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发布时间:2020-09-15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学习方式。
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常常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开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成人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应当支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之强化;对于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成人应当制止,因为这种模仿只能导致孩子正确模仿作用的丧失,不良模仿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
那么,成人应当怎样对待幼儿的不良模仿呢?
1、应该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可模仿的正确榜样。
2、要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孩子的辨别能力差,成人一定要让孩子有选择地模仿。
3、成人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研究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正确引导孩子分析人物。分析时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要教育孩子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动模仿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促进正确道德观的逐渐形成。
4、对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为,成人应积极地加以纠正。如有的孩子喜欢模仿电影中的坏人,成人应告诉孩子,坏人干坏事,如果我们发现,就应该把他抓住,交给警察。这样,孩子就会憎恶坏蛋,而模仿正面形象--警察。
然而,也不宜让孩子经常模仿成人,而应更多地鼓励孩子发表和他人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性的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牛燕红)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
当今社会突飞猛进,各种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生怕孩子落后于人,又是请家教,又是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培训班、辅导班让人眼花缭乱,孩子们在这样的压力下艰难的成长着。有的孩子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别想睡觉,连双休日也被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孩子已经被无情地打磨成了一台学习机器。
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玩是缓解孩子压力的最佳途径。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会休息和放松,孩子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就可能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玩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它同时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更重要的,它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孩子们要吃饭穿衣一样,他们也需要玩,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玩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快乐的成长、进步。
孩子是天使
与小班孩子相处的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感受了很多东西。
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不是很强,所有的任何细微的地方你都不可忽视,在听别人提起幼教工作的时候,自己就以为是看孩子的工作,当你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时,你就会意识到他们就是你的天使,就像我的空间名字一样:孩子是最美丽的天使,和孩子在一起,每天都会像新的开始一样。
当我一口一口给孩子喂饭的时候,他们每吃一口我都倍感欣慰,在我掩饰着疲惫给孩子上课的时候,孩子欢乐的表情会让我的疲惫烟消云散。当我在感叹这种神奇的力量的时候,才慢慢领悟到他们就是我的天使,给我带来无穷的欢乐。
我记得我们班李兴林每次起床时都会抱着我说:老师我爱你!我说:我也爱你!他说:那必须的!我问他谁教的,他说是爷爷。有一次孩子在玩区域游戏,顾静涵小朋友说:我感冒了,而且还流鼻涕了呢!听着孩子天真的话语,你会觉得每天都很快乐!
都说幼儿园是孩子的学校,其实孩子也是老师的学校,因为你通过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经验,同时孩子也能给你带来很多欢乐。
培养幼儿模仿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如果正确引导他们的这个优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给幼儿的影响最大,所以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要给幼儿留下一个好的影响,做个好榜样是很重要的。
在孩子们的茁壮长大时要想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时,首先注意自己的外表,穿着整洁,头发得体。要不这样幼儿也会模仿老师,故意把头发弄乱,穿着也不得体,这样就养成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人们久而久之养成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所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性必须从注意自己的外表开始,使幼儿跟你学。其次,注意自己的言语文明、流畅、正直。老师的言语文明直接影响幼儿。这样的举止被学生慢慢接受。这是培养好幼儿的主要环节。
第三,老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认真。老师要记住对幼儿所说的话,而且要及时兑现自己所说的话。不然学生就觉得老师的言行不一,他们在老师的不好影响下学会撒谎,对事物不采取认真态度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当老师的好好动脑筋,考虑自己对幼儿要说的,说了就要兑现。
总而言之,引导幼儿的模仿力,对幼儿的正直、认真、有责任的人格培养是特有好处的。作为老师必须了如指掌的了解幼儿的情况,给他们做好表率!
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个性
班里有个孩子叫李昊阳,帅帅的小男孩,说话东北口音,我们都很喜欢他,特别是他说话的时候,眉飞色舞的,特招人喜欢。
可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上课不爱张嘴巴,学了知识在幼儿园从来不展示给大家,学唱歌啊,学儿歌啊,他都是小眼睛看着你,或者不看你,就是不张嘴巴,可是通过论坛他妈妈发的视频回家唱歌真有范儿啊,而且有一次,学了一首新儿歌,我请小朋友起来背,小朋友不是很熟练,他一句一句完整的提醒了别人,我狠狠的表扬了他。
可是让他来背一背又不干了。
多说一句话,他就会哭着说:“我不想背。
”我也不勉强他。
上课看着他,学什么都不张小嘴巴,真别扭,可是他什么都学的会,在心里偷着学呢!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吧。
但是还是得想办法让他敢于把自己学到的展示一下。
暂时还不知道他是不想展示还是不敢于?
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个性?但是我相信,昊阳宝贝总有一天会开心的大方的展示自己的本领的。
孩子每天都是新的
带孩子自由活动后,刚刚走进教室,就发现娃娃角的一只小碗坏了。我马上回头问孩子:“是谁把小碗弄坏了?”“孔岩!”孩子们不假思索,大声回答道。“不是我弄坏的!”孔岩马上站起来反驳。一看是孔岩,我当时就火了,这个孩子,调皮捣乱,几乎天天给老师惹麻烦,一批评,他就摆出一副“不是我”的被冤枉的样子。我生气地说:“是不是你弄的,孔岩?”“不是我!”还是不认错的坚决样。“那你看见是谁弄坏的?”“是孟文迪。”孟文迪?班里最老实、听话的孩子?我把头转向孟文迪,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她。只见孟文迪满脸通红,低着头站了起来。原来,小朋友玩娃娃家的游戏时,把小碗碰到了地上,孟文迪不小心给踩破了。我当时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我在班上给孔岩道了歉,告诉孟文迪以后要小心。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孩子们不明真相,为什么会说是孔岩呢?我没有弄明真相,为什么会对孔岩发火呢?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成见”。我因对孔岩一贯调皮有成见,孩子们则以老师的成见作判断。幸亏孔岩看见并据理力争了,否则,我不是冤枉了他吗?
由此,我不得不继续反省: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己到底还抱有多少这样的成见?面对这群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自己是否因对他们最初的印象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态度?是否根据某些理由给个别幼儿挂上了“好孩子”、“坏孩子”等不同的标签?值得欣慰的是答案是否定的。我爱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他们给我带来了欢笑,是他们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孔岩这件事让我明白:千万不要对孩子有成见,孩子每天都是新的!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到的。
记得女儿只有两岁时,我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引导她自己吃饭、穿衣、穿裤子、扣纽扣。我只帮她做一半,另一半由她自己学着去完成。在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朋友来串门,看到女儿把自己的小皮鞋擦的亮亮的,惊得瞪大了眼睛,忙问:“你是怎样教育的?”我指着孩子的皮鞋说:“开始擦的时候
,我总是让孩子在一边看着,替她擦一只,另一只由她自己擦。现在这些事她自己基本上都能自理了。”擦一只皮鞋后,再将两只皮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孩子自然明白为什么要擦的道理。而在大人擦皮鞋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学到擦皮鞋的方法,这里没有丝毫强迫的意思。孩子自然去模仿着去做,一切尽在不言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天生的笨蛋和懒汉,一切都看他们背后有什么样的家长。
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我就经常带着孩子出门散步,这时我便发现他对不平坦的路面特别感兴趣。即便看到挺平常的石阶、楼梯,他总要从我的胳膊弯上溜下去,然后牵着我的手去走一走。虽然孩子的步伐因此更加蹒跚,但她却在这种不常有的尝试中得到了在平常路上不能得到的快乐。所以这时的我们不妨放开手,让孩子从一开始学走路时就学会失败和摔跤,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总有一天她会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在没有坡度和难度的路上,今后的几十年将要面对许许多多艰难的、不平坦的路,只要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去战胜它,将来就会走到人生中充满无限风光的顶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长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但在满足孩子愿望的同时,又把精心设计好的“笼子”把孩子给装了进去。
但你可曾想过,孩子应该天真烂漫地度过童年的时候你却把他牢牢的封闭在你为他设计好的“笼子”里,那你这只“小鸟”还能展翅飞翔吗?
排头兵的动力
“今天我排头,我是跳绳冠军,我是最棒的!”要离园了,冠囡小朋友飞舞着两条小花辨,站在了排头位置,那种自豪的令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神情犹如站在了冠军的领奖台上。而我班的孩子曾不止一次地获得过这样的奖赏体验,极大的激励了所有孩子的活动兴趣,并使我们老师和孩子的情感更加亲密、和谐!这就是我们的“排头”效应。即无论是小朋友们在一次讲故事、玩游戏、户外活动或者是孩子的拣拾碎纸片的一个小的动作、帮助别人的一句暖心的话,我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们也为此争取着、努力着,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他们自己的排头宝座!这种精神奖励,对稚嫩的孩子来说,比吃了糖块还要甜!
正因如此,在“排头”体验中,每个幼儿都拥有了表达自己的自由空间,在让他们信心倍增的同时,使得个性不同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了成功的机会和无尽的乐趣!
在开始阶段,有很多孩子对排头无动于衷,在众人面前羞于展现自己,只因孩子们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心理活动和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我喜欢与幼儿在一起,我要真正的了解熟悉每个孩子,我要因材施教,启发想象,让他们主动发展
孩子的每天都是新的
带孩子自由活动后,刚刚走进教室,就发现娃娃角的一只小碗坏了。我马上回头问孩子:“是谁把小碗弄坏了?”“孔岩!”孩子们不假思索,大声回答道。“不是我弄坏的!”孔岩马上站起来反驳。
一看是孔岩,我当时就火了,这个孩子,调皮捣乱,几乎天天给老师惹麻烦,一批评,他就摆出一副“不是我”的被冤枉的样子。我生气地说:“是不是你弄的,孔岩?”“不是我!”还是不认错的坚决样。“那你看见是谁弄坏的?”“是孟文迪。”孟文迪?班里最老实、听话的孩子?我把头转向孟文迪,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她。只见孟文迪满脸通红,低着头站了起来。原来,小朋友玩娃娃家的游戏时,把小碗碰到了地上,孟文迪不小心给踩破了。
我当时哑口无言。
过了一会儿,我在班上给孔岩道了歉,告诉孟文迪以后要小心。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孩子们不明真相,为什么会说是孔岩呢?我没有弄明真相,为什么会对孔岩发火呢?
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成见”。我因对孔岩一贯调皮有成见,孩子们则以老师的成见作判断。幸亏孔岩看见并据理力争了,否则,我不是冤枉了他吗?
由此,我不得不继续反省: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己到底还抱有多少这样的成见?面对这群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自己是否因对他们最初的印象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态度?是否根据某些理由给个别幼儿挂上了“好孩子”、“坏孩子”等不同的标签?值得欣慰的是答案是否定的。我爱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他们给我带来了欢笑,是他们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
孔岩这件事让我明白:千万不要对孩子有成见,孩子每天都是新的!
幼儿好动是天性
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孩子们普遍都特别好动,整天都“精力过剩”,这让老师们常常感到头疼,甚至觉得有些幼儿似乎有多动症,其实,孩子好动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较低,很多刺激很容易导致幼儿兴奋,加上幼儿能量较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所以就会表现出正常的好动。如果小孩子像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件令人担忧的事了.
再就是幼儿的好奇心也会导致幼儿多动。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发现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不仅表现在他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上,还表现在“动手动脚”上,我常常会发现,无论是什么,他们都忍不住要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把好好的东西拆开来看看个究竟。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幼儿智力确实比一般的的幼儿明显高一截。这样的幼儿和一般的幼儿在一起上课,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他们就学有余力。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幼儿是不会安排自己的精力的,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时间一长还会形成习惯。所以我们会感觉他们好动。相反,另有一些幼儿可能知识上有了较多的落后,便失去了信心,因而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因此就表现为好动。
所以幼儿的好动很大一部分是天性,,只要我们加以合理地引导,幼儿的好动便是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