一个已经干巴的苹果,削得坑坑洼洼的,上面有淡淡的血渍,旁边赫然躺着一把锋利的水果刀!
我的心痉挛着,电光石火间忽然明白,她第一次进来,是想让我教她削苹果,我却没有睬她,她把自己伤得那么重,只是试图学着为我削一只苹果!
我来到她的房间,她居然换上了夏天才穿的公主裙,默默站在红地毯上,似一个小小雪人。一见我,眼里便闪过浓浓的惊惶,一下子,我泪盈于睫。她喃喃地说:妈妈别哭,我给你跳舞,跳我刚刚学会的《风信子开了》。
我发现她右脚的袜子有些异样,她说,袜子破了一个洞,昨天脱掉鞋子进舞蹈教室时,有小朋友笑她露出的大脚趾,她便自己拿针线来缝,缝好后却成了这样。
我蹲下来,摸着那个疙瘩,硬硬地硌着手,也硌着我的心。她的脚被磨了一整天,我却不知道,她只有四岁半,怕妈妈会烦,自己苦苦琢磨着,竟然补上了这个破洞,做妈妈的却嫌她笨!
她轻轻唱着,缓缓摆动手臂,合拢的双手如一枚含羞紧闭的花苞。在灯光底下,花苞怯怯地打开,风来了,雨来了,她的单眼皮的黑眼睛一直看着我。她举在头顶的左手,还裹着厚厚的绷带,花瓣一点一点展开,女儿如同一个小小的勇敢的伤兵,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终于将自己开成了一朵比雪还洁白的风信子。
风信子低声说:妈妈,小朋友都笑我开得太慢了。她顿了一下,还有人说我是白痴。我一震,心被烫了似地猛一缩。
舞蹈老师告诉大家,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怕羞,比紫色和蓝色的风信子要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
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软的小身体,抱住漫漫红尘里离我最近的温暖。
请允许白色的风信子害羞吧,因为,风雪再大,受伤再深,她都会拼尽全力为你开一朵最美的花。明天,我将告诉好友,拥有任何一朵风信子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给孩子加压。可是我们跳出小升初、高考等压力,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我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普通人;
在合适的时候生一个像她一样可爱的孩子;
在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处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所以:
我没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时候没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没上清华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说话。
我让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给她建议,但决不帮她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着她,或者盯着她做作业。
我和孩子一起看书,比看电视好。
时常带她逛书店,让她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挑选喜欢的书,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书。
让她帮我做家务,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作贡献。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鱼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宝宝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欢。
我不关注她成绩如何,我每天问她在学校高兴或者不高兴,有固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经常和孩子爸爸有适度的亲密动作,拉手、拥抱、亲吻,爸爸妈妈相爱,她也会去找一个相爱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园门口亲吻她再说“再见”,她以后也会这样爱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赏的目光看她,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这样的童真。看她成长,看她烦恼,看她动心眼,看她淘气,看她犯错误。一直比较相信“红颜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给人压力,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有亲和力。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当然,如果孩子是生俱来的天才,那就让他尽情登攀。
“说话算数”是有效的魔咒,从小到大都坚持,约好的事情没有例外,事先未约定,爸爸妈妈适度妥协吧,到底她还是个孩子。
奖惩分明,惩罚不是动手,以大欺小是可耻的。
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请将行为错误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开吧。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间的尘埃才让他有出错的机会。爸爸妈妈要时刻记住“我爱你,但不爱你的小毛病。”不要翻旧帐,不要说:“你就是不认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从来就BLABLA”,请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说:“抓紧时间,上课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他们都听不懂。
不轻易动怒,控制好情绪,才能教出有礼有节的孩子。
不轻易把奖励和她应该完成的责任划等号。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奖励,就象工作中绩效A+才能拿到额外奖金。经过努力得来的东西,她才会珍惜。
坚决不上奥数,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训目的来折腾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不适用)
带她打牌、游泳、骑车、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娱乐早点教她。
选一样她终生受益的爱好,做到比一般人强,比专业差。我们现在弹钢琴,也许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坚持体育锻炼,带她和小朋友玩团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