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数学老师改错了一道排序题,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09-29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幼儿园中暑了怎么办教案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豆豆发现数学老师改错了一道排序题,我该怎么办呢?
题目是:请按生长顺序给下面的四幅图填上正确的序号。第一幅图:一只大头短尾巴的蝌蚪第二幅图:一只小头长尾巴的蝌蚪第三幅图:一只没尾巴大个子的青蛙每四幅图:一只有尾巴小个子的青蛙
豆豆填写的序号是:2143老师用红笔改成:2134
和另一个女生家长讨论了一下这题目,真的是老师错了。女生的爸爸建议发到微信圈里,我觉得这样做不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回想20年前一次开学摸底考试中数学老师改错了题,我当面指出后,老师对我的态度并不好。就这样算了吧,又怕影响孩子。
老师给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勾后,又用红笔改掉了原来的排序。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估计老师都蒙了,要不然咋那么犹豫呢。
听其它妈妈说大青蛙也是有尾巴的,现在在怀疑是不是老师真的对了呢。
若现在不是冬天,真想赶紧去河里抓里青蛙来仔细看看。
观点一:“一定要提出来,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还孩子一个公正”。
观点二:“我觉得老师改的是对的,最后那个青蛙明显比第三个成熟,眼睛和脚蹼都很清晰了。无论老师改的是否正确都可以让宝宝去跟老师讨教,让老师解释修改的原因,老师都喜欢爱提问的宝宝。”
观点三:“拜托,老师是对的,第三张图只是看不到尾巴而已,你看看手脚就知道了。至于短尾巴,建议到自然界中看看,实际是有一点的。”
观点四:“先帮孩子减轻心理负担。我记得小时候我做卷子,有一道题有歧义,很困扰,我家有个亲戚说,对于出的不严谨的题,你做对做错都没事儿,以后大考都不会有这样的题的”
观点五:“我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孩子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好机会。先不跟孩子说老师的对错,而是跟孩子一起看看小蝌蚪变青蛙的图片,然后让孩子重新做下这道题,然后呢,家长也发表下看法。
明天放学的时候,可以提前跟老师沟通下确认下,目的不在这道题的对错,而是在于她怎么跟老师沟通的……
千万不要当哑巴妈妈,跟老师沟通很重要哦。
后续进展:
怕孩子说不清楚,我和他一起找老师了。老师说下次上课时改正。
豆豆说老师承认豆豆是对了,但没承认老师是错的。
我说老师承认你是对的就行了,她已经改正错误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2020孩子犯了错怎么办
张丽亚孩童时代,既有天真可爱的地方,又有顽皮淘气的一面,为人父母者,不仅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也有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当孩子因为淘气不懂事,犯了错时,作为父母、老师应当循循善诱,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使他们从小明白是非对错。
然而,现代的许多家长却只顾一味地批评孩子,常常忽略了教育的方法。他们不清楚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犯了错,他们不知该选用哪一种更恰当有效的批评教育方法,教育的结果当然也不能尽如人意。
邻居家有个五岁的小男孩浩浩,常常听人夸他聪明、活泼、好动,做事富有创意,可偏偏就有人不喜欢,他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独自在家的浩浩又有一个新创意,他看见一只玩具狗有点脏了,决定帮他洗个澡,拿来刷子、肥皂,把狗放浴缸里,打开水笼头,开始给狗洗澡,这儿刷刷,那儿搓搓,瞧,他洗得多认真。狗没有洗好,倒把自己洗了一下,全身湿淋淋的。可他好像又有了新的想法,放下刷子,让狗睡在浴缸里,水笼头也不关就走了。去哪儿了呀,原来,他又去给娃娃烧饭了,在地上挖呀挖,湿孩子又成了泥孩子,等妈妈回来以后,看见了泥孩子已是哭笑不得,又听见哗哗水声,走进房间一看,呆了,水已从浴室里流出来,房间地板上也是一片水汪汪。这时,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抓住浩浩,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巴掌,说:“以后再乱搞,看我不打死你!”妈妈帮浩浩换了衣服,至于那只狗,喝饱了水,晒了十天半月也没干。
浩浩再也不敢给狗洗澡了。可没过几天,他又有了一个新创意。他要让自己像妈妈一样又香又白。这个创意已在他心里想了好久了。他每天都看见妈妈抹粉,可是,当浩浩拿起妈妈的粉盒,一不小心,把它打破了,粉洒了一地。有了上一次的经历,当妈妈问起此事时,浩浩赶忙摇头:“不是我,不是我。”
浩浩两次犯了错,但前后两次心态是不一样的,由于第一次妈妈不听它的解释,动手就打,似乎孩子长了记性,第二次浩浩就学会了撒谎,于是孩子不诚实的品质也萌发了。所以,身为父母,应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
一、要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人活在世上,谁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好奇、好动,但知识贫乏,能力有限,故常犯错也是正常的。家长要向孩子传递一些辨别是非的知识,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以与孩子谈谈心,交流一下感情,以孩子的角度来进行交谈,传递一些道德知识,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水平。也可以通过欣赏图书和看电视节目,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经常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示范,使孩子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由现象发展到本质,由别人转向自己。分页标题
二、给孩子解释的权力
像浩浩妈妈这样动辄就打,一点也不给孩子的机会,造成孩子学会撒谎,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浩浩妈妈给孩子解释的权利,让他说明事情的来笼去脉。听过之后,再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也不会出现撒谎的行为,父母在打孩子时,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立场上思考一下孩子犯错的原因。如果有,那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好心,是可以原谅的。
三、揭过不提,一次过失不是永错
过去的事无论是对还是错都让它过去。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一次过失,常常挂在嘴边:“小心点啊,别忘了上次你怎么样啊!”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幼儿总结经验,牢记教训,实质上却强化了幼儿的过失记忆
孩子在学校被打了该怎么办?
今天一早打开家长群,弹出上百条消息,什么话题引起了大家这么大的讨论兴趣呢?打开一看,一个并不愉快的话题:孩子在学校被打了该怎么办?
具体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一位家长上初一的孩子骑电动车上学,被一名初二的孩子看到眼红,结果就被打了。家长找学校反映,学校表示会处理,但一直还没看到后续的处理结果。据家长的了解,那名打人的初二孩子曾因打人要被学校开除。
从个人经验上判断,孩子在学校被打了,虽然不至于经常发生,但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情况。鉴于此,我就以今天群里的这个案例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种事的观点。
一、检查孩子被打(欺负)的伤势
孩子被打了,首先要检查孩子的伤势,特别是一些孩子吱吱呜呜的地方。除了检查孩子比较明显的外伤,还要注意检查有无造成内伤。对于家长感觉比较严重的情况,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维权准备。同时关注孩子在被欺负的过程中,有没有留下心理伤害或者是阴影,如果有,一定要及时让孩子走出来。
二、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被打了?
凡事总是有原因,分析原因的结果无非两种:主要是孩子自身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对方的原因。如果是前者,有不足首先要改正,另一方面要注意,毕竟是孩子被打了,打人者肯定是有错在先的。如果是后者,保留追责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三、如何保护孩子,避免再次被欺负?
弄清原因是为了采取什么样的维权方式作参考,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途径:如果是认识对方,除了直接和对方沟通,还应和老师、对方家长沟通,表明家长的态度,能够调和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认识对方,可以找老师、校领导反映,并明确要求校方跟进处理,关注相关处理结果;如果超出学校的管理范围,根据具体情况,如事情的严重程度,看是否需要报警让相关部门介入,触及到法律的一定要学会使用法律工具。
四、教给孩子相应的自我保护技巧
通常情况下,孩子被欺负反映出的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因此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还是很必要的。如上学路上尽量可以结伴而行或者走大道人多的地方,这样避免因落单给那些坏人以可趁之机;尽量熟悉上下学的路段及周边情况;学会一些应对的说话技巧;学会向周围的人求助……最后比较重要的,要学会在受到欺负后,一定告诉孩子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一定不要被施暴者的威胁恐吓住。
五、其他
有家长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顾虑,比如担心向学校反映施暴者知道后会变本加厉,不反应又担心孩子继续被欺负。确实有施暴者会在知道自己被家长告发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也确实会有人专拣软柿子捏,打一次看到没有严重后果就还会有第二次。那怎么办呢?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这么多十全十美的好办法,因为孩子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也没有一种办法适用于所有情况。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而不是不了了之,选择家长认为最有效的,但一定不能让孩子继续遭受欺负!
孩子老粗心应该怎么办?
最近好多家长问,我的孩子老粗心,应该怎么办?
粗心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把符号看混,如“+”看成“-”、把数字看混,如“5”看成“3”、
忘了写答案,抄错了题,数错了数等;表现在语文方面:学拼音困难,阅读能力差,错别字多,作文偏题等。
这都是粗心的表现。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目前孩子的学习状态来看,粗心都是应该纠正的。
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是孩子学习不认真,太马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贪玩等
如何看待孩子粗心,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孩子学习主观上不认真。
其实,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孩子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孩子说他们粗心,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
误区二、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
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
误区三、家长任意的惩罚孩子。
比如:抄十遍书每天作50道口算题(不可取)等,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过度单调的重复,引起孩子的反感,欲速而不达。
其实,孩子学习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刚上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雄心勃勃地要争第一,可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某些不同,在这些学习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孩子再努力,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误解他,认为他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不认真,不专心等。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使孩子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学习的信心,虽然看他坐在桌子旁学习,其实心早就飞了。
(一)对孩子要鼓励,有进步时就表扬,让他看到希望,使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调动起他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比较喜欢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心灵充满阳光。在学习上,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给孩子选择优秀的学习资料,比如特级教师主编的《新华学习报纸书》,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和孩子出门时,看见什么说什么,譬如,让他口头描述超市,新华书店,或者看图说话,培养他的口头表到能力。
在生活上,我觉得家长要早一点放手。现在的家长,嘴里说自己孩子依赖性强,其实是大人们在潜意识里离不开孩子。他们过分的保护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过问,常常令孩子们的反感。他们包揽了孩子的一切。让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差,而令大人们反感。常听人说,“有个能干的妈妈,就一定有个笨女儿“,就是这个道理。
(二)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不能认为不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受罪,就不幸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做一些家务事。不要什么事都是家长大包大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他小的时候受到一点挫折,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明天就会独立成长。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进竞争的社会,家长放手越早,孩子成熟越早。
(三)要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如果家长一再地说孩子粗心,做事慢,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家长把目光放在孩子细心上,在孩子心理就有一种自己“细心”的心理暗示。孩子小,自我意识薄弱,很在意周围的眼光,家长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孩子的优点上。纠正粗心,养成细心的习惯,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上所述,帮助孩子克服粗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上小学的阶段,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如:活动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让孩子改掉拖拉的习惯该怎么办
大部分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叫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一件事要说很多遍才肯去做,看下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孩子做事拖拉,让人恼火,打又舍不得,该如何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呢,下面告诉大家该怎么办。
1、不要过分溺爱
小孩做事拖拉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小就养成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一开始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会造成这种局面的产生,所以要坚持养成好习惯,不要过分溺爱。
2、适当奖罚
想要改变孩子拖拉,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要求他,比如你给他安排一个任务,规定他在什么时间一定要完成,如果完成了给予什么奖励,相反则给予处罚。
3、限制时间
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时间,刚开始可以给多点时间孩子,然后慢慢缩短时间,坚持下去,改变做事拖拉的习惯。
4、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做事的时候也切记拖拉,不然在教育小孩的时候自己都不能理直气壮,孩子又怎么会听取你的教诲呢?
5、制定规划表
给小孩制定一份规划表,比如早上7:00-7:10起床,穿好衣服,刷牙,7:15—7:30吃早餐,把小孩一天该做的事情都规定好,让他去完成,不完成给予处罚。
6、多结交不拖拉的朋友
让小孩多结交一些做事不拖拉的小朋友,如果他身边的家人朋友,做什么事都很积极跟勤快,小孩慢慢的也会自觉的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了。
7、让孩子认识时间观念
多给小孩看一些有意义的书籍,特别是讲时间方面的,大人在生活中也多给小孩讲讲关于时间的故事,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就懂得了时间的宝贵,这样小孩就会珍惜自己的时间了,做事拖拉的习惯也容易改掉。
做事拖拉是个坏习惯,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进行改正,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