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谎”了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7-27 幼儿园中暑了怎么办教案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网友:hanyiyang
宝宝2岁多了,最近说话让我听不懂,有时候会说“圣诞老人与蜘蛛侠来学校玩了,还送我礼物。”真是奇怪,宝宝这是在说谎话吗?
小编解析: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力极为丰富,学东西也很快,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将看到的、听到的及接触到的事物一一吸收。但是,由于幼儿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就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就是他所以为的那样。他们在述说想象里的人物与事件,因此往往会令许多家长担心。其实这样的“谎言”对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来说是难免的,家长不必担心,只需要静静的倾听,并和宝宝一起融入他(她)的世界里扮演一个角色就成了。
网友:风中吾
我们责怪宝宝在刚送来的报纸上乱写乱画的时候,宝宝总会矢口否认。wwW.YJs21.COM
小编解析:多数幼儿的注意力都不会太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并立即忘记刚才所发生的事情。像上述说的,爸妈会以为宝宝是在说谎、抵赖。其实,宝宝很可能根本就忘了这回事,爸妈这样责怪他,他反而会觉得很委屈,不知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这时候爸妈要有耐心,帮宝宝提个醒,或者等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再说。
网友:葛华爸
我家宝宝总是把饭打翻了弄得满地都是,然后当我们说起她这样做是不对的时候,她总是说:“不是我”。
小编解析:孩子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什么样的宝宝才是乖宝宝,什么样的宝宝是不听话的宝宝。宝宝知道大人喜欢乖宝宝,也希望大人认为自己是个乖宝宝。乖宝宝是从来不做错事的。因此,小孩子很容易去想:爸爸妈妈爱我,因为我是个乖孩子。乖孩子是不会把饭打翻的,我才没有把饭打翻呢!真的没有呀!
网友:李雷雷
“老师说不给买新登山靴就不让上体育课!”“不是我打破的!我没有!我不知道--”。
小编解析:他们以为做错的事情会招致最严厉的指责和严重的惩罚;他们觉得很重要的请求一再被拒绝。必须让他知道,说真话不等于遭受拒绝和惩罚,有些事情你不同意--但理解她的心情,与她一起想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可以代替的。
网友:坚强妈
宝宝玩游戏的时候,给他水果吃或者给他水喝时,他总是说:“不爱吃、不想喝”,可是过了一会,自己就去拿水果吃。
小编解析:还有的孩子说谎,与父母干涉过多有关,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一会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点心,孩子很不耐烦,随口说“不渴、不饿”,以表示对抗。这种情况下,需从改善亲子关系入手,既不过度溺爱,也不过于纵容获得成就。
网友:恢复中
宝宝有时候会说:“我家里有一个像房子一样大的球”。
小编解析:这是因为宝宝还小,认知能力的发展未臻成熟,孩子年龄小、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他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这时候家长要多注意训练孩子比大小的能力,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实物是多大。
网友:涂鸦女
有时候我们问宝宝“你是不是把玻璃弹子吞进肚子里去了”?宝宝就会回答“是的”。把我们都弄的紧张兮兮的。
小编解析:这是家长提问的方式有问题,家长不能用暗示性的提问口气问孩子这些问题,因为孩子的思考度是有限的,有时候随口就回答了,根本就没有想别的。如果你耐心些问孩子“弹子哪里去了”?孩子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弹子滚进桌底下去了”。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提问方式是很重要的。
网友:开心果
早上起床吃完饭后,我们要带宝宝去幼儿园了,我家宝宝总是撒谎说:“我肚子痛,今天不去幼儿园了吧”。
小编解析:有时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就会说“我肚子疼”。并找出总总理由以逃避去幼儿园。这时宝宝父母们先要安抚一下宝宝的心理不安的情绪,同时要从侧面了解一下宝宝不爱去幼儿园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宝宝不爱去幼儿园的心理,并给与正确的引导。
小编帮你:宝宝“说谎”有哪些特点?
▲2-3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
▲3-4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时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经研究,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初次说假话,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发生。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4-6岁幼儿的说谎特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6-12岁儿童的撒谎特点
6-12岁是个“理智的年龄”,儿童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的最大发现是:大人们在觉察方面的缺陷,懂得了诺言的用途。他们一味地撒谎有时是为了好玩、吹牛、避免报复等,但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进入少年时期的压力:考试成功,做个好学生……只要达到父母的要求,不让他们难受,与他们期待已久的形象相符,一切都在所不惜。父母这时可以告诉孩子谁也不会相信他的自吹自擂,学习成绩是客观事实。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到他想掩盖的创伤并设法医治。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生气了怎么办?
今天霍斯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气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咝”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你过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声,还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霍斯一动也不动,他气得快爆炸了。妈妈在锅里装满水,放到炉子上,再往锅里放上盐。然后,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锅尖叫。然后对霍斯说:“该你啦!”于是霍斯也对着锅尖叫起来。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还对着锅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做鬼脸,吐舌头。霍斯拿起汤瓢敲着锅。然后,他笑了。妈妈也笑了。霍斯问:“我们到底在煮什么汤啊?”妈妈回答:“生气汤。”妈妈和霍斯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国儿童故事《生气汤》
这则故事提示父母们要关注宝宝愤怒情绪及其化解对策
西方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初生宝宝第一次主动呼吸,他就已经具备了感觉愤怒的能力。到了4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明确地表达他的愤怒了。当他慢慢学会用更多的动作、表情与语言来表达情绪的同时,发脾气成为了宝宝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而此时对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宝宝学会掌控自己的愤怒就显得格外十分重要。如果宝宝难以顺利地发泄愤怒或者在生活中泛滥愤怒情绪,都会构成良好性格发展的隐患。
0-6个月
在此阶段,宝宝的喜怒哀乐受到自身生理感觉与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父母要求宝宝控制自我情绪,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而此时妈妈爸爸对他的关注与安慰是帮助宝宝控制负面情绪的唯一途径。
小贴士
·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宝宝脱离愤怒等负面情绪。例如:当他在噪音环境中表示不悦时,妈妈带着宝宝尽快脱离噪音环境是最好的安抚方法。
·如果宝宝因为饥饿哭泣,妈妈应及时哺喂他。如果妈妈直到他哭到喉咙沙哑的时候才去哺奶,会使得宝宝因为过度沮丧而产生生理性的抵触,表现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后果会令他难以从负面情绪中平息,长时间、高频率地用哭泣等方式来表示愤怒。
6-12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学会了多种了不起的运动技能,比如:爬、走等,并能通过丰富的声音、表情甚至简单的话语与妈妈爸爸进行交流。此时,宝宝的愤怒情绪也开始细化为不安、生气与恐惧。自主逃避与关注妈妈爸爸的态度成了他愤怒情绪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
小贴士
·妈妈爸爸是宝宝所信赖的人,因此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宝宝的情绪。例如:妈妈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着宝宝去玩他从来没有玩过的滑梯,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内心的不安情绪。
·妈妈爸爸要仔细分辨宝宝的呢喃之声与哭泣等,适时发现宝宝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口语与动作的安抚来帮助宝宝形成与妈妈爸爸交流情绪的习惯,这是鼓励宝宝学会说出情绪的第一步。例如:宝宝看到闪电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妈妈知道宝宝害怕,宝宝害怕的时候就抱住妈妈或者叫妈妈过来吧。”
12-24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宝宝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他对别人的情绪与自我情绪的认知产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来调节自我情绪。例如:宝宝因为晚餐前妈妈不给他吃饼干而哭闹,他会一边观察妈妈的反应,一边从硬地板上爬起来,坐到软地毯上哭闹,继续观察妈妈的反应。可以说,妈妈的反应是决定他哭泣时间与程度的主要因素。
小贴士
·当宝宝夸大情绪时,妈妈爸爸冷静、理性的态度实际上能帮助宝宝学会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妈妈爸爸可以通过和宝宝一起看儿童图画书或游戏等形式,帮助宝宝学习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例如:通过在儿童故事中为人物添加“快乐的脸”与“生气的脸”来了解为什么宝宝会不开心;为什么妈妈爸爸会生气;为什么妈妈爸爸和宝宝会一起开心。
24-36个月
2岁以后,宝宝能从关注自己的情绪拓展到关心他人的情绪。他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都能起到控制宝宝愤怒情绪的作用。例如宝宝也开始在看见家人不愉快的时候,试图去安慰别人,又如看见妈妈不开心,就乖乖地去一边自己玩玩具,不再为妈妈添乱。
小贴士
·妈妈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对平等的方式来理解宝宝的忧伤与愤怒。例如:宝宝和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生气了,妈妈爸爸虽然不需要即时干涉,但可以通过和宝宝谈话,请他说出感受以及快乐的游戏等来帮助宝宝缓解不悦。
·与宝宝约定几种表达或发泄不开心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宝宝或者妈妈爸爸不开心,可以去捶打沙发垫子;到阳台上对着绿色的植物把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或者告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等。
·豁达的妈妈爸爸是宝宝学会控制愤怒情绪的最好榜样。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常常用玩笑来化解争吵与冲突,宝宝会认识到不开心原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宝宝总是丢东西该怎么办?
导读:对于经常丢东西的孩子千万不要单纯、过分地训斥,否则以后孩子丢了东西不敢说,长此下去还可能养成说谎的毛病。孩子丢三落四一般与乱放东西有关,东西用过之后随手一扔,等到下次再用时就找不到了,所以,要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提醒他们物品摆放有序,东西用过之后及时放回原位;对于贵重物品,不能丢了就买,只有当孩子意识到东西丢失后很不方便,才可能会尽量少丢东西或不丢东西;孩子毕竟年幼,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家长应经常督促孩子检查自己的东西,或者让孩子将要用的东西写在纸上,一一核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宝宝长大了,爸妈看着愈来愈活泼的小宝贝,心里满心欢喜,但是宝宝却出现经常乱丢东西的情形了!只要是拿在手上的,全部往外丢,丢东西的速度比捡东西的速度还快,搞得家里乱七八糟,宝宝经常丢东西怎么办?
宝宝在一岁以后,由于手部肌肉发育更健全,力量变大,抓握的能力也增加了,再加上他们对外在世界十分好奇,会透过各种方式探索,丢东西这个行为的出现就是一例,等他们学会走路之后,手脚的协调更灵活,丢东西的情况可能会加倍明显。
宝宝经常丢东西的原因
探索外在世界
宝宝出生后四个月,注意力开始向外转移,他们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充满了好奇心,一岁之后,他开始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探索环境,而丢掷东西就成了他探索外在的绝佳方式,包括:为什么不同的东西丢出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如果我换种方式丢,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藉由不断的丢掷,宝宝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他也透过丢掷的动作,加强了手脚协调的能力。
吸引大人注意
有些宝宝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会以丢掷东西的行为来迫使大人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且常会出现固着现象(同一行为不断重复)。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大人的话语的含意,因此对于大人的口头制止无动于衷。此外,也有宝宝会观察大人反应,若他觉得大人在阻止他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十分有趣、好玩(例:大声喝止、表情夸张),他可能就会更想要继续丢东西,来引发大人的‘好玩’反应。
发展迟缓或其他心智问题
在发展上有困难的小朋友会比一般小朋友容易出现丢掷东西的固着行为,且会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则可能和发展迟缓的程度以及压力反应有关。以自闭症为例,一般幼儿丢东西的年龄约一至二岁,自闭症儿童却可能会延续到三至四岁甚至更大年纪,比一般幼儿的时间更长。此外,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因为难以表达他的需要或想法,也比较容易感到挫折而出现暴躁行为,包括乱丢东西。
父母的应对
父母若怀疑孩子可能有发展迟缓或其他心智问题,最好还是给专业的医生做诊断,由医生来决定如何处理及治疗,千万一味禁止或放任,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经常丢失的东西,效果不错。因为家长的不在意致使孩子觉得丢东西很平常,渐渐就不懂得珍惜,而要用零花钱买,他就会知道钱来之不易。
也可以在孩子易丢的东西上做记号,这样遗失后有人捡到也能“对号入座”。如在纸上写名字,用透明胶带纸贴在铅笔上端或是在衣服、雨伞上缝上名字等。
对于经常丢东西的孩子千万不要单纯、过分地训斥,否则以后孩子丢了东西不敢说,长此下去还可能养成说谎的毛病。孩子丢三落四一般与乱放东西有关,东西用过之后随手一扔,等到下次再用时就找不到了,所以,要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提醒他们物品摆放有序,东西用过之后及时放回原位;对于贵重物品,不能丢了就买,只有当孩子意识到东西丢失后很不方便,才可能会尽量少丢东西或不丢东西;孩子毕竟年幼,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家长应经常督促孩子检查自己的东西,或者让孩子将要用的东西写在纸上,一一核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判断孩子属于哪一种状况?
要如何判断孩子是处于正常发展还是想吸引大人注意?黄雅芬表示,判断的重点是当孩子丢东西时,观察他们是否有在注意或观察父母,如果是先看大人再丢,丢完之后很注意大人反应,在大人制止时反而显得很开心、继续丢,且持续留意父母的反应,这就可能是为了吸引注意。
若孩子完全不理大人,只是自己丢、自己玩的话,比较可能是发展过程的需要,父母只要小心孩子的安全,就无须太过担心。但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或是一整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父母就要注意孩子可能有发展迟缓或其他心智方面的问题,必要时寻求医生协助,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及评估。
对总打人的宝宝父母该怎么办?
导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您家人经常会说或不经意对别人有这样的动作及语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以模仿方式来学习的。
孩子总打人人怎么办?家长想帮助孩子纠正打人行为,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家长的问题,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问:我儿子现在一岁8个月了,口齿很伶俐,很爱说话!可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了,一有使他不如意的地方他就会大声说“打”,打妈妈,打姥姥,打小朋友,还掐。当然我承认这些话有可能是我们在教育他的时候无意中说过的,可我们认识到错现在已经不再说了,但他却越说越来劲了,据旁人说,当我(我是他妈妈)在他身边是他就会变得格外嚣张!!真是的!!其实我一点都不惯他啊!!有哪个朋友和我有共同经历呢?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答:针对您家宝宝的情况:
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您家人经常会说或不经意对别人有这样的动作及语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以模仿方式来学习的。
二、就是您家宝宝和外界是否有团体的接触,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渴望,会产生交往方式的不正确,这一点对您的宝宝很重要,这是他接触外界学习东西的很好时机,也是锻炼的最佳阶段。
对您家宝宝状况给予正确交往方式的引导。
小班宝宝尿裤子了怎么办
幼儿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良好的保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幼儿保育可以提供合适的饮食、卫生习惯、运动和休息等,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和健康。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班宝宝尿裤子了怎么办”,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小班宝宝尿裤子了怎么办
1. 观察:
幼师应该观察小朋友尿裤子的情况,包括频率、时间以及可能的触发因素,例如喝水量、上厕所的时机等。
2. 建立规律:
幼师可以帮助小朋友建立上厕所的规律,例如固定的上厕所时间,或者根据水喝的时间安排上厕所的机会。同时,鼓励小朋友在需要上厕所时主动告知幼师。
3. 提供积极的反馈:
当小朋友成功上厕所时,幼师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正确上厕所的动机和行为。
4. 穿适合的衣物:
确保小朋友穿着舒适、合适的内裤和裤子,以便他们容易感知到湿润感,从而提醒他们上厕所。
5. 与家长合作:
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小朋友在家中的上厕所情况和训练进度,协商一致的方法和策略,共同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上厕所习惯。
6. 使用积极的肯定方法:
如果小朋友尿裤子了,幼师应该保持冷静,使用积极的肯定方法,例如安慰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或惩罚孩子,以避免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健康。