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发布时间:2020-09-29 开学第一课 2020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节目简介 2020开学第一课育儿观念: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最近,经常听到有的父母朝着老师抱怨,抱怨孩子在家不听话、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脑,要么就是玩手机玩pad,抱怨的同时让老师多管管,殊不知,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其实,只有管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就买了智能手机,这牌子那牌子的,当时我和孩子爸商量这个玩手机危害太大了,为了孩子咱还是先不用这样的手机,于是我俩拿的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发信息,那时候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手机都有哪些功能,也就没有对它着迷。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捧着手机在玩的时候,孩子就会问我,妈妈我也想玩儿,这个时候我就花了1000块钱给他买了个小天才,我告诉他,小天才就是宝宝的手机和电脑,宝宝信了,从上面学了很多。
再往后,孩子上幼儿园了,接触外界越来越多了,也想着多看点电视和电脑,这个时候我们俩商量把家里的有线电视给停了,开始和他去新华书店,去图书馆,慢慢的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
到现在为止,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自己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电脑上看动画片,或者他想玩手机的时候就让他玩一会,但是,每次玩着玩着,玩了不一会就不想玩了,一个是因为他不痴迷,二个是很多游戏他都不会,提不起兴趣。说实话,在对待电视、电脑、手机等的问题上,近几年了,我和孩子爸也是忍了又忍,孩子爸爱看电影,我又好看电视剧,每每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都会默契的把手机放下,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读书。
因为我相信: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并不是靠父母大喊大叫,要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首先要有好的习惯。如果父母自身没有好的习惯,不尊重孩子,总把自己当“首长”,把孩子当“部下”,除了命令就是指责,自己为所欲为,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是打麻将就是打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不是大声喧哗就是大吵大闹,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行举止,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又怎么会成为好孩子呢?
因此,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个规矩,只有管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人世间的所有情感中,最深厚的莫过于母情。孩子则是母亲手中正在雕塑的作品,作品的好坏与母亲的素质密切有关。
在人生幼儿时期这个最重要的阶段,孩子面对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母亲,这个时期儿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母亲起着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有三迁的孟母,晋时有退醉的陶母,唐时有和丸的柳母,宋时有刺字的岳母,古代在生命得不到延续保障的年代,出现了身体或许瘦弱而精神充佩的伟大母亲,从前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是自信的,品品代代遗传、复制、放大,进而成为社会的本色。战火纷飞的年月里,面对枪林弹雨,有多少母亲送儿当兵上前线,贫穷时期的母亲夜夜与油灯为伴,手中的纺车是儿子求学的经济来源,当今数学奥林匹克金奖的得主就是出自寒门,父亲长年卧床,是母亲认准一个理“腹有诗书气自华”,靠打工、养纺供儿子读书,当中外记者采访这位母亲教子的秘诀时,母亲的话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儿子从小没有进过一次饭店,没穿过一件好衣服,儿子的这点出息是苦出来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每个家庭的关注。一次我们去家访,3岁的孩子有一大堆玩具不玩,正在抱着一幅麻将牌玩,还能告诉我们那是“幺鸡”,那是“白板”并熟练的在地上摆起来后来才知道孩子的母亲喜欢搓麻将边搓边逗着孩子。较少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大多数家长还是很注意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孩子的精神需求,人个塑造,是影响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的重要的原因。好母亲会教给孩子打猎的技巧而非能填饱肚皮的肉。常听有些家长说,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家长的知识不等同与家长的素质。宋代贤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它的母亲虽没有什么文化,却懂得教子做人之道。
学习了古代母亲以及教子成才母亲的高思想、高品质,我们现代母亲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拥有更高的素质。由此,便联想到一句话:经历过凄风苦雨,承袭了苦难基因的种子,才可能长成擎天大树。
育儿心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育儿心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时间过的可真快,柏文萱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已经四年了,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好的学习习惯这是首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上学工作,走向社会都是离不开父母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样你让孩子做到某些事情你自己同样也要能做到,譬如和孩子一起学习啊,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孩子的言行和爱好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特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一个书的环境里,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没有哪位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尽管我们不断努力把最好的物质生活都奉献给孩子,以此来弥补我们曾经的美梦,但关注孩子生活习惯责任心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应该是不可缺失和不容忽视的,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担,自己的东西就要自己摆放好,做事不拖拉作业按时完成,同时也要让孩子有时间管理的责任,在什么时间内做什么事情,同样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同时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多加指教。
总之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能希望一天就立竿见影,家长也要有心理准备有步骤的进行。
育儿观念: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育儿观念: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的华华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也许是对新环境的好奇,对新事物的新奇,从老师开始问好到挥手
再见的时候,宝贝一直没有安静下来,不是从这边跑到那边就是来回的在教室里打滚……
从华华的父母对孩子的细微之处,可以看出家长有些过于溺爱孩子,比如爸爸上楼梯都要抱着他,实施
包办、代替。这个家庭把孩子放到了一个高的位置,一个特殊的位置,对他过于关心,有求必应,一味
地满足,简直百依百顺。由此可想这种服从于孩子,处处迁就,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骄横,自
私,任性,养成执拗的不良性格。这不是帮助他,这是错误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根,是孩子的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与对孩子的态度,不要错误的认
为只配合老师就行,要知道家园共育的重要,教师要做好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家长的及时反馈,让
每一个幼儿在这种家园的呵护下成为一棵参天树。
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师!
因工作关系,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需要与土豪们交流,为了缓解工作的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育儿观念:父母们,别跟孩子一起谩骂老师!
下班回家,妻子告诉我,今天开完家长会心情很郁闷。
妻子也是班主任,开完家长会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在车上,她遇到了学校其它年级开完家长会的一对母女俩在一起谩骂科任老师的事。骂的话相当难听,尤其是那个女孩的母亲似乎是谁欺负了她的女儿,骂的话不堪入耳。我知道,妻子在想是否也有类似的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如此谩骂我们这些当老师的。
我安慰妻子,面对当前教育的时候,很多家长其实很焦虑,很迷惘,像这样跟孩子一起诋毁老师的家长在现实社会中的确不是少数。但是,只要我们把工作做踏实了,问心无愧,别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了。
只要多多少少读过几本教育方面书籍的家长都能理解,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并不是单纯地由学校和老师决定,教育不是万能的。在我的每届学生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运用教育家李镇西的一段话来表明我的教育理念。李老师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父母的教育,第二是学校的教育,第三是自身的条件。我认为李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可是,现实中我们部分家长并不接受这种理念,他们认为这是老师推辞责任的一种说辞。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把箭头指向老师,都容易随从孩子甚至率先开始咒骂老师。殊不知,这不仅是一种不懂教育的表现,而且是助长孩子不尊重老师气焰最有利的武器。到头来,只能使孩子在如此之“气焰”中为所欲为,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的问题。
诚然,教育行业中也存在着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老师,但毕竟是极个别者。
妻子讲她遇到的事情时,我也是刚刚给儿子开家长会回来。我拿出了家长会上记的笔记让妻子和儿子看。除了科任老师所讲的内容之外,我对科任老师还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全是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没有一个字是说老师缺点和不足之处的。
物理老师:幽默、有主见、有思想。
语文老师:认真、细心、敬业。
数学老师:思路清晰、兢兢业业、年轻有为。
也许你会说,这是你孩子成绩考好了才有这样的心胸和做法。其实不然,我儿子曾经也有过学习的低谷时期。那个时候,我更是多从儿子身上找问题,多讲科任老师身上的优点,让他努力去喜欢科任老师,喜欢所学的科目。尤其是偶尔遇到儿子说老师某些方面他有成见的时候,我都是极力反对。教育引导他多看看老师身上的优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老师能站在讲台上,肯定能做学生的老师,不能把自己的不努力或者资质不好都归咎于老师。或许正是我这样的引导,儿子对老师的意见越来越少,以至于不再提起。
当然,作为孩子,往往思想比较单纯幼稚,容易对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老师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宽容,但是,作为家长,不能纵容孩子对老师的无礼,更不能跟孩子一起谩骂老师。
教育应该是一片圣洁的天地,不要让谩骂声充斥于其中,更不要让诋毁声污染了其神圣。
育儿心得: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育儿心得: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案例中的阳阳是个内向、胆小的孩子,而造成阳阳这种性格的原因,应该来自她的家庭。从案例中看,阳阳的妈妈对阳阳的举动感到很不耐烦,甚至在家还打孩子,阳阳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呵护和关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阳阳的这种性格。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像阳阳的妈妈一样,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如果我是阳阳的老师,我会进行多次家访,细心了解阳阳各方面的情况,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把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告诉父母,孩子喜欢做什么,喜欢和谁在一起玩,幼儿能胜任一些什么事情,甚至一些关于孩子的小故事。告诉家长打骂孩子会给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造成伤害,会让孩子产生遗弃感和恐惧感,长大了会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将一些成功父母的经验和科学育儿的知识让阳阳家人进行学习,了解一些新的幼教理念,了解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外,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如:亲子活动、家长会、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让家长能亲自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性质、课程设置、目标等。并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及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情况,同时也培养了亲子情感。也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与老师配合,给孩子以帮助和教育。同时家长之间也增进了了解,能更好的沟通,减少摩擦。另外,在提升家长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让家长多关心阳阳,帮助她树立自信,并保持家园一致化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
育儿观念:父母正确的育儿观,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十几年来,中国家长似乎没人不知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现在,大家把这句话视为让人误入家庭教育歧途的始作俑者,恰恰折射出对孩子成长与教育的一些基本认识的缺失。
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
中国教育报围绕着对这一教育口号的认识和相关问题,对家长发起调查,短短的两天时间有3000余名家长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您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怎么理解的”,4.7%认为人生是一场竞争,孩子从小在各方面就应该比别的小孩发展得好;3.4%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发展智力,早识字、早会算术,才能不落后;91.9%认为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教育,但不是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大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上述4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其中最根本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怎样认知孩子的成长。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知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差异。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竞争的家长,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
在我们的调研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您认为父母重点努力应该是哪个方面”,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量不让自家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培养方式,尽量让孩子多才多艺、优秀出众;三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家长育儿观的不同导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父母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二、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正本”必须“溯源”,只有大家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及相关问题有一个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使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朝着理想的终点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人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最根本的是想让孩子“赢在终点”。从调查可知,父母对孩子人生的终点目标是有不同看法的。一个真正的人生大赢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出人头地、追求获取更多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是以牺牲幸福为代价,这样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幸福生活的人。
什么样的人生会更幸福?那就要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这比传统智力更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这些能力是个体从一出生就要关注和培养的。知识的学习对孩子固然重要,但许多知识的学习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的。许多孩子在0至6岁超前学会的知识,到了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用那么费劲。同时在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各有侧重又要互相配合,家庭教育更要关注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
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轨迹,都有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战争,是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优于故我、胜于昨日”。人的一生都会参与竞争,而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才可能正确面对竞争、有能力跟别人竞争。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的比较对象还是自己。而0至18岁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家长不要被这一阶段孩子暂时的、表面的竞争胜利所迷惑,只有从孩子一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赢在终点。
三、遵循规律科学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除了父母的育儿观外,家长还要读懂孩子、科学育儿。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养育,同时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想法和家长的想法有很多的不一致。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但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关心呢?家长“自作多情”、“自以为是”的爱,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吗?如果父母能真正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孩子才能不输在起跑线。
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的父母们正在行动和改变,他们已经开始放弃功利主义的育儿观,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用更科学和人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会实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生命的全程出发,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让孩子在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时能“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